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本子的氧气鱼雷如何才能扛住?
RT‘一个位置怎样设计能够扛住一发舰用鱼雷?
航空鱼雷呢?
资料如下
型号乱七八糟很多 这里就讨论500KG780KG
请别和新手扯一下乱七八糟的东西免得又被管理员封号
93式氧气鱼雷的结构93式氧气鱼雷直径610毫米,全长9米,重2700千克(根据型号不同会有所差别),从前向后分为战雷头、燃料室、动力和控制设备舱三部分。鱼雷最前部是长1.4米,重610千克的雷头,其内部装有490千克97式炸药(由于资料不同,装药量还有480千克和500千克等说法,此外;不同的改型装药量也会有所不同),使用和90式触发引信。战雷头后面是燃料室,包括氧气舱和煤油舱,这两部分总长近4米,占鱼雷全长的接近一半。氧气舱长3.448米,装有980公升纯氧,压力位225千克/平方厘米,氧气总重是299千克。氧气舱后面是煤油舱,装有128升煤油,重106千克。在燃烧室后面是设备舱、动力舱、舵机等,安装有启动燃烧室、深度计、海水泵、双动活塞式发动机等为鱼雷提供动力和控制航行状态的设备。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为200马力(航速36~38节)、300马力(航速40~42节)和520马力(航速48~50节)。鱼雷尾部为双重反转螺旋桨,前部螺旋桨直径568毫米,后部螺旋桨530毫米,均有4片桨叶、采用十字形舵面,舵机由鱼雷内部的三个压缩空气瓶控制,保证鱼雷运行的航向和深度。93式氧气鱼雷的驱动
93式3型鱼雷是在1943年设计的,是93式1型鱼雷的威力加强型,重2800千克,采用了更重的战雷头,内装780千克97式炸药,增大了杀伤力,氧气舱被缩短,储存氧气量下降为750升,煤油携带量也有所下降,为78.4千克。3型鱼雷的另一个改进是用四氯化碳代替了启动燃烧室内的普通空气,增强了点火的安全性。3型鱼雷和1型鱼雷相比,在保持航速的情况下,航程缩短,在50节时为15000米,42节时为25000米,36节时为30000米,尽管如此,和其他国家的鱼雷相比,仍然非常可观,尤其是它强大的杀伤力更是无法相比。1944年,一种水面舰艇使用的直径750毫米(28.4英寸)超大口径氧气鱼雷开始研制。这种大家伙全重5000千克,装药量达850千克,采用100%纯氧,要求在40节时射程达54000米,55节时射程达27000米。到战争结束之前,一些样品已经被生产出来,但没能投入实战
潜艇用鱼雷当水面舰艇使用的氧气鱼雷研制成功后,日本海军立即着手为潜艇配备同类武器。1935年,海军舰政本部命令长崎三菱兵工厂为潜艇设计和生产两种533毫米鱼雷,需要具有和93式鱼雷类似的推进系统,起先称为“实验B型”鱼雷,后来称为95式1型鱼雷。95式鱼雷其实是93式鱼雷的缩小型,直径533毫米,全长7.15米,重1665千克,其结构和93式1型改1和改2鱼雷基本相同,只是氧气和燃料携带量减少,氧气储量为386升,煤油储量为41.3千克,战雷头装药量为405千克97式炸药,发动机最大功率430马力,最高航速51节,最大射程12000米。95式1型鱼雷于1938年开始生产并装备部队。1943年,95式鱼雷也推出了威力加强版,既95式2型鱼雷,全重增加到1730千克,战雷头装药量增加到550千克,氧气储量减少为220升,启动燃烧室内的空气也被换成四氯化碳,最大航程缩短为7500米。
