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16793|回复: 21

长门型战列舰

[复制链接]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1-8-29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微言 于 2011-8-29 19:16 编辑

长门型的建造经纬

   明治40年,我国决定了最早的国防方针。作为国防所要海军兵力,制定了整备舰龄不满八年的八艘战列舰和八艘装甲巡洋舰为主力,同时附属相应巡洋舰以下辅助兵力的舰队方针,这就成了八八舰队计划的出发点。
 这一年前,英国已经完成革命性的战列舰“无畏”,世界上有必要整备无畏级舰,更加上装甲巡洋舰正进入战列巡洋舰时代。这个原因,明治43年,通过海军军备新充实计划(明治44~49年计划),把未开工的战列舰“扶桑”,战列巡洋舰“金刚”、“比睿”、“榛名”,“雾岛”五艘设计变更,建造成超无畏级舰。按此结果,到明治49年(大正5年)时,预计可以拥有二艘无畏级战列舰、一艘超无畏级战列舰及四艘超无畏级战列巡洋舰。
 接着海军又有了增加新主力舰势力的意图,明治44年向政府提出以七艘战列舰、二艘战列巡洋舰为中心的海军军备紧急充实计划,要求从明治46年度(大正2年度)建造除了已决定的“山城”、“伊势”、“日向”三艘战列舰以外,其余推迟到明治49年度以后。如果这个要求可到认可,按计划完成期的大正10年度,与已有的军舰合计,将能整备八艘超无畏级战列舰,六艘超无畏级战列巡洋舰作为基干兵力,但这未能实现。
 通过上述决定,从大正2年度开始建造战列舰“山城”、“伊势”、“日向”三艘,这样,超无畏级战列舰的势力就成为四艘。
 大正3年,海军或从财政状态看,立刻实现希望的八八舰队一事困难,便制定了阶段性整备、首先整备以不满舰龄八年的八艘战列舰、四艘战列巡洋舰作为基干的八四舰队方针,这得到了政府的同意。根据这个方针,预算要求大正4年是以四艘战列舰、二艘战列巡洋舰为中心的造舰计划,但主力舰只认可了建造一艘战列舰(“长门”)。正是这艘“长门”,是以后的八八舰队完成计划的一六艘主力舰中的首舰和一号战列舰。
 大正5年,要求建造三艘战列舰、二艘战列巡洋舰等六三艘的八四舰队完成计划(大正6~12年度计划)得到帝国议会的赞助并通过了。
 决定建造的主力舰,是战列舰“陆奥”、“加贺”、“土佐”,战列巡洋舰“天城”、“赤城”五艘。计划完成期(大正12年度末)的第一线主力舰,为战列舰“扶桑”、“山城”、“伊势”、“日向”、“长门”、“陆奥”、“加贺”、“土佐”,战列巡洋舰“榛名”、“雾岛”、“天城”、“赤城”一二艘,“河内”、“摄津”、“金刚”、“比睿”舰龄超过八年,已经从第一线兵力中退除。
 八八舰队计划的一六艘主力舰中的一号战列舰“长门”,作为八四舰队完成计划的一部分先行实施,通过大正5年度的造舰计划建造。
 当初计划是作为改伊势型战列舰,据说设计是装载一二门50口径14英寸(36厘米)炮,但这个设计方案的具体内容不清楚。
 因为英德海军采用15英寸炮,不久主炮设计被改为八门45口径16英寸(40厘米)炮。顺便一提,近代战列舰装备16英寸炮的,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再者,当初采用16英寸炮是秘密的,这个炮被暂称为「三年式14英寸炮」。
 被改成装载16英寸炮的设计称为长门原案,以英国高速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皇级为蓝本,在主炮增大到16英寸的同时,许多方面实施了改良。军舰的要目如下:
 常备排水量32,500吨,输出60,000马力,速度24·5节,主炮45口径16英寸联装炮四座八门,船舷水线装甲板最大厚12英寸(304毫米),防御甲板装甲板最大厚1·75英寸(44毫米)。
 锅炉全部为重油·煤混烧锅炉,主机是二组直连式汽轮机。除船体主要部的船舷水线装甲带以外,上部的副炮炮廓和主要部的前后部都安装着装甲板,总之剩下的考虑是广且薄的防御。

“长门”由吴海军兵工厂建造,大正5年5月12日发布建造训令。然而,仅仅19后的5月31日,英德两舰队之间发生了日德兰海战,根据其结果,痛感要必要强化主力舰的水平防御(甲板防御·炮塔防御)。
 接到了日德兰海战概报的日本海军,认识到强化“长门”防御力的必要性,立刻开始修改设计。
 在修改设计时,用兵者方面要求不仅仅是强化防御,还要改善炮配置和增大速度。这些修改,被要求在增加1,300吨排水量的范围内实施。
 对以上的修改要求,从严格要求本舰完成时间的关系上,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实施彻底的新设计,所以采取了尽可能修改既定计划的方针。
 最大重点是强化防御力,考虑应用集中防御方式来应对,废止了船体主要部以外的船舷装甲,代之以防御甲板安装的装甲板厚增加到1·75英寸(70毫米)来预防大落角炮弹。同时,细分主要部以外的非装甲部,设置大量水密舱,应对受损时的浸水。

