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1335|回复: 17

水中弹防护

[复制链接]

军士长

发表于 2024-8-4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水中弹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论坛内有过不少讨论和介绍
水中弹的存速公式
https://www.warships.com.cn/thread-7792-1-1.html
(出处: 战列舰)
关于IJN的水中弹研究
https://www.warships.com.cn/thread-7515-1-1.html
(出处: 战列舰)
向下延伸至舰底的装甲带是否有意义?
https://www.warships.com.cn/thread-4479-1-1.html
(出处: 战列舰)

军士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水中弹的阻力模型
在水中运动的物体收到两种阻力的作用,一种是压差阻力

压差阻力与物体的面积和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
另一种是粘滞阻力


粘滞阻力与物体的直径和速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不同速度、不同流体的压差阻力与粘滞阻力不同,他们的比值可以用雷诺数来衡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军士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水中弹的存速公式
https://www.warships.com.cn/thread-7792-1-1.html
(出处: 战列舰)
该帖子中给出了水中弹的存速公式,它的形式如下:

该存速公式实际上是仅考虑压差阻力的模型推导的结果,我们可以证明这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军士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tlab 于 2024-8-4 22:56 编辑

设炮弹的面积为S、直径为D、质量为M、水中行程为l
推导过程如下:


昭和造船史给出的表达式没有包含质量项,存速仅与路程/弹径有关,但是我们要注意到面积与质量均与弹径D有关
则表达式可改写为:

如果弹重系数保持不变,则可视为一个常数。可见增加弹重系数也可以提高水中弹的存速能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军士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综合实际存速表,c/m=0.0147,带入具体火炮,例如三年式410,再使用穿甲计算公式,可以得到不同距离、不同深度的穿深曲线
使用经验式与存速公式得到的三年式410射击衣阿华与大和的结果如下:
其中冷色调的是水下装甲等效曲线、暖色调的是水下穿深曲线
衣阿华:

大和:

可以看到,无航向角防护水中弹是比较困难的,即使是大和也无法免疫三年式4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军士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tlab 于 2024-8-4 22:06 编辑

30°航向角下的穿深曲线
衣阿华:

大和:

30°航向角下大和200-100NVNC几乎实现了对三年式410的免疫,而100-50NVNC段则在射程低于20000时能有效防御
衣阿华的有效防护区间有所扩大,水下装甲上段防护效果不错,但下段减薄的过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军士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的计算能一定程度上反应水中弹防御的特点,当然这些计算有所不足

第一个问题在于,昭和造船史给出的存速公式忽略了粘滞阻力,对比20cm深度-存速表,可以看到随着速度的降低,c/m不断增加


尽管炮弹在水中运动的速度较快、雷诺数较大,粘滞阻力影响较小

然而衣阿华等战列舰在外侧布置了大厚度的油舱,而重油的粘度远远高于水,可以达到水的50-500倍,粘滞阻力非常明显,减速效果比水更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军士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tlab 于 2024-8-4 22:07 编辑

炮弹的面积为S、直径为D、质量为M、水中行程为l、压差阻力系数系数k1、粘滞阻力系数系数k2
包含粘滞阻力的存速公式推导如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军士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tlab 于 2024-8-4 22:25 编辑

将20cm路程-存速带入公式,可以解出相关值
具体公式如下:

与原始数据点、原始公式对比如下:

对数坐标轴更能显示区别:

黄色是原始数据点、红色是c/m=0.0147的公式,蓝色是考虑粘滞阻力后的修正公式,可见蓝色曲线更符合实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军士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个问题是上述计算仅考虑装甲布置和深度,但是各舰的舱室分布不同
衣阿华级外侧有较厚的油舱与较薄的空舱:

大和水下装甲带外侧有较厚的空舱:

空舱几乎不能降低水中弹的速度,而油舱由于重油的密度接近水而粘度远高于水,将会有超过水的减速效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军士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tlab 于 2024-8-4 15:42 编辑

随着直径的增加,雷诺数会增大,粘滞阻力会相对形状阻力减小,而且不同温度下粘滞阻力也会不一样
以410炮弹在重油中的粘滞阻力十倍于203炮弹在水中的粘滞阻力计算
扣除空舱之后,30°航向角下衣阿华与大和对三年式410的结果如下:
衣阿华:

大和:

可见大和外侧的空舱会削弱其防护水中弹的能力,而衣阿华的外置油舱有利于抵消外部空舱的不利、提升抵御水中弹的能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军士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上文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抵御水中弹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即使是大和也只能勉强在一定条件下抵御三年式410,更遑论九四式460

2.水下装甲带厚度随深度的变化需要尽可能的合适,衣阿华水下装甲带中段减薄的过快不利于水中弹防护

3.舱室布置影响水中弹防护,液舱外置有利于提升防御水中弹的效果,同时也利于减少储备浮力损失,当然会增加燃料的易损性

军士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8-8 01: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ZX残星 发表于 2024-8-7 12:51
小白请教一下,这个立体图表中的”射程”是什么意思

例如射程15000米,意思就是410的炮弹落点在15000米处

二等兵

发表于 2024-9-8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粘滞阻力的影响不小,当时设计时有没有考虑这一因素?从理论上当时也应该考虑到的。不知道有无史料谈论这一问题。

军士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20: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westlife_100 发表于 2024-9-8 19:26
既然粘滞阻力的影响不小,当时设计时有没有考虑这一因素?从理论上当时也应该考虑到的。不知道有无史料谈论 ...

我认为没有考虑这一因素,即使研究的较深的日本海军,其存速公式也是不包含粘滞阻力的
其次重油的情况与水有很大的区别,水中的炮弹应当是被包裹在超空泡之中,而碳数较大烷烃饱和蒸气压很小、难以空化,未必能够产生足以包裹炮弹的超空泡
因此以上对于粘滞阻力的讨论也不全面,我的能力难以进一步深入了

二等兵

发表于 2024-9-8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Matlab 发表于 2024-9-8 20:01
我认为没有考虑这一因素,即使研究的较深的日本海军,其存速公式也是不包含粘滞阻力的
其次重油的情况与 ...

恩,其实,从水下防御不但要防御水中弹还要抵御鱼雷的攻击,从这点考虑美国的方式更成熟。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24-9-9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matlab之神,完全看不懂

什么时候整个线面的法线角和落角,装甲倾角,航向角的计算公式

军士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9-9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24-9-9 20:35
matlab之神,完全看不懂

什么时候整个线面的法线角和落角,装甲倾角,航向角的计算公式 ...

有个计算器已经整合进去了,我自己是用向量写的,它的更加简洁一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Archiver|手机版|©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2 23:50 , Processed in 0.02181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