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胸甲骑兵——黎塞留级战列舰(修订)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4-1-26 18:47 编辑*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在法语中,战列舰(cuirassé)一词的前曾经属于法兰西帝国的骄傲——胸甲骑兵的铠甲。1858年,世界上第一艘远洋装甲舰光荣号在法国诞生。在一百多年的技术变幻中,法国人将火炮装甲战舰称为cuirassé的习惯一直沿袭了下来。而黎塞留级——法国海军史上最强大、也是最后一级战列舰——其特殊的布置似乎仍延续着胸甲骑兵永不后退的光荣精神。在看惯了美式的实用、德式的严谨与英式的中庸后,看看法兰西的闪光与浪漫、力量与悲情,也许会对这支闪烁在模糊中的舰队产生新的灵感。
I.诞生
背景
让我们的目光回溯到那世界海军发展的转折点: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在这个依靠路易十六的王家舰队取得独立的国度,包括法国在内的世界海军五强在这次会议中签署了《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华盛顿海军条约》。
对于法国而言,这绝非什么好消息:作为一个殖民地遍布全球的大帝国,作为本土濒临大西洋与地中海两大水域的欧陆霸主,法国海军却只获得了175000吨、仅相当于只需控制地中海的意大利的主力舰吨位。条约也不允许保留正在建造中的诺曼底级战列舰——这或许倒是不坏的决定,因为各国建造中的巨舰都较它们强大。国力在战争中的损耗使得法国无法维持一支强大的舰队,只得接受一切。而作为补偿,法国被允许在“海军假日”期间的1927年、1929年与1931年建造新的、不超过35000长吨、主炮口径不超过16寸的条约型主力舰。但同时,意大利人也取得了同样的待遇。
比起英国、美国甚至日本,法国海军的状态实在太糟糕了。落后的无畏舰孤拔级早已不合需求,而唯一一级超无畏舰——布列塔尼级——性能也远不如三国保留的战舰,更无谈不上按条约建造的三级新式战舰。鉴于国力的衰竭,法国海军大臣乔治·莱格决定不再与他们进行昂贵的主力舰竞赛,转而着手于轻型舰队与水下舰队的建设,重拾起19世纪80年代的“新学派”海军思想。在这一背景的指导下,1925年,法国人开始对未来能够建造的主力舰进行规划。由于不再考虑与英国进行海上决战,他们决定针对意大利的重装甲巡洋舰,计划建造一级标准排水量为17500吨的小型战列巡洋舰。其大致参数如下:
标准排水量:17500吨
武备:2座四联装305毫米主炮
5座单联装130毫米副炮
防护:可抵御8寸火炮(条约重巡洋舰火炮的最大口径)的攻击。
主装甲带110毫米,主水平装甲80毫米。
速度:34节
其中,两座主炮以对角线布置于舯部两侧——这是已被淘汰的火炮布置方式。这一设计中的战舰被指过于弱小,甚至无力抵挡意大利现役的无畏舰,因而迟迟不被海军与议会接受。而该级舰的防护设计最终被应用于法国重巡洋舰阿尔及尔号及其后续改进型上。
1928年,德国宣称开始建造第一艘装备11寸火炮的装甲舰——或称袖珍战列舰。这为法国战列巡洋舰的命运带来了转机。由于无法对德国人的装甲舰形成足够大的优势,海军要求立刻强化原有主力舰设计,将计划升级为可抵御装甲舰11寸火炮的25000吨级战舰。这最终的产物,便是杰出的轻型战列舰敦刻尔克级。
当新一轮的造舰竞赛即将从开始时,业已感到不安的英国人出手了。由于经济的衰退,英国已不想再进行耗资庞大的海军军备竞赛。他希望法国与意大利只建造装备12寸火炮、吨位不超过25000吨的小型战列舰。这不合理的要求立即引起了两国的强烈不满。1930年,伦敦海军军备会议召开,英国再次提出修改后的限制战列舰的条款,并要求限制法意两国尤其重视的轻型舰艇的发展。法国与意大利最终没有签署《伦敦海军条约》,使得英国人的努力落空。1931年,敦刻尔克级的设计完成,并于1932年开始建造。
敦刻尔克级的横空出世正如英国人所料,在欧洲大陆重新掀起造舰竞赛,而敦刻尔克级先进的设计思想也广泛影响着世界海军。作为回应,意大利人开始针对敦刻尔克级设计他们轻型战列舰的设计工作——最终,1933年,他们决定在改装老式战列舰的同时建造强大的条约型战列舰。1934年5月26日,意大利元首墨索里尼宣布,意大利人将开始建造35000吨级的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
法国人必须面对这场由它自己引起的挑战。1934年6月25日,海军最高会议召开,讨论海军的下一步发展。会议决定,法国海军将改进下一艘敦刻尔克级轻型战列舰斯特拉斯堡号,同时,法国还将建造2艘自己的35000吨级、装备380毫米或406毫米口径主炮的条约战列舰以抗衡维内托级。新式战列舰的计划代号为:PN196。黎塞留级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设计
1934年7月24日,海军最高会议对新式战列舰计划提出了如下要求:
标准排水量35000长吨(35552吨)
主炮:8到9门380毫米或406毫米火炮,布置于四联装或三联装炮塔内
副炮:高平两用炮,布置方式类似纳尔逊级与敦刻尔克级
最大航速:最低29.5节
装甲布置:布置方式如同敦刻尔克级
主装甲带360毫米倾斜11.3度
主水平装甲160毫米,其后附有15毫米的特殊处理钢作为被板
下甲板水平部分40毫米,倾斜部分厚50毫米
鱼雷防护水平:如敦刻尔克级。
计划提出后,海军造舰技术局开始按照要求进行初步设计及可行性考察。当年11月27日,技术局提出了6种基本方案:
方案一:长247米,宽33米。2座四联装380毫米炮塔背负式前置,5座四联装130毫米炮塔如敦刻尔克级的布置方式。主装甲带360毫米倾斜11.3度,主甲板160毫米,下甲板40毫米。推进动力150000匹马力,最高航速31.5节。预计超过条约要求350长吨。
方案二:长247米,宽37米。3座380毫米炮塔如同纳尔逊级一样金字塔式前置,其中前炮塔为双联装,2号、3号炮塔为三联装,炮口都朝前。副炮数量、布置方式以及防护如方案一。推进动力110000匹马力,最高航速29.5节。预计超过条约要求550长吨。
方案三:将方案二中的主炮布置更改为1号、3号炮塔为双联装,2号炮塔为四联装。预计超过条约要求450长吨。
方案四:将方案二中的主炮布置更改为三座炮塔都为三联装,与纳尔逊级的布置一模一样。预计超过条约要求1150长吨。
方案五:长247米,宽37米。2座四联装380毫米炮塔布置于舰桥后的舯部,1号炮塔炮口向前,2号炮塔炮口向后。3座四联装130毫米炮塔中线布置,其中舰首2座,舰尾1座。防护及动力如方案一。预计超过条约要求50长吨。
方案五改:在方案五的基础上增加2座双联装130毫米炮塔,布置在舰尾副炮塔两侧,其他如方案五。预计超过条约要求350长吨。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4-1-26 00:01 编辑
考虑到作战需求与技术能力,最高会议最后选中了方案一,在其基础上略有改变。同时,技术局认为,35000吨的吨位要容纳下最高会议的要求并不可行。海军总设计师、法国工程将军查蓬特尔提出,应将标准吨位提高1550长吨以上才有可能实现提出的目标。
新战列舰主炮被确定为2座四联装380毫米火炮,采用敦刻尔克级的主炮布置方式。副炮的口径被从敦刻尔克级上的130毫米加大至138毫米或152毫米,数量不变。防护设计则不变,最高速度应达到31.5节。另外,水上飞机的布置方案也本基本确定。海军最高会议还要求在新战列舰上装备6座新型3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即后来的1935型48倍径自动高炮。
最高会议决定于1935年上半年开始第一艘新式战列舰的建造,计划1938年基本完成建造进行测试,1939年交付海军。下半年开始第二艘战舰的建造。在1935年,PN196计划将成为海军事务中最重要最优先的项目。
1935年2月13日,海军对新式战列舰副炮的布置仍然没下决心。最高会议再次提出如下几个方案:
1-5座152毫米三联装炮塔,左右各2座,中线布置1座。(即敦刻尔克级的升级版)
2-5座130毫米四联装炮塔,左右各2座,中线布置1座。(即敦刻尔克级的布置)
3-4座152毫米三联装炮塔,左右各1座,中线布置2座。(即后来克莱孟梭号的布置)
4月12日,PN196项目的副炮问题终于被解决。法国人最终选择了第一个方案。对于三联装炮塔,会议提出了要求:仰角要可达到90度以执行防空任务,火炮旋转与俯仰的速率要达到敦刻尔克级上的130毫米炮的水平。然而,这些要求对当时的火炮技术来说未免太过苛刻,152毫米火炮的高平两用实际上在数年后才在美国正式实用化。副炮的装甲防护厚度被定为90毫米至120毫米。
海军选择的大口径副炮进一步加重了本已十分严峻的超重问题。为缓解这一情况,设计师们提出以下的方案:以147毫米的表面硬化装甲作为连接两舷主装甲的装甲盒横面装甲,取代原计划的160毫米均质装甲;使用新式高压锅炉以缩短防护舱段——不过它们现在还在测试阶段。如果这两项措施仍不能解决问题,设计师们还提出了更大胆的两种解决办法:将原计划的360毫米主装甲带削弱至340毫米,或者削弱副炮的装甲防护。设计师还试图削减水平装甲,但综合考虑后作罢。最终,法国人先选择了削弱主装甲带,同时也放宽了对设计排水量的要求。同月,进一步的设计方案出台:
标准排水量:38000吨
水线长:242米
水线宽:33.08米
设计吃水:9.17米
武备:主炮:8门380毫米45倍径火炮布置于2座四联装炮塔内
副炮:15门152毫米55倍径火炮布置于5座三联装炮塔内
对空:12门37毫米自动高炮
最高速度:31.5节(普通排水量状态,即只装载1/3的燃料)
推进动力:150000匹马力
续航力(6300吨燃油):14300英里/15节9900 英里/18节
防护:主装甲带:340毫米倾斜11.3度 主水平装甲:170毫米(主炮弹药库上方)与150毫米(动力舱上方)
但按照造舰技术局的说法,这样的设计仍将超过其预计吨位。此时,新式高压锅炉已经成功通过测试。如果使用这种新式锅炉,那么锅炉舱就能缩减至2个,从而减少装甲盒长度。但在同时,设计师决定在后部增加第二发电机舱。两者综合,装甲盒长度减少了4.85米。然而,与吨位的竞赛还尚未结束。经过计算,设计师们发现,这型战列舰在满载排水量时穹甲形的下甲板距离水线太近了。这意味着一旦装甲盒进水,可能位于水线之下的下甲板将起不到保护浮力的作用,而重心会迅速抬高,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设计师们不得不继续为战舰减轻重量。然而除了装甲,他们再也没有可以减去的东西了。于是,主装甲带厚度再次被减低至330毫米,作为平衡,装甲带的倾斜角度被提升到15’24”;装甲盒两头的横向装甲带也被削弱;司令塔装甲由350毫米减低至340毫米;副炮的装甲防护也被削弱,炮座100毫米,炮塔正面 120毫米(后又被削减为115毫米),炮塔顶部70毫米。但在其他区域防护被减弱的同时,主炮炮塔的防护设计不但未削弱甚至增强了一些:炮塔正面达到 430毫米,顶部为195-170毫米,侧面300毫米,后部亦达250毫米,成为全舰装甲最厚重的地区。PN196的最终设计终于全部完成,其计划的基本设计指标如下:
标准排水量:38500吨
水线长:242米
水线宽:33.08米
设计吃水:9.17米
武备:
主炮:8门380毫米45倍径火炮布置于2座四联装炮塔内
副炮:15门152毫米55倍径火炮布置于5座三联装炮塔内
对空:6门37毫米自动高炮
水上飞机:3架卢瓦尔-纽波特130式飞机以及2部水上飞机弹射器
最高航速:31.5节(普通排水量状态,即只装载1/3的燃料)
推进动力:150000 匹马力
续航力(6300吨燃油):14300英里/15节9900 英里/18节
防护:主装甲带:330毫米倾斜15’24 主水平装甲:170毫米(主炮弹药库上方)与150毫米(动力舱上方)
经最高会议批准后,议会通过了对PN196计划两舰的20亿法郎的建造预算——不过在此之前,投入到这两艘战舰上的成本已分别达到12.27亿和14亿法郎。之后,图纸被交付给造船厂——布列斯特海军基地船厂以及圣泽纳尔的卢瓦尔船厂。1935年10月22日,PN196计划首舰开始建造——比预定时间几乎晚了半年。而原计划于12月开工的第二舰直到1936年底才开始兴建。
