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4394|回复: 14

诺登菲尔德海兵步枪怎么样

[复制链接]

中将

十三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4-12-30 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4-12-29 23:26 编辑











KB-059(俄语:ТКБ-059;ТКБ,全写:Тульское 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ое Бюро,意为:图拉设计局)是一枝苏联轻兵器设计师日耳曼·A·科洛波夫于1966年基于Pribor ZB(俄语:Прибор 3Б)而设计的3 管无托结构突击步枪[1],可以全自动射击,发射7.62×39毫米步枪子弹。

TKB-059的开发目的是为了大幅提升击中敌人的机率和制止力的一种武器。作为一项武器项目,它的开发目的就是为了对抗美国的“齐射”(SALVO)武器研究项目。

与大多数双管齐射式单兵自动武器采用两个弹匣分别供弹不同,TKB-059所采用的供弹具是一个特制的90发7.62×39毫米可拆卸式弹匣,弹匣内部为三排并联式结构,分别向三根枪管供弹。每条枪管会从弹匣中相应的一排独立供弹而不会从其他的2排来供弹。TKB-059在齐射时可达到以1,400—1,800发/分钟的高射速发射7.62×39毫米中间型威力步枪子弹,这足以让一名士兵在后座力非常严重时仍然能够以合适的方式来减低在全自动射击时的后座力,这并可确保高精度。多枝TKB-059一起对准一个目标(例如树干)时更可以实现拦截射击的效果。击发机构则是整合在一起的,通过一个扳机来同时控制三根枪管的射击。TKB-059发射以后的弹壳会从弹匣前端朝下的抛壳口排出,从而解决了复杂的​​三根枪管抛壳问题,同时解决了左手射击时弹壳抛向射手面部及气体灼伤的问题,左撇子士兵也可以使用,并使得一般无托结构枪械都不可能以左右双手进行射击变成了可能。为了统一其机构,此枪的一些零部件是从AK系列而来。

TKB-059在测试时,展示了其极高的精度。然而,其特异的设计、复杂的结构、3 枪管、以及无法和AKM的弹匣通用,最终导致TKB-059拒绝采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中将

十三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4-12-29 23:40 编辑








齐射计划

在1948年,军队资助的设立了民间研究机构作战研究室,模仿英国的同类作战研究所。他们最初的一个工作ALCLAD项目是研究防弹背心.很快他们得出结论:他们需要知道更多关于战场伤亡的事情,以提出合理的建议。之后超过3百万份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场伤亡报告被分析。他们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发表了一系列的基于他们发现的报告。

他们的基本结论是绝大部分的战斗发生在近距离。在一个高度机动化的战争里,部队战斗形式以遭遇战为主,此时拥有更强火力的那一方将会获胜。他们也发现在战斗中被击中的概率是随机的,也就是说,精确瞄准没有什么意义,因为目标不再是原地不动的了。最准确的伤亡率指示器就是总共发射的子弹数量。他们的结论建议步兵需要装备全自动的步枪,以增加开火的几率。但是,这种武器同时也会大大增加弹药消耗。为了让一个步兵有足够的弹药来支撑一场战斗,他们需要使用一些轻巧得多的武器装备。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是在美国和英国为了.28和.30口径子弹的优劣争论不休的时候秘密进行的。

同时,美国陆军一个新的研究项目,也就是SALVO(齐射),是为了找到一种符合现实战斗需要的武器而设立的。在1953到1957年之前的两期计划里,SALVO逐渐发现如果一种武器能连发射击将4发子弹散布20英寸(0.5米)见方的范围内,那么它的命中率将是现有半自动武器的两倍。在第二期计划SALVO Ⅱ里,测试了几种试验概念性武器。AAI公司的爱尔文·巴尔提出了一系列的镖弹武器。第一种是装配32支镖的霰弹枪,而最后一种是单发镖弹的步枪。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和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生产了多枪管的武器。而作战研究室自己的设计使用两种新枪弹,将.22,.25或.27弹头装在一个温彻斯特.308或斯普林菲尔德.30-06子弹弹壳里。



G11的子弹飞到250米处约需0.3秒,当一个目标以时速6公里的速度跑动时,0.3秒就能跑出约0.51米。而G11的一个高速3发点射在250米处的散布圆半径也是0.51米。


PS:话说G11自身的散布够烂的……精度太高,AN94或成最大输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中将

