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3286|回复: 33

不止AON——各国主力舰“重点防御”设计的演变

[复制链接]

一等兵

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23-3-17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qwevb 于 2023-3-18 22:48 编辑

自内华达级开始,现代意义上的“重点防御”主力舰设计先后为英日法意等海军强国所采用并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对于“重点防御”的理解存在一些不同,这里我将以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约国为例,大致整理各国主力舰“重点防御”的演进。

英国主力舰的“重点防御”设计(上):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就对“重点防御”设计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用海军将领级船体改的“堵漏船”,注意此时已经出现钢管堵水和首尾水平甲的设计了

战后,英国总结日德兰海战、巴登号打靶等实际经验,在新一代主力舰的设计中选择了重点防护思路,但进行了自己的调整



早期主力舰设计的代表——K3

早期主力舰的设计特征包括:

垂直:大角度(25度)倾斜的大厚度内置主装甲带
水平:外侧大幅折角的大厚度装甲甲板,外侧加厚
首尾:中等厚度的首尾水平甲
水下:改进的多层TDS,采取了垂直布置,较厚 (2") 的防雷甲

其实这里就说明了,重点防护不是非核心区不设防,也不一定是极致减重量或加厚度的设计。但确实能在远距离交战和炮弹、鱼雷改进的时代提供更好的防护性能。因此,在英国之后的主力舰发展中,上述思路成为条约前的主流,之后都是改进性质的设计。

最终选定订购的设计方案——G3

G3在继承之前设计特点的同时,修改了部分过于激进或影响性能的设计


垂直:主装甲带改为18度倾斜。明确使用钢管堵漏,改善了储备浮力的保护
水平:装甲甲板的折角设计被更改为2.5度,并取消了外侧的加厚。虽然此时内外侧等效仍不一致,但已经没有了早期那种明显的防护漏洞
         同时,1"露天的间接防御加4"/8"的厚度应该能分别对假想敌16寸和未来的18寸形成较好的防护,连带未来的穿甲航弹也有一定程度的防护
首尾:首尾防护面积缩减到鱼雷舱位置,但厚度有所增加
水下:维持TDS主要构型的同时,增设了4寸@36度的水下次装甲带,体现了对水下因各种原因被弹的考量
特性:动力舱室除仅靠弹药处之外均大幅削弱装甲防护,这个区分防护的思想一直延续到前卫级

总体上,G3的防护设计代表了条约前最好的防护思路之一,甚至优于之后的纳尔逊级



华盛顿海军条约主力舰——纳尔逊级


纳尔逊级的设计,相比G3有进步:

1. 水平外侧改平了,堵上了防护漏洞
2. 增强了动力段水平,防止了被远距离击穿,后世看来也有利于防航弹,但这也是有补充间接防护减弱的考虑
也有退步:
1. 使用DS钢后削减船体结构,影响了间接防护
2. TDS改回倾斜,后世看来反而影响防雷
3. 取消了4寸次装,加上内置主装,水下弹防护到了连横摇都不一定能防全的程度
4. 条约舰的船体影响了布局,包括更矮的主装和没能保存G3核心位于装甲甲板两层舱室以下的间接防护特色

但总体上,纳尔逊仍然有着big7中最先进的防护思路,尽管有着装甲甲板覆盖小、水下漏风等缺点,但它仍有1920s最强的一级防御

华盛顿海军条约主力舰——1929年16A

纳尔逊服役之后,RN对其设计进行了反思与改进,这影响了1929战舰案的设计思路


(图片转自LeSoleil)
该设计作出的改进包括:
1. 加大的主装倾角,基本恢复了K3/I3的的角度,厚度则有所减少
2. 大幅改进的水下防护,恢复了次装甲带,这显著提升了水下部分的炮弹防护
3. 装甲甲板加宽到了全宽度,与标准战列舰持平,超过了北卡以外所有美国新锐的防护比例

不管是双联装主炮,还是大角度倾斜,都和最初的早期案有相似之处,其意图却变成了防护来自空中与水下的新威胁。随着新式武器的发展,该设计也成为了倾斜主装以至于整个旧设计思路的绝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一等兵

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3-17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wevb 于 2023-3-18 13:40 编辑

英国主力舰的“重点防御”设计(下):

