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推动了1905至1920年无畏舰时代战列舰的迅速巨型化?
偶然想到的一个问题(算不算月经贴?)在超无畏舰诞生之前,战列舰的吨位增长趋势不是很明显,从1890年至1900年的前无畏舰普遍在10000~15000吨;1900年开始出现的准无畏舰,到初代无畏舰,体型有所增长,最大达到2万吨;1910年到1920年的超无畏舰则呈现了急剧巨型化的现象,以英国海军为例,在短短10年内,战列舰的吨位从尼普顿的20000吨,到俄里翁的22000吨,狮的26,500吨,伊丽莎白女王的27,500吨(实际超过3万吨),再到胡德的43,000吨,甚至到条约废弃的N3、G3方案的重载排水量已经明显超过5万吨。如此夸张迅速的巨型演化,作为海军研讨的课题是很值得深入探究的。鄙人抛砖引玉提出几个问点:1、是什么支持了这如此迅速的巨型化?这一时期列强是否有明显的工业产能和经济的增量?2、为何是在这一时期,而不是更早或者更晚,出现了战列舰的迅速巨型化?3、如此夸张的巨型化,会对之前的船坞和港口、运河等依赖设施带来多少压力?4、巨型化对结构强度等等技术上的可行性会带来多少问题?前无畏舰时代是否在工程技术上不支持这些3万吨甚至5万吨的巨舰?5、战列舰巨型化是否具有性价比?建造更多的相对更小的战列舰相比有什么优劣?(比如美国海军在情报评估日本大和级战列舰时曾有观点认为6万吨级别的巨舰并不实用;又比如对君权级前无畏舰明显较大的体量,一个批评观点是更大的船在面对鱼雷时同样脆弱)6、如此明显的巨化,是否会影响新舰跟旧舰的配合?战列舰巨型化是否意味着降低数量?如果是,这会对海战战术有什么影响?
战舰巨型化很大程度上是费舍尔的用技术优势打赢军备竞赛的理论加上军备竞赛本身的极速剧烈化共同导致的。1890年代RN完全能造当时的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巨型前无畏舰(参见Powerful的尺寸),但在自由党执政时期不可能拿到预算。法俄同样如此。法国破交路线本来就是为了省钱。到1900年代后期开始的对德军备竞赛才是极端的不死不休的死斗。德国人有了跟随的能力,迫使英国人不断加码才能保持优势。 这一时期列强是否有明显的工业产能和经济的增量?
——————
关于这一点,以刚被顶上来的“战列舰价格与各国GDP比例”贴中的计算方式,是否可以对自前无畏以来,各时期战列舰单艘建造费用的规模,做一个大致衡量? 我的理解是,在无畏出现前,大口径主炮不特别有效,所以战舰也没有需要追求更大更多主炮,装巡也没必要完全防御大口径主炮。 有效和没效和战舰规格的关系都是相对的。实际上这就是间战时代英国小战列舰派的思考角度:多大的战舰对于执行海军的本质功能来说就够了?
我们知道15000吨的主力舰能打赢1900s的海军决战,那么10年后的3万吨级主力舰除了恶性军备竞赛的因素之外,有何必要性?
换句话说,1920S的海战,如果双方都是5万吨级18寸舰,和双方都是35kt的16寸舰,和双方都是25kt的12寸舰,有何本质区别?很容易看出来,就是没有。
既然条约可以接受35kt、16寸的约束换取无意义的、囚徒困境的军备竞赛的停歇,把大笔经费用到其他更有意义的事项上,那么25kt、12寸有何不可?(理论上,确实就是可以的;只是大家并不是理性人) 请参见美国的maximum battleships极限战列舰,充分体现了国会老爷,一等人和工业能力的博奕。 本帖最后由 a5mg4n 于 2024-10-1 21:13 编辑
LeSoleil 发表于 2024-9-4 09:46
有效和没效和战舰规格的关系都是相对的。实际上这就是间战时代英国小战列舰派的思考角度:多大的战舰对于执 ...
能造/买12吋,25kt船的,远比16吋,35kt多
(前者对西班牙/荷兰/南美三国等不太困难)
放大后能大幅增加"有用的"BB取得门槛,
让小圈子成员表面上绝对压制其他海军,或许就是最大区别?
---
例:如果另一個位面的條約是40kt,20吋,那可能連義大利/法國都被自然排除了
LeSoleil 发表于 2024-9-4 09:46
有效和没效和战舰规格的关系都是相对的。实际上这就是间战时代英国小战列舰派的思考角度:多大的战舰对于执 ...
35000 吨 16 寸是基于接近或已经建成的科罗拉多和长门级战舰。 a5mg4n 发表于 2024-10-1 21:07
能造/买12吋,25kt船的,远比16吋,35kt多
(前者对西班牙/荷兰/南美三国等不太困难)
放大后能大幅增加"有用的 ...
没错;但是从历史上看,从风帆时代到早期铁甲舰时代,木质战舰和外购战舰很普遍的时候,海上的主要玩家还是那几个头号大国。说明这其实并不重要。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24-10-8 11:37 编辑
从长时段来看,海军的建设和竞争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相对匀速的建设、逐步增长换代;一种是短时间内的迅速扩军备战,以求立竿见影的在数量或技术上建立优势。
前一种的典型案例是18世纪到19世纪后期的英国海军和19世纪后期的法国海军;后一种的典型案例是路易十四、路易十六、拿破仑、拿破仑三世时代的法国海军。
如果以上述两种模式来看无畏舰竞赛,就会发现到了1900年代后期,英德海军竞赛实际的烈度已经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了。海军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已经是历史顶点了。其实15000吨前无畏舰(1904)到18000吨的无畏舰和无敌型(1905)并不是多大的飞跃;但到了狮型(1909)的 26000吨就显然不是线性增长模式了。从财政视角来看这完全是非理性,不健康的。但是各大国进入了囚徒困境。这种海军竞赛在长期财政上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但是绝大多数海军史爱好者都将此视为常态。这是最大的矛盾点。
换句话说,历史上,舰船的单体成本和尺寸的上限往往是由财政来限制的。但是无畏舰革命之后,财政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被海军主义或者说备战狂热给突破了。然后是更加无底线、没有节制的一战。所以到了一战后,大家都开始面对一个远远背离了财政能力的海军竞赛需求。
如果回到长时段的视野,那么财政对海军的短时间内的超额支出是一定会回归常态的。在历史上会表现为某国海军的衰退期,直到下一个增长建设周期到来。但是在20世纪前期,直到二战结束前,大部分国家(尤其是一战胜利国)没有发生这样的故事。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条约的遏制作用。
战略竞争导致的战术需求是第一位的。但是基础或者前提是当时第二次工业革命达到了巅峰,炼钢、火药和内燃机为代表的材料、化工和动力技术的飞速进步提供了可能。材料学进步为制造更大口径火炮提供了技术基础,化工进步提供了更稳定更高效的火药,带来了更大射程和穿透力,迫使吨位加大装甲加厚提供合格防御;往复式蒸汽机到蒸汽轮机、小水管锅炉到高温高压锅炉、烧煤到烧油、高效的传动齿轮带来了巨大的动力提升,使得巨大战舰成为可能。技术与需求相辅相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