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型是日本海军舰艇中相当特殊的舰型。 不仅仅是因为大。 而且是装备着7座3联装炮塔的主炮、副炮。 日本海军建造的大量舰艇中,装备了3联装炮塔的只有2艘大和型和「大淀」,以及改装前的最上型。 这其中4艘最上型后来换装20厘米联装炮塔(如果不是那样,15.5厘米3联装炮塔也不轮到大和型和「大淀」),因此大战中日本海军舰艇装备3联装炮塔的军舰仅只有这3艘。 预定超大和型主炮将是联装炮塔,废除副炮,因此大和型和「大淀」这3艘特殊。 那么他国家怎么样? 首先是3联装炮塔的原产地——美国。 战列舰中1916年竣工的内华达型开始联装和3联装混载,后续建造的亚利桑那型、新墨西哥型、田纳西型、北卡罗来纳型、南达科他型、衣阿华型,阿拉斯加型都是装备3联装炮塔的战列舰。 科罗拉多型? 那是因为田纳西型勉强了装备40厘米炮而成为联装,大致是同型舰,所以特别。 关于其他的舰艇除去防空巡洋舰和驱逐舰等轻快舰艇、航空母舰等,正经的巡洋舰装备了联装炮塔的奥马哈型是最后,以后一直持续装备3联装炮塔(但彭萨科拉型是混载)。 「威奇塔」? 那不过是大一点的防空巡洋舰。 下面是英国。 战列舰中从纳尔逊型开始,后面的乔治5世变成了4联装和联装混载,但最终目标的狮型将再次转回到3联装。 「前卫」? 那不过是废物利用的环保战列舰。 巡洋舰去除防空巡洋舰的话,1938年以后竣工的全部装备着3联装炮塔。 总共是10艘南安普顿型和17艘斐济型。 看见英巡洋舰时,如果装备着3联装炮塔首先要说「新型!」没错。 接着是意大利。 当然,这里也是3联装的嫡系。 战列舰从世界上首次装备3联装炮塔的军舰但丁·阿利吉耶里型开始,续之是与联装混载的C·D·加富尔型、卡约·杜伊利奥型,发展到无条约期的利托里奥型(只有未完成舰卡拉乔洛型是联装)。 这些战列舰的副炮也采用3联装炮塔,「意大利战列舰的3联装炮塔热」够劲。 但巡洋舰不大采用3联装炮塔,最后发展型的阿布鲁齐型变成了3联装和联装混载。 因为后继的齐亚诺型预定也是混载,「如果没有战争」,意大利巡洋舰说不定3联装也成为主流。 法国。 这里的战列舰跳过3联装,直接4联装。 到底是前卫派国家。 但是,在黎塞留型后部装备的副炮是3联装。 巡洋舰中「爱弥尔·白劳易」3联装炮塔实用化,接着又批量生产了6艘加列索尼尔型(还建造了3艘大致同型舰,不过未完成,战后竣工)。 法国海军的3联装炮塔也是有成品的。 这次是苏联。 这里是隐藏的3联装炮塔的圣地。 战列舰从最早的无畏级甘古特型开始,I·玛利亚型,未完成而结束的博罗季诺型、S·苏联型,喀琅施塔得型等都浸淫在3联装中,「不装备3联装炮塔就不是苏联/俄罗斯战列舰(出借舰除外)」。 巡洋舰也是如此。 从最早的近代巡洋舰——2艘基洛夫型开始,建造了4艘M·高尔基型,7艘夏伯阳型(2艘未完成,但也有资料6艘未完成舰),25艘斯维尔德洛夫型(竣工14艘,其他未完成)。 这个又是「不装备3联装炮塔的就不是苏联巡洋舰(出借舰除外)」。 最后是德国。 与日本同样冷淡3联装炮塔,除袖珍战列舰因尺寸的问题采用装备以外,俾斯麦型、H型是联装炮塔。 「沙恩霍斯特」? 那是因为英德海军协定的关系而紧急建造,38厘米联装炮塔赶不上,作为临时措施修改了袖珍战列舰的炮。 巡洋舰建造在凡尔赛体制下是装备15厘米3联装炮塔的3艘K型及2艘改良型,但接着计划的M型变成联装… 并没有十分迷恋3联装。 一定是讨厌发射速度下降吧。 这样看的话,就清楚了各国致力于3联装炮塔之事。 即使看起来最不感兴趣的德国,「参加第2次世界大战的战列舰及巡洋舰的半数以上的主炮」也是3联装,「无条约以后3联装或4联装」是世界的趋势。 因而如果全世界看见大和型也只能说「虽然大,但不过是平淡无奇的战列舰」。 但是日本海军作为「除3艘以外没有装备3联装炮塔舰」却与众不同。 那么试着回头看「为何日本海军3联装炮塔少?」。 首先从时间试着考虑七大海军国家(美英日法意德苏)从什么时候开始拥有3联或4联装炮塔的主力舰。 意大利1913年世界上首艘3联装炮塔战列舰竣工。 苏联(俄罗斯)从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1914年开始,3联装炮塔战列舰陆续竣工。 美国装备3联装炮塔的战列舰竣工是第1次世界大战中的1916年。 法国海军假日中1936年竣工的「敦刻尔克」是历史上首艘4联装炮塔舰,不过4联装炮塔本身是安装在1913年开工的诺曼底型战列舰上,走在别人前面,绝对不是多联装炮塔的发展中国家。 另一方面,用联装炮塔抵挡第1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在屈辱的魏玛体制下,不得已建造了袖珍战列舰「德意志」,加入了3联装炮塔的一族。 这是1933年4月的事。 英国突破联装炮塔的王道,是达因科特的头脑变化的原因?还是对费舍尔提督怨恨的原因?