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22-9-28 20:35 编辑
原帖发在贴吧,度娘这几天貌似不让我发帖/回帖,只好借此地回复:
药温改变1华氏度初速改变2英尺是二战大米舰炮发射药的标准,其他各国舰炮依发射药成分及制作射表的标准大气温度会有所差异(大气压力均定为海平面)。一型火炮服役后,所有火控必须遵循对应的标准射表作业,再配合火炮校准,然后才会产生标准散布样态,也只有持续保持这种标准散布,才能作为火控修正的依据。在火控计算程序内,由于发射距离偏离射表的主要因素来自初速变异,影响初速的除了发射药温还有大气压力、温度、炮膛磨耗、风速风向等因素,由于这些因素在一场几小时的炮战中改变不大,所以如某楼层所言,需要查表计算,算完之后再将结果当作常项一次输入计算机,结合其他变项继续解算。
以下第一图为北卡南达级Mk6主炮;以2300英尺/秒发射2700磅Mk9靶弹(可视同穿甲弹);的原始射击弹道表OP753第3页,红框内即2楼所言“药温改变1华氏度初速改变2英尺”的出处,当时米海军定下的标准药温是90华氏度。第二图为米海军4号炮术细目修正表格,两处红框内显示药温对初速影响的计算过程(2英尺/秒x [ 90度 – 80度] = 20英尺/秒)。得出全部初速变异数值后,便可对应射击弹道表增减火炮仰角来修正射程。远程火控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复杂繁多,但通过此类可以化繁为简的表格,从1930到1970年代微机火控系统出现之前,只要两三位通晓原理的炮术官,每人再领导几位素质稳定的中学生就可完成一艘大型战舰二三十座主副机关炮台的火控解算(含操作火控专用机械类比计算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