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11353|回复: 39

大和前传——通向A140之路

[复制链接]

下士

八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发表于 2017-4-23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将试图简略讲述从金刚代舰案之后至A140案之前这段时间的历史,单纯从造舰设计这一角度探讨日本海军如何逐渐确立了A140案的基本构想。
石川超战舰
   伦敦条约之后,金刚代舰案无果而终,日本海军表面上也似乎暂时放弃了新造主力舰的计划,但私人的相关研究并未就此终止,更有甚者,非专业技术人员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这个人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第一委员会”的核心成员之一——石川信吾。
石川是坚定的舰队派和对美强硬论者,可以说是海军里将日本引向太平洋战争的重要人物。华盛顿条约后,日本海军中的一部分舰队派人士产生了对美国既怨恨又畏惧的近乎病态的心理,为弥补对美军备差距,除了“月月火水木金金”的严格训练外,就是提出了“个舰优秀主义”,希望“以质胜量”。
石川于昭和8(1933)年10月21日提出了著名的《次期军缩政策私见》一文,大肆渲染美国威胁,鼓吹对美均势,对日后日本海军的军备计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曾经试图翻译全文,无奈语文水平太差难以组织语言)。这其中,他提出了“威力异于现有战舰的大战舰”设想,被后世认为是大和型的滥觞,而石川在战后也确实有过炫耀自己才是大和之父的言论。
石川超战舰要目如下:
排水量  50000吨
航速    30节以上
主炮    20英寸9门
防御    2万至3万8千米防御现有40cm炮,装药500kg鱼雷约10发命中保证安全
建造数  2
造价    单价125000000日元,2艘250000000日元
尽管没有船体尺寸及动力系统的具体说明,但单看以上数据,读者是否感觉似曾相识呢?没错,那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藤本超战舰。这里各位读者可能会认为后来藤本正是接受了石川所在的军令部的类似要求提出了超战舰设想,但根据舰艇研究者远藤昭的说法,并非专业造船人士的石川提出这一设想,很可能是受到自昭和7年起在军令部兼务的江崎岩吉及其背后的藤本喜久雄的影响。关于江崎在A140案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将在下文中具体提及。
石川在文中指出,2舰建造上的各项准备将在昭和11年末完成,当2舰完成之时,日本海军将一转对美劣势为绝对优势,而美国为与之对抗将面临以下困难:一是老生常谈的巴拿马运河;二是美国在条约结束后如果建造16寸以上舰炮需要一定整备时间,日本海军可以取得先机;三是美国在根据地的改修上比日本面临更多困难(日本相关港湾集中在西太平洋,美国则分散于两洋、夏威夷及菲律宾多地)。
顺便为什么免疫区的上限是3万8千米,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要防御日本现有16寸炮,而长门型的3年式在换装91式穿甲弹之后最大射程大约就是这个数字。
且不论技术上的可行性及对美国生产能力的轻视,石川的超战舰已经不再像过去的金刚代舰那样遵守条约规定,而是明显的打破条约限制追求大舰巨炮的巅顶。尽管是私案,但这是目前现存有据可考的日本海军最早的超战舰设想,从这一角度来说,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石川的超战舰设想是大和型的发展起源。
此外,石川还提出了2万吨12门12寸炮40节1万至2万5千米防御8寸炮的超甲巡设想(原文中直接使用了巡洋战舰一词),比起后来的最上换10寸炮计划及丸三时15000吨搭载10寸炮的巡洋舰杀手方案,更加接近于后来的B-65超甲巡(据舰艇研究者石桥孝夫推测超甲巡的设计者很可能是江崎岩吉,再看看他这时和石川的关系有点细思恐极,难道江崎背后的藤本其实操纵了一切?)。
石川设想的是一个在1937年条约结束后的为期十年的“庞大”(跟后来日本海军被美国牵着鼻子走实际实行的计划相比其实也不算大)的军备计划,第一次为4年计划2艘超战舰,第二次为6年计划3艘超战舰,至昭和22年计划完成时,日本海军的一线战列舰兵力为5艘超战舰及长门型2舰,而4艘金刚型也将被超甲巡取代。
谜之高速战舰案   
  笔者并非有意拆mayasan的台,但他在几年前翻译的早川幸夫的那篇文章中关于昭和4年高速战舰案的部分存在一些漏译。
需要指出的是,原图(收录于松本那本大和名著最后的note部分,但由于压图使得本来就不清楚的数据更加难以辨认)中主炮为45cm,当然实际上应该是丸杂志中修正过的46cm。另外原帖中坛友们讨论了很久的问题方形系数的问题,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答案:丸杂志配图失误,真正的舰宽是37.1米......