机械部也有很大变更,锅炉的一部分为重油专烧锅炉,另一方面,主机第一次采用全齿轮汽轮机(附加齿轮减速装置的汽轮机),装载四组,使输出提高到80,000马力,速度增加2节。这个设计修改经平贺造船监之手实施后,“长门”成为常备排水量33,800吨,速度26·5节,防御力强化的高速战列舰。
 二号舰“陆奥”,通过八四舰队完成计划经大正6年度的建造计划而建造。因建造工程比“长门”晚一年的缘故,平贺造船监利用这个期间进行新的设计,总结出比长门型更加强大攻防力的高速战列舰设计方案,作为“陆奥”建造向当局提议。这个设计方案,基本计划番号称为A125,要目如下:
 常备排水量33,800吨,速度26·5节,16英寸联装炮五座(一○门),5·5英寸(14厘米)单装炮一六座,3英寸单装高射炮四座,水中发射管四具,船舷水线装甲带(倾斜式)最大厚12英寸,防御甲板装甲板最大厚4英寸。
 这个设计方案的主要特长,通过船体计算上的变更(增大宽度)及减少机械下部的空间和重量,缩短主要部的长度,根据其浮动重量增载一座16英寸联装炮塔,强化甲板防御,还把船舷水线装甲带上方外侧倾斜15度,以强化垂直防御。
 但是“陆奥”是被作为与“长门”同型建造。为了以二艘组合战队,同型舰较好。还有采用新设计方案而推迟开工没有被允许,平贺造船监的设想只能表现在后面的加贺型战列舰上了。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言 于 2011-8-29 19:16 编辑