1937年,一种专供日本海军“甲标的”微型潜艇使用的轻型氧气鱼雷也开始研制,这就是97式鱼雷。该型鱼雷就是93式和95式氧气鱼雷的微缩版,内部结构基本没有改变,但尺寸都缩小了。97式鱼雷直径450毫米,全长5.6米,重980千克,雷头装药量为350千克97式炸圌药,氧气储量156升,煤油储量16.5千克,发动机输出功率205马力,最大航速46节,最大射程5500米。97式鱼雷从1939年初开始生产,但并不是一种成功的产品,其启动燃烧室仍存在一些问题,显得不太稳定,在使用中常发生故障。97式鱼雷只生产了大约100枚左右,据信只在日军偷袭珍珠港时使用过。
正如上文提到,海军军令部在1934年要求研制一种超高速鱼雷,要在60节的高速下达到8000米的射程。为此,横须贺海军工厂发展出一种涡轮驱动的氧气鱼雷,后来由吴海军工厂接手了这项研究工作,后者在1936年陆续推出了三种样雷,分别为“实验F1\F2\F3型”鱼雷,但只有F3型被最后完成,在进行测试时,达到了设计要求。但是军令部又增加了新的条件,要求鱼雷在以40节航速航行时射程超过30000米, 但在随后的实验中,鱼雷在以这一速度航行时,还没有达到预定距离发动机就停止运转,最终整个研究被抛弃了。这种超高速氧气鱼雷的夭折关键在于涡轮发动机的 问题。和活塞式发动机不同,涡轮发动机是通过高温燃气吹动涡轮叶片做功,带动主轴和螺旋桨转动。由于氧气鱼雷使用海水作为冷却剂,并且向燃烧室内喷射海水 助燃,因此很容易在燃气喷嘴和涡轮叶片上造成盐分积淀,即使采用**来充当清洗剂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当鱼雷入水时,水面的冲击力总是对鱼雷造成一 些损害,影响了性能的发挥。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了高速氧气鱼雷项目的失败。“实验F3型”鱼雷直径610毫米,全长8.55米,重2700千克,雷头装药量为500千克,氧气储量和煤油储量分别为750千克和49.5千克,采用柯蒂斯三段式涡轮机,工作温度550℃,最大输出功率为1000马力,在60节航速时射程8000米。
{:42:}普列塞大法好 squallx 发表于 2015-2-24 16:36
普列塞大法好
历史上普列塞挨一发鱼雷虽说不重创但也谈不上轻松吧
780公斤的抗得住? 古今中外抗鱼雷还不都是靠RP抗 没有比涂上神油口诵神教经句更靠谱的了{:73:} 780KG炸药,水深10米以上、距离20m开外都能严重损伤龙骨 wellbull 发表于 2015-3-2 17:52
780KG炸药,水深10米以上、距离20m开外都能严重损伤龙骨
那500公斤装药抗得住不??
或者说什么样的设计都扛不住? 谢谢指点
看来大大低估了本子的神器威力呢 .墨冥. 发表于 2015-3-2 21:14
那500公斤装药抗得住不??
或者说什么样的设计都扛不住? 谢谢指点
可以参考深水炸弹炸潜艇,装药上了40KG在深水的威力就相当可观了。
500KG在水里爆炸也能对龙骨造成一定破坏,但是破坏一定范围的水密结构是大问题的,这个范围就得看造船的质量了。
普列赛对鱼类防御能力好,并不是什么多层,不是空-液-空,是鱼雷炸空了——水的可压缩性只是空气的2万5千分之一,鱼类进入防雷层的空层爆炸,直接就被空气缓冲和泄压释放了相当的能量。德国搞磁性鱼雷误打误撞走对了方向:鱼雷在船底水里爆炸的破坏性大大超过直接命中。 .墨冥. 发表于 2015-3-1 22:25
历史上普列塞挨一发鱼雷虽说不重创但也谈不上轻松吧
780公斤的抗得住? ...
