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7-6-22 19:15 编辑
ADM 281/32 VH装甲与CA装甲的性能对比
本帖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原始文件的版权性质为英国皇家版权(Crown copyright)
本文翻译自英国海军的官方报告。
黑色字体部分为原文的翻译,红色字体部分为我添加的注释。
简介
根据有关日本装甲的报告,自1937年起,日本海军用一种名为维克斯硬化的装甲(Vickers Hardened,简称VH)取代了原先的维克斯渗碳装甲(Vickers Cemented,简称VC)。我方与负责评估日本战争资源的美方机构达成了(资源共享)协议,并于1947年时收到了一批装甲。我们对这些装甲进行了实验室检验及弹道测试。
在1947年5月,我们对600磅厚度的编号No.3109的日本非渗碳硬化装甲进行了弹道测试,在30度入射角下面对英国15英寸被帽穿甲弹时,这块日本装甲的穿孔(Penetration)极限与穿透(Perforation)极限均要高于600磅厚度的英国渗碳硬化装甲。
相比渗碳硬化法,使用非渗碳硬化法制造装甲所需的时间更短,也无需消耗燃料和渗碳剂,且日本非渗碳硬化装甲还获得了比英国渗碳硬化装甲更好的弹道性能。有鉴于此,装甲技术委员会决定依照编号No.3109的日本装甲的规格制造两块480磅厚度的装甲,其化学成分、机械性能、以及硬化深度比例均与参照样本大致相当。这两块装甲分别由比尔德莫(Beardmore)和英国钢铁(English Steel)生产,编号分别为No.8584和No.4290。我们将这两块装甲与渗碳硬化装甲进行了对比测试。
注释:在英国海军的术语中,Face Hardened Armour这个词指的就是日本VH装甲等采用非渗碳硬化法制造的表面硬化装甲,而采用渗碳硬化法制造的装甲则称为Cemented Armour,即CA装甲,至于均质装甲则称为Non-Cemented Armour,即NCA装甲。
弹道测试结果
600磅厚度的装甲的测试结果
非渗碳硬化装甲,面对以30度角入射的15英寸Mark XVII B型穿甲弹:
装甲编号 | 穿孔极限 | 穿透极限 | 日本装甲,编号No.3109 | 1740英尺/秒 | 1800英尺/秒 |
渗碳硬化装甲,面对以30度角入射的15英寸Mark XVII B型穿甲弹:
装甲编号 | 穿孔极限 | 穿透极限 | 弗斯-布朗(Firth-Brown),编号No.4351 | 1628英尺/秒 | - | 弗斯-布朗(Firth-Brown),编号No.4352 | 1633英尺/秒 | - | 比尔德莫(Beardmore),编号No.5259 | 1582英尺/秒 | 1620英尺/秒 | 比尔德莫(Beardmore),编号No.4874 | 1548英尺/秒 | 1572英尺/秒 | 英国钢铁(English Steel),编号No.8132 | 1619英尺/秒 | 1639英尺/秒 | 英国钢铁(English Steel),编号No.8133 | >1600英尺/秒 | - |
日本装甲为非渗碳硬化法制成(镍含量4%、铬含量2%、碳含量0.5%),英国装甲为渗碳硬化法制成(镍含量4%、铬含量2%、碳含量0.3%)。
480磅厚度的装甲的测试结果
非渗碳硬化装甲,面对以30度角入射的15英寸Mark XVII B型被帽穿甲弹:
装甲编号 | 穿孔极限 | 穿透极限 | 备注 | 比尔德莫(Beardmore),编号No.8584 | <1370英尺/秒 | 1500英尺/秒 | 镍含量4%、铬含量2%、碳含量0.5%,硬化层深度3.1英寸 | 英国钢铁(English Steel),编号No.4290 | 1380英尺/秒 | 1475英尺/秒 | 镍含量4%、铬含量2%、碳含量0.47%,硬化层深度2.65英寸 |
渗碳硬化装甲,面对以30度角入射的15英寸Mark XVII B型被帽穿甲弹:
装甲编号 | 穿孔极限 | 穿透极限 | 备注 | 英国钢铁(English Steel),编号No.9793 | 1329英尺/秒 | - | 镍含量4%、铬含量2%、钼含量0.4%、碳含量0.3%,硬化层深度3英寸-3.375英寸 | 比尔德莫(Beardmore),编号No.1148 | 1410英尺/秒 | - | 镍含量4%、铬含量2%、钼含量0.46%、碳含量0.3%,硬化层深度3.5英寸 | 比尔德莫(Beardmore),编号No.4399 | 1267英尺/秒 | - | 镍含量4%、铬含量2%、碳含量0.43%,硬化层深度4英寸,化学成分与日本装甲较为接近 | 比尔德莫(Beardmore),编号No.1646 | 1340英尺/秒 | 1356英尺/秒 | 镍含量4%、铬含量2%、钼含量0.36%、碳含量0.3%,硬化层深度3.5英寸 | 比尔德莫(Beardmore),编号No.9889 | >1310英尺/秒 | - | 镍含量4%、铬含量2%、钼含量0.1%、碳含量0.38%,硬化层深度4.75英寸 | 弗斯-布朗(Firth-Brown),编号No.6039 | >1385英尺/秒 | - | 镍含量4%、铬含量2%、钼含量0.43%、碳含量0.3%,硬化层深度3.5英寸 | 英国钢铁(English Steel),编号No.3600 | >1337英尺/秒 | - | 镍含量4%、铬含量2%、钼含量0.4%、碳含量0.3%,硬化层深度3英寸 | 比尔德莫(Beardmore),编号No.8250 | 1230英尺/秒 | - | 镍含量4%、铬含量2%、钼含量0.4%、碳含量0.3%,硬化层深度3.5英寸 |