第二次伦敦条约主力舰——乔治五世级

时间来到1935年,此时,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下的14寸载舰要面对的威胁包括最大15-16寸的舰炮、1000lb航弹和750lb,后来改为1000lbTNT的水下爆炸。同时,RN的要求还包括良好的储备浮力和稳定性,水中弹防护和防雷的兼顾,17-32kyd的交战距离,结构补强等。


同时,又因为RN对倾斜装甲防护效能的估计不准确,因此最后选择了史无前例的布局。通过超大高度大厚度外置垂直主装+水下垂直多层TDS布置,至少在理论上实现了这些高得过分的指标。



关于垂直主装的布局,首先防水漂弹应该不是主要原因,没有找到权威的来源,而且KGV弹药库主装也有一定角度的外飘,也不防水漂弹。我认为主要还是倾斜布局影响结构布置,而RN的战术又更重视防水线和持续作战,最后就只能牺牲炮战防护了。


尽管主装上做了妥协,但KGV的其余防御仍有诸多亮点:
1. 水平,总厚度1.75"的露天甲板,虽然是结构钢,但是也能起到一定炸弹甲板的作用。和5"/6"主水平和防崩落配合,水平防护可以说比较令人满意。
2. 间接防护上,KGV的分仓和弹药/动力上面那层舱室都有利于承受更多损伤
3. 高主装带来的装甲干舷和水中弹防护,不弱于任何同吨位设计
4. 首尾的4.5"穹甲覆盖面积足够大,同时还有2.5"延伸段,作为条约舰这是非常可贵的

防雷上,1000lb应该是高估的结果,TDS虽然纵深和实战表现都差强人意。但能通过浮箱测试,说明了这种布局的优势一定程度上能够补充纵深的不足,缩小与维内托那种大纵深的差距。


第二次伦敦条约放宽条款主力舰——1938狮


之后的狮级(1938),在继承KGV防护的同时,还补上了动力段主装的1寸差距,不过毕竟是条约下的设计,也只能是KGV修修补补了,炮塔、炮座之类的,没有太大的布局变化。

战时主力舰——前卫级

       最后是战时的前卫号,炮战防护相比KGV进一步减弱,主装修改为14"/13",炮座也随之减到了13"。总体布局仍然是KGV的框架。

前卫的创新之处,主要是首尾水线甲的增设,同时保持了原有穹甲,将非核心防护做到了比较完善。


KGV以来的英国主力舰防护,历来是难以评价的。一方面,强力结构与较大的装甲覆盖面积带来了水下防护和储备浮力的保存,水平防护也是条约舰正常水平,但同时侧舷的不足确实是一个问题,也许从后来的角度可以说42狮主装又减回去了,RN最后也都设计65000吨10寸主装,45000吨9寸主装了,但那个时代炮战防护的重要性还是不容忽视的。从当初的角度来看,RN还是想争取一下近距离抗新15-16in的,如果能加强一点主装,战术运用上也会有更多的空间,但是在吨位受限时,综合设计上有更需要争取的B炮塔,然后是补充燃油和动力。

从1921系列到44-45主力舰,各项指标都是在妥协中形成的。随着战术和武备的不断发展,RN每个年代需要的船也不一样对。RN来说,字面意义上的All Or Nothing从来都没有被接受,而间战到二战的趋势也是各种各样的额外需求下(包括哪些明显高估的)不得不分出防护吨位重新设计。毕竟重点防御也只是一个技术路线,能不能减重,具体怎么布置都是从具体需求来的。维内托有上装,老南达有首尾防护,黎塞留有穹甲,但这些都各自需求下重点防御发展出来的。那么RN的那些设计也一样是重点防御的正常演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一等兵

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3-17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wevb 于 2023-3-18 13:41 编辑

美国主力舰的“重点防御”设计(上):


重点防御的起点——美国的内华达级

内华达级的防御布置,奠定了标准战列舰的基本防护标准——大高度的13.5"-8"主装,完全取消上装甲带和首尾水线,无炮郭,尾部轴系单独内置防护。保留穹甲设计,但厚度较大的水平装甲连接到主装上端。

