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44突击步枪 于 2011-6-19 15:04 编辑
1021型岸防炮舰
--Type 1021 gunboat of HCMS
岸防军是象国海防体系中的一个特殊分支,其专司海岸、内河水系等的防御、巡逻工作,掌管着岸防舰、江河炮舰、巡逻舰艇、海岸重炮等近岸防御武器,所使用武器以海军制式装备为主,也有一部分陆军装备。与其他国家岸防部队隶属海军不同,象国岸防军是一个独立的兵种,拥有专属指挥和调度机构,地位与海军正规部队相当,平时各司其职,紧急情况下可归入海军的指挥下。之前岸防军还拥有自己的军费,德·耀摄政后,为减少争论纠纷,强制规定岸防部队经费为当年海军的10%~12%。
背景和性能
1914~1918年间,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得正酣,远处东方的象国海军身居战火之外,却通过对欧洲国家输出原料和各种军需品致富,民计民生空前高涨,军工、轻工也得到长足发展。1915年,原用于近海巡逻的983型岸防舰(“白恩”级,1885年服役)已严重老化,由旧式驱逐舰转来的岸防舰又比较磕碜,因此有必要用一型新的岸防舰来接替,这就是1021型岸防舰。
1021型岸防舰由旅英设计师穆-宏恩主持,岸防军要求该舰能延续983型岸防舰的任务,不过考虑到中远海的巡逻护航任务,必须要增加续航力。在此之前,象国岸防舰一般只在800~1000海里范围内活动,新舰则需要将续航力增加到1700~2000海里左右,使用上只要求能对抗中低烈度冲突,例如打击海盗等。设计在1915年底完成,该舰尺度为65.2×8.2×2.75米,标准排水量610吨,舰形大体上延续驱逐舰的短首楼外形,舰桥低矮,上方布置了测距仪等设备和海图室等。上层建筑分为三段,分别是首楼、烟囱甲板和后甲板。烟囱甲板上布置了二号主炮,后甲板则有一个探照灯平台和三号主炮,每两个分段之间布置了下层舱室的散气口。这种分段式上层结构也是象国舰只设计的一个特点之一。舰只完成后很快通过审核,随即投入建造,首舰在1916年年中完成,命名为“安吉”号,因此也被外界称为“安吉”级炮舰。完工时的1021型炮舰配备92名舰员。
由于不以强大对手做目标,1021型炮舰装备了3门102毫米炮作为主要武器,它们同由舰桥上的一具1.5米测距仪提供射击数据。102毫米炮改进自英国MK V型炮,该炮炮重14千克,仰角20°,射速10~15发/分,射程10500米,高爆弹重24.3千克。该炮在1914年完成,之后成为英国一战中的中小型舰艇标准配炮。象国在1915年引进两门该型火炮,随后开始进行仿制并开始列装,还曾打算用作驱逐舰的主炮;不过鉴于当时日本海军已经开始在驱逐舰上使用120毫米炮,威力较小的102毫米炮权衡之后被舍弃,转而装备岸防舰和岸防部队使用。除主炮外,1021型舰还在舰桥上装备了两挺7.7毫米机枪,主要用于平时警戒。
由于是辅助舰艇,1021舰动力系统没有追求高效率的燃油动力,而是用了两台传统的燃煤锅炉,配合两台直立三胀往复式蒸汽机提供动力,输出功率1500马力,航速16节,载煤220吨,以10节航速可续航2000海里。以今天的眼光看,使用这种陈旧的动力根本没有好处,不但舰面上要布放大量通风管进气,这种体积巨大的机件还会挤占下甲板的空间。况且,当时燃油锅炉和蒸汽轮机都已经在使用和成熟,摄政王也已经同意考虑舰队燃油化,因此可说没有必要如此选择。关于为什么选择这种动力上,穆-宏恩后来解释道:“主要是经济性和可靠性方面。另外,为主力舰队节省燃油也是必须考虑的。”
初期行动
1021炮舰准许建造12艘,以每年三艘的速度开工。至1921年前全部完成。菲律宾战役期间,这级新锐岸防舰中7艘前往南洋执行护航和炮击任务,1923年10月19日,“大林”、“江城”号两舰临时编入德·雷宪海军少将麾下,伴随“海元”号战列轻巡洋舰夜袭甲米地(Cavite),但因消息透露,菲军提前转移而未能达成目的。各舰随之轰击陆上目标,两艘岸防舰在持续40分钟的炮击中各消耗炮弹1000发,对陆上目标造成较严重损毁。
