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pn101 于 2018-5-2 21:00 编辑
防护: 金刚代的防护可以说是金刚代最大的亮点了。也正是为了达到堪称炮战最强的防护,平贺让牺牲了很多,动力(区区8万马力),防雷(新锐BB最窄的TDS),水线装甲比例(水线装甲占水线长43%)等等。可以说,平贺的金刚代就是围绕防护来设计的(从设计手稿也可以看出,相当大一部分都是防护的设计),最终平贺让为其布置了总重13380吨的装甲。下图为金刚代各个部分装甲的重量数据,可以看出水平装甲总重已经超过了侧舷,而侧舷装甲中有近40%分给了水下。金刚代的防护侧重非常明显了。(顺便,金刚代的水平防护超过大和,重量却只有大和9000吨级的不到一半。。。金刚代的核心区是真心小╮(╯▽╰)╭) 首先是总体布置,装甲区全长约105米,由于为8变形装甲盒(244案不是),水线侧舷装甲带仅长100米。水平水下装甲为NVNC,垂直装甲为VC。
下两图为其装甲盒的整体布置,我把数据整理一下(括号内为大和):主装厚381mm/20°(410),全高3.507米,下缘削弱到350mm(200)。水平装甲厚213mm(200),两侧倾斜部分299mm/70°(230/81°),另有44.5-57mm(30-38)厚的露天甲板。水下装甲比较复杂,动力舱双重底以上为343-183mm(200-75)渐变,双重底处为102mm(50)。弹药库整体更“矮”,为343-221mm(270-100)渐变,同时底部为76mm(50-80)装甲兜底。烟道装甲下部356mm,上部递减到267mm(35-50,但大和另有380mm的蜂窝装甲保护烟道)。炮座厚483mm(560),2.3号炮座下(露天甲板下)部厚432mm(490)。司令塔483mm(500)。可以很明显地看到,除了垂直防护稍弱,整体装甲金刚代明显强于大和。 下面来细品一下金刚代各个部位的防护布置。
首先,往往被忽视的一个细节是,金刚代的动力舱露天甲板拥有70磅(44.5mm)厚,弹药库则露天甲板90磅(57mm),已经超过了包括VV,美国快速BB,狮和前卫的露天甲板厚度,拥有相当强的剥帽能力。换句话说,213mm的装甲甲板不是金刚代的全部水平防护能力,在剥帽成功(考虑到这个露天甲板厚度,这种概率着实不小)的前提下,这213mm水平装甲能发挥多么强大的实力难以想象,个人估计无论MK6还是MK7,均难以在35km内击穿44.5+213的水平防护体系。 其次是水下防护,金刚代的水下防护十分强劲的动力舱的装甲分布已经超过了大和弹药库段。难能可贵的是,在主装与水下次装的连接处,平贺让特意采用了榫接(见下图),可以相当程度改善连接处的强度问题(虽然不能根治)。这一特征没有遗传到大和身上,略感遗憾...当然了金刚代这么贵,估计和这些工艺脱不开关系。 金刚代饱受诟病的防雷能力,平贺让为何会“忍心”把金刚代的TDS砍到如此凄凉的地步呢?其实平贺让并不是有意要放弃金刚代的防雷,根据日本在20到30年代打靶(尤其是土佐)和计算,平贺对于装甲抗雷有了一定的想法。下图是日本总结出的装甲前空舱深度-装甲厚-抗雷能力的数据,该数据和土佐打靶实验中的结果基本吻合。 将金刚代的情况代入:金刚代核心区(不算双重底等部位)防雷装甲距船壳最窄处约7英尺左右,中间是空舱,装甲最薄处183mm,套入得金刚代防雷最弱处能力约360kg,吻合平贺对自家金刚代估计的接下61cm八年式2号鱼雷(装药350kg)的指标最强的地方超过了400kg,也就是这个公式的适用范围,so,最强的部分是什么情况天知道...不过考虑装甲抗雷始终存在刚性过大等问题,实际情况估计不会像预想的那么好,实战估计能接个二战早期英美的500-600磅TNT的舰/潜射鱼雷,碰上后期500-600磅奥克托今的神器们还是乖乖沉了吧... 防护总评:炮战防护非常优秀,由于水平(算剥帽)和水下装甲的巨大优势,实际炮战防护效果很可能超过大的多的大和:垂直防护可以通过航向角部分弥补,水平却不是那么好弥补的,而各国的30年代后研究都表明,核心区被弹投影水平≥水下>垂直,因此说金刚代拥有是上最强核心舱炮战防护,并不为过。 ---------------------------- 不过,为了这个,金刚代牺牲了很多,包括同样极其重要的防雷:新锐最窄TDS(还有刚性过大问题),使得金刚代在新锐鱼雷威胁面前不靠谱。
下面是炮座,烟道等部位的防护布置细节,注意烟道的渐变实际上是根据炮弹的落角能否打入锅炉舱来决定的,因此越往上越薄。这些细节充分反映了日本设计师们螺丝壳里做道场的窘境:这种渐变烟道装甲工艺复杂,却省不下什么重量。为了在条约里做到尽可能高的质量,他们几乎到了锱铢必较的程度。 平贺金刚代总评: 首先,虽然没啥意义,但我想肯定有人想知道金刚代的炮战能力怎么样。那就随便做一个小斗兽吧,不和别的比,就和大和来[滑稽]毕竟,这两个的二战状态子系统估计一毛一样,不需要考虑那些奇奇怪怪的因素。好吧其实没啥好比的...20-30km内两者都几乎无法威胁到对方,金刚代的炮塔炮座相对比较危险,大和的水下比较危险(大和动力舱是针对长门的91布置次装的,面对着速更高的金刚代很可能GG),拼可20-30km内的击穿投影搞不好大和会输emmmmm当然了,考虑快一节的航速和小近一半的排水量,实战肯定打不赢大和就是╮(╯▽╰)╭和衣阿华比的话,考虑水下免疫区拥有绝对优势,免疫区完全覆盖,原教旨主义炮战占优。但航速慢7节,火控被吊打,如果衣阿华战术选择恰当(比如保持大航向角并经常变化,加强垂直防护的同时干扰金刚代火控),胜率还是很大的。这也体现了拥有更高航速,更强火控辅以一定防护的高速主力舰的优势。和南达比就好一些了,虽然火控还是被碾压,但航速差了不到一节,加上免疫区优势实在太大,打起来轻松很多,就算是夜战,南达也拿这个乌龟没啥办法。 -----------------------------------
不可否认,平贺金刚代很多方面过于极端(比如防雷把宝压在了装甲抗雷上,非常紧凑短小的核心区),但能在和南达黎塞留差不多的体量内达到了可以和大和衣阿华对抗的炮战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成就了。当然,这样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布置得非常局促的副炮,过小的防御区储备浮力保护不好等等。金刚代虽然取消了,但它深深影响了之后所有的IJN主力舰设计,30年代所有的IJN高速战列舰设计都带有金刚代的影子。而包括全空舱带装甲的TDS,四层并列动力舱,三联装炮塔,独特的装甲布置等都原原本本地传承给了大和,金刚代时期做的很多论证和计算,成为了日后人类最强战列舰的重要垫脚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