新造时的长门型

 作为八八舰队第一阵的“长门”、“陆奥”,各自于大正9年11月15日和10年10月24日竣工。“长门”的完成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装载40厘米(16英寸)炮、速度26·5节的高速战列舰,当时这些都没有公布,这也是本型的特色之一。
 长门型新造完成时的要目如下。
 常备排水量=33,800吨
 公试状态排水量=34,116吨(“陆奥”)
  全长=215·8米
 水线长(常备)=213·36米 
  垂线间长=201·246米 
  深=15·70米 
  水线宽(最大宽)=28·956米 
  吃水(平均)=9·14米 
  锅炉=舰本式专烧锅炉一五台、混烧锅炉六台
  主机=舰本式全齿轮汽轮机四台
  轴数=四
  输出(计划)=80,000轴马力
  速度(计划)=26·5节 
  燃料搭载量=重油3,400吨、煤1,600吨 
  续航力=16节/5,500海里 
  主炮=45口径三年式40厘米联装炮四座
  副炮=50口径三年式14厘米炮一○门
  高射炮=40口径三年式8厘米单装炮四门
  机枪=三年式机炮三梃
  发射管=53厘米水上半旋转式四具、水中固定式四具
  乘员数=1,333名
  长门型与扶桑型、伊势型有差异,各处都实施了纯日本式的设计。舰型上四座联装炮塔成前后各二座背负式配置,船体是船首楼甲板到后桅为止的长船首楼型。为突破一号机雷,舰首采用水线部以60度倾斜、上部垂直的型板独特的形状。
 前桅楼当初预定象以前一样的三脚桅,但作为首日德兰型,途中计划进行了一部分修订,改变设计时采用舰政本部的金田少将的意见,是中心圆柱和周围配置的六根支柱组成的塔楼式构造。
 本型的40厘米炮主炮的最大仰角提高到30度,可进行最大射程30,200米远距离射击,为了与此对应,一举采用大型的10米(基线长)测距仪,放置在前桅楼高处(水面上33米),这也是造成要求桅楼构造稳定的原因。
 前桅楼前部,是指挥塔和上部分二层的舰桥。前桅楼和后桅(三脚桅)之间有二座直立烟囱,后桅的稍后方放置后部背负式的二座炮塔。
 副炮是与伊势型同样的50口径三年式14厘米炮,装备在上甲板舷侧炮廓上左右舷各七门,其上的最上甲板炮廓上左右舷各三门,共计二○门。
 其他兵装,在前部烟囱两侧各装备二门8厘米单装高射炮、四具53厘米发射管,其中四具水上旋转式装备在后部烟囱附近的上甲板舷侧部。
 锅炉是一五台舰本式专烧锅炉、六台混烧锅炉,共计二一台。分成四个锅炉舱,前面的第1~3锅炉舱配置专烧锅炉,最后部的第4锅炉舱配置混烧锅炉。前烟囱负责第1~2锅炉舱的一○座专烧锅炉的排烟,后部烟囱担任五台专烧锅炉和六台混烧锅炉的排烟。
 锅炉舱后方是主机舱,配置四台舰本式三流程型齿轮汽轮机,四轴驱动。计划输出80,000轴马力,计划速度26·5节,公试“陆奥”创造出87,494轴马力、速度26·78节的记录。
 防御正因为采纳了日德兰海战的战训,包罗以前的装甲板重新配置集中化,也考虑了水平防御。
 船舷装甲板上部229毫米,中央305毫米,下方76毫米。水平防御上,中甲板作为防御甲板配置70毫米钢板,下甲板船舷部下方倾斜与船舷甲板下端连结,在这里重叠着三张25毫米高张力钢板。
 作为水中防御,船舷装板的上端配置下方倾斜的防御舱壁,在这里重叠着三张25毫米高张力钢板。在这个防御舱壁内外,各自设置着二层水密舱,这个构造也配置在前后段火药库之间等要害部位。用与实物一样大的模型实验,认为是能承受200公斤左右炸药的爆炸。
 长门型采用的45口径三年式40厘米炮炮身重量102吨,弹丸重量1,000公斤,装药重量224公斤左右,最大射程30,200米,联装炮塔最大仰角30度,炮塔重量(旋转部)738吨,炮塔前盾300毫米,天棚及侧部150毫米,发射速度每分钟2发。
 副炮是与伊势型相同的50口径三年式14厘米炮,但最大仰角是装备在最上甲板的是25度,装备在上甲板的是20度,最大射程达到17,000米。
 前桅楼顶部有主炮射击所,放置方位盘瞄准装置,下部为主炮射击指挥所。前桅楼最高部的高度是水面上约41米。其下方配置桅楼司令所、副炮指挥所等,副炮方位盘瞄准装置被放在这里。
 下面的测距所有10米的大型测距仪,在轨道上进行圆周,大体上能3/4周左右旋转。3·5米测距仪也预定放在测距所后方,不过在完成前被转移到中部探照灯台,成了两舷装备。
 测距所下面有上部探照灯台、中部探照灯台、下部探照灯台的三层探照灯台,共计装备了八座110厘米探照灯。特别是中部探照灯台当初预订装备四座探照灯,但因装备测距仪而减去二座。一部分探照灯能在轨道上移动。
 指挥塔比较前面的伊势型回到小型,上部是罗经舰桥(上)与炮群指挥所。罗经舰桥后方有下部副炮指挥所,这里放置两舷的副炮方位盘瞄准装置。
 后桅下层也设立了二座探照灯及副炮指挥所,“长门”探照灯共计有一○座。但“陆奥”把前桅楼上部探照灯台作为桅楼司令所,减少二座探照灯。
 因为长门型的炮塔数为四座,小艇的装载比以前的军舰轻松,装载着舰载水雷艇二艘以下,共计一二艘小艇。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门型的性能提高/舰型的变化

