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来临
发表于 2011-2-13 02:25
鼓励一下。
谈谈我的看法:
美国是超级大国,要有大国风范,主战兵器一定要堂堂正正,不偏不奇,强大全面,保质保量。设计思路一定要符合其战略。短管超重弹、2X4布局、创新的动力系等等都未经充分证实,用这么大国去赌其成功似无必要。另,长宽比,重量分配也有些问题。
觉得朋友们最好还是要努力搞出线图。 因为在做线图的过程里,可能会发现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而且线图里,也蕴含着创意和思想,这是最令大家,也令自己兴奋的部分。
鸿蒙教主
发表于 2011-2-13 08:14
巴掌 发表于 2011-2-12 23: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四联装16寸炮是每座1580吨?这怎么可能?
连主教的四联装15寸炮塔都是每座2476吨。 ...
因为这个是35倍径短身管炮..相应的炮塔及旋转部位也小了。
呆头雁
发表于 2011-2-13 10:26
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1-2-13 01: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可以考虑配备16门14英寸35倍径迫击炮(发射750到800公斤炮弹),增加爆头率
...
史司威武啊{:63:}
巴掌
发表于 2011-2-13 11:15
本帖最后由 巴掌 于 2011-2-13 13:05 编辑
根据我以往的架空设计经验,说说该方案存在的一些问题:
1、无舱室和甲板布置图。很多架空设计者习惯用缺少设计文件来简化问题,但在专业设计中,缺少设计文件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
2、动力舱长度不足,且不能通过将副炮弹药库布置在轮机上方加以解决。原因一是轮机舱热量很大,除机器尺寸外还需要富于空间。二是副炮弹药库必须在副炮群下方。另外,燃气轮机和燃气轮发电机组也需要布置独立舱段,这和柴油和涡轮发电机相同。
3、主炮弹道越弯曲,精度越差。迫击炮精度不如榴弹炮,榴弹炮精度不如加农炮。我们知道卡尔那样的巨炮,2200kg重弹,仅打击5、6千米处的目标,精度都是不高的。
4、GM高度偏小。由于中部截面系数小,从图面上看该舰的抗倾覆力矩大约只相当于水线宽30米的垂直船舷战舰。而另一方面,该舰的吃水大,导致水线宽和吃水比太小,从而导致GM高度偏小。虽然另一方面,该舰采用了穹甲和无背负炮塔的布置方式,降低了重心,GM高度仍可能满足需要,但抗倾覆性肯定不优。
巴掌
发表于 2011-2-13 11:57
本帖最后由 巴掌 于 2011-2-13 12:18 编辑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1-2-13 00: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水线长217.5,宽32,长宽比6.8,比现实中的俾斯麦还大一点点,怎么就只适合27节?
不只看长宽比,还要看吃水深度。才217.5的水线长,吃水却超过衣阿华和大和,速度会很慢的。
其实,谁都知道做小舰宽、小舰长、大吃水的“厚实”舰体,可以提高装甲利用率,相同重量下可以做最厚的装甲。但是这需要牺牲抗倾覆性能和速度性能。
owaii
发表于 2011-2-13 19:06
我也是个不会画线图的人啊!!!只好同病相怜了
另外lz的火力配置有严重的剑走偏锋的倾向,以二战美国面临的环境,本舰很可能参加的不是白昼20公里以上距离的炮战,而是近距离夜间混战,此时406L35面对日本战舰就很有些吃力了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1-2-13 19:39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火炮 于 2011-2-13 20:18 编辑
巴掌 发表于 2011-2-13 11:15 http://www.warships.com.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根据我以往的架空设计经验,说说该方案存在的一些问题:
1、无舱室和甲板布置图。很多架空设计者习惯用缺 ...
1.我做了舱室布置图。并且从舱室布置图上就可见,我的两个轮机舱和辅助设备舱的位置,与副炮群的位置完全是吻合的。我是搞机械设计的,这一点基础理念还是有的。
2.我的动力舱尺寸是按照衣阿华的动力舱尺寸确定的,衣阿华额定21.2万马力最大25.4万马力,装上18万马力并且取消了倒航装置的动力系统,毫无压力。
燃气轮机直接带动发电机(两者体积都比柴油机小多了),排气直接供应锅炉,所以不用也不能单独设置舱室,这与柴油发电机舱完全不同。
轮机舱热量并不大,热量大的是锅炉舱。况且正常使用条件下轮机也并不会长时间工作在满负荷状态。
3.精度问题确实存在并且不可避免。我的战术思想是面对弱敌追上去搞死,面对强敌拖刀,万一RP好搞坏了对手的火控主炮塔之类的东西,逼近搞死他。可见,对一击必中一击必杀的要求不大,一切看RP而已。
4.我的主甲板位置低(与德系战舰一样),加上武器系统重量轻,再加上舷侧列板重量轻。所以,该舰的稳定性高于绝大多数战列舰,甚至高于德系战舰,是毫无问题的。
抗倾覆性与GM值可以说成正比,不知道巴掌兄如何能够断定我的船抗倾覆性能力不足?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1-2-13 19:42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火炮 于 2011-2-13 19:43 编辑
巴掌 发表于 2011-2-13 11:57 http://www.warships.com.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只看长宽比,还要看吃水深度。才217.5的水线长,吃水却超过衣阿华和大和,速度会很慢的。
其实,谁都知 ...
