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pn101 发表于 2018-1-6 15:41

苏联对普列赛系统的研究及对比测试

本帖最后由 ypn101 于 2018-1-6 15:47 编辑

这是托一位擅长俄语的前辈帮忙翻译的测试内容:1.弗吉尼亚级防护-使用美式弗吉尼亚级(6层TDS)
2.意大利利托里奥 KB-4型(3层TDS)
3.意大利布伦纳和安多尔萨(3层TDS)4.英式战列巡洋舰式(3层TDS)5.北方设计局下属涅夫斯基海军设计局,类似于美国6.由A.E茨克项尔姆设计的管状爆炸能量吸收器(3层TDS) 由二级船舶人民委员带领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允许进行进一步实验来选择出两种最有效的TDS: 美国弗吉尼亚式和意大利利托里奥KB4的改进根据这些结果,1938年2月V.I.皮尔士和A.P.特尔托夫提出了将普列塞系统更改为传统多层式TDS系统的提议,认为传统TDS系统更适合于抵抗爆炸。但是这些建议并没有被采纳,理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修改将会影响23型战列舰的进度,直到第二批23型建造前才被采纳,1938年7月的第36号命令23型第一批次使用意大利普列塞系统。从1938年以来,由中央研究院主持了第二次试验,测试的目的是对第一批和第二批23型所分别使用的普列塞与传统多层TDS进行比较,为了测试制造了27个1:5的模型和2个全尺寸模型。后者质量约为400吨,TDS深度为7.5米(均不包括最后一层空舱)。为了进行实验,海军建造了一个浮箱,将模拟TDS安装在试验台侧面,这个试验台在1938年制造,长50米,宽30米,战争爆发后这个实验用浮箱被改装为浮动防空平台,投入到1941-1942年的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战中。(下图即为改装为防空平台后的该浮箱)传统TDS实验:1939年9月15日,一个H1隔舱进行了一次实验,这个隔舱拥有五个纵向舱壁(包括三层20毫米装甲),重现了美国使用的系统(后期标准战列舰使用的多层TDS)。实验使用了400公斤TNT进行爆炸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委员会认为“远远没有到该TDS系统的承受极限”,船壳表面破损的部分面积为160平方米(21.5*8.3米),第五层舱壁保持了完整,三层20mm装甲只被波及变形,而核心仓内未进水。普列塞系统实验:1938年5月23日在最终定稿中使用的H4隔舱(模拟普列塞系统)的实验于1939年10月2日进行,药量增加到500公斤,表面破损面积为200平方米(25.6*8.3)。第二层隔舱被破坏,40毫米的防雷隔壁(即外层圆筒的内圈)下部稍微变形,导致了进水,内层舱壁轻微变形,但是保持了水密性。基于该实验和现场观察结果,苏联人认为该构型的普列塞系统有承受750公斤TNT爆炸的能力(在排除所有被注意到的缺陷后)。总结实验结果后证明了委员会的正确性,在1939年1月的23型定稿中指出,建议将防雷隔壁(外筒内层)的厚度减小为35-40毫米(在舯部TDS深度不低于7.5米)。同时委员会否决了用铆接加固装甲舱壁与船身接合处的建议,因为这将导致不可接受的高重量成本。1939年还使用了1:20比例模型进行定型评估,用来确定普列塞系统中隔舱数量和位置的增减而带来的变化,因此在23型项目的开发中,KB-4所采用的普列塞系统经历了全面而又彻底的实验,在最终的方案中,普列塞系统的覆盖长度为156米,即建造水线的60%,在大部分长度上,深度不低于7.5米(舯部为8.2米),只有在艏艉处下降到7.1米。由于结构的原因(由于管路和传动轴的形状而无法实现带有圆筒的系统),在船的后部,使用的不是普列塞而是拥有4个纵向舱壁的传统多层TDS系统。这部分长约25米,在最后的定稿中,这个设计也被用于装甲盒前部的一部分区域。该普列塞主要的抑制进水-爆炸能量的吸收是通过35毫米半圆形的均质装甲(55公斤4平方毫米,伸长率17%,拉伸强度75公斤/平方毫米)来进行(即防雷隔壁/外层圆筒内圈),其他保护原件包括圆筒及其7mm壁面以及最后的10mm防水舱壁。该系统在外层圆筒里充满液体(燃料和水)的条件下具有最优的抗爆性能,因此,普列塞的舱室中配备了一个用海水替换燃料的系统(以在燃料消耗后补充海水),这个系统在马拉号战列舰上进行了测试。该普列塞(不含液体填充物)的结构质量为2655吨(占标准排水量的5%),船只的底部防护(除了双重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对于在船底爆炸的磁性鱼雷没有很好的应对手段。

