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73
主题8
精华7
积分1126
金钱337
贡献70
阅读权限90
注册时间2010-9-27
最后登录2024-10-22
在线时间69 小时

上士
 
|
本帖最后由 xike1 于 2012-11-20 11:31 编辑
注:本文为原创架空文,其中出现的历史人物、事件为借用性质,不代表真实历史。本文作者为Xike1,首发地为百度空间http://hi.baidu.com/home/?from=index,时间为2012年11月18日。尊重劳动成果,如需转发,敬请注明作者或出处。由于行文较长,请勿插楼。
最后的武士
——象国海军招潮级防护巡洋舰小史
防护巡洋舰在近代海军发展史上毫无疑问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出现在平甲巡洋舰之后、装甲巡洋舰之前,以相对廉价、灵活、功能多样化及以小击大著称,在问世后迅速大批入役,用以执行护航、侦查、巡逻等任务。
设计背景
防护巡洋舰在设计之初的预想对抗目标是传统铁甲舰。众所周知,虽然铁甲舰拥有口径达254~457毫米的巨炮,但由于射速极低、精度差且没有有效火控支持,近程战斗时居于劣势,而相对之前的平甲巡洋舰,防护巡洋舰的特点是以煤舱和30~50毫米的穹甲去完成水线防护任务,即穿甲弹即使命中舰体,也会在厚厚的煤层中穿行时减慢速度,最终停在穹甲之外,无法威胁到其保护下的浮力--锅炉舱;而带着弧度的穹甲又能在煤舱进水后保持浮力储备,保证战舰不至于沉没。这也就意味着,价格仅为同代主力舰1/3的防护巡洋舰在面对对手时,同等造价下的数量优势、快速、快炮都将发挥优势:对手的重型火力无法击中它们,而小口径炮则难以产生足够的伤害;它们将像武士一样,在战火纷飞的炮火中勇往直前,万军之中取敌上将之首级。尽管没有充足的实战去考验这一理论成果的实际可能性,但对那些无力装备主力舰以及经费紧张的国家而言显然极具诱惑力,因此自1880年第一代防护巡洋舰服役后,这个舰种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
防护巡洋舰防护体系,这种新式防御开创了一个全新时代。
由于铁甲舰主炮射速、精度都不足,防护巡洋舰在设计之初设想以造价和数量优势弥补火力不足,而以煤炭等手段抵抗敌副炮等的攻击。
20世纪初头10年是海军革命性技术爆棚的黄金十年,不过到1908年时,已经发展了近20年之久的防护巡洋舰却已日显不足,主要是因为动力和火力体系发展的原因。此时燃油动力逐渐崭露头角,这种新式动力轻巧、干净,各种能力全方面超越燃煤,尽管在早期曾被认为费用昂贵,但其作为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却不容置疑;可这样一来防护巡洋舰赖以生存的屏障——煤舱防御层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样就使50毫米的装甲在威力日益强大的炮弹面前岌岌可危,“像纸板一般不堪一击”(严-正方海军少将,1909年);而不断变强的火力也在威胁着薄弱的防护巡洋舰,爆破弹的出现使“防护巡洋舰”那毫无防护的水线带处于真空状态,煤炭会在爆破弹命中侧舷后因破损而流失,终而丧失防护能力,而不是像穿甲弹那样只留下一个小口,然后让煤炭去对付接下来的一切。因此需要在水线上布设一道足以抵御爆破杀伤的轻装甲带,这就是“装甲巡洋舰”,甚至“轻巡洋舰”的范畴了。
不过当时还没有“轻巡洋舰”一说,而传统观念影响下,“装甲巡洋舰”又是地位、造价都相当于铁甲舰的准主力舰,因此快速、廉价的小型巡洋舰仍然有建造的必要,因此在1908年初,设计代号为17号巡洋舰(归类重划时划定为C-1123型)的新式战舰在天健设计局的主任设计师荀-宜率领下开始筹划,这型巡洋舰在设计之初就带了抵御爆破弹的水线装甲带,但动力采用的却是极先进的燃油推进系统,预计速度可以达到喜人的28节以上,续航力大大增强,还能为舰员提供宾馆一般的高级居住条件(终于不用挖煤了!);而在设计方面,该设计已经脱离防护巡洋舰,迈进到更先进的轻巡洋舰范畴了!
