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210
主题35
精华22
积分3410
金钱330
贡献280
阅读权限255
注册时间2011-8-17
最后登录2025-5-6
在线时间177 小时

大校
论坛贵宾
  
|
金刚型新造时的最大识别点是主炮塔的形状,即在炮塔前面、侧面设置了指节的多面体炮塔的“金刚”、“比睿”,而这个是圆感的是“雾岛”和“榛名”。
由于金刚型首后各二艘,应该可以分成二型,但这个炮塔的形状在水平位置和轮廓状上识别有些困难,并不是全部通用。
那就试着调查金刚型第二次改装后的识别法。
最早实施第二次改装的“榛名”于昭和十年九月末完成。金刚型的第二次改装以“榛名”作为第一期的话,后面的“雾岛”和“金刚”是第二期,最后的“比睿”相当于第三期。
第二次改装工程的主要着眼点是速度30节的高速战舰化,其他上部构造物也有相当大幅度的刷新。比较这四艘首先注意到的是,只有最后的“比睿”与其他三艘有相当的差异,能比较容易识别。那就首先试着从各舰的前桅楼部来看。可以说是在这个形态中,“榛名”、“雾岛”、“金刚”三艘大体上同型,但还是能看到下面的差异。
(1)在前桅楼背后的加强吊带的中间部,只有“榛名”设置突出部。
(2)在司令塔前的2号炮塔上,只有“榛名”没有天线支柱。
仅仅前桅楼部分,“雾岛”和“金刚”识别清楚还是困难。当然,这两舰炮塔形状不同已经说过。对此这三舰中“比睿”明显不同。
其次是前烟囱的位置,只有“榛名”比其他三舰舰桥靠近烟囱,这因为是“榛名”锅炉数多达一一座。而且只有“榛名”是前烟囱比后烟囱低的引人注目的不同点。还有只有“雾岛”和“金刚”在烟囱上部有排雨水装置,上部鼓起着。
后部烟囱上部鼓起只是“雾岛”和“金刚”,其他为直线形状。这个后部烟囱背后有后部舰桥构造物,这个在第二次改装时设置的。后部舰桥构造物中,最早的“榛名”以与后部烟囱贴紧的形式直立;其他三舰因为防热在后部舰桥构造物与后部烟囱之间设置着空间,后部为倾斜的形状。除此以外后部舰桥的构造各舰还有若干的差异。
如果归结主要点的话
一,前桅楼
(1) “比睿”没有前桅楼背后平直的加强吊带。
(2)“榛名”的加强吊带中间突出。
二,烟囱
(1) “榛名”的前部烟囱比后部烟囱低。
(2) “榛名”的后桅和前部烟囱间隔大。
(3) “雾岛”、“金刚”的烟囱上部鼓起着。
三,后部舰桥
(1) “榛名”的后部舰桥背后紧贴烟囱。
(2) “金刚”、“雾岛”、“比睿”的后部舰桥背后倾斜。
(3) “比睿”的后面的了望所突出、位置高。
四,后部
(1) “比睿”三脚樯的首桅安装在主柱前方。
在大战中这四艘,短的一年不满,昭和十七年十一月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方面相继失去了“比睿”和“雾岛”,以后只剩“榛名”和“金刚”二艘,只有这二艘实施了增设电探装备、高射炮、机枪等,所以那个识别也不太困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