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6116|回复: 9

《炮术讲堂》拙译其三——本射要领(变距射法)

[复制链接]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3-7-1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owaii 于 2014-2-2 08:42 编辑

本射要领

       本部分所论述的,是在试射中已经求得了适正照尺距离和提前角(方位偏移角)之后进入本射阶段的要领。这里主要介绍旧海军代表性的变距射法,按以下顺序依次展开叙述。
    1、试射与本射的过渡要领
    2、本射中之修正要领
       (1)试射取得夹叉弹,进入本射后却发生偏位弹时的修正方法
       (2)以一个捕捉阔度作为照尺距离差进行试射时实现捕捉,但在以折半照尺进入本射时得到偏位弹时的修正方法
       (3)(2)中涉及状况,在发炮门数少和炮弹飞行时间短时的特例
       (4)依然无法获得夹叉弹时的修正方法(第一部分)
       (5)依然无法获得夹叉弹时的修正方法(第二部分)
       (6)(5)中状况在发炮门数少和炮弹飞行时间短时的特例
       (7)本射过程中,夹叉弹变为偏位弹时的修正方法
    3、“打消修正”
    4、本射要领摘要
---------------------------

春节期间尽量更新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楼主| 发表于 2013-7-1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1、试射过渡到本射的射击要领
    试射进行中,当以一个捕捉阔度进行修正时达成捕捉的条件下,以略大于捕捉阔度的一半作为修正量进入本射。这方面的理由,在射法要素中变距误测部分(参见本系列第一篇)已经做过介绍。此处具体举例来说明这种情况。

(1)例一
由以下条件,试计算试射过渡到本射的修正量最优值。
戦闘公誤 : r1 = 60                     発射弾数 : n = 7
初弾偏倚公誤 : r3 = 360 = 6 r1          t2 = 60 秒
捕捉濶度 : L = 600 = 10 r1          変距誤測公誤 : rE’=4节


初弹弹着到修正弹弹着之间的齐射间隔之内,变距误测量误差rE可以求解。即:
t1 = 60 秒の時        rE = 0.515 x 4 x 60 ≒ 120  = 2 r1
t1 = 40 秒の時        rE = 0.515 x 4 x 40 ≒ 80 = 1.33 r1
t1 = 20 秒の時        rE = 0.515 x 4 x 20 ≒ 40 = 0.67 r1
为了找出变距误测的最可能值E0,按以下的计算式可以求解,但是一个比一个麻烦。通常情况下,对不同情况的变距误测会使用下面这个表直接求出。
变距误测量最确值表

通过使用上表,将rE变换为E0的结果如下
rE        4 r1        3 r1        2 r1        1 r1
E0        2.3        1.6        0.7        0.2             (变距误测最确值表)
变换为
rE        2 r1        1.33 r1        0.67 r1
E0        0.7・r1 = 42        0.37・r1 = 22        0.13・r1 = 8   (例题中的情况)

做一合理的假设,即打出修正弹之后变距误测依然以同样的方式存在。因此,在实现捕捉时,目标存在概率最大的点是在两个照尺距离的平均值上((L+E0)/2)。再加上本射弹与修正弹的齐射间隔时间内对应的变距误测量( = (t2 / t1) / E0),就是进入本射最合适的照尺距离,也就是下面的式子:


根据先前计算出的E0的值,考虑初弹与修正弹的齐射间隔t1,相应的由修正弹过渡到第一轮本射的最适修正量如下表所示:

t1        E0        L1
60        42        363
40        22        344
20         8        328

换言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合适的修正量是比捕捉阔度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是300)更大的。按本题中的情况,间隔为60秒时,修正量400是比较合适的。

(2)例二
同样地,三门小口径炮发射的情况下,按以下条件进行计算:
戦闘公誤 : r1 = 70          発射弾数 : n = 3
初弾偏倚公誤 : r3 = 210 = 3 r1          t2 = t1 = 20 ~ 30 秒
捕捉濶度 : L = 500 = 7 r1          変距誤測公誤 : rE’=4节
变距误测量误差rE = 0.515 x 4 x 30 = 62 ≒ 1 r1
由变距误测最确值表和先前的计算式,L1=280,约为300