不过对象国海军来说,全燃油动力在当时还无法获得普遍支持,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燃动价格昂贵;二是该技术在国内刚刚起步,技术储备不够完善;三则是出于保守原因担心的系统可靠性问题。因此在当年海军技术会议上与会代表交换了意见(仅仅是「交换了意见」),结论是在新形势下,对前进方向做出一个观望性折中,而即将开工的下一级巡洋舰仍然采用传统工序进行设计和建造,17号巡洋舰中途修改设计,动力系统由燃油动力改为喷油助燃的煤-油混烧动力,而因为加载煤炭造成吨位增大,水线装甲带被撤去了,这使设计思想“倒退到1880年,已经变得毫无价值的年份”(顾-文焉语,1965年)。
上述背景下,1910年3月,象国海军开工了他们的最后一级防护巡洋舰,招潮级。其总尺度140×14×4.4米,标准排水量4650吨,满载5270吨。不过,即使新舰在设计理念和技术上已经落后,但海军仍然乐观地预计其性能将超越以往各型巡洋舰,包括象国的、日本的、以及大洋彼岸美国的。
日本利根级防护巡洋舰,建于1905年,排水量4000多吨,装备152毫米炮2门、120毫米炮10门,招潮级总体设计方面要求超越该舰。
传统舰型与防护
冲角首、枣圆尾和向上内倾的侧舷为新巡洋舰构成了厚重的传统巡洋舰风格,该舰大体延续前代五元级防护巡洋舰的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英国在建中的布里斯托尔级(Bristol Class),船舷从水线向上缓缓内收,短艏楼延伸至舰桥位置,而后以一段较长的上层建筑直抵后主炮前,副炮群和小艇布置在舰舷两侧,一高三低的四个烟囱依次分列在舰桥之后,其间穿插着大大小小的进气出气口。不过,由于之前是燃油锅炉的缘故,烟囱高度普遍较低,改为燃煤锅炉后已经低到是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步,因此后来都普遍加高了烟囱高度。而后来也证明,原高度的烟囱即使是燃油锅炉也还是太低,以致后人略带嘲讽地调侃,“招潮级的总体设计超越了同代,动力系统更遥遥领先,以致它换装燃气轮机时根本不用对烟囱方面进行考虑”。
布里斯托尔级“格洛斯特”号,该级巡洋舰是招潮级的参考对象之一。
相对之前型号,该舰有两个比较明显的不同,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是采用了桅顶上带射击修正所的三脚式前桅。这在象国海军巡洋舰中尚属首例。实践经验表明,尽管较高的射击所有利于弹着点修正,但单棒桅支承的修正所在高海况下稳性不足,对观测工作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所以决定在较小的巡洋舰上使用三脚桅加以固定。出于谨慎考虑,招潮级的三脚桅与其他舰只不同,由于无法确定单棒两支点三脚在巡洋舰上是否能够维持射击所稳定,因此“招潮”、“梗乡”号两舰的桅杆是双棒四支点三脚,不过后来证明二者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三号舰也就没有采用。另一个不同则是主炮布局,该舰共装备6门150毫米炮,其中两门分置首尾,另两门则集中布置在舰中两舷,而非如之前那样分散配置。集中布置的优点是对同一目标射击时的指挥观瞄,供弹也相对方便;缺点则是射界不良,火炮和人员的共同毁伤率也增大。
防护方面该舰延续防护巡洋舰的习惯,由于一侧有4米的煤层作为缓冲,因此对装甲的厚度要求仅限于抵御住被煤减速后的炮弹,水平装甲为25毫米,倾斜部53毫米,中部舷墙为40毫米的防弹片装甲,司令塔厚度150毫米,主炮前盾是25毫米的轻装甲。
设计总体上让人满意,1910年3月,首舰“招潮”号于1911年4月16日在天健高陵完工,二号舰“梗乡”号开工日期比首舰晚36天,不过下水日却早了3天;三号舰“荆江”号1910年7月在鸣神造船厂开工,1911年10月完工,三舰的最大试航速度分别为26.6节、26.2节和26.73节。满员编制为435人。
“招潮”号,1910年
“荆州”号,1910年
武器动力
