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19-10-17 00:06 编辑
在华盛顿号萨沃岛战报第17-20页主副炮射击作业各节,有一些术语提出来给网友阅读原文时作参考。
主炮组章节:
(a)”radar ranges and optical train”——雷达测距和光学测向(train是指bearing train,火炮朝左右方向旋回的动作)。
(b)”Fire was rapid, on one turret ready light”—— 射击命令对速度的规范是无需等待落点修正的“rapid,快射“,对数量的规范是“任一炮塔备便灯亮起“就扣下扳机,也就是以至少一座炮塔全部火力为数量单位的“部分齐射”。
(d)节说明火控配置是集火射击(Collective fire),即同口径炮塔全部射击同一目标;
- 由前桅楼顶的第1号指挥仪主控方向(train);
- 由测绘计算室(Plot)的第1组主控全局,北卡和南达级只有一处主炮计算室,内有2套火控设备对应前后2座指挥仪,各有一组人员操作;
- 由第4号指挥仪主控连续变化的炮口水平(level,纵轴)和炮耳水平(cross-level,横轴)以及发射电门,第4号指挥仪就是计算室内的垂直稳定仪(Stable Vertical 1),以机械连结射程计算仪提供人工模拟水平参数;
- 由雷达主控距离,参数以仪表和口头传输。
(i)” ’overs’ as well as ‘shorts’ could be seen optically”——通过光学(望远镜测距仪等)可以看到飞过目标的“远弹,over” 和不及目标的“近弹,short”。
副炮组章节:
(a)”Stable Element”——和主炮火控系统内的垂直稳定仪一样,是靠陀螺仪建构人工水平的设备,也是一台稳定仪连结一台计算机,只是体积较小,精密度不如主炮系统;
- “Group 1 used rapid continuous fire…Group 3 soon shifted to salvo fire”—— 第1副炮群的射击命令对速度的规范是无需等待落点修正的“快射”,对数量的规范是同一炮塔内各炮各自发射而不必协同其它火炮齐射的“连续射”, 第3副炮群的射击命令对数量的规范后改为“齐射”(此节未说明其速度规范,照战术态势来看应还是“快射”)。
- 北卡级5英寸副炮塔编号从前到后在右舷是1,3,5,7,9,在左舷是2,4,6,8,10,有时也简称51,52,53炮…依此类推。副炮群的命名方式是跟着4座副炮指挥仪的编号走,指挥仪前向的为1号,左舷2号,右舷3号,后向4号,凡是由1号指挥仪控制的副炮塔为第1副炮群…以此类推。
(b)第一阶段炮击的第1副炮群下辖51及53炮,第3副炮群下辖55及57炮。但副炮群辖下的副炮塔并不是固定的,可按火力需要将射界内的全部或部分副炮塔通过火控交换机(switchboard)交联任一或多座指挥仪。
- 本阶段1号及3号指挥仪原各自指挥两个副炮塔射击同一目标,但后来发现1号指挥仪弹着过远,于是51及53炮即改归3号指挥仪控制。
(c) ”using a 200 yard rocking ladder”—— 射击参数以初始解算值为基准进行各轮齐射间的阶梯式级距调整,此次采用的是200码的距离级距,比如第1轮按解算值加200码,第2轮按解算值不增减,第3轮则按解算值减200码,(在方向上也可比照向左右各射偏少许)结果不论目标是提速降速还是左转右转, 这几轮齐射都将目标可能的去路覆盖住。 参数按一定级距升降故称ladder阶梯,弹群在目标前后左右来回落下像跳舞一样故称为rocking摇摆。这种射击参数的布局落点作图的结果会呈现之字形,所以英国人称为zig-zag。
(d)第2阶段副炮组的火控配置是分火射击(divided fire),第1副炮群射击主炮目标,第3副炮群射击开探照灯照明南达号的目标。
(照明弹及雷达部分后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