这个方案由大和型的辅助设计者松本喜太郎提供,之所以称其为“谜”,是因为其设计者及做成时间都存在争议。这个方案是松本在昭和11年后参与大和型的设计时作为参考资料从平贺让处得到的,据远藤昭的说法,参与大和建造的牧野茂在看到这个设计后断言其出自平贺让之手(难道是因为烟囱与后桅的布置与金刚代舰相似?),而原图上的“S4.9.7”字样似乎成了判明其做成日期的关键证据。乍一看可能会认为是“昭和(shouwa)4年9月7日”,即金刚代舰案的大致时间(事实上在松本的那本书里这个方案和金刚代舰平贺案的相关资料收录在一起,封面有清晰的“昭和4年9月”字样,但也不排除是将不同时期的资料收录在了一个部分),但远藤昭认为,S.4真正的含义是“舰政本部第四部制图(seizu)工厂”,9.7为“昭和9年7月”(这一时间正好与下文中的江崎案时间相近),他还辅证说日本海军是从昭和6年起开始实装12.7cm高角炮和论证柴油机的,故而昭和4年的推测不太合理。远藤昭又结合其主炮前置及蒸汽轮机和柴油机混合动力的特点判断这是平贺让为迎合军令部喜好不再突显个性于1934年所作,还不忘黑一把平贺不知道藤本的最上主炮换装计划给新战舰装了8寸副炮。远藤昭将其称为“大和素案”,这个说法长期以来广为流传。
笔者认为,柴油机的理由对于以保守著称的平贺来说或许还说得过去,但高角炮的应用却有些牵强,因为1929年左右金刚代舰设计就预计搭载了12.7cm高角炮,将尚未实装的武器用于未来战舰似乎并无不妥。但如果以平贺设计为前提,则其在1929年左右设计的金刚代舰尚存有炮廓式副炮,且口径也为6寸,则此高速战舰便不太可能是其同期作品,远藤昭的1934年的结论似乎是合理的。
但是,早川幸夫在那篇文章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同比较大众的昭和4年的观点,但同时认为其真正的设计者并非平贺而是藤本。
的确,如笔者上文所述,如果是1929年的时点上确实不太可能是平贺所作,但其防御区划与上层建筑设计却与金刚代舰平贺案有许多相似之处。
综上,笔者认为本案由平贺设计的可能性较大,但对于是否为昭和4年做成则难以判定。
抛开以上谜团,我们可以大致来看一看其设计情况。首先其航空设施同金刚代舰平贺案类似,布置于炮塔之上,与之相对后来A140的所有方案都采用了藤本超战舰式的布置。另外有趣的一点是是其副炮采用了三联装的的8寸炮塔,具体是否有什么深意则不得而知。最后就是这一时期日本战舰的共同特点:变态的装甲厚度及与之不相应的免疫区,关于这一点将在下文中详细讨论。
高速战舰案的防御设计

藤本超战舰   
  时间来到昭和9年的1月,新战舰的建造终于本格地进入检讨阶段。在第二回之后的军备限制研究委员会上,各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分别对相关主题进行了发表。其中藤本喜久雄在3月21日发表的《关于建舰竞争的考察》中提出了著名的藤本超战舰。具体技术细节相信读者已经耳熟能详,文中便不再赘述。关于此设想的评论,战后的研究者们分为以远藤昭和内藤初穗(写《军舰总长平贺让》那位)为代表的两个极端。但即便是藤本吹远藤昭也承认,牧野茂认为该设想在其吨位内难以实现。考虑到本设想是在第二回军备限制研究委员会这样正式的场合上发表的,并非舰本第四部内部的试案,不论其实现可能性如何,或许除了技术考察以外,还有一定的远藤昭所说的“政治考量”(笔者推测除了前文和后文中提到的对军令部施加影响以及防止平贺让向金刚代舰时那样插手以外,还有“要挟”甚至对18寸炮的建造都表示不易的舰本第一部的意思)。不论如何,这个著名的设想在表面上因为友鹤号事件不了了之。
这里说一点题外话,远藤昭脑补了藤本会先在新战舰(即后来的大和型,并非藤本超战舰)上采用18寸主炮,而美国预计为16寸。待美国发现真相开始建造18寸主炮搭载舰之后,20寸舰炮技术成熟的日本除了新造“超大和型”之外还将把原有“大和型”的主炮换装为20英寸,以此保持对美5年以上的优势。这一脑补后来在日本一些地摊刊物上以及传入国内后演变成了深受平贺影响的实际建成的大和型也有换炮的计划。远藤的这一脑补在笔者看来就和其金刚代舰藤本案延长舰尾变为12门主炮的说法一样,一笑了之即可。
对美国新战舰的推测       
  以下表格来源于松本喜太郎的文章,笔者推测是出自和藤本超战舰大约同时期提出的对美国建舰竞争的考察。

