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掌
发表于 2011-2-2 00:05
本帖最后由 巴掌 于 2011-2-2 00:15 编辑
一般人非常推崇航母的斜角甲板和舷侧升降机设计,但在架空设计时又完全无视了两者所需的设计条件(也就是代价)。
布置斜角甲板,需要将航母的上部结构做大悬挑,这会大幅度提高重心,从而必须放弃布置飞行甲板装甲。所以斜角甲板与飞行甲板装甲只能二者选一,除非航母无比巨大。
布置舷侧升降机,只适用于单层机库的航母。看懂设计图纸的人都知道,双层机库航母的下层机库甲板距水面不过2-3米而已,使用舷侧升降机根本就无法运送飞行。所以舷侧升降机与双层机库只能二者选一。
二战时代没有发明斜角甲板和大量使用舷侧升降机,并非工程师们愚蠢,而是设计条件尚未成熟。无视设计条件瞎追逐“先进”概念的人,不过是些看似聪明的弱智而已。
黑夜来临
发表于 2011-2-2 00:25
恩,还是巴掌同志见解不凡啊。 似乎巴掌对结构力学很内行,发言颇有理性。
巴掌
发表于 2011-2-2 00:44
本帖最后由 巴掌 于 2011-2-2 00:53 编辑
历史上的Do-335A1 ——————————————————架空的Do-335C1
净重:7400千克 ———————————————————8000千克
最大重量:11700千克 ———————————————— 12500千克
翼展:13.8米 ————————————————————14.8米
机翼面积: 38.5平方米 ————————————————41.5平方米
假定Do-335C1最大着舰重量(弃弹满油)为10250kg,架空的Do-335C1着舰最大翼载也为247kg,这不是(含停放区)279米的飞行甲板就能够满足的。
Ju-88A4最大着舰重量(弃弹满油)为11275kg,翼面积54.7平方米,着舰最大翼载为206kg,比架空的Do-335C1都小很多。
翼载决定了着舰时的速度,Ju88着舰所需的甲板长度其实比Do335要短很多,而我为其设计了6万多吨的航母。反过来,我认为3万多吨的航母是无法支持Do335的,即便要携带,或许我那个6万吨的方案更适合。
巴掌
发表于 2011-2-2 00:59
本帖最后由 巴掌 于 2011-2-2 01:00 编辑
其实,德国也有适合上舰的低翼载高性能战斗机,就是Ta-152,其使用副油箱的航程是2000公里,和P-51H使用副油箱的航弹2400公里相接近,德国后期足以用3万吨级的航母建立强大的海上战斗力了。
反倒是初期,德国缺乏单发远程多用途战斗机,只能使用大型化的航母来支持双发轰炸机,以形成足够的战斗力。
黑夜来临
发表于 2011-2-2 01:11
巴掌 发表于 2011-2-2 00: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历史上的Do-335A1 ——————————————————架空的Do-335C1
净重:7400千克 ———————— ...
有些道理。 不过着舰的问题, 主要是看拦阻索的阻尼释放性能。甲板尺寸应该不是主要矛盾。 这方面,巴掌是否考虑过JU88着舰拦阻所需的机身纵向强度呢,DO335作为高机动战斗机,空重中所含的纵架强度很可能不需要再加强了,而JU88感觉上需要有些加强,特别是着舰时的弹跳动作。当然仅是表面猜测。
最后,巴掌设计的航母,绝对是个精品,如能搭载上去,将是很理想的。大吨位也更稳。只是建议把舰首封闭起来,以更好抗浪。
巴掌
发表于 2011-2-2 13:11
本帖最后由 巴掌 于 2011-2-2 13:12 编辑
黑夜来临 发表于 2011-2-2 01: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些道理。 不过着舰的问题, 主要是看拦阻索的阻尼释放性能。甲板尺寸应该不是主要矛盾。 这方面,巴掌 ...
俯冲轰炸机的机体强度应当是所有战机中最高的,其次才是战斗机,最次是水平轰炸机。从战斗机进行大角度俯冲可能导致解体这一点就能证明。
Ju-88A4内置炸弹飞行的速度达510千米/小时(远高于所有的其它舰载攻击机和舰载俯冲轰炸机),外挂炸弹飞行也能达到时速475千米,能支持60度角俯冲,最大可携带3600kg炸弹,其机体强度可想而知。
黑夜来临
发表于 2011-2-2 15:00
俯冲轰炸机俯冲到10G以上拉起也不行,必须打开减速板。JU88和DO335,相信加强翼梁和纵骨都可以适合上舰。
我今后打算架空一个轻型航母,这个对于战时的快速生产很有工业价值。欧洲小船厂林立,得把它们动员起来。好不容易占领了,光吃帝国的闲饭可不行。
ACE隶属PLA
发表于 2011-2-2 15:07
御用文人 发表于 2011-2-1 21: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把楼主当成巴掌了?
看来“BT的德国架空”=“巴掌制造”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惯性思维了…… ...
