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与武藏的覆灭过程,兼谈大和级的防雷设计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7-6-22 19:39 编辑大和与武藏的覆灭过程,兼谈大和级的防雷设计
本帖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原始文件的版权性质为公有领域(Public domain)
本文的参考资料是美国海军的官方调查报告,USNTMJ Report S-06-2 Reports of Damage to Japanese Warships-Article 2, YAMATO(BB), MUSASHI(BB), TAIHO(CV), SHINANO(CV),并附有一些个人评论。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1/31/191655u4mtgil4e634f3fi.png
由于原始文件内容较多,共有42页,故本贴中不会全部贴出,有意者可自行查阅原始文件。
这份报告是有关大和与武藏号战损过程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对日方人员的审讯,以及美方所作的技术分析,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黑色字体部分为原文内容的节译,红色字体部分为我添加的注释。
分析基础
根据设计指标,大和级的防雷系统可以抵御400kg TNT级别的鱼雷攻击;日方人员估计,当遇到此等威力的鱼雷攻击时,防雷装甲处可能会发生渗水,但更内侧的纵向防水舱壁则能保持水密性完好。
1943年12月25日(即圣诞节)时,大和号在特鲁克以北180海里处,遭到了一枚美国潜射鱼雷的攻击。鱼雷命中了左舷后部,3号主炮塔附近,爆炸撕裂了防雷突出部的外壳,造成了一个高5米,宽25米左右的破洞。此外主装甲带受到爆炸能量的挤压,向内侧发生了塌陷,在内侧纵舱壁上造成了一个破孔,导致3号主炮塔的上部弹药库发生了进水。
尽管弹药库段的防雷系统结构与宽度均与动力舱段有所不同,且这枚鱼雷的命中位置也相当浅,距离水线只有1.2米左右,但根据以上情况,依然可以得出如下推论:
1)在美制空射鱼雷或潜射鱼雷(装药量>=600磅Torpex)的打击下,大和级的主装甲带与下部装甲带的连接处会发生结构损伤,损伤的严重程度则决于鱼雷命中部位与该结构之间的距离。如果那枚鱼雷的命中位置更深一些的话,造成的破坏会变得更为严重。
2)主装甲带内侧的第一道纵舱壁也会受到该结构的挤压,从而发生破损。纵舱壁的破损程度,取决于主装甲带下沿或下部装甲带上沿向内挤压的程度。
此次中雷导致战舰发生了2-3度的侧倾,这与基于战舰稳性数据与进水量报告而得出的初步估算是相一致的。
在这次中雷事件之后,日方做出了相应的调查,并在这处结构后方的第一道纵舱壁内侧,安装了一道45度倾斜的支撑板(仅限于动力舱段,弹药库段没有,因为弹药库段只有一道纵舱壁)。但在实战中,这块新增的支撑板恐怕无法起到任何作用。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如下信息:
1)大和级的防雷隔舱无法抵挡装药量为600磅Torpex的美国航空鱼雷,而具体进水量则取决于命中位置的深度。如果命中位置低于装甲的连接处,则进水可能会是无法控制的;而若命中位置高于装甲的连接处,则进水或许能够得到控制。
2)当舰体本身处于平衡状态,且尚未明显受损时,如果单弦遭到一枚鱼雷的攻击,则会发生2-3度的侧倾。
中雷位置示意图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1/31/191657qdn2nikbhdidxk7k.png