当然,又是老生常谈的巴拿马运河问题,从一开始就把美国新战舰的宽度限制在了108英尺,应该说这一点还是比较准确的。但除了对美国动力系统的低估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其防御能力的估计出现了不小的偏差(4和5案还好),特别是在高速战舰上,显然是以当年的列克星敦级出发想当然地认定其贫弱的防护。讽刺的是在日本自己同时期的各种设想上防护能力却强得不真实。
总而言之,这一推测进一步强化了日本海军内部对美国新战舰在“质”上会弱于自己的认识,坚定了其建造超战舰的决心。
江崎案
   以上讲了这么多,终于要进入本文的主线,或者说奠定A-140计划的一个重要人物——江崎岩吉。此人与大和型基本计划主任福田启二同岁,后来官至舰政本部第四部长及海军技术中将,是藤本的亲信。或许是对藤本死后自己被左迁的不平,亦或许是本来就低调的性格,江崎在战后很少公开发言,接受远藤昭访问在谈到大和的设计时也只是说“自己除了参与对美国战舰改装状况的说明外跟大和没有任何关系”,之后便不再张口。然而事实上,江崎在A-140初期案的形成上甚至可以说是关键人物。
昭和7年,江崎接到了军令部兼务的辞令。舰本的技术人员在军令部兼务是十分少见的事情。当时军令部负责军备计划的是二部三课的户塚道太郎(此人曾极力反对加藤宽治的元帅晋升,还讨厌喜欢谋略的石川信吾,一心想当战舰舰长的他后来被山本五十六调去指挥海航成了航空专家),其下便是江崎和石川,此时的军令部第二部长是古賀峯一。
在此期间,江崎与军令部讨论了柴油机的开发,决定了丸二的航空舰队建设方针,实现了主力舰航空和对空兵装的增强与机关的改善与舰尾的延长。
以上这些不一定全是舰本的主张,有可能是为实现军备限制研究委员会的结论而与军令部讨论的结果。总之,江崎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藤本的代言人充当了舰本四部与军令部之间联系人的角色,与其说藤本一味接受军令部的要求,倒更有可能是藤本试图构建与军令部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自己的一些设想。
但是在新战舰的问题上,江崎似乎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从石川超战舰与藤本案的相似度,以及后来军令部的正式要求(昭和9年10月提出),甚至可以认为藤本的代言人江崎通过影响石川间接地影响了军令部,响应军令部要求的A-140初期各案及A-140G各案,无不体现藤本—江崎一派的三大主要思想:弹火药库重点防御与间接防御的结合、主炮集中配置、柴油机及30节以上的高速。而藤本派与军令部的这些思想后来被平贺用自己的影响力一扫而空(现在可以确定的藤本—江崎派剩下的对大和型最直接的影响似乎就只有航空设备的配备方式了)。
昭和9年7月5日,江崎代替谨慎中的藤本在舰本内部向火炮、造机的相关人员展示了2型江崎案,被记载在了齐尾庆胜(参与94式主炮设计,官至海军技术中将)的笔记中。

