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2-1 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3-2-1 13:26 编辑
找了点资料,给此帖盖棺定论吧
北卡的水平装甲总厚度如下,内侧7.07寸(180mm),外侧7.7寸(196mm),跟1楼的计算结果相同(排除换算问题造成的误差)。主水平装甲的材质暂时不确定。
内侧:1.45寸(37mm)的STS(上甲板)+3.6寸(91mm)的Class B(主水平装甲)+1.4寸(36mm)的STS(背板)+0.62寸(16mm)的STS(下甲板),总计180mm
外侧:1.45寸(37mm)的STS(上甲板)+4.1寸(104mm)的Class B(主水平装甲)+1.4寸(36mm)的STS(背板)+0.75寸(19mm)的STS(下甲板),总计196mm
南达的水平装甲总厚度如下,内侧8.175寸(208mm),外侧7.85寸(200mm)
内侧:1.5寸(38mm)的STS(上甲板)+5寸(127mm)的Class B(主水平装甲)+0.75寸(19mm)的STS(背板)+0.625寸(16mm)的STS(防崩落层)+0.3寸(8mm)的STS(下甲板),总计208mm
外侧:1.5寸(38mm)的STS(上甲板)+5.3寸(135mm)的Class B(主水平装甲)+0.75寸(19mm)的STS(背板)+0.3寸(8mm)的STS(下甲板),总计200mm
北卡与南达的装甲布置图,南达上用红色框圈出的是防崩落层,注意只有内侧才有防崩落层,下面那层8mm的是下甲板。
衣阿华的水平装甲总厚度如下,内侧8.8寸(223mm),外侧9.2寸(233mm)
内侧:1.5寸(38mm)的STS(上甲板)+4.75寸(121mm)的Class B(主水平装甲)+1.25寸(32mm)的STS(背板)+0.625寸(16mm)的STS(防崩落层)+0.625寸(16mm)的STS(下甲板),总计223mm
外侧:1.5寸(38mm)的STS(上甲板)+5.8寸(147mm)的Class B(主水平装甲)+1.25寸(32mm)的STS(背板)+0.625寸(16mm)的STS(下甲板),总计233mm
衣阿华的装甲布局图,注意图中未标出背板的厚度。用红色框圈出的是防崩落层,只有内侧才有防崩落层。另外下甲板的厚度标为13mm,与上述资料略有出入。
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衣阿华设置了横向一道,纵向两道,共三道的防崩落层(红色线条),厚度同样为16mm。立体的防崩落层与其下方的下甲板(橙色线条),共同起到了抵挡崩落碎片的作用。
当衣阿华级面对水平方向的威胁时,起到防护作用的装甲为上甲板+主水平装甲+背板(厚度足够大,且为STS)。而更下方的防崩落层与下甲板则能有效挡住崩落的装甲碎片。
衣阿华级的水平装甲有效防护厚度为:
内侧:1.5寸(38mm)的STS(上甲板)+4.75寸(121mm)的Class B(主水平装甲)+1.25寸(32mm)的STS(背板),总计191mm
外侧:1.5寸(38mm)的STS(上甲板)+5.8寸(147mm)的Class B(主水平装甲)+1.25寸(32mm)的STS(背板),总计217mm
这个数字已经接近于大和的水平防护了
而对于舷侧防护而言,衣阿华的主装是12.1寸(307mm)/19度倾斜的Class A,背板为0.875英寸(22mm)的STS,背板与主装甲带之间灌有约50mm厚的水泥。此外,主装甲带外侧的那段船壳是特别加厚的,是38mm厚的STS,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主装以下则是同样19度倾斜,厚度自12.1寸(307mm)至1.625寸(41mm)递减,向下延伸至舰底的Class B,背板同样为0.875英寸(22mm)的STS。
其防护的设计要求,是能够抵御自1万8码距离上,以16/45发射的2240磅炮弹;或自2万码距离上,以16/45发射的2,700磅炮弹。依照美国经验式,其防护效果至少相当于17寸的垂直装甲,绝不能算弱。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