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的海战以混战为主;16世纪的船只,船头拥有最强大的火力,所以战斗中强调把船头先面对敌人,发射船头炮,然后再发射侧舷的轻炮,越过敌人后发射船尾炮,然后掉转船头,另一面的侧舷轻炮再开火;而且战斗中的最有威力的伤敌手段是来自向敌舰登舷,水兵们进行肉搏,而非炮击,因为16世纪的船只其重炮的数量与威力达不到后世战舰的水平,更重要的一点,虽然16世纪后期的舰炮有四轮炮车,但无法在战场上进行再装填,需要驶离战场后才能进行填装,像西班牙无敌舰队那样事先把炮弹塞在炮管里的作法在16世纪并不罕见,因为他们本来就打算只发射一发。
虽然17世纪早期的海战也是以混战为主流,但17世纪的混战不同于16世纪,17世纪是以炮战为主要伤敌手段,然后辅以火攻船放火。加利恩船已经在17世纪变为主流,这种船的两侧拥有最大的火力,船头船尾只部署少量的火炮;以荷兰旗舰布雷得罗德号为例,它有54门火炮,甲板、船头、船尾只有10~12门6磅炮,其余的火炮全在上、下炮甲板的两侧。
随者时代的演进,海军搭载的火炮越来越多;1571年的勒班多海战,基督教联军的212艘船只不过搭载了1815门大小火炮,1588年的西班牙无敌舰队,130艘船也仅有2431门,到了1652年的肯特诺克海战,荷兰62艘船就搭载1900多门火炮,以平均炮数来说,是西班牙无敌舰队的1.6倍;1673年的奇吉敦战役,荷兰舰队75艘船共搭载了4233门炮,其中60艘战列舰没有一艘船火炮低于40门。自1630年后,在战场上进行火炮再装填也成为可能,
战舰不需要驶离战场后进行装填火炮,火炮的射速也更快了;第一次英荷海战英国火炮的射击速率为每小时4发,相比之下,1588年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役,英军每炮射击速率平均只有每小时1.5~2发。
双方舰队可能以多路前进,率领舰队穿插对方,如果穿插成功,就可以切断对方舰队,然后包围对方,以交叉火力打击被包围的敌舰,例如加巴德沙洲之战中鲁伊特尔抢T横在英国舰队前面,特罗普则趁机穿插英国舰队,把蒙克和劳森的联系切断,与鲁伊特尔一起包围劳森。或如斯赫维宁根之战的做法,把舰队排一字横阵,船头对着敌人,双方船只交错穿过对方的队列,以侧舷开火,然后越过对方船头,转向,然后双方位置互换(上风处换成下风处),持续重复这个动作,这几种都是17世纪早期常见的混战战术。
第一次英荷海战以混战为主,因为英国重型火炮多,炮手的训练也胜于英国,在双方炮数相同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英国人发射炮弹的总重量是荷兰人的1.5倍,当战斗陷入互相炮击的情况时,荷兰人往往处于下风。荷兰由于缺少重炮,喜欢在更近的距离攻击英舰的桅杆和帆具,扰乱英舰的航行和指挥,然后抢占不利于英舰发挥火力的位置炮击英舰。
虽然英国人占有混战优势,但在第一次英荷海战里,英国人还是开始尝试新型的战列线战术,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查理一世被处死后,原本支持议会军的一部分海军将领无法接受克伦威尔这个弑君者,转而投向王党,为了控制海军,克伦威尔将大量新模范军的陆军军官安插到海军中,布莱克、蒙克、迪恩原本都是新模范军的陆军将领,这些人把陆军战术中对秩序、火力发扬、稳定性的要求带入到海战中,促使了新型战术——战列线战术的诞生。其二是如前面所讲,船只的设计让大量的火炮排于两侧船舷,而战列线战术的特点恰好能够发挥英军的最大优势-纪律与火力。
这种战术要求全部的战舰在作战时尾相连排成一线,以侧舷面对敌人,这样可以发扬最大的火力,彼此的射界也不会互相干扰,当敌人靠近时,以侧舷火力阻挡敌舰的冲锋,战舰如果没有得到指挥官的命令,不允许私自离队,这样会破坏火力的完整性,敌舰的冲锋也容易把己方舰队切断。
在英国在采取新战术之前,虽然可以依靠混战在海战中取胜(例如多佛尔海战与肯特诺克海战的胜利);但自身的损失往往也很严重,许多船只都要回去修理,无法达成封锁荷兰的战略目标。采用战列线战术后,冲锋的荷兰战舰往往将面对更胜之前数倍火力的英舰,它们很难突破英舰的火力网,冒险靠近的荷舰都在火力下被击沉或者击伤,很难对英国战舰造成伤害,虽然表面战果不如混战的收获大,不过自身伤亡可以降低,例如加巴德沙洲之战,英军取胜后不需要像以往那样修理船只,直接就可以出海继续封锁荷兰,我们可以说战列线是在考虑如何降低己方的损失之下,所采用的”防御”性质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