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9868|回复: 13

[案例分析] 指挥官和指挥决策对1942年11月瓜岛海战的影响

[复制链接]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发表于 2016-10-22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benzheng 于 2017-3-19 01:51 编辑

http://oai.dtic.mil/oai/oai?verb ... dentifier=ADA427566
作者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上校David C. Fuquea,其他作品: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6933-1-2.html

上表提及人物:
丹尼尔·J·卡拉汉
小威廉·F·哈尔西
威利斯·A·李
诺尔曼·斯科特
霍华德·古德
卡尔顿·H·赖特
马伦·S·提斯代尔
沃尔登·L·安斯沃思
阿伦·S·梅里尔
阿利·伯克
这个表的更具体内容下文会有具体描述。
红字为本人的注释,或者是吐槽,当然更多的是吐槽匆忙看完,译文有错请指出,同时欢迎讨论。
这里的翻译从各位将军的具体情况开始,基本都是一字一句翻译。



问题

1942年11月13日的第三次萨沃岛海战(第一次瓜岛海战),美军损失惨重,不仅仅是舰船意义上的,也有牺牲人数意义上的(原文讲该役美军水手阵亡人数接近珍珠港事件的,实际上该役美军阵亡1439人,而珍珠港事件导致2403名美国人丧生,这两个概念以及绝对数量上的差距让我感到迷惑)。这次海战的混乱就像是“酒吧斗殴”一样,美军无法用连贯的巡洋-驱逐舰队对付这次关键的战役。

跟萨沃岛海战不同,日军并没达到奇袭,美军早已知道这支舰队的到来。最后的结果,却是日军只沉了两艘驱逐舰,旗舰蹒跚在萨沃岛附近,两艘驱逐舰受损,日军还可以回来进攻;但是美军的特混舰队和两位指挥官都已经不能回来了。是南太平洋战区及舰队总司令哈尔西给这两位少将的遗孀写了哀悼信,也是他最初提出给此两人追授荣誉勋章的。

由于后来人们的英雄般的描述,对卡拉汉的批评当时还不存在;而两天后最终的胜利也是人们忘记了对此役的评论。但随后海军对此役进行了大量批判性评论,不过这些评论基本是处于“绝密”状态的。

人们似乎还没讨论卡拉汉到底能不能胜任水面舰队战术指挥官一职,为什么哈尔西要排他上战场。

本文将会对比当时可用的几位将级军官,最终要讨论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卡拉汉会被哈尔西选为指挥官。



背景
1942年春,卡拉汉返回美国,刚从旧金山号的舰长退了下来,这时候他被任命为南太区参谋长,而南太司则为戈姆利。6月10日新成立的班子开始驻扎在新西兰,不久卡拉汉收到了晋升为少将的任命文件(4月就已经晋升为少将的)。随后的战局,看起来逐渐对美军不利。10月中,尼米兹决定让哈尔西取代戈姆利,卡拉汉因而失去了原有位置。随后,哈尔西把卡拉汉调到了斯科特原来的位置,不久他所在的舰队将会参加一场血战。没想到这就成为了卡拉汉和斯科特的最后一战。



战斗
该部分分为日军视角、美军视角和结果三部分,此处不赘述。



批评

在此战结果公开至美国大众的时候,媒体上基本都是对卡拉汉的赞誉,却忽略了此战准确的战果和随后战役的更重大胜利。相比之下,萨沃岛惨败在10月13日才公布;而埃斯帕恩斯角海战的胜利在10月14日就向媒体公布,但对斯科特却只字未提;而率领战列舰取得胜利的李也没有得到提及。

哈尔西很快提出追授荣誉勋章给卡拉汉,也得到了执行。而莫里森则写道此战双方损失“一致”,卡拉汉“拯救了亨德森机场”,他认为“英勇把所有过错抵消了”。史料对他的批评,最多仅限于“他不熟悉雷达的使用”,基本没人质疑他指挥特混舰队的能力。

然而,那些机密资料并没有对他进行赞誉。美国海军舰队总司令所在的部门发布了对瓜岛众多海战的“战斗经验”。这份资料保持了机密达30年,这份资料对卡拉汉的批评是最多的——萨沃岛这么一场惨败,只有23页;埃斯帕恩斯角36页,包括批评和亮点;卡拉汉阵亡的战役则是73页,全是告诫,没有嘉奖;塔萨法隆加的败仗也只不过是49页的批判。

该文对卡拉汉的批评有:战术指挥官“放弃奇袭”、没有作战计划导致不必要的混乱、舰队组成不当。金想不通为什么第二指挥官斯科特的船会在卡拉汉的前面。此外,美军战前教义明确指出要在炮战前进行鱼雷攻击;然而此战由于战术指挥官没有作战计划,驱逐舰无法执行联合鱼雷攻击。最后,赞扬了库欣和斯特雷特的侵略性行动,他们只不过是因为缺少正确指挥而没有得到更大战果。

这73页的批评中有13页来自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他质疑在如此近的距离交战。他还认为只要“明确的作战计划得到公布”就可以避免在该战中的停火和对友军单位的攻击。太舰总这种说法暗含一种意思:战术指挥官完全有时间准备并发布作战计划。最大的批评是,战术指挥官无视太平洋舰队战术公告57B-42。“V”和“楔子”阵型被规定用在驱逐舰,夜间攻击“不考虑”。
(V和楔子如下图所示)




虽然这些资料讨论了他的做法,但还是没有一份资料质疑他是否有资格在那个指挥位置上。

随后的讨论指出:

单纵阵反应迟缓。第一艘船于最后一艘船的距离有5英里;在20节速度下,最后一艘船在第一艘船转弯后12分钟才可以转弯——然而在那晚,12分钟后战斗基本结束了。

缺乏战术指挥官的命令或指导。卡拉汉和斯科特两支舰队在整合超过24小时,准备战斗,但还是没有作战计划。舰长之间也没有开会,连个口头计划都没。对于每个舰长来说,舰队根本不连贯。(前文谈到记者们把卡拉汉跟纳尔逊对比,但纳尔逊在开战前是有作战计划的啊!作者如是吐槽)

跟斯科特相比,卡拉汉并没有作战经验。斯科特在1918年的北大西洋就指挥击沉一艘驱逐舰,埃斯帕恩斯角海战的胜利也毋庸置疑。而卡拉汉接到命令后就表达了他的不情愿,“每个人从他们那里都看到这肯定是场艰难的战斗”。

战斗结果就是美军被击败了。美军损失极大,结果哈尔西手下的舰船捉襟见肘,瓜岛看起来不保。美军此役伤亡人数都快赶上珍珠港的了。卡拉汉只不过是推迟了日军的炮击。相比于萨沃岛这场被定为“惨败”的战役,此战能被称为“压倒性的胜利”吗?在此战五十年后,对卡拉汉是不是太过温和了呢?讨论战术问题最终导致了对卡拉汉本人能力讨论的缺失。

是哈尔西一个人选了卡拉汉。卡拉汉的能力只不过是决策中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其他选择,选择这位服役了超过了30年的少将作为指挥官是符合逻辑的、合理的、正确的。如果有其他选择,那上层的决定会有很大影响。下面会分析下面几位将官,看卡拉汉是不是可行选择。



选择

哈尔西早就不想维持现状。在他准备接任南太司时,尼米兹跟他说让一位少将当参谋长是最好的选择。不过哈尔西跟昔日的参谋长麦尔斯·勃朗宁一起到了南太区,勃朗宁的声誉其实比较差,但哈尔西对他很自信,还是让这位上校成为了南太司参谋长。卡拉汉不得不离开。

哈尔西有乐观的资本。首先,斯科特的胜利表明日本海军不是万能的。其次,尼米兹把南太区摆在阿留申群岛战役之前。南太平洋战区也得到了更好的巡洋舰。虽然在北非还有火炬行动,但哈尔西手下还是有两艘新锐战列舰,华盛顿和南达科他。三艘新的防空轻巡洋舰也归到了南太区。

随后的圣克鲁斯海战中,大黄蜂号沉没,企业号和南达科他号受损。但还可以在努美阿修理。在把卡拉汉放在指挥官的位置上时,南太司自信两艘战列舰可以在11月及时出击。

这时候哈尔西手下也有一堆有经验的指挥官。哈尔西知道斯科特在埃斯帕恩斯角获得了胜利,李则是在华盛顿号上,此外还有三位将官(古德、提斯代尔和赖特)在瓜岛附近。最后,哈尔西对情报非常有自信。他认为南太区有48小时的警告时间。

