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脱壳穿甲弹 于 2011-7-24 15:50 编辑
袋鼠的野望----两次大战之间的澳大利亚 【背景】 一战以一种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方式走向结束:帝俄境内点燃的革命之火烧遍了欧洲,就如同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巴尔干火药桶一样。只不过,这次爆炸的威力更加惊人,几个身处欧洲的主要交战国纷纷在勉强镇压革命后筋疲力尽,无力把战争进行下去,一战就如此结束了,尽管没有一方真正在战争中打败,欧洲甚至是世界局势仍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战后的澳洲】 作为一个刚刚成为联邦制“国家”的帝国自治领,澳大利亚获得相当程度的独立,然而其国民和政府对不列颠----其名义上的宗主国仍具有一定的感情,于是当欧洲战争开始时,在工党政府的鼓励下,无数年轻人凭借一腔热血登上运输船,前往欧洲,他们被称作“帝国澳洲远征军”(Australia Imperial Force) 当战争最终结束,年轻的澳大利亚已经在欧洲大陆阵亡了超过6万士兵,战争的结果却是又一个僵局,一个看不见光明的未来。如果硬要说澳大利亚在战争中有所收获的话,那么,隔海相望的德属新几内亚(以下简称NG)算是一笔不大不小的财富。第二帝国在战后无力收回这块飞地,而其余列强或是新独立的国家----比如日本和南洋联邦没有在一战中比澳大利亚人更早迈出脚步,因此,德属NG伴随着颇为重要的莫尔兹比港(以下简称PM)以及俾斯麦群岛等地落入澳洲手中。(注①) 相对于德国、法国,和在废墟上新建立的希尔达维亚帝国、苏联,澳洲的复兴得以在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原来以农业作为主要经济架构的澳大利亚,逐渐开始了工业的扩张,以应对“新战争”(注②)的威胁。 【选择:1919~1924】 由于列强在一战中的受到削弱和革命的波及,英国、荷兰等国在亚洲的殖民地纷纷独立, 组成了“南洋联邦”(the United States of South Ocean),虽然这个新建立的联邦,还处于初生牛犊的状态,但其迅速的发展和对日美等一战受益国的暧昧态度,仍多少使澳洲有所警觉(或者,可以将此定义为从宗主国继承来的“迫害妄想症”),对南洋联邦抱有戒心,担忧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可能被某些大国直接介入,于是澳大利亚在继续维持与UK良好关系的同时,稳步扩张其防务,尤其是一支近现代化的海军。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在与UK的接触中,也不止一次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削弱的大英帝国有必要和日本和美国建立友好的紧密合作关系,无论是为澳大利亚去除几个潜在巨大威胁,还是对未来不久可能卷入又一轮战争的英国提供必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支持,利大于弊。” 注解: ①关于德属NG的归属权,澳洲架空者已和德国、日本架空者商讨,形成一致意见。当时日方架空者为呆头雁,由于达成一致在呆头雁正式宣布推出之前数天之久(时间以GO229公告为准),因此,除非主办方做出裁决,澳洲架空者将不会与新任日方架空者就此商议。 ②某些学者认为,在不久将来,因革命而熄灭的战火极有可能伴随着继续的军备竞赛在世界范围内重燃。
又注:初次参与架空,能力与经验有限,内容以胡扯为主,态度以酱油为先,各位大大见谅,见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