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enkan 于 2019-7-5 21:20 编辑
前几天在BB吧看见一个信浓的帖子,一堆人拿着也不知道从哪弄过来的错误百出的神论水了300多楼......信浓的防护有多硬就不用我多废话了,简单谈谈信浓的航空运用能力。由于本文使用了防卫研究所未在JACAR公开的史料所以拒绝一切形式的转载。 先从结论来说,信浓的航空运用能力是包括计划舰在内所有有具体数据的日本航母里面没有之一的最强。黑信浓的小白们总是拿什么47架飞机说事,另一群人也就来来回回扯什么机库面积,其实信浓真正强在那个256米×40米的巨大飞行甲板,这是其他航母那些瘦长的小甲板远远比不上的。 上面那个“最强”的结论,不是我说的,是日本海军钦定的,出处是昭和18年6月的“舰船舾装並飞行机整备方针打合会议事摘录”,属于JACAR未公开史料,跟防研解释我要在论坛水帖请给我授权也不太现实所以只放个目录,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工作日去市ヶ谷找找原文件,具体哪个记不太清了因为照片是2年前拍的也没做笔记大概是3......
这个会议是军令部、海军省军务局、航空本部跟舰政本部的联合会议,最高级的人物虽然是舰本的矢ヶ崎技术少将,但实际是由航本的高桥大佐主持的(具体是谁有耐心的网友自己去考证吧)。具体内容是小型空母的发舰问题及相应的舰船舾装方针,其实主要是讨论弹射器跟火箭弹促进装置(中文翻译成火箭助推器更通俗?)的问题,航母的发舰能力作为参考资料记录在“同时发舰可能机数调”的表格里面。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此时烈风跟流星都还在研发阶段,所以原资料注明了两者均为过荷重状态下的推定值,对于各航母的发舰能力也是依据计算跟纸模型推定的。关于这个问题我问过社团“烈风改”的中之人,得到的回答是这一时期的资料明显对烈风的起降性能过于乐观(大概是按那个130的翼面荷重来的),流星也是增重前的数据。不过该资料贵在用统一的标准和具体数值来衡量各航母的发舰能力,即便不完全等于实际情况也足以证明信浓的最强。 由于当时赤城加贺均已战沉所以不在调查的讨论范围之内。这里只抽取翔鹤、130号舰(大凤)、5021型(改大凤)、110号舰(信浓)这几艘大型航母的数据。甲板配列机数的目标是一次性起飞全战斗机的半数和全部的攻击机。另外虽然日本航母从大凤开始装备三式制动装置从而拥有了运用流星的能力,但由于预想到大凤完成之时流星尚在研发途中,所以这份资料里大凤跟翔鹤一样依旧是零战、彗星、天山的组合。与之相对原计划昭和20年完工的信浓跟改大凤均已换装烈风跟流星。 首先来看这4舰的航空机搭载能力,括号内为补用机,加号为飞行甲板系留。
翔鹤:零式舰战27(1)、二式舰侦(以下“彗星”)15(1)+15、十四试舰攻(以下“天山”)23,合计80架(内2架补用)。 大凤:零战24、彗星5+19、天山21+3,合计72架。 改大凤:十七试舰战(以下“烈风”)24、十六试舰攻(以下“流星”)19(1)+5、十七试舰侦(以下“彩云”)+4,合计52架(内1架补用)。 信浓:烈风24(1)、流星17(1)+7、彩云+7,合计55架(内2架补用)。
同机种的比较,机库内格纳:翔鹤65对大凤50,改大凤43对信浓41。飞行甲板系留:翔鹤15对大凤22,改大凤9对信浓1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笔者总结,原资料只有表格):
1. 单论机库内格纳数,翔鹤比装甲航母的大凤大很多,但大凤的飞行甲板比翔鹤长15米以上,依靠甲板系留总搭载数达到了翔鹤的9成。 2. 仅就机库内格纳数来说双层机库的大凤/改大凤对单层机库的信浓并没有明显优势,信浓依靠40米宽的飞行甲板,甲板系留数达到甲板长度更长的改大凤的1.5倍以上。 3. 从大凤到改大凤的因机种变更造成的搭载数减少可以看出,体型更大的烈风虽然对机库内格纳数造成了一定影响,但飞行甲板系留数的减少明显更加巨大。流星和彩云比起彗星体型并没有明显增大,甲板系留数的大幅减少可以推测为新型机的重量更重,起飞和降落将占据更大的空间。