  “长门”在竣工后的第二年撤去了舷侧的鱼雷防御网。而“陆奥”自新造时就没有装备。
 这是长年作为大型军舰停泊时防御鱼雷用的,由船舷的吊杆推出展开金属制的防御网,但从第一次大战的战训看不太有实效,收藏在船舷的防御网在中弹时易从船舷垂落,产生缠绕推进器等事件,大战后有废止的趋向。
 进入大正11年,“长门”在舰尾装备了搭载气球的设施,由于出现前烟囱排出的烟在舰桥信号灯与前桅楼之间被吸引的逆流现象,作为改善策略,在前烟囱上部前面安装了大型的套子。
 “陆奥”于大正12~13年实施了这些工程,特别是烟囱的套子,但没获得太大效果。自大正13年8月至翌年3月,下决心实施前烟筒向后弯曲的工程。“长门”根据这个情况,从大正13年末至翌年3月也实施了这个工程。
 “长门”利用预备舰期间,新设了测定所(主及副)、副炮指挥所,另外中部探照灯台的二座探照灯也换装为附加纵动装置的斯佩里式110厘米指导灯。同时,增加了三门8厘米单装高射炮,装备在后桅底部的后方中心线上和该两侧,但这个“陆奥”没实施。
 “陆奥”于大正14年实施了将新造时桅楼装备的司令部改为测的所,中部探照灯台的一座探照灯换装指导灯工程。
 大正14年12月,“长门”回到现役。第二年10月在横须贺实施了搭载亨克尔式水上侦察机的实验。这是日本海军委托德国亨克尔公司试制的水上侦察机(HD-25)和起飞装置,预定装备在建造中的古鹰型重巡洋舰上的。“长门”在第2炮塔上设立长约18米的起飞台,由德国来日本的试飞员试飞成功。
 “长门”、“陆奥”实际设立水上侦察机搭载设施是大正15年6月,预定搭载一四式水上侦察机,后桅装备回收用吊机吊臂,并增强了后桅关连的横杆。但实际搭载水上侦察机是再后来的事。
 昭和2年1~5月,“陆奥”改变了舰首的形状,顶端上部突出。以前的形状浪波很差,飞沫灌到舰桥部,目的就是改善,这样并不是没有效果,“长门”是在后期的大改装时候实施。
 本来,长门型的舰首形状是汤匙型,计划时考虑是克服日本海军作为军事机密兵器采用的一号连系机雷的特殊用途。
 一号机雷是主力舰队在决战时由轻巡和驱逐舰在敌人航向前方秘密投放,数个机雷连接施放在水下数米,给予进入施放海面的敌舰大的损害,一举挑起舰队决战。但考虑到这个水雷的漂浮在国际法上及对已方的损害,以及数小时后不易起爆。
 长门型等八八舰队的舰艇的舰首形状,是考虑能容易克服在决战海面漂浮的一号机雷,结果成了那样不规则的形状。进入昭和期,一号机雷本身被认为不太有战术效果而被废止,以后的舰艇没采用这样的舰首形状。
 以后长门型暂时没有太大的变化,昭和4~5年实施了烟囱装备雨水消除装置,在前桅楼中部探照灯台装备三挺单装路易斯式机枪(7·7毫米)等。装备的防空火器走向了前桅楼。
 昭和5年12月1日,“陆奥”成为预备舰,从昭和7年到第二年初,实施了相当规模的近代化工程。按照昭和7年成立的预算,主要实施了兵器和舰型的近代化整备。
 首先将以前的8厘米高射炮换装为四座40口径八九式12·7厘米联装高射炮。四座高射炮炮座放置在前桅楼与后桅底部,在烟囱横的两侧的平台上装备九一式高射装置和4·5米高射测距仪。二座40毫米联装机枪(毗式·维克斯式)装备在后部烟囱两侧的最上甲板上,一举加强对空火力。
 又在后桅后方装备弹射器(吴式二号三型),搭载三架水上侦察机,使航空兵装大幅度近代化,可实施水上侦察机的迅速连续起飞。
 这个时期,主力舰的主炮弹正实施从八八式向九一式换装,而长门型到后来的大改装时候才实施这个工程。
 其次,桅楼关系上,从提高夜战能力的观点扩大测的所,在其两侧各装备了二座一二式监视方位盘。
 同时,下面的中部探照灯台被改为主炮预备指挥所,探照灯集中装备在烟囱横侧新设的探照灯台上。
 除此以外,在罗经舰桥和指挥塔舰桥的中间部设立突出部,作为下部瞭望所装备二座一三式监视方位盘。但这个下部瞭望所是临时处理的,在后来的大改装工程撤去,被转移到罗经舰桥上部。
 其次,在后桅部也设立瞭望所,装备了三座一三式监视盘。监视方位盘是由大型的双筒望远镜和方位盘组合的,主要提高夜间的瞭望能力。除此以外,这个时候,2、3号炮塔的测距仪也被换装成10米型。
 “长门”大体上也在该时期实施了这个工程,这些在昭和8年8月的横滨海上阅舰式上的舰姿中大体上能确认。正在这些改装工程时碰巧能应对那时的满洲事变和上海事件,从对态势实践整备这个观点出发,大改装的军舰中全部主力舰都着手实施了。
 之后,“长门”、“陆奥”从昭和8年末到翌年成为预备舰,进入昭和9年开始包含船体、机械关系的近代化大改装工程。
 全面的说,长门型在新造时是首日德兰型,防御性大体上形成对应,像这以前战列舰一样,重复的小改装工程在最小限度里,特殊事态只有排烟的逆流,连续数次改变前烟囱是舰型变化的最大原因。
 只是在这个时期,日本海军的主力军舰以本型最快速而自豪,由于后来的改装,速度也下降到25节,选定与大和型一样的速度是日本海军最大的失败之一。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门型的大改装工程

