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3950|回复: 2

USNTMJ O-16 日本装甲

[复制链接]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4-9-2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7-6-22 18:58 编辑

USNTMJ O-16 日本装甲

本帖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原始文件的版权性质为公有领域(Public domain)



本文翻译自美国海军的官方报告。

由于原始文件内容较多,共有56页,故本贴中不会全部贴出,有意者可自行查阅原始文件。

原始文件的下载链接:http://www.fischer-tropsch.org/p ... 20Report%200-16.pdf

黑色字体部分为原文内容的节译,红色字体部分为我添加的注释。



摘要

日本海军舰船所用的重型装甲都是在吴海军工厂(位于广岛县的吴市)或北海道的室兰市(即日本制钢所)制造的。吴海军工厂能够生产所有类型与规格的装甲,且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而室兰工厂的产能只有吴海军工厂的30%,且只能制造8英寸以下厚度的均质装甲。室兰工厂所采用的制造工序与吴海军工厂基本一致,仅在部分细节上结合本地情况进行了调整。

负责重型装甲的实验与开发工作的则有数个不同的机构,其中最主要的是目黑的海军第二研究所、仙台的金属材料研究所、以及包括实验室、兵工厂、测试场等在内的吴市海军机构。前两处机构主要负责基础研究与缩小比例实验,而后者则负责全比例实验,并对生产方面存在的障碍进行研究。

装甲板类型

日本海军重型装甲板的分类情况如下:

均质装甲

NVNCNew Vickers Non-Cemented新维克斯均质装甲
MNCMolybdenum Non-Cemented含钼合金钢均质装甲
CNCCopper Non-Cemented含铜合金钢均质装甲(此外还有CNC1与CNC2这两种变体)

表面硬化装甲

VCVickers Cemented维克斯渗碳装甲
VHVickers Hardened维克斯硬化装甲

除了上述的量产型装甲外,日本海军还研究过多种试验产品,如MNC的变体(MNC1)和表面硬化版本(MH与MH1)、CNC的变体(CNC3)和表面硬化版本(CH1)等,但这些试制版本从未投入量产过。

战舰上所配备的装甲板,其厚度最薄的约为1英寸。如需使用更薄厚度的材料以求获得部分破片防护效果,则会使用一种名为Ducol的高锰中碳钢(简称DS)。至于不直接暴露在破片杀伤范围下的结构材料,则会使用一种名为高张力钢的含镍低碳钢(简称HT)。

化学成分

以下数据均为生产规格要求

材料类型
NVNC0.43-0.53%<0.35%<0.035%<0.045%0.30-0.45%3.7-4.2%1.8-2.2%<0.25%-
VC0.43-0.53%<0.35%<0.035%<0.045%0.30-0.45%3.7-4.2%1.8-2.2%<0.25%-
VH0.43-0.53%<0.35%<0.035%<0.045%0.30-0.45%3.7-4.2%1.8-2.2%<0.25%-
MNC0.30-0.38%<0.35%<0.035%<0.045%0.30-0.45%3.3-3.8%1.8-2.3%<0.25%0.25-0.40%
CNC0.38-0.46%<0.35%<0.035%<0.045%0.30-0.45%2.5-3.0%0.8-1.3%0.9-1.3%-
CNC10.38-0.46%<0.35%<0.035%<0.045%0.30-0.45%1.8-2.3%1.5-2.0%0.6-1.0%0.10-0.20%
CNC20.38-0.46%<0.35%<0.035%<0.045%0.30-0.45%1.3-1.8%1.5-2.0%0.6-1.0%0.10-0.20%

作为对比,此处一并列出DS的化学成分(平均值)

材料类型
DS0.23-0.24%0.35%<0.035%<0.045%1.40%微量-0.20%-

各类日本均质装甲的镍含量与铜含量:



日本装甲的发展历程

1900:制成了两块150mm厚的克虏伯渗碳(KC)装甲,这是日本首次制造出真正的装甲钢。

1905:为生驹号制造了约2000吨重的KC装甲,制法即沿袭上述的试制装甲。

1910: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维克斯渗碳(VC)装甲。

1915:以上述VC装甲为模仿样本,日本制成了一块200mm厚的VC装甲。

1925:制成了一块镍含量为4%的试制型NVNC。

1926:制成了一块450mm厚的试制型VC,这是当时所能制造的最厚的装甲板。

1928:试制了厚度渐减的装甲板,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并更好得分配重量。

1931:为降低镍的消耗,制出了一批试制型CNC,并对1.4英寸、1.7英寸、2.5英寸、3.9英寸、8.5英寸这几种厚度的装甲进行了弹道测试。测试显示,3.9英寸及以下厚度的CNC的抗弹性能与NVNC相当,而8.5英寸的则不如NVNC。依照上述原因,并结合安全角度考虑,CNC被设定为用于75mm(3英寸)以下厚度的装甲。