由以上的事例,可知道在一般情况下,考虑到变距误测之后试射过渡到本射的修正量是要大于捕捉阔度的一半的。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楼主| 发表于 2013-7-2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2、本射中的修正要领
   (1)试射中取得夹叉弹但过渡到本射后却出现偏位弹时的修正要领
    试射第一弹,再到试射第二弹取得夹叉,过渡到本射时却出现本射第一弹成了全远或全近的偏位弹的情况下,对修正方法有必要加以考虑修改。
   
       一般地,照尺距离取O1时取得夹叉,O2时却出现偏位弹的情况下,设定后续修正量L2时参考变距误测量最确值E0和目标存在概率进行修正。对于这一情况来说,可能是因为在照尺距离O1下取得夹叉弹可计算出来此种情况下的目标存在概率,在取一个修正阔度X(单位战斗公误记为r)进行修正后出现全远偏位弹的概率亦可求,且二者不同(一个是事前概率而另一个是事后概率),如下表所示。
    (注) : 夾叉弾に対して射弾修正することは実際にはあり得ないことですが、ここでの検討のためにこの様な仮定を設定しただけと言うこに注意してくださ。(没有很好的译法,暂且保留原样)
   
    利用上表,如果必要的话,2次射弹之间的修正阔度加上此种情况下变距误测量之和的最大值就可以求得了。即,因为2射弹之间没有修正(?),变距误测对照尺距离的作用与修正阔度相同。这样,以变距误测值E0对应o1(夹叉)和o2(全远)的结果,就可以求出目标存在概率最大点的距离。
   
      η : 上の表による全遠公算曲線
  ωE : 変距誤測による射心存在公算曲線
  E0 : 変距誤測量の最確値
  π : O2 後の事後目標存在公算
   
       所求结果以表格的形式表示如下:
   
       再考虑到包含射心移动公误和战斗公误的合并公误,处理的效果会更好。因此,如果把第一弹的修正量L1计作0(即不加修正),那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之后对第二弹照尺距离O2的修正量由以下公式求得:
   
       下面是具体的计算
    例如,rE=4,n=7,r=100,t1=t2=60秒的情况下:
    变距误测量公误rE=0.515 x 4 x 60 = 120 = 1.2 r
    上表中1.2r对应的E0是1.26r,对应值应为126,因此L2=126+126=252,实际修正量可以取3.
       例如,rE=4、n=3、r=70、t1=t2=30秒的情况,变距误测量公误rE=0.515 x 4 x 30 = 62 = 0.9 r,上表中对应的E0为0.6r,L2=42+42=84,实际修正时可以加1或减1,但旧海军一般来说不会使用1以内的的修正量而是按照原诸元继续发射,如果下一轮依然是偏位弹,则调整200的照尺再发射,这方面射击指挥官有选择的自由。以上所论述的总而言之就是:
    当试射为夹叉而本射第一弹出现偏位弹时,修正捕捉阔度的半量。但当炮门数较少时修正量应比半量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楼主| 发表于 2013-7-13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2)试射中以一个捕捉阔度实现捕捉,在以中间照尺距离转入本射时却得到偏位弹的情况下的修正要领。

这种情况可以用下图加以表示,如图,O3与O2为同方位弹的是(甲)情况,为反方位弹的则是(乙)情况。

现在我们只对(甲)情况作出说明。如下图,不考虑O2弹的存在,O1全近,O3经过修正后出现全远,二者一近一远形成捕捉,此时,只要按照前项试射过渡到本射之要领中介绍的方法进行射击即可。对O3的修正量可用以下算式求出。



以下是一个具体例子
戦闘公誤 : r1 = 100          発射弾数 : n = 7
初弾偏倚公誤 : r3 = 400 = 4・r1          t1 =t2 = t3 = 60 秒
捕捉濶度 : L = 600 = 6・r1          変距誤測公誤 : rE’=4 节
修正濶度 : L1 = 400 = 4・r1         
根据变距误测量最确值第八表,变距误测量E0=3*r1=300
代入上面已经表述过的公式,可得L2 = (600-400+300)/2 + 300/2 = 400

对于(乙)中的情况,O2与O3形成捕捉,可以忽略O1的影响,对照尺差L1的修正量L2,计算方法如下图所示:


如果将其他相关参数都取成与(甲)中情况相同的状态,那么可得此时的E0 = 1.14・r = 114,L2应为372。此处使用了变距误测量第九表

总结一下就是,以一个捕捉阔度实现捕捉,在采用比捕捉阔度的半量大的修正量却依然得到偏位弹而夹叉弹不出现时,需要用比捕捉阔度的半量更大的捕捉阔度实现修正,如下图所示: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3)上述状况在发射门数少,射弹飞行时间短情况下的特例