  长门型的近代化改装工程在华盛顿裁军条约的有关近代化改装工程的条文范围内。昭和7年实施了以强化炮战指挥能力和强化航空兵装为中心的工程。但真正开始近代化工程是昭和9年。
 相对于金刚型、扶桑型分成第一次、第二次实施,长门型的近代化改装工程,合并第一次、第二次工程实施,被称为大改装工程,工程主体是强化水平防御,垂直防御,换装主锅炉,增大输出和延长舰尾,各种装备的近代化,提高主炮、副炮的仰角等。目的是在条约到期后,使之具备能与各国海军建造的新型战列舰充分对抗的性能。
 这次改装工程排水量超过了条约规定范围,不过,长门型的大改装工程完成是在昭和11年,是华盛顿裁军条约的有效期后,日本声明脱离裁军会议,关于排水量等不受条约的限制,由此筹划、实施了大改装工程计划。
 昭和9年4月,“长门”在吴兵工厂开始大改装工程;同年9月,“陆奥”在横须贺兵工厂开始大改装工程。
 关于水平、垂直防御:要求对九一式40厘米穿甲弹,在20,000~30,000米距离防御安全。由技术研究所造船研究部进行水中弹道实验,根据龟首射击实验所的40厘米炮实弹射击实验的数据等,决定了防御构造、防御装甲板厚度。这个第一次计划方案,水线部舷侧安装耐弹用的倾斜装甲板,同时增厚中甲板防御装甲板,增加重量后左右舷设置宽3米的防雷护体以增大浮力。
 对这个第一次计划方案,平贺造船中将指出问题是一旦中雷时恢复能力降低,计划不得不重新考虑,最终决定了第二次计划方案,沿着以前的水雷防御纵壁追加安装水中防御装甲板,但在工程实施时预料追加安装的装甲板在斜度上和热处理上的问题,安装有很大的困难,但最终还是实施了。
 第二次计划预想排水量为43,000吨,讨论了使防雷护体宽度尽可能变小,防止速度降低,但速度还是降低为24节。
 主要防御部的强化状况,对弹火药舱下甲板127毫米,倾斜部280~127毫米,水雷防御纵壁上部50毫米,下部127毫米,机舱区域对36厘米弹20,000~28,000米防御,中甲板增厚75毫米。炮座底部追加安装124~213毫米装甲板。
  大改装工程的防御装甲板重量,“陆奥”的情况,从新造时的4,884·7吨增加到8,006·9吨。作为防雷护体内的不沉对策,计划用水密钢管填充,不过这是日后工程,大改装时没实施。
 其次主锅炉的换装,撤去新造时的一五台ロ号舰本式专烧锅炉和六台混烧锅炉,装载了四台ロ号舰本式专烧大型锅炉和六台小型锅炉,小型锅炉是改造了以前的六台专烧锅炉。主锅炉配置:第1、第2锅炉舱各三台小型锅炉,第3~5锅炉舱各一台大型锅炉,锅炉舱面积比以前减少22%,部分旧锅炉舱被改为燃料舱,重油装载量增加到5,600吨。
 随着主锅炉的减少,烟囱为粗的单烟囱设置在以前的第2烟囱稍后方。主机未被换装,仍是以前的。由于安装防雷护体,水中反抗增大和排水量增加,带来了速度降低,不过,舰尾延长了约8米,目的是改善船型减少水中反抗。
 由此最大速度降低到25节。“长门”还实施了“陆奥”大改装工程前实施的修改舰首形状的舰首修改工程。
 主兵装的改装,实施主炮塔仰角提高,采用新式的九一式穿甲弹的弹道增大修改工程。强化防御力,主炮塔被换装成为未完成战列舰“土佐”、“加贺”而制造的40厘米联装炮塔。主炮俯仰角从以前的负5度~正20度,扩大为负3度~正43度,结果,最大射程增大为37,900米。炮的推进机从水压式被改良成气压式,据此全炮塔可以齐射。
 装填方式仍是以前那样的自由装填方式,但装填角被扩大为负3度~正20度。炮塔防御装甲板也被强化,前盾增加200毫米,为500毫米,侧盾增加50毫米,为280毫米,天棚部增加100毫米,为228~250毫米。不过,前盾部及炮座部的装甲板追加装备是在日后进行的。炮塔测距仪是第2、第3炮塔装备10米测距仪,第1、第4炮塔测距仪被废止。
 还实施了副炮仰角提高工程,使最大仰角提高到35度,最大射程延伸到19,100米。随之炮盾的形状也被修改,炮廓的上端部被除去,从上部看波型形状变得很清楚。这时,前部1、2号副炮被撤去,副炮装载数共计一八门。
 关于对空兵装,在大改装前已装备了四座八九式12·7厘米联装高射炮、毗式40毫米联装机枪,大改装时没进行新设。鱼雷兵装这时全部被撤去。
 前桅楼也大幅度修改,装备新式的炮战指挥装置,同时各指挥所也被扩大,成为大型构造物,比后来建造的大和型都大,变成日本战列舰中最大的前桅楼。前桅楼顶部的主炮射击所装备了新式的主炮用方位盘瞄准装置,下层新设了战斗舰桥。
 测距所的10米测距仪也换装新式的九四式10米双重测距仪,主炮射击指挥装置性能大幅度提高。
  测距所下层有上部瞭望所、副炮指挥所,其下层有主炮预备指挥所、装备在两舷的4·5米测距仪,再下层有前部探照灯、瞭望指挥所兼下部瞭望所。 罗经舰桥也被扩大,下部配置副炮预备指挥所、司令塔舰桥、下部舰桥,桅楼中心的直径1·8米的主柱新设了从中甲板到测的所的电梯。
 后部舰桥,为了可以对前后部分炮火射击管制,在后桅后部设立主炮、副炮预备指挥所,装备了主炮用方位盘瞄准装置,副炮用4·5米测距仪、方位盘,但“长门”方位盘、测距仪是分离装备,“陆奥”把这作为一体型装备。
 后桅顶桅也被缩短,新设天线展开桅,不过,因为大改装工程未实施航空兵装的修改工程,回收飞机用的架式吊机的上升加强横梁就被留下了。
 “长门”的大改装工程在昭和11年1月完成,在完成之前本舰于10年11月5日被编入了第一舰队。“陆奥”于11年9月30日完成大改装工程,12月1日编入了第一舰队第1战队。
 由于大改装工程,排水量、尺寸和改装前有了很大地变化,“陆奥”改装完成后的主要目如下。
 基准排水量=39,050吨
  公试排水量=43,439吨
  全长=224·5米
  水线长=221米
  最大宽度=34·6米
  平均吃水=9·46米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门型大改装后的各项修改

