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qwevb 于 2023-3-18 13:40 编辑
英国主力舰的“重点防御”设计(下):
第二次伦敦条约主力舰——乔治五世级
时间来到1935年,此时,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下的14寸载舰要面对的威胁包括最大15-16寸的舰炮、1000lb航弹和750lb,后来改为1000lbTNT的水下爆炸。同时,RN的要求还包括良好的储备浮力和稳定性,水中弹防护和防雷的兼顾,17-32kyd的交战距离,结构补强等。
同时,又因为RN对倾斜装甲防护效能的估计不准确,因此最后选择了史无前例的布局。通过超大高度大厚度外置垂直主装+水下垂直多层TDS布置,至少在理论上实现了这些高得过分的指标。
关于垂直主装的布局,首先防水漂弹应该不是主要原因,没有找到权威的来源,而且KGV弹药库主装也有一定角度的外飘,也不防水漂弹。我认为主要还是倾斜布局影响结构布置,而RN的战术又更重视防水线和持续作战,最后就只能牺牲炮战防护了。
尽管主装上做了妥协,但KGV的其余防御仍有诸多亮点:
1. 水平,总厚度1.75"的露天甲板,虽然是结构钢,但是也能起到一定炸弹甲板的作用。和5"/6"主水平和防崩落配合,水平防护可以说比较令人满意。
2. 间接防护上,KGV的分仓和弹药/动力上面那层舱室都有利于承受更多损伤
3. 高主装带来的装甲干舷和水中弹防护,不弱于任何同吨位设计
4. 首尾的4.5"穹甲覆盖面积足够大,同时还有2.5"延伸段,作为条约舰这是非常可贵的
防雷上,1000lb应该是高估的结果,TDS虽然纵深和实战表现都差强人意。但能通过浮箱测试,说明了这种布局的优势一定程度上能够补充纵深的不足,缩小与维内托那种大纵深的差距。
第二次伦敦条约放宽条款主力舰——1938狮
之后的狮级(1938),在继承KGV防护的同时,还补上了动力段主装的1寸差距,不过毕竟是条约下的设计,也只能是KGV修修补补了,炮塔、炮座之类的,没有太大的布局变化。
战时主力舰——前卫级
最后是战时的前卫号,炮战防护相比KGV进一步减弱,主装修改为14"/13",炮座也随之减到了13"。总体布局仍然是KGV的框架。
前卫的创新之处,主要是首尾水线甲的增设,同时保持了原有穹甲,将非核心防护做到了比较完善。
KGV以来的英国主力舰防护,历来是难以评价的。一方面,强力结构与较大的装甲覆盖面积带来了水下防护和储备浮力的保存,水平防护也是条约舰正常水平,但同时侧舷的不足确实是一个问题,也许从后来的角度可以说42狮主装又减回去了,RN最后也都设计65000吨10寸主装,45000吨9寸主装了,但那个时代炮战防护的重要性还是不容忽视的。从当初的角度来看,RN还是想争取一下近距离抗新15-16in的,如果能加强一点主装,战术运用上也会有更多的空间,但是在吨位受限时,综合设计上有更需要争取的B炮塔,然后是补充燃油和动力。
从1921系列到44-45主力舰,各项指标都是在妥协中形成的。随着战术和武备的不断发展,RN每个年代需要的船也不一样对。RN来说,字面意义上的All Or Nothing从来都没有被接受,而间战到二战的趋势也是各种各样的额外需求下(包括哪些明显高估的)不得不分出防护吨位重新设计。毕竟重点防御也只是一个技术路线,能不能减重,具体怎么布置都是从具体需求来的。维内托有上装,老南达有首尾防护,黎塞留有穹甲,但这些都各自需求下重点防御发展出来的。那么RN的那些设计也一样是重点防御的正常演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