原始报告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1/31/191659efwqo1q9dqjo1e1f.png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1/31/191701llepkzfqmzvqwffv.png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1/31/191703k79f359m91fgjzsz.png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1/31/191705lut7s6m7bgck56kt.png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4-1-31 19:23 编辑
大和号的覆灭过程
本段内容采纳了舰队参谋长森下少将,副舰长能村大佐,炮术官清水少佐,以及另一名炮术官(姓名未知)在另一份报告中作出的证词。
第一轮攻击的发起时间约为1220,左舷遭到2-3枚鱼雷命中。此轮攻击后,战舰发生了5-6度的左倾,后通过反向注水修正到1度。在此轮攻击下,左舷的8号锅炉舱与外侧轮机舱发生进水,航速略有降低。在第二轮攻击发起前,轮机舱的进水情况已得到遏制,但8号锅炉仍未能恢复工作。
此外,第一轮攻击中,有4枚炸弹命中了舰体后部。前2枚击中了后部主炮指挥仪附近的甲板,直接摧毁了右舷的一座127mm高射炮,并毁伤了大量的轻型防空武器。后2枚击中了后部155mm副炮塔附近的甲板,摧毁了副炮塔,并燃起了大火。直到战舰沉没,这场大火仍旧没有扑灭。
第二轮攻击的发起时间约为1300,左舷遭到3-4枚鱼雷命中,右舷遭到1枚鱼雷命中。此轮攻击后,左倾增至16度,后通过反向注水修正到5度。在此轮攻击下,左舷的8号锅炉舱,12号锅炉舱,外侧轮机舱,水泵舱,以及右舷的7号锅炉舱均发生进水,航速降至18节以下。在第二轮攻击过后,右舷所有可用的空舱均已注水。
第三轮攻击的发起时间约为1345,左舷遭到2-3枚鱼雷命中,右舷遭到1枚鱼雷命中。此轮攻击后,左倾增至16度,副舰长下令向右舷的3号与11号锅炉舱(在注水之前,这两个锅炉舱仍旧能够运转),外侧轮机舱,以及水泵舱进行注水。战舰的倾斜暂时得到了控制,但不久之后,倾斜程度再度加剧。
在第三轮攻击之后,左舷内侧的锅炉舱与轮机舱也已发生进水,仅有右舷内侧的轮机仍在保持工作,航速已下降至10节以下。
在稍晚于1400的时刻,大和号丧失了全部的动力。
在第三波攻击结束后的20-30分钟内,战舰发生了倾覆。
受损情况示意图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1/31/191707w58dflbxtuffu5fw.png
值得注意的事项
1)大和号在战沉之前,共计遭到了9-12枚鱼雷,以及4枚炸弹的直击,其中左舷中雷7-10枚,右舷中雷2枚。
2)大和级的动力舱采用了单独分舱的设计,且具备中央纵隔壁。在第一轮和第二轮攻击过后,内侧的动力舱并未发生进水,至第三轮攻击时,进水则蔓延至了内侧的动力舱。从这个角度说,单独分舱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止进水的作用。而对于未进行纵向分舱且不具备中央纵隔壁的战舰而言,单个分舱内的动力设备可能会遭到全损。因此在面对少量鱼雷攻击时,单独分舱与中央纵隔壁的设计是具备优势的。
3)在第三轮攻击过后,内侧动力舱也已发生进水,且为了纠正侧倾,不得不向另一侧的动力舱与水泵舱进行注水来避免战舰倾覆。在面对大量鱼雷攻击时,单独分舱与中央纵隔壁的结构未必能带来什么优势。对于未进行纵向分舱且不具备中央纵隔壁的战舰而言,在遭到大量鱼雷攻击时,尽管单个分舱内的动力设备可能会遭到全损,但却不会发生那么大的侧倾。而具备单独分舱与中央纵隔壁的战舰,在遭到大量鱼雷攻击时,可能需要向另一侧动力舱进行注水来纠正大幅度的侧倾,结果是另一侧的动力设备仍旧无法保全,因此其单独分舱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
4)在遭到5-7枚鱼雷的左弦攻击与1枚鱼雷的右舷攻击(综合效果大致相当于4.5-6.5枚鱼雷的单弦攻击)后,侧倾角度已达到了16度,为了纠正侧倾,右舷所有可用的空舱中均已注水。当侧倾角度达到16度时,在仅靠海水灌入的情况下,仅能将另一侧空舱中的空间填满55%(即其余45%的空间需要依赖水泵泵水来填满)。而大和级的注排水系统,又无法向这些舱室内灌入足够水量来使其达到满载状态,因此无法有效修正倾斜。到了第三轮攻击时,倾斜程度再次达到16度,此时只得向右舷外侧的动力舱与水泵舱进行注水,此时大和号的命运已经注定无法挽回了。