 从昭和11年12月到12年1月,完成了大改装工程、编入舰队的“陆奥”,又实施了大改装工程的追加工程——航空兵装的近代化改装工程。
 “陆奥”是在昭和5年12月至7年12月编入预备舰籍的时候实施了航空兵装的装备工程,大改装工程时没实施航空兵装的改装工程。
 在航空兵装的改装工程时,撤去后部舰桥后方装备的吴式二号三型弹射器,换装新式的吴式二号五型弹射器,还撤去装备弹射器的航空甲板,把下面一层甲板作为航空甲板。
 新的航空甲板的舰中心线上装备吴式二号五型弹射器,飞机搬运轨在甲板两舷侧及后部直线三根成コ字形配置,装备四座转盘,有连续弹射舰载水上侦察机的效率。
 回收飞机用吊机在左舷的凸出部后端船舷,装备的是新型的起倒式四吨吊机,装载的吊机在船舷部作长约30米、宽约2米的吊杆旋转,上下用的动力机构收藏在突出部,吊机装备在突出部上。吊机为起倒式,不使用的时候吊机支柱及横梁折叠收容。
 随着装载新型回收用吊机,原来后桅支柱装备的回收吊机及在后桅上部设置的吊机用的加强横梁也被撤去。
 “长门”实施大改装工程的时候,也没进行航空兵装的改装工程,“长门”的航空兵装修改工程比“陆奥”迟,于昭和13年时实施了改装工程。
 昭和12年,九六式25毫米机枪作为对空机枪被制式采用,作为各舰艇的对空兵装逐次装备。“长门”从昭和12年12月开始,约一年时间成为练习舰,在这时期实施了对空兵装增强工程。
 对空兵装增强工程,撤去装备的毗式40毫米机枪,新装备一○座九六式25毫米联装机枪,1、2号机枪装备在前桅楼瞭望指挥所两侧,3、4号机枪装备在后方的探照灯两侧。
 5、6号机枪在指挥塔舰桥两侧,7~10号机枪在烟囱后部新设二层机枪台,各机枪台两舷各装备了一座。装备25毫米联装机枪同时,还装备了四座进行机枪射击管制的九五式机枪射击装置,前桅楼上部瞭望所两舷各一座,烟囱两侧各一座,各自进行各舷前部三座、后部二座机枪群的射击管制。
 随着对前桅楼探照所的装备机枪,以前在这里装备的1、2号探照灯被撤去,六座探照灯装备在烟囱两舷。
 “陆奥”的对空兵装增强工程,是昭和13年12月,离开第一舰队第1战队成为预备舰的时候,实施了“长门”同样的增强工程。同时,还实施了前桅楼的修改工程,在测的所前方设立防空指挥所,天棚装备遮风装置,战斗舰桥前面的天棚同样也装备了遮风装置。
 从前桅楼中段的主、副测的所,上部瞭望所,到下层的瞭望指挥所兼下部瞭望所所在的前桅楼后部安装了大型盖板。
 “长门”于昭和14年时候实施同样的前桅楼修改工程,但战斗舰桥、防空指挥所的遮风装置形状,与“陆奥”有些不同。
 昭和14年11月,“陆奥”再次被编入第一舰队第1战队,与“长门”一起训练,昭和15年11月出师准备发动,两舰都预备实施开战前最后的整备工程。
 “长门”从昭和16年4月到6月在横须贺兵工厂实施了整备工程,实施大改装工程时未施工的主炮塔前盾及炮塔部的装甲板安装工程,同时实施了主炮炮身换装,为使主炮散布界小,装备了延迟开火装置,即九八式发射装置。
 还实施了大改装工程时候没实施的对防雷护体内部的水密钢管填充工作,水密钢管填充是作为保持军舰的浮力对策而被实施的,直径230毫米、两端部安了盖的水密钢管大量填充在防雷护体内部。还实施了船舷舷外电路装备工程。
 “陆奥”也实施了同样的出师准备工程,迎来了昭和16年12月8日的开战。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战中“长门”的改装

