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7817|回复: 3

[转帖]IJN九九式舰载俯冲轰炸机发展史

[复制链接]

二等兵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4-9-8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TITONI 于 2014-9-8 13:04 编辑

出自《战舰》杂志


源出异国——九九式舰上爆击机研发历程

在20世纪初空中战争的黎明时期,飞机使用航空炸弹对地面目标进行攻击的主要方式是水平轰炸,即飞机以水平姿态飞行,并从一定高度向目标投弹,受到空气阻力和重力的双重影响,炸弹的飞行轨迹呈抛物线形,加上飞机速度、投弹高度以及风力、风速等因素,弹道变化更加复杂,使得落点判断困难,不易瞄准,容易产生误差,命中率偏低,多适用于对一定区域进行面积轰炸,并通过大机群密集投弹的方式弥补精度的不足,但是不适用于对小型目标或运动目标的精确轰炸。俯冲轰炸就是为了解决水平轰炸的缺点而设计的攻击方式,即飞机向目标做大角度俯冲,在下降过程中进行精确瞄准,同时修正飞行路线和姿态,在低空投弹并迅速拉起机首,恢复水平飞行或爬升脱离目标,通常来说,俯冲轰炸的俯冲角度在50至70度之间,投弹高度在500至600米。进行俯冲轰炸时炸弹弹道近乎垂直,运动距离较短,受阻力、风力影响较小,易于瞄准,命中率高,非常适于攻击小面积目标和移动目标。在二战时期,高空水平轰炸的命中率约10%,而俯冲轰炸的命中率可高达60~70%。
俯冲轰炸产生的确切时间已不可考,能够确认的是最早尝试这一战术的国家是英国,在一战欧洲西线战场上,英国皇家飞行团及海军航空队曾运用俯冲轰炸袭击诸如齐柏林飞艇库之类的重要目标。早期飞机结构脆弱,难以承受俯冲和拉起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因此俯冲轰炸应用并不普遍,后来的英国皇家空军也没有将其作为主要战术方法进行深入发展。除英国外,其它国家也研究过俯冲轰炸,但直正将其发扬光大并扬威战场的只有三个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美国陆海军在一战后对俯冲轰炸进行了广泛的试验,并在1925年列装了第一种专门设计的俯冲轰炸机——寇蒂斯F8C“猎隼”。受到美国影响,德国在30年代重建空中力量时也把俯冲轰炸作为重要的攻击手段,研发、装备了著名的JU87“斯图卡”。日本对于俯冲轰炸的研究及相应机型的开发既有源自美国的刺激,也有来自德国的技术支持,日本人在主方面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本文介绍的九九式舰上爆击机。

扶桑舰爆之路

在日文中“俯冲轰炸”被称作“急降下爆击”,由于命中率高,俯冲轰炸在攻击高速机动的水面舰船方面具有很高的战术应用价值,因此受到日本海军的高度关注。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日本海军就使用舰载战斗机或水上飞机尝试进行俯冲轰炸,并且注意到这种攻击方式相比水平轰炸的优点。起初,日本海军将俯冲轰炸称为“特殊爆击”,以区别传统的“水平爆击”,同时也对外界隐瞒新战术的真实性质。
1929年,作为日本海军航空兵的种子部队和飞行测试中心,横湏贺海军航空队使用三式舰上战斗机进行系统的俯冲轰炸试验,对这一战术的潜在价值进行评估,并收集基础数据,
积累经验。继而在1930年,来自航母“加贺”和“凤翔”号的三式舰战也进行了类似的飞行试验,使用4公斤训练弹对旧式巡洋舰“明石”号进行了俯冲轰炸。次年,航母“千岁”号为靶标,使用30公斤训练炸弹实施了俯冲轰炸试验,上述带有探索、测试性质的飞行活动为日本海军日后发展俯冲轰炸战术,研发专用俯冲轰炸机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日本海军还注意从国外获取相关的技术情报,在1931年派遣海军技术研究所的工程师赴美考察,他访问了寇蒂斯、钱斯·沃特等飞机制造公司,详细了解了美国当时设计俯冲轰炸机的经验,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1931年,日本海军着手设计本国的俯冲轰炸机,日本海军将该项目命名为“六试舰上特殊爆击机”。六试特爆采用当时流行的敞开式座舱双翼机布局,机身和翼面为金木混合骨架加帆布蒙皮结构,为了符合俯冲轰炸的需要进行了特别设计,该机主翼采取下翼比上翼位置靠前的反向交错配置,而且下翼为倒海鸥翼形,外观上非常另类。六试特爆的一号原型机在1932年11月制造完成,然面试飞表明其纵向稳定性极其低劣,在进行俯冲测试时发生了机毁人亡的事故,开发工作就此中止,而后续改进的七试特爆的设计上也没有明显改善。
尽管在研发专用俯冲轰炸机的初期阶段遭遇挫折,日本海军对于俯冲轰炸的兴趣没有丝毫减退,相关的验证研究活动一直在继续。1932年,日本海军对两架从英国引进的布里斯托尔“斗牛狗”战斗机进行了机身强化,用于俯冲轰炸测试,并且成功实现了搭载250公斤通常炸弹进行垂直俯冲攻击的试验。1933年底,日本海军第一个舰爆飞行分队正式建立,并配属“龙骧”号航母,比德国空军第一个俯冲轰炸机单位——施韦林飞行大队的成立还早两年,这表明俯冲轰炸已经从试验技术上升为实战战术。由于还没有专用机型可供使用,“龙骧”舰爆队最初装备的是由中岛九零式二号水上侦察机改装的常规起降型,九零型曾用于早期的俯冲轰炸试验,将浮舟撤除后加装轮式起落架,就变成了航母舰载机,但是九零式不能进行大角度俯冲,实际上俯冲角度被限制在50度以下,通常只能进行35—40度的下滑角进行滑翔轰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俯冲轰炸机。
面对一线部队装备欠缺的状况,日本海军在1933年启动了“八试舰上特殊爆击机”项目,并引入竞争机制,由横湏贺海军航空厂和来自民间的中岛、爱知两公司参与设计。总部位于名古屋的爱知公司全称为“爱知时计电机株式会社”,是一家创建于1893年,以钟表、精密机械制造为主的老牌企业,从事军工生产也超过了三十年时间,爱知公司于1920年开始涉足航空领域,为日本海军设计了多种性能出色的水上飞机,技术实力得到军方的首肯。
由于爱知公司缺乏设计俯冲轰炸机的经验,不得不求助于德国的亨克尔公司,爱知公司以He66为蓝本加以改良设计,以符合本国军方的性能要求,爱知技术团队对He66的起落架进行了加强,以适于在航母上起降,增加了一个坐席,改为双座型,还把德制原型机的西门子发动机更换为国产的中岛“寿”二型空冷发动机。爱知公司在机身强度、操纵性、飞行稳定性各方面都优于竞争对手,于1934年12月被军方采用,成为日本海军列装的第一种舰载俯冲轰炸机,最初命名为“九四式舰上轻爆击机”,1936年后改称为“九四式舰上爆击机”简称九四舰爆,军用机型代号为D1A1。与半路出家的九零式水侦改型不同,九四式具有完全的俯冲轰炸能力,至1937年制造162架。
耐人寻味的是,尽管“急降下爆击”已经成为日本海军对于俯冲轰炸的专用术语,但是这个字眼从未出现在海军官方文件中,同样“急降下爆机”这个称谓也不存在于下正式机种命名中,而简称为“爆击机”。与之相仿,在美国海军的正式文件中也没有使用“俯冲轰炸”或“俯冲轰炸机”的用词,此类机型都是以“侦察轰炸机”的名义设计开发的,似乎未来即将在太平洋上针锋相对的两大海军都在极力掩饰“俯冲轰炸”这种作战手段。
在九四舰爆之后,爱知公司继续对其进行改进,更换功率更大的中岛“光”一型发动机,修改引擎罩、座舱风档,增加燃油载量,以延长续航距离,为主起落架安装了流线形整流罩。依据上述改良设计,爱知公司在1936年10月以“九四舰爆改”的名义制造了原型机。试飞表明其性能较九四舰爆有明显改善,于1936年11月被日本海军列装为“九六式舰上爆击机”,即九六舰爆。机型D1A2,取代九四舰爆成为日本航母舰爆队的主力装备。

二等兵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9-8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ITONI 于 2014-9-8 13:02 编辑

十一试舰上爆击机

在30年代中期,世界航空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双翼机正向单翼机过渡,全金属机身,应力蒙皮设计逐渐淘汰了木制或金木混合骨架和帆布蒙皮结构,封闭式座舱和可收放起落架也取代了敞开式座舱和固定式起落架,上述特征成为三十年代后期世界飞机设计的主流。
在此基础上日本海军设计制造了九六式舰战和九七式舰攻两种全新机型,这样日本海军的舰战和舰攻都已达到了现代化水准,在三大航母舰载机当中仅有舰爆还落后于时代.
1936年8月11日,日本海军航空本部下达了研制“十一试舰上爆击机”的命令,由此废止了之前所沿用的“特殊爆击机”的称谓。日本海军提出以下要求:由航母搭载,以攻击敌军舰船,特别是航母为主要目标,能够挂载250公斤炸弹实施俯冲轰炸,俯冲速度控制在3.5~5米/秒范围内,在90度俯冲轰炸速度限制在240节(444公里/小时)以下,在3000米高度最大飞行速度在200(370公里)节/小时以上,在载弹情况下以160节(196公里/小时)以上速度巡航时续航距离可达800海里以上或续航时间在5小时以上,爬长至3000米高度的时间不超过6分钟,具备良好的舰上起降能力,降落速度不超过60节(111公里),在合成风速10米/秒的情况下降落距离在100米以下,易于进行夜间飞行,实用高度在2000~4000米之间,在确保续航力、航速和爬升力的同时,提搞操纵性和机动力,在不挂弹时具备一定的空战能力;在自卫武器方面,配备固定式7.7毫米机枪2挺(每挺备弹200发)和旋转式7.7毫米机枪1挺(备弹400发),机载通讯设备的通信距离在800海里以上,可进行编队内通话。在满足上述要求性能前提下,可以考虑在单人驾驶并挂载150公斤炸弹时续航距离达到1200海里以上。此外,还有机翼折叠后宽度不超过11.4米等细节要求。
爱知,三菱和中岛接受了研制任务,后因三菱忙于零式战斗机的设计而退出竞争。十一试舰爆项目在爱知公司内部的代号为AM-17,设计团队由五明得一郎担任,主设计工作由他的首席助手尾崎纪男负责完成。
爱知以亨克尔He70“闪电”快速客机作为蓝本着手设计AM—17型单翼机。在十一试舰爆的动力配置上,爱知团队有两个选择,分别是空冷星形发动机和液冷直列发动机,考虑到舰爆在俯冲过程中,飞行员要进行瞄准修正,因此前方和前下方逼必须视线良好,而在进行侦察和着舰时也要求前方视界尽量宽广,所以选择外形细长、正面投影较小的液冷发动机。虽然液冷发动机存在结构复杂、维护困难、抗损性低的缺点,但从作战性能考量,都不是致命性的。说起液冷发动机恰好是爱知公司的长项,当时日本航空企业从国外引进、仿制以及自行研发飞机引擎大多以空冷发动机为主,而爱知公司却特立独行,将液冷发动机作为发展方向,从德国戴姆勒—本茨公司引进了DB系列液冷发动机的制造技术,并获得了特许生产权,成为日本制造液冷发动机的专门企业。爱知公司自然希望AM-17项目采用自家开发的引擎,当时爱知公司的发动机部门正对德制DB601型引擎进行仿制研究,有望取得成功。
在确定发动机型号之前,技术人员对采用液冷或空冷引擎的利弊,本公司引擎与其它厂家空冷引擎的性能进行了综合比较。从飞机性能考虑采用DB601的仿制品最为有利,明显优于竞争对手的空冷发动机,但这种新引擎还处在研制阶段,并不能马上到位,且未受检验,在可靠性方面存在隐患,爱知公司现有的其他液冷引擎动力不足,反而不及相对成熟的空冷发动机,是等待本公司的新引擎还是选用现成的空冷发动机?最后还是决定选用三菱公司的“金星”44型发动机,发动机型号确定后,就可以确定机身形态和机身结构,以享克尔公司的He70为基础,十一试舰爆选用了悬臂下单翼布局、全金属机身和可收放的机落架。此方案得到海军方面的认可。
在初步设计方案通过后,爱知团队就转入了详细设计阶段,并且确立了三个基本方针:能够承受大角度俯冲的高强度机身,超过军方要求的高性能,极力减轻机体重量。由于发动机已经选定,也就获知了动力输出上限,以此为前提要达到高性能目标,就要将机身设计小型化,轻量化,优化气动外形,减小空气阻力,但同时又要考虑满足燃油载量和弹药载量的需要,保证一定的机体尺寸上,机身又不能过于缩小,所以减小空气阻力就成为主要着眼点,为此设计师大胆采用了埋头铆钉,尽量减少机身表面的突出物,同时严格遵守各部分的重量分配,将机身重量控制在军方限定的范围内,后来的一号原型机表明设计团队实现了预想的目标,不仅没有超重,机身重心也与设计值相一致。
在爱知公司的设想中唯一没有实现的就是可收放式超落架,为了减少飞行阻力,AM—17特意选择了相对轻薄的翼型,使得主翼内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超落架及其收放机构,在翼面结构内设置超落架舱也会对主翼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超落架收放机构的设计相对复杂,会延长研发时间,可能超出军方规定的期限,还会带来额外的增重,与减轻重量的基本方针发生冲突。进一步的风洞模型试验显示,即使安装固定超落架也可以达到性能要求,于是技术团队从简化设计、减轻重量、主翼结构的坚固以及保证研发进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决定放弃可收放起落架,采用相对保守的固定式超落架。这个选择看似落后,却是从项目整体进展全盘考虑后做出的合理取舍,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有设计的初期阶段,爱知团队没有计划为AM-17安装俯冲减速板,但是在1937年5月,海军要求将俯冲速度的上限由240节降低至200节(370公里/小时),使减速装置成为必要的配置。技术人员提出了多种减速设计方案,比如双重减速襟翼、可收放式机身减速板等等,对每一种方案都进行了仔细的风洞测试,最后决定在主翼下表面安装一对活动式横向边条,在俯冲时可翻转90度,起到减速作用,这一结构与JU87的减速装置颇为相似,后来有人认为AM—17实际上借览鉴了JU87的设计,但爱知的团队对这种说法坚决反对,始终声称这是爱知团队的自主创造,考虑到爱知团队并不避讳AM—17项目得到亨克尔公司的技术支持,因此也没有必要在这个细节上羞于承认,只能说东西方的飞机设计师在解决同样的工程难题时会不谋而合罢了。虽然后来军方将俯冲速度的限制要求放宽至270节,但减速装置被保留下来。