另外作为对比,5004号舰(笠置)以后的云龙型及改云龙型的搭载能力为:烈风18(2)、流星20+4、彩云+3(之前的三艘云龙型在完工时仍搭载旧机型),虽然拥有双层机库但总的机库格纳能力仍不如单层机库的信浓。 当然航母的发舰能力比起搭载数,更重要的是航速跟飞行甲板面积,这方面4舰的对比如下。
翔鹤:34.4节,242米×29米,无风状态下依靠自身航速所能产生的最大甲板风速16米/秒。 大凤:33.5节,257.5米×30米,无风状态下依靠自身航速所能产生的最大甲板风速16米/秒。 改大凤:33.3节,261.5米×30米,无风状态下依靠自身航速所能产生的最大甲板风速16米/秒。 信浓:航速为空栏,256米×40米,无风状态下依靠自身航速所能产生的最大甲板风速14米/秒。
可以看出翔鹤空有巨大的搭载数但飞行甲板最小,虽然航速最快但比起大凤/改大凤并无明显优势。改大凤飞行甲板最长,比翔鹤长了将近20米。信浓则拥有最宽的飞行甲板,比其他3舰宽了三分之一,而且信浓舰首舰尾处的飞行甲板没有像其他3舰那样急剧缩窄,实际可利用面积更大,依靠最大宽度40米的大甲板可以配置4列飞机这是其他航母无法做到的。 关于信浓的航速,根据松本喜太郎的回想,信浓最初计划的公试排水量只有6万吨左右,后来水多加面面多加水涨到6万5,这时候试算依然能达到27节强将近28节的航速。但是建造途中增加了不沉化改装跟简化工事,最后造出来公试排水量6万8几乎跟大和没什么区别......不管怎么说,信浓比起其他3级正规航母在航速上吃了不少亏,具体表现为发舰时配列可能长度的减小。 说了这么多铺垫,接下来具体看一看4舰在无风最大航速下的发舰能力。其中翔鹤跟大凤由于搭载数较多无法一次性发舰,所以分为两次发舰,并非单次最大发舰能力。
翔鹤:第一次:零战12彗星30合计42,前甲板余席零战105米彗星138米,不存在任何问题。第二次:零战15天山23合计38,前甲板余席零战83米天山125米,最前面的3架零战需要发舰促进,不足长度为14米,不足风速1.5米/秒。 大凤:第一次:零战12彗星24合计36,前甲板余席零战120米彗星150米,不存在任何问题。第二次:零战12天山24合计36,前甲板余席零战99米天山140米,不存在任何问题。 改大凤:烈风12流星24合计36,前甲板余席烈风69米流星135米,最前面的7架烈风需要发舰促进,不足长度为27米,不足风速3.5米/秒。 信浓:烈风12流星24合计36,前甲板余席烈风112米流星155米,没有飞机需要发舰促进,但飞行甲板长度差5米略微不足,不足风速0.5米/秒。
结论:信浓牛逼! 可以看出这份资料对于烈风的的发舰能力确实过于乐观,16米/秒的风速下只需要96米左右即可起飞几乎跟零战一个水平。但即便如此,在不依靠发舰促进措施、海面无风仅依靠自身航速的情况下就能够达到航本对新机型的同时发舰数要求(半数的舰战和全部的攻击机)的只有信浓。而与之相对,拥有33节以上高速和最长飞行甲板的改大凤,需要发舰促进的飞机数居然有7架之多,信浓巨大飞行甲板的4列配置所带来的优势不言而喻。 旧机型方面,可以看出翔鹤的搭载能力相对于其发舰能力来说有些过剩,设计当时受第四舰队事件的影响小型化的飞行甲板显然制约了其航空运用能力(太短且舰首舰尾附近太窄)。大凤则受益于封闭式舰首的设计飞行甲板前端相对于翔鹤大幅延长,可以无障碍地运用所有旧机型。 这份调查反映出来的最大问题其实不在于这些大型空母,而是新机型的运用对于那些改装中的小型空母来说是几乎绝望的(毕竟大型空母里面也只有信浓勉强没问题)......于是开头那帮人就开始讨论飞行机发舰的各种促进措施。最管用的当然是弹射器,但是至于什么时候能实用化这个问题嘛......