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73
主题8
精华7
积分1126
金钱337
贡献70
阅读权限90
注册时间2010-9-27
最后登录2024-10-22
在线时间69 小时

上士
 
|
本帖最后由 xike1 于 2012-11-8 12:17 编辑
注:本文为原创架空文,其中出现的历史人物、事件为借用性质,不代表真实历史。本文作者为Xike1,首发地为百度空间http://hi.baidu.com/0hcwu/item/dab6e3dec2b334e7b3f777a8,时间为2012年11月8日。尊重劳动成果,如需转发,敬请注明作者或出处。由于行文较长,请勿插楼。
静默之白隼
——白尾鹞/隼级驱逐舰
在30~40年代象国海军序列中,有一级与青级驱逐舰大同小异的驱逐舰。它改进自“疯子”之手,完成于象日战争之后;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它默默无闻,但还是忠实地执行了自己的任务。在蓝色的大海中,必有一朵属于它的白色浪花——白尾鹞级驱逐舰。
疯子的执笔
青、白炽级相继服役给象国海军驱逐舰队注入了新血液。青级建造到第5艘时,海军部要求针对使用中发现的一些不足和问题进行改进。此时原设计师铎-震德年事已高,因此工作交由其助手阿里尔接手。军方要求保证火力、不对船体进行大规模修改(维持船厂后继舰的建造速度)情况下,修正其航海性能不足的缺点。
阿里尔为人高傲、激进且好用新技术,而且脾气耿直暴躁(军方代表因坚持保留的8米军官艇浪费了大量空间而被他“竖起中指,用扫帚轰出了设计局”),被同行绰为“疯子”;但他大胆细心、见解独到,是一个让人又敬又畏的设计师。为达成任务要求,他对各方面都进行了调整,尤其是缩小了舰桥尺寸方面——包括降低高度、改变支撑钢管位置等;武器也进行全面精简,中部一座主炮被去掉,前两座炮改用较轻的的方形盾。原青级上的Z主炮因位置较低,容易受到大浪影响而被移走,安置在拉长的后舰桥舱上,保证了高海况下的战斗力。由于当时已有四联鱼雷管和高强度鱼雷可用,他将三联改为四联,使鱼雷总数不不变情况下节省了一个旋转座,品形布置的发射管使鱼雷单舷齐射数达到8条。另外,通风管、探灯基座等不必要的高度都被裁低,内部隔舱还进行了重新划分,合并了一些舱室。
改进方案代号为1403G,原设定改进时间为15天,然而疯子阿里对这个“丝毫不能展现能力”的工作相当不屑,据说他“撇了撇满箱子蓝图,给惶恐不安的部下放了10天假,其中5天给自己的猪(阿里尔的宠物)搭了个新窝棚,然后给一个农夫割了5天麦子,再用最后5天完成了工作”(伊尔赫-麦提,阿里尔助手和60年代海军设计总监)。修改过的方案在稳定性、适航性等方面都非常优秀,可以轻松应对在6级海况下的航行。不过军方稍有不满,主要是武备被削弱的缘故,不过在建造价格、船体重量、总工时统统下降,稳定性、适航性集体提高情况下(从某方面看也算是切合了“舰队驱逐舰”标准)还是接受了方案,1403G首舰顶替前一级驱逐舰第八艘预算,于1932年4月在象国资历最长的船坞——帝国黑水船厂开工。
“隼”号,1932年
诸元性能
新舰改进自青级,总尺度为101.2×10.3×3.5,但因减少武器、隔舱精简,总排水稍微下降,常备排水1540吨,满载为2057吨。动力系统仍然是3锅炉2轮机配置,最大速度36节(最大速度为36.7),14节时续航4100海里,配给人员165人,其中13名军官,77名士官。