神教点评
从大和号的覆灭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注排水系统的能力非常关键,会对战舰的生存能力起到显著影响。由于注排水系统的效能较低,大和号的侧倾情况无法有效纠正,可以说这就是导致大和号沉没的最主要的内在肇因。
原始报告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1/31/191708g8cttac4rz26fmtr.png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1/31/191711vvg6d6o0a068g8dg.png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1/31/191713vbz5agb5bqa7cgga.png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1/31/191715ek9kykwncngxnw2c.png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1/31/191717rhvpzpdnfklpnznj.png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1/31/191719g9ssxzu34z18y9um.png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1/31/191722txtxv0pgx7digkg0.png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4-1-31 19:25 编辑
武藏号的覆灭过程
本段内容采纳了副舰长加藤大佐,以及轮机长中村大佐的证词。
第一轮攻击的发起时间约为1030。
炸弹未能直接命中舰体,但有近失弹落在了舰艏两侧,造成了进水。
日方称有3枚鱼雷击中了战舰的右舷。第1枚击中了11号锅炉舱附近,并造成较大程度的漏水;第2枚击中了水泵舱附近;第3枚击中了外侧轮机舱附近,但两名日方军官均不知晓此二处是否有发生进水。
根据美方分析,如果真的有3枚鱼雷同时命中右舷,则即便鱼雷未能突破防雷隔舱,也依旧会造成8-10度的右倾;而第一轮攻击后,战舰仅有不超过3度的轻微右倾,因此实际上仅有第1枚鱼雷能够被认定为确切命中,而其余2枚则连命中的可能性都谈不上。
在此轮攻击下,战舰航速并未降低,但发生了轻微右倾。后通过反向注水修正到1度。由于舰艏舱室进水,导致战舰发生轻微艏倾。
第二轮攻击的发起时间约为1140。
2枚炸弹直接命中舰体,第1枚击中了靠近舰艏的位置,但并未爆炸。第2枚则击中了烟囱附近,导致左舷内侧轮机舱受损,舱内蒸汽弥漫,只得放弃,再未能恢复使用。近失弹则未能造成损伤。
日方称有3枚鱼雷击中了舰体左舷。第1枚击中了外侧轮机舱与水泵舱之间的位置,水泵舱发生了无法控制的汹涌进水,而轮机舱内则并未发生严重的进水;第2枚击中了1号炮塔弹药库附近,第3枚击中了4号锅炉舱附近,但两名日方军官均不知晓此二处是否有发生进水。
根据美方分析,第1枚鱼雷能够被认定为确切命中,而其余2枚则由于无法确认损害情况,因此存有疑问。
在此轮攻击下,战舰发生轻微左倾,后通过反向注水纠正了侧斜。
第三轮攻击的发起时间约为1215。
炸弹未能直接命中舰体,但有近失弹落在了舰艉附近,摧毁了吊车。
日方称有1枚鱼雷击中了舰体右舷前部的储物舱,并造成了进水。这个区域处于防雷隔舱的保护范围之外。
根据美方分析,这枚鱼雷能够被认定为确切命中。
在此轮攻击下,战舰发生轻微右倾。
第四轮攻击的发起时间约为1250。
4枚炸弹直接命中舰体,前3枚均落在舰体前部,装甲堡之前的位置,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并未引发火灾。第4枚则击中了烟囱左侧,摧毁了一些防空火炮。
日方称有4枚鱼雷击中舰体。前2发均击中了舰体前部的储物舱段附近,并造成了进水,区别在于第1枚击中的是左舷,而第2枚击中的则是右舷。第3枚击中了右舷的水泵舱附近,并立刻将其淹没(副舰长认为这枚鱼雷的命中位置,与第一轮攻击中的第2枚鱼雷相同)。第4则击中了4号锅炉舱附近,但并未发生进水。