注意此时“标准战列舰式”的多层仓TDS并未形成,水下仍然是靠主装延伸和STS抗。


和纽约级的对比,可见重点防御下防护思路的改变和对弹药/动力/轴系三个部分的明显加强


标准战列舰的发展

宾夕法尼亚级,主要是补强了炮塔和水下,水平多叠了一层sts

新墨西哥级,除了TDS和下层水平之外,美式AON已经基本完善成型了


到了田纳西和科罗拉多,终于设计出多层TDS了,防雷效果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是一流水平的布局,水平下层也改平了,从垂直体系里独立出去,形成了美国一直沿用的下甲板设计,可以说,标准战列舰的“原教旨”重点防护在这两级上彻底完善了


AON的结束——南达科他 (BB49)

作为43000吨的末代前条约,南达科他级的核心防护并不尽如人意。主装仍然是万年垂直13.5,水平只能勉强防住早期16",甚至面对长门级都有危险。


但南达科他级也带来了提出重点防御以来最大的改进,5"尾部穹甲和首部的大长度延伸装甲带都提供了首尾的强化防护,水线50#+32#也起到了加强结构和保护储备浮力的作用。


实际上,USN本来是没准备把核心防护钉在343的,虽然大厚度硬化存在难以加工的问题,但早在1913年的16寸载舰设计中,就提出了最高19"主装(和平贺让的18"载舰私案并列图纸第一),和与纳尔逊动力段相当的4.25"水平。但是新型战舰所需要的首先是强大的火力,随之增加的是水线长度,此时明显是先把增长的首尾用延伸装甲带包住才能重新设计防御,而远程炮战的发展要求优先更改水平,最后就只能保留和内华达差不多的主装了。


关于标准战列舰的首尾问题,我认为是这样的。在标准战列舰这种短小的舰体上,主装已经占了一定比例的水线了,剩下部分被击破也不会进多少水,因此可以放弃首尾装甲带。包括在incremental的纽约级上,也没有成体系的首尾次装。而到BB49这些长船体的设计中,只要不是条约吨位受限,USN都是会考虑到保护非核心和储备浮力的,甚至比提升主装的优先级还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一等兵

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3-17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wevb 于 2023-3-20 19:30 编辑

美国主力舰的“重点防御”设计(下):

第二次伦敦条约及其放宽条款主力舰——北卡罗来纳级
作为海军假日后的第一级新锐舰,北卡罗来纳级一方面要保证27-28节航速和12*14"或9*16"的武备,还要能够在有限的吨位应对远距离炮击和鱼类、航弹威胁。最终选择了如下防护体系


水线:中厚度,常规高度的15度倾斜外置主装,起到防护各种角度炮弹和保护储备浮力的作用,无次装,
水平:偏薄(3.6“/4.1”,外侧加厚以弥补从侧面射入不经过炸弹甲板的弹道)的主水平
水下:多层TDS,倾斜隔舱为主
内部:轴系次装甲盒包裹,282/378的厚度

这些指标经常使人认为北卡难以防护新交战环境下的攻击,但实际上北卡罗来纳级优秀的间接防护设计使其有着不亚于多数条约舰的防护能力。
在这些直观的指标之外,sts材质的炸弹甲板和厚背板(分别1.45"和1.4")大幅加强了水平防护,同时可以分别帮助防住当时高爆和穿甲航弹。
同时,在弹药区域,北卡还有较为完善的防崩落设计,并对主炮弹药室进行了额外的补强(0̶.6̶2"到̶0.̶75"̶内侧加为2")结合一层甲板和缓冲空间,应足以防护崩落损伤,动力上北卡的分仓设计也使直接防护薄弱问题得到了部分弥补。
但北卡的问题也体现在防崩落上。叠加在动力舱室上方的副炮弹药库直接与主水平接触,中间没有任何有效的防护。
但从条约舰的标准来评价,北卡罗来纳级通过这些设计,至少保证了全面的炮雷防护。在条约的限制下,能做到炮雷和航空防护没有明显漏洞已经很不容易,虽然水平外侧、首尾、水中弹都能挑出毛病来,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北卡罗来纳级的设计无疑是成功的。
第二次伦敦条约放宽条款主力舰——南达科他级
到南达科他级,16寸炮的压力带来了防护的更高要求,IJN的水中弹威胁也需要设计上的针对。
南达科他级防御体系,包括内置主装,和TDS结合的classb(即sts)次装,和大幅加厚的主水平。