将表中的单位换算为公制如下:1案长301.8米,宽38.4米,吃水10.36米;2案长289.6米,宽38.1米,吃水9.97米。另外表中的防御数据也略有出入,远藤的其他文章上为:弹药库主装19寸,水平12寸,免疫区2万到3万5千米;动力区主装16寸水平10寸,免疫区2万6至3万米。
江崎的两个方案体现了同时期的不同要求(详情可自行去jacar查询当时的国防所要兵力,军令部最开始甚至提出过6万5千吨搭载46cm炮的34节高速战舰设想。除此之外同时期还有高速超战舰伴随机动部队作战的想法,出于篇幅原因均不再赘述),高速战舰案是面向第二舰队几乎满足军令部所有要求的方案,大胆地采用了柴油机6轴14万马力(一说为20万,个人感觉这个更靠谱)的前卫设计,结合巨大的全长,可以让公试7万吨的巨舰达到33节的高速。江崎高速战舰案似乎也是日本海军历史上可考的舰型最大航速最快的主力舰方案,其舰型已接近日本造船能力的极限。第二个方案牺牲了航速,是类似于后来大和型的面向第一舰队的决战战舰。
两个方案与藤本案相比,除了火力下降明显以外,吨位明显增加,这应该是受友鹤号事件影响大幅增加结构重量所致。
在防御上,江崎案也继承了他参与完成设计的高雄型的思想,弹药库强于动力区,一定程度上也是藤本理念的体现。
可以看出,后来福田主持的舰本提出的A-140初期各案深受藤本与江崎案的影响,体现了藤本及军令部的前述思想,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直接演化而来,但后来因为舰型过大而被否决(远藤昭认为这一评价并非出自审议侧而是设计侧,即平贺的影响),在重新设计的过程中,平贺的影响力逐渐无视了军令部的要求,使大和最终成为了以舰队决战为唯一目的的看似保守的巨大战舰。
有趣的中小战舰案
     读者们可能会认为在这一时期,日本海军的战舰设计已经彻底打破条约限制准备走上追求大舰巨炮巅顶的修罗之路,然而有趣的是,在昭和9年的8月,舰本内部为应对日本海军接受第二次伦敦条约的情况,设计了2型中小战舰案。
其中小型案明显是为了应对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中英国主张的方案,预计采用研究中的50倍口径36cm主炮,其射程预计将达到3万8400米。
中型案有可能是由金刚代舰舰本案修改而来,同样采用50倍41cm主炮,为应对现有华盛顿条约而设计。
以上2案据推测均为内置倾斜主装。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舰本还有一个标排55000吨的46cm炮搭载案,据早川幸夫在丸的那篇文章里说是出自松本的笔记,确认为平贺之作。然而笔者在平贺让digital archive上找到了一份写有“昭和10年4月15日来自村上大佐”的研究报告,作成于昭和9年8月,讨论了该时点上日本船台所能下水的最大主力舰,其中的例子便是上面的35000吨案与此案,因此笔者只能大致确认其出自舰本,是否出自平贺之手则手头没有可以确认早川说法的资料。本设计在表中的防御数据应为弹药库及动力区分别面对自身主炮时的免疫区面,但不知为何与上文中江崎案的防御几乎相同,不能排除远藤昭错把本案的防御错当成江崎案的可能。

以上设计被认为受到江崎案的影响(尽管受吨位限制航速有所下降,但9门主炮和柴油机的设计则被保留),但由于日本并未想继续续约,所以仅仅是作为备用方案没有继续深入研究。据远藤昭的说法,55000吨战舰案原本计划达到与江崎2案同样的28节,但由于柴油机实际表现不佳而降低至26节,但据战后造船专家的试算,其可以通过换装新型主机提升至29节。
防御上的疑问
     看到这里,读者心中一定有一些疑问:以上所有的战舰设计,防御能力相对免疫区是否过剩呢?或者说真的能在如此吨位内实现如此强力的防御吗?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设计除了藤本超战舰以前的方案以外,几乎所有的防御数据都出自“私货大王”远藤昭,不排除有误的可能性。固然,这些设计可以像平贺案的金刚代舰那样内置装甲带和压缩防御区划、也可以像藤本超战舰那样极端重点防御加间接防御节省吨位,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除了藤本超战舰以外几乎所有的设计防御力都远大于其免疫区,特别是有的设计达到12寸的水平装甲,后来搭载51cm主炮的超大和型炮塔的水平装甲也只有295mm(也可能日本海军有膜法炮弹,或者其装甲质量只有德国的47%)。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日本海军的免疫区不一定都是可信的,比如后来的超甲巡的防御怎么也不可能在2万至3万米内免疫自己的主炮......笔者还有一个疑问,本文中几乎所有的防御设计都体现了弹药库强于动力区的思想,甚至连之前平贺的金刚代舰私案也是如此(同期的重巡与空母也一样),但仅仅在不到一年后,A-140案几乎所有的设计都变为了装甲盒内防御水准相同的设计,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日本海军在战列舰防御上转变了思想,笔者尚不得而知。
总结
     这之后的故事,基本就是我们熟知的大和诞生记了。军令部于昭和9年10月正式向海军省提出新战舰的具体要求:主炮46cm8门以上、副炮15.5cm三联装炮塔4座或20cm联装炮塔4座、最大速度30节以上、免疫区2万至3万5千米、续航力18节8000海里。次年藤本的去世,第四舰队事件,平贺势力重返舰本,福田成为大和基本计划主任,江崎左迁等等,当然关于A-140各案是怎样一步步演变为A-140F6大和最终案就是本文之外的另一个故事了。回顾金刚代舰后的各项设计,我们发现其防护几乎都是一脉相承:内置大角度倾斜主装、大厚度水平装甲、完善的水中弹防护(尽管部分方案具体布置方式不明,但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可以表明日本海军采用过其他设计),这些特征除内置主装外几乎全部被大和型所继承,足以看出日本海军对水中弹及远距离交战防护的重视。当然,柴油机和30节以上高速等特征出于种种原因在A-140案的讨论中被放弃。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本文主要从造舰的角度进行阐述,但实际上这些方案到大和的最终演变是包括舰本四部在内的多部门共同协商的结果,并非单纯的平贺的影响及技术的限制,表明上看似乎是“从激进走向保守”,但笔者认为不如说这是日本海军从“理想走向现实”的过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上士