根据美方分析,由于此轮攻击后,战舰的倾斜状态为右倾2度左右,因此右舷船体中段的中雷数量,应当比左舷多一枚。结合进水情况,前3枚鱼雷能够被认定为确切命中。而最后1枚则由于无法确认损害情况,因此需要排除。
在此轮攻击下,战舰发生右倾,后通过反向注水纠正了侧斜。但是击中了舰体前部储物舱段的那2枚鱼雷,造成了大量进水,再加上第三轮攻击中也有1枚鱼雷击中了舰体前部的储物舱段,因此装甲堡前方的这段区域几乎已被彻底淹没,使舰体发生了严重的艏倾。舰艏处的吃水已达到上甲板(露天甲板下面那层)附近,航速降至16节,已无法跟上队列。
第五轮攻击的发起时间约为1315。
本轮攻击中,武藏号未遭受任何损伤。
截止至第五轮攻击结束为止,武藏号共遭受了6枚炸弹与6枚鱼雷的确切直击。船体中段,右舷中雷2枚,左舷中雷1枚。舰艏处,右舷中雷2枚,左舷中雷1枚。
动力系统中,有1组轮机(左舷内侧轮机被放弃)和3组锅炉(11号锅炉进水,另有两组锅炉则受到了炸弹的影响)无法工作,其余则仍能正常工作。由于艏倾情况严重,为安全起见,航速被降到了12节。
在前五轮的攻击中,为了纠正舰体侧倾,曾向空舱中进行过注水作业。尽管每个空舱都与排水设备相连(具备200吨/小时的排水能力),但此时却并未将这些水及时抽出。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将在后续攻击中对战舰的储备浮力造成严重影响。
截止此时,武藏号尚未受到致命损伤,但舰艏处的干舷已经所剩无几,且在两舷几乎所有可用的空舱都已注水。大部分防空武器均已哑火。
第六轮攻击的发起时间约为1520。
有多达10枚的炸弹直接命中舰体,具体命中位置详见配图。这些炸弹均未能穿透主水平装甲,也未能对舰体两侧的水线以上部分造成显著破坏。
致命损害来自于鱼雷攻击。两名军官都认为,本轮攻击中共有10枚鱼雷命中了武藏号。其中有2枚鱼雷命中舰体左舷,但并未爆炸。剩下的8枚鱼雷中,有4枚具有确切的损害情报。第1枚鱼雷命中了舰体左舷,1号炮塔弹药库附近(副舰长认为这枚鱼雷的命中位置,与第二轮攻击中的第2枚鱼雷相同),进水情况汹涌。第2枚鱼雷命中了舰体左舷,8号锅炉舱附近,并立刻造成了进水,同时相邻的12号锅炉舱也有进水现象,但速度较缓。第3枚鱼雷命中了舰体左舷的外侧轮机舱附近,进水情况汹涌。第4枚则击中了舰体右舷前部的防空火炮弹药库附近,进水情况汹涌。其余4发则没有确切的损害情报,但副舰长记录了命中位置,有3枚命中了左舷,1枚命中了右舷。
在此轮攻击下,战舰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左倾。两位军官都认为,左倾程度在10-12度之间,舰艏处的吃水已达到露天甲板附近(即舰艏已几近没入水中)。
动力系统中,尚有7个锅炉与两个轮机(均位于右舷)能够工作,航速已降至6节。
为了纠正侧倾,舰上人员曾试图向左舷的储物舱内注水,但由于储物舱段并未设置通海阀,而光凭消防通道的注水量又无法将其有效灌满,因此最终放弃了这个行动。此外,轮机长主动下令向右舷外侧的锅炉舱进行注水。左倾程度被纠正至12度,但未能恢复到水平状态。
舰艏仍旧在不断下倾,损管工作则并未见效,同时侧倾程度也在缓慢加剧。至1800时,动力已经全部丧失。至1900时,生还希望已经破灭。尽管侧倾程度仍旧维持在12-15度之间,但艏倾情况已经非常严重,1号炮塔之前的部位,自露天甲板以下已经全部没入水中。
1920时,侧倾程度开始迅速加剧。1930时,侧倾程度超过30度,且仍在继续增加。1935时,战舰发生了倾覆。
受损情况示意图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1/31/191724sbhbd0v00bl0jhdl.png
值得注意的事项
1)根据日方观点,总计有21枚鱼雷击中了武藏号,其中19枚为有效命中,10枚击中左舷,9枚击中右舷。而依照美方分析,确切的命中数量为10,左右两舷各有5枚,外加最后一轮攻击中的4枚,确实发生命中的可能性也较高。因此,具体的鱼雷命中数,按照日方观点应为19枚,而按照美方观点应为10-14枚。炸弹命中数为16枚。