渗碳硬化装甲,面对以30度角入射的15英寸Mark XIII A型被帽穿甲弹:
装甲编号 | 穿孔极限 | 穿透极限 | 备注 | 比尔德莫(Beardmore),编号No.5026 | 1360英尺/秒 | 1450英尺/秒 | 镍含量4%、铬含量2%、钼含量0.4%、碳含量0.3%,硬化层深度3英寸 |
化学成分与机械性能
化学成分
装甲编号 | 碳 | 硅 | 硫 | 磷 | 锰 | 镍 | 铬 | 钼 | 钒 | 日本装甲,编号No.3109 | 0.48% | 0.17% | 0.036% | 0.021% | 0.36% | 3.88% | 1.86% | 0.04% | - | 比尔德莫(Beardmore),编号No.8584 | 0.50% | 0.24% | 0.029% | 0.028% | 0.47% | 3.86% | 1.98% | 0.07% | 0.07% | 英国钢铁(English Steel),编号No.4290 | 0.47% | 0.14% | 0.028% | 0.025% | 0.37% | 4.07% | 2.11% | 0.04% | - |
机械性能
装甲编号 | 测试位置 | 屈服点(长吨/平方英寸) | 抗拉强度(长吨/平方英寸) | 伸长率 | 断面收缩率 | 悬臂梁冲击强度(英尺-磅) | 日本装甲,编号No.3109 | 装甲板顶部-纵向 | 34.0 | 48.0 | 27.5% | 63.7% | - | 装甲板顶部-横向 | 35.0 | 47.0 | 27.5% | 61.5% | - | 装甲板底部-纵向 | - | - | - | - | - | 装甲板底部-横向 | - | - | - | - | - | 比尔德莫(Beardmore),编号No.8584 | 装甲板顶部-纵向 | 38.0 | 49.0 | 28.0% | 65.8% | - | 装甲板顶部-横向 | 34.0 | 49.0 | 26.0% | 54.8% | - | 装甲板底部-纵向 | 25.0 | 48.5 | 28.0% | 63.7% | - | 装甲板底部-横向 | 35.0 | 49.5 | 26.0% | 54.8% | - | 英国钢铁(English Steel),编号No.4290 | 装甲板顶部-纵向 | 35.0 | 49.0 | 30.0% | 65.8% | 72 - 71 | 装甲板顶部-横向 | 34.0 | 48.5 | 29.0% | 63.6% | 68 - 68 | 装甲板底部-纵向 | 34.0 | 49.0 | 29.0% | 63.6% | 71 - 66 | 装甲板底部-横向 | 33.0 | 49.0 | 30.0% | 62.6% | 71 - 69 |
硬化部分特性
装甲编号 | 测试位置 | 硬化层深度(以BHN 300为界限) | 表面硬度 | 日本装甲,编号No.3109 | 装甲板顶部 | 4.1英寸(27.3%) | BHN 575 | 装甲板底部 | 4.1英寸(27.3%) | BHN 575 | 比尔德莫(Beardmore),编号No.8584 | 装甲板顶部 | 3.1英寸(26.0%) | BHN 500 | 装甲板底部 | 3.1英寸(26.0%) | BHN 515 | 英国钢铁(English Steel),编号No.4290 | 装甲板顶部 | 2.8英寸(23.3%) | BHN 480 | 装甲板底部 | 2.5英寸(20.8%) | BHN 480 |
编号No.8584与No.4290的两块英国装甲的表面硬度不如编号No.3109的日本装甲,英国钢铁制造的那块装甲的硬化层深度也未能达标,其他机械性能及化学成分则基本一致。
硬度梯度曲线显示,日本装甲的表面硬度更高,且硬度的变化曲线也更为陡峭。
在热处理方面,日本装甲与英国装甲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测试结果分析
A)600磅厚度的日本非渗碳硬化装甲与同厚度英国渗碳硬化装甲的对比结果:日本装甲的穿孔极限要比英国装甲中的最佳样本高100英尺/秒左右。尽管我们没有每一块英国装甲的穿透极限数据,但从已有的几组数据来看,显然是日本装甲的穿透极限更高。
B)480磅厚度的英国非渗碳硬化装甲与同厚度英国渗碳硬化装甲的对比结果:供货抽样测试时测试的480磅厚度的英国渗碳硬化装甲,其穿孔极限在1230英尺/秒至1410英尺/秒之间,验收测试时的穿孔极限标准值则为1320英尺/秒。而编号No.8584与No.4290的两块英国装甲,穿孔极限分别为1370英尺/秒与1380英尺/秒,接近英国渗碳装甲中的最佳样本,穿透极限则分别比英国渗碳装甲中的最佳样本高50英尺/秒与25英尺/秒。
结论
面对以30度角入射的英国15英寸被帽穿甲弹时:
A)由平炉炼钢法制成的480磅厚度的英国非渗碳硬化装甲(镍含量4%、铬含量2%、碳含量0.5%),其弹道性能要略优于由平炉炼钢法制成的480磅厚度的英国渗碳硬化装甲(镍含量4%、铬含量2%、碳含量0.3%)。
B)由平炉炼钢法制成的600磅厚度的日本非渗碳硬化装甲(镍含量4%、铬含量2%、碳含量0.5%),其弹道性能要优于由平炉炼钢法制成的600磅厚度的英国渗碳硬化装甲(镍含量4%、铬含量2%、碳含量0.3%)。
注释:本文共有7个附录,其中附录1至附录5的内容分别为这些装甲板的弹道测试结果、化学成分测试结果、以及机械性能测试结果,我已经呈现在上文中。附录6中呈现的是这三块装甲的硬度梯度曲线。附录7中呈现的是对编号No.8584与No.4290的两块英国装甲的具体的弹道测试数据。
原始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