改进与胜出


经过一年的设计,AM-17的一号原型机于1937年12月25日在爱知公司位于名古屋的工厂制造完成,由于三菱“金星”发动机延迟交付,一号原型机用中岛“光”1型730马力空冷发动机作为临时代替。一号原型机在完成六天后被运往陆军各务机场,在1938年1月6日成功试飞,试飞员为铃木少佐和松村大尉,同时AM—17也获得D3A1的机型代号。原型机的初期试飞是比较顺利的,但随着科目的增多,一些技术缺陷也暴露出来,一是副翼控制不灵,方向安定性低劣;二是在进行急转向和垂直盘旋时机身存在易于发生尾旋的恶劣倾向,松村大尉在飞行时突然进入尾旋,操纵杆失灵,竟将手打伤,缠了数日绷带方才痊愈。此外还有俯冲时减速板发生震颤、舵面沉重等问题,从而拉开了艰难而漫长的改进之路。
技术团队通过研究发现尾旋问题的根源在于翼端失速,为此对主翼翼尖形状进行了修改,并且制作了不同尺度的木制翼尖安装在原型机上进行反复测试,直至不受控制的尾旋倾向得到明显减轻,依据试验结果重新设计了主翼外形,并应用于后来的生产型。在后期试飞中,为了改善飞机在俯冲后拉起的控制性能,设计人员增加了升降舵配重,结果发现自主尾旋问题再次出现。大量的测试数据表明仅仅依靠修改翼尖外形并不足以根除翼端失速的毛病,确保在大迎角飞行时的方向安定性才是关键所在,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在后机身上部增加一条延长的背鳍,这个修改成为后来九九舰爆的重要外观特征。在解决副翼控制问题时,技术人员花费了大量精力和时间重新设计了副翼及控制机构,最后却发现错误的源头在于工厂的加工环节,副翼铰接机构的位置比设计蓝图偏差了7毫米!这点细微的误差使技术团队白费了很多力气。
经过一系列改进,AM-17的二号原型机在1938年夏研制完成,该机安装一台三菱“金星”3型发动机,起飞功率达到840马力,取代了在一号原型机上被证明动力不足的“光”1型发动机,为此重新设计了引擎罩。二号原型机的尺度较一号原型机有所放大,翼展由14.1米增加到14.5米,主翼面积由33平方米增加到35平方米,机身长度也略有增加,机身重量增加约200千克。一号原型机的主翼后缘在翼根处呈弧形凹陷,这是HE70翼面设计的特色,但是在二号原型机上取消了这个设计,将主翼后缘改为直线,并在翼根处向机身平滑过渡,以此增加副翼的尺寸,改善操控能力。试飞表明,二号原型机的飞行品质和操纵性能得到明显提高。
当爱知公司在全力推进AM—17时,他的竞争对手中岛公司也不甘示弱,倾全力投入十一试舰爆的开发工作,在公司内部称为DB项目,军用机型号代号为D3N1。中岛的设计采用全金属下单翼机,机身线条细长,气动外形良好,采用一台改良的“光”1改九缸空冷发动机,最大功率达到820马力。DB方案的最大特色是采用了收放式起落架,两具主起落架采取翻转90度向后方收起的方式,这与同时期美国寇蒂斯P-36战斗机的起落架收放方式相同,在俯冲时可将起落架主轮放下并翻转,与机翼前缘平行,也可起到减速效果。此外,DB方案的副翼布置也与P-36相似,可见中岛的设计充满了浓郁的美国色彩,与爱知方案的德国血统形成对比。在设计过程中,军方提高了俯冲速度的限制标准,DB方案的起落架减速设计不足以达到要求,于是中岛团队也不得不寻找新的减速手段,最终采用和美军SBD轰炸机相似的带孔减速襟翼设计,但是解决减速问题拖延了研发进度,错过了交付原型机的期限,最后军方勉强同意中岛推迟至1938年3月完成了DB一号原型机,比爱知公司晚了四个月,从而在竞争中落于下风,而二号原型机直到1939年初才得以交付。
从1938年夏季开始,海军航空厂对中岛、爱知两公司的十一试舰爆原型机展开了对比测试,以决定谁能最终胜出,获得装备资格。爱知公司再接再厉,在2架原型机之后又于1939年3、4月制造了2架预生产型,并针对二号原型机的试飞结果进行了更多的改进,飞行稳定性的问题也在1939年春夏之交得到彻底解决,从1937年底首架原型机完成至此,AM-17的修正改良历时一年半,终于告一段落。二号原型机在试飞中达到了213节(394公里/小时)的最大速度,巡航速度为160节(296公里/小时),续航时间5.6小时,只有爬升速度略低于军方的要求,为3000米/7分钟,其他各项性能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指标。相比之下虽然中岛公司的DB原型机具有更先进的技术特征,但在试飞中的表现要略逊于爱知原型机,最大平飞速度为190节(352公里小时),巡航速度140节(259公时小时),爬升率为3000米/8分钟,均低于设计指标,结果落选,继八试特爆之后,中岛公司又一次败在了爱知公司手下,后者进一步巩固了在舰爆设计领域的优势地位。从1939年9月开始,爱知公司就已小批量制造新型舰爆,日本海军在同年12月16日以“九九式舰上爆击机”的名称正式列装。


机身结构


作为俯冲轰炸机,九九舰爆对机身结构的首要要求是坚固结实,强度可靠,能够承受大角度俯冲和急速拉起时的巨大应力,同时又要确保线形流畅,符合气动力特征,减少空气阻力,这是九九舰爆在机身设计上的两个基本要点,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基础上还要尽量减重,保证一定的内部空间,而HE70的流线型机身为爱知的设计师们提供了模板和灵感。九九舰爆采用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结构,无论机身内部还是外覆蒙皮,均用铝合金制造,并从力学构造上力求坚固。含机首部分的发动机支架,九九舰爆采用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结构,无论机身内部骨架还是外覆蒙皮,均用铝合金材料制造,并从力学构造上力求牢固。含机首部分的发动机支架,九九舰爆的机身全长为8.924米,最大宽度为1.137米,高1.705米,机身横截面为椭圆形,由前向后逐渐变细。
自发动机舱与驾驶舱之间的防火隔壁起至机尾,九九舰爆的机身内共有22根横向肋骨,与纵贯前后的纵向肋骨一道构成机身骨架结构。在防火隔壁所有的1号肋骨到侦察员坐席后方的11号肋骨之间得到了特别加强,采用4条能够承受高负荷的纵向加强肋骨,以确保机身前部成员坐席、机内设备以及翼身结合部的安全稳固,同时在前部机身上方座舱口及下方油箱位置的开口周围都用加强构件进行了加固,同样的强化措施也被应用于机身后部需要安装水平尾翼、垂直尾翼、着舰钩和尾轮的位置,大致在17号肋骨至22号肋骨之间。经过此番设计,九九舰爆的机身结构强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构造强度试验的测量结果显示,机身后部横向结构可以承受305公斤/平方米的负荷,而机身前部能够承受不少于13.5G的过载,完全满足进行大角度俯冲的强度要求。
与保持强度一样,优化机身外形,减少空气阻力也是一项重要课题,除了采取流线形机身外,设计人员还最大限度地减少机身外部的突出物,使其表面平顺,为此全面使用埋头铆钉用于固定骨架和蒙皮,这项技术之前曾被认为会降低机身强度。对于那些必需的外部结构,如座舱风档、投弹装置、轰炸瞄准具、无线电导航/测向天线、通信天线等,也都进行了流线形处理或用整流罩覆盖,也有采取伸缩式结构的。此外,在机身与主翼结合的翼根部位特意设计了整流结构,使主翼向机身圆滑过度,保证机身周围气流通行顺畅,避免气流扰动带来的阻力,这一结构还可以使机身后部平滑收缩,改善气动外形,有利于减少气流分离对尾翼造成的干扰。即使一副空荡荡的机身骨架,设计人员对每一个细节都做了充分的考虑,进行了精心的技术处理,从而达到最优效果。
九九舰爆机身骨架、蒙皮以及主翼、尾翼结构使用多种高强度超硬铝合金材料制造,其抗压强度达到45公斤/平方毫米,而且各个部位会使用不同材料。设计人员还考虑到九九舰爆作为一种舰载机要在海上高盐高湿环境中使用,机身结构必须具备相当的耐腐蚀性。众所周知,铝是一种耐腐蚀金属,但是硬铝合金为了提高强度而加入了铜、锰、镁等金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耐腐蚀性能,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九九舰爆在硬铝板材表面镀了一层纯铝薄膜,作为抗腐蚀保护层,有效抵挡了海水和含盐空气对机体结构的腐蚀,这也是在战争初期很多九九舰爆机身保持铝材本色,而没有使用防腐涂料的原因。

二等兵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9-8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ITONI 于 2014-9-8 12:57 编辑

主翼


九九舰爆的主翼设计深受HE70的影响,不过作为客机开发的HE70采用了木制结构主翼,无法承受急速俯冲造成的沉重负荷,因此九九舰爆的主翼设计可不是全盘仿效那样轻松,爱知技术人员要完成将木制结构向全金属结构的转化。
九九舰爆从AM-17一号原型机开始就使用了带有鲜明亨克尔特点的椭圆翼形,甚至主翼后缘根部的弧形凹陷也一并照搬过来,虽然二号原型机和生产型上取消了凹陷,但就总体翼形而言始终带有明显的德国特色。椭圆翼型的优点有于具有良好的气动性能,能够减少空气阻力,但是翼面的前后缘均为曲线,机翼构件的尺寸要根据翼面线形的变化而改变,增加了工艺难度,不便于简化生产,但是为了达到最佳性能,技术人员还是选择牺牲了生产性,而采用椭圆翼型。同样为了减少阻力,提高速度,九九舰爆的主翼运用了NACA23012翼型,这是一种在当时相当轻薄的翼型,在翼根部的相对厚度为12%,而在翼尖处则减为7%。椭圆平面加薄翼型赋予九九舰爆一对造型精悍锋锐的主翼,获得了优秀的气动能力,辅以进行了平顺流线处理的光滑翼面,使飞行速度得到了大幅提升。九九舰爆的初期生产型就达到了206节的速度,比设计指标高6节,比九六舰爆的167节更是提高了20%以上,而后期生产型又增至231节,与同时期的JU87和SBD-5型的227节相比也毫不逊色,这与出色的翼面设计有很大的关系。不过,轻薄翼型也存在易于失速、襟翼作用迟钝等问题,都在试飞过程中暴露出来,只能通过其他方面的改进加以抵消。
九九舰爆的主翼形设计主要从空气动力学角度考虑,却产生了一个无可回避的矛盾。轻薄翼形有利于减阻,但不利于强化机翼强度,而这正是俯冲轰炸机最需要的,根据计算在进行俯冲轰炸时主翼面要承受7G以上的过载负荷,这是通常水平轰炸所无法想像的,因此俯冲轰炸机必须具有与战斗机相当的主翼强度,如何能在气动外形和高结构强度之间取得平衡协调,就要依靠设计人员的智慧了。在主翼外形确定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精心设计翼面结构来提高强度,为此九九舰爆的主翼选择了与机身同样的全金属应力蒙皮结构,并且采用十分坚固的双翼梁箱形构造,以获得足够的强度,这一结构设计已经在现代飞机上普遍运用。在强度测试中以大迎角飞行时,整个主翼及翼面肋骨能够承受的气动载荷分别为11.9G和15.1G,而在实用状态下以正规载荷急速拉起时可承受的过载也能达到11.2G。作为比较,现代战斗机的座舱座椅在弹射出舱时要承受10~15G的过载,可见九九舰爆的主翼强度设计上的水准。
九九舰爆的最大翼展为14.36米,主翼面积为34.97平方米,翼面载荷为104公斤/平方米,纵横比为5.9,在结构上主翼又分为内侧的标准翼和外侧的外翼两部分。标准翼是一个与机身结为一体的大型整体构件,两根高强度硬铝翼梁横向贯穿机身,并成为机身结构的组成部分,不如说是机身结构向两侧的延伸,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翼身结合部的承重能力,以承受大角度俯冲施加的强大应力,同时也为主起落架提供稳固的基础,承受降落产生的冲击力。标准翼左右两端的宽度为3.48米,翼根长度为3.97米,以机身中心线为界,单侧翼梁上以150~170毫米间隔安装了8根高强度纵向肋骨,前后翼梁之间的空间用于而置油箱,在翼面后缘内还装有二氧化碳压缩的气囊,用于在海上迫降时提供浮力。为了给飞行员提供较好的下视视野。标准翼呈水平布置。
标准翼与外翼的连接部使用强度极高的镍铬钼合金钢制造,并用4根同样材质的螺栓加以固定,这个硬合金特殊部位也是主起落架的基座。连接部采用特殊的锥形螺栓,可使接合面紧密贴合,也便于装卸,但必须使用特制工具,连接部的空隙则用可拆卸的盖板遮盖。宽5.475米的外翼与标准翼一样,同为双梁箱形应力蒙皮结构,分布着25根翼面肋骨,其间隔较标准翼宽,大多在235~245毫米之间,越往外越窄,而翼端折叠部分间隔减为160~210毫米之间。为了提高横向稳定性,外翼带有6度30分的上反角。在2号至16号翼面肋骨之间前翼梁之前的翼面前缘设计成水密结构,在水上迫降时单侧外翼可提供560公斤的浮力,而标准翼单侧气囊可提供560公斤的浮力,而标准翼单侧气囊的浮力为1020公斤,两侧主翼的浮力值总和达3160公斤,可使飞机在海上漂浮,为机组人员逃生赢得时间。
为了节省停放空间,日本海军要求九九舰爆的主翼翼端可以折叠,在最初设计时外翼从18号翼面肋骨至翼尖约1.555米的翼面可向下翻转约152度,并用固定环或绳索固定,折叠后的翼展为11.48米,这种向下折叠方式被应用在最初生产的46架飞机上,从第47号量产机开始改为翼端向上折叠,由17号翼面肋骨向外约1.855米的翼面向上翻转约116至120度,折叠后的翼展为10.93米,比向下折叠减少了0.55米,但使整机高度由3.085米增加到3.348米,折叠机构还增加了10公斤的重量,折叠部位也用镍铬钼合金钢制造。
在标准翼后缘外侧及外翼后缘上安装有襟翼和副翼,九九舰爆选择了有利于滚转的差动副翼和弗利兹型副翼,而襟翼为普通形式,副翼和襟翼采用硬铝骨架加帆布蒙皮结构,其中副翼有16根翼面肋骨,襟翼有14根翼面肋骨。