戦闘公誤 : r1 = 70          発射弾数 : n = 3
初弾偏倚公誤 : r3 = 210 = 3・r1          t1 =t2 = t3 = 30 秒
捕捉濶度 : L = 500          変距誤測公誤 : rE’ =4节
修正濶度 : L1 = 400         

折半照尺得到的落点为同方位弹(相对于修正弹)的情况下, 
rE = 120 ≒ 2・r1
E0 = 1.5・r1 = 105
L2 = (500-200+105)/2 + (30/60)・105 ≒ 250
反方位弹的情况下
rE = 60 ≒ r1

参考变距误测量最确值表
E0 = 0.55・r1≒ 40
L2’=(300+E0)/2 + (t3/t2)・E0 ≒ 200

可见,在发射门数少,飞行时间短时,修正量应小于捕捉阔度的半量。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楼主| 发表于 2014-2-1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waii 于 2014-2-2 09:14 编辑

(4)依然无法获得夹叉弹时的修正方法(第一部分)
在使用了(1)中的修正法之后,也就是对夹叉弹O1(试射弹),远弹O2(第一次本射)修正了L2之后依然打出了全远弹O3,可以推想变距误测量相当大了。

也就是说,下图中,O1夹叉,O2全远情况下,按O3照尺射击(得到全远),推知射心存在之事后概率曲线的最大值点,就是O3照尺对应变距误测量的最可能值:

写成算式如下: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求出E0,如下表所示(单位为战斗公误r):

基于上面的讨论,下面两个例子中,都可以求出L3的值


(イ) L2 = 400 = 4・r1、n=7、t1 =t2 =t3 = 60秒、r = 100、変距誤測公誤 rE’= 4 とする場合


    rE = 0.5x4x120 = 240 = 2.4・r1  ∴ E0 = 5.92・r1≒ 600

    L3 =E0 - L2 +(t3/(t1+t2))・E0 ≒ 500


(ロ) L2 = 200 = 2・r1、n=3、t1 =t2 =t3 = 30秒、r = 70、変距誤測公誤 rE’= 4 とする場合


    rE = 120 ≒ 2・r1  ∴ E0 ≒ 4・r1 ≒ 300

    L3 =E0 - L2 +(t3/(t1+t2))・E0 = 250 ≒ 300

但是,t=20秒的时候,E0 = 150、L3 = 25,在这种时候就需要考虑。(?)

归纳起来看,在这种情况下,修正量要更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楼主| 发表于 2014-2-2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5)尽管如此(按,指采用了(1)和(4)中修正方法)依然得不到夹叉弹的情况2

上图中,(甲)种情况表示的是,O1与O4依然是捕捉而没有实现夹叉,这个过程中的修正量需要满足L-(L1+L2) < 0
例如,L=600,L1=L2=400,对初弹O1打出全近弹的结果进行了【降低200】(指修正量为E0-200)的修正,但直到O4弹着依然是全远,事情变成了这样,可见在t1+t2+t3期间,变距误测量相当大。
前面已经说过最确值为E0,修正量设定为E0-200,O4仍然是全远,这种事态就是甲图所示的情况。
(乙)种情况表示的是O2和O4发生捕捉的情况。其中的修正量满足L1 - L2’ ≒ 0(此处要注意’号的标记),无修正的两群射弹之间发生了捕捉,说明变距误测量也相当大。

在甲乙两种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要领是一致的,也就是要求出对O4射弹的最合适的修正量L3及L3’。
变距误测量E0的最确值,按照射法要素中变距误测部分的作图和计算方法,给出如下所述的略算式:

使用上述算式,求出对O4的修正量
戦闘公誤 : r1 = 80          発射弾数 : n = 7
  初弾偏倚公誤 : r3 = 400 = 4・r1          t1 =t2 = t3 = 60 秒
  捕捉濶度 : L = 600          変距誤測公誤 : rE’ =4 ノット
  修正濶度 : L1 = L2 = 400         

    (甲) の場合 : L3 = 550

    (乙) の場合 : L3’= 475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楼主| 发表于 2014-2-8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6)5中情况在发炮门数少,弹丸飞行时间短情况下的特例

