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5-7-20 02:00

【历史的必然选择——重巡洋舰】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5-7-19 19:02 编辑




不知从何时起,中文界就开始流传着一些愚蠢的说法,误导了大量小白{:35:}


“重巡洋舰上不比装巡下不比轻巡,感觉并没有什么卵用”

“重巡造价奇贵,装甲不比轻巡强,弹药投射量也不比轻巡好。轻巡还比重巡便宜”
“重巡洋舰完全是条约限制下的畸形产物,排水量和主炮口径都有限制的结果“
”重巡洋舰在造价上高的离谱“
”重巡洋舰完全没有顾及实用性和造舰学,火力投射密度不如轻巡洋舰,还被装巡或者大巡克制,性价比极低”
“如果没有飞机和条约因素,最经济有效的组合还是BC加CL,当然排水量肯定和一战不是一个概念,根本没有CA的空间”
“抛除美国那几条怪胎。重巡和轻巡打特别是后期万吨轻巡,敢说稳胜的有哪几条?”

“万吨8寸没法平衡,所以问题一堆”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35:}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不遭人嫉是庸才!”


事实上,重巡既非条约制造,也非畸形,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35:}


本贴就来扒一扒,小白自重{:35:}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5-7-20 02:09

重巡=重巡洋舰(Heavy cruiser)
轻巡=轻巡洋舰(Light cruiser)
装巡=装甲巡洋舰(Armored cruiser)
穹甲巡洋舰=防护巡洋舰(Protected cruiser)



首先来看,重巡洋舰到底是什么?

重巡洋舰就是一种轻巡洋舰!

那么轻巡洋舰又是什么?

轻巡洋舰就是轻型装甲巡洋舰,和战列舰(Battleship)一样,其实是一个单词史上的发明,据传好像是丘吉尔这个大嘴巴干的,实质并无技术上的严格分类标准。




轻巡洋舰(大部分)可以认为就是一种装甲巡洋舰

也就是说,重巡(大部分)也是一种装甲巡洋舰

那么装甲巡洋舰又是什么?

在这里,就有一个小白常犯的认知错误

小白总是傻傻分不清,把装甲巡洋舰和一等巡洋舰混为一谈,将装甲巡洋舰作为一等巡洋舰的代称,这实际是两种不同分类体系,两者根本不能混为一谈。

按照吨位的分类方法,有一等巡洋舰,二等巡洋舰,三等巡洋舰
按照装甲形式的分类方法,有装甲巡洋舰,防护巡洋舰。

一等巡洋舰里既有装甲巡洋舰,也存在防护巡洋舰;而二等巡洋舰里既可以是防护巡洋舰,也不排除装甲巡洋舰。

从广义上来讲,装甲巡洋舰泛指一切带有垂直装甲带的巡洋舰;从狭义上来讲,只有装甲带下缘与水平装甲甲板封闭的才叫装甲巡洋舰。



人类海军历史上,有三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限武条约,请记住签署日期。

【华盛顿海军条约】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五国签署了华盛顿海军条约,对标准排水量超出1万英吨,或者火炮口径大于8英寸(203毫米)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进行规格、总吨位、替代时间的严格限制。

【伦敦海军条约】1930年4月22日,由华盛顿条约的缔约国——美、英、法、意、日签订的。伦敦条约详细规定了巡洋舰的分类、和总吨位限制。将标准排水量超过1850英吨、不大于1万英吨的巡洋舰又根据主炮口径分为两类:
(1)主炮口径超过6.1英寸(155毫米)的重巡洋舰
(2)主炮口径不超过6.1英寸(155毫米)的巡洋舰。
重巡总吨位美国不得超过18万吨;英国不得超过14.6万吨;日本不得超过10.8万吨。
轻巡总吨位美国不得超过14.3万吨;英国不得超过19.2万吨;日本不得超过10万吨。

【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1936年3月25日,美、英、法三国签署了第二次伦敦条约,条约的有效期截止到1942年12月31日。对军舰的规格,进行了更加严格的限制。主要包括了下列项目:
(1)签约各国的主力舰除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35000英吨外,主炮最大口径降低到不得超过14英寸。
(2)航空母舰的最大标准排水量降低到不得超过23000英吨,最大火炮口径降低到不得超过6.1英寸。
(3)巡洋舰的最大标准排水量,降低到不得超过8000英吨,火炮口径不得超过6.1英寸,但是任何缔约国认为其国家安全受到影响时,可以建造标准排水量为1万英吨的巡洋舰。
(4)条约附加规定到1937年3月,假如日本与意大利不加入,主力舰的限定自动放宽到标准排水量45000英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