但经过G3型和N3型等的未成舰设计,1927年装备3联装炮的纳尔逊型竣工了。 另一方面,日本海军是海军假日结束的1937年,七大海军国家中唯一没有大口径多联装炮塔经验的国家。 为何日本海军贪恋联装炮塔? 那是老师英海军专注联装炮塔的缘故(不过达因科特走入了另一条道路,),「因为联装炮塔船体长总的来说长,方便高速化」和「对以数量攻击的多联装之类不屑一顾,只信奉巨炮主义」。 因此3联装炮塔的战列舰之类仅大和型就结束,后面成了超大和型。 (不过也有装备乙炮的超甲巡) 其次是巡洋舰的3联装炮塔,德国K型轻巡洋舰1号舰1929年竣工,英国南安普顿型轻巡洋舰1号舰1937年竣工,美国彭萨科拉型重巡洋舰1号舰1929年竣工,意大利阿布鲁齐级轻巡洋舰1号舰1937年竣工,苏联基洛夫型巡洋舰1号舰1938年竣工,法国爱弥尔·白劳易型轻巡洋舰1935年竣工,「最上」1935年竣工绝对不晚。 尽管如此,为何日本海军的巡洋舰没开放3联装炮塔? 答案简单,因为日本海军考虑「20厘米炮好得多」。 最上型换装主炮是「要他国认为利根型和伊吹型是15.5厘米3联装炮塔」,建造并装备了20.3厘米炮。 试着另一个考虑。 15厘米级的3联装炮塔和20厘米联装炮塔大体上是平手。 因此日本海军换装了,但看不到他国换装20厘米炮的例子,条约失效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也没建造装备20厘米炮的重巡洋舰而持续建造装备15厘米3联装炮塔的轻巡洋舰。 只是日本海军变得积极建造装备20厘米炮的重巡洋舰。 美国? 确实,美国与日本同样在条约失效后也建造了重巡洋舰(巴尔的摩型等)。 因为是有钱人,所以建造了很多15厘米3联装炮塔的轻巡洋舰。 苏联? 不~···那重巡是轻巡吗 18厘米3联装炮塔的体积比美国的20厘米3联装炮塔都大。 再一个。 从古鹰型开始,世界各国全都建造了条约型轻巡洋舰,但是「装备了20厘米3联装炮塔只有美国」,其他全部是20厘米联装炮塔。 总之对20厘米3联装炮塔而言,特殊存在的只有苏联的18厘米3联装炮塔。 介绍刊登的这些炮塔的规格资料。 喂,基洛夫的炮塔会很沉重。 因为日本重巡的20.3厘米炮50倍口径,炮身长1015厘米;基洛夫虽然是18厘米但是也有57倍口径,炮身长1026厘米,长度超过。 初速900~920m/s,比日本海军20.3厘米炮的835m/s快。 弹头相当重,但因为轻破坏力,贯彻力低。 那么,这里进一步说说日美海军主力舰的炮塔配置布局。 美海军主力舰的主炮塔数:怀俄明型联装6座(12门)最多,其次纽约型减少1座为联装5座(10门),内华达型是再减少1座的混载4座(10门),以后的宾夕法尼亚型、新墨西哥型、田纳西型、科罗拉多型、列克星敦型、南达科他型、南达科他改型持续了4座。 如果海军假日永远不来临,美海军肯定持续建造4座主炮塔战列舰。 虽说是4座主炮塔,但门数不同。 美国的做法,要是可能建造14英寸联装炮塔战列舰,然后将此3联装化,装备在更大的船体上,增加门数。其次为14英寸3联装炮塔换装16英寸联装炮塔,同样的船体更大的主炮的尺寸,后面的等级向16英寸3联装炮塔前进。 这样,无论什么时候炮塔数都是4座。 海军假日之后,美海军用14英寸4联装炮塔3座(以后16英寸变更为3联装炮塔)的北卡罗来纳型重新开始战列舰的建造,后续了3座的南达科他型(新)、衣阿华型,不过蒙大拿型成了4座。 后来蒙大拿型好象打算把3联装换成18英寸联装。 另一方面,日本海军作为八八舰队计划第一击的长门型是联装4座(8门),后面的加贺型和天城型、纪伊型是增加1座的联装5座(10门),13号舰型减少1座的联装4座(8门)。 不清楚13号舰型及建造几艘大致同型舰,但恐怕后面的水平大量提高,联装炮塔5座吧。 但是因为海军假日来到,「13号舰型之后」的「大量」炮塔数结束,新战列舰大和型的主炮就成了「打破成规的3联装」。 并且后面的超大和型炮塔数3座将联装化(因而6门)。 这样试着比较,「炮塔数安排4座,谋划联装炮塔和3联装炮塔的转换来扩大的美海军」和「只安排联装炮塔,用炮塔数的增减来扩大的日本海军」,就很清楚了方法的差异。 有趣的是,从大和型变到超大和型的过程是日本海军尝试美海军流的方法,美海军从衣阿华型过度到蒙大拿型时采取着「增减炮塔数」的日本式。 那么,日本海军这样发展了主力舰的扩大,但在那个背景上有「高速绝对主义」。 3联装炮塔舰的船宽变宽,速度变慢。 日本海军不能容忍战列舰、巡洋舰速度慢。 日本海军的舰艇要强化火力「开发大威力的炮」,除了增加炮塔数以外没有选择的余地。 因此「13号舰型的后面」考虑联装炮塔5座,但后继主力舰再有一个栏杆。 就是船坞(以及船台)的大小。 造比船坞(以及船台)大的主力舰根本无法制造。 即使使用船台制造比船坞大的主力舰,但不能进坞整备和修理,能力越来越下降。 八八舰队计划的13号舰型装备45.7厘米炮,47500t,相当小,这也有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