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agizuo
发表于 2011-3-28 13:40
风之旋律 发表于 2011-3-28 13: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照样搞的定~赫尔格兰侧舷齐射才8门炮,德国305炮的穿透力,弹重,初速,准度都没有奥匈305炮强~当年德国 ...
赫尔戈兰的皮厚些(尤其主装),身管长些
联合力量弹重大一点吧,我觉得整体不相伯仲,赫尔戈兰的生存能力强点,联合力量火力猛一点
余树
发表于 2011-3-28 13:55
其实305虽然是合理的选择(面对意大利战舰威力足够,射速较快,火力密度大),但按照联合力量的设计换成4座双联350mm或者13.5寸炮塔也是可以的,换炮后即使作为吨位最小的超无畏舰也会给面条带来巨大的压力。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1-3-28 14:06
请教Mathewwu及诸位,从Flicxo看到联合力量级的射控似乎也较为落后,有效射程仅10000码出头,不知是否真有这个问题。
风之旋律
发表于 2011-3-28 19:15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1-3-28 14: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请教Mathewwu及诸位,从Flicxo看到联合力量级的射控似乎也较为落后,有效射程仅10000码出头,不知是否真有 ...
l联合力量级早期确实存在火控系统不良的问题,但是在战争中得到了解决(直接采购了德国的产品),而斯科达的305MM的K10型火炮射程超过20公里,所以无需担心~
PS:赫尔戈兰级战列舰的装甲为300MM,联合力量级的装甲为280MM(两者同为克虏伯钢铁厂生产的装甲板~),没有本质的区别。考虑到联合力量级比赫尔格兰短了15米(赫尔戈兰级更容易被命中,而且赫尔戈兰级舷测有主频,所以防护缺陷和结构缺陷更严重),所以说两者的防护能力是一样的。
风之旋律
发表于 2011-3-28 19:19
余树 发表于 2011-3-28 13: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305虽然是合理的选择(面对意大利战舰威力足够,射速较快,火力密度大),但按照联合力量的设计换成4座 ...
奥匈帝国的25000吨级的劳登级战列舰如果建造的话,将成为地中海战区最为强大的战列舰,10门350MM巨炮面对的,将是敌人惊恐万分的水兵和无助的军官~
yxwd5
发表于 2011-3-28 19:52
女王,前无畏时代的火炮有没有特别突出的啊?
余树
发表于 2011-3-28 21:50
回复 风之旋律 的帖子
劳登。。劳登如果出来了那面条恐怕就坐不住了,面条的超无畏建成后劳登就悲剧了——打不一定能打得过,反正追是追不上的,要是在离港口远的地方撞上打得不顺就跑不掉了(结果依然被困在亚得里亚海港口里)
虽然法国海军规模大于面条海军,工业能力也较强,但法国忙着在陆上保卫国土,海上压力又不大,反而不会被奥匈刺激把诺曼底建成,而且法国本身已有超无畏,面对劳登也完全蛋定(管它奥匈造出来啥前面有面条顶着)
mathewwu
发表于 2011-3-28 21:57
go229 发表于 2011-3-27 20: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yxwd5 的帖子
装主炮指挥仪之前的无畏还真就未必弄的过纳尔逊和丹东。我一直在纳闷一件事,伦坡系统 ...
德雷尔系统从1909年发想,除了绘图仪是德雷尔设计的以外,火控台的其他主要部件如杜末瑞克向量测定仪与维克斯射程计算仪等都是五六年前别人发明的。即使得到费雪的支持,原型机台还是要到1911年底才装置于HMS Prince of Wales论证。
伦坡系统1907年以拼凑形式演示概念给海军部看而取得实验合同,雏形产品1909年底才装置于HMS Natal论证。1907演示时使用的部件也是杜末瑞克与维克斯的产品,较德雷尔系统概念先进且自动化程度较高的Argo Clock还在纸上,Mk I要到1909才完成。
以上两个系统都只是火控的解算系统,与火控观测系统也就是测距仪与指挥仪(方位盘)是不同步发展的。斯考特-维克斯式指挥仪1910年中才定稿制作试验品,1911-1913有多种修正品用于HMS Thunderer, HMS Neptune等舰论证。
所以所谓无畏舰中央火控系统其实与无畏号扯不上什么关系,而且近廿卅年的研究显示,费雪对远程火控与中央火控除了关心以外也没什么具体想法与贡献,斯考特与捷利科才是对新式火控的潜力与未来发展有了解的人,前者更亲自发想并设计了第一座英式指挥仪。
风之旋律
发表于 2011-3-28 21:59
本帖最后由 风之旋律 于 2011-3-28 22:07 编辑
余树 发表于 2011-3-28 21:50 http://www.warships.com.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风之旋律 的帖子
劳登。。劳登如果出来了那面条恐怕就坐不住了,面条的超无畏建成后劳登就悲剧了—— ...
