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2-15 10:01

akagizuo 发表于 2013-2-15 05: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根据我的流体力学知识来说,水的密度是空气的约1000倍,存速越快入水减速效果越明显
但是速度下降到一定 ...

  在25摄氏度下,水的密度997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182克/升,水是空气的843倍。
  假设阻力只与介质密度成正比,则在水中穿行1米,相当于在空气中穿行843米。水中穿行24.4米,相当于在空气中穿行20570米。
  德国38厘米APC L/4.4被帽穿甲弹在15000米射程上,落点速度568米/秒。假设以此初速度从地面发射,则在20570米射程上落点速度约为380米/秒。这条弹道最大高度约3970米,虽然此时因高空空气稀薄、阻力减小,但弹道是曲线,所以在空气中的实际飞行长度却又明显大于20570米,姑且认为二者所消耗的动能一样。
也就是说,德国38厘米SK C/34发射的APC L/4.4被帽穿甲弹,在15000米射程上进入水中并穿行24.4米之后,末速度可能还有380米/秒。这样一颗炮弹,按照经验式,大约可以在命中角度30度时击穿240毫米装甲。可见,单独用密度效应来估算的话,水的阻力效应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大。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2-15 10:07

229兄翻译的关于水下炮弹运动规律中,也提到了:
日本人为了发挥最大限度的水下弹道性能而特别优化设计的所谓“水中弹”炮弹,能够更显著地发挥出这样的性能——从技术表述上,他们实际的升力系数似乎仅有约0.11,其所对应的轨迹半径约为325个弹径。人们预料,一枚这样的炮弹以12度的落角入水通常将会在水下行进110个弹径(41.8米)之后潜入到18-20个弹径的深度(6.85-7.6米)。而在这个点上预计炮弹还能保持最初入水速度的一半。

就是说,在水中穿行42米之后,速度也可以保持50%左右。这与上诉我的推算,差别不大。也就是说,如果炮弹在水中不翻滚的话,存速能力还是挺强的。

akagizuo 发表于 2013-2-15 14:41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2-15 10: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229兄翻译的关于水下炮弹运动规律中,也提到了:
日本人为了发挥最大限度的水下弹道性能而特别优化设计的所 ...

MK7在12度左右落角时候存速在540m/s左右,如果有日本的炮弹的技术,入水40m后存速约在270m/s。这个速度你看看这个速度能不能打穿100MM的NVNC板
我觉得日本刻意研究的91蛋(比如长门的)打破美国南达/衣阿华的水下防御不成问题,但是美国的炮弹攻击亚码头的水下防御难度很大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2-15 15:52

akagizuo 发表于 2013-2-15 14: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MK7在12度左右落角时候存速在540m/s左右,如果有日本的炮弹的技术,入水40m后存速约在270m/s。这个速度你 ...

我也没有可靠的计算方法,只是模拟出一个与经验式计算结果比较接近的简易公式而已,所以结果仅供参考。

按照理想情况,也就是炮弹来袭方向垂直于舰体,炮弹接触装甲之前完整有被帽,命中角度为25度,则270米/秒的16寸MK8炮弹将能击穿210毫米装甲。这个结果对应的应该是表面硬化装甲,所以如果面对NVNC,应能击穿更厚一点的装甲。
当然,美国炮弹是否能具有日本91式那样好的水下弹道可就不好说了。但总之,即使如大和/衣阿华那样厚度的防雷装甲,看来也无法对水下弹做到万无一失,尤其是面对91式那样的炮弹。
不过我认为,毕竟这种设计可以显著提高对水下弹的防御,绝不是毫无用处。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2-15 16:50

如果拿94式做衡量标杆的话

110倍径的行进距离=50.6米

18到20倍经的下潜深度=8.28到9.2米

照这个情况来看,任何一艘战舰都挡不住94式的水下弹

akagizuo 发表于 2013-2-15 18:05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2-15 16: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拿94式做衡量标杆的话

110倍径的行进距离=50.6米


亚码头那门炮算屠龙刀了
除了亚码头的炮塔正面的650MM/45度的VH板,其他所有战舰的装甲都能被94式使用460的91/1式弹在实战条件下给击穿

f451 发表于 2013-2-15 18:53

既然防不住咱将错就错裸奔,被下延主装害的也不算少了吧

owaii 发表于 2013-2-16 18:20

16inch 发表于 2013-2-15 09: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一个问题,例如大和那样的防雷结构,如果被鱼雷击中,且超过了TDS的防护能力,TDS后面那道装甲会不会炸进 ...