不同于斯科特,哈尔西跟卡拉汉并没什么交集。翻开卡拉汉的生涯,他没什么作战亮点让哈尔西把他摆在那个位置上。卡拉汉是海军学院1911届毕业生,他跟斯科特同届,排名是38,比斯科特高。他升为少将的日期仅比斯科特早了24小时。

不幸的是,卡拉汉是位参谋官。在他31年服役生涯里,他跟着同时代的人在“海上”,但没在实战中当过舰长。在军官生涯里,6到7年是初级军官,在装甲巡洋舰加利福尼亚和巡洋舰新奥尔良。而在其余12年里,只有六年是在船上,都是在战列舰上。他做的工作非常狭窄。在1920年到1938年之间的有10年在海上,有80%都是战列舰炮术长。1930年6月他升为战列舰分队参谋,随后是战列舰舰队参谋,最后是整个舰队的炮术参谋。

卡拉汉的最大缺点就是指挥时间非常少。在从海军学院毕业后31年,他只有33个月的指挥时间。一年是波特兰号重巡洋舰的副舰长,但是这十二个月里面有一半都是在干船坞里进行大修。他的第一份舰长工作是在1915年11月,当了一年的Truxton号舰长。而第二份舰长工作则是过了25年后才到来。1941年5月,卡拉汉上校为旧金山号舰长。他只当了十个月,然后就被任命为戈姆利的参谋长。虽然珍珠港事件发生时他在珍珠港,但他也极少参与战斗。这艘重巡洋舰在十月进入干船坞大修,那时候根本没有弹药,动力系统还没有安装完成。

在离开南太司参谋长并担任特混大队司令时,他的指挥经历只不过是33个月,而且有12个月是在干船坞里。在1941年5月前,他最后一次站在一艘军舰的舰桥上并在海上指挥,已经要追溯到13年前的1928年了。到了1942年11月时,他就没指挥过一支舰队。他不知道战术教义或者如何让舰队执行教义。

他第二次任舰长的经历其实非常有限。他是在珍珠港开始担任旧金山号重巡洋舰的舰长的。在进入干船坞前十个月,这艘船在西海岸短暂巡航但还是留在了夏威夷地区。这艘船在1941年12月中离开珍珠港干船坞。12月短暂参与到17特舰,随后在次年1月参与对萨摩亚的行动。2月则是跟随金凯德少将的11特舰的一部分(准确来说是金凯德的11.2特混大队),参与两次袭击。然而,旧金山号在1942年3月就返回西海岸。到了1942年11月卡拉汉再次在这艘船上担任新的指挥官职务时,他只是进行了一次直接炮击行动和两次扫荡行动。此外,卡拉汉还是少数几个并没有从海军军事学院毕业的指挥官。虽然他担任过参谋长,而且接受过战前学术训练,他的对敌作战经验少得可怜,他也不知道所罗门水域的具体情况。另一个缺点就是,他也不知道雷达。在担任舰长时,旧金山号安装了CXAM雷达,能力类似于SC雷达(安装在这艘重巡洋舰上是SC雷达而不是CXAM雷达,具体性能差别在此不赘述)。不过由多年炮术军官而带来的根深蒂固的目视主炮射击思想,使得他怀疑这个装备。在干船坞里出现的一些错误警告使得他更加不信任。他根本就不知道这东西可以给他带来优势。

在战争开始时美国海军不过是个小组织。作为1941年的高级军官,卡拉汉有很少同事。整支常备海军在战争开始时上校连400人都没有。卡拉汉缺少很多作战和专业技术,但他的知名度并不缺。哪怕是在这么一个小组织里,他社会关系牢固。

1926年,他在密西西比号上当炮术长时,他直接为托马斯•哈特上校干活,哈特在战争爆发时已经是上将,担任亚洲舰队司令。1930年任少校时卡拉汉为(理查德•H•)利少将担任战列舰分队炮术参谋;在利得到晋升的时候,他带上了卡拉汉。到了1932年,卡拉汉成为了美国舰队战列舰舰队的炮术参谋,12个月后成为了美国舰队总司令的炮术参谋。

1935年航海局让卡拉汉知道下一个地方是亚洲舰队。虽然他已经有很多的经验,但他并不想在远东服役。不同于其他人,他直接向海军部长路易斯•邓菲尔德(原文为Secretary of the Navy Louis Denfield,但当时海军部长应该是克劳德·A·史万生(斯旺森))写信说他想直接在约瑟夫•陶西格少将手下干活,拒绝到亚洲舰队。结果他就到了波特兰号当了12个月舰长,随后到了侦查舰队司令陶西格少将手下当作战参谋。

在一年之内,华盛顿高级军官直接建议让卡拉汉担任富兰克林•D•罗斯福的总统海军副官。他在这个位置上呆了三年。在此期间海军作战部长哈罗德•斯塔克上将称“卡拉汉上校在这位置上很受器重”。随着战争阴云不断到来,1941年5月卡拉汉离开华盛顿担任旧金山号的舰长,自1915年后再次担任舰长。

由于哈尔西在1942年10月之前跟卡拉汉根本就没有任何个人关系,南太司忽略卡拉汉对雷达的熟悉程度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对指挥的理解和作战的经验是南太平洋新指挥官的关键以及对付日军的方法。哈尔西再次跟尼米兹通信,继续说需要他知道的有经验的指挥官。他把这个看作是成功的道路。而哈尔西本人在30年服役时间里指挥了不少于13艘舰船。相比于卡拉汉的不足三年,哈尔西有整整16年都在指挥舰船。他的两份副舰长工作完全被其他11任舰长工作所覆盖,而且当舰长的时间长14年半,为12艘船和2个驱逐舰中队的指挥官。相似地,哈尔西叫尼米兹派来的军官大概就这种类型。


哈尔西不断召唤安斯沃思少将。安斯沃思是海军军事学院毕业生,在1943年担任巡洋舰分队指挥官并成功对抗日军(库拉湾海战和科隆班加拉海战,算成功吗?)。在加入哈尔西之前,他担任九年指挥官,三次任副舰长,三次任舰长。他的指挥还包括亚州舰队一艘驱逐舰和一个驱逐舰中队。

哈尔西还不断游说梅里尔少将。梅里尔的简历比安斯沃思还要漂亮。他是海军学院1914届毕业生,在前27年里担任7任舰长。这超过六年的指挥生涯还包括三个不同的驱逐舰中队,还有印第安纳号战列舰。他也是海军军事学院毕业生,后来成为了唯一一位两次在夜间水面作战中击败日军的指挥官,在他手中无一舰沉没。

虽然阿利•伯克不在哈尔西的召唤名单里,但伯克也是一位哈尔西前述的成功法宝。伯克是海军学院1923届毕业生,比卡拉汉晚了12年。在他于1942年冬到达南太区时,他只服役了19年,但是他的指挥时间就已经比卡拉汉要多了。伯克在驱逐舰克莱文号驱逐舰上当了超过两年的副舰长,还当了13个月的马格福德号驱逐舰的舰长。他的船可没在干船坞里。


所以,在指挥官对雷达的熟悉程度这么细节的东西还没入哈尔西的法眼的时候,指挥经验肯定是他考虑的因素。这个东西可以通过采访或讨论轻松得到。任何军官的记录也有这些信息。而哈尔西的“马厩”里其他将级军官的指挥经验其实会比卡拉汉的要好。哈尔西手中其实还有好几个可以用的对抗日军的人。


古德、提斯代尔和赖特少将都是海军学院1912届毕业生。早期生涯都跟卡拉汉类似。古德前六年都是在海上,之后就没什么相同点了。在30年服役时间里,古德任8个不同的指挥官职务,时间近8年。他的7任指挥包括三艘船的舰长和四个舰队的指挥官。古德指挥过三个驱逐舰中队,在哈尔西到来五个月前,他是南太区第五巡洋舰分队的司令。而最近,他就指挥过这支舰队的四艘巡洋舰参与圣克鲁斯海战,隶属于穆雷少将的17特舰。而这之前,他是新奥尔良号重巡洋舰的舰长,为列克星敦号在珊瑚海海战中做护卫。其他的作战经验包括在10月5日对所罗门一带的袭击。

作战报告显示出他熟悉雷达。穆雷和古德少将根据朱诺号的SG雷达设定了严格的航海计划。在公布的计划中,朱诺号带领舰队,使用SG雷达进行引导,使得舰队可以在夜间以20节航速前进而没有控制之忧。古德在1942年5月14日升为少将,比卡拉汉晚4天。1942年10月末,古德得了“移动性流感”,哈尔西并没有理会古德的反对,把他调到澳大利亚进行康复,这时候刚好得到关于日军将尝试收复瓜岛的行动。