其次就是火箭弹促进装置,这玩意其实挺谜的,战后好多回想说搞出来了并且用于实战,但是具体效果怎么样没有什么可信的记录。剩下最后的方法,就是飞行甲板的延长。 战前航母的设计主要由舰本主导,比起航空运用能力更注重舰船本身的性能,所以就出现了上面翔鹤的遗憾。而中途岛海战之后航本掌握了航母设计的主动权,也就顾不上什么稳定性适航性一类的,只想着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航母的航空运用能力来挽救那些改装中的小型空母。 当然小型空母的问题跟本文无关,这里还是只看上面4艘大型空母的情况。
翔鹤:潜力最大,飞行甲板可以延长11米,由此可以增加3到4架甲板系留使总数达到和大凤接近的19架。同时由于甲板的延长使甲板风速减少约1米/秒。上述第一次发舰的状态下舰战和舰爆可以各增加3至4架,使总发舰数达到约50架,笔者推测这大概就是大凤使用旧机型时的最大发舰能力(当然如果改变零战彗星天山的比例可能还会有变化)。在另一个表中不限定机型自由发舰的情况下,同样是延长11米则可以增加2.5到4架的发舰数。 大凤:由于飞行甲板已经延伸到舰首,所以进一步延长的余地为0...... 信浓:飞行甲板可以延长6米,由此甲板风速将减少约0.5米/秒,但同时发舰的舰战和舰攻数可以各增加2至3架,使用新机型时的最大发舰数可以达到约42架,足以看出信浓宽大的飞行甲板利用效率之高。不限定机型自由发舰的情况下,同样是延长6米可以增加2到3架的发舰数。
这还不是信浓最厉害的地方。在信浓的备注栏里写着一方案,利用其宽大的飞行甲板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左舷用于着舰,右舷用于准备和发舰。这个方案虽然会使单次的最大发舰数有所减少,但实现了发着舰的同时进行,可以极大地提高航空运用效率,原文的评论是“极好都合”。但是这样以来则需要在飞行甲板中央为制动索打孔,而对于装甲飞行甲板的信浓来说这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这个超前的设想最终只停留在了纸面上。 另外除了本文中用到的史料外,社团“烈风改”在其同人志中利用昭和18年前后的航本史料总结了“主要空母搭载机配列可能面积表”和“主要舰载机必要离舰距离表”,由于不是一般出版的书籍且笔者并未查阅到相关史料,所以无权将他人的劳动成果在这里公开,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自己购买。在这里只简单地说一下结论:信浓的配列可能长度在所有日本航母里面排名第三,次于大凤和赤城(主要是因为航速慢)。配列可能面积在所有日本航母里面最大,之后是大凤、赤城、加贺、翔鹤的次序,信浓的配列可能面积是翔鹤的1.4倍以上,再次证明了宽大的飞行甲板所带来的好处。 要说信浓真正的黑点,除了航速慢,其实还有后部升降机太小。有一种说法就是由于后部升降机的问题导致彩云无法进入机库维护所以将一直系留于甲板。但这个说法出处不明,并且即便后部太小仍有前部升降机可以使用,因此这个说法尚且存疑。
总结一下,信浓除了天下无双防御能力外,依靠其巨大的飞行甲板,航空运用能力也是当之无愧的日本最强。什么?你说处女航不到20小时就沉了?信浓4雷沉大凤1雷沉你说谁厉害!(祥凤:嗯?) 言归正传,当然信浓的这个最强仅限于日本。同时期的埃塞克斯级方方正正的飞行甲板和侧舷升降机,即便是拆掉弹射器换上和日本一样舰载机其甲板利用效率也是远高于信浓大凤以外的日本航母的。航本就不止一次地表达了对于美式方正的大飞行甲板的羡慕之情。然而方正的飞行甲板这个梦想,即便是到现在的出云都没有实现......
(全文完) PS:上次用中文写文章还是2年多以前在论坛水帖这篇短文我居然敲了将近3个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