1937:开发出了用于替代VC的VH装甲。在经过一系列的弹道测试考验后,日本海军出于以下几点经济方面的考量,正式采用了VH装甲:

    1)渗碳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燃料,制造VH不需要
    2)渗碳过程需要使用渗碳材料,制造VH不需要
    3)增加车间产能
    4)降低制造周期
    5)有必要时,可将存在部分缺陷的装甲板轧制成较薄的NVNC
    6)避免或降低硬化后表面产生龟裂的可能性

如上文表格所述,NVNC与VH的化学成分相同,其含碳量均为约0.5%,因此在制造处理过程中,是可以将VH转化为NVNC的。

采用VH替代VC并非源于抗弹性能上的考量。测试表明,在大厚度(13英寸到17英寸)级别上VH仅略优于VC;而在中小厚度级别上VH仅与VC相当,有时甚至更差(如6英寸厚度上)。

日方声称,VC与VH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装甲板之间的性能差异,并不会大过两块同类型装甲板之间的差异。

请注意,日本海军仅在战列舰上使用表面硬化装甲,巡洋舰与航空母舰使用的都是均质装甲。小厚度的表面硬化装甲也有生产,但仅用于实验或弹道测试目的,其中最薄的是一块在吴海军工厂发现的100mm厚的VC,而最薄的VH则是在亀ヶ首测试场发现的,其厚度为183mm。

1940:制成了MNC。日方声称,MNC在面对大角度命中弹时具有更好的抗弹性能,且更能抵御冲击。MNC与NVNC的用途可互为替换,但主要用于水平装甲。在面对高强度冲击时,MNC发生晶体断裂的可能性低于NVNC。

1942:为了进一步降低镍的消耗,又开发出了新的CNC配方。如前文所述,此类配方不适用于大厚度装甲。新配方的目的是在维持抗弹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镍的消耗,其测试结果如下:

    1)在4英寸以上厚度时,各类CNC配方均不理想
    2)在1.4英寸、2英寸、以及3.9英寸厚度上,CNC1的抗弹性能与CNC相当
    3)在1.4英寸与2英寸厚度上,CNC2的抗弹性能与CNC相当,而3.9英寸厚度上则不如CNC
    4)基于以上因素考量,CNC1被设定为用于1.5英寸至3.9英寸厚度的装甲上,CNC2被设定为用于1英寸至1.5英寸厚度的装甲上,4英寸以上厚度的装甲依然采用NVNC或MNC

1943:继续针对含铜合金钢进行试验,制成了一种计划用于水平防护的材料,CNC3。由于此时的日本不仅缺镍,同时也缺铜,因此其铜含量也有所降低。CNC3的铜与镍含量合计在2.4-2.9%左右,且铜含量最大不超过0.8%(通常低于此数)。

冶炼铸锭流程

除少数以实验为目的的特例之外,所有装甲板都是使用酸性平炉冶炼的。在冶炼重型装甲板时,有时需要同时用到三个平炉才能将铸锭用的模具填满。最大型的平炉为70吨级,炼钢时使用65-70%的废料。相比多次加热铸锭,日本海军自然更倾向一次加热铸锭,原因显而易见,一次加热铸锭法得到的钢锭组织更为扎实,且需切削舍弃的部分也较少。

制造大和级战列舰所用的16.5英寸(420mm)厚度的VH装甲板时使用的大型铸锭,重量可达175吨,采用顶部浇铸模式铸锭,其截面形状为圆角矩形,大致尺寸如下:

位置长度宽度厚度
钢锭头部52英寸(1310mm)107英寸(2710mm)75英寸(1900mm)
钢锭本体143英寸(3625mm)115英寸(2860mm)/112.5英寸(2910mm)75英寸(1900mm)

铸锭完成后,钢锭顶部30%以及底部10%的部分会被切削舍弃,因此实际生产出的成品装甲板的最大重量通常在100吨左右。在实际生产中,若是采用一次加热法制造装甲板时,有时会将切削舍弃的部分从40%减少到30%。

