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agizuo
发表于 2013-4-28 22:20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4-28 21: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分。
或者说,已经考虑进了这个问题。
比如面条的结构,按照15度左右布置得主装,前面是70MM的均质装甲,然后是木头,再是280MM的表面硬化装甲,16000m落角在10度左右,实际和法线的夹角也就在25度上下,存速620M!
作为唯一系统研究了去被帽理论的面条,他们这个系统就是经过试验可以抵御381在16KM的射击
而作为对比长门系统,229的外倾9度的装甲,效果明显会大于70MM的意大利均质装甲,而279MM的VC板,即使按照经验公式的比例,也有85的经验公式的质量,和面条的280MM比,质量会差些,但是在同样迎弹条件下,防御效果应该是一个数量级的,暂按85%的面条装甲考虑,229MM的VC在外倾9度(法线实际夹角23-25度)情况下,起码会消耗掉一个在20000M数量上500M/s存速炮弹穿过外倾9度,195MM后经验公式的硬化装甲的能量,并损失掉被帽,剩下的残体再按照23度入射角去攻击238MM厚的经验公式的硬化装甲,明显已经打不穿了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4-28 22:27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火炮 于 2013-4-29 00:32 编辑
akagizuo 发表于 2013-4-28 22: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比如面条的结构,按照15度左右布置得主装,前面是70MM的均质装甲,然后是木头,再是280MM的表面硬化装甲 ...
1.请给出维内托能够抵御自己主炮16公里击穿的来源和依据。
2.我们比较的是俾斯麦和长门,只要有直接证据证明俾斯麦的穹甲的防护能力强于长门某些部位,也就是长门的“命门”,就可以得到某些结论。如果你证明了长门比维内托的侧舷防护更强、所有位置都能抵御维内托主炮16公里以内的设计,那岂不是同时证明了俾斯麦更可以在更近距离上做到这一点?所以如果想证明俾斯麦不及长门,请拿出直接证据,而不是与第三者相比。
3.消耗动能或者抵御某速度炮弹的极限,请拿数据说话,不应凭感觉。
按照经验式计算,在命中法向夹角25度、击穿195毫米“经验式装甲”时只需口径381毫米、弹重885千克的炮弹312米/秒的初速。按照国防科技大学的穿甲能量消耗算法,存速500米/秒炮弹在击穿后将剩余67.5MJ能量,速度为390米/秒,这个速度高于23度击穿238毫米“经验式装甲”所需的速度,后者是大约353米/秒。
当然了我是质疑国防科技大学的穿甲能量消耗算法的。但即使这样的炮弹无法击穿229外倾斜装甲+279毫米38度倾斜VC穹甲,击穿229外倾斜装甲+150毫米VC穹甲还是极有可能的。就是说,长门弹药库区域侧防护在16公里上面对意大利M1934,安全性堪忧。
akagizuo
发表于 2013-4-28 22:38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4-28 22: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请给出维内托能够抵御自己主炮16公里击穿的来源和依据。
2.我们比较的是俾斯麦和长门,只要有直接证据 ...
就按照你说的的数据
关键是破坏模式上的区别
破坏长门穹甲的速度,你计算的是一枚完整炮弹所需要的速度,而实际面对的一枚残弹
破坏BSM穹甲的速度,你计算的也是一枚完整炮弹所需要的速度,而实际面对的也是一枚残弹
有没有被帽,在面对均质装甲的时候影响不太大,但是面对表面硬化装甲的时候,差距是非常大的!一发没有被帽或者软被帽的炮弹击中KC装甲,在对马海战和日德兰海战时候已经很明显的例子了!
所以根据你计算的数据,本来长门和BSM在伯仲之间,甚至长门略差,但是考虑到残体炮弹在表面硬化装甲方面的表现,长门无疑会胜出
剑桥的老铁匠
发表于 2013-4-28 22:48
akagizuo 发表于 2013-4-28 22: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就按照你说的的数据
关键是破坏模式上的区别
破坏长门穹甲的速度,你计算的是一枚完整炮弹所需要的速度, ...
残弹打大角度RHA,日子也并不好过。受到很大的转正力矩很容易弄碎残弹。
91弹打25度以上蛋碎就是因为弹体强度较差。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4-28 22:53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火炮 于 2013-4-29 00:07 编辑
akagizuo 发表于 2013-4-28 22: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就按照你说的的数据
关键是破坏模式上的区别
破坏长门穹甲的速度,你计算的是一枚完整炮弹所需要的速度, ...
