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6209|回复: 4

日本重巡洋舰建造计划经纬

[复制链接]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11-19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鹰型/青叶型建造计划经纬

 古鹰型和青叶型的建造计划起源于大正9年8月通过并开始、有名的八八舰队完成计划中的要求。
 这个计划,除了新造战列舰、巡洋战舰各四艘以外,还预定建造四艘8,000吨型大型巡洋舰和八艘5,500吨型中型巡洋舰。在八八舰队完成计划通过的十个月后,即翌年6月,平贺造船大佐向海军当局出示了小型轻巡洋舰“夕张”的设计方案,目的是替换原来的5,500吨型,并详细说明了建造意见。
 平贺造船大佐计划设计的“夕张”,以仅仅3,100吨的船型装备了5,500吨型同等的战斗力,是划时代的且具独创性的小型巡洋舰,目的就是降低八八舰队完成计划中的巡洋舰建造费。
 可是用兵者并不欢迎建造“夕张”的建议。
 而是希望建造装载六门20厘米炮的强有力的侦察巡洋舰。但是这种舰的舰型达到一万吨,还需要高额的建造费,无奈只能放弃实行。在这样的状况下,建造的5,500吨型不可能采用全面转向夕张型的方针,已经完成通过的八四舰队完成计划中包含的巡洋舰计划变更为一艘,在试制了“夕张”后就停止了。
 平贺造船大佐在了解了用兵者方面的意向后,采用在“夕张”上首次尝试的设计手法,设计了计划常备排水量7,600吨(基准排水量7,100吨)、装载六座20厘米单装炮的侦察巡洋舰。
 在提议建造“夕张”仅二个月后的大正10年8月,平贺造船大佐提出建造建议。他接受了反对意见,因为夕张船型过小,我巡洋舰与外国舰比较,单舰的性能必须更优越。意见书中陈述了比已服役的英国霍金斯级有利、并压倒不久将竣工的美国奥马哈级的强有力的侦察巡洋舰的设计。
 这个建议与用兵者一直的希望合拍,立刻被采纳,并修改了八八舰队完成计划的巡洋舰建造计划而进行建造,这就是古鹰型。
 八八舰队完成计划预定于大正11年着手建造四艘5,500吨型(“加古”、“川内”、“神通”、“那珂”),不过计划变更,“加古”作为新型侦察巡洋舰而建造。
 并且还开工另一艘“古鹰”。因为本舰比“加古”先完成,所以这个新型舰以后被称为古鹰型。
 在定下建造古鹰型决心的时刻,可能是考虑建造的5,500吨型就截至到上述三艘。有人认为建造的“古鹰”在大正11年开工时可能就是大型巡洋舰,但已无从考证。
 在平贺造船大佐提出建造古鹰型的建议三个月后,自大正10年11月到11年2月,召开了华盛顿裁军会议,通过了华盛顿条约。
 这个条约中辅助舰的吨数和舰炮的上限为一万吨和20·3厘米,普遍认为舰炮的口径是考虑英国的霍金斯级和日本的新型侦察巡(古鹰型)而定的。
 不管怎样,辅助舰的舰炮最大口径为20·3厘米,对已经完成20厘米炮巡洋舰设计、决定建造的日本海军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动向。
 与华盛顿条约的通过对应,八八舰队完成计划于大正12年修订。关于巡洋舰,除了已经完成开工的三艘川内型,四艘8,000吨型和五艘5,500吨型共计九艘的计划变为八艘。
 军舰制造费(大正11年度之前着手舰)7,100吨型二艘(“古鹰”、“加古”)。
  辅助舰艇制造费(大正12年度以后着手舰)7.100吨型二艘(“青叶”、“衣笠”)及10,000吨型四艘(妙高型)。
 辅助舰艇制造费建造的7,100吨型,是采纳了用兵者方面希望提高炮战能力的意向,设计变更为装载二座20厘米联装炮塔的青叶型。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妙高型建造计划经纬

 古鹰型开工前,自大正10年11月到翌年2月,华盛顿裁军会议召开,并通过了华盛顿条约,日本海军的巡洋舰建造计划再次被修订。