卡尔顿•赖特少将比古德晚一天升为少将。他的指挥经验不多,但还是比卡拉汉多。赖特是海军的军械专家。他虽然不是海军军事学院毕业生,但却有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硕士学位。他的指挥经历有5次,其中包括13个月的奥古斯塔号重巡洋舰舰长,还有一年的战列舰舰队下属一个驱逐舰分队的指挥官。在哈尔西到来前四个月,他已经是南太区一个巡洋舰分队司令。他是弗莱彻11特舰下属的巡洋舰指挥官,参加东所罗门海战。而9月他则是指挥64特舰。这是一支巡洋-驱逐独立舰队,归属于特纳少将,作为从圣埃斯皮里图到瓜岛的常备支援护航舰队。10月早期,他指挥占领富纳富提岛,在哈尔西到任时,他就在位于圣埃斯皮里图的旗舰切斯特号重巡洋舰上待命,他可能拥有最长的在战场指挥对抗敌军的时间。

马伦•提斯代尔于1942年5月16日升为少将,哈尔西当时手下三位1912届毕业生中资历最浅的一位。然而他在指挥和作战经验方面比他的那两位同学要多。在前30年里,提斯代尔指挥时间达到了13年半。他四任副舰长的工作就差不多有五年。而六任正指挥则是近九年。他的指挥包括一艘驱逐舰、一个驱逐舰分队、切斯特号重巡洋舰,而在哈尔西到来前五个月,则是金凯德的16特舰的巡洋舰司令。他在一战获得海军十字勋章,而他这时候还在东所罗门海战和圣克鲁斯海战中分别为弗莱彻和金凯德战斗。在哈尔西到任时,提斯代尔跟赖特差不多,在位于圣埃斯皮里图的旗舰彭萨科拉号重巡洋舰上待命。

另一个选择是威利斯•李少将。他是海军学院1908届毕业生,1941年11月4日升为少将,在南太区里只比里奇蒙德•K•特纳(31天)和哈尔西本人(他那时已经是中将了)晚。在哈尔西任南太司时,李是战列舰分队司令,实际在努美阿外为比他还晚13天晋升的托马斯•金凯德少将作战。李经常被称为海军最聪明的人之一。他还是海军军事学院的毕业生,10年指挥经历中包括三任驱逐舰舰长、一任巡洋舰舰长、宾夕法尼亚号战列舰副舰长,还有3个月的南太区战列舰司令。虽然他跟埃斯帕恩斯角海战和圣克鲁斯海战没什么关系,但他在这两次战役期间指挥一个独立的战列-巡洋-驱逐特混舰队。10月,包括在圣克鲁斯海战,李是64特舰司令,包括赖特的巡洋舰和数艘驱逐舰,并在萨沃岛以西作战。李在11月15日的作战中在战术教义、雷达和编队指挥方面占优势,击败了日军。他或许是哈尔西手中最有才能的将级军官。


最后的可行选择就是哈尔西的老朋友,诺尔曼•斯科特少将。斯科特跟卡拉汉服役时间一样,在简历上的指挥经验要比他当年的同班同学卡拉汉要丰富。他有9年指挥时间,只比资历要深4年的李要少12个月。他的指挥包括4年在两艘不同的巡洋舰上。他也指挥一个巡逻艇中队任初级军官,还担任一艘驱逐舰和彭萨科拉号重巡洋舰的舰长。斯科特也是海军军事学院高级课程1935届毕业生。他比卡拉汉晚24小时晋升为少将。在战争爆发时,斯科特任职于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由于其尖酸刻薄的性格和整天叫嚣要作战,他在五个月之后就被赶出华盛顿并担任南太区一个巡洋舰编队的指挥官。斯科特在萨沃岛海战中指挥唯一一个未被攻击的巡洋舰编队。当时他的旗舰是圣胡安号轻巡洋舰,他在东边入口进行侧面护卫,离实际作战区域很远。他还参加东所罗门海战,为18特舰中三艘巡洋舰的指挥官(当然18特舰并没有参加进攻行动,被调去加油了)。9月15日,由于诺伊斯少将的旗舰黄蜂号被潜艇击沉,他接任该职位。最后,斯科特是当时唯一一位参加过对日夜间水面战的将级军官。实际上,斯科特是当时整个美国海军当中唯一一位在夜战中击败日军的将军。

在那场战斗中,他准备近乎完美。1942年10月7日,他从圣埃斯皮里图带领9艘船出发,收到在9日夜截击日军增援舰队的命令。他明白战术指挥官的重要性并在进入“槽海”前跟每个下属舰长进行面对面会议。他知道瓜岛周围水域和他的对手。因此,他到10月10日前已经发布了两份书面作战计划以补充他的指引。那次战斗能见度约两英里,天气跟一个月后卡拉汉指挥的那场战役差不多。结果虽不是决定性胜利,但尼米兹还是评论道“认真准备、航海术、炮术以及有决心和有侵略性的领导是胜利的原因”。他让自己的舰队占据T字横位。美军雷达在大概14海里外就发现敌军。斯科特的四艘巡洋舰都有雷达并在日本人看到前用FC雷达锁定目标。官方报告称“优秀的雷达火控”,“这是太平洋战场中美军船只跟日军水面舰船作战的第一次胜利。埃斯帕恩斯角海战让人精神振奋。”

斯科特的工作免不了批评。最后的调转航向导致编队的混乱。尼米兹称之为“不幸”。虽然击沉两艘并重伤一艘,自身沉没一艘、伤一艘轻巡,斯科特明白他依然需要挑战。他并没有停留在自我批判,而是不倦工作,继续指挥编队改正缺陷。最重要的是,他已经相信在指挥和控制中SG雷达的有效性了。然而此战胜利两周后,哈尔西把卡拉汉调到了巡洋舰特混舰队里,结果斯科特只好把自己的旗舰移到亚特兰大号轻巡洋舰上。


这么一比较,其实哈尔西的南太区阵中还有还几个可以担当11月13日那一战的战术指挥官。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继续让诺尔曼•斯科特担任这支舰队的战术指挥官。在那天作战的13艘船里,有三艘也参加了埃斯帕恩斯角海战。这两次战斗的阵型在组成和能力方面都非常相似。斯科特明白这种阵型及其缺点。哈尔西的两支舰队掩护两支到瓜岛的支援船队的需要可以通过把提斯代尔、赖特甚至是古德(如果战斗在他得病之前)从在圣埃斯皮里图的旗舰调离让他们执行这类的任务,成为斯科特的下属。卡拉汉如果真要指挥,完全可以留在努美阿,指挥一艘巡洋舰整合至金凯德的航母特混舰队,在所罗门海域获得一些经验。

另一个强大的选择就是直接早早让李的战列舰派出去。南达科他到11月6日已经可以准备战斗。到了9日,哈尔西已经知道日军要派战列舰到“槽海”。李已经在10月末就准备好指挥一个水面打击舰队了。实际上,斯科特的巡洋舰队跟赖特的巡洋舰队一度隶属于李的舰队。这两位将军会清楚敌人的情况、可以用的战术教义、瓜岛附近水域和雷达可达到的实现奇袭和强大火力的作用。李指挥一个打击舰队而斯科特指挥巡洋舰可以实现哈尔西和特纳想要的护航,同时也可以成为一只通过先前的联合作战而拥有凝聚力和内在通讯的强大舰队来对抗预料的日军。

然而最后的选择却是跟需要对抗日军的强大而有凝聚力的战术舰队差之甚远。在11月6日,哈尔西在另一封长信中向尼米兹叙述了他舰队的重组。南太司对于防守瓜岛舰队的最终决定就是,让南太区只有两支主要特混舰队。托马斯•金凯德少将继续坐镇企业号指挥16特舰。李和两艘战列舰留在航母特混舰队当中。提斯代尔和赖特少将在该航母特混舰队中为巡洋舰分队指挥官。卡拉汉少将现在带领所罗门水域南太区的巡洋舰打击舰队。诺尔曼•斯科特则是在独立船队行动中可以使用,但在水面战斗中会跟卡拉汉并肩作战,是他那位“资历更深”的同学手下的第二指挥官。



影响

哈尔西的最终选择是直接而毁灭性的。任何建立指挥优先权和指挥风气的能力遭到了破坏。在埃斯帕恩斯角海战之前,斯科特就已经指挥一直巡洋-驱逐舰队好几周了。在那几周里,他建立了夜间练习和站岗哨的严格时间表,从而在身体上让船员们准备好将要面对的最大威胁——与日军的夜战。随着诺尔曼·斯科特在10月26日转到亚特兰大号而卡拉汉在30日到来的时候,前述的这个过程中断了。斯科特现在的船队中没有一艘有SG雷达。埃斯帕恩斯角所学到的就因为没有这种装备而被否定了。斯科特新船队第一个任务是在10月31日。情报显示日军驱逐舰将在11月1日尝试登陆。直到他死时的13日,他在新船队中练习也不过12天。毫无疑问他建立了他的优先权,但时间的限制使得他无法像从前一样重建优先权和风气。