尾翼


九九舰爆的尾翼配置较为普通,由于水平尾翼与升降舵,垂直尾翼与方向舵以及背鳍构成,翼面平面形状与主翼一样为曲线优美的椭圆翼型,水平尾翼和垂直翼也同样为双梁全金属应力蒙皮结构,而升降舵和方向舵则采用硬铝骨架加帆布蒙皮结构。
水平尾翼翼展4.4米,长1.4米,单侧翼面面积为1.608平方米,没有上反角,单侧翼面有9根肋骨,其中1、5、9号肋骨为加强肋骨,由于水平尾翼在俯冲机动时要承受很大风压,设计得非常坚固,据测试其承压能力为381公斤/平方米,水平尾翼的面积与飞机的纵向稳定性息息相关,设计人员经过反复计算和优选才最终确定九九舰爆的尾翼尺寸,从而得到优秀的纵向安定性和操纵性。单侧的水平尾翼通过4根螺栓与从2.0、22号机身骨架延伸到金属板固定,拆卸相对容易。升降舵两端全宽4.4米,长0.59米,单侧面积1.03平方米,通过铰接轴承与水平尾翼相连,有12根翼面肋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对强度要求不高的肋骨构件上打有大小不一的减重孔,以减轻重量。
垂直尾翼高1.688米,宽1.140米,面积1.175平方米,垂直安装,有8根翼面肋骨,其中2、4号肋骨得到特别加强。由于垂直尾翼要承受的外力不像水平尾翼那样强,在结构强度上也略低,可承受293公斤/平方米的风压,同样用4根螺栓固定在19、21号机身骨架的突出部上。方向舵高1.668米,宽0.686米,面积0.89平方米,其结构与升降舵相仿,其硬铝管形梁作为转动轴承贯穿机身尾部。在垂直尾翼前方还安装有一个大型背鳍,这是为了提高大迎角飞行时的方向安定性,消除突发尾旋而进行的特殊设计,其长度从18号机身肋骨处向前延伸至13号机身肋骨,直接固定在机身上,只有后端与垂直尾翼相连的部分用螺栓固定。


操纵装置


与大多数飞机一样,九九舰爆的飞行控制是依靠副翼、升降舵与方向舵实现的,其舵面操纵装置都采用普通设计,并无特别之处,唯一值得注意的是,在各个操纵面中副翼可承受的翼面载荷最大,达437公斤/平方米,而方向舵可承受的操作力最大,达236公斤。除了上述三个操作面处,襟翼和俯冲减速板也是飞行控制中发挥作用,这两个机构均采用油压控驱动。为了防止俯冲时襟翼发生振动,九九舰爆特意设计了襟翼控制器,飞行员可通过机械装置将襟翼锁定。
俯冲减速板是九九舰爆的另一个独特特征,如前所述,这个装置是在设计过程加入的,技术人员设想了多种形式的减速装置,比如安装双重减速襟翼,在后部机身两侧靠近尾部的位置加装收放式减速板,在主起落架转动90度等等,有比较了各种方案之后,最后选定的是在主翼下表面安装一对条形减速板。由于减速板在飞行时会产生湍流,引起副翼和襟翼振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飞机空中解体,所以设计人员对于减速板的尺寸和安装位置进行了详细研究和试验,反复修正减速板的剖面大小和形状,同时为襟翼和副翼加装防振动装置。九九舰爆的减速板长1.746米,宽0.22米,使用三个片状支柱固定于主翼下方,与主翼下表面间隔为150毫米,安装位置在外翼前梁下方,大致对应3号至10号翼面肋骨之间,在油压机构驱动下可翻转90度,垂直于翼面,达到减速效果。经过测试,九九舰爆在挂载250公斤炸弹的全备状态下,由2700米高度做近乎垂直的俯冲时,速度可以控制在约265节,符合不超过270节的设计指标,振动现象也很轻微,即使在水平全速飞行时,打开减速板也能使速度下降50节。


起降装置


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飞机已经迅速普及可收放式起落架的背景下,九九舰爆依然选择带有双翼机时代遗风的固定式起落架,看似有些不合时宜,但实际上是从机身构造,简化设计、性能要求及研发进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测试表明采用固定式起落架对性能的影响并不大,同时期的德国JU87型也采用了同样的固定式起落架,与采用可收放式起落架的美国SBD相比性能差距也不明显。
九九舰爆的主起落架安装有标准翼两端前翼梁之前的位置,使用两个螺栓加以固定,起落架支柱采用镍铬合金钢制造,并装有萱场公司设计制造的空气——油压式混合缓冲装置。起落架支柱上还配有防扭转装置,在早期的22型改为扭力臂。起落架支柱下端装有叉形轮架,11型的轮架材质为硬铝,而22型改为镍钼合金钢,两者在细节形状上有所差异。九九舰爆的主机轮规格为900*200毫米,直径大而宽度小,尺度接近双发大型飞机的机轮,采用压力为4公斤/平方厘米的高压轮胎。九九舰爆选择大直径机轮主要是考虑减缓固定式起落架降落时的冲击力,而且大机轮有助于缩短起飞时间,这对于排在舰攻之前离舰的舰爆来说也是有利的。在机轮上还装有冈本式NB—107鼓式制动器,使用油压驱动。为了减少空气阻力,机轮带有流线型整流罩,将大部分机轮罩住,整流罩的材质为镁铝合金。
九九舰爆的尾轮为200*70毫米的实心轮胎,通过旋转式轮架与萱场式油气缓冲支柱相连,11型尾轮轮架可以360度自由转动,22型则加装了限制装置,在飞行时固定尾轮。有时也会用尾撬代替尾轮。尾轮的安装位置在20号机身肋骨后方。
九九舰爆的着舰装置由着舰钩及其收放机构构成,由驾驶员负责操作,在降落时通过操纵索放下连接着舰钩的弹簧,使着舰钩垂下,这个弹簧也兼用为反冲减震装置,在22型上弹簧被改为橡胶绳,此外着舰钩本身也带着减震橡胶,缓解着舰钩与甲板相撞反弹对机身的冲击。着舰钩根部安装在17号机身肋骨下方的基座上,采用柔性连接设计,允许着舰钩臂做一定幅度的左右摆动,这个设计目的在于钩住阻拦索时可减轻机身的晃动。在与阻拦索解脱后,可通过座舱内的开关重新收起着舰钩。11型的着舰钩打开角度为35度,22型上增加到40度。


动力装置


选用尺寸适宜、性能出色、稳定可靠的三菱“金星”系列发动机是九九舰爆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正如前文所述,在十一试舰爆研制初期,爱知团队放弃本公司的液冷发动机而采用其他公司的空冷发动机作为AM-17的动力装置,当时可供选择的引擎型号主要有两种,一是三菱的“金星”系列,二是中岛“荣”系列,两者都是三十年代中期研发的1000马力级发动机,动力性能相仿,“荣”系列动力充沛、尺寸较小,已经被应用于九七舰攻,但可靠性不如“金星”,而爱知团队正是看中“金星”运行稳定的优点而加以采用。
“金星”系列引擎的研发始于30年代初期,但是直到1934年三菱从美国引进了普拉特—惠特尼R-1690型发动机的技术之后才取得突破,于1936年推出840马力的“金星”3型,之后又发展出40型、50型、60型等系列型号,输出功率由1000马力逐步提升到1350马力,每个系列又根据不同的机种需要产生了各种改型。
九九舰爆11型安装的是“金星”44型十四缸空冷星形发动机,长1.646米,直径1.218米,重560公斤,在2000米高度最大功率1080马力。九九舰爆22型采用了功率更大的“金星”54型发动机,这是专门为舰爆设计的改型,提高了压缩比和最大转速,还配备了二速增压机,使最大功率增加到1300马力,比44型提升近30%。54型发动机还安装了燃料泵喷装置,在汽缸因高压缩比而温度升高,燃料发生异常燃烧时注入高辛烷值汽油,以保证引擎的稳定运行。54型的尺度上比44型略长,重量增加约100公斤。11型和22型发动机支架、排气管和吸气管布局都大同小异,但机首引擎罩的外形略有差别,材质也有不同,11型的引擎罩用不锈钢板和铝板制造,而22型采用了硬铝材料。
九九舰爆11型配有三个铝制油箱,分别位于驾驶员坐席下方的机身内以及标准翼前后翼梁之间,第侧主翼各有一个,机身油箱的容量是216升,机翼油箱的容量是392升,总计可装载1000升燃料,约为零战的两倍。九九舰爆22型除上述三个油箱外,还在右侧标准翼前缘内增加一个容量79升的高辛烷值油箱,主要用于起飞时供给燃料,提升动力。九九舰爆最初没有计划搭载副油箱,在战时为适应长距离飞行的需要,也进行了相应改装,能够携带副油箱。11型的润滑油装载量为82升,22型减少为60升。
九九舰爆11型安装了一具金属制住友—汉密尔顿CS—30型三叶牵引恒速螺旋桨,桨面直径3.05米,重量152公斤;22型更换为金属住友—汉密尔顿3E4039型三叶牵引式恒速螺旋桨,桨面直径为3.2米,重量162公斤。