正在设计师们逐渐完善着他们的战舰时,外部局势又有了新的发展。1935年6月18日,英国与德国单独签定《英德海军协定》,没有事先通报法国。英国也默许德国建造针对敦刻尔克级的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级。在法国人看来,这正是英国对法国1930年行为所进行的报复。1936年3月25日,法国决定签署《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然而,随着《英德海军协定》的签定,沉睡多年的德国舰队开始大规模复兴——雷德尔上将的野心,或许是连所有人都没能预料到的。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4-1-25 22:41 编辑
《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束缚住了法国海军,然而已经得到好处的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却没有歇着。1936年,俾斯麦级战列舰开始建造。1937年4月1日,主力舰建造的限制随着意大利与日本拒绝签署《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自动放宽。意大利堂而皇之地宣布再建造两艘其实已经超过40000吨的维内托级战列舰的改进型。
1938年,英法美三大海军强国(也是《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缔约国)代表在伦敦召开会议讨论对条约放宽后各自海军发展限制。英国代表提出了40000吨装备406毫米主炮的方案——差不多就是后来的狮级战列舰。法国由于刚刚从大萧条中脱身,而整个海军都迫切需要更新,于是提出35000吨406毫米主炮的谨慎方案。但英国代表立即指出,该方案产生的战列舰难以达到30节的最高航速。美国代表则要求根据《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的最大上限45000吨406 毫米主炮方案建造战舰。1938年6月30日,美国代表的意见最终被采纳。9月,三国签署了新的海军军备协定。
条约签署后,法国人并没有立即设计45000吨级战列舰——这无疑需要更多时间——而是决定继续建造两艘PN196的改进型与意大利人抗衡——即后来的克莱孟梭号与加斯科因号。(注:关于45000吨级的战列舰,法国海军一直到1940年前夕才开始进行设计工作,即阿尔萨斯级战列舰计划)这一方面是由于时间和造舰竞赛的紧迫,一方面也是法国人对他们战舰上采用的技术感到自信。
但在此时,一个严峻的问题在PN196计划首舰的武备建造中显露出来:设计中的152毫米高平两用炮实际并不能达到设计要求中的90度仰角,仅能达到75 度,而射速、旋转与俯仰速度也不能达到要求,只能执行有限的远程防空任务。这实在是设计指标过好高骛远所致。这样一来,其中远距离防空就出现了巨大漏洞。作为弥补,设计师只好取消了中部的两座三联152毫米炮塔,牺牲副炮对舰火力,改装上6座双联装100毫米防空炮。因此,建造进度再度被拖延。但是法国人并不情愿削减副炮火力。这种意图在后续舰的设计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1939年,PN196计划的首舰已经接近完工。1月17日,按照法国海军的命名规则,她被命名为黎塞留号。黎塞留不仅是法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更是一手缔造真正意义上的法国海军之父。所有人都希望以他的名字为海军带来复兴。3月6日,第二舰被以对荷战争中战绩卓越、让英荷舰队伤尽头脑的海军名将让·巴尔命名,而仍在役的同名老战列舰则被更名为海洋号。
与此同时,后续舰的设计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考虑黎塞留级的超重问题仍然存在,同时,自1935年设计以来,空中力量对战列舰的威胁就越来越大。增加防空炮的办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空火力,但之前法国战列舰主炮前置的基本设计实际上就包含了防空上的先天不足:除开副炮、上层建筑、航空系统,本来空间就狭小的后部甲板已经很难布置大量防空炮。而且由于后部拥挤,防空炮的射界也相对较差。为进一步解决前两条黎塞留级战列舰上出现的问题,法国设计师在 1939年对这后两艘改进型战列舰设计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提出了A/B/C三组较为独立的初级设计。
A组:
方案一(原始方案):重新回到1935年的最初副炮布置,在主炮塔后增设2座100毫米双联装炮塔。
方案二:保留1935年原设计中的2座中部152毫米副炮塔,将后部3座副炮的“品”字型布置改为2座背负式布置。6座双联装100毫米防空炮的数量不变,但2座移至主炮塔后。
方案三:在1935年原设计的基础上在2号主炮塔及后部的中线152毫米副炮塔后分别背负1座四联装130毫米炮塔。
方案三改:在1935年原设计的基础上取消后部的中线副炮塔。2座100毫米双联装炮塔移至此层甲板,两座移至2号主炮塔后,数量不变但优化了射界。
B组:
方案一(原始方案):将1座主炮塔转移至后甲板,将全前置变为前一后一的布置。将1935年原计划中的中部2座副炮塔背负至前主炮塔后,后部副炮塔改为按倒“品”字型布置,且中线炮塔背负于后主炮之后。2座飞机弹射器与机库转移到中部。
方案二:在方案一基础上将152毫米三联装副炮全部更换为130毫米四联装炮塔以增强对空火力。
方案三: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将后部两侧副炮取消,将2座弹射器转移至靠后的位置,在前部两舷各布置4座100毫米双联装炮塔。
方案三改进一型:在方案三的基础上将弹射器削减为1座布置于中部前塔楼与烟囱之间。两舷各布置4座100毫米双联装炮塔,但射界较优。
方案三改进二型:在方案三的基础上不改变弹射器位置,两舷各布置4座100毫米双联装炮塔,其中前部四座,后部四座,射界亦较优。
C组:
方案一(原始方案):将主炮更改为3座三联装炮塔前2后1布置,前主炮后背负1座152毫米副炮,后部副炮塔改为按倒“品”字型布置,且中线炮塔背负于后主炮之后。2座飞机弹射器与机库都转移到中部。
方案二:在方案一基础上将152毫米三联装副炮更换为130毫米四联装副炮。
方案三:将副炮布置改为前部主炮塔后背负1座、后部主炮塔后背负2座,取消侧舷副炮装载6座100毫米双联装炮塔。
其中,A组与B组的设计是按照35000吨级的战舰制订的,而C组则完全是按照放宽后的条约要求设计的新战列舰,对1940年开始设计的阿尔萨斯级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最终,A组中的方案二与B组中的方案三改进二型被选中。其中,A组改进方案需要进行的设计工作较少,只需在黎塞留级原设计上略做修改,因此,即将赶着开工的克莱蒙梭号便实行A组方案二的设计。而加斯科因号的建造日程还早,于是最高会议决定将其进行更彻底的改进,便以B组中的方案三改进二型的基础要求开始设计。不过,由于副炮的中线布置,加斯科因号的装甲盒将会拉长了3.65米。但设计师们已经打好了算盘——他们将主装甲厚度由330毫米削减至320毫米。按照设计,这样并不会削弱多少防护能力,却能大大节约重量。
由于如此,不少人将它独立称为“加斯科因级”,理由一个是与前几艘战舰的巨大差异,另一个是舰名——前三艘皆为法国海军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而加斯科因则是法国古地名。但尽管如此,按照法国海军自己的说法和归类,它仍然是属于黎塞留级下的一个改进型。
1940年德军侵法的前夜,正是法国的“纸面大扩军”时期。许许多多计划被制订或采纳,其中就包括海军要求再建造两艘加斯科因型的战列舰以及设计建造4艘 45000吨级战列舰的计划。两艘两艘加斯科因型中的第一艘计划于1941年始建,而另一艘计划于1944年开工。但随着法国陆军的战败,这些疯狂的一切都化为乌有了。
(待续) 回复 L'Soleil 的帖子
努力啊 再接再厉 敬礼!
大主教千秋万载!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4-1-26 10:37 编辑
II.概貌
黎塞留级是法国海军史上建造的最大型的火炮战舰。
1940年状态的黎塞留号实际标准排水量为38450吨,普通排水量为40928公吨,满载排水量达45438吨。垂线长247.85米,水线长242 米,最大宽度33.08米。设计吃水9.17米,满载吃水10.11米,过载的50000吨下吃水为11.03米。舰首水上部分在设计吃水时高9.33 米,舰尾水上部分在设计吃水时高6.7米。若从上甲板开始算,型深为15.6米,包括桥楼露天甲板高度在内的舯部形深17.9米。设计吃水时,方形系数为 0.541,菱形系数为0.576,水面线系数为0.65,中横剖面线系数为0.959。
1943年,黎塞留号在美国纽约造船厂接受改装,装上了大量防空武备,使得其普通排水量增至43575吨,满载排水量增至48500吨。设计吃水增至9.69米,满载吃水增至10.58米。改装后的初稳心高实测数据如下:
轻载:38279吨 1.88米
无弹药:40112吨 1.97米
普通排水量:43291吨 2.24米
满载排水量:47547吨 2.83米
从上下两表来看,黎塞留号显然早已抛弃了被认为是法国传统战舰固有缺陷的重心高稳定性差的特点,甚至比一些被公认稳定的战舰更好。事实上,在20世纪的第一级战列舰——由著名舰艇设计师白劳易(Louis-Emile Bertin,1840-1924)所设计的共和国级上,稳定性问题已经被极大地扭转。
以下是世界各国战列舰的稳心数据:
舰名 吨位(长吨)初稳心高
黎塞留号 46797 2.83
维内托号 45029 1.61
英王乔治五世号 45360 2.20
俾斯麦号 52360 4.01
衣阿华号(1943) 54889 2.82
大和号 69987 2.99
黎塞留号横摇周期为13.5秒,纵摇周期为4.77秒,是一个稳定的射击平台。而她的高干舷以及舰首设计也保证她可以在恶劣的海况下射击,作为一艘大西洋战舰,黎塞留号也毫不逊色。
而入坞续建的让·巴尔号仅轻载排水量就达到了43493公吨,满载排水达49736公吨,普通吃水达10.03米,但满载吃水反而低于黎塞留号,只有10.346米——这是因为为膨出鱼雷防护带带来的巨大浮力,同时也使全宽增至35.54米,甲板宽度也增到33.36米。
黎塞留级采用桥楼型舰型以增大内部空间与储备浮力。同时还使用巡洋舰艉以及一个上翘、外飘的舰艏来适应东大西洋海况。由于主炮全部前置,前部水下舰体必须加宽,对航行性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黎塞留级使用了倾斜装甲带,但法国设计师在主舰体外与船壳内布置了一层称为硬泡沫橡胶的轻质防水材料,使得其水下部分十分平整光滑,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由于布置问题导致的航行性能下降。但让?巴尔号由于膨出的鱼雷防护区,使得尽管拥有更先进的动力系统而续航力反不如黎赛留号。舰体从舰首到舰尾划有20个主要舱段,以字母A至T命名,也是其划分重要舱室的基本依据。舰体中部从上到下依次为露天甲板、上甲板、中甲板、下甲板以及舰底。其中中甲板与下甲板是装甲甲板,中甲板也是承担主要上部重量的强力甲板。舰底为双层底结构。黎塞留级前两舰在舰体结构、装甲接缝甚至薄装甲板上都使用了焊接连接,只有厚装甲才用铆接与特大号的螺母固定,同时也用焊接进行进一步加强。这也是节约吨位的不错方式。而克莱孟梭号则已实现用焊接固定所有甲板及水平装甲,加斯科因号也准备进一步扩大焊接的使用范围。
由于黎塞留级从未以完整的原设计状态交付海军使用,原人员编制从来未曾真正达到。黎塞留号计划在和平时期人员为1348人,战时增至1569人。而实际上,在1943年增强防空后,黎塞留号全舰战时人数为1557人,其中86人为军官——这个数量一直维持至其退役。而让·巴尔取代黎塞留号成为地中海舰队旗舰时战时人员编制数量则达到了2134人,其中104人为军官——不过,即使是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让·巴尔号上也只是有1280人,而一般的出海活动只需700人。退出一线、作为火炮训练舰的让·巴尔号一般人员只有757人。