囧…………
瞎眼ACE内牛满面的表示无地自容………………
黑夜来临
发表于 2011-2-2 15:14
初步设想:排水1万吨左右,开式机库,轻甲,柴油机小型机舱分隔,载机约30架,预计年产50到100艘。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黑夜来临
发表于 2011-2-2 15:17
上面是计划开发的轻型航母,批量建造,以便发挥欧洲小船厂的战争潜力。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1-2-2 17:04
本帖最后由 动感炮神 于 2011-2-2 17:06 编辑
布置舷侧升降机,只适用于单层机库的航母。看懂设计图纸的人都知道,双层机库航母的下层机库甲板距水面不过2-3米而已,使用舷侧升降机根本就无法运送飞行。所以舷侧升降机与双层机库只能二者选一。
——————————————————————————————————————
舷侧升降机可以只通上层主机库,没必要直达底层。比如楼主的船就可以在左舷装一个作为辅助。个人以为倒是舷侧升降机抗风浪能力差的问题在大西洋比较突出一点。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1-2-2 17:08
本帖最后由 动感炮神 于 2011-2-2 17:09 编辑
黑夜来临 发表于 2011-2-2 15:14 http://www.warships.com.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初步设想:排水1万吨左右,开式机库,轻甲,柴油机小型机舱分隔,载机约30架,预计年产50到100艘。不知诸位 ...
个人以为这些航母适合统一带TA152/153……理由主要是生产性通用性问题,前面讲过了……既然爆数量,那就要最快速度形成战斗力。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1-2-2 17:17
本帖最后由 动感炮神 于 2011-2-2 17:17 编辑
请教AR234上舰的可能性?
附图一张
ottovon9
发表于 2011-2-2 18:53
黑夜来临 发表于 2011-2-2 15: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初步设想:排水1万吨左右,开式机库,轻甲,柴油机小型机舱分隔,载机约30架,预计年产50到100艘。不知诸位 ...
这会造成另一种浪费。
米国造2.7万的爱子造的挺高兴
鬼子造1.7的云龙其实也很轻松------------如果开工再造2年效果更明显
欧洲能造1.8-2.3万的船厂应该不少
所以建议造这个区间的载机达到66-90的
巴掌
发表于 2011-2-2 20:01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1-2-2 17: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布置舷侧升降机,只适用于单层机库的航母。看懂设计图纸的人都知道,双层机库航母的下层机库甲板距水面不过 ...
那么下层机库的飞机如何提升上飞行甲板?难道是先提升到上层机库再转运?熟悉机库布置图的人应该知道,这不可能。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1-2-2 20:10
本帖最后由 动感炮神 于 2011-2-2 20:11 编辑
回复 巴掌 的帖子
以楼主的舰为例,在原机库下再设一层维护/大修机库,与上层主机库的连接通过前后2升降机足矣。而在左舷侧再增设一升降机,协助起飞/回收,无需与下层辅机库联通。
另,感觉机库7米太高了,浪费。
黑夜来临
发表于 2011-2-2 20:28
本来不想和朋友们过于较真的。 但是,DO335和TA152的选择,一定不能迁就和犹豫。在这事关帝国生死的抉择中,没有深刻的思考和决断是不行的。
TA152————————————————DO335
翼展:14.4米 ——————————13.8
机翼面积:22.6平方米 ——————38.5平方米
最大时速:755千米/时 ——————768
巡航时速:500千米/时——————685千米/时
爬升:1050米/分————————1400米/分
升限:14800 米—————————11410米
航程:1200千米—————————2500千米
载弹量:500公斤————————内弹仓500公斤,总共1500公斤
如果说,TA152已经达到了活塞螺旋桨飞机的巅峰,那么,DO335则可以说逾越了这个巅峰!它依靠空前绝后的串联双发布局,在和TA152之类飞机差不多的迎风阻力下,拥有的却是双倍的动力。它的性能也因此达到了可以和喷气机一较高下的程度。
不过此时喷气机更受垂青,在希特勒的亲自干预下,梅塞施密特的 Me 262 被提到了更优先的地位,尽管在许多方面 Do 335 也不逊色,但米尔希所支持的更多原型机的生产计划还是被推后了。
黑夜来临
发表于 2011-2-2 20:37
TA152的载弹量勉强可以对付日本航母,但不足以威胁美国的装甲航母。航程上也非出类拔萃。因此无法做到一机多用。
而且,它的性能也不具备对野马雷电的压倒优势。而美国在本土受攻时爆发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势必会使德国陷入前途未卜的消耗战中。
另一方面,道尼尔对串联发动机的研究历时几十年,美国不可能在战败前追上他的研究水平。德国必须在敌方无法对称应战的领域打击敌人,才可收必胜之效。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1-2-2 20:39
你拿你改过的DO335跟TA152比较……悲剧
还有,TA152的航程2000。
黑夜来临
发表于 2011-2-2 21:06
摘抄————
1944 年 11 月,初始的生产型 Do 335A-1 进入投产阶段,发动机升级为 1,342 千瓦的 DB603E-1 型,除了机腹内部弹舱可容纳 500 千克炸弹外,机翼下加装了两个硬挂点,均可挂载 250 千克的炸弹或副油箱,1945 年 1 月起开始交货。A-1 型的飞行速度带加力时可达到 763 千米/时,不带加力也有 685 千米/时,最大爬升率为 1,400 米/分,作战半径接近 1,500 千米,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