轰炸装备


俯冲轰炸机在作战性能上的优点就是投弹命中率高,缺点是载弹量偏少,攻击威力不足。由于需要做大角度俯冲投弹并迅速拉起,机身要具备足够的强度,这意味着机体构造和加强材料的重量占全备重量的比例较大,在动力一定的情况下,飞机的载弹量就会相应减少,因此俯冲轰炸机通常难以携带重型炸弹,在二战时期通常挂载250~500公斤炸弹。
九九舰爆的主要任务是攻击敌军舰船,也可对地面目标实施精确轰炸,使用的主要武器是250公斤航空炸弹,就威力而言远不如大型陆攻携带的800公斤炸弹,而九九舰爆的投弹高度在500米左右,250公斤炸弹在击中目标时存速不足,加上重量较小,对坚固装甲目标杀伤力有限。日本海军认为舰爆不适合攻击装甲厚重的战列舰,最适合打击水平防御能力不强的航空母舰、巡洋舰等目标,尤其是用于破坏航空母舰脆弱的飞行甲板,使其丧失起降能力,这也是日本海军发展舰爆的主要目的,从这点看250公斤炸弹的威力是足够的。
与同时期各国的俯冲轰炸机相似,九九舰爆采用了秋千式投弹装置,即利用引导装置使炸弹脱离机身后运动到螺旋桨旋转范围之外再投放,以避免撞击螺旋桨。九九舰爆的投弹装置由机腹挂架、投弹引导杆、安全杆、自动解脱器、投弹引导框等几部分构成。250公斤炸弹挂架位于机腹前部中线位置,在挂弹时利用吊带和卷扬机将炸弹吊至机腹下方,将弹体上的吊环与挂架及引导框后部的钩子扣合,并卡住引导框。在进行投弹时,驾驶员首先要拉起坐席右前主地板上的挂架安全杆,解除投弹装置的安全保险,其次将自动解脱器的安全杆向右旋转90度,解除解脱器的保险,这样就完成了投弹的准备工作。在瞄准目标并下降至投弹高度后,驾驶员按下操纵杆上的投弹开关,自动解脱器开始工作,拉动投放索,解开挂架和投弹引导框的锁定装置,在重力作用下炸弹随引导框向前下方运动,当引导杆转动90度,与机身轴线垂直时,炸弹所处位置超出螺旋桨旋转范围275毫米,此时炸弹将自动脱离引导框,向目标坠落。引导杆前端固定在发动机支架上,后端与引导框相连,引导框连接有铁丝和直径10毫米橡皮绳,在炸弹脱落后可向后拉动引导框,使其自动回归原位。值得一提的,九九舰爆的投弹装置完全是机械式的,这与二战时期轰炸机普遍采用的电气式投弹装置有很大不同,其设计非常巧妙,操纵轻松,动作可靠,而且重量不大。
除了挂载250公斤炸弹的机腹挂架外,九九舰爆在主翼外侧还有额外的挂点,可以挂载30公斤或60公斤炸弹。11型的两翼各有一个挂点,22型每侧各有两个,在13、14号翼面肋骨位置。小型炸弹挂架都是临时安装的,投弹拉杆设在坐席左侧,通过投放索解脱炸弹,只能依次投弹,整个机构非常简单,可见日本海军对于舰爆使用小型炸弹并不十分重视,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攻击手段。
俯冲轰炸的瞄准方式相比水平轰炸要简单很多,不必进行复杂的计算,大致上只要在俯冲过程中将机首指向目标即可,因此也不需要特别精密的轰炸瞄准具。九九舰爆使用结构相对简单的望远镜式瞄准具,安装在座舱风档正前方中线位置,暴露在座舱外。11型配备的是九五式轰炸瞄准具,而22型更换为改良的九九式轰炸瞄准具,在九五式基础上加强了镜筒的气密性,并增加了电热式防雾装置。瞄准具前装有锥形镜头盖,可以通过座舱内的拉手开闭。在瞄准具右侧还有一个照门准星式环形瞄准具,可以进行辅助瞄准。22型的环形瞄准具进行了特殊处理,在表面上涂上了夜光材料,并在瞄准具后方的机身表面上安装了一盏小型照明灯,便于夜间瞄准。九九舰爆的轰炸瞄准具也兼用为机首机枪的射击瞄准具。


射击装置


九九舰爆还装备了3挺机枪作为前射武器和自卫武器。在机首引擎整流罩上部并排安装2挺九七式7.7毫米固定机枪,其射线穿过螺旋桨旋转面,因此配备了九五式射击协调器,由驾驶员操纵发射,通过风档正面的轰炸瞄准具和环形瞄准具瞄准。九七式7.7毫米机枪实际上是日本特许生产的英国维克斯E型7.7毫米机枪的仿制型,1937年列装,长1.04米,重11.8公斤,射速900发/分,有效射程600米,采用弹链供弹,九九舰爆机首机枪的弹仓固定安装在机枪下方的机身内,每个弹仓备弹500发,驾驶员可以通过正面仪表板上方的两个残弹指示器察看弹药的消耗情况。在座舱后部侦察员坐席后方的活动枪架上安装有一挺九二式7.7毫米旋转机枪,用作后方自卫武器,由侦察员操纵。九二式7.7毫米机枪是英国刘易斯式7.7毫米机枪的日本仿制改良型,作为机载武器时支除了原型的粗大散热筒,重8公斤,长0.99米,射速600发/分,有效射程约800米,采用97发圆形弹仓供弹,11型在侦察员坐席两侧的舱壁上备有4个备用弹仓,而在22型上增加到5个弹仓,存放位置也有不同,11型和22型在后座机枪的安装方式上明显不同。
在十一试舰爆的设计指标中,日本海军要求在不携弹的情况下具备一定程度的空战能力,从理论上说舰爆的机身强度与战斗机相当,机动性能明显优于相对笨重的舰攻,可进行空中格斗,特别是九九舰爆的翼面负荷与零战相差无几,又配备前射机枪,在必要时客串战斗机的角色也未尝不可。但是,无论爱知公司还是海军航空厂,在实际设计时并没有过多考虑舰爆进行空战的机动性能,其气动设计主要从确保俯冲的稳定性出发,九九舰爆并不具备与战斗机相抗衡的灵活性能,其固定机枪的主要用途是对地射击,而并非空战。在实战中,九九舰爆确有参加空战并击落敌机的记录,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与敌战斗机对阵时基本上处于下风。
九九舰爆的右主翼上表面还可以安装一具九八式照相枪,用于日常训练中记录射击效果,在最初14架生产型上照相枪安装在右侧标准翼外端,后来改为右侧外翼内端。
九九舰爆还装备了3挺机枪作为前射武器和自卫武器。在机首引擎整流罩上部并排安装2挺九七式7.7毫米固定机枪,其射线穿过螺旋桨旋转面,因此配备了九五式射击协调器,由驾驶员操纵发射,通过风档正面的轰炸瞄准具和环形瞄准具瞄准。九七式7.7毫米机枪实际上是日本特许生产的英国维克斯E型7.7毫米机枪的仿制型,1937年列装,长1.04米,重11.8公斤,射速900发/分,有效射程600米,采用弹链供弹,九九舰爆机首机枪的弹仓固定安装在机枪下方的机身内,每个弹仓备弹500发,驾驶员可以通过正面仪表板上方的两个残弹指示器察看弹药的消耗情况。在座舱后部侦察员坐席后方的活动枪架上安装有一挺九二式7.7毫米旋转机枪,用作后方自卫武器,由侦察员操纵。九二式7.7毫米机枪是英国刘易斯式7.7毫米机枪的日本仿制改良型,作为机载武器时支除了原型的粗大散热筒,重8公斤,长0.99米,射速600发/分,有效射程约800米,采用97发圆形弹仓供弹,11型在侦察员坐席两侧的舱壁上备有4个备用弹仓,而在22型上增加到5个弹仓,存放位置也有不同,11型和22型在后座机枪的安装方式上明显不同。
在十一试舰爆的设计指标中,日本海军要求在不携弹的情况下具备一定程度的空战能力,从理论上说舰爆的机身强度与战斗机相当,机动性能明显优于相对笨重的舰攻,可进行空中格斗,特别是九九舰爆的翼面负荷与零战相差无几,又配备前射机枪,在必要时客串战斗机的角色也未尝不可。但是,无论爱知公司还是海军航空厂,在实际设计时并没有过多考虑舰爆进行空战的机动性能,其气动设计主要从确保俯冲的稳定性出发,九九舰爆并不具备与战斗机相抗衡的灵活性能,其固定机枪的主要用途是对地射击,而并非空战。在实战中,九九舰爆确有参加空战并击落敌机的记录,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与敌战斗机对阵时基本上处于下风。
九九舰爆的右主翼上表面还可以安装一具九八式照相枪,用于日常训练中记录射击效果,在最初14架生产型上照相枪安装在右侧标准翼外端,后来改为右侧外翼内端。


机组及其他装备


九九舰爆的机组成员包括驾驶员和侦察员,前者位于座舱前部的操纵席上,负责驾驶飞机、操纵前射机枪以及进行俯冲投弹;后者位于座舱后部的侦察员席上,除了进行目标搜索外,还兼有后部机枪射手、无线电员和领航员的角色。驾驶员坐席具有上下调节功能,在飞机起降时可抬高座椅位置,以改善前方视野,确保起降安全,11型的坐席调节高度为170毫米,22型增加为198毫米。侦察员坐席的位置略低于驾驶员坐席,同样能够调节高低,而且可以转动180度,朝向后方,在操作无线电台和进行导航作业时,侦察员面朝前方而坐,在进行侦察警戒和操纵机枪时则转向后方而坐,并且升高座椅。前后坐席虽然相邻,却处于彼此分隔的独立舱室内,在5号机身肋骨位置有一道透明有机玻璃隔壁将前后座舱隔开,两名机组成员利用穿过隔壁的传声筒进行通话交流,而坐席之间的机身空间被用于安装无线电台等通信设备。在前后座舱内部都装有通风管道和照明设备。
九九舰爆的座舱配有一座狭长的框架式透时座舱盖,它由多个固定式和活动式风档组合而成。在11型上座舱盖分为五部分,其中驾驶员正面风档和两坐席之间的风档为固定式,其余三处为活动式的。驾驶员上方的风档向后滑动开户,侦察员上方的风档向前滑动开启,在需要回调机枪时则后部风档各前翻起并收纳于前方风档内。22型对座舱盖进行了修改,向后方延长,使整体外形有更具流线型特征,高度增加30毫米,风档组件数量增加到六个,在侦察员坐席后方新增一个可向左右旋转收起的后部风档,其他风档的移动方式与11型相同,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后部机枪的射界有所扩大。在风档开启的情况下飞行,速度会下降大约3节。


九九式舰上爆击机11型


九九舰爆的初期量产型号,1939年12月被日本海军采用为制式装备。初期生产型装一台1000马力的“金星”43型发动机,后期改良为1080马力的“金星”44型发动机,翼展14.36米,全长10.185米,主翼面积34.9平方米,自重2390公斤,全备重量增至3650公斤,最高速度和巡航速度略有下降,分别为2.6节和155节,爬升率提高至3000米/6分27秒,实用升限8070米,续航距离795海里。武备包括2挺7.7毫米机首相机枪和1挺7.7毫米后旋机枪,可在机腹挂载1枚250公斤炸弹,在翼下挂载2枚30公斤或60公斤炸弹。最初生产的46架11型机翼向下折叠,从47号机之后改为机翼向上折叠,而且后期生产的11型还增加了螺旋桨毂罩。
九九舰爆11型是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主力舰爆机型,从1940年开始陆续装备“赤城”、“加贺”等6艘大型航母和少数岸基航空队。从1939年3月至1942年8月,爱知公司永德工厂共制造476架九九舰爆11型(含预生产型6架)。


九九式舰爆22型


九九舰爆的后期型号,1942年底投产,1943年1月制式采用,机型号为D3A2。九九舰爆22型的改进之处在于更换了“金星”54型引擎,更换了更大尺寸的螺旋桨,水平尾翼面积由1.608平方米扩大至1.72平方米,襟翼也略有加长,简化了外翼折叠部件,翼面载荷增加到108.6公斤/平方米,机身长度增加46毫米,达到10.231米,翼展和翼面面积没有变化;机身各部分也做出很多修改,以使机体线形更加流线化,减少飞行阻力,引擎整流罩更趋圆滑,螺旋桨毂罩也成为标配,座舱风档高度增加了30毫米,并向后方延长,后部风档改为侧旋收纳方式,后部自卫机枪的架设和回收方式也有改变,射界有所扩大de后侧主翼前缘部位增加了一个79升的油箱,载油量增加至1079升,但润滑同载量由11型的82升减少至60升。主要武备保持不变,翼下挂载的小型炸弹增至四枚。九九舰爆22型的自重达到2570公斤,全备重量增加至3800公斤,中铸燃油量略有增加,但续航距离下降到730海里,在载弹的情况下航程减至567海里,但是最大速度增至231节,爬升率也有提高,达到3000米/5分48秒,实用升限提高至10500米,俯冲速度为285节,综合性能较11型有明显改善。

二等兵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9-8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海荒鹫——九九式舰上爆击机的服役和作战