III.武备
主炮
说起法国战列舰,许多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想起它们前甲板上威武的两座四联炮塔。而专门为黎塞留级研制的这型1935型380毫米火炮正是法国海军所装备过的威力为最强大的身管武器。
法国之所以在新战列舰上采用两座四联炮塔前置的布局,一是因为纳尔逊级战列舰主炮前置缩短装甲带给法国人带来的灵感,二是法国对于四联装炮塔早已有过深入研究。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来自华盛顿条约的限制。在总吨位和单舰吨位受严格限制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通过优化设计提升战斗力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两座四联炮塔前置的布局,正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同时缩短装甲带,在限定吨位下达到进攻与防御的平衡。
1935型380毫米火炮为活动身管结构。内膛由三段身管组合而成,外部是两层身管增强层,一直从药室覆盖至炮口。从结构来看,这是一种杂糅了现代火炮技术与传统造炮方式的奇怪设计。采用半自动契合式炮闩,由液气机构驱动。炮尾下有2个筒式驻复机。螺式炮闩由火炮射击后的后坐力自动向上打开,其动作时间 3.5秒。该型火炮还安装了电子点火装置。其单炮全重94130千克,全长17.882米,身管长17.257米,称“45倍径”。内膛刻有80条深 3.7毫米、宽8.9毫米的等齐阴线,而阳线宽度则为6毫米,膛线缠距25.57倍径。
截止至战败,法国人还尚未研制出配合该型火炮使用的高爆弹。而1936年设计的被帽穿甲弹虽然性能优良,但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黎塞留级战列舰主炮所使用的被帽穿甲弹长达190厘米,甚至长于美国海军的16寸超重弹。重884千克,在同口径级火炮中仅次于维内托级的885千克穿甲弹。法国人超长的炮弹赋予其极佳的气动外形,使之能获得更远更稳定的弹道。但缺点在于,使之保持旋转速度的难度也加大了,不得不对内膛质量与推进剂有更高的要求。为了在海战中方便的观测与分辨落弹,在1936年设计的这型穿甲弹在风帽内布置有染料包。一旦炮弹落水,风帽前端破裂,水柱就会迅速被染色,使之更加醒目。法国人别出心裁的在穿甲弹引信上布置了四个气腔,可以装载毒气,在击穿外层装后释放出毒气以杀伤敌舰人员。然而,在炮弹上布置气腔,发射时外界的高压气体可能由此破坏炮弹。设计人员对此已进行了结构加强,但在1940年9月24日的达喀尔之战中,尚未完成战备的黎塞留号因异常的发射药高温导致膛压过高,高压气体打破了引信上的保护结构,随之击穿了气腔壁进入炸药填装部,导致当时唯一能使用的2号炮塔发生炸膛事故,2门火炮因此报废。此战之后,法国人不得不将所有剩余炮弹的气腔用水泥封死。尽管如此,在战后的测试中,1936型穿甲弹却取得了与美国设计炮弹几乎相同的穿甲能力。因此,就穿甲能力方面来说,法国人是成功的。
法国原装设计生产的被帽穿甲弹装有21.9千克底药,配方为80%的麦宁炸药(一种苦味酸炸药。于1887年被法国政府命名并投入军事运用,是世界上最早实用的苦味酸炸药,性能等同于英国与日本的同类产品。)与20%的二硝基萘——其性能接近英国在二战中使用的苦味酸钝化改良炸药,但威力应更大一些(英制炸药中苦味酸的含量为70%)。每门火炮配载的弹药约为104发。1943年,黎塞留号在美国接受改装。美国坩埚钢铁公司在法国原设计的基础与尺寸上改进了它装备的被帽穿甲弹。首要的措施是取消了危险的气腔。其后,美国人又取消了风帽后的染料包,被帽也被换成了美国式的钝头形状,而炮弹底药也换成了美国货。该公司还为黎塞留号设计了高爆弹。由于战后的法国海军仍坚持要求配备染料包,战后法国为两艘战列舰生产的穿甲弹恢复了原风帽设计与染料包,而高爆弹则一直沿用美国设计。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4-1-26 10:41 编辑
为黎塞留级主炮所配用的、每次射击重达288kg的推进剂成为了提升火炮威力的关键。一次发射的剂量匀量分装在4个药包中,每个药包重达74公斤。因此,药室容积也达到了颇为惊人的456.6立方分米。法国战舰的推进剂型号为统一的“SD”型,这实际上是一种从德国海军一战使用的RP C/12型推进剂改进而来的无溶剂双基推进剂,其成分包括64至65%的硝化纤维素、25%的硝化甘油与8到9%的中定剂。1935型380毫米炮使用的是SD21式装药,其药包中的推进剂药柱体积较敦刻尔克级上的SD19式更大,因此燃烧释放的能量也更大。火炮正常膛压可达320兆帕,初速可达830米 /秒。这赋予了它对垂直装甲强大的侵彻力:就存速与落角数据而言,它对垂直装甲侵彻力应大于美国的Mark 6型火炮,处于世界第四。在黎塞留号在纽约接受改装后,美方还提供了美制多孔柱状无烟推进剂。但这种火药的柱体太易变形,导致分装为法国的重药包后运送不便,易遭损坏。美国人只好按法国原配方生产推进剂。在达喀尔海战后,为避免异常高温再次造成事故,火炮初速被降至785米每秒。由于此后再也没有对主炮穿甲能力的过高追求,此一指标得到延续。
380毫米1935型火炮的身管寿命约为200发,虽要逊色于内膛镀铬的美国炮与牺牲威力减少推进剂的英国炮,但基本上还属于平均水平。
与该型火炮配套的是全重达2275吨的1935型四联装炮塔。谈及法国人对四联装火炮的热衷,可以追溯到一战前法国海军提出的诺曼底级战列舰计划——诺曼底级装备了3座四联装340毫米火炮。虽然最终因战争与华盛顿条约的签署而作废,但四联装炮塔的研究已经基本成熟。在敦刻尔克级上,法式四联装炮塔大获成功,因此,海军最高会议也要求继续在新战列舰沿用这种炮塔。
虽然从外观看上去是四联装,但从内部结构而言,这座炮塔更类似于将两座双联装炮塔共用一套旋转机构——实际上,炮塔内两侧的两门炮都有独立的弹药库与扬弹机构,每门火炮虽然能够自行俯仰,但更多时候采取的是两两联动。另外,在同一炮塔内的两组火炮之间布置有45毫米厚的装甲纵壁,将两组火炮划开,炮室与后部的测距仪室也用防火防破片隔板分隔。严密的分隔与简单成熟的结构使得该型炮塔拥有极强的生存能力。炮座的外径为14.11米。在每座炮塔两侧还设有两门发射照明弹的90毫米火炮。
炮塔的旋转与炮管的俯仰都由电力液压控制。值得一提的是,法国人很早就开始研究由中央火控系统直接控制射击的RPC系统,1924年设计的重巡洋舰主炮便已实现控制方位的功能。在敦刻尔克级上,战列舰主炮上第一次采用了控制方位与仰角的完整的RPC系统。而英国与德国建造的新式战列舰却只能控制火炮的俯仰。然而,敦刻尔克级的RPC系统并不成功,原因是其使用驱动炮塔的电力齿轮系统太过迟钝,使得实用效果大打折扣。在黎塞留级上,设计师将齿轮传动系统改为液压系统。其炮塔旋转速度为5度/秒,炮管俯仰速率则为5.5度/秒。炮塔为火炮留出的正常后坐距离为1.325米。由于法国人追求最大射程而不重视水平侵彻力,火炮的俯仰角度被固定为-5 至+35度。在35度时可获得最大射程,可达41700米,是射程最远的战列舰炮之一。
前文已经提过,炮塔内两侧的两门炮都有独立的弹药库与扬弹机构。因此,每个炮塔有两套弹库和推进剂库,重叠布置在炮座下的大弹药库中,每一层的弹库与药库为炮塔内两门火炮供弹。这样,法国战舰的弹药库就只能做为奇怪的前后的布置(而其他国家战舰的弹药库则多是上下布置)。为了总体防护,较安全的弹库被布置在前。这主要是考虑到1号炮塔弹药库前端就是装甲盒的纵壁,若推进剂前置无疑对防护不利。
法国战列舰都使用传统的英式扬弹法,即扬弹机先将炮塔一次射击弹药一起提到炮座中的弹药转换室,再将其转移到上部每门火炮独立的扬弹机构,然后一起填装。在下部扬弹机通道及药库出口都布置有多道防火门,以防止发生弹药库殉爆。扬弹机的提弹筐为一个三层结构:上两层装推进剂包。每层2个;第三层装炮弹。法国新式战列舰的一个特别之处便是特殊“弹性装填”系统,即任意角度装填系统。其实,类似的功能早在一战之前维克斯公司生产的许多舰炮上实现了。其原理并不困难,前提是使用英式扬弹法、一个跟得上火炮俯仰的上部扬弹机加上一个大力的装弹机。火炮俯仰到任意角度,提弹筐运动到炮尾处,炮弹层对准打开的炮闩,装弹机先将其撞入炮膛——这时候惯性会使炮弹在炮膛里停留一段时间——再移动提弹筐,以同样办法将药包上膛,随即炮闩闭合,一次装填就完成了。但随着海战技术的发展,交战距离越来越远,火炮仰角也越来越高。而这一系统最大的问题在于,在高仰角时,炮弹有可能因重力而在装填药包前的瞬间滑出炮膛。英国战列舰就出过这样的问题。因此,在一战后,这一功能普遍不再使用。但法国人开始热衷于此却是在一战结束后。笔者猜想有三个可能的原因:一,法国海军能够保障装弹机有足够大的力量使炮弹在膛中保持惯性;二,是法国舰炮追求高初速,而弹道平直——以1935型而言,接近二战最远命中距离的25km数据来看,仰角也只需要 14.9度;至于三,恐怕是法国人的RPC系统功能有限所致。远程操炮被装弹打断后再要随动,可能存在困难。但对于战舰主炮而言,该系统理论上确实可以大大增强实战射击速度,而设计指标也确实是循环射速要达到25秒每发。不幸的是,法国人的扬弹机却跟不上炮弹发射的速度,黎塞留号的平均射击速度只能达到1.33发/分,让·巴尔号到战后才改进扬弹机达到2.2发/分的射速。其实,从实战来看,这样的射速并没有多大劣势,却多少令人感到尴尬。尽管如此,“弹性装填”系统一直保留到让·巴尔号退役。
尽管有了RPC系统与平直的弹道,但黎塞留级仍面对着严峻的炮弹散布问题。由于采用四联装火炮,炮与炮之间的距离远较其他布置方式来得近。当炮弹出膛时,尾流就会互相干扰,导致弹道偏移,落弹面散布变大。这一问题在敦刻尔克级服役后才有所显现,并引起了达尔朗海军上将的不满。但在设计黎塞留级时这显然是难以顾及的到了1947年停泊于土伦港时,法国人才在黎塞留号的炮塔上安装了0.06秒的点火延迟装置,可先让炮塔上的第1、3门火炮开火,使得散布面大大缩小。1948年,重建的让巴尔号也安装了类似装置。不过在多年之前,这两样装置就已经开始装备美国战列舰了。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4-1-25 22:54 编辑
副炮
总体来说,黎塞留级的副炮系统设计得并不成功,因此才出现中途多次修改原设计的情况。唯一的原因是其设计指标实在过高。
按1935年原计划,黎塞留级的5座三联装副炮将由技术成熟、并已装备拉·加利索尼埃级等轻巡洋舰并获得良好评价的1930型152毫米55倍径火炮安装在新的符合要求的高平两用炮塔中——被命名为1936型炮塔。但随着改装工作的进行,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首先,作为152毫米的大炮,要达到 90度的仰角向空中设计实在难度太大。经过努力,其最大仰角也只能达到75度,即使是战后完成的让·巴尔号也只能达到85度的最大仰角。而与主炮一样,黎塞留级的副炮也被装上了弹性装填系统。如果说在主炮上安装弹性装填系统还有些用处,那么在高平两用炮上也安装此系统就完全是天真得犯傻——可以想象,在 75度的仰角上,装填这种大口径的分装式火炮是怎样的艰难。实际上,最大装填角度很难超过45度。此外,另一安装两套供弹装置——一套对舰,一套对空,以实现瞬间变换弹种的功能——的要求也使得副炮火力出现问题。这套系统已经安装在敦刻尔克级的130毫米副炮塔上,被证明是复杂且故障率也不低,但最高会议仍然坚持——尽管这个要求确实有一定合理性,可法国人的天真浪漫的特性再一次显露出来。由于这两个问题,计划中的高射速——尤其是对空8发/分的射速—— 便不复存在。而日后进一步工作更表明,炮塔的旋转与俯仰速率也达不到要求,无法跟踪空中目标。这样一来,这种“高平两用炮塔 ”中“高”的成分就大打了折扣,在接受进一步改造前只能承担一些有限的远距离防空任务。于是,原计划中的5座副炮只保留下舰尾的呈“品”字型布置的3座,舯部的炮塔被取消。