可以看出,正所谓不遭人嫉是庸才,从主力舰开始,再到限制重巡,最后限制万吨轻巡,限制条款一次比一次严格。

回到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说重巡洋舰就是轻巡洋舰?
因为在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签署前,各个海军列强,就是“轻巡”“轻巡”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么叫的

从米醋海军分类符上可以看出,直到1931年7月1日,米醋海军才将扛着203炮的轻巡(CL)的分类符重新更新成重巡(CA),之前无论152炮还是203炮,全都叫CL-4(奥马哈)……CL-24(彭萨科拉)……CL-32(新奥尔良)……CL-36(明尼阿波利斯)


妙高级一万吨轻巡洋舰




只有在《伦敦海军条约》签订后,才出现对轻巡洋舰概念的细化,只有火炮口径大于6.1英寸(155毫米),并且标准排水量不超出1万英吨的巡洋舰才被叫做重巡洋舰。而在《伦敦海军条约》之前《华盛顿海军条约》,列强除了对最为关心的主力舰进行严格限定外,对剩下的辅助舰是全无限制的。


然而古话说的好,不遭人嫉是庸才。重巡对轻巡的强大优势,导致的军备竞赛引起了既得利益者坐庄的英国的恐慌,在1930年的伦敦条约中,将重巡也纳入类似主力舰的严格限制体系,对规格、总吨位、替代时间进行限制。在条约签订之时,除美国还剩一点配额可以再造几艘重巡外,其余列强(法意有另外的类似协议)实际已用光重巡的建造配额而禁造重巡,但都还有轻巡的建造配额。


为了在总吨位限制下建造尽可能多的巡洋舰,英国建造的轻巡洋舰的尺寸和吨位都比较小。但是,日美两国在伦敦海军条约下发明了新舰种——万吨超级轻巡。那么在未来可能爆发的战争中,英国人比较小型的传统轻巡遭遇假想敌依照1万吨吨位上限建造的超级轻巡时,存在打不过的危险。而如果跟牌下注建造万吨超级轻巡,巡洋舰的数量缺口将无法弥补。


所以在有效期截止到1942年的《第二次伦敦条约》时,重巡建造禁令不但继续有效,自欺欺人娱人娱己的英国佬又将轻巡洋舰吨位限制到了8000吨,搞出了斐济级轻巡这么个玩意。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5-7-20 02:14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5-7-22 22:04 编辑

重巡的历史必然性


从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的定义可以看出,重巡和轻巡的唯一区别,完全取决于主炮口径是否大于6.1英寸(155毫米)以上,与吨位大小,其实是毫无关系的。

伦敦条约定义下的重巡洋舰红色高加索号



而我这里所说的重巡,并非完全指伦敦海军条约下的重巡概念(标排小于1万英吨的非主力舰),而是泛指一切主炮口径大于6.1英寸(155毫米)的轻巡洋舰

那么,重巡洋舰确实是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创造的畸形产物吗?

重巡洋舰绝非是因《华盛顿海军条约》而创造的产物。

早在《华盛顿海军条约》之前,就有了8英寸主炮的重巡(当时叫轻巡)。

而人类签署条约的目的,一向都是冻结现状,维持已经发生的既成事实。

那么重巡诞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他具有历史必然性?

那是因为,由火控技术进步引发的炮术革命,先从全重炮战列舰开始,继而影响席卷巡洋舰,并在驱逐舰上最终结束而已。

重巡洋舰,他是火控技术、炮术发展的必然选择。

那么就来简要了解下炮术的发展进程。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5-7-20 02:32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5-7-19 22:33 编辑

