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icfire
发表于 2013-2-18 17:29
saibaby 发表于 2013-2-18 16: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感觉这个水密橡胶应该是类似于现在硅胶的东西。
如果能做成类似泡沫塑料之类的轻质材料还要好。
可以减轻 ...
发泡橡胶里面充氮气并添加少量的碳酸钠颗粒在里面倒是可以有效解决燃烧的问题。
akagizuo
发表于 2013-2-18 17:39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2-18 16: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装甲堡上方的第一与第二两层甲板是DS,不是CNC,中文书瞎掰的太多。CNC主要集中在装甲堡以外的区域。
如果STS比ClassB好,那美国战列舰的炮塔正面和炮座怎么不用ClassB来做……
另外老美的廉价巡洋舰的水平装甲一水的STS,而战列舰都会铺一层classB
akagizuo
发表于 2013-2-18 17:40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2-18 16: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关于日本MNC,NVNC,CNC,CNC1,CNC2的区别
请看这篇介绍
我觉得STS就是和蝗国HT板等价的防御材,具备有效防御能力的结构材料,可以用于杂碎战舰上面
真正的国本都是上ClassB或者 NVNC甚至MNC的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2-18 17:42
按照Anatomy of the Ship - The Battleship Yamato里的文字介绍,未提到装甲堡内有CNC水平装甲,只提到装甲堡外有。
此外这本书里的中剖图里,也未标出有CNC水平装甲。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2-18 17:47
akagizuo 发表于 2013-2-18 17: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STS比ClassB好,那美国战列舰的炮塔正面和炮座怎么不用ClassB来做……
另外老美的廉价巡洋舰的水平装 ...
我没说过STS比Class B好吧?
另外STS也造不厚,炮塔正面装甲显然不可能用STS。
此外STS还有造价高的问题。
STS跟HT等价显然是扯淡。
akagizuo
发表于 2013-2-18 17:51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2-18 17: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没说过STS比Class B好吧?
另外STS也造不厚,炮塔正面装甲显然不可能用STS。
52楼你不是说classB和STS相当么???
英国日本的2等船都是用的HT板当防御材,尤其是水平装甲,美国同类船的同类部分就是用的STS
怎么不能等价,你有资料两者差距很大吗?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2-18 17:55
akagizuo 发表于 2013-2-18 17: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52楼你不是说classB和STS相当么???
英国日本的2等船都是用的HT板当防御材,尤其是水平装甲,美国同类 ...
相当=更好?相当就是相当,没有哪个更好。
什么叫二等船?日本重巡的水平装甲,妙高高雄是NVNC,最上利根是CNC。你说的二等船是指哪些?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2-18 18:07
akagizuo 发表于 2013-2-18 17: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52楼你不是说classB和STS相当么???
英国日本的2等船都是用的HT板当防御材,尤其是水平装甲,美国同类 ...
Nathan Okun写的ARMOR PROTECTION OF THE BATTLESHIP KM BISMARCK
他认为厚度为1的NVNC/CNC,弹道极限相当于0.95的STS
HT或者HTS,弹道极限相当于0.85的STS
在不计较美日HT之间性能差距的前提下,HT与STS的差距也是相当明显的
而且需要注意到,较薄的板材叠加时,效果是不如较厚的板材的。比如大和的上甲板,部分位置是2层DS叠加,但其效能是不如单层相同厚度的DS的。
而北卡/南达/衣阿华是单层的较大厚度的具有较好抗弹性能的STS。
akagizuo
发表于 2013-2-18 18:38
鸿蒙教主 发表于 2013-2-18 16: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仔细看了下图纸,的确是有的。似乎最上甲板部分区域覆盖有35/50mm的CNC,其余部位还是30-40mm的DS~
覆 ...
看了下,副炮周围一圈有CNC的额外保护,不过范围不大,下方还有200-230MNC
a5mg4n
发表于 2013-2-18 19:27
go229 发表于 2013-2-17 22: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依据撕被帽原理,此舰的舷侧装甲防护无可挑剔,理论上讲甚至具备防护0距离攻击的可能——防护没有过剩一说 ...
水中彈的話
右邊是拍腦袋的想法
澆灌橡膠前以圖中右半部的方式安裝多片高硬度薄裝甲
這些高硬度裝甲基本上不與艦體連接 只是被鑲嵌在橡膠中
(例如澆灌時用鋼絲繩或木棍固定 保持位置而已)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3-2-18 19:45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2-17 21: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之所以不学俾斯麦,是因为俾斯麦在主水平装甲以下没设置防崩落层。
俾斯麦光靠上甲板/上部装甲带/主装 ...
解决办法抬高穹甲,增设防崩落层。
主装就是放出去给人穿的,挡得住对手上一级别战舰的炮弹即可,同等级对手靠穹甲顶——这时候主装不仅仅是主装,起到你图中主装和脱帽层的作用。这样不就可以取消垂直脱帽层了么。然后,适当调节水平防护,吨位一下子可以降低到“五万五——不到六万”这个档次。你的设计只能用在六万五以上的船上。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3-2-18 19:47
感觉从效费比的角度出发,四到五万的战舰更合适一点。是不是可以进一步压缩。
LeSoleil
发表于 2013-2-18 21:30
敢用穹甲内裤顶炮弹的也就德国人了——尼玛还是上药下弹结构,真让人呵呵。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2-19 03:59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3-2-18 19: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解决办法抬高穹甲,增设防崩落层。
主装就是放出去给人穿的,挡得住对手上一级别战舰的炮弹即可,同等级 ...