该舰武器同青级类似,4门B-17式主炮以2-2形式分居前后,全部主炮都位于艏楼甲板高度上,减轻了海浪带来的困扰。B-17式炮是带有英式血统的制式120毫米炮,隼级是最后一型列装该主炮的驱逐舰,尽管这种炮射速、威力都比不上后来的瑞典火炮,不过考虑到库存和重量等因素没有装备。
舰体中部是三座品形布置的四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前单座置于二号烟囱后方,后二座则分居舰体两侧,总共携带12条鱼雷,没有备雷再装。907鱼雷的雷体强度使鱼雷发射高度大为增加,这也为节省舱面空间提供了便利,在抬高的一号鱼雷管下方是两条鱼雷填装轨道,以方便在港口装填时移动。实践证明,两舷布置鱼雷管并不科学,不仅增加被弹几率,而且容易在航行中被大浪打坏,只是在“不对船体进行大规模修改”要求下予以保留。此外,基于明岛冲战役的教训,全部同级舰都在建造途中就加装了一座气动抛射式反潜深弹。两具破雷卫布置在舰尾,点缀性的两挺7.7毫米机枪则安装在舰桥两侧的耳台上。
“游隼”号,1935年
相对之前的青级,舰桥是隼级的最大改动之处。为减小船头方向海浪拍击,桥楼稍稍后移,战斗舰桥之上撤去天面平台,改为前方带挡风玻璃的敞开式布置(可拉上帆布挡雨),底部的支撑钢架大多被撤去,在力点平衡处一根粗大结实的钢管支撑着整个上层结构。烟囱的位置有些许变动,舰载小艇则集中以增加开阔空间。后舰桥则向前后延长,这样既保障了火力发扬,又增加了一些可用舱室。另外,在鱼雷管间的航海测距仪下方本是散热管出口,但阿里尔在这里布置了备用舵盘,使这里摇身一变成了个应急操舵室,这个新颖的设计得到诸多好评,也成为之后象国驱逐舰的标准布置。
1932年12月11日,1043G型驱逐舰在帝国黑水船厂7号渠下水,命名为“白尾鹞”号,这是一种敏捷凶悍的中体型隼鸟。该级舰最终完成6艘,其中三号和六号舰是交由高岭一家民间船厂建造的,由于全以隼禽命名,通常被称为隼级。
服役历程
“白尾鹞”号服役时象日战争已经结束,象国海军因为大败进入短暂的消沉中,该级舰也在港口中无所事事地数月之久。随后,重振士气的象国人开始进入转型期,这级新式战舰也投入到大强度的训练中。空中威胁越来越大,给军舰提供有效对空武器已成趋势,对在象日战争中吃到过日本飞机轰炸的象国海军而言印象更是深刻。因此到1935年时,所有同级舰都在烟囱两侧加装了两座单管维克斯40毫米机关炮(QF 2Pounder MarkⅧ)。不过这种高炮弹道弯曲、散布奇大、威力不足,使之无法成为一种有效的对空武器。不过在当时可是不可替代的小口径对空速射炮,这一直到1937年23毫米炮服役才得以替换。
单管40毫米炮,该炮曾是隼级的制式防空武器。
青、隼一直是30年代中后期象国海军最为活跃的驱逐舰之一,训练、执勤和护航任务中都很容易看到它们的身影,例如1936年岸防军“威海”号载机补给舰出海进行起降训练的12天里,作为护航舰的就是两艘青级和“赤雕”号,而1937年“史恩诺”号航空母舰服役后,“泠”号一度作为直卫舰陪同训练。
隼级经历了30年代中期象国海军最严重的灾难之一,即1936年的“岚风”号鱼雷爆炸事故。1936年5月17日,该舰在以“忠诚”号重巡洋舰为首的5舰在黑水港外进行鱼雷操作训练,晨9时11分,其左舷携带的鱼雷突然发生巨大爆炸,至少8条鱼雷在15分钟内被接连引爆,剧烈的爆炸使“岚风”号龙骨歪曲,舰体中部形成直抵水线的破损,——不过神奇的是,该舰在爆炸后竟仍然漂浮在海面上,没有沉没!确定危险过去后,重巡洋舰用钢缆将它拖回黑水军港,事故造成20名官兵被当场炸死,17人失踪,70人不同程度受伤,舰长在抢救时牺牲在火灾中,军舰也被判断为无修复价值而报废。因事故目击人已尸骨无存,只能从外部条件切入寻找缘由,最终将原因锁定在了鱼雷上,推测为907鱼雷的电子点火装置密封性不足,在长期海雾缭绕环境下遭到盐蚀,最终变成直结引信而酿成悲剧。事故以英雄名义厚葬战死官兵收场,为平息事件对海军带来的创伤,天启帝专门慰问了幸存舰员。被确定引发事故的907鱼雷后来进行稳定性改进,不过这种鱼雷很快就被更新的920型替代了。