尽管如此,单从1930型152毫米55倍径火炮本身来看,其性能还是较为优秀的。该炮采用了身管自紧技术,单炮重7.78公吨;全长8.86米,身管长 8.39米;有46条7.166米的阴线,深1.5毫米,宽7.37毫米;阳线宽3毫米。火炮缠距为25.56倍径。在法国时,有多种炮弹可供使用:54.17千克的传统穿甲弹、55.83公斤的o.pf.k-1931型穿甲弹或是法国轻巡洋舰通用的高爆弹。在进行高平两用改装后,法国人还设计了一种47公斤的延时防空弹。黎塞留号在美国改装后用上了美国提供的58.8千克的Mark 35超重弹(当然是相对轻巡洋舰炮弹而言)。推进剂装在弹壳中,重17.3千克,弹壳重17.1千克。在使用法国传统穿甲弹时,初速可达870米/秒,使用美国炮弹时则降低至840米/秒,使用防空弹时则为900米/秒。身管寿命约为700发。在使用美国炮弹时,最大射程可达26960米,使用法国传统穿甲弹时则为26470米。
1936型炮塔全重228 吨,俯仰角度为中线炮塔-8.5至75度,两侧炮塔-6.5至75度。在1947至1948年的改装中,黎塞留号的副炮最大仰角被增至85度。让·巴尔号亦如此。炮身俯仰速率为8度/秒,旋转速率为12度/秒,留出的后坐距离为75厘米。炮塔由2台沃特-莱昂那多发电机组提供电力。黎塞留号在1947年的那次火炮改装中也为副炮安装了点火延迟装置以减少火炮散布。
三座炮塔由各自炮座下的弹药库供弹。由于之前已说明过的”弹性填装“的特殊原因,单炮射速远不能达到要求。在对舰攻击时,由于火炮仰角小,射速能达到 6.5发/分,而在对空射击时由于仰角大、装填困难,射速只能达到5发/分。直到战后对其进行的改装,对空射速才勉强增至6发/分。其中,中线布置的那座炮塔的弹药库占用同一大舱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则是第2发电机舱。两侧布置的两座则左右平分了一个大舱。需要注意的是,这两座炮塔的上部扬弹机实际并未直接坐落于弹药库上,而是坐在了侧舷燃油舱顶的下甲板上。这两门火炮的弹药先从靠近中线的扬弹机提升至下甲板,再用轨道小车运输到炮塔下方,然后被转移至上部扬弹机,整个过程比较复杂。
在加斯科因号与克莱孟梭号上,副炮全转至中线布置,既解决了此问题同时也节约了重量。有人认为防护薄弱的副炮背负在主炮之后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如果击穿炮座就可能引起副炮弹药库的殉爆,进而引起附近主炮弹药库的爆炸。实际上,在二战的战舰火炮系统设计中,防止殉爆都是极为重要的需考虑的因素。而防止殉爆事实上也并不困难。在黎塞留级上,副炮的弹药通道与药室都布置了数道防火门。加斯科因号与克莱孟梭号为防止敌弹从弹药通道进入甚至还设计了厚厚的装甲防火门,而被认为“最危险”的中线副炮塔与装甲盒的连接其实也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弹药通道。这些措施的加强已经可以有效地防止弹药库因炮塔起火被引燃了。
作为对舰的副炮,1931型152 毫米炮是成功的;而作为防空炮,它就明显差强人意了。
防空武备
从表面上看,法国海军对防空似乎不够重视。事实上,在1921年7月美国陆军航空队仅用21分钟击沉德国战列舰东弗里西兰号之后,法国便开始留意来自空中的威胁。战前的法国海军较为重视高空水平轰炸,因为只有水平轰炸机可以在战舰火力难以企及的高空中携带重型炸弹进行袭击。因此,法国新式战舰大多装备有大口径防空炮,在新式战列舰上更是要求装备大口径的高平两用炮。但是,法国人对俯冲轰炸缺乏了解,且认为鱼雷轰炸机易于防御,因此对日后战争中更重要的中距离防空采取了相对轻视的态度。不过,他们还是对防空集中火控与对空雷达也进行了相当的研究。
由于原设计的高平两用炮不能符合设计要求,中部的两座炮塔在1939年6月被临时更改为6座已装备重巡洋舰阿尔及尔号的1930型100毫米45倍径高炮作为中程防空武备,以弥补火力网上的缺陷。该炮使用身管自紧技术处理,半自动装填,采用弹性撞击装弹。双联装火炮共用一套俯仰装置。单炮重1620千克,身管长4.5米。可发射一体式弹药,一发弹药总长1.011米。可使用的炮弹包括装备定时引信的高爆弹与对付近距离轻目标的半穿甲弹(其实仍含有高平两用炮思想)。前者重13.5千克,后者则达到14.95千克。推进剂重4.03千克,初速达785米/秒。炮座全重13.5吨,俯仰角度为-10至80度,射速为10发/分。总的来说,该型火炮性能不能算十分出色,但在美国改装期间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战后,法国海军重新改进了1930型100毫米45倍径高炮,增长了身管,将其纳入雷达火控系统,提高了装弹效率,称之为1945型100毫米55倍径高炮。此炮单重1840千克,身管长5.5米。发射一体式弹药的弹种只剩下1945型高爆弹,重13.23千克,另有4.01公斤的BM7式推进剂(为法国海军的一种单基推进剂)。初速变为855米/秒,单炮射速增至20至25发/分,性能十分优秀。该型火炮在1948年更换了于黎塞留号上的1930型 100毫米45倍径高炮。而让·巴尔号的续建计划中十分重视防空,设计装有12座该型炮塔,以靠近的三座划四组,受4座火控雷达的指挥,并配备了全角度的 RPC系统。但因财政问题,它们一直拖到1951年底才装备上舰。
在1935年的原设计中,除了152毫米高平两用炮外,单独作为防空火力的就只有6座新式的37毫米双联装自动炮了,这也是唯一一型中距离防空炮,但数量无疑偏少。该型防空炮最终被命名为1935型37毫米48倍径高炮,于黎塞留号开工的同时开始研制。该炮改进自1933型37毫米50倍径半自动高炮(实际该型火炮为54倍径,对外宣称50倍径),将供弹方式改为全自动模式,大大提高了对空作战效能。其单炮循环射速可达165至172发/分,远高于半自动的1933型。由于射速大为提高,为缓和身管寿命问题,该炮的身管被缩减为48倍径。较为特殊的是,这种双联装高射炮的两根炮管是呈对角线型错开高度布置的。
该炮可发射一体式弹药。其中,炮弹重0.83千克,推进剂为装在弹带弹壳中的0.21千克“特殊机枪推进剂”。由于截短了身管,初速从1933型的850 米/秒下降到825米/秒。综合来看,该炮威力虽然逊于后来的博福斯40毫米56倍径炮与1951型57毫米60倍径炮,但在当时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
为保护火炮相对复杂的供弹结构,法国人特地为其设计了带敞开式圆弧形炮罩的双联装炮座。更为重要的是,法国人首次在防空炮中引入了控制方位的RPC系统,以电力驱动炮座的旋转,还设计了集中控制防空炮阵的相关设备,包括布置在2号主炮塔两侧的专为37毫米火炮提供目标参数的对空观测仪。虽然火炮的俯仰仍要靠手动控制,但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博福斯40毫米四联装炮座的RPC系统直到战争结束前夕才在美国研制出来,在战争期间只生产了不到100套。
然而不幸的是,这种先进的防空炮的研发工作直到黎塞留号完工也未完成,仅生产出数座样炮,因此实际并未装舰。加斯科因号还计划将该型高炮的数量由6座增至 8座。但法国沦陷后,其中一座安装在巡逻舰亚眠号上参加了敦刻尔克大撤退,剩下的与工厂一道落到了德国人手中,最后下落不明。这型本将成为当时最优秀之一的防空炮的命运遂告终结。
1940年初,由于黎塞留号计划的1935型37毫米48倍径炮不能完工,法国海军只好作出折中方案,先按照敦刻尔克级的防空配备,安装8座1933型37毫米50倍径双联装高炮了以及6座四联装13.2毫米机枪。
1933型37毫米50倍径炮虽然威力不错,但其供弹为半自动结构,需手动填弹,且无统一火控,循环射速只有30至42发/分,性能较落后。而13.2毫米76倍径防空机枪为著名的哈齐开斯公司于1929年研发,意在近距离在对付当时的飞机。而到了二战时代,虽然射速极高,这种射程近、威力小的防空机枪基本上起不到任何作用。
以上两型火炮都在1943年的改装中被拆除,代之以14座美国海军通装的博福斯40毫米56倍径四联装高炮及48门厄立孔20毫米对空机枪,组成一道强大的中近程防空火力网。1944年,英国还为其装上了19座单联装博福斯40毫米高炮。1951年,因对近距离防空要求的降低,许多厄立孔20毫米对空机枪 ——特别醒目的是舰首抗浪板后的——与单联装40毫米高炮被拆除。由于这两种武器都相当著名,在此就不多介绍了。
当让·巴尔号未完工即被拖去卡萨布兰卡后,它还曾一度临时装上许多防空武备,包括2座1926型双联装90毫米高炮、1座单联装与2座双联装的1933型 37毫米50倍径炮、10座单联装13.2毫米机枪、4座双联装13.2毫米机枪以及5门勃朗宁12.7毫米机枪。不过,这些乱七八糟的武备在面对美国舰载机攻击的时候没有收到任何效果。
二战后,法国开始继建让·巴尔号。由于航空技术的发展,法国海军认为,黎塞留号上的40毫米炮已经无法对抗先进的喷气式飞机,要想防御住敌机的攻势必须在更远的距离上彻底摧毁对方。
因此,他们选择装载14座威力更大的博福斯57毫米60倍径双联装防空炮,被称之为1951型57毫米60倍径高炮。它使用全封闭炮塔结构,全重17吨,俯仰和旋转速率皆为25度/秒,俯仰幅度为-10度至+94度。该炮可发射一体式弹药。包括弹壳在内的一次发射的弹药全重6.38千克,其中使用的高爆弹重2.96千克,推进剂0.935千克。由于换装法制BM4式推进剂以及增重了炮弹,初速从最初设计的920米/秒下降到825米/秒。尽管如此,这型炮仍然是威力最大的中近距离防空火炮之一,而雷达火控与高射速更加强了它的功效。由于口径大炮弹重,弹药先被提弹机提到炮座下部,再以80发每条的弹带手动向火炮供弹,这样的实际射速可达到40发/分——毫无疑问,如果使用自动装弹射速将会更高,但使用自动装弹机构就意味着炮座重量将提高到24吨,大大超过了法国人的要求。1949年,让·巴尔号完工,而一直到51年底,这型火炮才完全安装好。原因极简单:财政困难。这14座高炮被划分为5组,受5套火控雷达指挥。
近距离防空炮在面对“神风”时被证明效果有限,但实战中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战果。于是,在让·巴尔号上,法国人仍然为其安装了20座厄立孔20毫米对空机枪。
1945型100毫米55倍径高炮、1951型57毫米60倍径高炮以及厄立孔20毫米对空机枪,共计72门的对空火炮为让·巴尔号构织出有可能是史上最强大的海军常规对空火力。不过,当它真正要面对现代飞机时,一切仍然很难说。1955年时,曾有计划将黎塞留号的40毫米火炮全部换成1951型57毫米 60倍径高炮,但最后还是因财政问题未通过议会的审批。
(待续)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4-1-25 22:53 编辑
IV.火控
光学仪器
二战法国战列舰另一个显目的标志就是前塔楼上高高重叠在一起、被前桅贯穿上的的3具测距仪。
战前的法国海军对火控系统的要求相当高的,因此,才会出现最早的完整的战舰主炮RPC系统这一先进火控方式。但是,火控系统并不仅仅是控制火炮发射,观测与数据解算同样十分重要。法国海军的炮术流程对观测手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制造了不少优质的大型测距仪。
从黎塞留级1935年的最初设计来看,仅前部舰桥塔楼的上上下下就被布置了8座测距仪,看上去颇为惊人。其中,13.5米测距仪1座,8米测距仪1座,6米测距仪1座,5米测距仪1座,3米测距仪4座。其实, 1935年设计中的火炮仅有3种,而其中1935型37毫米高炮配备有专门的射击指挥仪位于2号主炮塔的两侧。2种火炮,竟然来了4种不同的测距仪……
在1939年的更改设计中,火控系统的布置就明显合理了许多。1943年前的黎塞留号正是按此计划建造的。下面,就让我们从这一设计中开始认识对黎塞留号的火控系统。
从前桅至上而下的三个大型可旋转机构分别是副炮对空射击指挥塔、副炮对舰射击指挥塔与巨大的主炮射击指挥塔,坐落于前塔楼顶部,拥有全舰最好的视野。塔楼两侧分别设有一具100毫米炮射击指挥所。而在弯曲烟囱的上部平台上,第二座副炮对空射击指挥塔被主桅贯穿。而在烟囱之后,是主炮射击备用指挥塔。在设计中,2号主炮塔两侧的桥楼露天甲板上的两侧设有为1935型37毫米高炮配备的射击指挥仪。其中,100毫米炮射击指挥塔内设有一具3米测距仪,每座副炮对空射击指挥塔内装有6米测距仪,副炮对舰射击指挥塔则装有8米测距仪。而在主炮射击指挥塔内装备有13.5米的大型测距仪——比较起来,这是战列舰射击指挥塔内中基线第二长的测距仪,只有大和级的15米测距仪超过了它。后部的主炮射击备用指挥塔中则装有一具8米测距仪。所有火控测距仪(包括炮塔内部的)都采用合像式。每座指挥塔内同时装备了观测望远镜,可通过司令塔正面上方的开口获得弹着数据,而在日本、德国与意大利战列舰上,测距仪与弹着观测装置都是分开布置。而同样的设计也出现在了美国人的射击指挥仪上。