不了解陆军,就无法理解海军{:17:}




【铁瞄(Iron sight,机械瞄准具)阶段】

在1890年代,炮术其实是毫无校射可言的。每一个炮手,好比是一个端着铁瞄步枪的陆军步枪兵。对于陆军步枪兵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根据上一发子弹的落点,来对下一发子弹的瞄准就行修正的说法。当时的火炮高低机齿弧既不精确又没读数,两门炮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参考系,所以什么装订统一的射击诸元也是件很扯淡的事情。就和陆军步枪兵根本不存在对仰角xx度,方位角xx度射击的命令一样。铁瞄是直接固定在炮身上,火炮只是摇到大致的俯仰角,由军舰的自然横摇完成最后的精确调整,当目标被套进表尺照门和准星形成三点一线那一刻,炮手击发射击。所以,因为初始俯仰角的不同,各炮的击发时机也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各炮击发间隔很短,就造成根本无法判断落点是哪门炮打的。所以,和步枪兵的射击一样,每两次射击之间都是毫无联系的独立瞄准独立射击过程,命中次数完全取决于射击次数,炮手的手感经验以及这次瞄准时的运气。为了便于小白想象,简而言之,就和陆军的普通步枪射击一模一样,火炮不过是杆大号步枪罢了






【光瞄阶段】

为了便于广大小白建立想象,简而言之,就和陆军的狙击步枪射击一样

1898年,晋升为为HMS Scylla号二等巡洋舰舰长的海军上校斯科特,发现英皇海军,除了整日里叠被子劈砖头发八股拍马屁迎来送往搞些表面功夫外,可以说完全没有学术的存在。他决心改变这一切。他也因此在海军史上青史留名,主导了一场伟大的全重炮革命,可以说是现代炮术之父。

斯科特首先用望远镜式光学瞄准具取代了火炮上的铁瞄(机械瞄准具),使射手能看清目标,也就减小了瞄准误差。



其次,打仗不是射击比赛,命中率并非目的,命中才是目的。
单位时间命中数=射速 x 命中率。提高射速或者提高命中率都能达到相同的目标。
然而,仔细瞄准是要花时间的,提高的命中率,可能远不如速射效益高。
所以网上盛传北洋水师命中率比IJN高,,除了供失败的弱者意淫外并无卵用。

斯科特发明“持续瞄准法”,改进火炮的高低机使之更加灵活,让射手操纵火炮与横摇保持随动,从而达到人肉自稳的效果,使敌舰始终保持在光瞄的视野内,极大的延长了射击窗口,让速射炮的射速潜力得到充分发掘,也就提高了单位时间命中数。

和陆军一样,有经验手感佳意识好的神射手,都是用大量子弹(炮弹)喂出来的。然而受制于训练经费,海军的实弹射击不可能时常进行,所以那些经过长年累月训练,拥有丰富打炮经验的神射手们,可以说都是军队的宝贵财富。

而在后来的日俄战争中,旅顺舰队和联合舰队干上,还能你来我往射个旗鼓相当。等到了对马海战的时候,基本就是被一边倒的屠杀了。除了电底火的因素外,射手的精锐程度也相差甚远。

为了在经费的限制下,最大限制的提升炮手练度,斯科特还发明了新式的炮术模拟训练法,也就是内筒炮(后来大和级战列舰上仍然装备的外筒炮的祖宗就是斯科特)

其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炮管内装的同轴小口径枪炮,射击海面上或者近处的缩比模型,来训练射手“持续瞄准法”的跟瞄操炮能力。这样,射手在年年练月月练日日练,大幅提高练度的同时,也大幅节省了训练经费

用于模拟的1英寸内筒炮弹药,只要110英镑每千发,而李-梅福德步枪子弹只要4英镑每千发,SCYLLA号二等巡洋舰可以为国省钱,每年约4万英镑。





而英国海军手把手教出来的亲儿子日本海军,在日俄战争前就运用了此等训练法,大幅提高了射手练度和手感,并拥有更高的实战射速。助其在对马海战中,大杀特杀,可以说光瞄阶段炮术的最终总结。



值得注意的是,光瞄阶段和铁瞄阶段一样,各炮仍是各自为战,独立瞄准射击。

混乱无序的射击秩序,使分辨水柱根本不可能,命中仍然靠射手的手感和经验。所谓的观测水柱校射,仍然属于玄学的内容。

带光学瞄准具的狙击步枪,相对带铁瞄的原型步枪,克服人类肉眼的先天短板,充分发掘了枪械本身的精度潜力。

同样的,斯科特用望远镜式光学瞄准具取代火炮上传统的铁瞄,减小了瞄准误差,在同等射程内极大的提高了命中率,或者换句话说,在保持与之前相同的命中率下,大幅延伸了有效射击距离。

