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ewwu 发表于 2014-7-14 14:28
“00时31分,一号主炮塔上的合像式测距仪测得了起火目标的距离:10,200码。”——三级新BB除了一号主炮塔的 ...
{:40:}原来这么布置还有这一层因素。
顺带请教两个问题:
1)后来衣阿华上的一号主炮塔测距仪被拆了,是什么缘故呢?莫非是认为雷达已经足够有效,不需要再保留这么一个备份手段了?
2)从夜战角度来说,探照灯和照明弹各有什么样的优劣?日本人并非没有照明弹,但他们似乎特别喜欢用探照灯。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19-10-16 23:53 编辑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4-7-14 15:17
原来这么布置还有这一层因素。
顺带请教两个问题:
1) 战后夜间测距已用火控雷达取代光学,且一号主炮塔测距仪经不起长期海水溅湿,精度维持困难,拆掉也可减少操作及维修人员。再说主副炮火控雷达共有7具,全挂了也别打了。
2) 探照灯用法简单,不需火控标定,开灯就可快速扫描照明360度6-7千米以内的所有海域,缺点是距离较近且开灯立即曝露自身。照明弹则没那么直接,首先要靠目视大致标定目标方位距离(太低的能见度就没辙了,只有前出用探照灯),然后按正常火控程序把照明弹打到目标后方的空中爆炸,放出悬挂在降落伞下的照明剂开始燃烧,以映出目标的轮廓。除了要求燃烧时间完毕刚好落海之外,还要考虑风力风向使预定飘落范围不致远离目标。5英寸级照明弹一般表定照明时间约60-90秒,更大口径的照明弹虽然可以维持更长的时间或更大的照度,但炮口焰也会曝露自身,8英寸及以上口径火炮在夜间使用消焰发射药,距离近了还是会被发现,距离远了一开始就很难标定目标。此外照明弹的照明范围有限,照度随距离增大而衰减,即使照明连续不断,对超过1.2万米以上的夜间校射还是有相当难度。
下图是美军的照明弹作业示意: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forum/201206/30/124051x60mm6oqm6swx69s.jpg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4-7-15 08:31 编辑
mathewwu 发表于 2014-7-14 18:55
1) 战后夜间测距已用火控雷达取代光学,且一号主炮塔测距仪经不起长期海水溅湿,精度维持困难,拆掉也可 ...
感谢先生指教。
华盛顿号的战斗报告中称,在第二阶段时,由于不清楚主炮指向的是哪一个目标,因此在打照明弹时,打出了一个2度的扇面。
按照这种做法,如果假设在有Mark 3/284级别的雷达的环境下,使用有无焰发射药的高射速火炮(如英国轻巡洋舰的6英寸炮),全齐射打照明弹,每门炮的射击角度错开2度,那么12门主炮可以覆盖22度的区域,即10km距离上能覆盖目标前后接近4km的区域,照亮整个编队都绰绰有余。
从这个角度看,依照这类雷达的准确的测距能力和大致的测向能力,朝着大概方位打出照明弹总不成问题,还是要好过只有光学设备的海军的,至少有雷达的一方可以快速发现目标,测准距离,并在雷达引导下发射照明弹,标定目标方位。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4-7-14 19:08
感谢先生指教。
华盛顿号的战斗报告中称,在第二阶段时,由于不清楚主炮指向的是哪一个目标,因此在打照 ...
2度为单位的精度用逆电探(雷达警告机)有没有可能测定,通过被动吸收的雷达波束定位大致敌军方位然后打出照明弹??? akagizuo 发表于 2014-7-14 20:11
2度为单位的精度用逆电探(雷达警告机)有没有可能测定,通过被动吸收的雷达波束定位大致敌军方位然后打 ...
被动监测设备的测向性能不明,但即便能监测到大致方位,由于皇国和棍国的各型主力舰炮均没有配无焰发射药,所以只要一开炮就会被对方立即发现,达不到突然袭击的效果。
英军是6/50和5.25/50有无焰的全装药,米军则是8/55、6/47、5/38都有无焰发射药,且这些炮都是分装或半定装的,发射药与炮弹是分开的,可以在夜战时很方便的切换至无焰发射药。
米军的大口径舰炮也有无焰发射药,但是都是减装药,没有无焰的全装药,而英国人在研制16/45 Mark IV时甚至为其准备了无焰的全装药,以便于在夜战时获得优势,如果搭载这种炮的狮级建成,想必会搭配274雷达和AFCT Mark X型火控台,这样的黄金组合绝对会是最恐怖的夜战杀手。 本帖最后由 akagizuo 于 2014-7-14 22:35 编辑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4-7-14 22:01
被动监测设备的测向性能不明,但即便能监测到大致方位,由于皇国和棍国的各型主力舰炮均没有配无焰发射药 ...