由上可见,黎塞留级虽然采用的是光学仪器进行对象观测,但其光学仪器的水平与质量绝不逊色于任何国家。从副炮测距仪来看,使用同口径级副炮的大和级使用的是4.5米测距仪,利托里奥·维内托级使用的是5米测距仪。而黎塞留级仅对空指挥塔就已经高于以上两舰,而对舰指挥塔的8米测距仪甚至超过了维内托级的主炮射击指挥塔内的测距仪。当副炮对舰射击指挥塔损毁时,对空指挥塔可以接替其职责;而同样的,主炮射击备用指挥塔也是为这一目的设置。黎塞留级基本实现了指挥塔一一备用的功能。再加上6米及以上的各型测距仪都装有稳定、保护装置,其火控系统整体生存性达到了较高水平。如果说仍有什么缺陷的话,前塔楼顶部的 3座重要指挥塔使用的是一套主电路,一旦其中之一损毁或线路中断则会造成3座指挥塔同时失效。
黎塞留级如此重视副炮观测手段也许会使人感到不解。其实,战前的法国海军对副炮火力是极为重视的。克莱蒙梭号、加斯科因号不惜在前主炮后背负两座副炮塔,以取得在优化防空的前提下不降低副炮火力。而采用对空对舰两套观测系统,其实也是从1931年敦刻尔克级上沿用下来的“习俗”。在前面副炮一节中已经说明,法国海军要求的是高平两用副炮,而对空观测与对海观测有很大的不同。前者重视短时间内的快速连续跟踪读数,而后者则更为重视观测上的精度,对反应速度要求不高。加上又要求能够在瞬间转换海空目标,要求对舰测距仪立刻读出敌机数据之难度也颇大。在这些要求下,布置两套观测系统实在不可避免。
在每座主炮塔上,黎塞留级配备有一具14米测距仪,而在副炮塔上则是8米测距仪。每座主/副炮塔都装有独立的观测系统,以实现在指挥仪损毁后仍能独立射击,但实际效果显然是有限的。
在这两艘战列舰上,比较容易被忽视的是用于观察和航海的测距仪。黎塞留号在位于由塔楼第三层甲板的司令塔延伸出的航海舰桥上方——即塔楼第四层甲板的最前端——装备有一大二小的三具测距仪。而在让·巴尔号的续建设计中,由于原航海舰桥被合并至司令塔中,原航海舰桥的位置改装上了一座1.2米探照灯,于是改为在塔楼第三层甲板的司令塔两侧分别布置一座。
黎塞留级还设计了进行夜战所需的必要设备——尽管在缺乏雷达时夜战效率是极难保证的。按1939年的最终设计,黎塞留级装有5座1.2米直径的探照灯,其中4座布置于烟囱两侧,1座布置于塔楼顶端、主炮射击指挥塔之前。在塔楼第七层甲板的两侧,还分别装有一座探照灯指挥仪,对探照灯进行统一指挥。另外,主炮塔两侧设有两门90毫米火炮用于发射照明弹,塔楼上也设有专门的夜战舰桥。这些措施使得黎塞留级获得了一些有限的夜间战斗能力。
在一战中,水上飞机的军事价值已经得到体现。而法国海军特别重视水上飞机在舰队交战中的应用,主要是侦察以及观测弹着,为战舰提供火力修正。事实上,在可行的环境下,水上飞机对于战舰的弹着修正确实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获得飞机观测修正的战舰也常能发挥出惊人的打击效率。黎塞留级设计装备3架卢瓦尔-纽波特 130式水上飞机以及2部弹射器。但实际上,该级两艘战列舰都从未装载过水上飞机。在黎塞留号纽约改装期间,水上飞机系统被拆除,安装了大量防空炮。让· 巴尔号的续建工程也取消了水上飞机——此时,水上飞机的作用由于雷达的普及与防空强度的增大已经很有限了。
前塔楼是黎塞留级观测系统的核心,其上不仅设有各种火炮的观测系统以及探照灯指挥仪,还包括无线电室、航海舰桥等重要机构。而火控系统真正的核心则是布置在J舱段下甲板下的信息处理舱,其中设有二战战列舰普遍装备的火控解算机械计算机。
来自射击指挥塔的敌舰距离方位数据、来自航海舰桥的自身航速航向倾斜等数据以及无线电室传来的可能的飞机观测弹着偏差数据都从各自的通讯线路向信息处理舱汇聚,通过火控计算机解算为火炮的指向与俯仰数据,导向各炮塔。由于使用了RPC系统,解算出的主炮数据通过控制电力液压直接实现,不需炮塔中的方位手自行调整。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4-1-26 00:02 编辑
实际上,当1940年5月22日黎塞留号匆匆到达达喀尔时,其设计中的火控系统并未完全安装。由于1935型37毫米高炮无法按时装备,其射击指挥仪亦没有安装。塔楼顶部的副炮对空射击指挥仪未安装好,其他的也未经调试。7月3日英军鱼雷加深弹的袭击使全舰光学观测装置受到不同层次的损坏,其中塔楼顶部的副炮对空射击指挥塔已几乎报废。在1943年美国改装前,动力系统大损伤的黎塞留号需要卸载一切不必要物品已防止在横渡大西洋的过程中发生意外。于是,这座指挥仪被拆除,从此再也没回到过黎塞留号上来。不过,法国人在1939年就已经认识到了副炮对空的有限性,于是,在克莱蒙梭与加斯科因号上,塔楼顶部的副炮对空射击指挥仪也被去处。此外,为装备更多防空武备以及美军主要让黎塞留号护航与炮击任务,夜战所需的探照灯仅保留烟囱上部的2座,指挥仪也被拆除,基座被改为20毫米机枪平台。
而让·巴尔号被拖到卡萨布兰卡时除了1号炮塔里的测距仪外,任何光学仪器都未安装,之后才安装了货轮运来一具8米测距仪。尽管如此简陋,它在火炬行动中射击美军重巡洋舰奥古斯塔号时还是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效果。这与法国优质的光学仪器是分不开的。1949年,当让·巴尔号的续建工程基本完成时,原设计中的光学仪器火控系统仍然被部分保存了下来,并作出了一定修改。前塔楼顶部只剩下装有13.5米测距仪的射击指挥塔,且不再被桅杆贯穿;后部原计划属于主炮射击备用指挥塔的8米测距仪保留了下来;烟囱上部平台装备6米测距仪的副炮对空射击指挥仪被取消,代之以装有8米测距仪的射击指挥塔;100毫米炮的光学仪器安装于后部烟囱两侧的指挥仪器上,原先的3米测距仪被更换为新的4米测距仪。另外,炮塔上的测距仪也全部保留。让·巴尔号最终保留的这3座主要的大型光学观测装置互相之间实现了指挥对象的任意变换,不再分为“主炮射击指挥塔”或“副炮射击指挥塔”。探照灯仍有3座被保留下来,2座在烟囱两侧,1座在司令塔前部。
尽管黎塞留级拥有优秀的光学观测系统,但在二战中,另一件观测工具——雷达已经凭借其人员要求低、使用限制小(尤其是夜间战斗)的优势,加上自身的迅速发展超越了光学观测仪器,成为火控系统中更为重要的一环。
雷达
早在20年代,法国人开始对雷达进行研究。1936年,法国人就在他们当时拥有的世界上最大的船舶、豪华邮轮诺曼底号上安装了波长为16厘米的早期雷达探测冰山礁石,以防止出现泰坦尼克号的悲剧。但是,战前的法国人一直没有重视雷达在海军对舰观测上的巨大潜力,而将雷达发展的主要方向转向防空。同时代的英美德意日等海军强国都对雷达参与对海火控进行了大量研究,唯独法国没有参与。这算是一向爱前卫、时髦的法国人的一个失算之处吧。
黎塞留级原设计并没有安装雷达,但在战争中它们还是安装了法国自制的一型防空警戒雷达。二战前,法国海军的对空雷达的研究进度较为缓慢,直至法国战败也没有研制出实用化的成品。但在达尔朗的庇护下,雷达研制工作仍然在萨蒂尔公司秘密进行着,在1940年终于生产出了第一型实用化的对空警戒雷达,并于 1941年开始于装载残存的法国大型舰艇上——包括斯特拉斯堡号轻型战列舰(1941)、未完工的黎塞留级两艘战列舰(1942)以及阿尔及尔号重巡洋舰(1942)。
黎塞留号在1942年获得了萨蒂尔公司生产的ME-140型发射器以及ME-126型接受器,可探测出30千米范围内的飞机;而让·巴尔号在1942年夏装载上了改进的萨蒂尔2米波雷达,可探测到50-70千米范围内在700米高度的飞机。毫无疑问,以2米的波长是完全不可能进行火控的,就是进行目标搜索也很困难。原因大概可以归咎于两类:法国人高效能磁控管等关键技术得不到及时运用以及对雷达对海用途的忽视。
1943年黎塞留号加入盟军并在纽约接受改装时,拆除了性能原始的法国雷达,换装上美制SF型水面搜索雷达与SA-2型对空雷达。SF型是一种微波水面搜索雷达,为著名的SG型雷达的大量装备版。装载黎塞留号的SF型工作频率为3000兆赫兹,可发现15海里内的大型舰艇,也能一定程度上充当对空搜索雷达。其特殊形状的天线最先安装于塔楼的副炮对空观测仪顶部,在之后的改装中被转移至靠前的司令塔顶部。SA-2型是著名的SK对空搜索雷达的大量装备型 SA型的一个改进型号,其天线装于主桅杆顶部。在美国海军主要用于装备大量的护航驱逐舰等目标——毕竟黎塞留号并不属于美国海军——尽管如此,它的作用距离也达到了35英里,并可指挥博福斯40毫米防空炮的射击。
此后,在1944年加入英国大舰队时,又在斯卡帕湾进行改装,升级了雷达系统,增加了284P型火控雷达。284型火控雷达为主炮射击提供参数,是英国较早发展的一种火控雷达,1940年在挪威的军事行动中就已出现它的身影。与同时期美国装备的MK8雷达相比,284型性能早已经落后——事实上,此时的英国战列舰已开始装备更先进的274型火控雷达,给黎塞留号装的还是二流产品。其波长为50厘米,作用距离10英里,输出功率25千瓦,在测距测向精度上十分有限,甚至在白天还不如13.5米测距仪。因此,英国战列舰在战争中前期火控雷达装置的表现并不太好。黎塞留号装备了一具该型雷达,天线安装于塔楼上的主炮射击指挥塔上。
1944年末,从远东回到土伦港的黎塞留号为加强对“神风”的防御以及作战能力,再次升级了雷达系统,安装上了著名的美制SG-1型水面搜索雷达、英制 285P型火控雷达与281B型对空搜索雷达。装载黎塞留号的SG-1型工作频率为3000兆赫兹,可发现22海里内的大型舰艇,也能一定程度上充当对空搜索雷达。285P型火控雷达为副炮与100毫米高炮提供射击参数。因为该型雷达既可搜寻空中目标也能获取海上目标,在英军中广泛用于指挥高平两用副炮,同样也很适合黎塞留号的副炮。该型雷达同样波长50厘米,输出功率25千瓦,作用距离为8.5英里。黎塞留号安装了2 座该型雷达,分别布置于前后两座副炮射击指挥塔上。281型对空搜索雷达是广泛装备于皇家海军大型舰只的一种雷达。该雷达输出功率350千瓦,频段属甚高频,中心波长3.5米,频率为85.654兆赫,有效距离为0.93英里到120英里。281B型是281型的改进型,主要是紧凑了结构,使其天线只需占用桅杆上的空间。因为主桅上已经安装了美制雷达的天线,法国人重新恢复了在纽约改装期间取消的前桅,以布置雷达天线。塔楼也被部分增大,以容纳更多仪器。
由于284P型雷达性能的落后,法国人在1951年末对黎塞留号的主炮火控系统进行了升级,拆除了284p型雷达,代之以法国制造的DRBC-10A型火控雷达。这型雷达的作用范围可达25千米,测距精度远高于原来的英制雷达,使得黎塞留号的主炮火力效率上了一个新台阶。此后,尽管法国海军有计划将黎塞留号的其他雷达也升级为更好的本国产品,但由于经费的原因不得不放弃。
完成续建的让·巴尔号则安装了全套高性能的“国货”:1套DRBC-10A型火控雷达作为主炮雷达,其天线安装于主炮射击指挥塔上;6套ACAE型对空/ 对海火控雷达作为152毫米副炮与100毫米高炮的火控雷达,其中2套用于副炮,余下4套分别指挥一个100毫米炮群,天线也都装于各自的司令塔上,它们可监测和处理目标的信息,但对于目标迅速变化的反映却比较迟钝,使用起来颇为麻烦,需要借助DRBV系列搜索雷达;5套DRBC-30B型火控雷达,用于指挥5个57毫米高炮群;1套DRBV-30型导航雷达,天线在前桅中部;一套DRBV-11型对空/对海两用搜索雷达,但实际运用中发现该型雷达对空搜索性能低下,不久就更换为升级版的DRBV-22型;1套DRBV-10型对海搜索雷达,安装于塔楼上;1套受到水手喜爱的高效的DRBV-20型对空探测雷达;2套SP型雷达测高仪——这种装置已在美国租借给法国的波亚·贝克乌号航母上通过测试——分别装在两座桅杆上。让·巴尔号的对舰火力既可由雷达与光学联合指挥,也可以分别由雷达系统与光学系统指挥。
由于安装了大量雷达,让·巴尔号必须扩大塔楼的内部空间。最终,一个巨大的方型塔楼出现在这艘本应是潇洒美观的法国战列舰上。
总体来说,黎塞留级在战争期间的雷达装备并不那么令人满意。而当优秀的雷达装舰时,战争却早已结束。于是,这些先进的设备只好随着战列舰的消亡而逐渐沉默在港口中。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4-1-25 22:50 编辑
V.动力系统