有没有被帽,对于均质装甲来说,在命中法向交角比较大的时候影响也是相当大的。俾斯麦的穹甲迎接来弹时的法向夹角恰好就是大角度。
所以你这“无疑”得来的结论并没有多大说服力。
还是用测试结果或者数据计算做辅证为好。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4-28 22:59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火炮 于 2013-4-28 23:18 编辑
在比较大角度命中均质装甲的测试早就作过。即使是在如图所示的角度,即命中法向夹角尚不足50度时(目测也就45度),没有被帽的炮弹也发生了转向而无法击穿。如下即是结果。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304/28/225723srivdu1zid1vjsqi.jpg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3-4-28 23:09
你们啊!堵漏神教来一发?{:17:}
akagizuo
发表于 2013-4-29 03:42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4-28 22: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比较大角度命中均质装甲的测试早就作过。即使是在如图所示的角度,即命中法向夹角尚不足50度时(目测也就 ...
你这个情况的TD比明显不适合大口径炮弹(15-16寸)轰击4.2寸的BSM的均质穹甲的时候
你那有没有无被帽装甲的炮弹在均质装甲上更多的穿深资料?
我觉得BSM穹甲的53度左右的法向角对于均质装甲来说不是一个很安全的角度
而23度左右的法向角的表面硬化装甲,对于残弹无疑是最好的效果区
akagizuo
发表于 2013-4-29 03:51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4-28 10: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了,接下来进入计算比较阶段。
用经验式推算击穿上述各位候选者穹甲的炮弹速度。
分别以美国16寸超重弹和 ...
另外BSM的穹甲是110MM的WH,你怎么弄出120MM来了??算了背板么?
那长门的3寸背板考虑么……
16inch
发表于 2013-4-29 05:52
akagizuo 发表于 2013-4-29 03: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另外BSM的穹甲是110MM的WH,你怎么弄出120MM来了??算了背板么?
那长门的3寸背板考虑么…… ...
110是轮机舱,120是弹药库。
鸡同鸭讲
发表于 2013-4-29 12:10
本帖最后由 鸡同鸭讲 于 2013-4-29 12:13 编辑
{:12:}当水下优化的91弹遇上没有内裤的BSM。。。一条一次大战强化舰和一条新式“一次大战”舰的对抗
PS:把KGV卡在45毫米隔壁上的14寸弹换成16.1寸91弹估计直接砸进锅炉舱全舰熄火了。。。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4-29 12:25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4-10-25 13:51 编辑
鸡同鸭讲 发表于 2013-4-29 12: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当水下优化的91弹遇上没有内裤的BSM。。。一条一次大战强化舰和一条新式“一次大战”舰的对抗
PS: ...
{:17:}KGV打中俾斯麦的那发水中弹不能算被45mm的防雷装甲挡住的吧,很可能是引信恰好在那时起爆了,于是就把防雷装甲炸穿了。
倒是俾斯麦打出的那发水中弹,确确实实是被KGV的防雷装甲给挡住了。
akagizuo
发表于 2013-4-29 13:55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4-29 12: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KGV打中俾斯麦的那发水中弹不能算被45mm的防雷装甲挡住的吧,很可能是引信恰好在那时起爆了,于是 ...
恩,BSM那发没炸,于是停在POW的机舱壁外了,算NBL……
剑桥的老铁匠
发表于 2013-6-12 23:57
127mmVC+76HT板的组合并不能让人放心。
VC硬化甲面对高TD比的大口径炮弹较易冲塞,后部76mmHT板是独立存在的,因此剪切破坏的过程是分别进行的。
这样一来会导致这种组合远不如单一大厚度装甲的效果。
而俾斯麦弹药库的120mm装甲角度很大,偏转效果明显,倾角效应对尖头穿甲弹较高且易跳弹。
akagizuo
发表于 2013-6-13 02:29
剑桥的老铁匠 发表于 2013-6-12 23: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27mmVC+76HT板的组合并不能让人放心。
VC硬化甲面对高TD比的大口径炮弹较易冲塞,后部76mmHT板是独立存在 ...
除非127的VC和后面的HT不是紧密接触的,不然剪力必然传递到后面的HT板上面,如一块石板,你一锤子能砸断,但是石板后面垫2块木板,你一锤子下去就什么都没断。
没有证据显示VC板和HT板之间有间隔,很可能是铆接到一起的,那双方一定是紧密接触的
剑桥的老铁匠
发表于 2013-6-13 03:01
本帖最后由 剑桥的老铁匠 于 2013-6-13 03:07 编辑
akagizuo 发表于 2013-6-13 02: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除非127的VC和后面的HT不是紧密接触的,不然剪力必然传递到后面的HT板上面,如一块石板,你一锤子能砸断 ...