将级军官之间的指挥风气并不能让人高兴。所有专业军官都接受他们的命令,然后以最大能力执行。斯科特非常苛刻而且对付任何人都毫不避讳。失去两周前还在指挥的舰队是件沮丧的事。带着他熟悉的用了一段时间的东西转移旗舰会导致参谋的混乱和老兵的恼怒。斯科特的参谋里只有一人在亚特兰大号上中幸存。唯一的幸存者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评论。不管附近有没有敌军,斯科特默默接受这一事实,并没有任何激烈评论或者是向继任者表达沮丧,这似乎很难让人相信。

卡拉汉的突然到来也直接导致了他所在的舰队居然毫无指导。不同于斯科特,卡拉汉在前往瓜岛前并没有跟舰长进行交流。他在交战前没有发布任何书面指导。卡拉汉的参谋里四到五个人都是来自原戈姆利的南太区参谋。几乎所有的人都是通讯官之类的。因此,旧金山号的航海长雷·阿里森中校兼任卡拉汉的作战参谋。已知卡拉汉及其参谋的背景和经验,卡拉汉没有向舰队发布任何书面指导并不让人惊讶。然而,如果要继续使用这种阵型获得成功,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卡拉汉的指挥削弱了任何组织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凝聚力。拿体育赛事来进行类比,没有任何美式足球教练会在超级碗比赛两周前会更换他的核心队员。一位在常规赛带来成功,然后一直冲向决赛的领导者,也是那位在最后决赛中引领球队走向胜利的人。然而,卡拉汉并不能在13日的决斗中给美军带来凝聚力。让这位指挥和作战经验欠缺的指挥官把这支舰队投入有效战斗,并不现实。他要在少于一周内就得指挥这支新舰队对抗敌军,他不得不要学习战术教条、明白他的船只和人员的能力,消化在这里航行的困难,并对雷达的使用变得熟练和信任。李、斯科特、安斯沃思、梅里尔和伯克在战斗前都有好几个月的熟练时间。但卡拉汉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机会。

在卡拉汉阵亡后两周,赖特也遭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结果他指挥的塔萨法隆加海战吃了败仗。金凯德少将直接离开了南太区,赖特在大战开始前48小时才接任了哈尔西重组的巡洋舰打击舰队。虽然提斯代尔是第二指挥官,这两位历战的指挥官还是在田中将军(田中赖三少将)的驱逐舰面前损失了四艘巡洋舰,战果寥寥。赖特作为指挥官,在事后遭到了不断的批评。尼米兹承认了短时间就上来指挥舰队的影响,但他和哈尔西都对赖特感到不满意,把他打发回了华盛顿。

在哈尔西将军接任南太司之后,他知道需要改变来击败日军,守住瓜岛。他对于下属指挥官的选择是他最为重要的决策。回顾服役生涯,卡拉汉并没有拥有指挥舰队走向胜利的因素。如果这是唯一选择,那哈尔西的决策也很合理。但看着其他可行的选择,上级并没有选择最有可能带来胜利的指挥官。为什么一开始就选卡拉汉当指挥官,跟卡拉汉的能力给舰队所带来的影响一样重要。



原因(说是“原因”,但其实是对人们普遍的认知进行推翻)

资历更深。公开史料宣称卡拉汉的更深的资历是为什么他能指挥的原因。莫里森称斯科特更晚晋升,导致卡拉汉成为战术指挥官。作为“圣经”,莫里森的这种说法在随后叙述该战的一些书籍中如实记述。然而,到了这时候,资历深浅的标准,已经随着指挥的因素变得愈发重要,而在作战上和教条上受到了挑战和消除。

美国海军的历史满是以资历而不是能力作为选择指挥官的因素的时代。海事部门领导者不会对这一缺点视而不见。为解决这个问题,1942年7月,海军部长授权资历浅的军官可以指挥同级的资历深的军官。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在1942年8月20日发布了亲启信件32-CL-42,并告知所有指挥官,“司令有权利命令指挥特混舰队或特混大队中他要求的任一军官,无论他是什么相对军衔”。这份绝密信件复印了25份到南太平洋战区。到了9月,南太区组织就是让李少将隶属于穆雷少将的17特舰。而在哈尔西执掌南太区时,李又一次隶属于金凯德少将的16特舰。

这个指令并不仅仅是让航母舰队司令指挥水面舰队司令。在一份尼米兹收到的信件中,哈尔西本人就表达他想让梅里尔指挥南太区一个舰队的想法,因为后者有能力,虽然他那时候还没有被内定为少将。哈尔西在12月也做了同样的事情,他没向尼米兹咨询,就让梅森少将担任一支特混舰队,而不是让资历更深的哈里·希尔少将担任。去除卡拉汉也没有在特混舰队的必要这一因素,哈尔西也可以让有更强能力单资历更浅一些的指挥官来担任此役战术指挥官。资历并不是卡拉汉指挥此战的原因。

将军不够。虽然没有任何史料讨论在此时的情况,哈尔西在任南太司早期经常向尼米兹抱怨将级军官不够。11月6日他公开谴责了手下军官可怕的状态。他坚定向太舰总称他没在尝试“虚报事务”,但他就是需要更多有经验的将级军官。哈尔西写道,他在11月6日在南太区组成两支主要特混舰队并让卡拉汉担任巡洋舰特混舰队的司令是因为“我手中没有可用的将级军官”。

如前文所述,南太区当时还有很多可用的将级军官。古德虽然强烈反对到澳大利亚进行康复,但他还是到了那里,姑且就不算他。哈尔西这时候还有李、赖特、提斯代尔和斯科特。在11月早期哈尔西建立其舰队时,南太区一共有32艘战舰。而金凯德和特纳都指挥战舰,还有卡拉汉,一共六位(不是七位吗?)这样的话,平均一位将军就会指挥五艘战舰,这已经是让人羡慕了,驱逐舰分队指挥官(中校)一般是指挥四艘船,而驱逐舰中队指挥官(上校)则是八艘。

即使他真的不能够像他想的那样用足够的将级军官覆盖两支主要舰队,哈尔西大可以不用卡拉汉,用其他现有的将级军官顶上去,这样就可以避免前任参谋长的缺点并以指挥官固有的指标改善舰队。但他并没有这么做。缺少将级军官并不是卡拉汉成为指挥官的合适理由。

李和战列舰的选择。哈尔西对战列舰有效性的担心是没有让他一开始就让李直接上场或者是让李/斯科特联合特混舰队一起上场的可能原因。有大量的证据证明哈尔西非常担心战列舰在瓜岛附近水域的使用。哈尔西一开始只想让巡洋舰和驱逐舰留在圣埃斯皮里图前线并让它们对抗在铁底湾的日军。这一部分是因为圣埃斯皮里图这么一个相对小的基地所带来的后勤困难和限制。他们更害怕战列舰被日军潜艇袭击。到这时候,第二个战列舰舰队已经在珍珠港准备就绪,包括数艘老式但依然有能力的战列舰。哈尔西就不想用这些船。他对于手中的“新式”战列舰同样犹豫不决。哈尔西把它们看做最后采用的武器。他的以李为中心而组建的水面打击舰队在10月并没有参加战斗,就体现了这一点。已知情报和威胁的精确性,哪怕卡拉汉在投入战斗之前,战列舰依然较慢投入战场,这也支持了哈尔西并不太愿意使用战列舰的情况估计。这位从驱逐舰水手转为航空员的司令,在没有其他战舰对抗无可争辩的日军威胁的时候,终于把战列舰投入战场。

虽然如此,但把卡拉汉担任指挥官的选择依然存在。如果李和战列舰并不是哈尔西一开始的选择,卡拉汉更好的位置是位于努美阿的金凯德的舰队当中。其中一位可堪大用的将级军官可以在卡拉汉跟麦尔斯·勃朗宁完成交接前就到圣埃斯皮里图,并帮助建立一支更加有凝聚力的舰队,斯科特可以减少卡拉汉到来所带来的动荡。南太区对于战列舰整合进作战结构的的担心并不是卡拉汉成为指挥官的合理理由。

对斯科特的担心。虽然哈尔西跟斯科特关系不错,但他可能对这位埃斯帕恩斯角海战的胜利者隐藏着自己的担忧。有些批评降低了斯科特胜利所带来的成功,并驳斥道,“有了美军火力潜力和主动性的优势,埃斯帕恩斯角海战本该是歼灭敌人的结局”。的确人们承认了该役中美军对友军开火的事故。此外,哈尔西从到来指出就让人们清楚他对日军的侵略性行动。他手下的指挥官肯定要“攻击,重复,攻击”。在圣克鲁斯海战中,虽然与敌军较近,斯科特并没有任何行动。这会跟该战的结果联系在一起,此外哈尔西刚到战场也会导致这位南太司以为斯科特太过防御性(说难听点就是“蹑手蹑脚”)了。因此,像卡拉汉这样的新鲜血液可以刺激斯科特更具有侵略性。

然而,这也太空泛了。在斯科特到了亚特兰大号之后的独立行动中,他数次显示出他依然保持信念和对哈尔西的自信。哈尔西斯科特跟他一个想法,也是个斗士。哈尔西称斯科特的死“是我最大的个人悲伤,在整场战争中都会围绕着我”。哈尔西对斯科特的担心也不能证明为什么卡拉汉能够成为指挥官。



答案(这个答案有点“惊悚”,什么叫剑走偏锋?)