记得有人论证过,劳登级的10门350MM炮足可以与意大利可能出现的15寸炮 战列舰相媲美,因为意大利的所谓15寸战列舰也无法防御正常交战距离上的350MM炮弹,更何况奥匈的海军舰炮特点就是射程远,威力大,穿透力强呢~
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一战没有那么快爆发,奥匈不面临陆地上的三线作战的话,1915-1916年劳登级就可以完成。而意大利的15寸战列舰的要等到1917-1918年才可能出现(前提是英国肯卖给意大利15寸炮,否则以意大利的工业能力,15寸炮就是笑话~)
PS:即使是只有4艘联合力量的奥匈帝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其采用存在舰队的策略,也没有让意大利夺取亚得里亚海的制海权,整个战争期间,奥匈帝国海军和协约国在亚得里亚海的损失几乎成1:1的比例,由此看,奥匈帝国以其弱小的海军,与协约国意、法、英的海军达成这个比例,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奥匈帝国在战争中损失联合力量级圣伊斯特万号、老式无畏舰维也纳号、老式战列舰布达佩斯号被重创*联合力量号是奥匈帝国灭亡后才被击沉的,故不计算在内,而协约国被奥匈帝国海军击沉战列舰3艘,装甲巡洋舰3搜-包括著名的加里波第号、1艘辅助巡洋舰、7艘驱逐舰、1艘鱼雷艇和11艘潜艇)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1-3-28 22:11
1913年时候还没有签合同的新无畏舰,1915年完工是不现实的。
Go229
发表于 2011-3-29 10:29
回复 mathewwu 的帖子
受教了,马老那里有没有专门介绍伦坡系统和德雷克系统的书籍和文章啊,有的话能否发出来大家共享下,貌似国内这方面的论述内容很少,我只看到杨坚写的那篇费希尔与英国海军革命和一个叫做程翔利的拙劣的抄袭者的作品中有关于这两种系统的简述,两者都宣称(后者因袭前者)伦坡系统是无畏舰出来以前就有雏形了。。。。。。
mathewwu
发表于 2011-3-29 12:12
go229 发表于 2011-3-29 10: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mathewwu 的帖子
受教了,马老那里有没有专门介绍伦坡系统和德雷克系统的书籍和文章啊,有的话能否发 ...
很高兴有人愿意研读没有船坚炮利等具体外表意象的火控技术。
这方面也的确够冷门的,英语界除了Friedman的“Naval Firepower: Battleship Guns and Gunnery in the Dreadnaught Era (Naval Institute Press,2008)”算是较图文并茂的专书,其他都是硬梆梆的论文,许多都绝版了。
近代重起坡伦-德雷尔系统研讨风气首推马里兰大学Jon Sumida教授的“In Defence of Naval Supremacy: Finance, Technology, and British Naval Policy, 1889-1914 (Routledge,1993)”。
与之唱对台戏的有John Brooks博士的“ Dreadnought Gunnery and the Battle of Jutland: The Question of Fire Control (Routledge,2005)” 。
由于火控牵涉远程感测,推算,与自动控制学,麻省理工David Mindell教授的“Between Human and Machine: Feedback, Control, and Computing before Cybernetics (Johns Hopkins Press, 2002)”也很值得一看。
书目中只有John Brooks的“Dreadnought Gunnery”有电子书http://depositfiles.com/en/files/9prbxlbvr,能读完前180页对火控就有足够了解了。
tylzlj
发表于 2011-3-29 12:28
回复 yxwd5 的帖子
本子三景舰主炮的资料:
白劳易建议为三景舰配备一门威力超过“定远”级305mm克虏伯炮的巨炮。1886年4月27日,海军大臣西乡从道责成兵器会议议长赤松则良挑选一种适合三景舰的主炮,并指令这种大炮需要从外国订购,并且要提供必要的说明书和图纸供学习之用。5月25日,兵器会议决定采用法国加奈特式42倍口径320mm式后膛火炮。这种火炮采用断隔螺纹炮闩,具有700m/s的初速,30度的俯仰角度,自动装填系统(3度到30度)安装在弹药输送管的中央,可以在一发发射后立刻提升下一发炮弹。火炮能发射540公斤的穿甲弹(用170公斤的弱装药)。
舰政局将兵器会议的决定告知了白劳易,让他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三景舰搭载的主炮。1887年8月,白劳易交出了设计图。其基本参数如下:
大炮重量:65.7吨
旋台与扬弹装置重量:176吨
口径:320mm
身管长:38倍口径
全长:12.777米
膛线:90条,深1.6毫米
炮口能量:11250米/吨
俯仰角度:-4~10度
旋回角度:285度
使用的穿甲弹:重量450公斤,全长1120毫米,装药量280公斤(炸药10.17公斤),初速700米/秒
8月17日,海军次官与兵器会议议长赤松则良秘密地紧急审议了白劳易的设计。8月30日的第二次兵器会议上,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了是否要将身管从42倍口径缩短为38倍口径,因为身管的缩短意味着炮弹的初速下降,进而减弱了大炮威力。最后,考虑到船体稳性以及火炮发射时瞄准的要求,决定采用38倍口径的身管。此外,议员们还提出大炮在法国时要进行50发的试射,待交付日本后再进行60发的试射。白劳易马上指出,这种大炮在发射120~140发后就会影响身管寿命。况且当时一发320mm炮弹的价格高达800日元,而试验经费尚无着落,且日本目黑火药制造所一天的火药产量刚够一发穿甲弹280公斤的装药量,所以最终决定每门大炮只进行陆上12发(强装药与普通装药各6发)和海上10发(强装药与普通装药各5发)以及最大装药2发总共24发试射。在参谋本部与舰政局表达了各自的意见后,又对设计进行了必要的修改,最终结果如下:
口径:320mm
全长:12.778米
炮身重量:66吨
膛长:12.160米(38倍口径)
有效射程:8000米
最大射程:12000米
炮口能量:9690米/吨
炮弹贯穿熟铁力:炮口1110毫米,1000米距离907毫米,2000米距离823毫米,8000米距离334毫米
弹丸重量:钢铁榴弹450公斤,普通榴弹350公斤
装药:强装药220公斤,弱装药160公斤
初速:钢铁榴弹650米/秒,普通榴弹610米/秒
炸药:黑火药
信管:一号肥后触发信管
大炮委托法国沙隆的斯奈德炮厂(Schneider&Co.,Chalon-sur-Saone)按照加奈特火炮的设计进行制造,其中火炮内管由于技术要求较高,单独在英国定造,炮套、组装则由斯奈德炮厂完成。火炮配套的说明书共有22款,包括材料、构造、操作方法、水压系统、价格等等。
yxwd5
发表于 2011-3-29 17:21
79L 320加纳炮看起来相当不错啊。这基本上就是前无畏的巅峰啊。那为啥法国自己不能呢?
akagizuo
发表于 2011-3-29 17:38
yxwd5 发表于 2011-3-29 17: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79L 320加纳炮看起来相当不错啊。这基本上就是前无畏的巅峰啊。那为啥法国自己不能呢? ...
法国貌似当时在玩小舰鱼雷党
yxwd5
发表于 2011-3-29 17:41
虽然受新学派影响,但是BB还是发展的。是不是320太贵了?!
Go229
发表于 2011-3-30 01:27
回复 mathewwu 的帖子
晚生拜谢{:63:}
风之旋律
发表于 2011-3-30 13:05
法国舰炮一直以威力大,射程远,穿透力强著称。不过法国炮的丢人,正式320MM的加纳炮,由于日本人错误的思想,四千多吨的战舰上布置320MM口径的重炮。这样的结果自然就是......
在欧洲,法国的直射炮(加农炮)一直都是最优秀的,只有德国在19世纪后期才赶上。而曲射炮方面最优秀的是奥地利。
akagizuo
发表于 2011-3-30 13:26
风之旋律 发表于 2011-3-30 13: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法国舰炮一直以威力大,射程远,穿透力强著称。不过法国炮的丢人,正式320MM的加纳炮,由于日本人错误的思 ...
三景舰在大东沟到底打了几炮?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1-3-30 13:42
本帖最后由 蒸汽装甲舰 于 2011-3-30 14:03 编辑
法国炮先是被英国炮压低一头,19世纪80年代开始又被克虏伯超越,穿透力大这一评价,在20世纪以前是没有法国炮的份的。
1880年前后各国27-28厘米级别主力舰炮的炮重及炮口能量比较:
法国 270mm后装线膛: 炮重51040磅 能量6596英尺·吨
意大利 阿式279mm后装线膛:炮重55800磅 能量6300英尺·吨
德国 克虏伯式280mm后装线膛:炮重60500磅 能量8960英尺·吨
英国 阿式279mm前装线膛: 炮重56000磅 能量6415英尺·吨
奥匈 克虏伯式280mm后装线膛:炮重60500磅 能量9473英尺·吨
俄国 克虏伯式280mm后装线膛:炮重57280磅 能量5844英尺·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