南达科他级在1.5"露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5"船壳,主装改为19度倾斜,并加厚至307mm,不仅提升了炮战强度,还有增强结构的作用。至于内置主装的储备浮力问题也通过这条1.5"和后面外侧注液的修改有所减轻
水平装甲主体加厚,背板则有所削减,最重要的是把副炮的防崩加上了,不过这个16mm还是有点估计不足,毕竟这种设计没有中间的一层舱室和设备可以挡碎片,就是纯装甲板防。另外还部分地补上了主装上方-水平的那条弹道,这也是一大进步。主甲板仍然延续北卡的外侧加厚,弹药防崩减到了40#
水下进行了彻底的更改,经过加厚的classb延伸使南达的防水中弹能力有所增强,重新布置的TDS也显示了USN的防雷新思路
总体上,南达科他级的防护经过全面的修改,相比之前的主力舰设计有明显提升,坚固的防护,尤其是炮战防护的进步,也是南达在战列舰设计史上能拥有如此显著地位的原因。
第二次伦敦条约放宽条款主力舰——衣阿华级



有了更加充裕的防护吨位,衣阿华级得以恢复了之前北卡的一些设计亮点,包括强力的背板,更细的分仓。同时也继承了南达科他级的总体构型。包括那条16防崩,TDS上也对刚性过大的问题做了部分的改良。可以说,衣阿华是南达这条路线的集大成者。

与标准战列舰的对比,可见条约时代防护面积与侧重的变化
衣阿华的最大亮点,就是继承了SD的大面积炸弹甲板,并直接加长为全长38mm覆盖,外加局部32mm补强,这样的大面积防护,面对新的航空威胁是非常有价值的。
战时主力舰——蒙大拿级


作为最后一级计划建造的主力舰,完全无条约情况下的蒙大拿级采用了类似于北卡罗来纳级的外置倾斜主装,倾角则保持南达科他/衣阿华的19度。
外置倾斜的设计取舍主要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南达/衣阿华的总宽度受到巴拿马运河船闸的制约,再采取外置倾斜的话水线宽过窄,北卡就到了104ft,19度布置的即使装甲干舷再小也不太可能超过这个,稳定性会受到影响。二是由于装甲甲板接在主装上端,内置主装可以帮助减小水平防护重量,进而节省条约下宝贵的吨位,在强调水平防护的南达和衣阿华上尤其明显。而蒙大拿级的舰宽和吨位都不受限制,这时外置倾斜保护储备浮力,便于维护,便于安排结构的优点就盖过了它的缺点。
蒙大拿级的水平防护维持了衣阿华的外侧加厚和强力背板,侧面的1.5in也得以保留,副炮弹药库的防崩同样得到继承,但由于没有防护抬高的锅炉仓上部的需求,所以厚度减为20#。但是炸弹甲板却削弱到了1.125",这就是加厚主水平,强调防弹的代价吧。

蒙大拿级最具新意的,就是TDS的布置。蒙大拿的TDS,可以说结合了从标准战列舰到南达鸭滑的精华——外侧分层垂直sts板,对于爆炸冲击能较好的吸收,内侧有中等厚度的倾斜均质,加强了水中弹防护,另有针对破片的最内层倾斜。再配合足够的纵深和优秀的延伸长度,可称得上是水中弹与防雷较平衡的设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蒙大拿级的舵机也有改进的单独防护,并与轴系防护相连。两者都采用内置装甲盒,但舵机内置装甲盒仅有一条装甲管保护,取消了衣阿华的内置装甲盒。个设计从开始的北卡传到最后,能较好防护各种威胁,但对于水线则不是很重视,应该还是条约设计的惯性吧
总体上,美国新锐舰的设计既要守住条约的吨位限制,又要面对假想敌的新式炮弹、水中弹特化攻击和航空战术。因此设计思路上是较为激进的,无论是最窄的主水平还是后来被认为难以维护,甚至可能造成外侧进水倾覆的主装构型,都是条约下的牺牲品。但是同时这些防护设计在它们的重点上都是毫不含糊的。防护面积上的妥协,换来的是条约舰中优秀水平的炮战防护和对航弹的完善考虑,从实际运用上这也较好的配合了USN的战术。但要注意到这样的侧重实为条约限制下不得已的选择,USN自己也觉得这些设计的出勤率和储备浮力保护不够完善。在无条约的时代,USN同样是重视改进水线保护、鱼雷防护和覆盖面积的,即使条约舰也是有一定的有意补强的,而不是纯为了决战的设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一等兵