锻造轧制流程

对于成品厚度在8.7英寸(220mm)以下的装甲板,日本海军只使用轧制处理,而对于成品厚度在8.7英寸(220mm)以上的装甲板,日本海军则会先采用锻造法将铸锭厚度减半,随后再进行轧制。

制造大和级战列舰所用的16.5英寸(420mm)厚度的VH装甲板时使用的大型铸锭,经切削后重量约为100吨,其尺寸大致如下:

长度宽度厚度
85英寸(2160mm)112英寸(2860mm)75英寸(1900mm)

完成切削后,这块铸锭所需经历的锻造轧制流程如下:

    1)32小时加热至1200℃,保持10-15小时
    2)通过锻压,首先将钢锭厚度从75英寸(1900mm)降低至61英寸(1550mm),随后再降低至53英寸(1350mm)
    3)25小时加热至1200℃,保持8-10小时
    4)通过锻压将钢锭厚度降低至43.5英寸(1100mm)
    5)20小时加热至1200℃,保持8小时
    6)通过轧制将钢锭厚度降低至33.5英寸(850mm),随后再降低至23.5英寸(600mm)
    7)28小时加热至650℃,保持32小时,随后空气冷却,再用28小时加热至650℃,保持30小时,随后空气冷却
    8)缺陷处理
    9)25小时加热至1200℃,保持8小时
    10)轧制成16.5×161×256英寸(420×4100×6500mm)的钢板
    11)20小时加热至650℃,保持20小时,随后空气冷却

最为厚重的铸锭是由日本产的5万吨级液压机(全日本最大的液压设备)完成锻造的。轧制则是由两台9000马力级的轧钢机完成的,其中一台是由英国的戴维兄弟(Davy Bros.)公司制造的,其轧棍直径为48英寸(1220mm),长度为11英尺10英寸(3610mm),另一台则是由日方依照那台英国设备仿制而成的,其轧棍直径为48英寸(1220mm),长度为20英尺7英寸(6230mm),这两台轧钢机都是由往复式蒸汽引擎驱动的。

成品装甲的最大尺寸

长度11000mm
宽度4500mm
厚度660mm
重量100吨

表面渗碳处理工序

新式的VH装甲并不使用表面渗透处理,然而老式的VC装甲则需要在完成锻造轧制后进行表面渗碳处理,其流程如下:

    1)将两块装甲板面对面放置,装甲板之间铺上渗碳材料,并用角铁进行固定
    2)渗碳材料可细分为三层,第一层是0.375-0.5英寸厚度的骨灰,第二层是2.25-2.5英寸厚度的木炭,第三层则又是0.375-0.5英寸厚度的骨灰,总厚度约为3英寸
    3)将装甲板置于炉中,加热至930℃,保持2至7日(时间取决于装甲板厚度及渗碳材料质量)

渗碳工序完成后,装甲表层的碳含量能达到1.3%甚至更高。至于表面高碳含量造成的奥氏体残留问题,在日方人员眼中似乎并不是什么问题,他们似乎也并不知晓这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VC装甲板的表层部分碳含量:



横轴表示与装甲表面之间的距离,纵轴表示该距离上的碳含量,渗碳层的深度在0.5-1英寸之间,平均值约为0.625英寸。

热处理工序

就流程工序和处理温度而言,各类均质装甲的热处理工序是大致相当的,当然了,不同厚度的装甲板所需的加热与保持时间显然是不一样的,此外在处理薄板则会省略一些工序。淬火处理时通常加热到840-860℃,回火处理时通常加热到640-670℃,进行装甲板校正时通常加热到690-700℃。热处理工序的典型例子如下:

25mm厚度

    1)加热5小时,放置4小时,菜籽油淬火
    2)加热6小时,放置5小时,喷水冷却
    3)加热6小时,放置5小时,喷水冷却

250mm厚度

    1)加热10小时,放置8小时,菜籽油淬火
    2)加热12小时,放置10小时,喷水冷却
    3)加热12小时,放置10小时,喷水冷却
    4)加热10小时,放置8小时,菜籽油淬火
    5)加热12小时,放置10小时,喷水冷却
    6)加热12小时,放置10小时,喷水冷却
    7)加热12小时,放置10小时,喷水冷却

420mm厚度

    1)加热22小时,放置20小时,菜籽油淬火
    2)加热18-20小时,放置16-18小时,喷水冷却
    3)加热18-20小时,放置16-18小时,喷水冷却
    4)加热22小时,放置20小时,菜籽油淬火
    5)加热18-20小时,放置16-18小时,喷水冷却
    6)加热18-20小时,放置16-18小时,喷水冷却
    7)加热18-20小时,放置16-18小时,喷水冷却
    8)加热18-20小时,放置16-18小时,喷水冷却