 华盛顿条约对各国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在规定保有量和新造舰的单舰排水量及舰炮口径上限的同时,还对这两舰种以外的辅助舰制定了新造舰质量的限制。
 有关辅助舰的限制,规定单舰基准排水量一万吨以下,舰炮口径八英寸(20·3厘米)以下,特别是决定了保有量。战舰和航空母舰以外的舰艇称为辅助舰,其中最具协力价值的舰种就是巡洋舰。
 因此在辅助舰中最有力的军舰,就是基准排水量一万吨、装载20·3厘米炮的大型巡洋舰。主力舰根据华盛顿条约中的新规定,都不能建造,列强海军在同样条件下开始竞争建造此类型巡洋舰。这个在华盛顿条约中人为地被派生出的巡洋舰,被称为条约型巡洋舰。
 世界上首次装载20厘米炮的古鹰型,是配备强有力兵装的侦察巡洋舰。用条约型巡洋舰来补充主力舰的数量不足,大型巡洋舰的作用就是在主力舰不在的海域,希望由其替代为炮战主体。特别是主力舰的保有量对美限制为六成的日本海军中极为重视条约型一万吨巡洋舰的整备,华盛顿条约通过后不久,就将以前的巡洋舰建造计划重点放在此类型上。
 与华盛顿条约通过相对应,八八舰队完成计划修订了辅助舰的建造,并在大正12年度实施。这个计划一分为二,大正11年度末之前开工的舰艇,由既定的军舰制造费实施建造。大正12年度及以后开工的舰艇,适合条约后的新形势修改计划内容之后,新作为从大正12年度到大正16年度(昭和2年度)的五年计划,用补充舰艇制造费建造的计划纳入大正12年度预算,由第四六届帝国议会通过,并于大正12年3月29日公布。
 这个修订计划中,巡洋舰的变更如下:首先于大正11年度开工三艘川内型(5,500吨型)和二艘古鹰型(7,100吨型),由军舰制造费按既定计划建造。八八舰队完成计划中剩余的四艘5,500吨型和三艘8,000吨型共计七艘(当时已完成变更,全部作为7,100吨型建造方针),改为建造二艘7,100吨型和四艘10,000吨型共计六艘,由舰艇建造费建造。
 舰艇建造费的六艘中,大正12年度开工的二艘,不是立刻作为10,000吨型而是作为7,100吨型开工,这是基于与已经建造中的“古鹰”、“加古”一起以四艘形成一个侦察巡洋舰战队的方针。但这二艘7,100吨型,不是“古鹰”的同型舰,而是修改主炮与高射炮,作为新的级(青叶型)完成。
 大正13~14年度开工剩余的四艘,最终是作为条约型一万吨巡洋舰建造的。这就是妙高型。当时,各国随着华盛顿条约的规定,一起开始了一万吨巡洋舰的设计,但因为是作为突然间人为设定目标的军舰,是没有范本的军舰,对其要求性能·要目的设定费了很大的心思。而日本海军由于有八八舰队完成计划中的8,000吨型大型巡洋舰的讨论案例和古鹰型设计的经验,容易确定一万吨巡洋舰的要求性能的形象、比例。其内容如下。
 基准排水量=一万吨,兵装=20厘米炮八门,12厘米高射炮四门,飞机二架,速度=35·5节,续航力=13·5节一万海里。
 妙高型的设计于大正12年春天在平贺造船大佐主持下实施,同年5月16日设计方案提交给海军技术会议。这个设计方案比海军当局的上述要求更强有力,20厘米炮增加二门达一○门。但是发射管比要求少四门计装备八门,平贺造船大佐是根据以炮战为主体的一万吨型巡洋舰的性质,进行了强化炮力、减轻水雷兵装而修正的。
 传说原来平贺造船大佐在设计妙高型时主张完全废除鱼雷兵装,但近来没有明确的资料表示其极端的主张,推测真相说是八门为了减轻。从避免船型增大的观点,续航距离14节8,000海里就作罢了。这个设计方案在海军技术会议上被认可,大正12年8月25日发布了制造训令,着手建造四艘妙高型,此后,在平贺先生出国旅行中又进行了增加发射管和高射炮的设计变更。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雄型建造计划经纬

 大正13年2月,军令部就大正18年度(昭和4年度)以后代替更新老朽退伍舰为目的的辅助舰艇建造计划,与海军省商议。