 昭和18年6月,“长门”于吴兵工厂在前桅楼顶部装备了对空用的二一号电探,这个是本舰最早装载的雷达。
 开战时,本舰的对空兵装,装备着四座12·7厘米联装高射炮和一〇座25毫米联装机枪,19年6月的「阿号作战」时增加了二座25毫米单装机枪。这是在装备上述电探时在吴装载的吧。 「阿号作战」后返回到吴,根据战训进行了修改和对空兵装的强化。据此,除了二一号电探以外,二座对海用的二二号电探设置在测距所两侧,二座对空用的一三号电探设置在后桅上部。还装备了二座已方识别用的哨信仪。
 对空兵装增加了一六座25毫米三联装机枪和二八座25毫米单装机枪,和已存在的25毫机枪总计为九八门。三联装机枪是2号、3号炮塔上各二座,2号炮塔两侧各一座,后甲板舰尾三座,小艇甲板两舷各二座,司令塔舰桥两侧及后方各一座。
 这时候还移设了一部份联装机枪、单装机枪广泛的配置在舰首附近和各炮塔两舷的上甲板、前桅及后桅上。机枪增加了,但没增设射击装置,只是修改强化已存在的。这时撤去了二门14厘米副炮。
 同时,实施了下方区域的水密强化工程,封闭上甲板以下的舷窗。彻底卸下可燃物等,尽可能的保持浮力和其他不沉对策。
 捷号作战后的19年12月,在横须贺进坞修理,撤去四门14厘米副炮和二座25毫米联装机枪,增加二座12·7厘米联装高射炮、一二座25毫米三联装机枪和机枪射击指挥装置。
 此后,20年2月变成横须贺镇守府的警备舰,因战局变化和缺乏燃料放弃了海上航行,6月准备本土决战时被指定为特殊警备舰,系留在横须贺小海栈桥。随之实施了最后的大改装。 因为伪装,撤去烟囱和后桅上部,主炮方位盘和探照灯及弹射器等也全部取下。这时还撤去了副炮,高射炮也被移设到陆上,但详细不清楚。在外舷上还加上迷彩涂料。
 在昭和20年7月的空袭中,遭受到了三颗直击弹,罗经舰桥附近也有损伤。但“长门”在战争结束的时候还可航行,是唯一有战斗力的战列舰。战争结束后,在比基尼环礁进行的原子弹实验中作为靶舰使用。21年3月,本舰离开横须贺的时候,本舰的兵装大体上已被撤去,最后只留下八门40厘米炮,继续保持作为战列舰的尊严。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战中“陆奥”的改装

 解说“陆奥”在太平洋战争中被怎样改装非常困难。关于本舰在开战后的改装,到现在为止公布的资料,全是昭和16年开战之前的照片,表示是开战后状况的照片一张也没有。
 此后,不过是留下数张战后收回的炮塔等的凄惨照片。或是说不定有战争时期的报道照片等拍摄本舰的,不过,当时的检查严厉,恐怕是人影性的东西,是不是有所期望的表示改装的详细的东西?
 那么试着观察“陆奥”开战当时的状况。昭和11年9月,本舰在横须贺兵工厂结束了大改装,提高主炮、副炮仰角增大射程,改革主机的诸装置排列和兵器的新式化,换装锅炉和延长舰尾部,修改水平·水中防御,强化航空兵装,新设应急注排水装置等,作为战列舰的战斗力显著提高,舰容也为之一变。
 基准排水量增大到39,050吨(满载排水量43,400吨),但速度是25·3节,多少有些下降。此后,前桅上面新设防空指挥所,增加了对空用25毫米机枪和整备九五式射击装置,增厚主炮塔炮廓的装甲板,在防雷护体内填充水密钢管,安装舷外电路等,实行了出师准备的诸修改而迎来了开战。
 战争时期,日本战列舰根据战训实施大规模修改和强化对空兵装,是在「阿号作战」后的19年7月以后。可是“陆奥”在这之前的18年6月8日,在国内的柱岛附近发生大爆炸沉没,与此无关。因此可以认为没有进行大的修改工程。
 如果说完全没有机会,那也不是。根据留下的行动调书,沿战争时期的航迹试着看的话,昭和17年7月22~29日在吴兵工厂,18年1月29日~2月6日在横须贺兵工厂,实施了进坞准备。这时候没实施什么吗?就以后面的僚舰“长门”为例推定。
 “长门”于18年6月在吴兵工厂在前桅上装备了对空用的二一号电探。而日本战列舰最早装载的是“伊势”,17年5月试验性地实施,次月装备这个电探参加了中途岛海战。
 8月发出了对“金刚”和“榛名”装备二一号电探的训令(实际装备认为是18年2月左右),18年1月进坞的本舰有装备二一号电探的可能性。
 还有一个是增加对空机枪。“长门”开战时装备着一〇座25毫米联装机枪,18年6月被认为增设了二座单装机枪,本舰同样18年1月是不是多少也实施了增加机枪?
 虽然本舰没参加过实战,可是,在中途岛海战和所罗门水域的一连串海战中,充分认识到强化对空兵装强化的必要性,也有17年8月为寻求敌人特混部队从特鲁克出击的经过。
 但彻底讨论这个的可能性,只有等候实质性的新资料出现及有关当事人员的证言。

上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2-18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门是装甲盒结果还是穹甲式?