海军部系数与吃水深度的关系不大。
维内托的吃水深度超过俾斯麦,可是维内托的海军部系数远超过俾斯麦。
尼米兹的吃水深度同样很大,但尼米兹的海军部系数同样很大。
我的外板有20度外偏角,这就可以极大地增强抗横倾能力。这,与垂直舷侧的船是毫无比较性的。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1-2-13 20:06
黑夜来临 发表于 2011-2-13 02: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鼓励一下。
谈谈我的看法:
美国是超级大国,要有大国风范,主战兵器一定要堂堂正正,不偏不奇,强大全面, ...
美国确实是超级大国。不过这个超级大国的发展历史,却是以大胆创新为根基并且为保障的。换句话说,没有革新精神就没有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所以,新技术上的挑战不是问题。
美国的战略是以航母为主,但必须给航母编队配置足够的有力的护航编队。这也符合我的设计初衷。
我的条约型战列舰,航速高能跟得上航母能甩掉绝大多数敌国战列舰战列巡洋舰,火力尤其是远程火力(对护航自保来说玩拖刀拼远程火力更有意义)很强大,完全符合战略方向。
长宽比、重量分配上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请说出来。
线图我不是不能搞。我是搞机械设计的,搞过车辆设计,对总体规划和人机工程设计有些经验。我只是懒,没有对上层建筑做研究而已。如果你或者大家要求我画出线图,我勉为其难而已。
我最兴奋的是总体规划和参数合理,设计合理,比如副炮弹位置和我设定的弹药库位置吻合。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1-2-13 20:12
owaii 发表于 2011-2-13 19: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也是个不会画线图的人啊!!!只好同病相怜了
另外lz的火力配置有严重的剑走偏锋的倾向,以二战美国面临 ...
夜间混战的距离,大些也就是10-12公里吧。在这个距离上该炮能够击穿400-435毫米的垂直装甲,除了大和以外的日本战列舰,都啃得动。
owaii
发表于 2011-2-13 20:16
回复 克虏伯火炮 的帖子
夜间混战,我想得按照日本44年计划中阿号作战第三阶段那样的规模考虑,即,联合舰队的绝大多数轻巡以上舰艇都要参加,交战距离应该在15000-20000
owaii
发表于 2011-2-13 20:17
您使用薄主装甲带配合穹甲的方案又是为何呢?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1-2-13 20:22
回复 owaii 的帖子
后期雷达成熟了,夜间交战距离确实越来越远。不过距离越远对我越有利啊。
薄装甲带配合穹甲的目的是:
面对敌国巡洋舰,200倾斜20度的装甲带完全可以挡住对方的炮弹;面对敌国战列舰,即使是350毫米的装甲带也不一定能挡住,那么就用穹甲抵挡吧。
采用薄装甲带的另一个原因是CLASS A 恰好在这个厚度以下,防护效果世界第一。
owaii
发表于 2011-2-13 20:38
回复 克虏伯火炮 的帖子
远也远不过20000米(苏里高打死靶还是25000开的火),这个距离恰恰是16寸L35打不穿大和长门而几乎所有日本战列舰都可以把您的战舰水线以上打成筛子的距离……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1-2-13 21:25
兄弟说的极有道理。
多谢提醒,我会在战斗中极力避免这一距离交火。
不过,在这一距离上,大和长门也只能击穿我舷侧,却无法威胁到我的动力舱和弹药库,而我却可以威胁到长门的动力舱和弹药库。我的主炮在16公里距离上就可以击穿120毫米甲板,在22公里上可以击穿160毫米甲板。
大和是啃不动了。不过这也不算致命缺点,毕竟我俩不是一个重量级。
owaii
发表于 2011-2-14 16:28
回复 克虏伯火炮 的帖子