招潮级主炮为6门全新的B-18式150/45毫米炮,这种1908年引进、1910年仿制成功的火炮原型为德国SK L/45式150毫米炮,象国人花了两年时间去消化和生产这种新式大炮,作为自1895年就开始服役的B-15式152毫米英式炮的替换品。B-18式炮射速6~7发/分,炮重5.7吨,19°(最高角)时射程13500米,弹重45.3千克,在当时是最优秀的6英寸级别炮之一;不过除了性能和价格外,政治因素也是一直趋向英式武器的象海军使用该炮的主要原因,一支专门的工程队在德皇的直接命令下前往象国,为该炮研制和生产做全程指导。
B-18式主炮原型,SK L/45式150毫米炮。在该炮引进过程中,德国对象国的指导可谓无微不至。
由于当时的预定交战距离设定在5000~15000米上下,因此极近距离的白刃战时常会发生,此时大口径主炮精度、射速不足,高射速大威力的副炮就显得尤为重要,8门B-17型102毫米炮密集布置在两舷,这是一种从英国舶来的标准副炮,装备在不倦级(Indefatigable Class)、乔治五世级(George V Class)等主力舰上。该炮射速6~8发/分,15°(最高角)时射程10610米,除此之外,舰上还有4门47毫米炮、4挺7.7毫米机枪。不过似乎是任务分配方面问题,该舰的雷击武器较为贫弱,只有左右各一具的水下鱼雷发射管,它们用来发射装药95千克的九○叁型鱼雷,这是象国第一款国产舰用鱼雷。
该舰共16座仿制的亚罗式(Yarrow)煤油混烧锅炉,为两座布朗-柯蒂斯(Brown-Curtis)主机提供动力,桨机直结,总输出221000马力,设计航速26节,16节时续航5600海里,可携带煤炭1560吨,燃油240吨,尾部有一枚半平衡舵。
服役于四次战斗间
1914年,刚刚服役两年的招潮级毫无疑问是象国海军轻型战舰编队中的主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为必须遵守《象英防卫协议》,在摄政王德·耀授意下,文-岩龙大将率领的一支15000人的部队包围了北韩的南浦港(Chinnampo),为答谢之前德皇的礼遇,这支部队对德国占领地围而不攻,并警惕对此蠢蠢欲动的日本陆军。德方心领神会,像邻居一样和平渡过了战火纷飞中最激烈的几年一直到战争结束。在此期间,“招潮”号曾为兵员运送舰“梦幻”号在北韩的行动护航,“荆江”号则陪“绿龙”号装甲巡洋舰深入太平洋,追踪马克西米连·冯·施佩伯爵(Maximilian von Spee)的东亚分舰队行踪。
1918~1919年,三艘同级舰都在检修中撤去47毫米炮,加装了两座76毫米高炮,用以面对逐渐增强的空中力量;而因为火力上逊色于同时期建造的日本筑摩级巡洋舰,“梗乡”号还进行了一次小规模改装,在舰尾甲板上增加了一门150毫米炮。烟囱的问题实在让人头痛,一方面是低矮缘故,另一方面则是舰桥和烟囱间空隙小,高速状态下容易产生真空逆吸,“招潮”号的航海长在试航时就抱怨过“像在黑夜中行驶一样”。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三舰先后将烟囱抬高了4米,不过该状态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后来还辅以产自晋中的优质无烟煤以减轻流烟困扰。
“招潮”号,1920年
另一项改进是小型舰载机的装舰改进。在五元级巡洋舰上试验后,英式舰桥滑跑台的实用性得到肯定,因此在加高烟囱的同时也对舰桥位置进行了改装,携带一架Kr-5“鹞”式双翼单座飞机。总体上是战斗舰桥抬高,飞机滑跑起始位置处于舰桥和指挥塔之间,为照顾容易被盐雾腐蚀的木骨架飞机还在滑跑位置上加盖了侧板,成为一个简易机库,这样能使装舰飞机的寿命从4个月(露天存放)延长至9个月,做这个修改后舰艏部位舾装物也进行了一系列改动,包括前旗杆改为可放倒式,张线做相应修改,主炮射界、指挥塔观察窗也受到一定限制。不过在飞行技术尚处探讨的当时,舰载飞机的定位和使用都尚不明确,引用和上舰只是“跟风潮”时期的一个体现。尽管如此,三舰的良好服役表现还是得到肯定,“荆江”号在1921年海军大阅兵时有幸成为皇帝座舰“海元”号的引导舰。
一艘英国巡洋舰舰桥上的航空设备,其中机首螺旋桨清晰可见。总体来说,舰桥并非航空设施的最佳布放位置,但在弹射器等设备还未发明的航空发展早期却是不二之选。
“梗乡”号,1925年