登场前的热身


1939年11月,在正式列装前一个月,首批装备实战部队的九九舰爆就已抵达驻中国海南岛海口的海军第14航空队,在1939年底,为了切断中国从法属印度支那接受外援的通道,日军发动华南作战,在广西钦州湾登陆,一路向北进犯,于11月24日占领南宁,第14航空队奉命为陆军部队提供支援,这也是九九舰爆的第一个作战任务。1940年2月底,第14航空队的舰爆队完成了换装,并派出12架九九式舰爆由海口转场至南宁,随即在广西全境展开空袭行动,至同年6月至少执行了13次任务,重点破坏通行贵阳的铁路枢纽,尤其是发挥俯冲轰炸的精度优势,对铁路桥一类的点目标实施精确攻击。在1940年9月,日军进占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后,第14航空队的九九舰爆进驻越南河内,对中国云南境内实施空袭,干扰滇缅公路上的运输活动。
1940年5月,99舰爆的身影也出现在中国华中战场上,驻湖北武汉的海军第12航空队成为第二支装备新型舰爆的前线部队,其主要任务是支援日军对宜昌的进攻,并轰炸长江上的中国船只,试图切断重庆与宜昌之间的水路交通,一位日军飞行员如此回忆在长江三峡间对船只实施空袭的情景:“两边都是超过1000米的悬崖峭壁,我们必须在山峰之间向江面俯冲,并且小心地避免与山崖相撞,在投弹后爬升脱离时同样要谨慎地转向,以避开我们周围如同墙壁般的山峦。”宜昌于6月12日沦陷,日军在此建立了前进机场,使单引擎飞机也能向西轰炸中国的战时陪都重庆。从9月初开始,第12航空队的99舰爆便以宜昌为基地,飞往重庆施暴,并由新近列装的零战护航,此类行动持继到10月底,给重庆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害,其间仅有一架99舰爆于10月25日被地面炮火击落,飞行员被俘,侦察员殒命,这也是九九舰爆在中国战场上的唯一损失,也是第一架战损的九九舰爆。随着日军地面作战告一段落,第12航空队在11月间解散了舰爆队,所有九九舰爆都调回国内。
九九舰爆的战斗热身是在陆地战场上进行的,但它真正的舞台在航空母舰上,在太平洋上。在1940年时日本海军拥有6艘航母,除了最老的“凤翔”号外,其余五艘均有舰爆队,机型为九六舰爆。1940年春夏,少数九九舰爆在“赤城”、“加贺”号上试用,其优良的性能得到飞行员的赞誉,正式换装于1940年11月开始,至1941年1月,四艘航母全部换装完毕,每艘航母配置十八至二十七架九九舰爆。就在航母舰爆队更新机型的同时,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受到英军航母奇袭塔兰托港的启发,开始酝酿动用大型航母远程奇袭美军珍珠港的大胆方案,作为这一行动组织准备,日本海军在1941年4月组建了第1航空舰队,由南云忠一海军中将任司令官,下辖第1、2、4航空队的五艘大小航母,同时在年度训练演习中突出强调各型舰载机的协同攻击。
进入1941年,日本加紧对东南亚的扩张,同年2月,二航战的“苍龙”、“飞龙”南下印度支那,实施武力威胁,在3月间返回本土途中出动舰载机对中国福建沿海进行了空袭,这是九九舰爆首次以航母为基地实施作战。7月间,二航战再度兵临南中国海,支援陆军对法属印支南部的武力吞并,同时第14航空队的12架九九舰爆也在7月31日进驻西贡。日本咄咄逼人的入侵行动促使英美荷对日实施联合制裁,战争危机日益严重,在这一背景下海军军令部批准了联合舰队奇袭珍珠港的作战计划。为了准备对英美开战,日本海军从中国战场上撤出了全部航空部队,第12、14航空队均在9月间解散,其飞行员大多重新配置到新建的第5航空战队中,后者由新近服役的“翔鹤”、“瑞鹤”号组成。
1941年9、10月间,日军航母陆续返回母港进行作战准备,各航母飞行队也转移至南九州的陆上基地,在空袭部队总指挥渊田美津雄海军中佐领导下展开强化训练,而舰爆部队的特训由时任“苍龙”号飞行队长的江草隆繁海军少佐组织实施。江草少佐在军中有“舰爆之神”的名声,从1934年起就潜心研究俯冲轰炸战术,当时日本海军舰爆俯冲投弹的高度是800米,但江草为了提高命中精度,要求降你至六百至四百米投弹,以致飞机改平时 常常距离地面仅有20米!在训练中多次发生俯冲坠地事故,特别是五航战的飞行员多从岸基部队中调来,不熟悉舰上飞行,频频出错。在训练阶段有32人死于事故,其中14人来自舰爆部队。在11月初,各航母飞行队以停泊在佐伯湾的水面舰队为目标实施了成功的演习。11月10日,飞行队返回各自母舰。第1、2、5航空战队的六艘大中型航母组成机动部队负责实施奇袭作战工,参战航母于19日陆续隐蔽出港,前往择捉岛单冠湾集结,于23日全部抵达,同时所有飞行员都获悉此次出击的目标,士气高涨,求战心切。
根据作战计划,空袭将分为两波进行,而对于舰爆的使用具体部署如下:在第一波攻击中将出动五航战的全部舰爆,考虑到飞行员训练水平有限,他们的任务是袭击福特岛、希卡姆、惠勒等美军机场,压制其航空力量de第二波攻击中出动一、二航战的全部舰爆,目标是对港内舰船进行补充攻击,日本海军认为250公斤炸弹不足以摧毁战列舰,所以舰爆的攻击优先顺序是航母、巡洋舰、最后才是战列舰或其他舰船。在战前动员中,机动部队允许飞行员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可能打破无线电静默,发投请求救援,但遭到“赤诚”号舰爆分队长千早猛彦海军大尉的反对,他认为在此决定国运的大战之际,不可为求苟活而泄露战机,他对部下慷慨陈词道:“如果我们的飞机出了问题,就安静地赴死吧!”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得到全体飞行员的赞同。
1941年11月26日晨,南云机动部队从单冠湾起锚出击,在北太平洋的风雨云雾掩护下向夏威夷开进,一路上保持无线电静默和高度警戒,飞行员也积极备战。“瑞鹤”号舰爆分队长长坂本明海军大尉知道自己将率先轰炸惠勒机场,特意在座机挂载的炸弹上写下了“开战第一弹”的字样。飞行员只要有空闲就会用抹布擦拭机身,保持表面光洁,希望以此提高哪怕一节的航速。12月2日,机动部队收到山本大将的密令:“攀登新高山1208”,意味着攻击时间在东京时间12月8日,九九舰爆的开场大戏就要揭幕了。



虎!虎!虎!


1941年12月7日凌晨,南云机动部队抵达瓦胡岛以北约240海里处的攻击位置。拂晓5时30分,第一波飞机开始起飞,183架飞机在舰员们的欢呼声中陆续离舰,在舰队上空组成编人,迎着东方天际微露的晨曦向南飞去。在第一攻击波中有51架九九舰爆,其中25架来自“翔鹤”号,26架来自“瑞鹤”号,每架飞机都挂载一枚发八式250公斤陆用炸弹,编队指挥官为“翔鹤”号飞行队长高桥赫一海军少佐,目标是瓦胡岛上的美军机场,具体分工是“翔鹤”舰爆队由高桥少佐率领,轰炸福特岛和希卡姆机场,“瑞鹤”号舰爆队在坂本大尉指挥下攻击惠勒机场,此外还有其他几处次要机场也在攻击之列,所有飞机在投弹完毕后将用机枪扫射地面,扩大战果。舰爆队跟在渊田中佐的水平轰炸队后上方,以3500米高度飞向目标。
7时30分左右,日军机群飞临瓦胡岛,没有战斗机和防空炮火,耳机时传来檀香山电台的音乐,渊田总队长认为已经达成奇袭,于是在7时40分用信号枪打出攻击信号。依据计划,如果美军没有防备,则采取奇袭方案,首先由鱼雷机发动攻击,随后依次是水平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以免轰炸地面目标的烟尘妨碍雷击和水平轰炸瞄准轰炸,以一颗信号弹为号;如果美军已经警觉,就实施强攻,由俯冲轰炸机打头阵,先压制敌人,再行重击,以两颗信号弹为号。渊田首先打出一颗信号弹,但由于断云阻隔,位于高处的零战制空队没有看到,于是他又打出一颗,结果舰爆队指挥官高桥少佐误以为采取强攻方案,后来率先带队投入攻击,打乱了顺序,不过对战果的影响不大。
7时49分,渊田能够偏移看到珍珠港内的舰群,命令电信员发出“全军突击”的电令,三分钟后又发出“奇袭成功”的信号。让他感到意外的是,本该最后攻击的舰爆队竟先行动手,51架九九舰爆兵分两路,杀向机场,7时55分,第一颗日本炸弹在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土上炸响了,比渊田原计划的攻击时间提前了五分钟。高桥少佐身先士卒,从3500米高空带头转入俯冲,以70度角对准了福特岛机场密集排列的机群,在400米处解脱炸弹,在他奋力拉起飞机时,身后已经窜起一股浓烟烈焰,其余8架飞机也跟高桥依次投弹,制造了更多烟柱和火光,另外17架九九舰爆则以希卡姆机场上的轰炸机为目标展开攻击。同样的情景也同时出现在远处的惠勒机场上,在机库前整齐列队的150余架美军战机转眼间就被淹没在火海烟幕中,坂本大尉指挥的“瑞鹤”号舰爆队在几分钟内就把这座机场炸得稀巴烂。完成投弹的九九舰爆还不尽兴,从低空掠过目标,用机枪继续扫射,据说“瑞鹤”号的一架九九舰爆在降落后发现尾轮和减速板上居然挂着一段20米长的电话线,显然是擦到了电线杆,可见飞行高度之低。
在大约十五分钟的空袭中,福特岛、希卡姆和惠勒等机场均遭重创,事后统计表明,福特岛机场的70架水上飞机中有33架被炸毁或炸伤,在希卡姆机场上有4架B—17、12架B—18和2架A—20被毁,更多的飞机受伤,惠勒机场上的153架P—40、P—36战斗机中有83架被日军报销,这些战果大多是由“双鹤”舰爆队取得的。第一攻击波的51架九九舰爆无一在珍珠港上空被击落,在攻击结束后,所有飞机前往瓦胡岛北面的集结点,随后向母舰返航。8时33分,“翔鹤”号的6架九九舰爆意外遭遇到一架美军SBD,郡起攻之,将其击落,取得了一个额外的空战战果。这架SBD是从威克岛返航的“企业”号在早上派出的18架侦察机之一,原计划在福特岛降落,不巧碰上返航的日军机群,成了枪下鬼。最终,第一攻击波舰爆队中只有“翔鹤”号的一架九九舰爆未能返航,损失原因是导航失误,另有17架受伤(瑞鹤13架,翔鹤4架)。
早上7时15分,机动部队开始放飞第二攻击波,共有167架飞机,其中包括78架九九舰爆,原本有80架舰爆长空,但有两架因故障折返,具体编成是“赤诚”号18架,“加贺”号26架,“苍龙”、“飞龙”号各17架。第二攻击波的编队指挥官是“瑞鹤”号的飞行队长岛崎重和海军少佐,而舰爆队由江草少佐亲率。与第一攻击波的舰爆队不同,第二攻击波的九九舰爆第架都挂一枚九九式250公斤通常炸弹,它们的目标是珍珠港内残存的美军舰船,以精准的打击扩大第一攻击波雷击队和水平轰炸队的战果。
8时55分,岛崎少佐下达了突击命令,江草少佐立即率领舰爆队越过卡内奥赫角的海岸线,向西面的珍珠港扑去,“苍龙”、“飞龙”舰爆队由江草带领从东面进攻,“赤城”、“加贺”舰爆队由千早大尉带领从东南面接近港口。此时,港区上空浓烟弥漫,视线很差,即使一、二航战那些训练有素的老手也难以发现目标,而且地面的防空炮火也极为猛烈。艺高胆大的江草少佐采取了一个冒险的寻敌方法以,向着烟雾中对空弹道最密集的地方俯冲,他相信这些火力来自一般尚未受损的敌军战舰,在降低一定的高度后就能看清目标,再行修正,最后投弹。他依靠这种方法找到了重巡洋舰“新奥尔良”号,并在两次俯冲后投下炸 ,虽然偏离了目标,却为其他飞行员做出了榜样,纷纷如法炮制,寻找舰船实施攻击,不过也有的飞行员在穿过烟幕后却发现预想中的敌舰是一处高炮阵地,只好拉起重新选择目标。已在首轮空袭中饱受折磨的美军战舰又经历了新的磨难,无论是在泊位上,还是在船坞中都逃不过日军飞机的侵袭,正试图出港的“内华达”号战列舰受到“加贺”号23架九九舰爆的集中攻击,被击中五弹,只能紧急搁浅,以免沉没堵塞航道。日军后来统计,第二攻击波舰爆队投下的78枚炸弹中有37枚击中目标,命中率47.7%,不可谓不高,但250公斤炸弹威力欠佳,对巡洋舰以上战舰难以构成致命威胁,第二轮空袭在大约10时结束。
业已警觉得美军全力反击,令日军第二波的损失大幅长高,第一攻击波仅有9架飞机未能返航,包括一架舰爆,而第二波的损失飞机数量暴增一倍有余,达到20架,其中竟有14架九九舰爆,包括“加贺”号6架,“赤城”号4架,“苍龙”、“飞龙”号各2架,换而言之,在日军全部战损的29架飞机中舰爆竟占去了一半还多,这明显与九九舰爆在低空易遭攻击有关。幸存的九九舰爆也多有损伤,只有10架无伤返回。在两轮空袭后,整个机动部队只余60架舰爆尚能作战,仅为全部实力的50%,还有约100架舰攻和80架舰战能够再次出击。尽管参谋们力主用这240架飞机实施第三轮攻击,但谨慎的南云见好就收,下令返航,珍珠港奇袭作战就此落下帷幕,但九九舰爆的巅峰时刻尚未到来。
在返航途中,第2航空战队于12月16日奉命南下,支援日军第二次登陆威克岛的行动,于21日出动18架零战、29架九九舰爆和2架九七舰攻前往空袭,舰爆队仍由江草少佐指挥,全部返航。次日,二航战再次出动零战6架、舰攻33架轰炸威克岛,由于岛上美军飞机损失殆尽,预定由舰爆实施的后续攻击被取消。机动部队主力于12月23日返回本土,二航战也有29日入港。