意大利本身的铆接技术有限,如果能有美英的铆接工艺的话,普列塞应该是很不错的 {:59:}二战非制导鱼雷超过10千米的航程有多大用处?反而航速更重要吧?鬼子老是玩些奇葩思维!而且93的装药也不是太夸张,貌似米帝的航空鱼雷装药换算过来也超过鬼子的93了(记不太清楚了),其实氧气鱼雷最大的优点貌似是没有航迹吧! 93那块头,就算普通的压缩空气,性能也差不到那里去···· 法国军舰的TDS算是比较好的,橡胶+空仓+油舱+防雷装甲多层防御 Claret 发表于 2015-3-7 12:08
法国军舰的TDS算是比较好的,橡胶+空仓+油舱+防雷装甲多层防御
那接战的时候油舱只有少量比如30%油, 那作为湿舱的效率会不会大幅度降低? 那怎么办, 注水吗? .墨冥. 发表于 2015-3-8 10:37
那接战的时候油舱只有少量比如30%油, 那作为湿舱的效率会不会大幅度降低? 那怎么办, 注水吗? ...
不知道,不过如果注水油就不能再用了 .墨冥. 发表于 2015-3-8 10:37
那接战的时候油舱只有少量比如30%油, 那作为湿舱的效率会不会大幅度降低? 那怎么办, 注水吗? ...
个人认为湿舱100%注满反而不好。
比如,液压传动就要求液体中尽可能没有空气,以便传递“力”以及“力”传递的连续均匀;而非机械缓冲很多是液体+气体的液气缓冲(两种或以上不同压缩比液体的不常见),利用气体的易压缩性及液体良好的传递和导向。
爆炸冲击波冲击液舱简化模型:
1、满仓,假设该液体压缩性很好,消耗冲击能量的万分之一,均匀传递给该舱各部位,类似液压传动;
2、非满仓(<70%),液体受力后必定先向空仓流动压缩空仓气体,相当于液气缓冲,当液气都不能再压缩再传递力给舱各处。
以上个人愚见,如有不对之处,请指教。 wellbull 发表于 2015-3-8 19:50
个人认为湿舱100%注满反而不好。
比如,液压传动就要求液体中尽可能没有空气,以便传递“力”以及“力” ...
液舱当然不能住满啦 余留30%(举例)空腔给油传递能量
我就是想知道实战时油舱只有少部分油时怎么办。。
那样油太少效果就大大降低该怎么处理 .墨冥. 发表于 2015-3-8 22:00
液舱当然不能住满啦 余留30%(举例)空腔给油传递能量
我就是想知道实战时油舱只有少部分油时怎么办。 ...
油箱之间可以互相抽油的。
记得描写打BSM时,首相中弹漏油,紧急抽剩下的燃油到其他油箱,能抢救点算点,然后人员再下去补漏。 本帖最后由 Aurelius 于 2015-5-7 18:08 编辑
普列赛防不住,完全防住不现实。
然后我记得普列赛本身是焊接的吧?你英美来造,也挡不住780kg;能抵挡350kg就差不多了。本来普列赛结构设计的指标也没那么高。
但能降低损害,这个是肯定的。
说道普列赛结构我最近倒对维内托级战列舰挺感兴趣的,想买一本书来看一看,但不知道那本书能比较全面地介绍维内托,哪位大佬看到了还望推荐一下,先谢过。
至高神梵天 发表于 2015-3-6 16:33
二战非制导鱼雷超过10千米的航程有多大用处?反而航速更重要吧?鬼子老是玩些奇葩思维!而且93的装药 ...
这是由于当时日本海军相对英美的弱势而研发的,有其特殊环境背景,英美早期也有类似发展,只不过在气体成分研究方面出了问题,也就没啥兴趣执着下去。何况93的速度是49节,已经很快了,而且以当时夜战的环境下,水雷战队追求的是大数量攒射,而非精确射击,这一来射程和航迹隐蔽性就十分重要了,而且还能最大限度保证水雷战队舰艇的安全距离,自然是意义非凡了。美帝后期的Mk15换算下几乎就是早期93的威力,不过航空鱼雷和潜射鱼雷不及 按说在公试排水量或正常排水量下液舱的防雷效果应该也是最好的。
向空舱注水虽然会发生问题,但是如果靠不断加油使得舰艇在进入战场时搭载量保持在正常排水量附近,这还是能做到的。 不像装甲,所有对鱼雷的防御都仅仅是提高了生还概率,并不存在免疫。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