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2-15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22-2-15 20:32 编辑
一、英国战列舰的火力和炮术优势
在长期以经验式等穿深算式和甲弹对抗主导的视角下,二战英式舰炮的评价向来是很低的,近年来才逐渐由一系列甲弹实测档案扳回了一些局面,但大体上还是认为英式舰炮威力欠佳。但是在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角度上,英式舰炮具有巨大的优势,那就是精度和炮术。
事实上,英国舰炮的精度优势在很多资料里都是反复提到的,海武网站在相关页面也都会介绍,英国新炮秉承的是注重精度和寿命,而非弹道性能的设计。只是这个偏好在没有数据量化的时候,人们缺乏认知。
现在数据来了。下表出自Marco Santarini之《意大利大口径舰炮散布问题》一文(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7881-1-2.html),对比了意、德、英三国14、15寸舰炮的半数必中界:
可以看到,德国和意大利的15寸级舰炮本身(不含炮塔等齐射因素),有很明显的散布问题。英国舰炮较之德意具有巨大的精度优势。其老式15寸舰炮配发6rch新弹后,半数必中界近乎德、意新炮的三分之一。而14寸MkVII的表现,更相当于德、意的四分之一。
(插一句,按照我能拿到的各国舰炮相关数据,英14的精度是毫无疑问的世界第一,美日法是第二梯队,散布大概是英14的两倍左右(但仍然够用),德意垫底且会显著影响射击效率;实际法国佬又有炮管干扰问题,在解决之前大概也就德意水平。)
这意味着,即便不考虑如何抓准距离的炮术因素,在同样让敌舰准确位于MPI(平均弹着点)之时,英国舰炮的命中率会是德、意舰炮的3倍(MkI)和4倍(MkVII)。
如果考虑炮术因素,则情况对德意更为不利。
在英国之外,各国海军普遍的炮术流程是打全齐射,以先抓方向,校正抓对方向以后再校正建立跨射,在建立跨射后微调至敌舰位于半数必中界内或MPI上的方法,大体就是一战RN普遍采用的方法。这种炮术流程下,要求适中甚至偏大的散布,以便建立跨射。
而RN采用的则是从日德兰前卫战经验总结而来的阶梯射击法,大体而言,就是用部分舰炮连续快速打出参数略有区别的若干轮小散布的齐射,通过观测每一次齐射落点,得以快速确定真实距离,而一旦建立跨射,因散布小精度高之故,便能迅速取得连续命中。这种射击方法在实战中表现出了非常惊人的效率。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丹麦海峡的POW(来源:"Bismarck and Hood. The Battle of the Denmark Strait - A Technical Analysis for a New Perspective" by RADM Marco Santorini):
即,POW在整备不良、磨合不佳,未使用雷达,因风浪未完成测距,部分火炮不能使用、处于不利战术位置(光线和涌浪)的极其不利的情况下,靠英式阶梯射击法,比俾斯麦更快抓到距离,取得更高命中率。
而当这些负面因素被排除,尤其是精准的雷达测距被采用之后,英国战列舰的这一优势将被更加明显的放大。类似于北角海战那种夜间作战首轮射击命中,52轮齐射中31轮跨射的情况是并不奇怪的。
狮的16寸主炮,即便不考虑后期种种改进,其基础设计是基于KGV的14寸的,也就是同样是一款高精度主炮。合理推测其精度约等于14寸MkVII的水平。加之274型雷达相较于光学观测的高性能,其在给定时间内的中弹数量,我认为至少是德、意战舰的5倍以上,在不利于光学观测的环境下,可以到10倍、20倍乃至于单方面压制。这种火力输出上的悬殊差异,在我看来,已经完全超出了甲弹对抗视角的考量。
换句话说,我认为德国、意大利战列舰(无论是建成的还是计划的)完全没有碰瓷狮38的资格。同样的视角下,我相信俾斯麦和利托里奥相对于KGV(配备火控雷达的中后期型)的甲弹对抗优势,在后者的巨大炮术优势下也是无足轻重的。
从炮术角度来看,可能只有美国的北卡、南达、衣阿华,和战后解决了散布问题并安装了火控雷达的黎塞留、让巴尔(不同体量级别的大和就不谈了),能够与狮38能做有来回的交战。
但法国15寸在甲弹对抗上较英国新16寸完全没有优势,而且法国战列舰在射速、炮术乃至雷达性能上与RN和狮38都有差距(即便是战后10年完工的让巴尔,其实其炮战性能相较二战末水平并没有实质上的提升)。北卡的防御端短板则太过明显。所以狮的竞争对象(以及网络上的比较对象),主要是阿米的SD和衣阿华。
下文会集中讨论这个问题,包括:英国战列舰的防御思路及比较优势,战列舰斗兽的可能场景与结果,等。未完待续。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