由于德·洛恩亲王对海军的支持,致使三月之荒前海军众多部队的信念产生混乱,动乱准备期间有超过2/3的海军部队忠于德·洛恩,这支强大的部队本有希望帮助他在四个月内解决战事,当时情况不明,更多人受到蒙蔽,中央方面情势危急;但是,在德·唯郡主保护皇太子奇迹般穿越先祖之路返回皇厅,揭露洛恩暴行后情况得到全面改观。洛恩匆忙提前举事,岸防军司令总长唐-石岩少将立即宣布效忠中央皇室,下令岸防军封锁执掌的各个港口、强行接管其中海军舰只,一度使两军剑拔弩张,但也极大控制了海军对战局的作用。误会冰释后,海军和岸防军携手共进,1021型各舰也迅速行动,全数投入反叛战中,它们大多两艘一组,布置在江河防线上阻滞叛军攻势,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不过在战时早期,中央军和各地支持军准备不足,战线一度溃退,“大龙”号在朝南战役中拼死抵挡对手进攻,受到各种重炮围攻沉没,成为该级损失的第一艘舰只;而在溃逃中,“东八”号不慎搁浅,无法救助废弃。之后的礼山要塞防御战中,“北头”、“金刚里”、“长风”号联合出击,配合炮台给对手以重创,直接奠定了本战役的胜利。礼山防御战是反叛战中的第一场胜利,给苦苦抵抗的中央军带来巨大的精神鼓舞,三舰也在战局平定后得到了皇室的嘉奖。其他各舰在战斗中各有负伤,所幸并不严重。
象日战争中,该级舰未能参与远在公海的正面战场,但还是尽职履行了自己的使命,巡防海岸、阻止渗透等任务,“长风”号后来还负责为返回的“龙再”号编队领航。
历史改装
岸防军承载着与海军近乎一致的使命,因此其舰只服役时也会随时代需求而进行改装。在服役史上,1021型舰也进行了各种大小改装。数舰都在20年代初于舰尾增设了一挺双联12.7毫米机枪和数个反潜深弹投放台,而随着服役时间加长,它们更大规模的变动的也逐渐展开。三月之荒后,性能完善的9舰都各自进行了改装,其中“金桥”号在1927年以一门76毫米高炮换下了尾部102毫米平射炮,“北头”号在1931年被改造为一艘可载52枚水雷的布雷巡逻舰,武器也改为一座维克斯双联40毫米机关炮;进入30年代后,各舰武装趋向于平高两用化发展,“郝河”号的二、三号主炮都被76毫米高炮替换,而为了增强对潜能力,该舰不但在舰底装上了被动声纳,同时还在舰尾增加一座深弹抛射机。“长风”号出于同一思想进行改进,不过它却是以两座维克斯40毫米炮替下了102毫米炮,原因是象国人认为该舰可以用深弹将潜艇逼出水面,而这种小口径高炮的穿甲弹也能对潜艇内壳产生致命杀伤(实际情况当然是令人大失所望的,这是后话)。
30年代末,日本对象国的海防压力越来越大,为防象日战争悲剧重演,岸防军参谋长西重-善岸防少将提出“限制性雷势”议案,议案核心是海军、岸防军联合出击,用15万枚水雷在黑水、潜鲸、黑龙、汕禹、龙头岩等33处紧要水道上布下点状雷幕,一旦敌军出击,则再以链形水雷封堵各雷幕之间,这样既可达到阻滞敌军的作用,也可在战时将敌军引诱至雷区进行歼灭。该议案得到众多岸防军官和海军军官的赞同(主张运动战的阿-嵩山对此保留了意见),因此“秀山”、“兴工”号两舰以“北头”号为基础进行了紧急改装,成为可携58枚水雷的布雷舰,舰首则保留一门76毫米高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象国重心越发倾向海军,致使岸防军1941-1943年间的军费减少至当年海军总军费的5.5%~6.3%,引得一片哗然。但即使是这样,岸防军还是想方设法改善了手头兵力的配置,1021型各舰也纷纷得到了加强,增加高炮等对空武器。其中“金刚里”号较为夸张,该舰得到黑水船厂自行制造的几个共鞍双联装76毫米炮架,使得该舰成为象国海军二战中唯一一艘装备双联76毫米炮的舰只,对空火控设备也得到了更新。除此之外,岸防军还搞来了两座双联23毫米炮,并在舰桥前部增加了一座12.7毫米机枪。大改装使“金刚里”号外观上焕然一新,成为一艘对空能力较强的炮舰。
归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象国直至1943年才参战,而且因战斗发生在远海,各舰无法参与,只是每天兢兢业业地负责各自岗位和任务。二战之后,这些舰只都已经非常老旧,逐渐退出现役。综述而言,负担在这些小型战舰上的是比主力舰更重的任务--包括护航、训练和警戒等。这些任务虽强度不大,但异常繁杂、枯燥,也远没有主力战舰前出远海、轰击敌舰那种畅快和成就感。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仍然日复一日地巡弋着自己的航道上,注视着每天都一样的光景,任劳任怨,这也是军人作风的最真实写照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