表面硬化处理工序

    1)将装甲板放置在厚度与其大致相当的湿沙上,装甲板与湿沙的四周包裹有防火砖,湿沙下方则垫有2块3-4英寸厚度的钢板
    2)在装甲板上进行钻孔,深度约为装甲板厚度的70%,随后在装甲板表面以及钻出的孔中各放置一个热电偶。
    3)使用发生炉煤气,将西门子反射炉预加热至1100-1150℃
    4)将装甲板放入西门子反射炉,并进行迅速加温,直至钻孔中的温度达到730℃,此时装甲表面温度至少应已达到850℃
    5)将装甲板取出反射炉,随后对正反面进行喷水冷却

硬化处理完毕的VH与VC装甲的硬度分布对比曲线:



日本海军以肖氏硬度42作为硬化层分界线,VH装甲的理想硬化深度应在30-33%左右,但部分试制型装甲板的硬化层深度则达到了40%。

在完成硬化工序后,日本海军并不会对其进行应力消除处理,不过在战争开始之前的日子里,制造完毕的装甲板会先放置6个月以检验其是否会在普通环境下产生裂纹,随后才会送入造船厂。

机械性能测试

材料类型厚度屈服点(kg/mm²)抗拉强度(kg/mm²)伸长率(%)断面收缩率(%)悬臂梁冲击强度(ft/lb),平均值悬臂梁冲击强度(ft/lb),最小值
NVNC<75mm>5085±5>18>40>30>25
75-180mm>4580±6>19>40>33>28
>180mm>4075±7>20>40>35>30
VC75-180mm>4580±6>19>40>33>28
>180mm>4075±7>20>40>35>30
VH75-180mm>4580±6>19>40>33>28
>180mm>4075±7>20>40>35>30
MNC75-180mm>5085±5>20>40>35>30
>180mm>4075±7>21>40>40>35
CNC<75mm>6085±5>19>40>30>25

悬臂梁冲击强度是常规的冲击测试,测试环境是在低温环境(最低40℃)下进行的。日方人员称,对于普通的量产型装甲板而言,即便测试时的温度下降至-40℃,冲击测试结果也不会出现明显的下降。且日方人员还声称,只要冲击强度不小于30ft/lb,则装甲板的抗弹性能与冲击强度无关,然而当冲击强度低于30ft/lb时,则装甲板的抗弹性能将会低于平均水准。

成品装甲板的尺寸重量误差允许范围

厚度误差(平均值):

厚度允许误差范围
<100mm+0mm,-2mm
100-250mm+0mm,-4mm
>250mm+2mm,-4mm

厚度误差(局部值):

厚度允许误差范围
<100mm+2mm,-3mm
100-250mm+3mm,-6mm
250-400mm+3mm,-10mm
>400mm+3mm,-14mm

重量误差:

厚度允许误差范围
<100mm+0kg/m²,-20kg/m²
>100mm+0kg/m²,-25kg/m²

弹道性能测试

Vd = 1530×(D^0.75×T^0.7)/P^0.5

D = 炮弹弹径(单位为dm)

T = 装甲厚度(单位为dm)

P = 炮弹重量(单位为kg)

日方使用的德玛尔公式中并没有角度修正值,且原是用于估测老式穿甲弹在0度入射角下的穿甲能力的,因此无法直接估测91式穿甲弹的穿甲能力,故需要经过质量系数(Figure of Merit)的修正。修正后的速度即为弹道极限,其衡量标准与美国类似(弹体大部分穿过装甲板,且剩余速度为0)。

以下数值乃是20.3cm穿甲弹在各个角度下射击均质装甲时的质量系数(此处并未考虑T/D比值发生变化时质量系数的变化情况):

炮弹类型装甲类型测试角度质量系数
20.3cm 91式穿甲弹NVNC/MNC1.30
10°1.30
20°1.32
30°1.37
40°1.48
50°1.72
55°1.92
60°2.17
65°2.49
70°2.91

装甲板的验收测试

对装甲板进行验收测试时,使用的质量系数与上述数据有所不同(因为考量方式不同,详见下文)