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3-17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wevb 于 2023-3-21 20:56 编辑

日本主力舰的“重点防御”设计

日本主力舰现代“重点防护”体系的起点,是八八舰队计划中的设计方案。
最早的长门级
保留了部分的上装甲带,但接在主装/上装上端的水平甲得到了增强,下方的穹甲在靠近弹药的位置进行了加厚

首尾取消次装甲带,并设置了首尾水平甲(穹甲)进行防护,TDS采取了上方大角度倾斜下接垂直防雷板的布局。

防护思路的快速发展
在思路转变的阶段,日本出现了和英国1920/21设计一样较为激进的构型。例如著名的a125(陆奥变体)就采用了同样25度倾斜的主装设计,不同之处则是设计为外置主装,包括之前长门级的上装甲带也被彻底放弃,水平装甲得到进一步增强。
另外,这个设计的TDS装甲也改为了倾斜布置。

防护体系的完善——天城、加贺级开始的主力舰设计
天城、加贺、纪伊这三级主力舰有着类似的设计结构——继承自之前设计的加厚主水平,取消的上装,15度左右的外置主装倾角(倾角的减小也和G3设计是大致同一演进阶段),改为倾斜的TDS板和尾部延伸的外置装甲带,形成了这一时代防护格局的改进。

加贺

纪伊
条约时代的思路演进
日本这一时代的军舰设计多有遗失或被毁,很多重要节点(如舰本金刚代)都只留下了一部分设计,这里我主要以一些较次要的方案和留存的指标来推测这段时间的思路变化。

舰本金刚代,防护区只占水线40%出头
首先是对水中弹防护的强化,这方面IJN可以说是做得最深的,不仅多采取倾斜布局,还有着同时期最厚重的水下次装设计和提高的弹药库。

当时的一个设计案,无论是主装(19"/16")还是水中弹防护都堪称冠绝世,有着大幅内置的装甲

平贺让金刚代私案,同样有着缩减的防护面积,注意后来的舵机独立甲盒、垫高的弹药库和水平外侧折角设计已经出现
同时,这一时期的炮战防护尤其突出加厚的装甲板,无论是水平,垂直,还是水下。与之相对应的,布局上大多是完全大幅度内置,外加较短的主防护区。

舰政本部设计的大致防护标准 (转自senkan)
实际开工的无条约主力舰——大和级
大和级的设计承袭之前的思路,但也有所改变。

甚至一度准备放弃水平折角
一个主要的点是首尾的炸弹甲板,虽然覆盖没到全长,但较宽部和炮座周围都有较好的35/50CNC露天防护。这也能看出空中威胁下日本的首尾防护思想。

虽然和USN的设计一样是倾斜水下次装,但大和级采取装甲板的外部全空舱的设计,这后面也是有一套对应的防雷理论。但考虑到其刚性问题仍然存在,所以不一定在同纵深下就能超过其他布局,还是有防水中弹的考量。

装甲对鱼雷曲线,转自ypn101
大和级的主装甲区仍采用八边形设计,主装大部分为外置,前后端向内收缩并加大角度以形成侧舷防护,水平和垂直(包括水下次装)都有较大的厚度,但相较于更早的设计又略显保守。一个细节是水下装甲的连接处布置,使用了铆接。

总体上,依托建成舰最大的吨位,大和级的防护无疑在各方面有着相当的水平,无论是鱼雷、炮战还是航弹都有一定的考量,虽从侧重上其鱼雷防护仍有不足之处,但总体上最终建成的大和级还是满足了当初的设想的。
纵观IJN的设计演进,基本被看作是遵循AON的结果,但实际上从八八舰队的逐渐完善,到间战期的各种尝试,再产出大和级较为保守地适应新局势的设计,可见即使是决战思路下的发展,也没有绝对的方向,更多的仍然是具体需求下的逐渐改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一等兵