十三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4-12-29 23:00 编辑





草创与最初的构想


  根据华夏共和国海军新制订的《海军军备充实计划》, 每建造1艘主力舰,则额定配置1个鱼雷分舰队。即1艘充当分舰队旗舰的C13型轻巡洋舰,4艘充当驱逐舰支队旗舰的鱼雷巡洋舰,外加12艘驱逐舰。海军现有4艘9门400炮快速战列舰,4艘9门350炮快速战列舰,则需要8艘C13型轻巡洋舰,32艘鱼雷巡洋舰,96艘驱逐舰。
  拟开建8艘B21型战列巡洋舰(9门450炮)组建前卫舰队,构成前卫舰队8艘战列巡洋舰,本队8艘快速战列舰的88舰队格局。需要再度补充8艘轻巡作为分舰队旗舰,32艘充当驱逐舰支队旗舰巡洋舰,96艘驱逐舰
  而有关于新型鱼雷巡洋舰的构想,其实早在最新建设计划定稿之前的就已经开始着手实施了。
  在1918年,海军在给未来的新型鱼雷巡洋舰规划发展方向的时候,即确定了未来的鱼雷巡洋舰的设计方向:
    (1)分类为三等巡洋舰,舰长级别配备为少校,设计排水量不得超过4000吨,尽可能控制吨位以节约预算增加数量。
    (2)主要战术使命是担任驱逐舰编队的指挥核心,并为之提供火力支援。
  (3)根据孙刚大总统的最高讲话精神,吸收大战中各国战训,以及“持久自由”武装中立护航行动的最新经验教训,要求具备一定对空作战能力,并能兼负反潜作战任务。
  (4)拥有良好的适航性,适应各海区各海况下全天候长期执勤的需要。
    在上述要求中,通用化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除了水面战之外,新的鱼雷巡洋舰必须能兼顾到对空、甚至是猎杀潜艇的作战。换句话说,就是要设计出一种万能巡洋舰来。
  可以执行反潜任务并非什么大问题,安装上必要的水听设备并配备上爆雷即可,鱼雷巡洋舰上有的是容纳这些装备的空间。但是要求兼顾到对空作战则是个大问题。
  抛开火控的困难不谈,就当时华夏共和国的轻型舰艇的设计而言,可供其选择的主炮,不外乎就是已经被C13型轻巡洋舰采用的十四式203毫米50倍径炮,或者是B11型龙晟级快速战列舰所采用的十二式152毫米50倍径炮,以及作为驱逐舰主炮和C13型轻巡副炮而被广泛采用的十三式120毫米45倍径舰炮。
  根据海军造舰局的初步估算,在大致相同的体量下,能装下4门203毫米50倍径舰炮,或者6门152毫米50倍径舰炮,亦或是12门120毫米45倍径舰炮
  但是,在巡洋舰全部安装驱逐舰级的舰炮充当主炮,在当时信奉强调“炮大即真理”“小船扛大炮确保相互击毁才是终结一切军备竞赛最佳途径”的华夏海军尚无先例,而且海军用兵方面似乎也不甘心这么做。
  那么主炮的最佳口径,势必是沿用巡洋舰传统的152毫米口径。而能够满足防空需求高角射击的152毫米舰炮,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就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要求一种152毫米的火炮具备对空射击的能力,是一个有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更别说口径更大的203毫米舰炮。而实际上,甚至连可以满足高角射击要求的120毫米45倍径舰炮,在当时也根本就不存在。
  那么整个计划最大的瓶颈——如何让主炮能够实现对空高角射击?
  海军造舰局造兵部门就此展开专门会议,讨论高角炮的设计问题。
  如果单纯是实现主炮高角度开火,在设计上很容易做到,只要加高耳轴避免火炮后座撞击炮室地板以及强化炮塔支撑结构即可。
  然而,实现在高角度下的任意角装填,却是一个大问题。
  十二式152毫米50倍径舰炮和十三式120毫米45倍径舰炮,采用的都是可以实现自动闭锁、自动抛壳,击针自动复位的半自动炮闩,区别在于,前者是黄铜药筒和弹头分离的分装弹,而后者则是弹头药筒合一的定装弹。而一四式203毫米50倍径舰炮,则是采用药包装填的螺旋炮闩。
  为了实现高角度下的任意角装填,必须战胜地球引力的影响,利用推弹上膛的惯性,使炮弹在炮膛停留的瞬间迅速关闭炮闩。以免高仰角时,炮弹因重力而滑出炮膛。
  对于使用分装弹的十二式152毫米50倍径舰炮来说,必须对整个火炮的装填上膛装置,进行彻底全新设计以满足高角装填一次推弹上膛的需要。
  而实现高角上膛的推弹装置,其技术风险难以估量。至少在短期内是绝无研发成功的可能性,势必无法赶上鱼雷巡洋舰的交期。
  而采用整装弹十三式120毫米45倍径舰炮,在人力推弹上膛瞬间,半自动炮闩就能自动闭锁,技术风险相对最低。相似原理在零九式88毫米45倍径高平炮上早已得到实践,造兵部门对120毫米45倍径高平炮的设计很有把握。
        当时,旁听会议的刘芷,突然建言道:“何不效仿十三式舰炮,十二式舰炮炮弹由分装弹变为整装弹,岂不省去风险难测的高角推弹上膛装置?”正在介绍各炮优劣的造兵部门发言人哑口无言,整个会场瞬间冷场,弥漫着一种莫名的诡异气氛。此时,列席会议的海军造舰局正堂掌印官——史司技术少将咳嗽一声,示意会议继续,众人才回过神来。