1923年10月,象国庇护下的菲律宾政权发生动乱,共产国际支持的军队在国民支持下迅速占领了军队、首都和港口,菲政府军迅速溃败,被分割到奎松城(Quezon City)以北的几个城市内。象国舰队紧急出动,“梗乡”号作为第一批支援舰成员在10月16日前往吕宋(Luzon),除了给军火运输船护航外,它还是编队中的较射气球牵引舰。随后在一个多月的战斗中,其他两舰也先后投入战斗,在阻滞对手的战斗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不过象国高层对地面部队是否直接介入一直存在分歧,不久后就接到了菲政府军全盘崩溃的消息。
1925年2月12日,82高龄的雷王德·耀逝世,曾备受器重的海军总司令德·洛恩却在得知消息后立即启程返回封地,新任辅政王詹-向君和卡鲁斯(无职)一致认为这位亲王即将图谋不轨,于是决定暂时对公众隐瞒消息,立即遣书远在炙阳郡散心的皇太子德·海风返回。果不其然,洛恩很快宣布不接受詹-向君的辅政王身份,决定“正皇统、清违诏”,意欲挥师北进。虽然两方都没有公布雷王辞世的内情,不过剑拔弩张的形势显然路人皆知,更多人选择支持“长着一张慈祥脸”的洛恩,而为师出有名,他竟决定对皇太子下手,劫下正向皇厅返回的太子车驾!不过,海风一行早已接到卡鲁斯警告,在付出一系列重大牺牲后,德·唯郡主带着年幼的海风,单骑穿越云雾缭绕的先祖之路,奇迹般甩脱追兵后返回皇厅,指责洛恩“忤逆犯上”,并立即以为雷王举行国丧之名为中央军争取调动时间。受此影响,之前一直支持洛恩亲王的陆海军内部发生激烈纷争,在让皮鞋飞、让板凳飞、让炮管子飞后,海军超过2/3的战舰和人员通过各种方式脱离洛恩管制声明对皇室效忠,其中就包括“梗乡”、“荆江”号两舰,它们在3月初护航“武装”号战列巡洋舰离开黑水,而后借机向天健航行,最后进入还处于中央军控制的天健港。不过好景不长,防卫不强的天健很快遭敌攻陷,三舰装载5000名陆、海军官兵离开港口向冰原河转移。它们随后投入到了对岸边敌军的战斗当中,两艘巡洋舰在一个多月的战斗中更换150毫米炮管19根,火力投放强度可见一斑;战斗开始时“招潮”号正在船坞中进行检修,因此没能在第一时间为皇室保驾护航,不过在后来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它们在战斗中被岸炮命中达21次,遭到航空轰炸19次,总计271名官兵血洒沙场;但就像最为忠诚的护卫武士一样,三艘老舰在最为危难之际也不曾退怯,而是扶伤上阵,始终奋战在敌前第一线!也正是所有人的努力下,德·洛恩的行动最终落败,亲王逃往俄国,三月动乱以中央军胜出告终。
不过尽管老当益壮,但到1932年时这几艘巡洋舰都已经服役了20年之久,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增长前已经不适于现代化战争了。它们退出一线,拆去大部分武器,成为训练舰或者维护舰继续为舰队服务。1932年,日本联合舰队出兵八大岛,驻扎朝鲜的日本陆军也同时拔寨,意图从东北方向进军,配合海军胁迫象皇厅接受他们的要求。此次战役中三艘防护巡洋舰因为老迈陈旧并未参加一线,但在得知迎敌战大败后还是准备重新加挂武器,做好了开赴战场的准备,只是陆军大捷和列强调停下才没有出击,但战备还是一直维持到了战斗全部结束。
“荆江”号,1937年
暮光之演
战争失利后不久,象国海军开始重整旗鼓,一支更为现代化的舰队在数年时间里建设起来,到1936年以后,招潮级无论性能还是舰龄方面都已经不能符合要求而逐渐转入后台,尽管它们在30年代的最后几年还曾担负过巡逻任务,不过在舰体老化、维护日益困难、武器装备落后等致命问题前都已经是完美落幕前的暮光演出了。1939年5月16日,“梗乡”号退出现役,同年7月、12月,“招潮”、“荆江”号也先后除籍,象国海军最后一型防护巡洋舰拉上了曲终的大幕。不过故事并未就此完结,“招潮”号此后做过5年的水兵浮动宿舍,直到1947年舰体朽坏解体;“荆江”则作为码头地基、“梗乡”号作为防波提流传至今。对三艘老舰,现在可以借用祯-日向对它们的评价:
“即使岁月能让老兵沉寂,但也绝对无法磨灭身上的傲气。”
如果招潮级有自己的思想,这或许就是最希望得到的评价了吧。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