测试之前会首先测量装甲板的厚度,此处厚度指装甲板四个角落的厚度的平均值。

测试时所用的炮弹不装炸药,改为装填沙子,其重量与装药量相当。

测试装甲板时所发射的炮弹数量不超过三发,第一发炮弹射击装甲板靠近底部角落处,第二发炮弹射击装甲板顶部靠近角落处,第三发则向任何合适的位置射击。

测试用于垂直防护的装甲板时,炮弹落点与装甲板边缘之间的距离至少应在3倍弹径以上,且每一发炮弹之间的落点也至少应在3倍弹径以上;而测试用于水平防护的装甲板时,炮弹落点与装甲板边缘之间的距离至少应在4倍弹径以上,每一发炮弹之间的落点则视装甲板的崩落情况而定。

以下内容是各类条件的测试规格(质量系数是我计算的)

垂直防护装甲

炮弹类型装甲类型装甲厚度测试角度测试速度质量系数
46cm 91式穿甲弹VH/VC>400mm30°??

由于保密的缘故,46cm穿甲弹的测试规格不明。

炮弹类型装甲类型装甲厚度测试角度测试速度质量系数
41cm 91式穿甲弹VH/VC400mm20°395m/s1.084
375mm375m/s1.077
350mm355m/s1.070
325mm335m/s1.064

炮弹类型装甲类型装甲厚度测试角度测试速度质量系数
36cm 91式穿甲弹VH/VC325mm20°385m/s1.105
300mm360m/s1.093
275mm335m/s1.081
250mm310m/s1.069

炮弹类型装甲类型装甲厚度测试角度测试速度质量系数
20.3cm 91式穿甲弹NVNC/MNC150mm20°355m/s1.151
125mm305m/s1.124
100mm260m/s1.120

炮弹类型装甲类型装甲厚度测试角度测试速度质量系数
15.5cm 91式穿甲弹NVNC/CNC100mm20°315m/s1.108
75mm265m/s1.140

在上述测试条件下,若是炮弹的定心带之后的部分未能穿入装甲板,则可认为这块装甲板通过了验收测试。

水平防护装甲

炮弹类型装甲类型装甲厚度测试角度测试速度质量系数
46cm 91式穿甲弹NVNC/MNC>200mm55°??

由于保密的缘故,46cm穿甲弹的测试规格不明。

炮弹类型装甲类型装甲厚度测试角度测试速度质量系数
41cm 91式穿甲弹NVNC/MNC200mm55°400m/s1.784
175mm360m/s1.763
150mm315m/s1.718

炮弹类型装甲类型装甲厚度测试角度测试速度质量系数
36cm 91式穿甲弹NVNC/MNC150mm55°365m/s1.800
125mm315m/s1.765
100mm265m/s1.736

炮弹类型装甲类型装甲厚度测试角度测试速度质量系数
20.3cm 91式穿甲弹NVNC/CNC100mm55°405m/s1.745
75mm320m/s1.686
60mm230m/s1.417

炮弹类型装甲类型装甲厚度测试角度测试速度质量系数
15.5cm 91式穿甲弹NVNC/CNC75mm55°415m/s1.745
60mm290m/s1.458
50mm230m/s1.314
50mm65°330m/s1.885
35mm250m/s1.833

在上述测试条件下,若是炮弹未能完整穿透装甲板(允许有碎块穿过装甲板),则可认为这块装甲板通过了测试。

当装甲板通过了测试规格考验时,后续炮弹会以更高的速度进行射击,以了解这块装甲板的真实性能。

亀ヶ首测试场上的一个典型的测试用靶跺: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4-9-2 22:32 编辑

附录:美国海军所获得的全部日本装甲板的清单

从吴海军工厂获得的装甲板冶金测试样本

装甲编号装甲尺寸装甲厚度装甲类型
JE50-31502英尺×3英尺13.5英寸不明
JE50-31514英尺×4英尺2.25英寸CNC1
JE50-31524英尺×4英尺1.5英寸CNC1
JE50-31534英尺×4英尺1.25英寸CNC1
JE50-31545英尺×6英尺4英寸VC
JE50-31552英尺×3英尺12.75英寸VH
JE50-31562英尺×3英尺16英寸VH

从亀ヶ首测试场获得的装甲板样本

VH装甲板

装甲编号装甲尺寸装甲厚度备注
JE50-313312英尺×18英尺7英寸无弹孔,OK
JE50-312410英尺×18英尺12.8英寸3个弹孔,1/2装甲板OK
JE50-310912英尺×22英尺15英寸1个弹孔,3/4装甲板OK
JE50-311012英尺×18英尺15英寸2个弹孔,5/8装甲板OK
JE50-311312英尺×18英尺15英寸无弹孔,OK
JE50-3127X12英尺×18英尺16.1英寸3个大尺寸弹孔,只能进行冶金测试
JE50-3130X12英尺×22英尺16.1英寸4个大尺寸弹孔,只能进行冶金测试