 就是从大正14年度开始,至大正19年度(昭和5年度)的六年间,需要建造包含十二艘10,000吨型巡洋舰在内的各种共计一一五艘辅助舰。但从日本的财政状态来看,考虑到这个建舰量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实现,暂且要求在大正15~19年度(昭和元年~5年度)的五年间,作为大正16~19年间老朽舰的代舰,实施建造包含四艘10,000吨型巡洋舰在内的四三艘各种辅助舰。
 从这经纬中可以看到当时日本海军企图保有包含四艘妙高型在内的十六艘10,000吨型巡洋舰。再者,巡洋舰的有效舰龄是十六年,按此标准制定了所要的建舰量。
 海军省接到这个要求后,以大正13年度军令部的要求用预告型向内阁提议,大正14年10月提交了实际的预算要求。这个要求,压缩了军令部方案为各种共计三七艘。但坚持要求建造四艘10,000吨型巡洋舰。顺便一提,这四艘巡洋舰是作为舰龄过期、老朽的二等巡洋舰“利根”、“筑摩”、“平户”、“矢矧”的代舰而要求建造的。
 大藏省不接受上述的预算要求,进行了数次的交涉,结果缩小为建造包含四艘10,000吨型巡洋舰在内的各种辅助舰二七艘。又把开始建造和完成日期延期一年,建舰计划改成从大正16年度(昭和2年度)到大正20年度(昭和6年度)的五年计划,这才得到了同意。这个建舰计划被称为最新补充计划,在昭和2年3月的第五二届帝国议会上通过。
 决定建造的巡洋舰为高雄型,暂称舰名为第9、第10、第11、12甲级巡洋舰,后来各自被命名为“高雄”、“爱宕”、“摩耶”、“鸟海”。
 按照最新补充计划,“高雄”和“爱宕”于大正16~19年度建造,昭和2年开工。“摩耶”和“鸟海”是大正17~20年度建造,昭和3年开工。
 计划高雄型基本上是作为和妙高型同型的巡洋舰,但主炮的口径为20·3厘米,同时增大仰角可对空射击,装备水上旋转式发射管,改善航空兵装,进行了强化弹火药库船舷部的防御(增厚船舷装甲板)等修改。
 最重要的变化是,前后主炮塔的间隔缩短了约8·5米,理由是为了得到强化弹火药库部等重要部防御的重量,即防御的需要把船体主要部缩短。但也有说是基于妙高型的射击散布界大的原因,这是考虑因前后主炮塔的间隔大,发射时的冲击使船体产生变形而采取的对策。
 以华盛顿条约会议后下次裁军会议的军备限制问题和军备方针为研究目的的军备限制研究委员会于昭和2年10月成立,翌年9月向海军大臣报告了有关军备计划的研究结果。
 在这个报告中关于搭载20厘米炮巡洋舰的性能,做出了如下指南。
  「此舰种因为是掩护已方辅助部队的推进,击退敌之辅助部队,独立侦察搜索的主干,以美、英同类舰和同等以上的性能作为10,000吨型标准。运动力,速度33节以上,续航力14节8,000海里以上。防御力对20厘米炮弹间接防御为主、直接防御为副。对15厘米炮弹直接·间接两防御。对攻击力和运动力、防御力给予必要最小限度补充后,就可希望得到增大。装备主炮20厘米炮(高射)八门以上,上甲板装备鱼雷为61厘米鱼雷单舷四射线,装备对空射击炮。搭载二架飞机(观测侦察用常用一架·备用一架)」
  这个性能,被认为是表示了当时刚刚开工的高雄型。
 委员会同时就有关搭载20厘米炮巡洋舰的保有·建造量,也进行着下面的报告。
「此舰种,在不少于最小限度十二艘的范围中,致力于维持对最大兵力保有国的七成,如果美国的新建造法案通过,那完成之前还需要建造五艘10,000吨型巡洋舰」
  昭和4年3月,军令部与海军省商议了在昭和5~11年度的七年间,建造四艘35,000吨型战舰、五艘10,000吨型巡洋舰等共计一一二艘的新补充计划。五艘巡洋舰计划与当时美国通过的十五艘10,000吨型巡洋舰建造计划相对应。由于是高雄型的改良,除了20·3厘米炮一○门,高射炮12·7厘米联装炮以外,大体上和军备限制研究委员报告的性能相同。
 5月,海军大臣向大藏大臣介绍了这个要求,但由于伦敦裁军条约签订,此事中断,没看见就结束了。因此日本海军的10,000吨型巡洋舰(条约型巡洋舰),只有妙高型和高雄型二级就结束了。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上型建造计划经纬

 昭和5年,伦敦海军裁军条约签订,日本海军的巡洋舰保有量被限制为一万吨级、装备20·3厘米炮为最大限的军舰(甲巡=重巡),108,400吨=十二艘;一万吨级、搭载15·5厘米炮为限的军舰(乙巡=轻巡),100.450吨。