一等兵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5-15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战舰的剖面图,可以参考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4732-1-2.html

下士

十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6-11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微言 发表于 2011-8-29 19:16
新造时的长门型

 作为八八舰队第一阵的“长门”、“陆奥”,各自于大正9年11月15日和10年10月24日竣工。 ...

弹丸重量1,000公斤,装药重量224公斤左右
应该是发射药224公斤左右吧,要不就是装药重量22.4公斤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3-6-11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gf4200ti 发表于 2013-6-11 13:19
弹丸重量1,000公斤,装药重量224公斤左右
应该是发射药224公斤左右吧,要不就是装药重量22.4公斤 ...

火炮的“装药”指的就是发射药。

下士

十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6-11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owaii 发表于 2013-6-11 13:23
火炮的“装药”指的就是发射药。

海武译制区里面就分清了装药和发射药,并非很多老鸟,还是分清楚点的好,也许是约定俗成的,但很多时候没那么多BB党的,看了海武译制区再来这里就会弄不清楚了.

上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功勋勋章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政道纪念章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3-6-11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gf4200ti 发表于 2013-6-11 13:35
海武译制区里面就分清了装药和发射药,并非很多老鸟,还是分清楚点的好,也许是约定俗成的,但很多时候没那么 ...

的确,这些年来我也没分清到底哪一个可以独占“装药”的约定俗成意义,怕混淆时就写成“弹丸装药“和“发射装药“。不过我学炮的时候(许多年前,而且还不在大陆),弹头(弹丸)里的叫“炸药“,发射火药叫“射药”,区分发射药量时才叫“X号装药”,没发射药时许是通知“送射药上来”而不是“送装药上来”。至于弹丸,打炮的只管“榴弹”“黄磷弹”,所以也没听过“送黄磷装药的弹头上来“或“送TNT装药的弹头上来”的话。不过这些都是陆炮的用法,可能正式学名分类要问问兵工,毕竟是他们在造火炮弹药。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3-6-11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gf4200ti 发表于 2013-6-11 13:35
海武译制区里面就分清了装药和发射药,并非很多老鸟,还是分清楚点的好,也许是约定俗成的,但很多时候没那么 ...

也许可以用火炮装药和弹头装药来区分。就我所见过的材料,没有明确标注“弹头装药”或“炸药”的,一般都是指发射药。

下士

十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6-11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mathewwu 发表于 2013-6-11 14:21
的确,这些年来我也没分清到底哪一个可以独占“装药”的约定俗成意义,怕混淆时就写成“弹丸装药“和“发 ...

是的,你说的有深意,装药在中国的文字解释大概会说成装填的炸药,发射药也是炸药的一种,一个是装填在弹丸里的,一个是装填在炮膛里的.
航空炸弹和鱼雷里面的装药就很明确是装填炸药了,另一种叫推进剂.
在科普类来看装药是弹丸里的炸药会比较明确些.

列兵

十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6-11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门和金刚搭档并肩作战应该不错

二等兵

十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6-12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门和陆奥在瓜岛之战时,就应该出马炮轰机场,与其最后自爆(陆奥),还不如上去干一场!

中士

十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6-12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长门的装甲怎么样?

另外,金刚改装的时候,也增加了防护,航速反而增加,小日本为什么不把长门的航速也提升一下呢?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一级铁十字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3-6-12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火炮 于 2013-6-12 18:39 编辑
jlsrc 发表于 2013-6-12 17:55
不知道长门的装甲怎么样?

另外,金刚改装的时候,也增加了防护,航速反而增加,小日本为什么不把长门的航 ...


金刚级用的是直驱式汽轮机,体积大重量大。而到了造长门的时候,已经用了齿轮减速式汽轮机,体积重量大幅下降。所以到了30年代即使更换,因原先的体积重量限定下,功率提升的幅度就远不如使用旧式直驱汽轮机的战舰。
从这方面说,越是早期的轮机,改装时提升的潜力越大。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缘故,长门改造时主机并未更换,只是更换了一些涡轮叶片。这就不难理解长门改装后为何航速要下降了。

少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铜星勋章政道纪念章

发表于 2013-6-12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jlsrc 发表于 2013-6-12 17:55
不知道长门的装甲怎么样?

另外,金刚改装的时候,也增加了防护,航速反而增加,小日本为什么不把长门的航 ...

有計畫 但是太貴 吹了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3:34 , Processed in 0.02529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