持续瞄准法的人肉自稳功能,使速射炮不必再等到舰船横摇底端开火,射速不再受舰船横摇周期的制约,实际射速接近于理论射速。但是初次使用人肉自稳的持续瞄准法的新手,相较于传统的舰船横摇底端开火,其命中率往往惨不忍睹,需要经过大量习练。

而训练模拟器的采用,在有限经费下使训练次数大幅增加。狙击手对于活动目标的射击提前量和不稳定平台的持续瞄准法射击经验,都有了充分的积累,拥有足够的手感和练度,也就提高了实战命中率。

所以,斯科特的炮术改革,同时提升了射速和命中率,而根据单位时间命中数=射速 x 命中率的公式,同时应用上述三项举措的亲儿子日本海军,在对马海战中一边倒吊打了没有训练模拟器炮术训练经验缺乏的沙俄波罗的海舰队,也就完全不足为奇了。而沙俄延时大的撞击底火的机械击发火炮,更是其持续瞄准法的噩梦……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5-7-20 02:47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5-7-31 20:26 编辑

【齐射阶段】






在本阶段,现代炮术就开始初窥门径,登堂入室了。可以说,齐射战术是现代炮术的基石

之前阶段的独立瞄准独立射击,固然有其优点,那就是各自为战,对射击纪律和火炮种类要求不高,只要炮口硝烟不干扰到友邻火炮的瞄准即可。同一艘军舰各种类型的N门火炮,甚至不同军舰各种类型的N门火炮,都可以同时全部集火到一艘敌舰上,以暴雨般的火力窒息敌舰。在对马海战中,舰长甚至搞不清楚炮手们是否在向自己选定的目标开火,可能首部炮塔在向A舰开火,尾部炮塔就向B舰开火了,但因为没有校射的存在,这完全无关紧要。

在铁瞄和光瞄的炮术阶段,大口径重型主炮在命中率上到底有没有优势呢?不能说没有,但这种优势很薄弱。从理论上来讲,在同等科技的前提下,大口径重型主炮存速大飞行时间短弹道更加平直,也就是说,命中率更高。但是相对中小口径速射炮,这种命中率仅仅是量的变化,并没有质的提升。

1898年美西战争圣地亚哥海战命中率


口径射弹数命中数命中率
330毫米4700.00%
305毫米3925.13%
203毫米219104.57%
152毫米271172.28%
127毫米473
102毫米251135.18%
57毫米6553761.16%



所以,在命中率没有本质差别的情况下,根据单位时间命中数=射速 x 命中率的公式,射速就成为决定有效命中数的关键。再加上大口径重型主炮的射速提升比较困难,而安装大口径重型主炮的价格空间重量代价高昂,大口径重型主炮应用持续瞄准法更加困难等等,相对而言中小口径的速射炮相对就没有这些问题,在单位火炮重量单位时间内投射量上甚至比大口径重型主炮要优越的多。而在当时的军舰上,即便不考虑装甲带能否被穿甲弹有效击穿这个当时尚未被认识到的盲区,值得被大口径重型主炮攻击的最厚装甲带,也仅占很小的一部分。考虑到剩余大部分面积的次要装甲带能被有效击穿的因素,性能最合适的,8寸左右级别的二级主炮,也就不足为奇了。

值得讽刺的是,甲午海战之后新一代战列舰装甲巡洋舰,在为自己包上了防御6寸速射炮的全身甲或者四分之三甲之后,想当然地仍以对手的前甲午型战舰为目标的,配置了在甲午海战中大出风头的6寸速射副炮,真可谓是 参谋们总为上一场战争做好了万全准备 的绝佳注脚

这些,也就是费希尔在某个历史阶段,比较信仰带有大量速射火炮军舰的原因



重型火炮和重型装甲使战列舰吨位很大造价非常昂贵,国力稍弱一些的国家的海军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纷纷放弃了战列舰发展计划,而鱼雷则是一种极具性价比的武器。鱼雷是自航武器,因此对发射平台的要求很低,但却装有足以击穿战列舰薄弱船底的重型战斗部,拥有短时间内击沉战列舰的能力,对战列舰的威胁十分严重。