  另一种方案是,主炮可以在最大仰角下射击,但装填需要降低炮身到装填角度,装弹上膛后摇回最大仰角。这种方法下,不光152毫米炮可以进行高角射击,甚至连203毫米炮也可以,回避了高角装填的难题
  但是,对手是高速飞行、时刻变化的飞机。用上述的方法,射速大幅降低,发射速度稍有延迟,就不能有效展开弹幕。第1发射击后,修正射击诸元期间,目标不知去了哪里,命中只能凭运气。因此,这个方案尽管能在大仰角下射击,也不可能成为所谓完全的高平两用炮,只不过是能高角射击的平射炮罢了,可以说,不仅仅是发射速度慢,命中也困难。
  另一个因素,作为轻巡常用的传统口径,十二式舰炮的152毫米100磅炮弹(45.4公斤),对东方人来说, 中转搬运的体力负担大,在长时间快速连续射击上不适合。即使是体格体力优势的西方,也难以负担6寸舰炮的长期连续射击。可以说海军对6寸这个口径,一直是颇有微词相当不满的。
  而十三式120毫米45倍径舰炮所用的整装弹,重量是34公斤,恰好在单人搬运重量的上限附近,比较适合东方人的体格,在持续射速方面的优势是显然的。
  综上所述,所有120毫米以上口径的高射化改型尝试,均以失败告终。这个工作所要花费的时间和工作量可远不是“改进一下”那么简单,而且炮塔重量问题也将变的无法控制。
因此,建造一种152毫米以上大口径防空主炮,能兼顾强力对海、对空作战的鱼雷巡洋舰的企图,已经变得不可能实现。
  新式鱼雷巡洋舰设计中遭遇的挫折,引发了海军造舰局内部的意见分歧。一些成员主张将主炮和副炮的功能分开,安装传统的对海主炮,以及防空副炮。
  那么就可以使用比较老式的零九式88毫米45倍径高平炮,并且满足对海对空的要求,可以细分成四种方案:
  (A)203炮加120炮方案
  (B)203炮加88炮方案
  (C)152炮加120炮方案
  (D)152炮加88炮方案
  另一些成员则认为A方案吨位太大,而且牵涉到鱼雷巡洋舰最核心的战术定位问题,203炮对驱逐舰的射击效果较差,那么就和C13型轻巡洋舰战术定位没有本质区别。B方案反驱逐舰能力糟糕透顶,88毫米炮对于体型已经越来越大驱逐舰,有效射程停止作用都严重不足,可以说毫无效果的摆设。C方案口径太近,在射控上纯属自寻烦恼。D方案是防空反舰各方面战斗力都贫弱的鸡肋。
  最为关键的是,混装两种舰炮会对射击控制造成严重不利后果,船上必须同时安装各自独立的繁复火控系统,由此造成的重量、空间和成本的严重浪费,决不是现有设计排水量所允许的。而假如不装备对空射击指挥装置,那么对空射击的效果除了如同咚咚的战鼓声鼓舞下士气外完全是聊胜于无。
  他们坚决反对这种“历史的倒退”,“前无畏式的复辟”。
  原本那些坚持混装的成员们,也因为这些实际的、无法回避的问题开始动摇。
  那么,看来是别无选择了,12门120毫米高平炮是最佳的唯一方案了。就防空炮和反驱逐舰的角度而言,120毫米45倍径高平炮是一个尺寸和重量都非常合适的火炮,但是海军用兵方面依旧担心这种主炮的平射威力。因为鱼雷巡洋舰所面对的对手,不光是敌人的驱逐舰,更可能是英美海军口径大上30毫米,并且装甲结实的强大对手。不过侧舷一次能最大齐射12门120毫米炮的设计,却多少有几分底气。尤其是120毫米高平炮的高射速的特性,显然使这种军舰能以密集的火力在近距离混战上大占便宜。造舰局在参考了各方面的意见之后,最终选定了12门120高平炮方案作为定案。
  最初的设计案,是前后各三座120毫米联装炮塔,呈双重背负的状态。立即就有人指出,舰影轮廓过大,不利夜战发挥,且重心过高影响稳性。后续方案是将一、二号炮塔,五、六号炮塔平铺,三、四号炮塔背负的设计,在海军强调前射火力的背景下,存在无法最大限度发扬前射火力的缺点,而拉长的炮位区域长度也造成舰面空间紧张,给舰桥、烟囱、和鱼雷管的布置带来不利影响。
  海军造舰局正堂掌印官史司技术少将研究过最近的列强海军情报资料后,咨询了海军造舰局造兵部门,能否设计出一种3连装120毫米45倍径高平炮塔。造兵部门经过仔细论证研究后,给予肯定的答复。尽管增加了重量降低了旋转速率,但仍足以跟上当时飞机的角速度,相对高角上膛装置的困难来说并非什么大问题。
  新型炮塔将采用3联共鞍设计,3门120毫米高平炮共用一套俯仰装置,设计比较简单紧凑,而且炮口间距小,当炮弹出膛后,扰流就会互相干扰,导致弹道偏移,散布变大。刻意扩大的齐射散布,期望在对空作战中发挥远程霰弹枪的作用,三发炮弹能以一定间隔覆盖一个区域爆炸,减轻火控瞄准解算的难度,而120毫米炮弹的强大威力,足以撕裂帆布书架的脆弱结构。在反舰上,则使用1111或者1122的半齐射来回避散布大的缺陷。因为120高平炮可在任意角下装填,也就不存在共炮鞍半齐射时无法单独俯仰装填的缺陷。炮口间距小,也扩大了炮塔的水平射界
  然而后人查阅当时海军造舰局的会议纪要秘档,却能发现采用共炮鞍首要影响因素其实是结构紧凑,座圈直径小,水平射界大,至于散布什么的“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感觉很厉害的样子”,纯粹是先打枪后画靶,事后找的高大上理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一等兵