 据此,日本海军建造四艘高雄型后保有范围满额,无奈放弃了昭和4年军令部要求的建造五艘重巡计划。另一方面,关于轻巡,因为条约缔结时的保有势力为二一艘=98,415吨,还富裕2,035吨,这之外再加上昭和11年度之前已到十六年舰龄的“利根”(前代)、“筑摩”(前代)、“矢矧”(前代)、“平户”、“龙田”、“天龙”、“球磨”、“多摩”等八艘=33,620吨的代舰将于昭和6~8年度开工,这样昭和8年度之前可以动工35,655吨的轻巡。
 除了已认可昭和9年度动工“北上”、“大井”、“木曾”三艘=15,300吨的代舰,条约范围内日本海军是有建造共计50,995吨轻巡权利的。
 由于伦敦条约缔结的结果,对美海军重巡的保有量不足的日本海军决定,作为弥补劣势的方策,有效利用上述的轻巡建造吨数,建造能与一万吨重巡匹敌的大型轻巡洋舰,在战时,短期内主炮塔能换装20·3厘米炮。
 原来的希望是能建造五艘左右的重巡。对抗伦敦条约前的美海军重巡建造计划,维持对美七成的艘数,目前实际建造一个战队的份额四艘是必要的。
 因此,这个替换的大型轻巡首先也要考虑建造四艘。不过,因到昭和8年度末为止的允许建造吨数是35,655吨的缘故,这个大型轻巡计划基准排水量8,500吨(四艘共计34,000吨),主炮采用条约容许的最大限度的15·5厘米炮,三联装炮塔,最初计划四座十二门,以后增加一炮塔改为搭载十五门。
 15·5厘米三联装炮塔大体上和20·3厘米联装炮塔同样大, 作为主炮塔的换装对策,环形支架直径等预先大体上同样设计。还考虑给予和重巡炮战的防御。
 为此,昭和5年9月11日,军令部长与海军大臣商议了军令部拟定的新造舰计划。这个新造舰方案是在昭和6~11年度的六个年度内实施,分成昭和11年末应完成,11年末建造中于昭和13年度末之前应完成二组,内容如下。
 ●昭和11年末之前应完成=包含巡洋舰四艘,共计七六艘。这四艘巡洋舰,就是已说的8,500吨型、搭载15·5厘米炮的大型轻巡,就是以后的最上型。
 ●昭和13年度末之前应该完成=包含8,500吨型巡洋舰二艘,共计四一艘。
 军令部要求案的第一案是昭和11年之前应完成该计划,第二案是缩小艘数,包含巡洋舰四艘在内计五九艘(紧急计划)。和军令部长商议后,海军大臣将这两个方案作为「海军主要兵力整备内容充实」的新计划与内阁总理大臣商谈。
 结果,内阁会议压缩第二案,决定了包含8,500吨型巡洋舰在内共计三九艘的建舰方案。
 内阁会议决定的新建舰计划,被称为第一次补充计划(①计划),由第五九届帝国议会通过并转入实施。
  再者,没达到之前,今后的兵力充实(即昭和11年末以后至13年度之前完成)决定另外与首相协商。
 ①计划通过的四艘8,500吨型巡洋舰暂称舰名为第1~4中型巡洋舰,后来各自被命名为“最上”、“三隈”、“铃谷”,“熊野”。并且在已有轻巡的舰龄到期(十六年)的三年前起,在容许建造吨数范围内,昭和6年“最上”和“三隈”开工,昭和9~10年“铃谷”和“熊野”开工。
 与伦敦条约的规定对应,日本海军于昭和6年5月修改了巡洋舰的等级区分,替换以前的7,000吨以上为一等,以下为二等的区分。主炮口径超过15·5厘米至29·3厘米以下为一等巡洋舰,15·5厘米以下为二等巡洋舰。这个缘故,最上型尽管是比古鹰型和青叶型大型且有力的军舰,还是区分成二等巡洋舰。
 可是进入无条约时代后,继最上型建造的利根型,根据官房机密(军极秘)达号,类别变更在一等巡洋舰里;军极秘「昭和12年度海军省年报」的昭和13年3月舰艇要目等一览表,记载为一等巡洋舰。昭和11年时的军令部资料也写为甲巡(重巡)。最后向外部公布的是二等巡洋舰。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利根型建造计划经纬

 因满洲·上海事变爆发,脱离国际联盟等的国际形势恶化等,军令部筹划从昭和9年度应开始新建舰计划,昭和8年6月14日军令部长与海军大臣进行了商议。
