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采用水压动力炮塔与常用射法的关系
“首先日本海军主力舰装备的主炮,炮塔的旋转、炮筒的俯仰、炮弹的装填、炮筒的复座都以水压作为动力。实际上这个动力“全门同时射击”时并不足。
“全门同时射击”不可能,发射速度就大大地降低。
还有大量弹同时着弹,射击管制产生困难,命中率也降下来。
基本变成了用半数炮的交替射击。
因此,在结构上,联装炮塔更合理。”
-----------------------------------------------------------------------------------------------------------------------------------
使用水压动力炮塔,全炮齐射有困难?
日本海军常用交互射击和英国海军常用半数炮进行齐射的原因主要是动力问题还是火控问题?
o版引用的文字有问题。
1. “炮塔的旋转、炮筒的俯仰、炮弹的装填”是需要外在动力,但“炮筒的复座”只依靠炮弹反作用力就可完成。
2. “炮筒的复座”和水压有关的只是缓冲后坐,而复进机多使用气压而非水压,因为水不能压缩储能。
3. “炮塔的旋转、炮筒的俯仰、炮弹的装填”所需要的外在动力,有的是电动马达,有的是旋盘马达(swashplate motor),动力的传递有的通过连杆,有的通过水压机,但都需要马达提供动力源,连杆和水压机都不是原始动力源,动力不足和连杆或水压没有么干系。
4. NavWeaps高悬,英国和他的弟子日本用什么动力和传递动力的机械形式清清楚楚,不需要我反驳引文。
至于对管制或火控的论证我就呵呵了。 mathewwu 发表于 2015-2-28 22:41
o版引用的文字有问题。
1. “炮塔的旋转、炮筒的俯仰、炮弹的装填”是需要外在动力,但“炮筒的复座”只依 ...
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6096-1-1.html
此说来自此贴10楼
owaii 发表于 2015-3-1 00:16
http://www.zhanliejian.com/thread-6096-1-1.html
此说来自此贴10楼
那就来呼叫@微言 君看看原话出自那位那书。 mathewwu 发表于 2015-2-28 15:41
o版引用的文字有问题。
1. “炮塔的旋转、炮筒的俯仰、炮弹的装填”是需要外在动力,但“炮筒的复座”只依 ...
早期大口径管退炮的复进机是外源的
日本直到间战期间的大改造才改成空气复进机,天城以降都是外源复进机
液体虽然不可压缩蓄能,液压传动的蓄能是液体流速的动能 三座三联装炮塔的9门炮,实施5炮和4炮的交互半齐射也没啥困难啊,记得哪位贴过衲尔逊级的半齐射照片,5炮是两座炮塔的左右炮加一座炮塔的中炮,4炮是两座炮塔的中炮加一座炮塔的左右炮,也就是前一轮未发射过的火炮。再说5炮齐射和4炮齐射的散步误差比值只是微小的1.118:1.155,不必偏执非要能除尽的偶数射,而且三联装炮的左右炮隔着中炮发射,炮口间距已经比联装炮炮口间距大了,不存在更多的发射干扰问题。 说简单了就是
液力加压泵组总功率不足
全攻率输出时由于液压系工作压力下降导致驱动速率达不到标准要求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
是液压系统管系、液箱等的口径、容量设计错误
导致工作液体回流不畅
不过个人以为这种状况不大可能出现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15-3-1 11:35 编辑
oldcat 发表于 2015-3-1 10:56
说简单了就是
液力加压泵组总功率不足
有具体资料指出是哪一级舰的炮塔吗? 或是“炮塔的旋转、炮筒的俯仰、炮弹的装填”哪一个部分受到水压不足的影响?金刚级还比英国原始设计加装了炮塔辅助电机动力呢,是日本人自己改进的吗?大和级炮塔的旋回改用连杆直驱,500马力的旋盘马达动力还有完全一样重复设置的备份,可每秒2度比长门金刚的3度还慢,如果两具马达一起工作不是多少会提升速度吗?显然还有总功率以外的问题。 mathewwu 发表于 2015-3-1 04:24
有具体资料指出是哪一级舰的炮塔吗? 或是“炮塔的旋转、炮筒的俯仰、炮弹的装填”哪一个部分受到水压不足 ...
声望一挑二刚沙恩兄弟的时候,就是33半齐射,如果击发瞎火,也不过是浪费两颗炮弹
纳尔逊完全可以照此办理
至于平抄抄的10炮论,完全是偏执狂的本性发作,没什么科学道理,大和级最终也是不予理会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5-3-1 12:04
声望一挑二刚沙恩兄弟的时候,就是33半齐射,如果击发瞎火,也不过是浪费两颗炮弹
纳尔逊完全可以照此办 ...