席卷印度洋


1942年1月,航母机动部队略作休整后立即投入支援南进作战的行动中,南云率领第1、5航空战队奉命协助进攻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山口多闻海军少将的第2航空战队参加荷属东印度攻略。1月20日,南云机动部队派出109架飞机空袭新不列颠岛重镇拉包尔,其中包括38架九九舰爆(翔鹤、瑞鹤各19架),损失3架。在随后一周内,机动部队又袭击了卡维恩、莱城、萨拉毛亚等地,损失轻微,在一系列行动中仅有2架九九舰爆损毁。二航战在荷属东印度的作战同样顺风顺水,在1月12日突袭他安汶,并将部分舰载机派驻陆上机场,实施巡逻。2月初,第1、2航空战队重新会合,于15日从帕劳南下,在19日晨派出188架飞机空袭澳大利亚北部重镇达尔文港,这是自奇袭珍珠港以来最大的攻击机群,其中包括71架九九舰爆。日军在大约10时飞临达尔文港上空,在持继40分钟的轰炸中炸沉8艘舰船,对港口设施造成严重破坏,损失飞机4架,包括“飞龙”号上的2架舰爆。在2、3月间,机动部队主要任务是扫荡爪哇周边海域的盟军舰船,并在3月5日出动149架飞机轰炸爪哇南部港口芝扎拉,二航战的33架九九舰爆参与行动,它们至少击沉了6艘舰船,攻击机群无一损失。至3月底,整个荷属东印度基本落入日军手中。在南进作战中,除了机动部队外,岸基航空部队也有少数单位配备九九舰爆,比如第31、33、35、40航空队,其舰爆数量不多,主要执行守备、巡逻任务。
在南进作战接近尾声时,南云机动部队接到了新的任务:西进印度洋,摧毁英国在南亚的海空力量。除了受伤的“加贺”号返回本土修理外,其余五艘航母及其护航舰船在3月26日从苏拉威西岛的斯塔林湾起航,开赴印度洋。同日,萨默维尔海军中将就任英国东方舰队司令,他麾下有5艘战列舰、3艘航母、7艘巡洋舰和14艘驱逐舰,多为老旧舰船,虽有2艘光辉级新型装甲航母,但它们的舰载机难以与日军同类机型抗衡。4月4日,日军机动部队被英军发现,奇袭的可能性消失了,在权衡之后南云决定按原计划对锡兰岛的科伦坡实施空袭。4月5日6时,127架舰载机在渊田指挥下奔袭笠伦坡,其中包括38架九九舰爆。同时“赤城”“苍龙”“飞龙”的九九舰爆和“翔鹤”“瑞鹤”的九七舰攻挂载通用炸弹和鱼雷待命,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英军舰队。
7时45分,渊田下达攻击命令,高桥少佐率“翔鹤”舰爆队攻击港内舰船,他瞄准视野里最大的目标—11000吨的辅助巡洋舰“赫克托耳”号投下第一枚炸弹,港内狼烟四起,至少6艘舰船沉没或受伤,岸上设施也多有损害,仅有1架舰爆损失。坂本大尉指挥的“瑞鹤”舰爆队负责压制附近的机场,不巧碰上云层阻碍,又遭到27架英军战斗机的拦截,有5架飞机被击落,未能对机场造成明显破坏。由于港内尚有不少舰船,渊田向南云发报,建议实施第二轮空袭,后者略作考虑后在8时52分下令“翔鹤”“瑞鹤”号待命的九七舰攻将鱼雷换为炸弹,其余航母上待命的九九舰爆中有三分之一换装陆用炸弹,准备发动第二攻击波。不料10时,重巡“利根”号的水上侦察机在机动部队以西约130海里处发现两艘英军重巡洋舰!惊愕的南云在10时23分下令舰攻重新挂装鱼雷,后续侦察将目标误判为两艘驱逐舰,而换雷时间较长,情急之下南云命令待命的舰爆队单独出击。11时49分至59分,53架九九舰爆陆续升空,其中16架来不及换弹直接带着250公斤陆用炸弹就起飞了,编队指挥官为江草隆繁少佐担任。
被日军发现的是“多塞特郡”和“康沃尔”号重巡洋舰,日军机郡借助云层和阳光的掩护隐蔽接敌,于13时38分展开攻击,江草带领“苍龙”舰爆队以“康沃尔”号为目标,小林道雄大尉的“飞龙”舰爆队则扑向“多塞特郡”号,依次俯冲的九九舰爆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犹如死神的镰刀劈头斩下,两艘英军重巡洋舰根本没有时间做出有效抵抗,连连中弹。阿部善次大尉指挥的“赤城”舰爆队分为两组,8架攻击“多塞特郡”,9架攻击“康沃尔”号,取得了更多的命中弹。13时48分,“多塞特郡”号倾覆沉没,10分钟后“康沃尔”号步其后尘,整场战斗不过耗时20分钟。53架九九舰爆无一损失,全数返航,江草及其部下在这一天创造了海战史上空前绝后的攻击记录,日军宣称投下583枚炸弹,命中46枚,其中“多塞特郡”号中弹31枚,“康沃尔”号中弹15枚,准确率达87%。这一战例表明,被认为威力不足的250公斤炸弹只要命中足够数量,同样能致大型战舰于死地,另一个意外收获是,陆用炸弹对于破坏敌舰上层建筑,压制防空火炮十分有效。


在寻敌未果后,萨默维尔慑于日军机动部队的威势,于4月8日决定保存实力,率舰队撤离东印度洋。南云舰队在徘徊数日后折回锡兰外海,准备对亭可马里海军基地实施一次空袭。4月9日晨6时,由91架舰攻和36架零战组成的攻击队出发,南云一反常态地将全部舰爆都留在手中,准备执行反舰任务,这一做法很快得到了回报。7时55分,战列舰“榛名”号的水侦报告在机动部队东南方155海里外发现英军航母“竞技神”号。8时43分,从五艘航母上各起飞了9架零战和85架九九舰爆,由高桥少佐统一指挥,浩浩荡荡而去,吸取4月5日战斗经验,6架舰爆挂载了陆用炸弹。运气糟糕的“竞技神”号原本是在海上躲避日军对亭可马里的空袭,结果还是在劫难逃,当时该舰的舰载机都留在了岸上,身边仅有驱逐舰“吸血鬼”号护卫,没有空中掩护。
日军机郡于10时30分发现目标,高桥少佐在10时35分下达攻击命令,并且率先俯冲,五分钟后第一枚炸弹撕裂了“竞技神”号的飞行甲板,来自“翔鹤”“瑞鹤”、“飞龙”、“赤城”号的舰爆也轮流加入这场杀戮,英军后来描述道:“轰炸进行得很完美,很果敢,很残酷!好像进行分列式一样,三架一组轮番向军舰右舷俯冲。”“竞技神”号如同无助的羔羊任由宰割,老迈的躯体在接连不断的爆炸声中痛苦的痉挛着。九九舰爆再次创造了惊人的命中率,日军宣称投弹45枚有37枚命中,准确率达82%!英军报告也承认“至少被击中40次”。在15分钟内“竞技神”号就一命呜呼了!来自“飞龙”、“赤城”号的另外22架舰爆眼见航母奄奄一息,于是转向其它目标,其中16架攻击了“吸血鬼”号,这艘驱逐舰在身中13弹后沉入大海,6架舰爆结果了一艘油船的性命。
江草带领的“苍龙”号舰爆队最后赶到战场,却发现已经没有值得攻击的目标了,于是带队向北搜索,在12时与英军驱潜艇及其护卫的2艘商船遭遇,18架舰爆迅速攻击了目标,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三艘舰船不是消失在漩涡里,就是被烈火吞噬。但是,江草却遇到了麻烦,14架英军“管鼻燕”战斗机突然杀到,在持继25分钟的空战中,有4架舰爆被击落,另有4架受伤,不过九九舰爆也凭借机动性奋力反击,击落2架“管鼻燕”江草宣称其中一架是他本人的战果。先行返航的“翔鹤”舰爆队也经历了一场空战,在10时48分,11架英军“布伦海姆”轰炸机突袭了日军舰队,这是开战以来机动部队首次遭到攻击,没有舰船中弹,日军战斗机击落4架“布伦海姆”,另有一架被归航的零战和九九舰爆联手击落。
在收回所有的舰载机后,南云下令舰队东返,穿越马六甲海峡回到太平洋,从而宣告印度洋作战的结束。此次行动中日军机动舰队虽未摧毁英军东方舰队,但成功地将其逐出东印度洋,在此后两年内未对日本帝国构成威胁。九九舰爆无疑是印度洋作战中最闪亮的明星,创造了海战史上最令人瞠目结舌的轰炸记录,这是九九舰爆服役的巅峰时记得。在整个作战中,日军共损失10架九九式舰爆。在南云舰队向本土返航途中,传来美军轰炸奇袭日本的消息,机动部队的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还有一个真正的敌人正等待着他们,那就是美国航母特混舰队。



火烧珊瑚海


1942年4月18日的“杜利特空袭”证实了山本大将心中的担忧,为他极力坚持的中途岛作战扫清了所有的障碍,消灭美军航母成为当务之急。在此之前,日本海军计划首先完成先前撰写的MO作战,攻占新几内亚东部重镇莫尔兹比,为此派出多支编队联合行动,其中最强大的是以第五航空战队为核心的机动部队,“翔鹤”、“瑞鹤”号的100余架舰载机将对任何发现的美军舰队予以痛击,依据日本海军刻板的指挥原则,由巡洋舰部队出身的高木武雄海军中将出任机动部队指挥官,而五航战司令原忠一海军少将负责具体的航空作战,后者很清楚最主要的目标是美军航母,轻型航母“祥凤”号奉命掩护登陆船队。参战的日军各舰队于4月底、5月初陆续启航,第4舰队司令井上成美海军中将坐镇特鲁克,全盘指挥。另一方面,美军通过破解日军电报,察觉对手将在新几内亚有所行动,弗莱彻海军中将率“约克城”、“列克星敦”号航母在珊瑚海上迎战日军,史上首次航母舰队之间的交锋即将上演。
在日军舰队开进途中,有迹象表明美军航母已进入战区,机动部队沿所罗门岛链北侧南下,谨慎侦察,于5月5日绕过对克里斯托巴尔岛,从东面驶入珊瑚海,此时美军舰队正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以南加油。在5、6两天里,日美舰队都在相互搜索对手,甚至一度相距不足70海里,竟没有发觉。日军横滨航空队的一架九七大艇曾在6日发现美军航母,但由于方位报告错误,使日军错失良机。至5月6日晚间,五航战的舰载机数量为121架(109架可用),其中“翔鹤”号有舰爆21架(19架可用),“瑞鹤”号有舰爆22架(17架可用)。“翔鹤”号舰爆队长是高桥赫一少佐,他本已提升为五航战航空参谋,但自愿继续担任“翔鹤”号飞行队长至MO作战结束,“瑞鹤”号原舰爆队长坂本明大尉在印度洋作战后离任,由江间保海军大尉接任。
5月7日拂晓,日美舰队几乎同时派出侦察机展开敌前搜索,7时45分,“翔鹤”号的一架侦察机报告在机动部队以南140海里发现“航母、巡洋舰各一艘”,原少将随即下令全力出击,有8时至8时15分之间,“翔鹤”、“瑞鹤”号一气派出78架舰载机,其中包括全部可用的36架九九舰爆,由高桥带队急速南进。就在日军攻击队完成编队之际,弗莱彻中将也接到已方侦察机报告,在西北方195海里处发现一支有两艘航母的日军舰队,他做出了与原忠一同样的举动,有9时30分前后出在7日白天,原忠一不断收到各方面杂乱而矛盾的敌情报告,直到下午才推断出美军航母的大致方位,但是此时派出攻击队必须在夜间返航,而五航战的大多数飞行员尚未接受夜航及夜间着舰训练,对于是否出击在参谋中间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原少将做出决断,选择有经验的机组实施薄幕攻击!16时15分,“翔鹤”号出动6架舰爆,9架舰攻,“瑞鹤”号出动6架舰爆,6架舰攻,共27架组成夜袭队,在“瑞鹤”号飞行队长岛崎重和少佐率领下,迎着幕色寻找敌舰。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的行踪被美舰雷达捕获,在18时遭到美军F4F战斗机的突袭,被击落8架舰攻,高桥带领舰爆队继续搜索至18时20分,最终放弃,命令各机丢弃炸弹返航,在途中比预想提前看到两艘航母的舰影,机组成员起初以为是原少将体谅夜袭的困难,南下接应以缩短航程,于是准备降落,可是在靠近后发觉舰桥外形有异,且着舰信号也与平常不同,突然“母舰“甲板上的灯火全熄,炮火继而扑面而来,夜袭队才醒悟将美军航母当成已方航母,匆忙散开逃避,但仍有一架舰爆被击落,可惜炸弹已经抛弃,无法攻击,高桥等人只能失望而归,最后夜袭队仅有17架返航,损失舰攻9架,舰爆1架。
7日夜间日美舰队各自归避,在5月8日天色未明就相互搜索,这次双方都找准了目标。在9时10分至9时15分之间,日军机动部队共出动69架飞机,包括33架舰爆(翔鹤19架,瑞鹤14架),仍由高桥指挥向西南方飞去,捕捉美军航母,而美军舰队也在9时25分派出82架飞机北上攻击日军机动部队。11时05分,美军舰队出现在日军机群视野内,高桥发出攻击令,舰爆队爬升至5000米高度,舰攻队下降到1200米,分头发动攻击,由于美军防空战斗机配置失误,日机大多未受拦截。“列克星敦“呈燃起三处火灾,左倾7度,航速降至24节。”约克城“号以灵活的机动规避了所有的鱼雷,但没能躲过“瑞鹤”号14架舰爆的炸弹,至少有12枚炸弹在舷侧附近爆炸,导致油舱破裂泄漏,有一枚250公斤炸弹直接命中舰体中部,穿透三层甲板后爆炸,使三座锅炉受损,“约克城”号减速到25节。日军的攻击于11时40分结束,两艘美军航母均受损伤,但都不致命,不幸的是“列克星敦”号由于损管失当,于12时47分发生大爆炸,最终弃舰,在美军舰队遇袭时,日军机动部队也遭到美军机郡攻击,“翔鹤”号被命中3枚454公斤炸弹,丧失起降能力,由“瑞鹤”呈代为回收攻击队。
虽然日军攻击得手,但代价极大,在美军战斗机和防空炮火绞杀下,“瑞鹤”号损失舰爆2架,舰攻5架,“翔鹤”号损失舰爆7架,舰攻5架,阵亡者包括高桥赫一少佐。“瑞鹤”号在下午回收了46架飞机,甲板十分拥挤,为了腾出降落空间,被迫将12架受损飞机抛到海中,算上在海上迫降的飞机,日军损失飞机在40架以上!到8日傍晚,“瑞鹤”号尚有24架零战,9架舰爆和6架舰攻可以作 战,另有一架零战、8架舰爆和4架舰攻可修复后使用。原忠一认为可发动第二轮攻击,但高木中将为保存实力下令后撤,机动部队还夸大战果,上报称击沉航母两艘,远在特鲁克的井上中将认为已方航母损伤,难以为登陆部队提供掩护,决定暂停MO作战,全军撤退,弗莱彻也连夜退出战场,珊瑚海海战就此落幕。此战日军虽取得击沉一艘大型航母的战绩,但被迫放弃预定战略目标,五航战实力损耗较大,缺席中途岛作战,削弱了南云的突击力量。