卡拉汉能够成为指挥官,跟两个比较相关的因素有关,但极少体现在档案讨论之中。导致11月13日的灾难性结果以及卡拉汉和斯科特的牺牲的原因,满足了作为军事领导者的基本原则。军官必须保护下属和部队的福利(这里更可能是心理上的)。哈尔西舰队结构的发展,卡拉汉成为两支特混舰队中其中一支的指挥官,反映了这些原则。

给人一个机会。卡拉汉在哈尔西到南太区前,好几个月一直都是明日之星。戈姆利不成功的作战指挥以及他职位的解除,意味着他前任南太司的生涯已经结束了。他可能在战时保持一个名义的职位,但其他任何更多的指挥职务或者是晋升最终在尼米兹的决定和哈尔西的到来之下而烟消云散。(戈姆利在华盛顿一段时间后任14军区司令,相比之下,弗莱彻是13军区司令)由于跟戈姆利的联系太近、受其影响太大,以及被哈尔西认为他跟南太区的失利有不小关系,卡拉汉也濒临生涯的终点。他在战时作为旧金山号舰长的经历并不能让人信服他有作战的成功,从而让他应对南太区的挑战。对于卡拉汉来说,这时候成功离开南太区就变成了在一场殊死战斗中战死而得到胜利和荣耀。

尼米兹和哈尔西明白这种本质的重要。在信件中,两人讨论了下属离职的影响。两位军官将会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他们两人也是有同情心的领导,总是想确定下属有足够的机会达到成功。尤其是尼米兹,他等到“有了机会”才让军官离职,他就以这一点而闻名。在哈尔西让麦尔斯·勃朗宁成为参谋长的时候,下属的福利要摆在优先位置。他甚至就不必考虑选人的指标。对于卡拉汉,唯一的选择就是指挥作战。他不得不留在这个战场,得到他的机会。对于像卡拉汉那样有关系的军官,这将会是个好机会。

政治。海军人事链不会不知道政治影响。在间战海军组织中,上升依靠关系和天赋。哈尔西、尼米兹甚至是金都在跟更高级军官或者是政治人物中的某种交流而获利。哈尔西在成为南太司前就跟罗斯福总统有过几次交流。他在努美阿的时候就收到过来自总统的私人信件。人们相信卡拉汉的晋升是因为来自罗斯福的某种直接干预。罗斯福就以一人能改变晋升的结果以及改变某艘船舰长的行为而著名。哈尔西思考卡拉汉的未来的时候,是否公开进行交接工作并没有体现在任何信件中。然而,在海军部长弗兰克·诺克斯和尼米兹将军讨论戈姆利的去职时,诺克斯却暗示对“一位正到达生涯最高点的高级军官”需要特别的照顾。

很难看到哈尔西选择卡拉汉为巡洋舰打击舰队战术指挥官是为了缓和那些不易察觉的但也太现实政治的潜在情绪。忽略掉海军部长和太舰总的“以能力而不是资历任命”的指令,从属于一位资历较浅的军官,跟一样东西矛盾——给卡拉汉一个机会,以及政治现实。让罗斯福的前助手放到航母特混舰队里,就像是他在战争早期所做的那样,而其他资历较浅的将军则是在将来的水面战斗中作战,也不符合没有正式文件的但含蓄的政治准则。哈尔西选择卡拉汉,是因为他想看到这位社会关系良好的下属得到一个成功的机会。

哈尔西的答案并不是没有优点。卡拉汉作为好军官,尽管是参谋官,拥有着好声望。他有战时作战经验,尽管非常有限,未受历练。他资历深,尽管他不知道海军教条,而且在特混舰队组成里,李隶属于航母特混舰队,是最后武器。然而,由于错误的原因,哈尔西选择了一位并没有更好技能、经验或者是胜利倾向的人作为指挥官。不幸的是,这样的决定在与其他两个军事领导的重要原则比较下,是有失偏颇的。这两个原则是:第一,评估下属指挥官的能力,并选择最胜任这项工作的人;第二,把完成任务(作战成功)摆在第一位。没人能保证其他选择能够比卡拉汉更成功,但合理的正确的决定才是本该要执行的选择。



尾声

在11月13日海军在陆战队看着铁底湾那一堆冒烟的残骸时,从幸存者口中说出的故事免不了会流传。作为所罗门的战士,整个军队人事链条从上至下,都知道了战斗的结果、将军的阵亡和随后的夜间炮击,他们肯定在想,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然而,两天后的战斗得到了“压倒性的胜利”,人们因而忘记了这些想法,就像是尝试淡忘掩埋冲到岸上的水手的尸体。这样的想法同样在更高层的总部和本土出现,公众媒体和看到的公众人物都宣称了那并不准确的战斗结果以及阵亡将军的美德,却忘记了他在战斗中的特点或者说是把他放到那里的决定。到了11月15日,瓜岛安全了。

在我们深思国家的未来安全和我军专业教育系统的时候,这样的教训值得公众去争论。我们并不是要贬低将军的勇气,而实际结果发生的原因一定要探明。在棘手形势下,英勇但致命的行动,只会导致更多的伤亡。战斗中指挥官的决定和决定谁去指挥战斗高级指挥官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必须是客观地而不是传闻地或者是感情上地去学习和评价。勇气并不能抵消所有的错误。


读后感

1、看完这篇文章,第一个想法就是卡拉汉也是个悲剧人物。参谋的位置,跟舰队司令的位置是不同的。话说回来,文中的一句话让我联想起了戈姆利:“卡拉汉如果真要指挥,完全可以留在努美阿,指挥一艘巡洋舰整合至金凯德的航母特混舰队,在所罗门海域获得一些经验。”
不妨对比下《航母舰队司令》的这么一段话:
……在4月4日,金要求尼米兹“提名”南太司,报请华盛顿批准。尼米兹建议让刚刚接管1特舰的派伊来干,并建议让戈姆利接替派伊指挥那些战列舰。尼米兹非常清楚派伊很可能不为上峰所喜,因此同时提名戈姆利作为替补。华盛顿方面果然舍派伊而取戈姆利,这也证明了他的远见。
戈姆利能够成为重要战区的司令人选与朝中的变故有关。自12月30日以来,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上将一直与舰总司相安无事。金本人很乐意接受斯塔克的领导,但斯塔克却明智地意识到令出多门的危害。他在3月7日提交了辞呈,5天后,罗斯福命令金一人身兼海军作战部长和舰总司两职,使其海军的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为了奖赏对德优先战略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新成立的美国驻欧洲海军被交付给了斯塔克。但对于戈姆利个人而言,这不啻是一种侮辱。以头脑出众和精通外交事务而闻名的戈姆利在1938年作为海军作战部长助理晋升少将,随后于1940年夏被派驻伦敦。虽然他在1941年10月就升为中将,但除了短暂地指挥驻欧海军外,他无论是在岸上还是在海上都不曾以将官身份担任作战职务。而仍然对威克岛救援失利耿耿于怀的罗斯福无论如何都不会同意派伊出任南太司,因此只能让根本不愿离开欧洲去地球另一边的戈姆利来干。其实戈姆利并不能胜任南太司一职,让他留在欧洲或者在1特司的岗位上接受必要的历练也许更好。

这段话所体现的观点跟本文所提到的其中一点非常类似,那就是在海上指挥作战的经验,两个人实际上都没有,或者说少之又少。
戈姆利最多不过是从原有的位置上退了下来(虽然之后的命运跟弗莱彻差不多,都是到海军军区和海疆区,“对资深将领来说,军区就是大象的墓地”
),而他的昔日参谋长却在后来的惨烈作战中丢掉性命,让人不禁唏嘘。

2、我本想是简略进行叙述,没想到到了每位少将的经历的时候,我几乎是认真看了个遍,说来这实际上或许就不是重点,以各位的能力,只要是稍微查一下,就可以知道他们的经历了。结果我在这花了不少时间,其实后面的内容才是更为关键的内容。

3、作者把四个人们的普遍认知都推翻了,他自己则是提出了两个理由。这两个理由太过让我感到“惊悚”,以至于我宁可相信是哈尔西自己不懂时势。

4、斯科特的确是位斗士,但他对于雷达的认知是否真的像本文所说的那样,“已经相信在指挥和控制中SG雷达的有效性”了呢?