18000-20000距离穿透了水线305上部229的长门侧甲之后炮弹的剩余能量威胁不了长门的弹药库(弹药库部分的穹甲是特别加厚的),只能威胁动力舱
另外44年下半年拥有了初步电测射击能力的日军,追求的夜战距离恰恰是16000-20000……
鸿蒙教主
发表于 2011-2-14 19:55
首先,佩服克虏伯的创意~接下来开始提意见~
我以为,这样子偏门设计(请允许我用这个词)的战舰,或任何极偏的设计,都极有其局限,在某的地方极为突出,作为平衡,自然有其缺陷。
就好像本舰,16寸/35炮,弹道高曲,于战列舰正常作战距离之垂直穿甲能力有限,甚至对KGV的14寸炮亦无明显优势。以克虏伯你给出之穿深为ClassB计,本舰于15-20千米之作战距离将不能穿透他国战列舰300mm以上表面渗碳硬化钢之主装甲带。也即一旦不能保持较远距离,本舰将处于极不利之地位。
另,本舰之战略定位为远距离吊顶炮击,在22千米左右距离,本舰主炮之水平穿深已可击穿除了大和与黎赛留等少数战列舰以外所有主力舰之水平装甲(不包括俾斯麦之弹药库水平装甲),但考虑到命中着弹角度等因素,命中舷側的可能性却比命中水平只高不低。距离若再加远至/近27千米,考虑到火炮本身硬件限制之散布,即使以水上飞机辅助校射,亦有较大可能发生连续跨射而无法命中之情况。
我个人亦怀疑本舰主炮之重量。“正面装甲450毫米,侧面装甲240毫米,背部装甲280毫米,顶装甲200毫米”,这个程度的装甲防护绝对不弱,再加上是406mm四联装炮塔,即便只是L/35,恐也不会只有1580吨——这只是一个三联装15英寸火炮的重量。而且,虽然35倍径会相应缩短炮塔长度,但这个时候的炮圈直径更多的是看四联装舰炮之宽度,而不是L/35火炮之长度。不过我窃以为,炮圈直径偏大,双联20、21英寸火炮之炮圈亦可在15米内解决,而世界最大之舰用测距仪为大和之15米基线,也可证明黎赛留之主炮测距仪基线不足15米,进而可证明主教四联装主炮炮圈直径亦不足15米。如此,对比四联装380mm/45主炮,我以为本舰主炮之16米炮圈直径偏大。
接下来,依然是动力舱体积问题,由于采用德式穹甲布局,导致本舰之动力舱高度小于正常装甲盒设计主力舰,也即必须拉长主装甲区,以确保有足够之动力舱容积以安装锅炉、轮机等设施。这也是为什么,德式穹甲战舰至少需要60%水线长度之防护区,俾斯麦级甚至达到了70%。
再者,我窃以为德式穹甲布局虽然能凭借大角度倾斜之穹甲获得无以伦比之舷側防护力,但主装甲带也不能太薄。200mm的主装甲带,即使内倾20度,于正常作战距离仍将被任何一艘敌战列舰/战列巡洋舰打成筛子。如此,由于于正常/满载排水量下,穹甲顶部在水线以下,会导致大量进水,虽有完善之水密舱布置及各单元独立之排注水设施,恐也堪忧。正因为350mm有时候也挡不住敌穿甲弹攻击,德国最终之H级战列舰将主装甲带削弱到了300mm,可却不是200mm。
还有就是,我个人以为,如果副炮弹药库不是布置在主装甲甲板以上,甚至是炮座之内,则副炮炮圈不需要200mm之防护,可以节省大量重量。
至于动力系统具体之布置,克虏伯兄乃是此方面之大能,我不敢妄议。
防空方面,本舰对空火力不足,但考虑到设计年份,完全可以理解。当然,后期改装要多加博福斯和厄利孔了。
总体来看,我以为本舰之设计过于激进,虽然凭借高绝航速,与敌保持距离,虽命中率稍低,但一旦命中,可以给敌巨大杀伤,从而扬长避短,发挥宏大威能。然真正的战局千变万幻,不可能一切都如设计者之意,一旦发生近距离交战,则本舰将处于不利之地位。
owaii
发表于 2011-2-14 20:29
克兄应该考虑战场环境啊
美国战舰主要是要用于太平洋战场的,而对手恰恰是最擅长也最追求夜间中近距离作战的日本海军……
yxwd5
发表于 2011-2-14 21:23
其实我感觉如果要远距离交战的话,首相要强调的火力密度,20到25KM8到9门主炮密度可以,如果更远的话感觉就要10到12门了。而且如果要强调远距离的水平穿深,可以用超重弹就够了。没必要特意将身管缩短。当然以美帝的技术,我觉得如果用墩子级技术的14寸炮搞个4*3.这样一来远距离的火力密度可以保证,近距离的垂直穿深也可以保证。配合美帝妖孽的炮弹,估计能搞定除大和以外所有的BB。
owaii
发表于 2011-2-14 21:26
回复 yxwd5 的帖子
你那方案其实就是北卡原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