30年代后期,隼级针对对空火力不足的缺点再次进行加强,当时太平洋地区海军的驱逐舰主炮都已经具备对空能力,小口径炮也更新换代,象国驱逐舰也开始了逐步升级,只是这次升级的决心远没有像反潜武器增加那样坚决。1938年,120毫米炮配备延迟引信的对空榴弹,对空射击诸元由附属在3米测距仪上的一个简单测高仪提供,不过这种炮仰角只有30°,敌机来袭时只能进行一次射击,效果寥寥而饱受诟病。指责者指出,当时B—21等具备较优对空能力的两用炮的储量已经可以满足换装,而隼级的改进型上也安置有76毫米高炮,是海军在“对海还是对空”上的犹豫造成了这型驱逐舰的无力;可实际情况则是,当时新服役的舰队驱逐舰都已经装备可以对空的主炮,而一个更为前卫的计划——专用对空驱逐舰林冬级也在同年开始设计,海军没有经费和必要去改进一型“即使改进后也不会提高太多”的载舰,因此也就没有下大力气。相对大口径对空炮,小口径炮的换装则是真正落实的对空武器:两座新式的双联23毫米炮替代了不中用的40毫米炮,使该舰具备了相对可靠的对空反击能力,另外舰桥两侧的7.7毫米机枪也被新式双联12.7毫米机枪替代。象国和日本关系恢复后,隼级也曾考虑过换装更强大的533毫米鱼雷以应对“前出太平洋的战斗任务”,不过随着之后战事展开而搁置了。
“矛燕隼”号,1939年
1941~1943年间的国内局势反复,该级舰仅仅是严阵以待,但却没有真正能发挥的时候。对日本宣战后,1944年中期,“白尾鹞”、“泠”、“矛燕隼”随南进舰队(一艘航空母舰和16条护卫舰)出击法属印支,扫荡日本沿海巡逻队并炮击了沿岸工事。遵照战前签订的《日法防卫协约》,法印当局派出“拉蒙德·皮克基”号(La Motte-Picquet)等舰迎击,但这艘装备8门152毫米炮的轻巡洋舰在强大的象国舰队威慑下只能作壁上观而不敢向前,“矛燕隼”号在接近西贡时被日本陆军战斗机炸伤。其他两舰则在随后同主力舰队进入太平洋参与马里亚纳海战,但在抵达目的地前战斗已经结束,没有发生战斗。出于马里亚纳海战的考虑,两艘隼级在返回后加装了更多的高炮,“白泠”号还拆掉了Y主炮,取而代之的是一门76毫米高炮。
“泠”,1944年
联军登陆冲绳时,“游隼”、“白泠”、“赤雕”三舰参与作战,三舰在对陆炮火支援中发射炮弹共1700发,但对铺天盖地来袭的特攻机却束手无措,加强防空火力成为异常紧急之事。受到青级改装舰“岩鹨”号的影响,为准备即将到来的九州、本州登陆战,象国准备将20艘以上的旧式驱逐舰进行类似改造以加强舰队防空能力。隼级的改造方案很快敲定,改造后其将拥有4门100毫米炮和14门23毫米炮,对空火控机制也配套安置;不过图纸上并未见对到空警戒雷达,估计与分配任务有关。但随着日本投降,改造计划全部终止,一艘都没有落实。
战争结束后,由于舰龄较长,可升级余地较小,隼级与青级一样都被列入快速退役节省经费序列中,其中三艘“矛燕隼”、“赤雕”、“游隼”远售南美,另三艘则在1947~1949年间被拆毁。
隼Ⅱ级——凶鸟级驱逐领舰
自1917年后,象国已经16年没有建造驱逐领舰,而之前建造的,无论是龙燕还是蓝鸟级都逐渐陈旧,负责护卫任务的新驱逐领舰被提上日程。新舰方案设定用来顶替1916年建造的龙燕Ⅲ型舰队驱逐领舰,也是在隼级基础上改进。阿里尔对这种琐碎杂事大为不满,结果又是放了几天假,惹得其他部门一片议论:“那谁为什么那么多额外假期?”