HT不可能跟VC保持一样的形变,事实上两块材料会分别被穿透。
铆接点与命中点的距离通常很远,HT板会像这样发生一定的变形然后被穿甲弹穿透。
原因不难理解,冲塞的塞块会直接打到HT板上,HT板会因此在直接中弹之前就发生一定变形。
你的说法似乎认为两层串列的钢材等价于同厚度钢材,这是明显错误的。历史上有很多反例可以举出。
原理这里讲了一些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6-13 09:02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火炮 于 2013-6-13 09:34 编辑
akagizuo 发表于 2013-6-13 02: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除非127的VC和后面的HT不是紧密接触的,不然剪力必然传递到后面的HT板上面,如一块石板,你一锤子能砸断 ...
即使是铆接到一起,铆接之后即使看起来没有间隔,整体强度也远远不及单块钢板,必然差了许多。
简单地说,多层叠置的装甲在受到冲击变形时,层与层之间的钢板会相互滑动(这里即使有铆钉,所能提供的水平方向抗剪力也不够用,远不如单块整体钢板的抗剪力,很容易就会被剪断),这就严重降低了抗弯强度、增大了最上层的弯曲应力直至它屈服变形,然后向下第二层首当其冲......最终各层装甲逐一被破坏。
最直接的例子我早在17楼就说了,美国衣阿华级主炮塔正面,17寸Class A加2.5寸Class B的防护效果,就只相当于18.25寸单层装甲。这可是要比单层19.5英寸差很多的,用经验式估算,弹道极限要单层18.25毫米装甲的1.05倍以上。
如果多层叠置与单层没有差别的话,当时日本已经能做12寸装甲,两层叠起来24寸不就够大和用的了?何必从德国进口水压机非要去做660和560毫米单层装甲?
要想做实验也可以。不过你给的例子可不合适,因为石板是脆性材料,而即使表面硬化装甲它也是韧性材料。
要做实验可以这样:用几层1厘米厚的木板叠在一起。你也可以用木楔将木板钉起来模拟“铆接”(不能用铁钉,因为铁钉的抗剪强度比木板高太多了,而钢结构上的铆钉强度可不比材料自身好多少),和一块与它们加起来等厚的木板作对比,看看哪个更抗砸。
虽然木板比起钢板来情况有些不同,但关键是钢板不是人力能砸穿的,就用木板好了。
a5mg4n
发表于 2013-6-13 10:33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6-13 09: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即使是铆接到一起,铆接之后即使看起来没有间隔,整体强度也远远不及单块钢板,必然差了许多。
简单地说 ...
多層木板條件適當(木紋不平行)時更耐砸
單層薄木板很容易在木紋處斷開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6-13 11:11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火炮 于 2013-6-13 11:13 编辑
a5mg4n 发表于 2013-6-13 10: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多層木板條件適當(木紋不平行)時更耐砸
單層薄木板很容易在木紋處斷開
所以我说木板与钢板有些不同。
你说的(木纹不平行)的情况就类似一层横一层纵粘在一起的胶合板了。胶合板的优势在于,受冲击时它不会在横向裂开,而整块木板有可能顺着木纹方向裂开。
但显然这种情况在这里没有参考价值,因为这是木材横纵向力学性能有巨大差别的特性导致的,而钢材可没有这种特性。
做这个实验进行比较,要以木纤维断裂,也就是横截木纹方向断裂做标准才合理。
akagizuo
发表于 2013-6-13 12:14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6-13 09: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即使是铆接到一起,铆接之后即使看起来没有间隔,整体强度也远远不及单块钢板,必然差了许多。
简单地说 ...
第一,我从没否认过单层板效果更好
第二,能打击到长门127VC的弹道,都是经过了305主装削弱了的,比如一发在20000m 500MM穿深的炮弹,击穿前存速大致在510M/s,落角15度,他在经过305MM装甲穿透之后,落角可能削弱到13-14度,这个影响不大,存速估计残余300M/s的级别,被帽没有了,弹体也能也有所破损。这时候再以23-25度法向角去攻击127的VC+76MM的背板,我不认为能够击穿。而且不击穿的情况下,如果去考虑冲塞,从VC板受力的同时,剪力必然传递到背后的HT板上面去(除非接触不紧密,但是铆接条件下基本不可能发生),如果有公式可以计算下127VC+76的HT能不能经受45MJ动能的充塞
第三,在铆接情况下,主要的约束其实就是铆接带来的强大摩擦力!尤其是受拉动的情况下,这个摩擦力要比铆钉自身断面甚至板材自身断面的强度还要大!
第四,如果有足够空间,我觉得亚码头的主装布置成100MMNVNC+350MM的VC效果可能大于单层410MM的VH,我觉得面条的设计非常先进,不过并列布置4部机组,亚码头舷侧纵深有点不足,后面布置防崩落困难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