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9-8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5-9-9 02:50 编辑
以上图为例:
假设有一发炮弹从垂直于左舷的方位射入,其与水平面所成入射角为α。
侧舷装甲带自带倾斜角为γ(1905年的图,穹甲打天下的时候,就别要求多了。自己脑补一战后战列舰防护吧)
·假设船舶水平静止,则侧舷装甲带的着弹角度即(90-α-γ),而甲板装甲的着弹角即为α。
·但船舶处于横摇状态之中,此时的船舶最大横摇角为β,向左右同等幅度均匀摇动。则侧舷装甲着弹角就处于(90-α-γ)-β到(90-α-γ)+β的区间之内,而甲板装甲的着弹角则处于α-β到α+β的区间之内。
看到这里,我应该表达得足够清楚明白了。所谓的免疫区边界,理论上是击穿和不能击穿的临界点。但考虑到横摇因素,防御和击穿都可以远远逾越这一边界。火炮对战舰装甲的侵彻能力在给定的距离上并不是固定的,它必然会受到横摇角的影响,每一发炮弹的具体侵彻能力必须要取决于其着弹瞬间的横摇姿态。而着弹时机与横摇姿态的配合又是人力所无法掌握的,只能祈求好运的眷顾了。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要素的重要性,下面即以德国海军38cm炮表结合黎塞留级的装甲防护,举例说明10度的横摇角对防护能力的影响程度。
换而言之,本来18500米到35000米的理论免疫区,在考虑横摇效应后,其绝对的免疫区间就缩短到了22500-30000米。但相对而言,在享有有利横摇角的帮助之时,其装甲防护系统也能施展出比理论免疫区强得多的防护效能,也很有可能挡住理论上无法防御的炮弹。
如果能得到战舰在特定战场上的具体横摇角度,我们的确可以推得一定的绝对免疫区和绝对击穿区。但需要指出的是,绝对免疫区到绝对击穿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灰色空间,而在这里,更多是由概率和运气主宰着一切。
上述计算采用的10度横摇只是一个假想设定,而实战中的角度可能更大,也可能更小,都会对这个灰色区间及战舰的防护能力提出相应的考验。例如,击破希佩尔号水下舰体的炮弹很有可能在另一个横摇角度下挑战其他防护区,将其对水下舰体防御的考验改为针对装甲甲板。
最后值得说明的是,船只在水中的摇动主要包括横摇、纵摇、首摇三方面。本贴为了论述的简便,而只单独讨论了横摇的影响。若将纵摇及横摇纵摇的结合考虑进来,相关计算就过于复杂了。不过,战舰的纵摇幅度较横摇要小得多,即便纳入考虑,对于主要以侧舷对敌的战列舰来说也并不足以构成对以上论述的挑战。
那么,就先说到这里吧。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