一次世界大战中,皇家海军建造的伊利莎白女王级使得世界各国开始关注既不牺牲火力防护又能达到高速度的新式高速战列舰。法国人在一战结束后较早就对此进行了相当的研究,最终导致了轻型战列舰敦刻尔克级的诞生。在敦刻尔克号与斯特拉斯堡号上,法国人对速度、火力与防护三方面的控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高速战列舰的诞生主要得益于动力装置的迅速发展,而更大的动力、续航力和更小的体积、重量始终是动力装置发展的主要方向。
前文已述,在PN196的最初设计指标中,海军最高会议就提出了最高航速的底线:29.5节。而造舰技术局之后的进一步设计将设计最高航速提高到31.5 节,输出功率为150000匹马力。法国海军并不重视发电机作为辅机的作用,按原计划,黎塞留级将安装6座莫嘎多尔级大型驱逐舰所使用的新式增压锅炉作为其全部动力来源,如敦刻尔克级一样两两布置于3个大舱内——这型锅炉是由空想级大型驱逐舰的立式高温蒸汽锅炉改进而来。在莫嘎多尔号上,4座该型锅炉就使之获得了92000匹的强悍功率。之后为解决超重问题,技术局开始试图在锅炉上再下些工夫。在法国工程师为了减轻体积和重量而努力研究时,他们发现,燃油被汽化后一定的压力下燃烧能获得更高的燃烧效率。最终,他们决定采用最新型的被称为诺盖型的小型外燃水管增压锅炉。PN196是装备该型锅炉的第一级舰艇,此前,它还从未装备任何法国海军的舰艇。该型锅炉的设计燃烧步骤是:
先利用预热雾化后的油汽加热强行通入燃烧室的空气,使燃烧室内压力增大,然后点火。这样可使燃烧更为彻底、有效。释放的热量或使穿过燃烧室的水管中的水沸腾为蒸汽,或随废气排出,或以其他方式消散。其中一部分热量回到第一步,继续预热重油,如此循环。
因此,这型锅炉可获得的能量与效率都十分可观,这就是法国人选用诺盖型增压锅炉的原因。黎塞留号上的诺盖型锅炉送出的蒸汽压力为29.71千克/平方厘米,温度达350至370度,由于采用了外燃水管布置,其蒸汽输送能力较强,在各国中锅炉处于较高水平。其燃烧前的瞬间,燃烧室内压力可达2个大气压。
安装在每座锅炉上的拉托式鼓风机负责雾化重油以及向燃烧室内输送空气。它由废气带动的特制轮机驱动,转速可达每分钟4000到5000转。在废气不足以驱动时,也可由蒸汽轮机带动其工作。由于废气中也含有相当高的热量,在测试时,法国人发现鼓风机可直接在雾化重油的同时将空气温度提到到121到138摄氏度,不需要靠重油的温度再去加热。雾化速度的提高不仅缩小了锅炉的体积,也使燃烧的速度加快,在同时间内可进行更多次的燃烧。
这样一来,在达到同样推进力的同时,单个锅炉的尺寸便能大为缩减,可实现3座布置于一个大舱内,使得锅炉舱体积可缩减30%——因此,PN196的锅炉舱便由最早使用莫嘎多尔级锅炉计划中的3个减少到2个,分别在K大舱和M大舱,与轮机舱交替布置。每个锅炉舱都可为任意轮机舱提供蒸汽。
为了提高锅炉的热循环效率,每座轮机上都装上了一个节油器。综合起来,黎塞留级的锅炉不仅在体积上存在优势,在热量利用效率(即锅炉效率)上也较普通锅炉更好。在战后完成的让·巴尔号延续了其锅炉设计,但在技术上进行了改良,使输出功率进一步提高。
锅炉燃烧产生的废气从烟囱排出,而树杈状的烟囱正是黎塞留级上最醒目最特殊的标识。法国人在战前后期的舰船设计中似乎十分钟情于单烟囱设计,其实,对于法国人的新式战列舰而言,采用单烟囱并非没有道理。法国战舰主炮前置的设计使得后部甲板空间极为紧张,防空武备、火控装置的布置都必须经过仔细的计算和测量。在此情况下,使用节省空间的单烟囱设计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在设计之初,法国人曾别出心裁的准备设计了一个可旋转的烟囱——法国人相信这样可以防止烟雾干扰己方的射击观测。不过,旋转机构的重量是法国人无法接受的,而烟道布置也是很大的问题。最后,考虑到防空武器与火控设施的布局以及对舰体内外空间的需要,黎塞留级采用了与主桅杆成一体式的单烟囱布局。
烟囱坐落于M大舱——即后锅炉舱——正上方,内部有从前后两个锅炉舱通来的四条烟道,在顶端与主桅分离,向后倾斜。后锅炉舱就在烟囱下方,因而从此伸出的两条烟道长度也短。但前锅炉舱所处的K大舱距离M大舱水平距离就达26米,加上舰体内空间紧张,两条烟道不得不先直接升至上甲板上方,然后再前往烟囱。这两条烟道绝大部分长度都暴露于无防护的上甲板与露天甲板间的舱室。尽管其他国家对此也难以进行保护,但这两条延伸得如此之长的烟道仍然是黎塞留级动力系统防护上的最大缺陷。主桅通过一些强力结构安装这两条前锅炉舱烟道上,并与倾斜的上部烟囱构成了安装副炮对空司令塔的后部平台。
黎塞留级设有4台传统的帕森斯式齿轮蒸汽轮机,分别装载于L、N两个大舱内,与锅炉舱交替布置。每座轮机包括高压、中压、低压三台涡轮机以及一台反向涡轮机。其中,高压涡轮机蒸汽压力为25千克/平方厘米,中压涡轮机为10千克/平方厘米,低压涡轮机为1.25千克/平方厘米。而反向涡轮机蒸汽压力则为4 千克/平方厘米。前三台控制战舰的前进,反向涡轮机控制战舰的紧急减速与倒车。每座轮机都配备有自己的齿轮变速箱,驱动一个螺旋桨传动轴。其中,前部L大舱的2台轮机控制外侧2个螺旋桨,其传动轴长65.32米;后部N大舱则控制内侧2个螺旋桨,传动轴长54.95米。黎塞留级采用4个直径达4.82米、重14.4吨的四叶螺旋桨,可获得巨大的推进力。在轮机的驱动下,螺旋桨最高转速可达到每分钟230转。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5-3-7 03:23 编辑
总的来说,黎塞留级的传动系统高效可靠,但不足之处在于,在以中等或低等功率运行时,轮机对能量的转化率较低,很多时候剩余的能量只好拿去驱动锅炉鼓风机或是白白浪费掉。因此,黎塞留级两舰都存在经济航速耗油量大的问题。
在1940年6月匆忙的试航中,黎塞留号的动力系统大大超出了工程师的预料。其最大输出功率大于原计划的150000匹马力,达到了157000匹。在此功率下,43500长吨排水状态的黎塞留号达到了31.9节,而在过载的178000匹马力下,同状态的黎塞留号达到了32.6节的惊人高速。美国改装后,由于水线下体积增大,非过载最高航速降为31.6节。
而战后完成的让·巴尔号由于改进了锅炉,输出功率达到了176000匹马力,尽管阻力增大,但非过载的最大功率航速仍然升到了32.13节,而在162855匹马力下的常规高速状态也可达31.84节。
黎塞留号最多可装载6905吨重油,其续航力为:9850海里/16节,8250海里/20节以及 3450海里/30节。续建完成的让·巴尔号只能装载6805吨燃油,且使用功率更高的锅炉,水下舰体还增加了膨出部。因此,其续航力反而逊于黎塞留号,在同测试吨位下,其续航力为:7671海里/20节以及3181海里/30节。
黎塞留级动力系统中诟病最多的无疑是舵。黎塞留级采用的是在世界上看十分特殊,但从法国传统来看又十分正常的单面半平衡舵。在共和国级战列舰之前,法国战舰大多以重心高操纵性差而著称。这直接导致舵效过大,反应过于灵敏,操舵十分困难——这直接导致前无畏舰布韦号在达达尼尔海峡的军事行动中因触雷后转弯而迅速侧翻沉没。法国设计师吸取其教训,宁愿使用舵效较迟钝以保证战舰的安全。在设计中的诺曼底与里昂级战列舰上,法国设计师首次尝试在主力舰上使用双面舵,但因一战的爆发而使两级战舰全部没有竣工。黎塞留级所使用的舵单面面积为51平方米,最大偏转角为左右各32度,将舵偏转到最大角度需15秒时间。总体来说,黎塞留级的操舵系统虽略为迟钝,生存性也较差,但仍能满足法国海军的要求,并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堪。
本节的最后将介绍黎塞留级的电力设施。在当时,黎塞留号是法国电气化程度最高的战舰,大至扬弹机的工作、射击指挥塔与炮塔的旋转、操舵系统、锅炉通风系统,小至绞盘、吊车、传真以及食物的冷藏,都离不开电力。
黎塞留级装备有2座涡轮式主发电机以及3座柴油主发电机。每座涡轮发电机中包括2台750千瓦发电机,总功率为1500千瓦;每座柴油发电机中则包括2台 1000千瓦发电机,总功率为2000千瓦。另备有2座15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在紧急状态下使用。因此,黎塞留级的发电总功率达到了9300千瓦。
黎塞留号的电力系统以直流电为主,但也在一些有需要的武器装备上使用交流电。全舰电力系统基本电压为230伏,但在驱动主炮塔的电路中电压达到了460伏。
发电机主要装载于4个舱室中,其中一个为紧急发电室。3个主发电室分别位于O大舱下部、L大舱上部与两座主炮塔之间的H大舱。每个主发电室相对独立,既可发230伏电用于全舰电路也可专为主炮塔发出特殊的460伏电流,但不能同时制造两种电流。紧急发电室位于O大舱的主甲板之上,只能制造230伏电流。在作战时,3个主发电室一般只有2个在发电状态,其一为全舰系统,其一为主炮。而另一主发电室——通常是H大舱的发电室——处于待命状态。
由于黎塞留级对电力的依赖较大,法国设计师在布置电路时特别考虑到了战损的情况,并设计了多重备用电路。黎塞留号的主要电路都布置在中部装甲盒范围的舰体内,在三层装甲甲板——上甲板、主甲板以及下甲板——下都布置有一套独立的主电路,可以互相替换。每套电路都布置在水密管道内。这意味着有2套主电路处于装甲盒的保护下,使全舰的电力系统获得了可靠的安全保证。另外,上甲板之上的一套电路也可为装甲盒内重要设施供电,只是其生存性较差。紧急发电室可在主发电室损毁时为全舰部分设施发电,包括灯光、锅炉通风、操舵、通讯设施等,但不能为主炮塔供电。这保证了黎塞留号在2个主发电室损毁的情况下仍不会损失战斗力,在所有主发电室损毁的情况下不会失去对动力的控制。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4-1-25 22:52 编辑
VI.防护系统
黎塞留级的防护要求为在重点部位能在18800至29800米的区域上防御住自己的380毫米炮弹以及5000米高度下防御500千克炸弹。黎塞留级仍然采用敦刻尔克级上所使用的装甲布局,只是作了一定改善。这两级法国战列舰都使用了在当时相当先进的重点防护设计与装甲盒结构,但从内部布置来看仍与传统布局有着千斯万缕的联系。其装甲总重量16460吨,占标准排水量的约43%。
装甲盒
黎塞留级的主防护区——即装甲盒——从主炮弹药库延伸至副炮弹药库,包含了大部分重要设施:各种火炮的弹药库、动力系统的核心、弹道解算室、通讯与控制,全长131.45米,占全舰水线长度的54.3%,而在加斯科因号上,由于副炮全中线布置,主防护区被拉长至135.1米,占全水线长55.8%。
黎塞留级的主装甲带由三部分组成:330毫米表面硬化装甲、60毫米柚木板以及18毫米特殊处理钢衬板。其中,330毫米硬化装甲主要负责阻挡或破坏来犯炮弹,60毫米柚木板起到缓冲阻挡装甲破片剥落的作用,18毫米衬板主要作用为阻挡装甲破片以及固定硬化装甲。黎塞留级的主装甲向外倾斜15.4度(15’24”),这一倾斜角不仅能增加炮弹弹道上的装甲厚度,同时也能起到提高跳弹和破坏炮弹的几率。黎塞留级的主装甲带可保护水线附近5.96米高度的舰体,在设计吃水时,水上部分为3.4米,水下部分为2.56米。在满载的战斗状态下,水下部分的主装甲带高度近4米,而代价是水上防护高度的降低。主装甲带的水下部分在从下端算1.2米左右的高度上开始变薄,到底端削减为170毫米。加斯科因号的主装甲带装甲最大厚度由330毫米削减至320毫米。
装甲盒的两端,黎塞留级设有垂直的从主甲板延伸至舰底的横向装甲纵壁。这两道横向纵壁都为表面硬化装甲,厚度分别为:233毫米、355毫米、233毫米以及145毫米,后部则为233毫米及165毫米。其中,233毫米的两部分或之后有下甲板,或之前必须穿过舰首40毫米平甲或舰尾100毫米的增强下甲板;165毫米与145毫米部分后为鱼雷防护系统内舱,后有50毫米防雷壁。而355毫米部分的前后都没有进一步的防护措施。纵壁后都布置有一道起固定与防破片作用的18毫米特殊处理钢衬板。
黎塞留号在装甲盒内设置了两道装甲甲板——这在其他同时期战列舰中是不多见的。主甲板连接四周的装甲带,为装甲盒封上顶部,负责防护来自舰体上方的打击。它由均制装甲组成,在主炮弹药库舱段为170毫米,但在之后的舱室——包括副炮弹药库——下降为150毫米。下甲板采用了较为传统的穹甲型布置,兼顾水平面与垂直面的防护,但其任务已经与早先的穹甲不同了。它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其内的重要设施与人员免遭突破第一层防护的炮弹残体、装甲破片以及爆炸的弹片损伤。该层甲板为水密甲板,还拥有另一额外的任务——倒与早期的穹甲相似——防止内部进水,保护浮力。而两侧的斜甲部分下端在设计水线下2.5米,倾斜 49.5度。下甲板亦由均制装甲构成,顶部水平部分厚40毫米,两侧倾斜部分厚50毫米。在主甲板与下甲板之间,还布置有4道20毫米与2道10毫米特殊处理钢纵壁,作为防破片装甲。