驱逐领舰必须担负指挥和带队任务,因此需要对一些细节进行重点加强,例如通讯和旗舰功能。设计任务在1933年下达,这次海军特别提出不能削弱炮战火力,并使该舰得到一定的对空能力;不过最终图纸再一次让他们满脸惆怅,阿里尔——即使这位设计师受到卡鲁斯和天启帝器重,但海军代表这次再也无法压抑怒气,“那个混蛋竟然撤掉了鱼雷!”代表的怒气显然并不是来自方案的不合理,而是对自己被耍的一种无奈。设计师反倒找到海军部长,理直气壮地痛陈海军代表“我留学时(他)还在穿开裆裤,现在却有资格指手划脚”,得益于强硬的后台,这个先告状的恶人毫无疑问收到效果,一位新代表被派遣下来,他除了具备相当丰富的工程知识外,最关键一点,他是阿里尔指定的。
重新设计后方案的一号鱼雷发射位置被76毫米炮替代,新驱逐舰拥有4门新式的B-21型120毫米炮、1门76毫米炮和2座四联装鱼雷发射管。进行裁撤是不可避免的事,阿里尔回应驱逐舰舰员厌恶了“在厕所一般狭窄的舱室里战斗”,新舰舰桥重新修正,这个雄伟壮丽的梯形建筑横跨主甲板两侧,容纳了一整个作战指挥舱以及配套的设备。为了安置巨大的舰桥和尺寸较大的120毫米炮,该级舰的上层建筑改动较大,短首楼拉长,前烟囱由趋中改为趋后,位置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总体变化较大。
“凶鸟”号,1934年
1936年首舰“凶鸟”号完工后激起巨波,军队高层和民间评论机构对这个宫殿般辉煌的舰桥目瞪口呆,随后是铺天盖地的口伐笔诛和冷嘲热讽,它对“驱逐舰应该是小巧轻便的”传统观念提出挑战,特别是又撞上了1935年友鹤大翻船、全海军整理大高潮,军方指责阿里尔倒行逆施,置舰员生命和现实于不顾且要审判他;必须强调一点,青、隼级的优良稳定性在1935年大检修时被判断为“不需改进的A类舰”,这样改进将该舰的优点付之一炬,而成为在海浪中抬不起头的丑八怪。不过实际情况是,即使改装巨大舰桥后,隼Ⅱ型也比白炽级更佳,这在试航时就得到了考验。首舰完工后前往天健外海公试,抵达预定地点时遭遇短时间5级交叉风袭击,同航支援舰操舵困难,而新舰却没有出现大问题,反而在风平浪稳后还跑出36.3节的航速,把所有的指责直接顶了回去。只是迎风面大,强风转弯时灵活性不及小舰桥,只不过这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事了。
该级舰通常归类为隼Ⅱ型,或依照首舰命名称呼为凶鸟级,总共建造9艘,战斗力与同期的美国马汉级(Mahan Class)相当。随着战事发展,强化防空大势所趋,而“舰队驱逐舰”这种充当主力舰队护航任务的轻型舰只的炮战任务也并不紧迫。23毫米炮1937年就成为该舰的有力对空武器,而到1943~1944年,凶鸟级各舰都进行了较大改装,对空能力不足的120毫米炮被制式100高炮替代,76毫米炮拆除,腾出的空间得以让鱼雷管中线串联,这个长期受到海浪困扰的装备终于被安排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上。
马汉级驱逐舰,该级舰与凶鸟级为同一时代产品,尽管二者吨位、尺寸相近,但由于使用思想的差异,各方面都有较大不同。
“重明鸟”,1945年
凶鸟级驱逐领舰的服役历程与隼级相仿,战后大部分在50年代初被拆毁。值得注意的是,该级舰是象国海军最后一型带有英式风格的一线驱逐舰,也是他们第二代和第三代驱逐舰的分水岭。就在其建造的同时,象国驱逐舰的风格已经日趋完善和定型。而在战斗力方面,特别是美、日驱逐舰都日趋大型化的大背景下,4门主炮的火力无疑难以匹敌,吨位更大、火力更强的舰队驱逐舰逐渐提上日程。
除了设计中的轶事外,该舰还有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即没有延续禽鸟的命名传统,而是改用神话中的禽类名称,例如首舰为“凶鸟”,此外还有“凤凰”、“英招”等等,也算是海军中独特的一族了。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