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2440
主题101
精华17
积分8656
金钱4314
贡献170
阅读权限200
注册时间2010-11-24
最后登录2017-4-6
在线时间890 小时

少校
 
|
本帖最后由 小胡子 于 2011-8-20 22:37 编辑
1929年在宗苏边境爆发的同江之战,使宗苏关系跌致谷底..........宗国的陆防重心由此北移。
同江之战的惨败,对主持宗国东北自治联邦军政大权的张少帅而言犹如奇耻大辱,也由此事件意识到其麾下数十万之众的东北军急需提高其技术化与火力化程度。
此时的宗国政体为联邦共和制,以校长的中央军和各自制联邦的地方军组成宗国国家军队,原则上地方军的军备由各自制联邦自行承担,但实行中央备案制,也就是说地方军任何军备采购项目都要在中央军备处登记备案,想做到隐瞒不报是不可能的,军事革命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几乎无处不在.........)张少帅集东北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沈阳行辕主席之职三位一体,对宗国东北的经济和军事拥有绝对控制权。东北地广人稀,粮食作物产量巨大,兼之治区内多有日俄两国基础重工业的缩影,因此在经济能力方面较之其他自制联邦大为宽容,实际购买力仅次于校长的中央政府。
东北治区内铁路网发达,很多支线铁路甚至深入到偏远林区(参见《林海雪原》),利于铁道类武器发挥其专长,而且与苏军交火的同江之战的导火索正是铁路,因此张少帅已然明白壮大东北军铁道部队为当务之急!
位于宗国东北境内的”满铁“工厂,是一家早在张副总司令的父亲张大帅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渗透到东北的日资重工企业,主营就是与铁路交通有关联的机械设备。少帅明白这样的大型外资企业对宗国本土的民族工业是一种压制,但也通晓”厂子在我境内,必将为我所用“的道理,而且满铁工厂毕竟招收了大量的宗国人进入工厂,对解决治区内民众就业压力以及培养民族工业技术骨干有着积极的一面。1934年,东北军正式向满铁提出委托设计建造新式装甲列车的任务。满铁不敢怠慢,经过一个多月的设计,拿出了合适的方案。(PS:该方案其实就是史实面日军正式列装关东军用以对抗苏军的94式装甲列车,由于本次架空面里日军未发动918事变,东北境内日军因日本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而系数调回本土,而日本大本营并无在本土部署装甲列车的念头,于是94式装甲列车就在本次架空面里变成满铁为东北军量身打造的吧 )
满铁工厂拿出的装甲列车方案,自前到后依次包括一节警戒车厢、两节加农炮车厢、一节防空炮车厢、一节指挥车厢、一节尤米卡型机车、一节煤水车厢、一节发电车厢,同时从机车通往前后各车厢设有输送蒸汽的软管以供各车厢取暖。
警戒车厢安装有600mm探照灯一部,机枪两挺;加农炮车厢各装一门105mm加农炮,机枪一挺;防空炮车厢装两门75mm高炮与相应的对空测距仪;指挥车厢装有1.5m测距仪一部(升降式),机枪两挺;发电车厢装有备用柴油发电机组,600mm探照灯一部,机枪两挺。
东北军总参谋部负责审核该方案,并与东北军装备的3列俄式装甲列车进行了对比,觉得日式装甲列车的设计理念是重在功能化,强调功能齐全,并且在列车首尾车厢设有探照灯体现了日方强调夜战的理念(PS:以德苏波三家为代表的欧式装甲列车上都没装那么大的探照灯);两门105mm加农炮射程远,出速大,具备在濒海铁道上对海射击的能力,这就赋予了该车一定的岸防功能;75mm长身管高炮既能大射高早期防空,也能平射对付野战目标;由于预定作战地域是东北境内,因此并未如同欧式装甲列车那般设有前后防爆载卡,而是代之以拥有装甲防护的警戒车厢,既能清障亦能装载用于铺设临时铁道的器材。东北军总参谋部对该方案最终的评论是设计精良、可行、适用,略显方正的造型也减小了其工艺难度,东北军值得拥有。唯一遗憾的就是装甲防护上不如苏波制造的欧式装甲列车(东北军总参谋部已从波兰方面了解到赫列勃尼科夫型装甲列车采用双层24mm装甲板内衬橡木缓冲层)
方案就这么敲定了,东北军以东北大豆、黑豆、花生,在满铁工厂订造了四列该款装甲列车,由于该车定型于1934年,因此称之为民国二十三年式装甲列车。截止1936年初,全部四列系数交付东北军,组建了东北军第二装甲列车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