舵机与传动轴
下甲板在尾部延伸出装甲盒,从P大舱一直延伸到倒数第二的S大舱,即舵机舱,构成了一层真正意义上的穹甲。法国图纸称该层装甲为“第一平台”。这层穹甲的作用是保护传动轴和舵机,以及十分威胁的航空燃油——不过从来没有装载过。另一重要任务是保护这些地区的浮力。其前端初始位置与下甲板大体相当,但往后逐渐向下倾斜,到S大舱末端已经平齐于设计水线。是两侧斜甲的倾斜角度由于舰体宽度的限制下降为45度。除了舵机舱部分,这层穹甲顶部与两侧的厚度都是 100毫米厚的均制装甲。在舵机舱,由于防护要求更高,穹甲厚度加至150毫米,并在末尾布置一道150毫米纵壁。与之前的舱室间也用50毫米隔板划分,防止弹片侵入破坏舵机。在R大舱与S大舱的这层穹甲下,还有布置有2道20毫米厚、由特殊处理钢制成的纵壁,作为防破片装甲。
舰体前部
作为一艘重点防护设计战舰,黎塞留级理所当然的重视重点地区的防护,但对于装甲盒外的其他地区也丝毫不能掉以轻心。如果装甲盒之外的地区全部进水,战舰仍逃脱不了沉没的命运。
在装甲盒之前的舰体内没有布置较重要的设备,因此黎塞留级在此几乎没有布置装甲——除了一道布置于设计水线之下、低于“第一平台”(下甲板)、被称为“第二平台”的40毫米厚的平甲。这层均制装甲从B大舱一直延续到F大舱,同时也是一道水密甲板,主要任务是保护浮力。它设计可抵御炮弹爆炸以及小型炸弹,只要其下的舱室不进水,战舰就决没有性命之虞。为了保持浮力,法国设计师还在主炮弹药库前的F大舱内填充满了硬泡沫橡胶填充物。根据设计师的计算,即使前部舱室全部进水,厚厚的硬泡沫橡胶填充物也能保证战舰不会沉没。不过在作战时,舰员必须阻止“第二平台”以下进水——毕竟数万吨的战舰前倾几度也是十分危险的。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4-1-25 22:51 编辑
上层防护
本节主要介绍黎塞留级主甲板之上、除开炮塔、司令塔等地区的防护,包括塔楼、上甲板及其周边装甲防护。
黎塞留级装甲盒上方的上甲板为20至26毫米的特殊处理钢,其主要作用是在防御航空炸弹时触发其引信,使炸弹可被后部的装甲盒防御住。在舰首与舰尾,甲板厚度下降为10至12毫米。上甲板与主甲板之间的舰壳也由22至26毫米的特殊钢板构成。这两层装甲都无力抵抗动能弹,但对于弹片具有一定防护作用。黎塞留级全舰铺设了50毫米厚的柚木甲板,其中大部分铺设在上甲板上,也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其防护效果。
黎塞留级采用桥楼船型,中部桥楼由2号主炮塔(I大舱)延续到P大舱。此层甲板基本没有布置装甲,只是在桥楼的露天甲板上铺设了50毫米厚的木甲板,固定在5毫米的结构钢上。由于烟道有相当长的部分经过防护简单的上甲板与无防护的桥楼甲板空间,法国人为它们在其经过地区的桥楼舰壳外布置了20毫米特殊处理钢。
黎塞留号的塔楼建筑与各型射击指挥塔上布置有10毫米厚的轻装甲,材质仍然是特殊处理钢。这层轻装甲的目的是保护这些设施不会遭到飞机机枪扫射或轻型炸弹弹片的损坏。在完成后的让·巴尔号上,射击指挥塔装甲被取消,但塔楼上的装甲厚度被增厚至20毫米,主桅杆与烟囱构成的雷达平台也铺设上了同样的装甲。在塔楼上的射击指挥塔设有独立的装甲线路通道通向底舱的信息处理舱。黎塞留号在此布置了30毫米厚的特殊处理钢,让·巴尔号削减至25毫米。
武备
火炮系统的装甲保护分为两部分:可旋转的炮塔部装甲与固定的炮座部装甲。需要说明的是,在法国记录中,炮塔部分装甲的重量4280吨计入的是武备的重量。这就是一些法国资料中黎塞留号装甲总重量12180吨的来历。
由于黎塞留号使用2座四联装前置的主炮布置方式,对主炮的防护也就成了防护设计相当重要的环节。如果在这种布置下火炮的防护得不到保证,无疑对战斗力的维持是极大的威胁。法国人不仅在炮塔设计与布置(如拉开两座炮塔的距离)上加强主炮的生存性,也为其布置了厚实的装甲。
主炮塔正面由厚达430毫米的表面硬化装甲构成,向内倾斜20度。侧面下降为300毫米,背部为270毫米(1号炮塔)与260毫米(二号炮塔)。炮塔顶部则由170毫米(水平部分)与195毫米(倾斜部分)的表面硬化装甲构成——这可能是黎塞留级防护系统中最严重的缺陷,稍后将详细说明。炮塔底部的后部外露部分由50毫米的均制装甲与55毫米的特殊处理钢板构成,用于防止反弹弹与爆炸弹片的杀伤。包含在座圈之上的炮塔底部装甲则加厚150毫米的均制装甲,被板仍然是55毫米的特殊处理钢板。由于采用英式提弹法的缘故,这层装甲上开了四个大孔以配合扬弹机工作。
暴露于装甲盒外的炮座部分为一个直径为13.3米的圆筒,布置有405毫米厚的表面硬化装甲,固定于20毫米的特殊处理钢板背板上。2号炮塔布置较高,因此炮座的大部分设施都布置于主甲板上,穿过主甲板的部分只是极小的弹药通道。因此,与2号炮塔炮座底部接合的主甲板厚度下降为50毫米。两座炮塔在主甲板与下甲板之间的炮座延伸结构厚度下降为85毫米,材质仍为表面硬化装甲。
除了意大利人,副炮塔的防护在各国的战列舰上都显得十分脆弱。黎塞留级的副炮塔正面装甲厚130毫米,向内倾斜20度。侧面为70毫米。背面为60毫米,顶部为70毫米。炮塔上的8米测距仪没有纳入炮塔防护中。炮座厚度为100毫米。 加斯科因号计划增强副炮防护。设计中的级副炮塔正面装甲厚150毫米,向内倾斜20度。侧面、背面、顶部皆为85毫米。炮座厚度加厚到150毫米——其实加强得也相当有限。
黎塞留号早期装备的1930型100毫米高炮为敞开式炮塔,炮塔后部没有防护。作战时,炮手只能尽量隐蔽在30毫米的钢制防盾后保护自己。炮座没有装甲,若算上为保护烟道设置的20毫米装甲,炮座还不完全是暴露在外。战后的1945型高炮采用了封闭式炮塔,但没有布置炮塔装甲,只在炮座布置了15毫米特殊处理钢板来作为防破片装甲。
司令塔
黎塞留级的司令塔防护具有与主炮塔同样的问题。
司令塔正面及两侧装有厚度为340毫米的表面硬化装甲,后部削减为280毫米。为了防止破片杀伤内部的重要人员,这些装甲都被固定在双层特殊处理钢衬板上,每层厚度为17毫米。最有问题的是170毫米厚的顶部装甲:与炮塔顶甲一样,它采用的是表面硬化装甲。这层水平装甲被安装于双层、每层厚度12毫米的特殊处理钢衬板上。司令塔与装甲盒之间的装甲信息通道受到160毫米厚的表面硬化装甲的保护。
鱼雷防护系统
黎塞留级的鱼雷防护系统基本上沿袭了于敦刻尔克级的设计。当设计敦刻尔克级时,海军最高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在重点地区吃水线3.5米以下防御300千克 TNT炸药爆炸的要求。为了设计出符合要求的鱼雷防护系统,法国海军建造了一个与设计舰身大小比例为1:2.5巨大的模型来模拟鱼雷爆炸,取得相关的参数。最终设计师的结论是,只有防雷部的深度达到4.9至7米,再配合防雷壁,才能有效防护住爆炸。由此,敦刻尔克级与之后黎塞留级的鱼雷防护系统跃出水面 ——尽管此时装药更多的鱼雷已经开始在各国海军中使用了。与之前的敦刻尔克级相比,黎塞留级的设计指标与基本布置并没有大的变化,只是由于舰宽的增加而加深了防雷结构的深度。
黎塞留级两舷各设有21个鱼雷防护结构。下面以黎塞留号舰体中部为例介绍黎塞留级原设计的鱼雷防护结构。
鱼雷防护结构的最外层是一道10毫米的外层舰壳,也是第一道防雷壁。其后是厚达1.98米的硬泡沫橡胶填充物。它的作用类似于空舱,可通过轻质硬材料的坍缩来吸收和阻断鱼雷爆炸的能量,但在被破坏后并不会像一般空舱一样全部进水,而仍可保持未被破坏部分具有的浮力。在此之后,是13至18毫米(外层)与 10至18毫米(内层)的双层强力舰壳,也是第二、三道防雷壁。在露出填充层后,外层舰壳厚度增加到25至26毫米。两道防雷壁是由强力连接结构构成的空舱(侧面上方)与重油舱(侧面下方)。其中侧面空舱部分深0.95米。空舱可通过压缩空气来削弱、阻断能量的传递。在强力舰体后是黎塞留级的主重油舱,在舰体舯部,其深度达3.42米。积液舱可以有效吸收爆炸能量,但冲击波也会以液体为介质向内传递至10毫米的第四道防雷壁。法国设计师在此又布置了一道深 0.65米的空舱,进一步削弱与隔断能量的传递。在空舱后就是30毫米厚的第五道——主防雷壁。它负责彻底抵御冲击波经层层削弱后残存的能量以及前面防雷结构破坏后产生的破片。最后是一层1.2米深的空舱,意图在于收集前部舱室泄露出的液体,防止内部重要舱室被水或燃油淹没。这层空舱还可作为必要时刻的注水舱,以维持舰身的平衡。
除开最后的过滤舱,黎塞留号舰体中部的防雷结构侧面深度为7米。完成的让·巴尔号为支持其大大增重的舰身必须增加浮力,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厚两侧的硬泡沫橡胶填充层——在最厚的水下5米部分,填充层厚度达到了2.23米。因此,防雷结构的侧面最大深度也提升至8.25米,其指标也上升到可抵御500千克 TNT炸药。
黎塞留级各层防雷壁都由特殊处理钢构成,且除开第一层外都有强力结构使之钢性固定在舰体上,具有很高的强度。由于舰体线形的变化,防雷结构深度在主防护区(即装甲盒所保护区域)两端被迫缩窄为4.5米。为弥补防雷效果的损失,主防雷壁的厚度在这些地区被加厚到40毫米(I、H大舱,深度5.85米)与50 毫米(G、O大舱,深度4.5米)。黎塞留级舰体中部防雷壁总厚度为77毫米,在I、H大舱为87毫米,在G、O大舱则达到了97毫米。在战后的测评中,黎塞留级精致而高效的鱼雷防护系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黎塞留级采用双层舰底结构以应对来自舰底的鱼雷、水雷的威胁,这双层舰底即是上面所介绍的双层强力舰壳。上层舰底厚14毫米,下层厚26毫米,之间为 1.11米深的空舱。在弹药库舱段还布置有30毫米厚的第三层舰底,位于上层舰底之上。不过,多层舰底防护系统的作用在实战中证明是十分有限的。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4-1-25 22:51 编辑
防护评价
在评价黎塞留级的防护系统时,有一点必须得到清晰的认识:它的设计是在极大的吨位限制下进行的。总体上看,在38500的吨位下获得了这样高水平防护,无疑说明其设计总体上是成功的。
黎塞留级的防护系统采用了很多先进的设计理念。法国人完全贯彻了重点防护的设计思想,采用了完整的装甲盒设计,并使用倾斜主装甲带以提高防护效果。他们还特别重视水平防护,使其水平装甲总厚度达到世界第二的水平。在装甲的使用上,黎塞留级与美国战列舰一样,大量在10至50毫米的装甲被板、防破片和防爆装甲上使用既可充当结构钢使用也可作为高弹性装甲钢的特殊处理钢(STS)。而另一些甚至是法国独创的,如鱼雷防御系统中有空舱效果却无空舱弊端的的硬泡沫橡胶填充层。
黎塞留级的防护系统同时也应用了很多传统的布置方式。如果对比黎塞留级与法国之前的布列塔尼级或诺曼底级战列舰——甚至是更早的前无畏舰的中部剖面图纸,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具有惊人的相似:同样的三层装甲甲板,同样的穹甲型下甲板,相近的主防雷壁位置……说黎塞留级全舰是新锐与传统的融合,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黎塞留级的防护系统仍然存在一些的不足——部分实是因吨位限制,部分则属于设计上的过失。
在黎塞留级的防护系统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对水下命中弹缺乏有效的防御手段。尽管在满载排水下,黎塞留级的主装甲带延伸可达4米以上,但不受其保护的之下的5米余舰体仍然是其最明显的弱点。在米尔斯克比尔之战中,胡德号一发水下命中的15寸炮弹造成水下鱼雷防护系统布置几乎相同的敦刻尔克号后轮机舱停止运作,即是说明此点最有力的证据。与相似布置的英国、德国与意大利战列舰相比,法国战列舰的这一弱点更加显著,因为其分舱在这四国中正是最为简单的——只需一发击中动力舱段的炮弹就可瘫痪其一半的动力。
另一问题的原因看上去令人啼笑皆非。由于重视空中威胁,尤其是过分重视高空水平轰炸的威胁,法国战列舰在炮塔顶部与司令塔顶部布置的不是一般的均制装甲,而是表面硬化装甲。当炮弹于小角度命中时,表面硬化装甲固然可以破坏炮弹的弹头,却无法如均制装甲那样,利用韧性和弹性有效阻止残余弹体的侵彻,而表面硬化装甲产生的破片反而会对内部人员造成杀伤——这一点在米尔斯克比尔之战中胡德号命中敦刻尔克号2号炮塔造成的损坏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好在法国炮塔具有本身设计上就具有优良的生存能力,否则必然成为法国战舰最大的命门。