5、关于赖特在塔萨法隆加海战,这说不定又跟哈尔西脱离不了干系——赖特是匆忙上任的,他几乎完全没有准备。(当然这必然会牵扯到其他问题,比如说哈尔西和金凯德的表现到底如何)
《航母舰队司令》对于哈尔西在南太区的表现是这么写的:
哈尔西一当上南太司就像金和尼米兹期望的那样勇猛出击。他派金凯德的61特舰对付南下攻打仙人掌的一支强大航母舰队。圣克鲁兹之战因此在10月26日爆发,4艘日本航母(翔鹤号、瑞鹤号、瑞凤号和隼鹰号,194架飞机)对战2艘美国航母(175架飞机)。飞鹰号只是因为出了机械故障才没能参战。金凯德是在不利的条件下投入战斗的。哈尔西没有把他的航母控置在瓜岛东南,而是鲁莽地让他们脱离友军陆基飞机支援范围,开到所罗门群岛东北面。交手结果是大黄蜂号收了致命伤,企业号也被炸弹炸开了膛,而翔鹤号和瑞凤号虽退出战斗却没有沉没。正如弗莱彻担心的那样,2艘美国航母按惯例组成相隔10海里的2个特混舰队,再次分散了防空力量。日军的每一波攻击机都找到了目标,而美国飞机分成三个独立的小机群出发,其中大多数连敌航母的影子都没见着。金凯德赶忙下令负伤的企业号撤退。它以传奇般的表现回收了空中几乎所有飞机(与萨拉托加号在8月24日的壮举相仿,但犹有过之),并甩掉了追兵。日本人在次日早晨追上还在燃烧的空船大黄蜂号,报了杜立德奇袭之仇。
被日方称为“南太平洋海战”的圣克鲁兹之战虽然使日军损失惨重,但还是以美军的战术失败而告终。山本相信自己全歼了美国航母舰队,扫清了反攻瓜岛的障碍。只可惜第17军没有拿下伦加机场。他相信只要重整部队,消灭伦加的残余敌机,把压倒数量的军队和物资运上瓜岛就能一举消灭守军。日方在圣克鲁兹损失了99架航母舰载机和大量无可替代的老练机组。南太平洋海战其实是盟军的战略胜利。因为企业号带着95架飞机(和损失的80架飞机中的大部分飞行员)幸存下来,陆战队仍然坚守着亨德森机场。如果企业号和所有舰载机到海底与大黄蜂号作伴,那此战就是彻头彻尾的灾难,哈尔西躲过此劫实属幸运。
陶尔斯听说外行人又断送了1艘航母后怒不可遏。而穆雷在去彭萨科拉海航站上任图中经过珍珠港,又讲述了金凯德错误指挥61特舰的种种劣迹。于是陶尔斯力劝尼米兹立即用米切尔取代金凯德,终止黑鞋派军官指挥航母部队的荒唐现象。尼米兹没有听从的他的意见,而且他还不打算启用失宠的米切尔。他决定派“特德”谢尔曼南下,以二三艘辅助航母为中心组建一支特混舰队。当时人人都认为小型航母必须在同一批舰艇护卫下多艘共同作战。作为多航母特混舰队的最大支持者,谢尔曼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反对者。而当谢尔曼在11月16日抵达努美阿时,哈尔西已经打赢了最具决定意义的一仗。因此谢尔曼意外地发现自己被哈尔西派到了企业号上指挥16特舰。
11月10日,在哈尔西得知日军即将再次大举进攻仙人掌后,金凯德的16特舰(部分修复的企业号、2艘战列舰、1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匆忙从努美阿北上。原南太区参谋长卡拉汉少将当时正掩护一支前往仙人掌的运输船队,他抽出手下的1艘重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让它们在12日与金凯德会合。11月12日夜13日晨,没等16特舰进入支援瓜岛的距离,卡拉汉和斯科特就用5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勇敢地迎击了一支包括2艘快速战列舰的岸轰舰队。他们以生命为代价挽救了仙人掌。11月13日,哈尔西非常不快地发现,金凯德还没进入支援距离,无法用他的飞机或威利斯·李的2艘快速战列舰组织另一支从槽海南下对伦加进行夜间炮击的舰队和跟随其后的大型运输船队。第二天金凯德将几乎所有飞机放出搜索和攻击,并命令他们去亨德森机场落角,自己则带企业号后撤。仙人掌航空队和企业号第十飞行大队的无情空袭几乎将日军运输船队一扫而光,但若不是李在11月14日夜15日晨的水面战斗中获得大胜,组织了又一次大规模炮击,美国飞机本可能在地面化为齑粉。就这样,日军重占瓜岛的最后一次尝试以彻底失败而告终。这场史诗般的胜利为哈尔西赢得了上将军衔。
金凯德对瓜达尔卡纳尔海战中企业号和第十飞行大队的运用深感满意。他把负伤的航母留在后方,处在陆基飞机的保护下,等待敌人送上门来。企业号把自己的飞机送到陆上基地,自身则在受到任何反击前及时撤离。金凯德夸口说:“这一次,对航母飞行大队的利用比以前任何时候有效。”他认为11月的作战可以作为航母在敌空中搜索网下狭窄水域作战的典范。哈尔西没有对金凯德的评价提出异议,也没有公开批评他,但他后来的举动反映出他对金凯德在圣克鲁兹之战和瓜达尔卡纳尔海战中的表现极其不满。而且哈尔西感到解决方案近在眼前。11月16日,他通知谢尔曼准备去企业号接替金凯德担任16特司,并在月底拉姆齐带11特舰(萨拉托加)南下时担任高级航母特混舰队司令。哈尔西告诉谢尔曼,虽然金凯德是“一个杰出的人”,但这次解职“势在必行”。第二天哈尔西通知尼米兹说,自己将在16特舰的护卫群中只保留2艘轻型防空巡洋舰和驱逐舰,把重巡洋舰和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编成几个水面打击群,分别交给金凯德、提斯代尔(16特舰巡洋舰司令)和赖特(11特舰巡洋舰司令)指挥。哈尔西强调,“这绝不是将金凯德贬官,因为我认为他干得很出色”,但“我只想把我的工具放在我认为能发挥最大作用的地方”。哈尔西认为“有像谢尔曼这样航空经验丰富的人可用,却不把他放在企业号上,是不可原谅的”。至于金凯德,哈尔西解释说:“只要再得到几个将官,我就要送汤姆回国休息。他做出了很大成绩,而且已经干了很长时间。”至于接替谢尔曼指挥辅助航母的人员。哈尔西推荐穆雷或查尔斯·梅森。尼米兹选择了梅森。
突然被解职的金凯德又惊又怒。他是真心喜欢指挥航母。谢尔曼在11月18日告诉金凯德,自己并未“鼓动”这次人事变更。金凯德回答说,他知道“这一点他只是对自己刚知道如何运用飞机就被解职感到失望”。接着让谢尔曼吃惊的是,金凯德说“他已经决定要休息一阵,不想指挥巡洋舰,只想回珍珠港”。谢尔曼后来听说金凯德那天没能见到哈尔西。参谋长麦尔斯·勃朗宁转达了金凯德立即回珍珠港休假的意愿。谢尔曼认为这不会给上级留下“很好的印象”。他在11月20日去圣埃斯皮里图拜访了自己的老上级菲奇,意外地听后者“相当坦率地批评了金凯德对特混舰队的指挥”。菲奇对谢尔曼说金凯德在10月26日接到黎明前1架PBY发现敌航母的报告后就该立即攻击,他还批评金凯德在大黄蜂号失去战斗力后没有支援穆雷。而谈到瓜达尔卡纳尔海战时,菲奇也不赞成金凯德把企业号的飞机送到仙人掌的决定,“机场已经很拥挤,没法有效运用他们”。太舰总也不能完全原谅金凯德在11月14日将企业号后撤的保守作法。在1943年2月18日的总结报告中,斯普鲁恩斯指出金凯德本可留在离瓜岛到更近的地方,并且至少回收企业号飞行大队的一部分,然后在华盛顿号和他自己的重巡洋舰支援下消灭敌军负伤和落伍的船只。
南太区的重组发生在11月23日。失去16特舰的金凯德得到了67特舰(3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提斯代尔任他的副手。按照谢尔曼的说法,哈尔西将金凯德调到67特舰的命令有“一段很不寻常的开场白,其中说他成绩卓著,但考虑到战术局势,必须将他调到别处”。谢尔曼认为这是“一段为了照顾他的感情而写的词藻华丽的文字”。第二天金凯德离开努美阿,到圣埃斯皮里图加入67特舰,但他对谢尔曼透露:自己“等赖特少将来到这里就会回家休息”。与一般人以为的不同,金凯德离开南太区不是因为奉了华盛顿或珍珠港的命令,纯粹是因为他不愿回巡洋舰部队。因为哈尔西不肯把他留在航母部队,他才会一气之下离开。赖特在11月28日正式接替金凯德,两天后按金凯德的战术计划打了塔萨法隆加之战并遭到惨败,因为他来不及拟定自己的计划。
很显然,金凯德和哈尔西在1944年10月莱特湾之战后的交恶其实早在1942年11月就埋下了种子。但是哈尔西把金凯德解职仪式处理得很巧妙,还给他安排了不错的去处,使金凯德的名誉在海军内部和后世史家中间都得以保存。弗莱彻则从未得到这样的关照…