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3-17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wevb 于 2023-3-21 21:34 编辑

法国主力舰的“重点防御”设计

法国的重点防御早期发展
法国的早期37000t方案,与主流设计主要的不同点有主装上部的减薄,和利用动力燃煤堆在穹甲上,这可能起到加强防护和防进水的作用。液体布置较靠外的TDS也值得关注。除此之外基本是循规蹈矩的设计。


条约下的次级主力舰——敦刻尔克级
敦刻尔克级,采用了内置的主装,外侧以发泡橡胶填充,起到了防止进水的作用。
同时,其TDS的纵深有很大增加,达到了优秀的水平,并且外侧改为了同样的橡胶填充设计,配合内部的垂直隔板。

在间接防护上,穹甲式的防崩落同时提升了垂直和水平的防护效果,这个设计在黎塞留上也有延续,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可以部分缓解它们较大的分舱设计,提升重要设备的安全性。

船只首部没有专门防护,尾部则采用100-150(100+50)mm的穹甲来提供保护
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及其放宽条款主力舰——黎塞留级


黎塞留级的设计总体上沿用敦刻尔克的布局,但一个重点是它的主装上端和主水平顶到了外壳位置,相当于把主装内置的程度又减少了一些。
同时,在更宽裕的吨位上,对储备浮力的保护也有了进步。首部增设的填充物延伸,起到了防止进水的左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一等兵

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3-17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wevb 于 2023-3-21 20:58 编辑

意大利主力舰的“重点防御”设计

意大利服役的第一级,也是唯一一级重点防御主力舰,便是利托里奥/维内托级。
由于意大利未参加第二次伦敦条约,利托里奥/维内托的建造,受条约约束较少。
利托里奥之前,意大利就有更小的主力舰设计方案

其中两个设计,此时70外板剥被帽设计已经出现了,但TDS和主装的安装还是常规的设计。还有外置与内置的选择问题
而之后维内托级的防护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侧舷防护上,维内托级采取的是复合化、模块化的“剥被帽”设计,包括70mmOD外板,250mm发泡水泥和280mm硬化并安装在木质衬垫和12mm背板上,带有15度倾斜。这种防护设计,一方面保留了维护性和水线的浮力保护,同时考虑到该级设计中的假想敌15寸炮弹被认为有较大概率被70/36的剥被帽板加上中间的间隔/发泡水泥剥除,内侧装甲只需面对裸露的弹体,也有着良好的炮战防护。

水平防护,同样强调了剥被帽的运用,70上装和36露天在做到剥被帽的同时,也可能起到炸弹甲板的作用,同时加大了防护面积,并提升了结构强度。
主水平则采取内侧厚,外侧薄的设计,这里内侧的加厚有对航弹防护的因素。同时,主水平还采用了区分动力/弹药防护的设计。
TDS的设计上,采取了特殊的普列塞系统设计,外加内侧的一道隔舱,虽然其舯部纵深较大,也考虑了吸能的设计,但考虑到首尾两端的圆筒收窄和较弱的水中弹防护,再加上结构连接处的强度问题,我认为类似的设计思路没有被他国广泛采用还是有一些原因的。

防护面积上,维内托级有着覆盖部分水线前后次装甲盒和较厚的上装/露天甲板,并不是原教旨的"AON",但这样的设计同样是为了应对更实际的威胁,这和其受条约约束较少也不无关系。但在实战中维内托级的防护系统仍存在各方面的问题,可见军舰的防护表现不只是总体设计思路的结果,具体的战术安排运用和细节的调整也能影响防护性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一等兵

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3-18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wevb 于 2023-3-21 20:59 编辑

结论:
总之,本帖主要想表达的,就是各国的设计都不是提出AON就一劳永逸了,都是在随着要面对威胁和战术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当初渐进式布局的兴起不也是适应火炮和弹药的发展吗,而这个改进的思路也有可能是反AON的,但这不意味着就是不合适的。“重点防御”更多地描述总体的设计风格,而具体的设计(首尾、水线、露天甲板、装甲干舷)优劣都需要具体的讨论。从比初代航母还早的标准战列舰,到各种torpex、91式/1式弹、1600甚至2000磅航弹服役的二战战时,它们设计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如果设计能够配合好需要的战术体系,那么不管设计是否真的出于AON,都称不上是失败的。