除此外,对副炮以及长长的烟道缺乏有效保护也是其缺陷之一,不过这一缺陷在同时期各国的战舰中都有体现,便不再逐一介绍。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4-1-25 22:52 编辑
VII.简史
黎塞留号
1935 年
8月31日:开始建造。
1939 年
1月17日:下水。被命名为黎塞留号。
1940年
4月:开始初步测试动力系统。火炮安装完毕。
6月13日:第一次全速测试,并测试主炮与100毫米高炮的开火
6月14日:发现德国飞机。由于对空武备未安装完全,黎塞留号返回船厂。
6月15日:接到命令:由于战争态势恶化,随时准备开赴英国。
6月18日:接到命令:开赴西非达喀尔港,并携带有2000吨法国中央银行的黄金。完成度95%。
6月19日:宣布服役。
6月23日:到达达喀尔。之后继续完善火炮与火控系统。
7月3日:英军“弩炮”行动开始。
7月8日:黎塞留号造英国竞技神号航空母舰鱼雷机攻击。一枚鱼雷命中无鱼雷防护结构的舰尾,引爆了英军之前投下的6枚深弹,造成9.35米*8.5米的大破口,进水2400吨。黎塞留号动力系统造重创,火控系统亦有损失。
9月23日至25日:在英国-自由法国联合发起的“威慑”行动中代表维希法国反击盟军。在与英国战列舰队的炮战中,遭对方命中一发,只造成轻微损伤。在此期间,2号炮塔发生炸膛事故。盟军后因主力舰损伤而撤退。
1942 年
11月8日:盟军在北非登陆。
11月23日:弗朗索瓦·达尔朗令达喀尔总督布瓦松停止抵抗。包括黎塞留号在内的达喀尔分舰队加入战斗法国海军。
1943 年
1月:前往美国纽约
2月14日至8月26日:大修与改装
9月至10月:在切萨皮克湾进行测试,达到31.6节的最大非过载航速。
10月22日:第一次修复后的远航。到达北非米尔斯克比尔港。
11月20日:到达斯卡帕湾。加入英国大舰队。安装英国雷达以及加装单装40毫米防空炮。
1944 年
3月:加入萨默维尔上将指挥的英国远东舰队。基地转移至斯里兰卡亭可马里(锡兰)。
4月10日:到达亭可马里。
4月19日:参与在苏门达腊沙邦岛的作战。
5月19日:参与在泗水港的作战。
6月:参与对安达曼群岛的作战。
7月25日:第二次炮击沙邦岛。在白天共向海滩发射了80发主炮炮弹。
9月10日:离开远东舰队。
9月23日:抵达阿尔及尔。
10月10日至1945年1月24日:在土伦接受全面检修。加装雷达。
1945 年
2月26日:重返英国远东舰队。
4月8日:加入在苏门达腊的作战。再次炮击沙邦岛,发射23发主炮炮弹。炮击尼科巴群岛,发射130发主炮炮弹。
5月10日:奉命截击日本重巡洋舰羽黑号。但目标在其到达前已被击沉。
7月:前往南非德班修整。
8月中旬:返回亭可马里。
9月10日:在新加坡作战中于马六甲海峡入口处遭到一枚装药量为200至250千克的水雷在15米外爆炸,只造成轻微舰壳破损。
9月12日:蒙巴顿上将在新加坡举行日军受降仪式。黎塞留号参加。
9月16日:返回亭可马里。
11月至12月:参与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作战。
12月29日:离开印度支那,返回本土。
1946 年
2月11日:到达土伦港。
2月19日:遣返1000名塞内加尔士兵前往达喀尔。
3月7日:抵达瑟堡。
8月2日:前往朴茨茅斯港,运送第一批英国租借给法国阿罗芒什号航空母舰的人员与设备。
8月至12月:地中海巡游。由瑟堡出发访问地中海与北非各港口。
12月12日:返回瑟堡。
12月15日至20日:前往土伦港。
1947 年
2月18日:基地转移至布列斯特。
1948 年
10月至1951年10月:在布列斯特造船厂接受改装。更换主炮火控雷达,更换防空武备,改进主、副炮。全面检修、测试。
1952 年
5月1日:在访问南非后,基地转移至土伦,作为一艘火炮训练舰。
1953 年
2月:与英国战列舰前卫号与美国航空母舰参与北约军事演习。
10 月1日至1954年2月15日:小规模改装。
1956 年
1月26日:与让·巴尔号第一次也是最后一起共同航行在土伦外海。
6月1日:退役。作为布列斯特的法兰西海军学院宿舍船。
1967 年
9月30日:舰名被取消,代之以Q-432的编号,以废钢名义变卖。
1968年
8月13日:到达意大利拉斯佩济亚。
8月25日:到达热那亚,开始拆解。
1969 年
舰体基本拆解完毕。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4-1-26 00:04 编辑
让·巴尔号
1936 年
11月12日:开始建造,但不久后被暂缓。
1939 年
9月:二战爆发。英国要求加速法国海军的建设,开始赶工建造。
1940 年
3月6日:比原定计划提前7个月秘密下水。被命名为让·巴尔号。
5月:由于战情恶化,海军部要求加速战舰的建造并保证其随时可离开船坞。
6月18日:接到命令:离开船坞,前往卡萨布兰卡。此时战舰的动力与武备系统都远未完成。
6月18日至19日:在三艘拖轮牵引下,让·巴尔号乘着潮水奇迹般地通过卢瓦尔河浅滩,与港外的英法联合护航船队会合。之后又通过海上加油船补充燃油,耗时18小时。
6月22日:以14节的航速到达卡萨布兰卡。
6月24日:临时安装上90毫米高炮与37毫米高炮。
7月3日:英军“弩炮”行动开始。工程人员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其防护,包括:用水泥敷盖在未完工的2号炮塔上、封闭舰上75%的舱室、系泊于港口浅水区。
1941 至1942年
集中完成1号炮塔射击准备工作。
1942 年
5月18日:1号炮塔完成射击准备,在港口进行射击测试。
11月8日至10日:盟军在北非登陆。未完成的让·巴尔号代表维希法国反击盟军,与美国战列舰马萨诸塞号在22千米处进行炮战,遭到重创。被命中7发16寸火炮,其中重点地区5发。两发击穿舵机舱与副炮弹药库上的水平装甲,一发暂时瘫痪其1号炮塔。次日,让·巴尔号再次攻击盟军舰船,遭美军轰炸机以1000磅高爆炸弹袭击,再次被重创。全舰死亡22人,伤16人。由于大部分人员未登舰,进水达到4500吨,舰尾坐底。
1943 年
2月15日:开始进行简单的修理。1号炮塔上的火炮被拆下更换正在美国的黎塞留号的火炮。法国提出由美国海军修复并完成这艘战列舰。
5月1日:美国海军提出无法按原计划完成战舰,并提出将之建为一艘防空舰,计划9月赴美开始工程。
8月18日:法国代表拒绝防空舰计划,提议将其建为一艘航空母舰。美国人开始对这一计划进行研究,初步设计出一艘航空战列舰。
9月:经过简单修理的的让·巴尔号在卡萨布兰卡港外进行海试,达到22.5节的航速。此后,受损的让·巴尔号一直待在卡萨布兰卡作为浮动营房与货舱直到终战。
10月3日:航空战列舰计划被放弃,理由是耗资过大且费效比不高。
1945 年
2月22日:经过海军最高会议的讨论。海军部长在继续建造、改装为航母以及废弃三个选项中批准继续建造让·巴尔号。这是让·巴尔号新生的一天。
8月29日:回到法国本土瑟堡。
11月12日至12月20日:评估损伤。
1946 年
2月11日:到达布列斯特
3月11日:进入船坞开始修理与重建。
1947 年
11月26日:退出船坞,停泊于港口继续建造。
1949 年
1月8日至2月9日:让·巴尔号开始进行海试。
6月1日:武备测试。
1950 年
4月15日:让·巴尔号正式加入法国海军。
5月29日至6月15日:一系列演习与访问任务。访问了邦恩、菲利普维尔、阿尔及尔、米尔斯克比尔、内穆尔等地,并于15日抵达卡萨布兰卡。
6月30日:返回布列斯特。此后,除了7月的一次短航,让·巴尔号在这一年再也没有离开港口。
1951 年
7月9日:再次进入船坞,完成高炮雷达等设备的安装工作。
1955 年
4月15日: 重建工程全部完成。
5月1日:正式服役。
5月10日至27日:运送法国总统勒内科蒂前往丹麦访问。
7月1日至26日:访问美国。
10月1日:加入地中海舰队。
10月25至28日与11月16日至21日:在东地中海参加防空作战演习。
1956 年
2月10日至18日:参与“阿贾克斯II”大型军事演习。
6月4日至9日:访问希腊。
7月8日: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法国与埃及的关系逐渐恶化,法国开始备战。让·巴尔号返回土伦,准备前往应付危机。此时,战舰上的编制只有1280人,只能使用部分武备,包括主炮、副炮、6座100毫米高炮与部分57毫米高炮。
10月24日至31日:让·巴尔号借参加演习之名开赴并停泊于阿尔及尔。29日,战争开始。让·巴尔号加入了法国特遣舰队,与航母阿罗芒什号、拉斐特号与轻巡
洋舰乔治·莱格号一道随时准备开展对埃及的军事活动,为英法重新得到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11月1日至4日:特遣舰队离开阿尔及尔,准备两栖登陆行动。
11月5日:让·巴尔号为登陆部队清扫滩头,对塞德港的岸防工事发射了4发主炮炮弹。之后由于英国禁止114毫米以上口径火炮进行炮击,让·巴尔号再也没有获
得对敌开火的机会。
11月7日至9日:离开塞德港,停泊于利马索尔,计划于13日返回土伦港。
11月10日:航行中触发一枚埃及海军布下的磁性水雷,在舰底爆炸。未造成进水,但部分锅炉被巨大的震动损坏,必须进行进行大修。
1957 年
1月25日:修理结束
7月11日至19日:让·巴尔号作为战列舰最后的旅程。期间,所有的武器进行了最后一次测试。这是380毫米巨炮最后一次在法兰西鸣响。
8月1日:被封存,改建为一个浮动军营。
1961 年
1月1日:正式退役。
1970 年
1月14日:解除武装。
2月10日:舰名被取消,代之以Q-466的编号。
5月21日:舰体被以废钢名义变卖。
6月24日:拆解工作在拉塞讷开始。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4-1-25 22:52 编辑
克莱蒙梭号
克莱蒙索号已经开工,但从未建成过,也未正式举行命名仪式。
1939年
1月17日:开始建造。
9月:由于战争爆发,工程暂时停止。
12月6日:复工。
1940年
5月:由于德国入侵,仅完成10%的工程被迫停止。随后这部分舰体被德国人在布列斯特海军船厂的船坞里缴获。
1941年
船体被拖出船坞。此时的船体已有3600吨重,130米长,20米宽,10米高。 船体漂浮于港口。
1944年
在盟军诺曼底登陆前夕,德军将船体阻塞于港口。
8月27日:港口的船体被美国轰炸机击沉
1948年
2月23日:船体被打捞上岸。
9月至1951年8月:船体在陆上被逐渐拆解。
加斯科因号
加斯科因号只存在于图纸上,虽然有过详细的建造计划,但从未建成过,也未正式命名。
1939年
6月16日:开始向船厂交付所需材料。由于国际形势的恶化,更多的资金用于陆军建设。原定9月开始铺设龙骨的计划推迟到1940年4月。
1940年
6月:法国战败。而且截止至此时,造船厂只得到了所需物资中的6%。 根据停战协议,建造计划被取消。 参考资料:
书籍:
《 Les Cuirassés: Dunkerque, Strasbourg, Richelieu & Jean Bart 》 Robert Dumas
《 La cuirasse Jean Bart,1939-1970 》 Robert Dumas
《 Battleships: Axis and Neutral Battleships in World War II 》 William H. Garzke 及 Robert O. Dulin
电子书:
《 British, Soviet, French and Dutch Battleships of WWII 》 Janes Publishing
网站:
www.netmarine.net
www.navweaps.com
www.mer-1939a1945.fr
www.anciens-cols-bleus.net
www.servicehistorique.sga.defense.gouv.fr
www.defense.gouv.fr
感谢网友 施佩尔的圣殿所提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