6、关于这位作者对资历原因的推翻,不妨拿《航母舰队司令》中的另一些语段来说说。
尼米兹本以为早先关于布朗和克瑞斯的安排(业经舰总司确认)已经解决了指挥关系问题,即使皇家澳大利亚海军的巡洋舰司令资历较深,也应该服从美国海军的航母司令指挥,但是在4月14日,他却懊恼地看到了英国海军的一封电报,其中宣称“美国当局”已经同意美英军舰实施“战术性”合作时,“由两军中军衔最高的军官统一指挥,如果双方高级军官军衔相当,则有获得该军衔时间的最早者指挥”。当克瑞斯在场时,这样的安排显然会妨碍弗莱彻对17特舰的指挥,尼米兹提醒金,让航母舰队的指挥权掌握在美国将军手里是“绝对必要的”。金要求麦克阿瑟和利里向澳大利亚联邦海军委员会确认原先关于布朗-克瑞斯的协定是否仍然有效。澳大利亚人大度地表示赞成。于是尼米兹在4月26日通知各特混舰队司令,太平洋舰队的航母舰队指挥官“无论军衔高低都将统揽大权”。

显然美国在珊瑚海海战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让“资历”作为选择指挥官因素的缺陷——虽然这是属于航母舰队司令的选择。
尼米兹在1942年12月18日给哈尔西的信中也阐明了自己对黑鞋派航母舰队司令的观点。当时哈尔西让梅森少将掌管65特舰,而没有选择资历更深(但不是飞行员出身)的哈里·W·希尔少将,理由无非是该特混舰队除了希尔的两艘老式战列舰外还有2艘辅助航母。尼米兹对此不敢苟同。他在写给哈尔西的信中说:“我想你肯定同意我的下述观点:许多部队主官完全有能力指挥包含航空母舰的特混舰队,而对我军高级士官士气打击最大的做法莫过于使其相信只有飞行员才能指挥包含航母的特混舰队。”尼米兹的这番言论不仅是为希尔,也是为了已经离职的弗莱彻和金凯德而发。而哈尔西是否赞同已经无关紧要,因为严格说来,此时已经再也没有黑鞋派航母舰队司令了。

没想到,这位作者提出的“哈尔西让梅森而不是希尔掌管特舰”的推翻“资历是原因”的论据,到Lundstrom的著作里,就出现了转折——这个特混舰队也有辅助航母,而且梅森与希尔相比,他是飞行员出身,而且他还是圣克鲁斯海战时的大黄蜂号舰长。这个论据,其实也算得上是航母舰队司令的一方面。

7、关于从文中精简而来的“在此战结果公开至美国大众的时候,媒体上基本都是对卡拉汉的赞誉,却忽略了此战准确的战果和随后战役的更重大胜利。相比之下,萨沃岛惨败在10月13日才公布;而埃斯帕恩斯角海战的胜利在10月14日就向媒体公布,但对斯科特却只字未提;而率领战列舰取得胜利的李也没有得到提及”这一句话,其实可以理解,无非就是保密。《航母舰队司令》也有如下叙述:
大众对历史人物的印象远比事实本身影响深远。弗兰克·杰克·弗莱彻就是一个令人伤心的例证。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少将,在1942年取得三次关键的胜利后仍然鲜为人知。金将军在那年出于安全考虑,限制了对海军高级战术指挥官的宣传。唯一的例外是哈尔西将军,他当时就被妙笔生花的记者冠以“公牛”的绰号。在1943年,隐姓埋名的规定开始放松,不久全国性杂志上就经常看在有关海军知名将领的文章,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没有弗莱彻……

该网站有本文所提及的资料:美国海军舰队总司令所在的部门发布了对瓜岛众多海战的“战斗经验”。这份资料保持了机密达30年,这份资料对卡拉汉的批评是最多的——萨沃岛这么一场惨败,只有23页;埃斯帕恩斯角36页,包括批评和亮点;卡拉汉阵亡的战役则是73页,全是告诫,没有嘉奖;塔萨法隆加的败仗也只不过是49页的批判。http://cdm16099.contentdm.oclc.o ... oll14/id/619/rec/16这份资料共86页,需要从第13页看起,基本是战斗报告然后加上批注(大写字母的那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上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功勋勋章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政道纪念章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6-10-22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见到的好文,就等版主来加精了。

如果斯科特“他已经相信在指挥和控制中SG雷达的有效性了。”是他在埃斯帕恩斯角海战后的自发性觉悟,那绝对是他意识到,如果该次海战他挑选的是装备有SG雷达(PPI地图式显屏)的舰只作旗舰,他可以更及时(和即时)的掌握敌我态势,不但可避免溜失战机和错误布阵,更可能获取更大的战果和更小的损失。其实SG的亮点还是在PPI上,作为搜索雷达,其广度和精度并没有比CXAM或SC高出多少,只是10cm波长对海面和岛屿间的杂波有较好的滤除,对集群目标之间也有较好的分辨能力。假设在埃斯帕恩斯角海战中,斯科特真实利用了没有PPI显屏的SC来进行战术指挥,那么他必须将大量角度和距离数据,在纸面上或大脑中形成敌我态势图,虽然远不如SG及时准确和直观,但就这一点来说,战术修养也比卡拉汉要高出好几个等级。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6-10-22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也发上Trent Hone的另一篇论文:美军夜战战术条例与瓜达尔卡纳尔战役

基本论点是美国海军战术条例在1943年前完全是以战列线决定性决战来展开的,忽视小规模战斗和task force级的战术。战前的夜战演练只有驱逐舰雷击慢速战列舰。所以指挥官根本没法迅速把握局面,只能靠硬磨经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nzheng 于 2016-10-23 00:57 编辑
mathewwu 发表于 2016-10-22 14:44
难得见到的好文,就等版主来加精了。

如果斯科特“他已经相信在指挥和控制中SG雷达的有效性了。”是他在埃 ...

嗯,是的。不过我看到“斯科特已经相信在指挥和控制中SG雷达的有效性了”那句话的时候,我是有点将信将疑的,可惜我能力和资料都还不够多,不能对此进行深入探究。

对于每一场作战,基本都有一个战斗报告以及经验教训。比如说第一次瓜岛海战后,艾伦·沃德号的舰长就提出了几个建议

从这地方看起(不过好像没有把原文件全部写出来)

(B) RECOMMENDATIONS.

This attack might have been better accomplished If the following areas had been assigned to different forces:

这个网站并没有图示,原文件有图示
第一个建议就是在萨沃岛附近分别布置驱逐舰、鱼雷艇和余下军舰




如果第一个建议不可行,就采用下面的阵型(类似于“楔子”阵型,但好像是驱逐舰打头)



相信在埃斯帕恩斯角海战之后,各指挥官也应该会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可惜我一时没有这些资料。另外,1943年的水面夜间战斗好像也很少有人讨论。



下图来自何国治先生的《残阳如血》,是当时击沉千代田和初月一役美军的阵型,这就真的类似于“楔子”阵(910米应该是1000码,594米应该是650码,549米应该是600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列兵

七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6-10-25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作者解答了我藏在心中一个很久的问题,卡拉汉为什么会首战即败?
更多谢楼主翻译及加了很多东西

中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发表于 2016-11-12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andybag 于 2016-11-12 17:46 编辑

上述将领里面最为杰出的李,其舰艇主官经历基本是小舰,唯一的巡洋舰长是Concord。从经历看卡拉汉显然是炮术专精。所以我觉得从指挥经历看并不能说明问题。
这次海战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是在于两艘战列舰没有及时调动,以致只能用巡洋舰/驱逐舰硬刚。我看Neptune's Inferno一书提到企业号编队的实际位置,比哈尔西所了解到的更远,导致李无法和卡拉汉会合。我觉得这才是原因。哈尔西想让李来指挥,并且以战列舰为主力,但没能及时通知,导致李赶不及。
破坏他人睡眠和爱情的人是不能上天堂的。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3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nzheng 于 2016-11-13 01:26 编辑
Candybag 发表于 2016-11-12 17:45
上述将领里面最为杰出的李,其舰艇主官经历基本是小舰,唯一的巡洋舰长是Concord。从经历看卡拉汉显然是炮 ...

