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水平抗炮弹防护分析讨论帖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203/18/110435kruweewmmiuymukt.jpg俾斯麦级战列舰的水平防护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利用math软件对水平防护进行了相关几何分析,成果如下。
蓝色曲线为上部加穹甲防护几何厚度曲线
绿色为双层水平甲板防护几何厚度曲线
所有数据未考虑实际穿甲效应影响
上部装甲与50mm水平装甲几何厚度分析
蓝色为上部
绿色为水平 根据图纸,对危险界进行分析,成果如下。
入射角大于9度,80水平接受考验。
19度以下50水平效果强于145装甲带 9-19度内考虑上部145+80水平防护效果(较弱)。19度后上部145+80水平大于Pd防护。
39度以前穹甲不如50
21度以前从上部砸不到穹甲,41度以前不能从50水平进入穹甲。
30度以前80+50水平防护大于穹甲+145上部防护
21-30度为俾斯麦穹甲+上部水平防护最危险区域(所有水平向最差)。
30度之后80+50防护弱于穹甲+145,上部145加80水平最强。
数据以穹甲部分宽度5500mm为基础,采用5000mm数据时,将变成24度以前从上部砸不到穹甲,44度以前不能从50水平进入穹甲。 几何分析完成,现考虑穿甲效应对实际的影响。
对穹甲防护而言,炮弹击穿上部装甲带回向水平方向偏转,对穹甲防护有利,且会缩小命中界。
因此认为24度(5500mm数据)27度(5000mm数据)是打中穹甲的临界点。
由于此时穹甲的最终受弹角度将是45左右的中等倾角,倾角效应上的加成将不如25左右入射到水平装甲的大倾角,因此一旦这里给打中防护效果一定不如打中水平。
但由于此时命中角度大,距离远,而且命中界很小,似乎可以不考虑这个天窗。 本帖最后由 剑桥的老铁匠 于 2013-4-23 17:27 编辑
现在对145mm上部+80水平对50+80进行分析。
145mm上部为kc,小角度受弹,倾角效应加成很小。
50mm为Wh,大角度受弹,倾角效应加成较大。
在19度以前,145+80几何厚度不如50+80,因此几乎可以肯定的说在19度以前145+80组合完全不如50+80,似乎这是个更明显的天窗。
但仍需更多证据予以支持。
以上讨论的基本假设中未考虑被帽和偏转对落角的加成。可在后面进一步讨论。
图中可见19度前后两种防护的几何厚度变化。 第一幅圖是錯的 lse 发表于 2013-4-23 17: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第一幅圖是錯的
5000mm的宽度在后面做了修正。 lse 发表于 2013-4-23 17: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第一幅圖是錯的
错在主装甲带在水下延伸深度不对。
但主装甲带上沿也即是中甲板高度,还是没错的。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火炮 于 2013-4-23 22:00 编辑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4-23 20: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错在主装甲带在水下延伸深度不对。
但主装甲带上沿也即是中甲板高度,还是没错的。 ...
用临近2个数据的比例法估算,MK6在落角19度直击时大约可以击穿113毫米左右的水平装甲。
那么,在经过145毫米垂直装甲脱落被帽、消耗能量之后,能否击穿20毫米ST52水平+30毫米Wh垂直+80毫米Wh水平+15毫米ST52背板,是个大问题。
而在大于19度的情况下,因舷侧-主甲板防护效果大于上甲板-主甲板,可以认为相对更加安全了一点。
结果,似乎说明还是上甲板-主甲板是防护最薄弱的击穿路径。
最大也最难办的问题是,如何估算击穿145装甲后的剩余速度,以及没有被帽的情况下对均质装甲的穿甲能力。而我上述的“推论”,则并不可靠,最多只能作为分析参考。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4-23 21: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用临近2个数据的比例法估算,MK6在落角19度直击时大约可以击穿113毫米左右的水平装甲。
那么,在经过145 ...
其实最可信的数据应该来自英国佬对巴恩的试射
或者蝗国对土佐的试射
对于穿甲这样经验公式遍布的情况下,实验数据才是真理 用汤姆逊公式的原型,根据mk6炮同距离数据反推R值再带入,得出穿145mm要285m/s速度。
但T/D比在这里发生了变化,实际应该要低一些。 剑桥的老铁匠 发表于 2013-4-24 00: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用汤姆逊公式的原型,根据mk6炮同距离数据反推R值再带入,得出穿145mm要285m/s速度。
但T/D比在这里发生了 ...