为求所有火炮在试射阶段都能发射同样的弹数,老衲的5炮4炮交互是必要的,要不然可能会有火炮在试射阶段未曾发射或射数较少,以致在效力射阶段达不到和多数炮一样的工作温度,产生初速不统一的散布差异,即所谓"cold-gun"的问题。 “实际上这个动力“全门同时射击”时并不足”
该炮是定角度装填,“全门同时射击”既齐射,齐射后炮管需要同时全部回到装填角时动力不足;俯仰机动力不足?
“还有大量弹同时着弹,射击管制产生困难”
管制=炮管制退?=驻退机?驻退机有问题?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5-3-1 10:41
早期大口径管退炮的复进机是外源的
日本直到间战期间的大改造才改成空气复进机,天城以降都是外源复进机 ...
请教下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哪看的早期(一战前?)主炮驻退机是液压的?、】
毕竟气压驻退对材料和加工精度要求更高?
或者早期用弹簧驻退?
望不吝赐教 如果次回复太小白 劳请删掉。谢谢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15-3-2 01:19 编辑
wellbull 发表于 2015-3-1 23:34
“实际上这个动力“全门同时射击”时并不足”
该炮是定角度装填,“全门同时射击”既齐射,齐射后炮管需要 ...
火炮炮架的设计者没那么笨,他们会把空炮管的重心放在支点朝炮口方向一些,也就是空管时炮口会因重力自然下倾,等炮弹装填进炮尾后尾重口轻,炮口又自然上扬,这种设计可以降低俯仰机构的动力需求。我想其他国人都这么干,日本人不致反其道而行吧?我认为楼上引文所论证的问题绝不至于字面上看来那么单纯,所以才希望原帖文者能出面给多些说明。
射击管制=射击控制=射控=火控。
mathewwu 发表于 2015-3-2 01:11
火炮炮架的设计者没那么笨,他们会把空炮管的重心放在支点朝炮口方向一些,也就是空管时炮口会因重力自然 ...
啊,确实理解错误,应该是火控。
可前半句“还有大量弹同时着弹”,这是否可理解为“同时装弹”,也就是齐射装弹。如果是这样,参照“炮塔的旋转、炮筒的俯仰、炮弹的装填、炮筒的复座都以水压作为动力”,其问题就很多了,设计重心、或者装弹系统、或者是俯仰机构动力或传动、液压液体(日本有时把液压油、液压液都叫水压,在中国也有,比如万吨水压机,并不是水)、液压泵、甚至液压分配等都问题。 wellbull 发表于 2015-3-1 23:34
“实际上这个动力“全门同时射击”时并不足”
该炮是定角度装填,“全门同时射击”既齐射,齐射后炮管需要 ...
射击管制即火控
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大量弹同时着弹会造成火控方面的困难(观测?) wellbull 发表于 2015-3-2 17:27
啊,确实理解错误,应该是火控。
可前半句“还有大量弹同时着弹”,这是否可理解为“同时装弹”,也就是 ...
着弹=弹着
mathewwu 发表于 2015-3-2 01:11
火炮炮架的设计者没那么笨,他们会把空炮管的重心放在支点朝炮口方向一些,也就是空管时炮口会因重力自然 ...
对长炮来说
你的那种设计是不可能的 .墨冥. 发表于 2015-3-1 23:47
请教下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哪看的早期(一战前?)主炮驻退机是液压的?、】
毕竟气压驻退对材料和加工精 ...
早期大口径舰炮
尤其是英制炮没有独立自主的复进机
射击后的炮身复进是靠
外源动力的油压装置推动炮身向前方复进到位
这个和现今的自源动力的气-液弹簧复进机不是一回事情
实际上
那就是一套1880年以后经常在舰炮上应用的瓦瓦苏儿炮架的动力变体而已
整个一战期间
英国人的12寸以上基本上全是这个结构
自然的小矮子学生也是一样的结构 oldcat 发表于 2015-3-2 18:48
早期大口径舰炮
尤其是英制炮没有独立自主的复进机
射击后的炮身复进是靠
也就是说早期压根没自源弹簧驻退机液压驻退机?(所谓的刚性炮架?)
后期的都是气压的吧?(橡胶出现后?) oldcat 发表于 2015-3-2 18:28
对长炮来说
你的那种设计是不可能的
我只说明了一个设计概念,而且表达了“这种设计可以降低俯仰机构的动力需求”,而不是说海军的长炮可以单纯用重心的移转就可以达成自动俯仰。但是也没有设计师会笨到不利用装填与发射的重心转移,而硬要用加大功率来控制俯仰,毕竟战列舰主炮是不会正经的当成高炮来用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