2)在最后一轮攻击后,武藏号仍支撑了4个小时之久。而大和号则在20-30分钟后便沉没了。这是由于武藏号在遭受攻击时,鱼雷攻击较为平均地分摊到了两舷所致。但需要注意的是,依照美方分析,最后一轮中那4枚很可能确实命中的鱼雷,有3枚都击中了左舷,而战舰最后也确实是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左倾。
3)尽管有大量炸弹命中了武藏号,但均未能穿透主水平甲板,并未能造成能够导致战舰沉没的损伤。
4)尽管攻击力度很大,破坏程度也很严重,但舰上并未发生火灾,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5)此战之中,日方在损管方面的最大败笔,是未能在第五轮攻击结束后,将舷侧空舱中的水尽快排空。导致在遭遇第六轮攻击时,已无舷侧空舱可用于注水,在舰体发生大幅度侧倾时,却无法将其有效纠正。这是造成武藏号沉没的两个主要肇因之一。
6)舰体前部的非防护区域遭到了多枚鱼雷命中,并造成了大量进水,使舰体发生了严重的艏倾。这是造成武藏号沉没的另一个主要肇因。
神教点评
从武藏号的覆灭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防雷系统的覆盖范围非常关键,会对战舰的生存能力起到显著影响。
通过以上教训,我认为对于采用集中防护设计的战舰,可以考虑将鱼雷防护系统向艏艉两端作出一定程度的延伸,黎塞留与衣阿华堪称此中典范。
原始报告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1/31/191726sjfffn1k87np1pc8.png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1/31/191728u488nu16y8pdb6kp.png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1/31/191730gatcju1ucxx8bxr3.png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1/31/191732xmt8hehzcl8eidei.png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1/31/191734wzmup1ujiejsvzjp.png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1/31/191736ulixrx289br2x8fr.png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1/31/191738bi382jjsisgijs42.png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401/31/191739ruxcqmxmtismsnxm.png 我这有个当时保存战列线的网页资料
你可以比照下微言那边的日本资料
战研21期神之大和的舰政篇介绍了
亚码头的储备浮力是35000吨,理论上可以承受300KG的TNT鱼雷20枚,不过是均匀命中
如果单侧命中10枚鱼雷,军舰面临要么倾覆,要么注水储备浮力耗尽沉没的窘迫 akagizuo 发表于 2013-5-15 01: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战研21期神之大和的舰政篇介绍了
亚码头的储备浮力是35000吨,理论上可以承受300KG的TNT鱼雷20枚,不过是均 ...
上文说了,大和的注排水系统能力不足,只是单弦攻击的话,恐怕不足以让储备浮力耗尽。
如果是多批次累积的10发鱼雷,那么的确差不多能让战舰倾覆,这个数据是跟上文报告中的说法类似的。16-18度就是一个极限,超过这个值,就不可避免得要发生倾覆了。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5-15 01: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上文说了,大和的注排水系统能力不足,只是单弦攻击的话,恐怕不足以让储备浮力耗尽。
如果是多批次累积 ...