ypn101 发表于 2018-1-6 16:01

个人感觉:毛子对两种体系的测试都没有达到极限,对传统多层式TDS的形容是“远远没有达到极限”。这对于深度8米级(标的7.5米没有包括最后一层空舱)的TDS来说还算正常(吃400-500kgTNT的雷保证核心仓不进水)。不过毛子通过对普列塞的估计,即该体系可以实际吃下750kg,感觉有点不明所以。500kg实验时40mm的外筒内层就已经变形破损,甚至之后的防水纵壁也出现了变形(虽然保持了水密性),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再加250kgTNT很可能会对核心仓造成损坏。另外,毛子也认为同深度下传统多层TDS效果好于普列塞(并准备在23第二批次上改用传统构型,之后的24定案时也没有使用普列塞),同时认识到了普列塞的连接处有问题(但“铆接加固太重太贵”),以及艏艉部分不方便布置普列塞(意大利人减小的圆筒直径,我推测除了传动轴和管路的原因,还包括由于线型,艏艉TDS即使横向深度不收缩,纵向高度上也会收缩,也就是TDS处的型深会变浅,影响大直径圆筒的布置)。毛子的解决方法是在艏艉处直接抛弃普列塞改用传统多层TDS,而不像意大利人那样缩减圆筒直径。

北师大的海 发表于 2020-1-16 10:37

雪落前辈,想问一下就是德国人44年对帝国号舰体测试时普列塞同样承受住了500kgTNT级别的炸药,再结合苏联人的测试,感觉意大利人自己标的维内托320kgTNT防雷指标过于保守了,毕竟没有实战的时候看实验效果真的很好啊。

ypn101 发表于 2020-1-19 23:34

北师大的海 发表于 2020-1-16 10:37
雪落前辈,想问一下就是德国人44年对帝国号舰体测试时普列塞同样承受住了500kgTNT级别的炸药,再结合苏联人 ...

毕竟VV的普列塞没有全段维持一致,320kg也不算奇怪,主教的标定还更低呢【摊手】

北师大的海 发表于 2020-1-20 21:26

ypn101 发表于 2020-1-19 23:34
毕竟VV的普列塞没有全段维持一致,320kg也不算奇怪,主教的标定还更低呢【摊手】 ...

emmm,这倒确实,谢谢前辈。

MK7 发表于 2020-1-27 10:52

顶大佬

ccyyff1982man 发表于 2020-2-5 01:53

那英国人在水下防御上的设计做的怎么样?感觉英国人的TDS宽度太小了,但他们自己倒是很自信。乔五据英国人自己测试是足够抵御1000磅的,但实战亲王被日本人打得那个惨啊。

ypn101 发表于 2020-2-5 14:29

ccyyff1982man 发表于 2020-2-5 01:53
那英国人在水下防御上的设计做的怎么样?感觉英国人的TDS宽度太小了,但他们自己倒是很自信。乔五据英国人 ...

英国佬中规中矩吧,比较传统的多层空液空+防雷隔壁的设计,厚度稍微有点紧张。但是POW被击沉和推进轴被击中以及之后的误操作有关,并不全是TDS的锅

ccyyff1982man 发表于 2020-2-6 11:19

ypn101 发表于 2020-2-5 14:29
英国佬中规中矩吧,比较传统的多层空液空+防雷隔壁的设计,厚度稍微有点紧张。但是POW被击沉和推进轴被击 ...

北卡的TDS宽度有5.6米,KGV的宽度只有3.96米,北卡的防雷标准是700磅,是否意味着KGV的真正防雷水平最多也就600不到,绝对达不到1000磅?

ypn101 发表于 2020-2-6 16:19

ccyyff1982man 发表于 2020-2-6 11:19
北卡的TDS宽度有5.6米,KGV的宽度只有3.96米,北卡的防雷标准是700磅,是否意味着KGV的真正防雷水平最多 ...