作为没有隐身涂装和外形的二战战舰,在装备雷达的敌方面前本来就是显形的,因此无焰药并不是很关键。我的意思能否通过逆探这样装备能否在装备雷达的对手面前劣势小一点。如果没有雷达,再碰到对方使用无焰药+雷达,那真是束手就擒了
另外谢谢你的英国无焰16寸发射药的爆料,确实惊悚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19-10-16 23:56 编辑
akagizuo 发表于 2014-7-13 21:22
恩,南达报告的停火时间能对上,开火时间,尤其是华盛顿的开火时间有点诡异,华盛顿报告上没有0048的行动 ...
另有一份舰长签名版(按习惯这是打字第一张,其余都是打字复写本,但内容一样)早在市面流传,解密时间不明,但远早于本帖的开放给公众的2012年解密版,也许是提早开放给战史学者用的。我在2011.10.24就放上论坛了:
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1575-1-1.html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4-7-14 19:08
感谢先生指教。
华盛顿号的战斗报告中称,在第二阶段时,由于不清楚主炮指向的是哪一个目标,因此在打照 ...
22楼示意图表达出照明弹要打到目标背后相当距离,这样不仅映出的目标轮廓方便测距测向,也可避免耀眼的前景遮蔽我方对目标及附近海域的观察。华盛顿号副炮打出的不够规范的校射照明弹就有落在目标前方的,主炮校射官被强光照得眼盲,以致没能看清其中两轮弹着,还好前后轮的弹着都有命中,表示这漏看的两轮也是射正的。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4-7-15 17:22 编辑
mathewwu 发表于 2014-7-15 15:51
22楼示意图表达出照明弹要打到目标背后相当距离,这样不仅映出的目标轮廓方便测距测向,也可避免耀眼的前 ...
恩,报告里还说当目标起火后或许使用9号副炮塔发射通常弹打敌舰才是更恰当的使用方式。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19-10-17 00:06 编辑
在华盛顿号萨沃岛战报第17-20页主副炮射击作业各节,有一些术语提出来给网友阅读原文时作参考。
主炮组章节:
(a)”radar ranges and optical train”——雷达测距和光学测向(train是指bearing train,火炮朝左右方向旋回的动作)。
(b)”Fire was rapid, on one turret ready light”—— 射击命令对速度的规范是无需等待落点修正的“rapid,快射“,对数量的规范是“任一炮塔备便灯亮起“就扣下扳机,也就是以至少一座炮塔全部火力为数量单位的“部分齐射”。
(d)节说明火控配置是集火射击(Collective fire),即同口径炮塔全部射击同一目标;
- 由前桅楼顶的第1号指挥仪主控方向(train);
- 由测绘计算室(Plot)的第1组主控全局,北卡和南达级只有一处主炮计算室,内有2套火控设备对应前后2座指挥仪,各有一组人员操作;
- 由第4号指挥仪主控连续变化的炮口水平(level,纵轴)和炮耳水平(cross-level,横轴)以及发射电门,第4号指挥仪就是计算室内的垂直稳定仪(Stable Vertical 1),以机械连结射程计算仪提供人工模拟水平参数;
- 由雷达主控距离,参数以仪表和口头传输。
(i)” ’overs’ as well as ‘shorts’ could be seen optically”——通过光学(望远镜测距仪等)可以看到飞过目标的“远弹,over” 和不及目标的“近弹,short”。
副炮组章节:
(a)”Stable Element”——和主炮火控系统内的垂直稳定仪一样,是靠陀螺仪建构人工水平的设备,也是一台稳定仪连结一台计算机,只是体积较小,精密度不如主炮系统;
- “Group 1 used rapid continuous fire…Group 3 soon shifted to salvo fire”—— 第1副炮群的射击命令对速度的规范是无需等待落点修正的“快射”,对数量的规范是同一炮塔内各炮各自发射而不必协同其它火炮齐射的“连续射”, 第3副炮群的射击命令对数量的规范后改为“齐射”(此节未说明其速度规范,照战术态势来看应还是“快射”)。