遗恨中途岛

珊瑚海海战非但没胡影响中途岛作战的准备,反而滋生出轻敌情绪,组建未久、训练未精的五航战都能取得如此战果,一、二航战的精英定能高奏凯歌,击败任何敢于挑战的对手。中途岛作战划一项宏大而复杂的战役行动,联合舰队倾巢出动,其核心是两支航母编队:由南云中将指挥的第1机动部队包括“赤城”、“加贺”、“苍龙”、“飞龙”号航母,其任务是支援中途岛登陆,伺机歼灭美军航母。
第1机动部队于5月27日从柱岛起航开赴战场,4艘航母上载有247架舰载机。即将与南云中将对阵的是由斯普鲁恩斯海军少将指挥的美军舰队,包括“约克城”、“企业”、和“大黄蜂”号,有舰载机225架,此外还有127架岸基飞机的援,在数量上超过了日军。6月4日凌晨4时30分,南云在中途岛西北180海里处派出攻击队总共108架飞机,前往空袭岛上军事设施。编队指挥由“飞龙”飞行队长友永丈市海军大尉指挥。依据印度洋作战的教训,4艘航母上还准备了第二波飞机101架,挂载鱼雷和通用炸弹防备美军舰队的出现。
日军机群于6时15分飞临中途岛并展开攻击,“赤城”舰爆队轰炸了东岛机场和地面设施“加贺”舰爆队将炸弹丢向沙岛的水上飞机库和兵营。早有准备的美军战斗机和高射炮奋力反击,击落2架零战、5架舰攻和1架来自“加贺”的舰爆。鉴于攻击效果不佳,友永要求发动第一轮空袭。另一方面,从7时10分开始,美军岸基飞机轮番袭击机动部队,尽管所有的攻击均被击退,还是让南云倍感压力,于是同意友永的请求,在7时15分下达换弹命令,而舰攻换装武器最快也需要两小时,哪知7时40分侦察机报告发现美军舰队!南云匆忙下达二次换弹命令,此时空袭不断,舰队中可能有航母,情形更加混乱。此时,二租房战的34架舰爆已整装待发,山口少将请求单独出击,未获批准。最后南云决定先回收飞机,补弹加油,然后全力出击,预计10时30分准备就绪,但是这个时刻永远没有到来,因为美军的攻击机群已经上路了,在10时23分至28分发起致命攻击,“赤城”、“加贺”、“苍龙”号遭到重创,丧失战斗力,先后沉入海底。
仅存的“飞龙”号负起反击重任,于10时58分派出由小林道雄大尉指挥的18架舰爆,在6架零战护卫下前往攻击美军航母,有6架舰爆携带陆用炸弹,12架挂载通常炸弹。日军机群于11时55分发现目标,舰爆队爬升至3000米高度,却遭到美军战斗机拦截,在抵达俯冲点之前就有7架舰爆坠落,最后只有8架舰爆突防成功,向“约克城”号投弹,命中3枚,但包括小林在内的13架舰爆及3架零战未能返航。14时30分,“飞龙”号的第二波反击又落在“约克城”号头上,由友永大尉指挥的10架舰攻和6架零战拼命攻击,命中2枚鱼雷,重创目标,但损失零战3架及舰攻5架,友永大尉阵亡。“约克城”号稍晚被日军伊—168号潜艇击沉。17时01分,“飞龙”的末日也降临了,遭美机突袭被击中四弹,起火燃烧,最终沉没,山口少将随舰沉没。至此南云机动部队灰飞烟灭。坐镇后主的山本大将力图寻求夜战未果,无奈于两天后宣布终止作战,全军撤退。中途岛海战是日军航母机动部队在战争中遭遇的最大挫败,4艘精锐航母沉没,损失舰载机289架,阵亡超过3000人,包括110名航母飞行员,舰爆部队有35人阵亡。


所罗门绞肉机


中途岛之败并未彻底遏制日本帝国的扩张欲望,仍然继续策划对莫尔兹比的陆地攻势,同时加紧在所罗门群岛的瓜岛建立航空基地,孰料美军于8月7日反击瓜岛,夺取了岛上即将完工的机场,纳为已用,由此开启了日美两军在所罗门战场上长达一年半的拉锯战。在瓜岛战役期间,日美舰队进行了两次航母交战,分别是8月24日的第二次所罗门海战和10月26日的南太平洋海 战,在这两次战斗中九九舰爆均有所表现。此外,岸基航空部队的九九舰爆和转用于陆地机场的航母舰爆队也参与了所罗门战场的航空消耗战。
1942年8月中旬,山本大将亲率联合舰队主力南下特鲁克,支援陆军夺回瓜岛,重组的机动部队+第3舰队仍由南云忠一指挥,直接开赴战场,包括“翔鹤”、“瑞鹤”、“龙骧”号航母,载有舰载机177架。急于为中途岛复仇的南云有两个任务,一是掩护陆军增援部队上岛,二是寻找美军航母决战。由弗莱彻中将指挥的航母特混舰队一直停留在南太平洋上,援助瓜岛守军,辖有“企业”、“萨拉托加”和“黄蜂”号航母,日美舰队于8月24日在所罗门群岛以东洋面上发生交战,在海战前夜,“黄蜂”号奉命后撤加油,因此美军以2艘航母对阵日军3艘航母。24日清晨,“龙骧”号脱离编队,前往空袭瓜岛美军机场,结果暴露在美军航母攻击范围内,在下午14时遭舰载机空袭沉没,但起到诱敌作用,南云主力趁机在12时55分出动37架飞机突击美军舰队,由“翔鹤”号飞行队长关卫海军少佐指挥,他是公认的舰爆专家。日军攻击队于14时30分发现目标,在接敌过程中遭遇美军绵密的防空火网和战斗机拦截,损失颇大,奋力突防的舰爆俯冲投弹,击中“企业”号三枚,造成中等损伤,但有18架舰爆和6架零战被击落或迫降。14时,南云又派出第二波36架飞机,包括27架舰爆,由同为资深舰爆飞行员的“瑞鹤”号飞行队长高桥定指挥国,但由于通信不畅,导航失误,第二攻击波没有找到美军航母,反而因迷航损失了五架舰爆。弗莱彻连夜退出战斗,双方脱离接触。日军增援船队遭美军岸基机攻击受损,被迫掉差头,日军作战企图全部落空,在战斗中损失了60余架飞机,包括23架舰爆。
10月中旬,为了配合陆军对瓜岛机场的总攻击,联合舰队再度大举出击,前往南太平洋捕捉战机,编有“翔鹤”、“瑞鹤”、“瑞凤”、“隼鹰”4艘航母,载有舰载机216架。(含九九舰爆72架,翔鹤、瑞鹤各27架、隼鹰18架)。由金凯德少将指挥的美军舰队以“企业”、“大黄蜂”号为核心,于10月26日在圣克鲁斯群岛附近海域与日军展开战斗。双方均十分重视侦察,几乎同时发现对手,相互突击。南云指挥的机动部队于5时30分派出第一攻击队62架飞机,编队指挥官为村田重治少佐,舰爆队指挥官为高桥定大尉。在6时15分至45分之间又派出第二攻击波44架飞机,舰爆队指挥官为关卫少佐,其间“瑞凤”号遭美机突袭受创,退出战斗。在7时至9时间,日军机群先后三次袭击美军舰队,“大黄蜂”号被击中6枚炸弹,2枚鱼雷,遭重创,“企业”号也挨了3枚炸弹,但日军损失甚大,仅舰爆就有29架未返航。同时,美军机群也突袭了机动部队,命中“瑞鹤”号四弹,迫其撤离战场。

7时14分,前进部队中由角田少将指挥的“隼鹰”号派出第一攻击队29架(含舰爆17架),舰爆队指挥官为山口正夫海军大尉,后于11时又派出第二攻击队15架(无舰爆),陆续攻击美军,再度击伤数艘美舰,但损失飞机18架,包括11架舰爆。在中午前后,尚能作战的“隼鹰”、“瑞鹤”又各自拼凑了第三攻击队,计23架飞机(含舰爆6架),继续攻击重创的“大黄蜂”号,舰爆队再次命中一枚,日军没有损失。至26日黄昏,日军舰队尚有86架舰载机可用(含舰爆18架),但天色已晚,无法出击,美军脱离战斗,日军追击未果,只将已被放弃的“大黄蜂”号壳体击沉。南太平洋海战是日军机动部队在战争中取得的最后一次战术胜利,也是九九舰爆最后一次作为主力参与的海战,但代价极高,损失舰载机92架(含舰爆40架),包括村田重冶、关卫等指挥官在内的145名飞行员阵亡,其中舰爆队成员达62人,就人员损失而言超过了中途岛海战,此后机动部队长达一年零八个月再未出战。


航母舰爆队和岸基航空队的九九舰爆一道参加了空袭瓜岛的行动。8月7日下午,美军登陆当日,第2航空队的9架九九舰爆就轰炸了瓜岛锚地,击伤了“马格福德”号驱逐舰,但有3架被击落。在随后的战斗中,九九舰爆暴露出航程不足的问题,难以胜任从拉包尔至瓜岛的远程飞行,并促使22型的开发,后来九九舰爆以布干维尔岛为基地出击,多少缓解了航程问题。与其他岸基飞机稍有不同的是,九九舰爆的主要任务是攻击美军舰船,在战役期间很多船只都感受过“瓦尔”的威力,比如10月16日,快速运输舰“麦克法兰”号就遭到9架舰爆的攻击,舰尾中弹,11人伤亡。11月11日,“隼鹰”号派出9架舰爆,由阿部次善大尉指挥,在12架零战护航下前往瓜岛攻击一支美军船队,重创一艘快速运输舰,但有4架舰爆和1架零战未返航。至1943年初,新的九九舰爆22型进驻拉包尔,并投入到掩护瓜岛撤军的行动中,2月1日,13架九九舰爆在40架零战护卫下袭击瓜岛附近的美舰,击沉“狄海文”号驱逐舰,损失4架舰爆。
在1943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岸基部队的九九舰爆主要从拉包尔,布因等基地出击,展开行动,航母所属的舰爆队也多次调往陆上机场助战,与美军争夺所罗门、新几内亚战场的控制权,九九舰爆参与的大规模航空作战主要是1943年4月的伊号作战和同年11月的吕号作战。在瓜岛战败后,山本大将策划发动大型航空攻势,打击盟军的海空力量,拖延其反攻步伐,为此将“瑞鹤”、“瑞凤”、“隼鹰”、“飞鹰”号航母的184架舰载机调往拉包尔,联合第11航空舰队的276架岸基机,共同实施伊号作战,在投入460架飞机中有78架九九舰爆(瑞鹤、隼鹰、飞鹰各18架,第582航空队24架),参与了四次空袭行动中的三次。4月7日,日军出动67架舰爆和157架零战攻击图拉吉岛美军锚地,击沉驱逐舰,护卫舰和油船各一艘,损失零战12架,舰爆11架。4月11日,72架零战和21架舰爆空袭了新几内亚的奥鲁湾,击沉油船一艘,损失零战2架,舰爆4架。4月14日,日军集结131架零战,37架陆攻和23架舰爆攻击米尔恩湾的盟军船队,击沉货船一艘,损失零战4架,舰爆3架,陆攻4架。山本大将认为目标已经达成,于17日宣布作战结束,不料在次日视察前线途中遭美机伏击殒命。在伊号作战期间,九九舰爆因各种原因损失21架。
伊号作战之后,第582空的九九舰爆继续在所罗门战场从事反舰任务,在1943年秋,第552航空队的九九舰爆也被部署到拉包尔,虽然舰爆队频繁出动,损耗颇大,但战果不著,例如1943年6月16日,70架零战掩护第582空的24架九九舰爆空袭瓜岛美军锚地,击沉一艘货船,却有13架被击落,2架迫降,4架重伤报废,损失率接近80%,可谓当时战况之真实写照,与1943年10月底第11航空舰队仅保有17架九九舰爆,10架可以出动。面对美军反攻日甚,联合舰队司令古货峰一海军大将效仿伊号作战,于11月初将“翔鹤”、“瑞鹤”、“瑞凤”号的173架舰载机再度调往拉包尔,其中包括45架舰爆“翔鹤23架,瑞鹤22架),连同岸基飞机,集结了300余架飞机,实施吕号作战,对布干维尔岛周边的盟军船舰实施大规模空袭。从11月2日至11日,日军机群连续出击,进行了两次联合攻击以及三次布干维尔海空战,还有若干零星空袭,美军此时已经掌握了战场制空权,防空火力炽烈,每每给来袭日机以痛击,仅仅十天时间,日军参战兵力损耗70%,调用的173架舰载机损失121架,近半数飞行员伤亡,45架舰爆仅余7架,舰爆队机组人员伤亡率高达74%,此时的九九舰爆再也没有开战初期的威风,因为防御力薄弱,战损率高,被飞行员们蔑称为“九九棺材”。吕号作战损失惨重,可是战果寥寥无几,古贺大将被迫在12日中止作战。经历此役,日军苦心积累的航母飞行队再遭重创,岸基航空队也丧失了继续争夺所罗门战场制空权的能力。
到1943年底,在拉包尔前线仅有第552空还在使用九九舰爆,勉强维持24架舰爆的实力。12月26日,美军登陆新不列颠岛的格洛斯特角,九九舰爆在向滩头发动反击时取得了所罗门战场上的最后一个显著战果,美军驱逐舰“布朗森”号被命中2枚炸弹沉没。1944年2月中旬,特鲁克遭到美军猛烈轰炸,联合舰队被迫将拉包尔的残余航空部队,包括第552空的舰爆全部调往特鲁克,至此九九舰爆结束了在所罗门、新几内亚的作战历程。