造船士官の回想 下卷里面提到,昭18、12、25大和被美潜艇鱼雷命中,舷侧水线装甲后的支撑肋材受冲击影响凹进,部分防水纵壁的固定铆钉松脱,导致机械室和火药库漏水。

mszlj 发表于 2013-2-16 18:21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2-15 04: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目前看下来,感觉装甲带向下延伸至舰底的做法,更适合巡洋舰而非战列舰。

巡洋舰要追求防鱼雷的话,付出 ...

250mm渐减至150mm的TDS得要多大的重量啊

mszlj 发表于 2013-2-16 18:25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2-15 06: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发弹,按照我截图的这本书的说法,在水下行进了80英尺(24.4米)左右,命中了水线下28英尺(8.5米)处 ...

这发炮弹没爆真是可惜了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2-17 02:40

mszlj 发表于 2013-2-16 18: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250mm渐减至150mm的TDS得要多大的重量啊

比大和的重80%左右,换做工业基础好的国家来造大和,这部分重量差不多能通过在舰体结构上省下来的重量弥补。

akagizuo 发表于 2014-3-11 21:21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2-17 02:40
比大和的重80%左右,换做工业基础好的国家来造大和,这部分重量差不多能通过在舰体结构上省下来的重量弥 ...

亚码头的结构重量冗余量非常大,第四舰队时间后,感觉蝗国矫枉过正了

akagizuo 发表于 2014-3-11 22:05

亚码头的水中弹的弹药库防护很有特色,在270-100MM递减的中段,引出了80-50MMCNC的倾斜装甲,将弹药库和船底隔离开了,如果敌方水中弹在这个深度攻击,要么被底层CNC装甲隔离开或者弹开,要么无法击穿厚度尚可的NVNC的倾斜装甲

113号驱逐舰 发表于 2014-3-11 22:36

本帖最后由 113号驱逐舰 于 2014-3-11 22:37 编辑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3/11/223547e4ppv4iinsm4nlnl.png

owaii 发表于 2014-3-11 22:53

113号驱逐舰 发表于 2014-3-11 22:36


这充分说明了延伸到舰底是有重大意义的

nbzj1984 发表于 2014-3-15 15:19

关键是延伸至底部的重量代价太大。还是在弹药库安装甲,动力舱放弃吧。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4-3-15 15:29

nbzj1984 发表于 2014-3-15 08:19
关键是延伸至底部的重量代价太大。还是在弹药库安装甲,动力舱放弃吧。

YES{:17:}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4-3-15 19:01

老帖重又被顶起来,那我也说两句

大和的主装甲带的倾角是20度,水中弹防护装甲的倾角是14度。

在20km距离上,94式发射的穿甲弹的着速是521mps,着角是16.5度,按照经验式计算,可以打穿368mm/20度的装甲。

在同样距离上,假设形成水中弹时炮弹速度降低至260.5mps,着角变为10度(炮弹入水后弹道会趋平),则按照经验式计算,可以打穿174mm/14度的装甲。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速度减半的标准来计算,则大和的410mm/20度的主装,与200mm/14度的水中弹装甲的防护效果是相当的,但实战中存速未必会降到那么低,看来水中弹的防护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mouse9525 发表于 2014-3-15 23:20

有没有人研究过穿甲弹要以多块的速度撞击舰体可以启动引信
穿甲弹命中无装甲部分会穿过而不会起爆,说明炮弹撞击·的加速度达到一定值时引信才能起爆
如果穿甲弹在水下的存速已经不能让炮弹穿到核心舱时能起爆,那这发炮弹只能在舱壁上
打个孔,让核心舱进点水,很容易修复。为这种杀伤不大的攻击浪费重量没有必要

akagizuo 发表于 2014-3-16 14:36

mouse9525 发表于 2014-3-15 23:20
有没有人研究过穿甲弹要以多块的速度撞击舰体可以启动引信
穿甲弹命中无装甲部分会穿过而不会起爆,说明炮 ...

BSM的水下蛋就是在鱼雷隔壁爆炸的,造成了电机舱被毁,锅炉舱被淹,进水严重,可不好恢复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向下延伸至舰底的装甲带是否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