- 北卡级5英寸副炮塔编号从前到后在右舷是1,3,5,7,9,在左舷是2,4,6,8,10,有时也简称51,52,53炮…依此类推。副炮群的命名方式是跟着4座副炮指挥仪的编号走,指挥仪前向的为1号,左舷2号,右舷3号,后向4号,凡是由1号指挥仪控制的副炮塔为第1副炮群…以此类推。
(b)第一阶段炮击的第1副炮群下辖51及53炮,第3副炮群下辖55及57炮。但副炮群辖下的副炮塔并不是固定的,可按火力需要将射界内的全部或部分副炮塔通过火控交换机(switchboard)交联任一或多座指挥仪。
- 本阶段1号及3号指挥仪原各自指挥两个副炮塔射击同一目标,但后来发现1号指挥仪弹着过远,于是51及53炮即改归3号指挥仪控制。
(c) ”using a 200 yard rocking ladder”—— 射击参数以初始解算值为基准进行各轮齐射间的阶梯式级距调整,此次采用的是200码的距离级距,比如第1轮按解算值加200码,第2轮按解算值不增减,第3轮则按解算值减200码,(在方向上也可比照向左右各射偏少许)结果不论目标是提速降速还是左转右转, 这几轮齐射都将目标可能的去路覆盖住。 参数按一定级距升降故称ladder阶梯,弹群在目标前后左右来回落下像跳舞一样故称为rocking摇摆。这种射击参数的布局落点作图的结果会呈现之字形,所以英国人称为zig-zag。
(d)第2阶段副炮组的火控配置是分火射击(divided fire),第1副炮群射击主炮目标,第3副炮群射击开探照灯照明南达号的目标。
(照明弹及雷达部分后续)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19-10-17 00:11 编辑
[照明弹:(见28楼)。
雷达:
(1)”SG radar…Radar Plot Officer…Plan Position Indicator (PPI)”——当时CIC尚未组建,一般搜索雷达和敌我识别雷达放置在作战-雷达室(Radar Plot), 主官通过头戴式耳唛将作战长(一般是副舰长)的目标指示命令下达给炮术长(一般和舰长在作战舰桥或舰桥内部的司令塔)、测绘计算室和主炮指挥仪瞄准手。目标指示(target designation)是作战系统中相当重要的环节,由于作战和火控系统分属不同部门(主要是职能、人员、设备和通讯在当时技术上尚无法整合),火控组又分舱面指挥仪和舱底计算室,转达指示发生错误屡见不鲜。注意这里的战术利器Plan Position Indicator (PPI)平面位置雷达显示器,配合SG微波海搜雷达,能以地图方式同时呈现距离和方位,这是其他单一参数显示器所做不到的,后来依战报建议在其他阵位也增加了PPI复显示器。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7/21/121455t0rzkrbewcrop0ey.jpg
2)雷达也不是万能,像1A阶段一群敌舰从萨沃岛边上冒出来,雷达就不能分出陆地回波与目标,一直要等到敌舰和陆地边缘的方位角拉大后才能在雷达幕上个别辨认。还有更严重的雷达配置问题如”foremast structure blanks off this (SG) radar…”——从战报其他部分可知,华盛顿号在射击雾岛号前火控已锁定某大型目标达5分钟之久,与此同时南达号正遭受各方舰炮攻击,一直要等到雾岛号开灯后,由华舰的火控官光学目视比对雷达讯号后才确认此大型目标为敌舰而开火射击。为什么有这个延迟?这里给出了答案,并非SG微波雷达不给力,而是SG安装的位置在高大的前桅楼前方中段,造成对后方有60度的扫描死角。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7/17/223327ibbyvbyb887tcecb.jpg
这还真是个很瞎的安排,尤其华舰当时只有这一具好用的海搜雷达(前桅楼顶全向的CXAM空搜雷达虽然也可扫描后方,但排除地表杂波的能力不强,在岛屿间进行海搜效果不可靠)。基于这次教训,后来按战报建议将此处的SG改置于前桅杆顶端,并在后方主桅杆顶端也增加了一具SG,都可全向扫描,并且加装水面舰敌我识别雷达(IFF)——即建议事项中的“radar means of recognition”。
火炮妥善率:整场海战,华盛顿号主炮发射失败共14发,战斗妥善率89.3%(=14/131(131=已发射数117+14未发射数));副炮发射失败共39发,战斗妥善率93%(=39/561(561=已发射数522+39未发射数)),表现正常。
2楼和3楼怎么都是南达的战斗记录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