例一的情况:
初弹全近,进行修正的修正量依次为+5,-3,-2,理论上说此时应该又得到全近弹,但是射击结果依然是全远,这是因为存在着变距误测量E0。
 E0 = 70 x 3.6 = 252
那么,对全远弹O4的修正量就应该是
 L3 = 252/2 + 84 = 210

例2

第一弹全近,第二弹全远,对此进行了-3+2=-1的修正,修正弹全近
E0 =70 x 2.2 = 150
那么,对O4的修正量L3应该是:
L3’= (100+150)/2 +150/2 = 200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楼主| 发表于 2014-2-8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7)本射中夹叉弹变成了偏位弹时的修正方法总结
上述(1)中的讨论,在试射中得到良好弹着然而在过渡到本射时却出现偏位弹的情况要使用这样的修正方法。然而,如果射弹间的时间间隔较短,情况会有变化。
通常,可以修正捕捉阔度的半量,如果还是有偏位弹的情况,就使用(4)和(5)中的方法。
而在门数少的情况下,计算修正量大约是100米的程度,暂时加上这样的修正量之后如果还是得到偏位弹,就改为约200的修正量。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楼主| 发表于 2014-2-10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3、打消修正(1)简介
       本射实施过程中进行射弹修正,在修正弹弹着之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夹叉或成为前一轮射击的反方位弹。通常,如果射弹与前一射弹成为同方位弹,那就不需要打消修正。
       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过修正的射弹可以预想是前一轮射击的反方位弹。在这种情况下不等修正弹弹着就继续射击这就是所谓打消修正。
       重点是,打消修正适用于弹丸飞行时间比齐射间隔更长的情况,也就是发炮时前面的射弹还在飞行中,这种情况就有必要进行打消修正。
      
         上图所示为空中弹2弹,捕捉阔度600情况下的例子
         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a)(b)(c)为同一标尺距离下射击的三次发炮时刻,(a)弹着经观测为全近,因此决定修正捕捉阔度的半量,标尺距离+3,这一次射击记为(d)(按,注意此时(b)和(c)两次齐射的炮弹尚未落下),(d)发射之后,(b)弹着为夹叉,那么,按照(a)和(b)的规律,(c)的弹着应该是夹叉或全远,而刚刚打出去的修正弹(d)应该就是全远了。
        因此,不等(c)和(d)两群炮弹落下,就采取标尺距离-4的措施打出了打消修正弹(e)。
        如果没有采取打消修正的措施,对(d)射弹的修正就要等到(g)时刻才可能进行,那么将要在(d)和(g)中间打出的(e)和(f)就要成为浪费弹药的射击了。


(2) 打消修正的修正量
        在打消修正的情况下,首先为了回到原来的标尺而在修正弹(也就是(d))的标尺上-L(上面的例子中是300,按,即捕捉阔度的半量),然后可能再加上另外的修正量(上面的例子中实际修正了400),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必须考虑变距误测量最确值E0的影响。
       a. 修正弹发炮时尚在空中的那一轮齐射落下后出现夹叉弹的情况
       如图
          计算式
            按以下例子计算:
戦闘公誤 : r1 = 80  発射弾数 : n = 3
  t1 = 20 秒  t2 = 60 秒
  変距誤測公誤 : rE’ =4 ノット  


    E0 = 80 x 0.3 = 24

    L’ = L + (60/20)・24 = L + 72




          b.空中弹是反方位弹的情况
            
        此种情况下目标存在概率在两发射弹的弹着点之间某点取最大值,两射弹的弹着距离差实际上是因为变距误测量而产生的(注意这里的两射弹是以同一标尺距离为基础加上变距量打出的两弹,因此误差一定来自变距误测)
       与上一题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过计算:L’ = L + 160
      
       以上总结起来就是,打消修正的修正量要比通常的修正量更大。


(3)射心移动大的情况。
       连续射击的弹着距离差也可能并不是由变距误测引起的而是由射心移动引起的。这种场合下,与变距误测的情况一样,也需要适当加大修正量。
       注:打消修正,就是在观测到因变距误测而发生弹着偏移的情况以后,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射击指挥官注意到修正的错误(也就是说,射击指挥官自己在选择修正量时犯了错误,在下一轮改正过来)而进行新一轮的修正,这与打消修正是完全不同的,需要特别注意。
      战后海上自卫队把这两种情形混同起来,射击指挥官改正其错误的行为也被叫做打消修正了。这与其本意是不一样的的。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3:25 , Processed in 0.02293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