 设想在昭和9~11年度的三年,建造包含二艘8450吨型巡洋舰的共计八四艘舰艇,这其中空母一艘和伦敦条约的11年度末之前不允许完成的舰艇,计划在昭和12年度内完成。
 海军省与军令部商议后,和大藏省协议的结果,认可计划年度在昭和9~12年度的四年间,建造包含二艘8,450吨型巡洋舰在内的共计四八艘的建舰计划。这个就是所谓第二次补充计划(被称为②计划)的建舰计划,在内阁会议上决定并得到第六五帝国议会通过,转入实施。
 根据②计划建造的二艘巡洋舰就是利根型。这二舰暂称舰名为第5、6中型巡洋舰,昭和9~10年开工被命名为“利根”、“筑摩”,昭和13~14年竣工。然而,与建造计划当时的大体上的最上型同型舰有很大地变形,四座主炮塔集中配置在前部,后部用作航空设施,作为装载五~六架水上侦察机的航空巡洋舰完成。
 这样的四座主炮的航空巡洋舰的计划变更时期,以及把这样的军舰作为必要的兵术背景等,至今也不清楚。
 利根型在最初时作为基准排水量8,450吨舰计划的,是由于下面的情况。即按①计划建造四艘最上型的时候,加上昭和11年度之前舰龄到期的“利根”(前代)、“多摩”等八艘代换吨数,有35,655吨的可建舰吨数。对此,因最上型计划为8,500吨,四艘需要34,000吨,还有1,655吨的富余。
 另一方面,利根型设想对应昭和12年度舰龄到期的“北上”、“木曾”及“大井”的代换吨数15,300吨建造,增加使用①计划的剩余的话,建造可能吨数为16,955吨。如果与最上型同样吨数计划的话就是17,000吨,超过了;计划符合伦敦条约的规定少50吨为8,450吨。
 在昭和8年6月军令部商议的阶段,利根型的主要目:基准排水量8,450吨,速度36节,续航力18节10,000海里,主要兵装15·5厘米三联装炮五座,12·7厘米高射炮八门,防空机枪一二挺,61厘米鱼雷单舷六射线(上甲板),弹射器二座,飞机四架。几乎与最上型同样的巡洋舰兵装,没有特别变化,速度低一节,替代是增大续航力。
 这由于日本海军的兵术思想变化,对美邀击作战海面从以前的小笠原列岛远远地向东方转移,出于在舰队决战之前的夜战递减作战能投入重巡洋舰的考虑,增加续航力认为是必要的吧。
 最上型是按照极为贪婪的要求计划的,但从实际的建造经验,比最上型小50吨的排水量,给予完全同等的性能·兵装之后,判断增大续航力是不合理的,也许是不是速度减去一节。
 利根型从原计划向航空巡洋舰计划变更,推测是②计划预算成立的昭和9年3月左右,造船官的意见·想法对军令部的要求带来很大的影响而被修改的吧。
 根据这个修改,昭和11年当时利根型的主要目:公试排水量12,500吨,速度36节,输出150,000马力,续航力18节8,000海里,主要兵装15·5厘米三联装炮四座(减少一座),12·7厘米高射炮五座(增加一座),飞机六架(增加二架),弹射器和鱼雷兵装按原计划。主炮全部装备在前部,后部航空设施,这些要求实现并减少了续航力。关于进行这样修改的理由,有如下诸说。
 (1)最上型的经验,这个标准的舰型装备五炮塔是武装过多,由此减少一座,集中配备在前部并强化防御和提高炮击命中率,后部用作航空设施。
 (2)同时战列舰大和型也讨论了在前部集中配备手法的方案,事前实验的意义上设计变更为前部装备四炮塔,后部用作航空兵装。
 (3)在舰队决战之前侦知敌舰队的所在行动,每时每刻报告动静任务的需要索敌·侦察巡洋舰,利根型为了这个目的而被修改。
 (4)上述(3)的目的之外还加上作为旗舰指挥潜水战队对美舰队邀击递减作战的必要任务,利根型计划变更。
 遗憾的是,这些究竟哪个是真相,现在也不清楚。此后,在建造中迎来了无条约时代,改主炮塔为20·3厘米联装炮,同时废除预定在后部中心线上装备的一座12·7厘米联装高射炮,对空机枪也修改为六座25毫米联装机枪。就这样,利根型作为20·3厘米炮装载舰竣工,成为日本海军完成的最后的重巡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3:29 , Processed in 0.01875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