亚码头排水能力可能不太强,但是注水能力不差,纠正倾斜还有终极法宝就是壮士断腕,直接自己放水淹了自己对称侧的舱室,由于底层舱室有8米左右负压,即使不具备额外动力的注水量都很惊人。BB们放水淹自己弹药库和锅炉舱可以顷刻间完成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3-5-15 01:49 编辑
akagizuo 发表于 2013-5-15 01: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亚码头排水能力可能不太强,但是注水能力不差,纠正倾斜还有终极法宝就是壮士断腕,直接自己放水淹了自己 ...
注水分两种,一种是让海水自己淹,一种是水泵注水。
在倾斜程度较大时,另一侧的舱室是无法靠海水压力来完全注满的,此时就需要水泵注水。
上文已经提到了,当侧倾角度达到16度时,在仅靠海水灌入的情况下,仅能将另一侧空舱中的空间填满55%(即其余45%的空间需要依赖水泵泵水来填满)。然而日本水泵的泵水能力是不足的(这个是报告里得出的结论),填不满这些空舱,因此就无法有效纠正倾斜。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5-15 01: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注水分两种,一种是让海水自己淹,一种是水泵注水。
在倾斜程度较大时,另一侧的舱室是无法靠海水压力来 ...
恩,这个倒是,亚码头接近40米船宽,如果倾斜15度以上,对称舷估计都没多少吃水了,自流效率确实会下降,不过亚码头4800KW的电力,也不算太低,把主炮等停了,用来注水应该也还凑合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5-14 23: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大和级的防雷设计评论
亚码头主要还是用于战列线进行国运之战的,在水密舱划分上不怎么出彩,全舰就1100个左右水密隔舱,比BSM都少。无防护区的注排水系统合设施布置也不足。
不过我认为蒙大拿挨了这么多鱼雷也抗不住,一个鱼雷差不多可以造成10X5范围的裂口,打不打穿TDS系统,都会造成几千吨的进水,而且一旦发生类似位置2次打击,TDS保护的设备肯定也完蛋了 akagizuo 发表于 2013-5-16 06: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亚码头主要还是用于战列线进行国运之战的,在水密舱划分上不怎么出彩,全舰就1100个左右水密隔舱,比BSM ...
蒙大拿的鱼雷防护明显强于大和
1)防雷能力比大和强,2)美国人的注排水能力更强多,3)鱼雷防护系统的覆盖范围大,4)动力舱布局更合理,生存力更高。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火炮 于 2013-5-16 10:11 编辑
从武藏承受打击和沉没的过程看,抗沉性是值得称道的。
大和遭遇的情况有些极端,攻击强度实在太大而且又几乎都是左舷,短时间就侧倾沉没也就无可指责了。
大和的TDS结构与南达科他/衣阿华有点相似,而防护深度和缓冲舱室划分尚稍有不及。如果排除结构连接设计、施工质量等其它因素的话,大和TDS的抵抗爆炸指标不会比南达科他/衣阿华更强。
而美国人在1943年进行的测试中发现,南达科他/衣阿华级的TDS存在某些结构性缺陷,抵抗水下爆炸的能力尚不及此前的北卡罗来纳级的TDS结构,所以后续BB65和BB66做了改进,而蒙大拿更是回到了北卡老路,且防护舱深度又有所增大。
所以不考虑其它因素的话,蒙大拿的TDS效能会比大和有明显优势。
注:上述以舯部TDS结构为准。大和弹药库的结构与舯部有较大差别,未予考虑。 考察一下证据效力
中弹数我认为应以战斗详报为准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4-1-31 18:36 编辑
owaii 发表于 2013-5-16 12: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考察一下证据效力
中弹数我认为应以战斗详报为准
美国报告里说的很清楚,尤其是武藏的,是严格按照损害情况与舰体倾斜程度来推定的。
1)大和级的防雷隔舱无法抵挡美国航空鱼雷,而具体进水量则取决于命中位置的深度。
2)当舰体本身处于平衡状态,且尚未明显受损时,如果单弦遭到一枚鱼雷的攻击,则会发生2-3度的侧倾。
因此美国人排除了每轮攻击中,无法确认损害情况,且命中位置与侧倾程度无法对应的鱼雷命中数。仅将有确切损害报告的视作确切命中数。
另外鉴于最后一轮攻击后发生的严重左倾,因此那4枚有记载命中部位,但无法确认损害情况的鱼雷,确实命中的可能性很大。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5-16 13: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美国报告里说的很清楚,尤其是武藏的,是严格按照损害情况与舰体倾斜程度来推定的。
1)大和级的防雷隔 ...