随着1895年鱼雷装备陀螺仪,1905年出现热动力鱼雷,鱼雷的射击精度,航速航程都有了很大提高。迫使昂贵的战舰,为了保持阵型,必须要在鱼雷的有效射程外交战,也就不断压迫火炮的交战距离不断提升。从1890年代最初的2000码交战距离,提升到1900年的3000码,开始试验5000~8000码的交战距离。

在这种远射程上,能够保证一杆进洞的Top Gun,不说绝对没有,但也是凤毛麟角的存在,是不可能给每个炮位的每门火炮人手配备一个的。

在1903年9月,英皇海军成立了两个委员会,在海峡舰队的胜利号战列舰(HMS Victorious),和地中海舰队的庄严号战列舰(HMS Venerable)上,专门研究试验以校射流程为主的远程炮术,以提高命中率。其射击流程,简单来说,就是射击-观测落点-修正-射击,和后来的并无两样。

从下面的桅顶视野图可以看出,图上每条横线间的距离代表1000码。海拔越高,距离越近,水柱落点和敌舰的张角也越大,也就越能判定偏差的距离,而到了极限视距上,只能判断到底是远弹和近弹,水柱落点和敌舰之间的距离已经无从分辨。






因此,为了精确的判断水柱和敌舰的偏差距离,校射战位往往不在海拔低矮的炮位上,而设在较高的上层建筑或桅杆桅斗之上

而如果要逐一校射修正每门火炮的落点,为了防止落点水柱混淆,必须要遵循严格次序的依次开火,这将严重拉低实际射速,既无可能也无必要。那么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齐射。

齐射炮弹通常都会在水柱消失前的较小时间范围内落到较小范围的水域内并激起巨大的水柱群,通过确认水柱群与目标的距离,就可以对火炮进行大致的修正,如果在目标的前后都观测到了水柱,就说明目标处于齐射炮弹的命中区域并可能被命中。



尽管6寸炮在4000码内能形成密集火力,但其炮弹威力只有12寸炮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而因为中小口径速射炮全速射击的齐射,会在目标附近掀起一道水幕,使校射人员根本无从判断落点水柱群到底是哪次齐射造成的,所以必须放慢射击速度,实际也就发挥不出理论射速的优势。

那么把几颗炮弹捏成一颗炮弹,减少射击次数,就成为提高投射量唯一的解决办法。炮位更少的12寸炮比6寸炮更容易集中控制和齐射校射,而慢射速的大口径重型主炮,落点区域的炮弹更少水柱更高消逝时间长清晰可辨。

在远程上,中小口径速射炮已经难以使用独立瞄准自由射击的打炮方式。这是因为命中率的严重下降,将大幅抵消高射速的效果,使有效命中数降低到难以忍受的地步。

在远程上,根据单位时间命中数=射速 x 命中率的公式,单位时间命中数,已经不再主要取决于射速,而是取决于命中率。

到了齐射这个炮术断代,大口径重型火炮相对中小口径速射炮,在命中率上,终于获得了人无我有的优势。1905年英皇海军舰队演习中,12寸炮取得37%的命中率,9.2寸炮命中率25%,6寸炮命中率15%

如果期望在6000码以上的远距离收到良好的射击效果,那么火炮就必须缓慢和精确的齐射,因此速射炮必将被具有精确瞄准能力和巨大威力的火炮取代。

而齐射炮术,也将成为统一主炮全重炮战舰的理论基石。基石业已铸就,那么剩下的,不过是些修修补补罢了。



【统一主炮】不同口径不同弹道的火炮,如果一起齐射,根本没法区分落点进行精确修正,即便强行使用,也是吃饱撑的散布大

【指挥仪】减小了齐射散布。之前各炮是各自瞄准齐射的,无形中人为的扩大了散布。指挥仪可以将之前令出多门的各炮位方位角高低角都统一起来。指挥仪就是瞄错,也是错的统一,为下次修正提供准确依据




【测距仪】步枪兵也要测距,步枪没设对表尺距离?那就跟黑叔叔耍AK一样

【舰内数据传送装置】日俄海战中用了人力标度盘,电话,传声管,喇叭甚至黑板等等乱七八糟的玩意,原因就是测距、校射等阵位与炮位的分离,而每个炮位的装甲隔间取代之前全通式的炮甲板,更加剧了这一阻隔。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5-7-20 02:53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5-7-19 22:18 编辑