威利斯·李的话,人们有提到的一点优势是他在1929年6月到1930年5月他是军械局工厂的军械督导。
卡拉汉比较大的硬伤是有三年去当总统的海军副官了——如果说担任参谋没有问题的话
至于说金凯德的舰队,由于李的舰队也束缚在了航母特混舰队了,说白了就是没赶上嘛。。。。。。不过感觉哈尔西可能是高估自己的形势
《航母舰队司令》第627页:
11月10日,在哈尔西得知日军即将再次大举进攻仙人掌后,金凯德的16特舰(部分修复的企业号、2艘战列舰、1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匆忙从努美阿北上。原南太区参谋长卡拉汉少将当时正掩护一支前往仙人掌的运输船队,他抽出手下的1艘重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让它们在12日与金凯德会合。11月12日夜13日晨,没等16特舰进入支援瓜岛的距离,卡拉汉和斯科特就用5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勇敢地迎击了一支包括2艘快速战列舰的岸轰舰队。他们以生命为代价挽救了仙人掌。11月13日,哈尔西非常不快地发现,金凯德还没进入支援距离,无法用他的飞机或威利斯·李的2艘快速战列舰组织另一支从槽海南下对伦加进行夜间炮击的舰队和跟随其后的大型运输船队。第二天金凯德将几乎所有飞机放出搜索和攻击,并命令他们去亨德森机场落角,自己则带企业号后撤。仙人掌航空队和企业号第十飞行大队的无情空袭几乎将日军运输船队一扫而光,但若不是李在11月14日夜15日晨的水面战斗中获得大胜,组织了又一次大规模炮击,美国飞机本可能在地面化为齑粉。就这样,日军重占瓜岛的最后一次尝试以彻底失败而告终。这场史诗般的胜利为哈尔西赢得了上将军衔。

根据16特舰于11月12日至15日的战斗报告
11月11日12点开始从努美阿出发,准备前往南纬14度,东经161度30分附近地带
12日18点04分,收到在14点50分于方位角265度,距离瓜岛150英里处有2航母2驱逐,航向135度,速度15节。此时这支舰队离16特舰西北约575英里。(后文第27点提到此消息为假)
13日黎明,在南纬14度44分,东经161度28分并进行搜索。
8点48分,提斯代尔的16.9特大(彭萨科拉、格温和普列斯顿,正是先前提到的“他抽出手下的1艘重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让它们在12日与金凯德会合”)在南纬14度,东经161度30分会合
11点10分收到南太司命令支援受伤船只,但保持在南纬11度40分以南
16点53分16特司(金凯德)命令李指挥2战列4驱逐执行截击任务,自己则是0度航向加速至23节。19点29分李的舰队正式编为64特舰。
为配合在19点43分南太司的命令,16特舰航向转为300度,加速到25节,向南纬11度30分、东经158度30分的位置前进
14日黎明16特舰在瓜岛西南偏南约200英里
根据企业号战斗日记
11月11日12点06分从努美阿出发,
11日14点15分提到航速20节
11日18点,时区变为-12
11日20点位置:南纬22度30.2分,东经165度47分
12日8点位置:南纬20度27.3分,东经163度04.1分
12日12点位置:南纬19度48.4分,东经162度35.1分。从11日13点44分起平均航向速度为真方位角308度,12节。
12日20点位置:南纬17度52.1分,东经161度50.4分
13日8点位置:南纬14度21.7分,东经161度20分
13日12点位置:南纬13度56分,东经161度45分。从12日12点起平均航向速度为真方位角351度,14.9节。
13日20点位置:南纬14度25分,东经161度58.5分
13日21点49分,航向变为真方位角300度,航速23节。23点08分,航速25节。
14日6点32分,航向真方位角350度。7点27分,航速22节。
14日8点位置:南纬12度52.1分,东经158度44.5分
14日8点57分,航向真方位角180度,航速25节。
14日9点59分,航向真方位角345度
14日11点48分,航向真方位角200度
14日12点,航向真方位角180度,航速20节
14日12点位置:南纬12度49.5分,东经159度09分。从13日12点起平均航向速度为真方位角294度,7.3节。
14日20点位置:南纬14度54分,东经158度35.5分
15日8点位置:南纬17度14分,东经159度14分
15日12点位置:南纬17度54分,东经160度02分。从14日12点起平均航向速度为真方位角169.8度,12.9节。
15日20点位置:南纬19度14分,东经161度50.5分
16日8点位置:南纬12度42.1分,东经164度46.6分
16日12点位置:南纬22度25.4分,东经165度53.4分。从15日12点起平均航向速度为真方位角129度,18.8节。
16日13点时区变为-11
16日15点40分在努美阿抛锚



关于位置的问题,我想企业号的位置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列兵

六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7-4-5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卡拉汉的批评者往往罔顾了一个事实——卡拉汉是用5艘巡洋舰去拦截阿部弘毅的两艘战列舰。这是不对称的战斗。正面对决的话巡洋舰根本不是战列舰的对手,巡洋舰只能利用高航速摆脱战列舰。不过遇上金刚级战列舰,美军的巡洋舰也没有航速上的优势(速度优势太少)。整个太平洋战场,让巡洋舰跟战列舰打的就仅有这一次。地中海那边,马塔潘角海战,意大利的巡洋舰对着英国战列舰还是完败。卡拉汉能阻止阿部的炮击行动已经算是完成任务了。

上士

六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发表于 2017-4-5 15: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土著 发表于 2017-4-5 13:27
对卡拉汉的批评者往往罔顾了一个事实——卡拉汉是用5艘巡洋舰去拦截阿部弘毅的两艘战列舰。这是不对称的战 ...

但话说回来卡拉汉确实问题多多,他的失误更多的是被对手弥补了——阿部的问题更多。若非阿部的失误,卡拉汉就是彻底的失败了

列兵

六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7-4-5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ypn101 发表于 2017-4-5 15:51
但话说回来卡拉汉确实问题多多,他的失误更多的是被对手弥补了——阿部的问题更多。若非阿部的失误,卡拉 ...

其实相比于卡拉汉,更大的责任应该是哈尔西。南太平洋司令部迟迟不舍得把战列舰派入铁底湾,只有瓜岛第二夜在没有巡洋舰的时候才不得不派华盛顿和南达出战,相比日本方面已经是第三次派战列舰杀入铁底湾了。卡拉汉的问题其实就是美军战前训练的通病。阿部弘毅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雾岛无损的情况下放弃炮击任务。到了第二夜换近藤信竹上的时候已经没机会了。

上士

六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发表于 2017-4-5 17: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其实挺期待双方四艘战列舰在第一晚就来一波的。不过考虑到阿部与的李能力对比和实力上的巨大差距。。。

列兵

五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9-1-7 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2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下本次海战发生前的背景,近期有写这场海战的想法,花了数天时间写了本次海战的背景,发现不仅是卡拉汉少将,甚至是旧金山号的舰长卡辛·扬上校也是大战前换人。此外,美军这次海战的确是纯粹的赌博,详情可以看看南太两司特纳少将的报告。至于指挥官选人问题,经过前期和后期作战的情况的对照,我认为的确是所谓的“资历问题”,也就是晋升少将的时间;从这方面来说,相比于航母舰队(不拘一格地使用一些相对年轻的有航空经验的指挥官),美军在水面舰队指挥官选人方面确实是有点僵化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上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功勋勋章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政道纪念章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24-12-23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重读了本帖,有关太战初期美海军指挥官的雷达素养问题,想起李少将在瓜岛指挥时对雷达的倚重,应归功于他在战前1939年6月到1941年11月担任舰队训练部总监这个职务,有机会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的电子装备。而其他年资接近的将军们,要实际分派到少数有装备雷达的舰只上才能接触到,至于使用雷达来辅助战术决策,在早期实在不敢期望太多。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4:47 , Processed in 0.0365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