十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4-12-31 00: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52炮的整装弹得有多重?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5-1-1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中国某兵工厂倒腾出过双管ZB26
此生愿为和平基石

一等兵

十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5-2-12 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书还在写呢?不是早完结了吗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5-2-12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毅口遮天 发表于 2015-2-12 04:18
这书还在写呢?不是早完结了吗

史司借用其国家设定而已
此生愿为和平基石

大校

论坛贵宾

十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5-2-12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4.7寸整装弹高角度下人力装填
这个就不要梦了

没有辅助装置你凑不出几个炮组的

大校

论坛贵宾

十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5-2-12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忽悠傻子的就不用贴了

自己去对照wiki上AKM的列表
自然就会明白

中将

十三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oldcat 发表于 2015-2-12 12:04
4.7寸整装弹高角度下人力装填
这个就不要梦了

赤城纳尔逊的装填手都是氪星来的?

大校

论坛贵宾

十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5-2-12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5-2-12 21:12
赤城纳尔逊的装填手都是氪星来的?

你以为就靠那几根胳膊能撑住几分钟?

列兵

发表于 2015-2-13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152整装,,,,

中将

十三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oldcat 发表于 2015-2-12 15:24
你以为就靠那几根胳膊能撑住几分钟?

史实炮,就不劳您操心英军和黄军的胳膊了

大校

论坛贵宾

十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5-2-18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5-2-13 22:37
史实炮,就不劳您操心英军和黄军的胳膊了

当然
理论上支撑5分钟的家伙反正又不考虑能不能达到

那个


史实炮的炮位上有20发待发弹么?

一等兵

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22-12-16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不是战列舰论坛吗???

Archiver|手机版|©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3 13:01 , Processed in 0.02642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