魂丧菲律宾海


进入1944年,已显老旧的九九舰爆逐渐退居二线,无论是岸基航空部队还是航母飞行队,大多将九九舰爆淘汰,更新为性能更优的“彗星”舰爆。不过,由于新型舰爆数量不足,在新组建的第1机动舰队中仍有少数航母搭载了九九舰爆,参加 了1944年6月的阿号作战,迎击进攻的塞班岛的美军舰队,从而爆发了著名的马里亚纳海战。第1机动舰队内有9艘大小航母,编成第1、2、3航空战队,载有舰载机439架,其中包括九九舰爆38架,配属第1航空战队的第601航空队装备9架,配属第2航空战队的第652航空队装备29架,当时仅有二航战的“隼鹰”、“飞鹰”两舰还有成建制的九九舰爆。6月19日,日军舰队利用舰载机航程优势抢先发起攻击,不过老式的九九舰爆没有加入第一波攻击,而是编入二航战于10时15分派出的第二攻击波内,共计27架,由宫内安则海军大尉指挥,前往攻击美军船舰,但是他们没能发现目标,燃油不足的九九舰爆按计划前往关岛降落,却不幸遭遇美军战斗机伏击,当场被击落13架,勉强降落的也大多报废,能用的飞机直接编入当地岸基部队。日军的进攻完全失败,损失舰载机400余架,大批飞行员阵亡,至6月20日海战结束,仅有9架九九舰爆幸存。塞班岛也被美军攻陷,值得一提的是,战争初期机动部队指挥官南云忠一中将和“舰爆之神”江草隆繁少佐都阵亡在塞班岛战场上。马里亚纳海战是九九舰爆作为航母舰载机经历的最后一战。
以马里亚纳海战后,日军航母机动部队完全丧失了作战能力,余下的九九舰爆全部转入岸基部队服役,比如在1944年2月组建的第701海军航空队,该部下辖第102、103攻击飞行队,每队辖有九九舰爆48架,但是在战争后期已经很难维持编制数量的一半,而可作战飞机更少。第701空于1944年10月奉命调往菲律宾,以克拉克机场为基地展开行动。10月中旬,美军登陆菲律宾中部的莱特岛,联合舰队实施捷号作战,第701空的九九舰爆也和其他日军岸基飞机一道发起航空反击,妄图挫败美军进攻,但是此时美军已经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任何空袭行动都风险极大,往往难以达成效果。如10月24日,12架九九舰爆在5架陆军“隼”式战斗机护航下前往袭击莱特湾滩头的美军舰船,却在宿务岛上空遭遇美军4架F6F战斗机,其中2架缠住日军战斗机,另2架突入轰炸机群,在短暂的空战后确认击落3架,不确定击落2架,其余舰爆被迫丢弃炸弹四散奔逃。
在常规轰炸难以成功的情况下,日本海军妄图运用疯狂的自杀战术逸回战局,“神风特攻队”在莱特湾海战中首次亮相,驻菲律宾的日军航空部队也纷纷效仿,第701空陆继组成了纯忠队、至诚队、神兵队、神武队和天兵队等特攻单位,在1944年10月27日至11月1日之间先后实施了9次特攻作战,居然小有战果,击沉击伤多艘美舰。作为特攻机出动时,九九舰爆一般携带1枚250公斤炸弹和4枚60公斤炸弹,拆除一些不必要的装备,包括机枪,以减轻重量,提高航速,据美军观察一架九九舰爆特攻机在进攻时速度达到509公里/小时。虽然没有统一的战术,但特攻机通常会以太阳或云层为掩护,从2000米空中以30至35度角俯冲,接近并撞击敌舰,而且会尽量避开防空火力强劲的大型战舰,选择舰队外围相对薄弱的警戒驱逐舰为攻击目标。
11月1日第701空对莱特湾美军舰队的特攻作战就非常典型。当天,天兵队、至诚队、神兵队先后出动6架九九舰爆,在土屋和夫海军中尉带领下袭击了以“密西西比”号战列舰为中心的美军舰队,它们从马尼拉以南的尼科尔斯机场起飞,以三机或单机分头发起攻击,“丹佛”号轻巡洋舰,“克拉克斯顿”号驱逐舰先后受到撞击受损,“阿里纳。里德”号奉命救援“克拉克斯顿”号,却不幸成为特攻机的目标,被一架九九舰爆撞中了舰体后部,引起大火,最终爆炸沉没,更为危险的是该舰鱼雷发射管在火中自行击发,几枚鱼雷险些击“密西西比”号,迫使后者向海面猛烈开火,以引暴鱼雷。九九舰爆的自杀攻击不仅毁掉了一艘崭新的驱逐舰,还差点殃及一般战列舰。不过,当天出动的6架特攻机中有5架再未返回基地。



玉碎在冲绳



在太平洋战争的最后一年,残余的九九舰爆大多数转入二线部队和训练部队,从事训练、巡逻、侦察等次要任务,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九九舰爆被改为特攻机,用于自杀性空袭。在莱特湾海战之后,特攻战术成为日军的标准战法而被大力推广,在1945年初日军大本营策划的天号作战中,准备在九州南部集结大批飞机,对进攻冲绳的美军舰队实施航空攻击,包括最大规模的特攻作战。在日军众多特攻部队中至少有十余支曾使用过九九舰爆,它们被冠以正统队、八幡护皇队、草剃队、振天队等各种名号。为了使老旧的九九舰爆更加适合特攻任务,日军还对其进行了改装:两翼油箱被拆除,以牺牲航程换取更大的载弹量和更快的航速,鉴于自杀攻击机基本是单程飞行,仅靠机身油箱已经足够了,将折叠机翼改为可抛弃式,在飞机起飞后抛掉翼端的折叠部分,以提高飞行速度,但此举使飞机在降落时很难控制,实际上也是断了特攻队员的后路:在座舱和机身油箱周围加装防弹钢板,意在强化飞机对敌军火力的抵抗力,增加成功突防的几率,而非保护飞行员的生命。
1945年4月美军发动登陆冲绳岛,在其后三个月内,日军陆海军陆续发动了十多次代号为“菊水特攻”的大规模航空攻击以及数量众多的零星空袭,投入超过1800架特攻机,给英美舰队造成重大损失,九九舰爆也参与了多次菊水作战和自杀攻击,依据资料,在冲绳战役期间九九舰爆至少进行了14次特攻作战,其执行特攻任务是数量在日本海军各型飞机中排名第四,仅次于零战、“彗星”舰爆和“银河”陆爆,出击规模最大的两次行动分别是菊水一号和菊水二号作战,击沉击伤多艘美军舰船。
1945年4月6日,日军发动了菊水一号作战,出动陆海军飞机524架(含特攻机297架),突袭冲绳近海的美军舰队,来自正统队、八幡护皇队、草剃队的46架九九舰爆参与了此次行动。当天下午,12架九九舰爆发现了已经受伤的“布什”号驱逐舰以及救援前者的“科尔亢”号驱逐舰,它们与另一队零战联手向两艘美舰发动了三次攻击:首先由三架零战从不同方向逼近“科尔亢”号,分散其防空火力,一架零战撞击成功,使目标航速下降;第二轮攻击由一架零战和二架九九舰爆发起,美舰的交叉火力击落了二架舰爆,但零战抓住机会撞上了“科尔亢”号,使其失去动力,成为死靶;第三轮攻击仍是一架零战和二架九九舰爆,这次零战吸引了美舰火力,使二架舰爆分别命中了两艘美舰。尽管一队F6F赶来救援,击落了二架九九舰爆,但无法挽救两艘驱逐舰沉没的命运。当日,九九舰爆还击沉、重创扫雷舰各一艘。
在4月12日的菊水二号作战中,日军派出478架飞机(含特攻机175架)再袭冲绳,八幡护皇队、草剃队的34架九九舰爆也在攻击机郡当中,它们原本的目标是登陆滩头的运输船,但途中遭到美军战斗机和警戒舰艇的拦截,于是将矛头转向担任雷达哨舰的美军驱逐舰,有5架九九舰爆盯上了“卡辛·扬”和“珀迪”号驱逐舰,其中3架在靠近目标之前就被战斗机和防空炮火截杀,但“卡辛·扬”号仍受到两次沉重撞击,丧失战斗力,被迫撤离阵位。“珀迪”号则受到另外4架九九舰爆的围攻,它虽然竭力击落击伤了其中三架,但仍被第四架舰爆撞中,燃起大火,只能退出战斗,而伴随两舰一起行动的一艘登陆舰则被特攻机直接撞沉!在距离“珀迪”号遇袭地点约30海里的另一处雷达警戒点上,“马纳特·埃尔伯”号驱逐舰也经历了相似的磨难,2架九九舰爆穿过烟雾和弹幕向该舰发起攻击,其中1架被127毫米舰炮击毁,但另一架舰爆正好撞在舷侧轮机舱部位,导致全舰动力丧失,最后被一枚“樱花”自杀炸弹拦腰炸断。
九九舰爆对美军雷达哨舰的另一次典型战斗发生在4月16日的菊水三号作战中,当天第3八幡护皇队的17架九九舰爆加入到497架飞机(含特攻机227架)组成的攻击编队中,它们集中攻击了“拉菲”号驱逐舰,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激烈战斗中至少有11架九九舰爆和另外11架日军飞机向这艘驱逐舰发起轮番进攻,有16架被防空炮火和战斗机击落,但仍有5架特攻机(含3架九九舰爆)撞“拉菲”号,导致该舰严重受损,三分之一人员伤亡,虽然免于沉没,但只能在船坞中等待战争的结束。另一艘雷达哨舰“普林格尔”号就没有“拉菲”号那样幸运,它在同日遭遇3架九九舰爆的袭击,这些日机进行了一系列佯动,干扰美舰炮手的瞄准,之后突然转入俯冲,其中1架很可能携带500公斤炸弹的舰爆撞在“普林格尔”号前烟囱后方,炸弹穿入动力舱爆炸,顿时置该舰于死地,在五分钟内沉入海底。
九九舰爆还参加了5月3日的菊水五号和6月3日的菊水九号作战。6月10日,一架孤单的九九舰爆在冲绳外海袭击了美军“威廉·波特”号驱逐舰,猛烈的阻拦射击使它起火,坠落在距离美舰舷侧不远处的海里,但炸弹在消遣爆炸使“波特”号舰体严重损坏,最后被放弃,这是为最离奇的自杀攻击,有资料显示“波特”号很可能是九九舰爆在战争中击沉的最后一艘盟军战舰。从1944年10月至1945年8月,总计有116架九九舰爆被用于特攻作战。至1945年8月15日战争结束时,在日军各部队中残存的九九舰爆仅余135架。由于美军对于这款旧式战机缺乏兴趣,加上日军有意破坏,几乎没有一架完整的九九舰爆保存下来。

Archiver|手机版|©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2 19:13 , Processed in 0.02903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