我以前就看过这个报告。
我以为这样很可能造成低估。因为这样得到结论,很显然是把那些造成破坏不严重或者损害状况无详细记载的命中数略去了。 owaii 发表于 2013-5-16 13: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以前就看过这个报告。
我以为这样很可能造成低估。因为这样得到结论,很显然是把那些造成破坏不严重或 ...
鱼雷威力都一样,你来解释下为何会有破坏不严重的?
没有损害情况记载倒是能理解,但是不发生侧倾就不太可能了。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5-16 10: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从武藏承受打击和沉没的过程看,抗沉性是值得称道的。
大和遭遇的情况有些极端,攻击强度实在太大而且又几 ...
亚码头防护深度不足和并排放了4套动力有关,但是外侧的锅炉舱和轮机舱,其实也可以看成内侧的机舱的防雷隔舱,事实也发生了多次不如左侧机舱多次承受雷击,但是右侧和内侧机舱还能工作的例子,亚码头的和武藏进水图也可以看出,4套设备没有被全部破坏,即使在灭顶之灾下 akagizuo 发表于 2013-5-16 13: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亚码头防护深度不足和并排放了4套动力有关,但是外侧的锅炉舱和轮机舱,其实也可以看成内侧的机舱的防雷 ...
这样并排放置有好处有坏处。
好处如你所说,内部的舱室安全性可以比单层纵向分舱的更有保障。但缺点也早有人说过了,有可能被威力巨大的一枚鱼雷,或者接连命中同一位置的两枚鱼雷导致全部淹没,甚至为了注水平衡,连另一侧未受损坏的动力舱都要淹没。
实际上,即使不是动力舱并排布置,也有一些战舰将某些动力舱放在别的舱室内部额外受到保护。比如乔治五世级的前锅炉舱和后轮机舱、后锅炉舱外侧就有一层舱室结构,其中后锅炉舱两侧的是柴油发电机舱。这就使得这几个动力舱得到了额外的保护,其效果与大和的并排布置异曲同工吧。
俾斯麦的后轮机舱两外侧也是柴油发电机舱,给它提供了额外的保护。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5-16 13: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鱼雷威力都一样,你来解释下为何会有破坏不严重的?
没有损害情况记载倒是能理解,但是不发生侧倾就不太 ...
不完全爆炸之类原因。鱼雷(或者其他任何弹药)威力都是随机涨落的。类比一下,炮弹射击装甲,有的能穿透有的不能,那么在计算威力的时候是判别为可击穿,但难道因此把没击穿的都不算了?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3-5-16 15:33 编辑
owaii 发表于 2013-5-16 15: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完全爆炸之类原因。鱼雷(或者其他任何弹药)威力都是随机涨落的。类比一下,炮弹射击装甲,有的能穿透 ...
炮弹射击装甲,有些能穿透,有些不能穿透的情况,那也只是在一个临界的着速/落角条件附近才会发生。高于这个临界值一定程度,或低于一定程度,则几乎就是必然穿透或必然无法穿透。
用这个例子来比喻鱼雷爆炸威力,是非常不恰当的。
除非是未爆炸的鱼雷,否则无论命中位置是深是浅,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且这个程度的上下浮动不会很大。如第一轮,连着3发同侧命中,且互相之间位置十分靠近,怎可能还能保持3度以下侧倾?
且不说美国鱼雷的威力能够有效突破大和级的鱼雷防护系统,造成内舱进水。即便内舱发生并未进水,外侧防雷隔舱进水显然是无可避免的。报告中早已说明,如果确实有3枚鱼雷命中,则即便未能突破防雷隔舱,依旧会造成8-10度的侧倾。而这与实际情况是截然不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