标定这种东西很玄学的emmmmm何况宽度并不是防雷的唯一指标,比如北卡动力舱段的防雷隔壁仅为19mmSTS,KGV则为两层19mmDS叠加。就日本海军的观点来说防雷隔壁的厚度对防雷也是有不小影响的,一定厚度的防雷隔壁可以明显加强TDS的效能。当然了这里并不是说KGV防雷就比北卡好,实际上我也倾向于北卡防雷能力更强,这里只是想表达不能直接对比这几个多少多少磅的抗雷指标,这玩意儿玄学的紧:主教标称的300kg还不如北卡呢,但是大部分都不会觉得主教防雷比北卡差吧

ccyyff1982man 发表于 2020-2-7 02:36

ypn101 发表于 2020-2-6 16:19
标定这种东西很玄学的emmmmm何况宽度并不是防雷的唯一指标,比如北卡动力舱段的防雷隔壁仅为19mmSTS,KGV ...

但是,乔五的防御水平肯定不止150kg吧,我估计是主轴的剧烈震动破坏了大部分右舷的舱室结构,并导致了从轴系渗入的海水蔓延开来,同时英国人貌似喜欢把发电机舱布置在离防雷装甲很近的地方,且发电量本来就少,结果造成大部分发电机舱被淹没。还有,navyweap上的资料显示,日本人在这次行动中使用了两种鱼雷,一种是150kg的,还有一种是205kg的,不知道POW到底中的是哪个当量的。再一点,英国人的损管比美国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啊。

ypn101 发表于 2020-2-7 13:15

ccyyff1982man 发表于 2020-2-7 02:36
但是,乔五的防御水平肯定不止150kg吧,我估计是主轴的剧烈震动破坏了大部分右舷的舱室结构,并导致了从 ...

锅是主轴的不是TDS的,或者说是人的:这里面存在误操作。具体的可以看看这篇文章:链接:https://pan.baidu.com/s/1HuP_Nf-qm5rFwpLAVXkmBQ 密码:ohi6

ccyyff1982man 发表于 2020-2-10 01:42

ypn101 发表于 2020-2-7 13:15
锅是主轴的不是TDS的,或者说是人的:这里面存在误操作。具体的可以看看这篇文章:链接:https://pan.baidu. ...

谢谢,但照这个说法,左舷只中了一枚鱼雷?总共就4枚?此前大部分资料上都是6枚,左边2枚,右边4枚

ypn101 发表于 2020-2-11 15:23

ccyyff1982man 发表于 2020-2-10 01:42
谢谢,但照这个说法,左舷只中了一枚鱼雷?总共就4枚?此前大部分资料上都是6枚,左边2枚,右边4枚 ...

嗯,这一点确实有疑虑。按照战报应该是6雷,这个主要基于潜水考察,可能有漏考证或者啥七七八八的情况。

dajingtaizu 发表于 2020-2-11 16:09

ypn101 发表于 2020-1-19 23:34
毕竟VV的普列塞没有全段维持一致,320kg也不算奇怪,主教的标定还更低呢【摊手】 ...

所以实际上说,意大利人把毛子带歪了?让毛子浪费了几年时间,又认识到美式TDS还是更好?

ypn101 发表于 2020-2-11 23:55

dajingtaizu 发表于 2020-2-11 16:09
所以实际上说,意大利人把毛子带歪了?让毛子浪费了几年时间,又认识到美式TDS还是更好? ...

说带歪了也行...反正23bis和24,以及66/82之流全部回归了多层夹心式设计,就“均衡性”来讲显然还是常规的夹心式布局更好。

Wallenstein 发表于 2020-4-5 12:12

那么首相的防雷能力怎么样呢?求教

利塔耶夫 发表于 2020-4-7 10:47

ypn101 发表于 2018-1-6 16:01
个人感觉:毛子对两种体系的测试都没有达到极限,对传统多层式TDS的形容是“远远没有达到极限”。这对于深度 ...

这里我觉得应该这样理解,(同时委员会否决了用铆接加固装甲舱壁与船身接合处的建议,因为这将导致不可接受的高重量成本。)所付出的代价过大,导致改进措施实际上得不偿失。而且防雷本身就有玄学成分存在(因为各种原因的增益与操作不当的减成)。而且普列塞带来的其它问题,其实也不是很好。

l009sm 发表于 2020-10-17 10:55

感觉战列舰级别的防雷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式是把船造的更大。

jiangyingzuji92 发表于 2022-6-20 16:54

Wallenstein 发表于 2020-4-5 12:12
那么首相的防雷能力怎么样呢?求教

与沙恩近似布局,液舱后无空舱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苏联对普列赛系统的研究及对比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