英国巡洋舰的发展脉络和条约前“重”巡洋舰

预留坑位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5-7-20 02:53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5-7-19 20:05 编辑

日本海军的条约前“重”巡洋舰

预留坑位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5-7-20 02:54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5-7-19 19:55 编辑

米醋海军的条约前“重”巡洋舰

预留坑位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5-7-20 02:56

预留广告位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5-7-20 02:56

预留广告位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5-7-20 02:57

预留广告位

紫鲸舰队 发表于 2015-7-20 08:48

文章太专业了,作为外观控的我会告诉你们看不懂吗?
而且沙发板凳地板一律木有,只好挖个深度地下室,问问题图是神马?
这个似乎不是重巡,也不是一般的BB啊,难道是YY的航空重炮版BB?

fanzl1984 发表于 2015-7-20 10:34

战列舰吧,战列舰论坛来回等更新。。。

约瑟夫大叔 发表于 2015-7-20 13:41

分析的非常精辟{:17:}
但(重)巡本来就是拿来克轻巡的,万吨轻巡的高射速(投射量)克的是万岁冲锋的小驱,轻巡不是拿来跟(重)巡玩远程吊射的,当这票条约舰发挥作用的时候白天已经是航空时代了,对轰机会不多,对没妈妈船支援的元首袖珍舰毕竟非主流{:10:},夜战在当时雷达不完善的情况下静距离遭遇也是常事,此时的高射速(投射量)还是有可能一闷棍的,再加上夜战抗小驱的加分,so(重)巡也是参谋们总为上一场战争做好了万全准备的绝佳注脚

至高神梵天 发表于 2015-7-20 14:39

{:44:}难得44大神给自己设计的船配这么好看的图,但是为什么不是3座三联装或者两座四联装?对舰火力明显偏低啊

2237184455 发表于 2015-7-20 17:37

文章太专业了.收藏了

zjagag 发表于 2015-7-21 02:36

至高神梵天 发表于 2015-7-20 14:39
难得44大神给自己设计的船配这么好看的图,但是为什么不是3座三联装或者两座四联装?对舰火力明显偏 ...

我猜是44自己设计的“理想一等巡洋舰”一个后置四联装大口径用来碰到同级舰或主力舰时边跑边自卫,一堆小炮高平两用防空反小舰外加打鱼雷

akagizuo 发表于 2015-7-21 03:03

最近又看了下DK brown写的纳尔逊到前卫
发现英国在间战期间主要还是经费有限,导致一些战术有点没跟上
DK Brown提到截止1933年,英国在战列舰改造上花费只有300万镑,美国花了1600万镑,日本花了起码900万镑,结果就是从硬件到软件,英国老爷船们大部分都不适合玩远距离射击和航空校射,炮口不够高,水平防护基本没有。英国的战术只能是接近到12000-18000码的decisive distance将其快速干掉
不过英国对舰队核心的HOOD和纳尔逊还是寄予了远战期望的,尤其是罗德尼,拉出去单练了很多次远距离射击
即使是英国感觉到自己投入不足后,33年之后英国也就小改了皇家橡树,巴嘞母,中改了马来亚和反击,大改了厌战,QE,勇士还有声望。纳尔逊和Hood舍不得去改装,而R级不屑于去改装

lookheed 发表于 2015-7-21 04:18

英国嘛一方面是没钱,另外一方面有太多的海外殖民地需要大量的巡洋舰去守护~好像法国也是有类似的问题

LeSoleil 发表于 2015-7-21 10:56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5-7-21 11:02 编辑


长时段海军史上辅助型军舰的命运——在次等对抗和竞争中不断强力化和大型化,一旦强得过头,升格为主力舰,即会丧失辅助型军舰的职能。自然又会有次一等的军舰填补之前的职能空缺,但又重新开始了新一轮大型化和强力化的趋势。

如此来看,重巡的存在价值非常简单:比其他辅助型军舰强,但又没有升级为主力舰的风险。真搞成阿拉斯加超甲巡那样,也就离开除“巡洋舰籍”不远了。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的必然选择——重巡洋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