一等兵

发表于 2023-3-18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得很透彻,先支持一波
在特拉法尔加击毙纳尔逊,在滑铁卢打败拿破仑,在圣多明各烧毁“帝国”...我就是可畏号上的神枪手。

上士

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勋章

发表于 2023-3-18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图,好活
无端联想,在The Hybrid Warship一书中有提到美国人对建造中的纳尔逊级的各种胡思乱想,美国人拿自己的设计思路去套英国人,不知道纳尔逊放弃了水线防御范围,看到那巨大长宽比的舰体就在想着一定是非常倾斜来削减厚度保持等效的8英寸主装,又看到全前置主炮腾出来的超多舰艉空间就拍板瞎猜航空化,然后就有了那几份美国人脑补的航空战列舰纳尔逊级的设计图....

列兵

发表于 2023-3-18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

列兵

八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23-3-19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qwevb 发表于 2023-3-17 21:04
英国主力舰的“重点防御”设计(下):

第二次伦敦条约主力舰——乔治五世级

不知道楼主还需不需要占更多楼
需要的话通知一下我先删掉恢复

老衲之后到前卫之间的英国设计我之前看别串跟网络演进图的说法

好像说是条约舰体+战术出勤率的双重制约所致
最后才是临战急造跟计算失误产生的干涉因素(英国人对急造概念的重视跟努力 是投入很大的)

我个人甚至怀疑计算失误根本就是在装傻  他们说不定早就知道算错了

但为了满足条约 稼动 急造这些制约才会干脆放手让它错到底

20年代尾到30年代初尝试的倾斜装甲塞进条约小船体里面会造成一系列问题

举诸中弹后的TDS进水 进水后的预备浮力 进水后的倾侧 全都不能控制

说到底条约舰31米左右的舷宽真的非常逼仄  没有预谋违规或者潜水抗浪很难加大

然后就是战术稼动率  英国人预见到开战无可避免 而开战当下手中的战舰数量

与初期交战后仍可续战的战舰数量  会对局势产生很大的影响  

他们大概是想在开战初期形成短期局部优势  以此为筹码续战或谈

因此所~有的条约式决战型防御都看不上眼  任何情况的TDS进水都可能躺船坞

等同短期丧失战力  因此他们不能接受

至于倾斜主装外填充物  其实英国人算是先驱  但是他们的冲击管失败了

因此没再继续努力是可以理解  但仔细想想  填充物很可能不能保证避免躺坞

加高平甲与主装干舷大约也是同概念扩展  他们认为升高平甲下方就能得到两层甲板

因此可以省略防崩层节约重量(但是加高的主装会增重的啊)

虽然各大讨论区都严厉吐槽KGV的种种不算  但仔细看过之后只能说英国人不是犯蠢

而是在恶劣局势下在设计上狠狠赌了一把   然后这次没能赌赢了(也不算赌输)而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一等兵

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3-19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oopsgeez 发表于 2023-3-19 11:55
不知道楼主还需不需要占更多楼
需要的话通知一下我先删掉恢复

现在看来RN也确实没有其他可选的布局。
KGV的高装甲干舷如果外置倾斜的话水线宽受影响比其他条约舰都要严重。
再看实际开工的那些内置设计,法意的填充物设计自己都不放心,敦克尔克和黎塞留主装上端紧贴外板,而且进入TDS段立刻改成垂直防雷板,都是减少填充物区域体积的设计,即使这样实际损伤表现也不怎么样。维内托更是直接把船壳也做成了倾斜,填充物厚度只是刚好够剥被帽。而这两种设计都是不符合RN对TDS的要求的,一是下面靠防雷薄板有破片问题,二是弹道投影高度达不到原设计的水平。南达和衣阿华服役后也是各种靠压舱水补救,害怕外侧进水造成侧倾。大和级也是利用八边形装甲盒把大部分主装做成了外置。真采取决战型思路的美日都嫌弃了,RN就更不可能接受了。