六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发表于 2017-4-23 18: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前辈提供资料,看完确实收获颇多。不过江崎2案的免疫区好像没标是啥火炮诶,动力仓垂直防护有16吋但免疫区下限才26000?这估计是拿20吋炮打的吧

下士

八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ypn101 发表于 2017-4-23 18:59
谢谢前辈提供资料,看完确实收获颇多。不过江崎2案的免疫区好像没标是啥火炮诶,动力仓垂直防护有16吋但免 ...

前辈受不起,都是坛友互相交流学习。文中可以确认的一次史料不多,大多是看书得来的二次史料。江崎的两个方案防护水平相同免疫区都是针对自己的主炮,但个人感觉远藤昭可能错把同年8月舰本55000吨案的防御错认为江崎案了。即便如此,这个免疫区我是不信的。弹药库12寸的水平装甲就算是日本倒退搞穹甲或者设了炸弹甲板(我感觉都不可能)也没道理这么厚,况且这个吨位上实现的可能性也不大。

上士

六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发表于 2017-4-23 23: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enkan 发表于 2017-4-23 19:28
前辈受不起,都是坛友互相交流学习。文中可以确认的一次史料不多,大多是看书得来的二次史料。江崎的两个 ...

感觉这几个方案都挺魔幻的,尤其是那个2万吨12门12吋还能跑40节的玩意儿。。。

下士

八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10: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里补充一点,如果单看远藤昭的一面之词,很容易认为福田是借着平贺的势力和江崎的左迁上位的,这其实是远藤玩的一个文字游戏。他片面强调福田与江崎同岁的事实,却没有提及福田本来就是江崎的先任。福田于大正3年任官,1930年便升任造船大佐。而江崎是大正6年任官,1934年底才升为大佐。也就是说就算没有友鹤的事故跟藤本的去世,福田也是原本就预定接任藤本成为次期计划主任的。而且福田之下江崎的先任们后来不是去世就是预备役,所以江崎在后来接替晋升为第四部长的福田成为计划主任几乎也是钦定的。同样有趣的是,担任大和辅助设计的,不是先任的牧野茂,而是其后辈的松本喜太郎。

列兵

九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7-4-25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2点疑问:
1.60米长的动力舱段能否容纳20万马力的锅炉和轮机?而且机关的重量设定好像比大和级15万马力的动力都低。
2.占装甲带近2/3的弹药库段几乎起不到对水线的保护,在遭到近失炸弹、鱼雷、小型舰艇群殴时,这艘船是否会比较容易大量进水从而失去战斗力?

上士

六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发表于 2017-4-25 19: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viking 发表于 2017-4-25 18:00
2点疑问:
1.60米长的动力舱段能否容纳20万马力的锅炉和轮机?而且机关的重量设定好像比大和级15万马力的动 ...

发表一下我的看法吧。大和的动力本来就比较保守,单位重量功率相当难看。至于60米长容纳20万马力。。。高度集中布置的话也不是完全没可能(主教那套过载18万马力级的动力还不到60米,最宽处才19米),作为对比压滑有约78米(不过分仓更多考虑了生存性,其实还有不少压缩的余地。况且这几个方案的动力仓宽度都高于压滑)。如果考虑大和那样的四排并列安置的话,估计还是可以放下,只是比较勉强罢了。

上士

六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发表于 2017-4-25 19: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viking 发表于 2017-4-25 18:00
2点疑问:
1.60米长的动力舱段能否容纳20万马力的锅炉和轮机?而且机关的重量设定好像比大和级15万马力的动 ...

鱼雷的话你怎么防都会损失储备浮力。至于轻型舰艇,如果不是战术失误或者大溃败的话基本轮不到它们插一脚。如果是后一种情况的话,估计也轮不到拿火炮捅水线了,直接贴近了雷就好。近失弹确实对于内置主装是一大威胁,不过也不是无法解决,比如南达压滑的加厚STS船壳和主教的泡沫橡胶。但考虑到日本估计没在设计中加入这些,那就硬吃呗。。。

下士

八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4-25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viking 发表于 2017-4-25 18:00
2点疑问:
1.60米长的动力舱段能否容纳20万马力的锅炉和轮机?而且机关的重量设定好像比大和级15万马力的动 ...