一层完整覆盖上甲板的50会多很多很多重量。。。加入BSM的装甲总重后除以正常排水量。。。你确认合理? 鸡同鸭讲 发表于 2013-4-24 01: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层完整覆盖上甲板的50会多很多很多重量。。。加入BSM的装甲总重后除以正常排水量。。。你确认合理? ...
上甲板50我在至少两本书上见过。
H级也有这层50甲,我觉得不是问题。
如果能找出并非全覆盖的切实证据,欢迎贴出,虚心接受。 鸡同鸭讲 发表于 2013-4-24 01: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层完整覆盖上甲板的50会多很多很多重量。。。加入BSM的装甲总重后除以正常排水量。。。你确认合理? ...
算算我大法兰西国的黎塞留装甲占标准排水量的比例,你是不是也要质疑黎塞留的水平装甲厚度? go229 发表于 2013-4-24 09: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算算我大法兰西国的黎塞留装甲占标准排水量的比例,你是不是也要质疑黎塞留的水平装甲厚度? ...
黎塞留武器占排水比重低啊,挪过来很正常。。。BSM从哪挪重量过来?4个双联SKC34差不多赶上3个三联16寸了 鸡同鸭讲 发表于 2013-4-24 18: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黎塞留武器占排水比重低啊,挪过来很正常。。。BSM从哪挪重量过来?4个双联SKC34差不多赶上3个三联16寸了 ...
低么?黎塞留两个4连主炮塔就4400+吨了,俾斯麦4个主炮塔也就4200多吨,况且黎塞留才3.85万吨,俾斯麦多大?按照你的这个思路,那黎塞留岂不是搞的假设计?!
仅仅从装甲所占比例去推定俾斯麦最上层的50毫米水平装甲开了天窗是站不住脚的,而从已知的图纸看,这层50是连贯的。况且不同国家的设计风格迥异,进入无畏舰时代以来,德国人装甲比例一贯的高,而英国人装甲所占比例一贯的低,所以你这种想法是毫无道理的。 鸡同鸭讲 发表于 2013-4-24 18: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黎塞留武器占排水比重低啊,挪过来很正常。。。BSM从哪挪重量过来?4个双联SKC34差不多赶上3个三联16寸了 ...
俾斯麦武器占排水量比例更低。
离塞留是15%,俾斯麦是14.3%
单论装甲重量所占比例,离塞留是39.2%,俾斯麦是41.85%。俾斯麦占优的主要原因是焊接比例大。而离塞留大约只有45%,俾斯麦是95%。这方面也节省了舰体重量,以便让装甲比重可以更大点。 go229 发表于 2013-4-24 19: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低么?黎塞留两个4连主炮塔就4400+吨了,俾斯麦4个主炮塔也就4200多吨,况且黎塞留才3.85万吨,俾斯麦多 ...
无畏时代德国装甲比重高是因为英国人用12寸时候德国用11寸,英国用13.5寸时候德国用12寸。。。省下来的而已。。。
SPS算了下
上甲板一层50毫米装甲总重是2684吨
主装甲320毫米,长度171米,高度按楼下克虏伯的说法取4.2米,总重4176吨
上部装甲带145毫米,长度171米,高度2.6米,总重1172吨
主甲板80+穹甲110总重4831吨
下部45毫米总重1835吨
前后甲带60-80总重301吨
前指挥塔350后指挥塔150总重580吨
舵机室220总重511吨
4座炮塔的座圈和炮塔本身装甲总重4506吨
总共20596吨,占41700吨标排的49.4%
按楼下克虏伯说法俾斯曼装甲总重占排水41.85%,
鸡同鸭讲 发表于 2013-4-25 00: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无畏时代德国装甲比重高是因为英国人用12寸时候德国用11寸,英国用13.5寸时候德国用12寸。。。省下来的而 ...
你怎么算的?
我按平均100mm水平,覆盖170m面积,全宽按35m算,钢密度7.9,最终结果是4700吨。
要知道这里除了长度任何一个数据都绝对是超出实际值的。还是比你的数据小。 鸡同鸭讲 发表于 2013-4-25 00: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无畏时代德国装甲比重高是因为英国人用12寸时候德国用11寸,英国用13.5寸时候德国用12寸。。。省下来的而 ...
你算的部分数据偏大。
另外俾斯麦级17450吨装甲中,不包含炮塔旋转部分。 鸡同鸭讲 发表于 2013-4-25 00: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无畏时代德国装甲比重高是因为英国人用12寸时候德国用11寸,英国用13.5寸时候德国用12寸。。。省下来的而 ...
用SPS模拟只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因为SPS对动力系统和火炮质量以及装甲质量的模拟并不准确,SPS官方模板里有对俾斯麦的模拟,很多数据并不靠谱。请把你的源文件放上来。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