把穹甲往上顶,再在其下方加一道防崩落层,也是可以的
但用穹甲抗弹这事,我个人不喜欢这个风格,所以不打算采用
上面是俾斯麦的,下面是改良的,没按比例画,看得懂就行。多出的那道绿的就是防崩落层。
抬高穹甲的问题在于,如果要保证轮机舱上方的横向空间不变,那么穹甲的倾斜角就会变小,不利于抗弹。
而如果保持倾斜角不变,则会导致轮机舱上方横向空间变小。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2-19 04:42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3-2-20 09:52 编辑
历史方案2号
在汇总了诸位的意见后,我又弄出来一个布局更为集中防御的草案。
主要的变化在于,取消上部剥被帽装甲带,取消上甲板装甲,防崩落层位置上调,油舱分为两层。
经计算,大约能在保持装甲重量不变的前提下,将装甲厚度调整如下:
主装还是保持300mm不变,剥被帽装甲也是保持100mm不变。
主水平装甲增厚至200mm,防崩落层还是水平段20mm,倾斜段增厚至40mm。
相比上一个布局,这个布局的优点在于:
1)由于取消了船体上部的装甲,故重心降低。
3)由于不再设置舷侧上部装甲带,因此无须顾忌这部分的装甲重量问题,由此干舷可以造的更高一些,有利于提高适航性。
3)通过将防崩落层上调,扩大了轮机舱空间。
缺点在于:
1)水平向防护上不再具备间隔装甲的防护效果,防护性能略有降低。
总体来说,由于200mm的水平装甲已经足以抵御任何已知的舰炮炮弹,以及1000kg以下航弹的攻击,故问题不大。
lse
发表于 2013-2-19 05:53
本帖最后由 lse 于 2013-2-19 06:07 编辑
讲了那么久77君还未说最重要的部分{:17:}
你的船有多大?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2-19 06:23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3-2-19 06:45 编辑
lse 发表于 2013-2-19 05: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讲了那么久77君还未说最重要的部分
你的船有多大?
标排6万
主炮用406/50,三联装3座,结合法意两国的特点,高速重弹。
副炮127,联装10座。
40mm与20mm机关炮若干。
动力系统,8锅炉4主机,18,000轴马力,用南达科他那样的动力舱布局。
船型参考法国的阿尔萨斯那个样子。
火力上,20km以内的垂直穿深要比406 Mark 7好。
防护上,舷侧比蒙大拿强,水平防护略逊于蒙大拿。
动力上,比蒙大拿稍微大一些,争取20,000轴马力过载功率下跑到30节。
lse
发表于 2013-2-19 06:57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2-19 06: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标排6万
主炮用406/50,三联装3座,结合法意两国的特点,高速重弹。
一些意见:
红色主装:300mm--->260-220mm
浅蓝色防崩落装甲:20-30mm--->35-45mm
绿色线:均质装甲60mm--->25mm
紫色线:均质装甲100mm--->25mm,角度不小于主装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2-19 07:35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3-2-19 07:47 编辑
lse 发表于 2013-2-19 06: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些意见:
红色主装:300mm--->260-220mm
关于水下防护:
你这样的方案,防水下弹肯定很不错,但防鱼雷应该不如纯粹的防雷隔舱设计。
敦刻尔克/黎塞留级的防雷隔舱设计是历史上防鱼雷性能最强的,这个应该没啥争议。
大和/衣阿华那种水下装甲带的设计,防水中弹效果应该是历史上最好的,但防雷性能是受到颇多质疑的。
我目前看下来,在防雷与防水下弹之间,似乎没有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关于防崩落层:
关于防崩落层的最佳厚度,我手头没有太多资料,只知美国人采取的是10到20mm左右的厚度区间,而法国人采取的是40到50mm这个厚度区间。
目前已知40mm仍然不足以挡住最大的炮弹爆炸破片,但不知20mm是否足以挡住最大的装甲崩落碎片。
所以防崩落装甲的最佳厚度问题,还望各位指教。
magicfire
发表于 2013-2-19 09:05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2-19 07: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关于水下防护:
你这样的方案,防水下弹肯定很不错,但防鱼雷应该不如纯粹的防雷隔舱设计。
我的理解水中弹和鱼雷的区别就是鱼雷存在空泡效应,而水中弹基本是纯粹的动能冲击。
对付水中弹的话装甲壁厚度大点斜度大点就会有很好的防护效果,说白了水中弹不过就是被水体削弱了动能甚至连被帽都剥掉的穿甲弹而已。
对付鱼雷的空泡效应的话,由于液气压力的传递是四面八方扩展的,因此倾斜装甲起不到额外防护作用,甚至因为倾斜装甲的长度比垂直装甲更长,因此装甲受压后对连接部的接扭力矩也更大。而且以鱼雷爆炸的空泡效应来说,恐怕即使是将战列舰的主装延伸到水下去也是挡不住的,即使挡住了,爆炸的冲击波也会通过装甲传到舰体内部并伤害舰体内的支撑结构。从这个角度上说装甲刚性越强反而越危险。这也是大和被质疑得最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