上士

三年服役纪念章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勋章

发表于 2023-3-19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KGV为什么用垂直,很多书都是有写的,重点是TDS的设计,这里摘一段John Roberts的British Battleships of WW2:
Experiments had demonstrated that the Nelson system for venting underwater explosions outboard, by providing internal armour and vent-plates in the ship's sides, was not so great an improvement as had originally been thought. The vent-plates were shown to be ineffective at the time of maximum pressure, and it was found that explosions, vented inboard of the citadel, caused little more damage than those venting outboard. The belt armour of the King George V class, therefore, was positioned vertically on the ship's side which was the ideal arrangement for protecting the reserve of buoyancy and withstanding diving shell. It did, however, entail abandoning the increase in relative thickness provided by sloping armour, but the advantages of the arrangement were considered to outweigh this consideration, particularly as the sloping armour tended to deflect shells downward into the bulge compartments.

也并不是倾斜的防雷舱不好,倾斜的防雷反而是更好的,可以保证舭部收缩部分也有较大宽度,英国人不用倾斜一方面是不追求以前的向外泄压,另一方面是内部空间不太够了不支持用倾斜。

一等兵

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3-19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wevb 于 2023-3-19 21:50 编辑
JeanBart 发表于 2023-3-19 15:39
KGV为什么用垂直,很多书都是有写的,重点是TDS的设计,这里摘一段John Roberts的British Battleships of W ...

TDS也是分几个方面的,包括不能让炮弹绕过主装在TDS引爆,也就是弹道问题(提到的deflect shells downward into the bulge compartments, 这个在1928设计时就在强调,Burt说的是“it was considered that placing the belt inboard from the waterline could result in projectiles glancing down to explode inside the ship and possibly passing under the armoured belt”)

至于防雷倾斜布置的空间问题其实对英式设计问题不大,像纳尔逊就只有里面高亮部分是核心舱,上下总宽度是一致的,但美战就连带核心也倾斜了,带来了下方的加宽,KGV的TDS边缘的底部主要是辅机和小型武器的弹药占了空间不好调整,如果采用倾斜估计最后一层贴机舱的也不会有变动
还有稳定性与维护的问题,主要是当时古道尔的讨论“ The sides of the ship at the waterline would be “soft”, introducing difficulties in docking and berthing. There would be trouble in attaching framing to the outer face of the armour. There would have to be a large intact GM in order to retain some stability when riddled.”
至于舰形问题,当时设想的宽度差异是106/102ft,对最后决定也有一定的影响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列兵

三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23-3-20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支持。
顺便,关于16A同系列的防护区研究均为18º,很难相信16A会使用与K3/I3主装同角度。

上士

三年服役纪念章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勋章

发表于 2023-3-20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qwevb 发表于 2023-3-19 13:54
现在看来RN也确实没有其他可选的布局。
KGV的高装甲干舷如果外置倾斜的话水线宽受影响比其他条约舰都要严 ...

法意的描述不成立。
意大利利托里奥根本就不是什么内置设计,它完完全全就是外置装甲带,把装甲做成了一个个箱形模块放在外面。
法国战列舰弹药库区域的液舱整块都用来填充橡胶材料,如何看出减少填充物体积?它船体结构在装甲带以下是垂直的单纯只是结构设计上想要尽量保证双层船底结构连续。

列兵

八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23-3-20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一下

这图中弹药库周围的56-95mm  classB内置装甲盒是真的吗?

还是我被游戏数据图骗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上士

三年服役纪念章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勋章

发表于 2023-3-20 13: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oopsgeez 发表于 2023-3-19 11:55
不知道楼主还需不需要占更多楼
需要的话通知一下我先删掉恢复

KGV设计史里提到装甲甲板向上提高一层是因为它本来的装甲甲板比同期除德国以外的设计低了一层,英国人原本设计里的装甲甲板相当于在法国船和德国船的穹甲甲板,只不过实际高度稍微比别人穹甲高一点,不加高一层的话装甲干舷实在是太低。

上士

三年服役纪念章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勋章

发表于 2023-3-20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oopsgeez 发表于 2023-3-20 13:15
请教一下
这图中弹药库周围的56-95mm  classB内置装甲盒是真的吗?
还是我被游戏数据图骗了?

北卡本来就有这一层2-3.75寸内部装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4:53 , Processed in 0.02804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