第一个问题,举一个例子做参考吧。A-140A案也是蒸汽轮机跟柴油机混合动力(132000+68000,8个锅炉),水线长277米,公试68000吨,动力舱67.2米,重量5580吨。最近看石桥孝夫的文章似乎他也比较认同这个高速战舰试案是昭和4年藤本所作的观点。第二个问题不就是设计点水密舱的事吗,就算硬抗近失弹进那么点水估计还不如装甲盒前后那点无防护区域的影响大,肯定不至于失去战斗力。

下士

八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4-25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个东大的平贺网站上公开的昭和9年8月舰本的35000吨案和55000吨案的重量分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列兵

七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7-4-25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不过楼主能否把写这篇文章用到的参考资料列一下呢

上士

六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发表于 2017-4-25 22: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enkan 发表于 2017-4-25 20:38
补充一个东大的平贺网站上公开的昭和9年8月舰本的35000吨案和55000吨案的重量分配
...

这个数据好奇怪啊,35000吨案装甲防护重量有15000+,高得吓人,不过对40cm炮的免疫区还算好看。而55000吨案反而不到19000,相对排水量估计防护水平捉急,但指标上却要防御45cm炮,免疫区还不小。结合上面的情况,感觉这几个方案的防御指标和参数都是随手定的。。。

下士

八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4-25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东云 发表于 2017-4-25 21:55
好贴!不过楼主能否把写这篇文章用到的参考资料列一下呢

就像我上面说的,没什么硬干货,基本就是读书的总结,想必里面的大多数你也是看过的,我列出来也是班门弄斧吧。石川的私见收录于《加藤宽治日记》,文中大部分表格来自远藤昭的《战舰大和》,对美国新战舰的推测跟部分松本note来自松本喜太郎的那本大和名著,还有原胜洋编的《传承》(今年光人社出了新装版不过也没什么新内容)跟那期讲超大和的丸,部分参考了Hans Lengerer的那本大和。

下士

八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4-27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番外:针对新战舰计划最终案的舰本4部干部会议议事录
这段文字翻译自石桥孝夫的那本图解,摘自大和博物馆所藏的福井静夫资料。这个会议发生在几乎决定大和最终案的高等技术会议的不久前的昭和10年9月13日。其中的“村上”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向平贺提供资料的村上义次造船大佐。
江崎对美国战列舰改装的调查
江崎:在国会上美国承认对3艘密西西比级增加了水平防护,但从本级之后的战列舰并未进行改装这一点来看这三艘也不会增加太多防护。日本也增加了3.5寸的水平防护,他们大概也就是这种程度吧。合计最多也就7寸(将各层装甲相加合计)。
平贺:3000吨的改装重量用在哪了?
主炮需要18英寸的理由
1.美国的改装战舰水平防御达到7寸时,会产生16寸炮无法击穿的距离。
2.日本的战舰主装为12寸,美国是13.5寸。
3.日美会率先采用大口径炮所以今后美国也可能采用16寸以上的主炮。
航速增加的理由
假设美国战列舰24-25节则日本需要28节。
村上:假设主炮18寸比较一下26节舰和28节舰的优劣如何?另外难道不担心重点防护区域前后约50%的区域没有任何防护吗?
平贺:这一点在长门的时候就讨论过,不这么做解决不了。
村上:可是。。。可是长门的防护区域比50%长啊。也可以在同样的排水量之下将免疫区从2万至3万降到2万至2万7000米从而增加防护区域啊。把引擎室不是横着用,而是长着用对建造也有利。
平贺:3000吨左右的话没那么简单,你啊,naive。我觉得还是增加装甲厚度比较吼。针对军令部的要求,我觉得I案是坠吼的(药店碧。。。),但是大体上各个方案都挺平均的。
江崎:如果是26节案更有利,并且26节和28节的方案巡航性相同的话请证明相同的理由。
平贺:26节和28节都是设计成一样的。
村上:高速舰对巡洋战舰的时候必须要在前后无防护区域增加防护,不过好像不会这么用减少了一点担心。
平贺:虽然不会用来对付巡洋舰战舰,但是要考虑决战前受到空袭的情况。我是没有预想到这一点设计的。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没什么卵用。但是舰桥构造物也有必要像炮塔那样施加防护。
江崎:有可能受到空袭,也有可能不受到空袭。前部舰桥被炸烂了用司令塔不完了?
福田:军令部要求舰桥要能够防御航空机炮的攻击,前后无防护区域要有水平防护。
平贺:如果考虑到空袭的话这个设计是不够的。如果有空袭的话多设几个预备指挥所也是没用的。前后都需要4寸的水平防御。
村上:那是在不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会这样的。
平贺:为毛你们对I案都没什么反响啊。你们想想日本的重巡有10门主炮而其他国家只有8门的时候对士气有多大影响啊。现在我把主力舰的主炮从9门加到10门是进一步发挥这一思想然而却没有任何反响这是傻逼军令部无视日本海军的重视火力的传统。
江崎(此时依然有军令部兼务):少开地图炮。增加1门的话叢舾装、散布界、射速等方面都不方便。
平贺:要说平衡的话明显是把主炮分成前后布置在战略上更吼(这句明显是在怼江崎跟藤本的主炮集中前置)。
江崎:2、3联装炮塔混用的话在设计炮塔时不利,炮弹从120发减到110发,还有2号炮塔的仰角等不利点。
平贺:那就是设计上的细节了,不行的话改一下不完了?反正也增加不了多少排水量。
江崎:副炮的位置太脑残了。
平贺:不会比其他差的,我觉得这样就行。
福田:我觉得优速作战时后方的射界是有必要的,军令部希望前方集中不如说是例外。