注释:3133、3124、3113已被美军用于弹道测试,3109已被英军用于弹道测试,3110情况不明,3127X与3130X无法进行弹道测试。

MNC装甲板

装甲编号装甲尺寸装甲厚度备注
JE50-310112英尺×20英尺5.9英寸5个弹孔,1/2装甲板OK
JE50-312213英尺×18英尺5.9英寸无弹孔,OK
JE50-313412英尺×22英尺5.8英寸1个弹孔,几乎全部OK
JE50-312812英尺×18英尺6.8英寸4个弹孔,2/3装甲板OK
JE50-312510英尺×18英尺7.8英寸2个弹孔,2/3装甲板OK
JE50-311212英尺×18英尺7.8英寸中央部位1个弹孔,1/3装甲板OK
JE50-3136X12英尺×22英尺9.8英寸3个大尺寸弹孔,只能进行冶金测试

注释:3122、3128已被美军用于弹道测试,3101、3112已被英军用于弹道测试,3125、3134下落不明,3136X无法进行弹道测试。

NVNC装甲板

装甲编号装甲尺寸装甲厚度备注
JE50-311113英尺×18英尺2.75英寸无弹孔,OK
JE50-312012英尺×18英尺3.1英寸无弹孔,OK
JE50-311912英尺×18英尺3.8英寸无弹孔,OK
JE50-312313英尺×18英尺5.8英寸无弹孔,OK
JE50-313512英尺×18英尺6.0英寸3个弹孔,3/8装甲板OK
JE50-311813英尺×21英尺9.75英寸4个弹孔,3/8装甲板OK
JE50-310811英尺×32英尺12.0英寸装甲板上有成型装药穿孔,2/3装甲板OK

注释:3118、3120、3123已被美军用于弹道测试,3111、3135已被英军用于弹道测试,3108同时被美军和英军用于弹道测试,3111、3119下落不明。

CNC装甲板

装甲编号装甲尺寸装甲厚度备注
JE50-310410英尺×20英尺2.6英寸无弹孔,OK
JE50-310510英尺×20英尺2.6英寸无弹孔,OK
JE50-311510英尺×17英尺3.0英寸2个弹孔,1/2装甲板OK
JE50-311610英尺×17英尺3.0英寸1个弹孔,超过1/2装甲板OK
JE50-313211英尺×18英尺3.0英寸2个弹孔,3/4装甲板OK
JE50-311412英尺×22英尺3.2英寸无弹孔,OK

注释:3114、3116已被美军用于弹道测试,3105、3115已被英军用于弹道测试,3104、3132下落不明。

CH装甲板

装甲编号装甲尺寸装甲厚度备注
JE50-3106X10英尺×18英尺3.3英寸无弹孔,OK

这是一块CNC的表面硬化试制版本,试制结果并不成功,下落不明。

不明类型装甲板

装甲编号装甲尺寸装甲厚度备注
JE50-313112英尺×23英尺1.5英寸无弹孔,OK
JE50-312612英尺×18英尺1.4英寸无弹孔,OK
JE50-31219英尺×17英尺1.9英寸无弹孔,OK
JE50-31025英尺×9英尺2.8英寸无弹孔,OK
JE50-31035英尺×9英尺2.8英寸无弹孔,OK
JE50-31077英尺×12英尺3.0英寸无弹孔,OK
JE50-311710英尺×20英尺3.9英寸2个弹孔,1/2装甲板OK
JE50-313712英尺×22英尺9.0英寸1个大尺寸弹孔,1/2装甲板OK
JE50-312911英尺×22英尺12.0英寸2个弹孔,1/2装甲板OK

注释:3107已被英军用于弹道测试,其余下落不明。

上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功勋勋章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政道纪念章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4-9-11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日本进行火炮与装甲测试的亀ヶ首试射场(属吴镇守府);它的历史与现况报道:

http://kure-sensai.net/Iseki/P-Kiti-Q-Kiti/Kamegakubi.html

这个网页有关技术的部份还是翻译USNTMJ报告,可见日本战败时有关资料的残破,真所谓“礼失而求诸野”。

图左上方海滩边一排4根铁架是挂测量炮弹飞行速度线圈的,试射时炮口对准吊在半空的圆环感应线圈发射,取炮弹通过线圈的时间差测速。

Archiver|手机版|©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2 19:12 , Processed in 0.02372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