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7-6-22 19:39 编辑
大和与武藏的覆灭过程,兼谈大和级的防雷设计
本帖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原始文件的版权性质为公有领域(Public domain)
本文的参考资料是美国海军的官方调查报告,USNTMJ Report S-06-2 Reports of Damage to Japanese Warships-Article 2, YAMATO(BB), MUSASHI(BB), TAIHO(CV), SHINANO(CV),并附有一些个人评论。
由于原始文件内容较多,共有42页,故本贴中不会全部贴出,有意者可自行查阅原始文件。
这份报告是有关大和与武藏号战损过程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对日方人员的审讯,以及美方所作的技术分析,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黑色字体部分为原文内容的节译,红色字体部分为我添加的注释。
分析基础
根据设计指标,大和级的防雷系统可以抵御400kg TNT级别的鱼雷攻击;日方人员估计,当遇到此等威力的鱼雷攻击时,防雷装甲处可能会发生渗水,但更内侧的纵向防水舱壁则能保持水密性完好。
1943年12月25日(即圣诞节)时,大和号在特鲁克以北180海里处,遭到了一枚美国潜射鱼雷的攻击。鱼雷命中了左舷后部,3号主炮塔附近,爆炸撕裂了防雷突出部的外壳,造成了一个高5米,宽25米左右的破洞。此外主装甲带受到爆炸能量的挤压,向内侧发生了塌陷,在内侧纵舱壁上造成了一个破孔,导致3号主炮塔的上部弹药库发生了进水。
尽管弹药库段的防雷系统结构与宽度均与动力舱段有所不同,且这枚鱼雷的命中位置也相当浅,距离水线只有1.2米左右,但根据以上情况,依然可以得出如下推论:
1)在美制空射鱼雷或潜射鱼雷(装药量>=600磅Torpex)的打击下,大和级的主装甲带与下部装甲带的连接处会发生结构损伤,损伤的严重程度则决于鱼雷命中部位与该结构之间的距离。如果那枚鱼雷的命中位置更深一些的话,造成的破坏会变得更为严重。
2)主装甲带内侧的第一道纵舱壁也会受到该结构的挤压,从而发生破损。纵舱壁的破损程度,取决于主装甲带下沿或下部装甲带上沿向内挤压的程度。
此次中雷导致战舰发生了2-3度的侧倾,这与基于战舰稳性数据与进水量报告而得出的初步估算是相一致的。
在这次中雷事件之后,日方做出了相应的调查,并在这处结构后方的第一道纵舱壁内侧,安装了一道45度倾斜的支撑板(仅限于动力舱段,弹药库段没有,因为弹药库段只有一道纵舱壁)。但在实战中,这块新增的支撑板恐怕无法起到任何作用。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如下信息:
1)大和级的防雷隔舱无法抵挡装药量为600磅Torpex的美国航空鱼雷,而具体进水量则取决于命中位置的深度。如果命中位置低于装甲的连接处,则进水可能会是无法控制的;而若命中位置高于装甲的连接处,则进水或许能够得到控制。
2)当舰体本身处于平衡状态,且尚未明显受损时,如果单弦遭到一枚鱼雷的攻击,则会发生2-3度的侧倾。
中雷位置示意图

原始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