可能是因为福井留下来的资料因时间原因难以判读,这段记事存在不少前后逻辑难以理解的地方,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许多有趣的事情:村上一直在担心前后无防护区域的事情,平贺一直力推自己2332的10炮A-140I案,江崎则是处处跟平贺对着干,而大和的计划主任福田基本就是和稀泥。关于大和在建造之前更换为蒸汽轮机一事,虽然远藤昭一直把锅甩给平贺的保守但至少牧野茂否认了这一说法。另外平贺的10炮案被否决,最大的理由可能是来自舰本一部——即炮塔设计制造上的困难(A140的几个16寸案也和舰本一部声称制造18寸炮技术上太突然有关)。这之后,江崎被调去技研,村上则是于1938年去世没能看到大和建成。





下士

八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5-10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nkan 于 2017-5-11 20:08 编辑

最近因为一些别的事情重新翻阅《加藤宽治日记》,想起了30年代另一个有趣的私案,翻译总结了一下与各位坛友分享。
原文题名《华府条约伦敦条约废弃后的建舰计划》,发表于昭和9年,作者是山下知彦海军大佐和藁谷英彦海军造船少佐。
这个山下挺有意思,他是山下源太郎的养嗣子(就是入赘到山下家),同时也是山本五十六夫人的堂兄,日后太平洋战争时的中坚力量海兵40期出身,舰队派,参加过伦敦海军会议,曾在舰政本部跟吴海军工厂勤务。此君据说在伦敦海军会议的时候跟他的同学山口多闻一起讨论过刺杀财部彪,不过他本人却没有像他的众多同学那样在太平洋战争中有所活跃——由于他和陆军皇道派关系紧密,在226事件后被编入预备役,连山本都没能保住他。
至于藁谷英彦,楼主手头没有秦郁彦的书,在网上也只找到了他战前在造船协会发表的文章,具体信息不明。
文章一开始也是跟石川那篇私见一样分析了下形势说了点废话,然后提出了新主力舰的三点方针:1.新主力舰绝对不会被既成主力舰击沉;2.新主力舰拥有既成主力舰无法比拟的攻击力;3.新主力舰要达到攻防速的合理化,也就是说用数艘达到过去一艘主力舰的作用。
这3点方针,前2条基本是废话,第3条却让人感觉挺有意思。日本海军向来讲究以质胜量——一艘顶多艘,这两位却提出多艘顶一艘,那么我们再来仔细看看依照这些方针攻防速的最小限度吧。
攻击力       主炮:18寸或20寸12门
             副炮:14cm 24门
             高角炮:12.7cm 28门
             机炮:40mm 40门
             鱼雷:18寸鱼雷同时发射40条
             战斗机:12架
             观测机:6架
             攻击机:9架
             侦察机:3架
            (共计30架飞机)
             爆雷投射台16个
防御力       弹药库1万5千米完全免疫16寸炮;完全免疫1吨炸弹
             动力舱2万5千米完全免疫16寸炮
             水中防御60cm鱼雷命中2发不沉没
             扫海具8组
航速         25节
这点东西当然不可能都装一艘船上,于是他们计划了6艘:主炮舰1艘、副炮舰4艘、附属舰1艘。具体来说功能和性能如下:
主炮舰   3万米开始测的,2万8千米开始射击,酣战距离为2万5千至1万8千米。搭载上述主炮3联装4座,高角炮2联装4座,机炮4联装4座。拥有除防雷具以外的所有防御。25节,续航力18节1万5千海里,柴油机。
副炮舰   4艘同型舰,各联装14cm炮3座,高角炮2门,爆雷投射台4台。防御上仅有扫海具各2个。防御不足的部分靠33节的航速来补,柴油机,续航力18节1万5千海里。
附属舰   12.7cm联装高角炮2座,四联装40mm机炮4座,拥有一层机库和飞行甲板,搭载上述30架飞机。舰的侧舷搭载续航力4万米、可以搭载2条40节以上航速的18寸鱼雷的水上滑走艇,共20条。无防护,33节,部分主机为柴油机。
抛开细节上的各种槽点,这其实不就是战列舰加轻巡加轻航母的小舰队吗。。。
这两位又在下面谈到了本计划的价值。他们认为主炮舰“只有”12门主炮和少量高角炮,大部分重量都可用于防御,排水量可以控制在5万吨。美国要想建造与之对抗的战舰,巴拿马运河问题就又冒出来了。副炮舰与5500吨巡洋舰类似,因为没有其他兵装要求所以不难实现。附属舰则是1万5千吨,他们认为远比现有航空母舰容易实现。他们因此认为,这样的配置即使个舰受到一定损伤也不会对整体战斗力造成太大影响。同时通过最大程度地实现个舰能力的合理化,使每艘舰船都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单项能力,从而减少了建造费用。结论就是,建造2群这样的舰队,我大日本就天下无敌了。。。
这二位大概是想实现藤本未遂的超战舰设想,鉴于友鹤号事件的影响,试图实现其所谓的性能合理化,即把一艘舰上过多的装备分配到多艘舰上,数艘舰合起来发挥超战舰的作用。且不说到底能不能真的减少建造费用,这个计划最蠢的地方就在于从日本海军传统的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万金油到单舰瘸子。6艘舰里面随便一艘,离开了这个6艘船小舰队怕是就没什么大用了。而且这个编制自身就让人很有疑问。先不说副炮舰和附属舰伴随主炮舰的时候会不会出现中一弹就瘫痪的情况,33节的那5艘舰到底怎么伴随25节的主炮舰都是一个让人怀疑的地方。
不管怎么说,这两位的这个设想与石川的私见不同,对后来的A-140计划基本没有造成任何影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脑补,但还是能看出他们试图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超战舰的效果。

上士

六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发表于 2017-5-10 23: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enkan 发表于 2017-5-10 23:27
最近因为一些别的事情重新翻阅《加藤宽治日记》,想起了30年代另一个有趣的私案,翻译总结了一下与各位坛友 ...

从主炮舰的指标来看,他们是在竭尽所能地利用“现有技术”试图实现藤本超战舰的指标啊。不过25节这个确实。。。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7-5-11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senkan 发表于 2017-5-10 23:27
最近因为一些别的事情重新翻阅《加藤宽治日记》,想起了30年代另一个有趣的私案,翻译总结了一下与各位坛友 ...

某种程度上有一定合理性。因为主力舰投入反雷击作战总归是太冒险的,总是要屏护舰队保护的。副炮起的作用主要就是屏护没保护住的最后一层补漏。极端环境下去掉副炮也不是不可以。

33节屏护保护25节主力舰当然是必须的。因为要在发现敌人后及时移动到指定方向提供保护才行。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列兵

八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7-5-11 13: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LeSoleil 发表于 2017-5-11 12:43
某种程度上有一定合理性。因为主力舰投入反雷击作战总归是太冒险的,总是要屏护舰队保护的。副炮起的作用 ...

仔细一想这不就是米畜的无战巡舰队编成嘛

列兵

八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7-5-11 13: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ypn101 发表于 2017-5-10 23:46
从主炮舰的指标来看,他们是在竭尽所能地利用“现有技术”试图实现藤本超战舰的指标啊。不过25节这个确实 ...

那个吨位还要硬扛十八寸管子还要接十六寸炮,最后大概率整出个和风老南达来

上士

六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发表于 2017-5-11 15: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LeSoleil 发表于 2017-5-11 12:43
某种程度上有一定合理性。因为主力舰投入反雷击作战总归是太冒险的,总是要屏护舰队保护的。副炮起的作用 ...

按我的理解,这里的33节屏护舰的职能与舰队轻巡无异(要说有啥区别的话估计是更迎合航空时代的作战环境吧),但即使是舰队轻巡力量相对富裕的一战RN貌似也没敢取消掉主力舰的副炮,设计3系列时也只是把副炮炮塔化了。不过从一些战例看,战列舰的副炮价值确实越来越低了,如果IJN追求指标的话做一些激进设计也不是没可能。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3:47 , Processed in 0.05565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