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12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13-6-30 12:10 编辑
第三型16英寸岸炮为25倍径的M1920的榴炮,身管重195300磅(88580千克),膛线缠度不明,配置M1920旋转炮盘后全重约900公吨。弹重2100磅(955千克),初速1950秒尺(594秒米),最大射程24500码(22393米),射速每分1发。
本型共有4门安放在维吉尼亚州海滩镇士多锐堡,自1922年服役至1947年。
兵工厂内装在旋转炮盘上的M1920炮:
安放在士多锐堡旋转炮盘上的M1920炮:
士多锐堡炮兵装填M1920炮弹药:
安放地点不明的M1920全景,可能是三地胡克试射场:
以上三型16英寸火炮都是纽约州瓦特尔弗列特兵工厂为陆军岸防部队开发的。
第四种岸防16英寸炮是海军型。由于列克星顿级及老南达科他级计划取消,华府海军造炮厂在1918年试制1919年量产的MK2/3(陆军称MKII/III, II/III两者仅有衬套差异)舰炮从未上舰服役过。
该炮总共造了71门,除了4门留做测试外,有20门在1922-1924年移交给陆军岸防炮兵,配置M1919M1/2/3/4/5旋转炮盘成了陆炮充实重点港岸防卫。最先完成部署的有巴拿马运河区的库比堡与夏威夷的欧胡岛巴瑞特堡炮台,炮位均为露天巴拿马式环射炮座。其余造好的MKII/III本来打算用在衣阿华级,但由于舰体及炮座设计未能配套,海军决定新造MK7炮,于是剩下的MKII/III从1938年起也陆续移交给陆军以便加速武装对应紧张局势。至1945年共有20座由双门16英寸炮所构成的100系列炮垒在美国本土各主要港口区完成部署,此炮垒为加强混凝土造碉堡,配置M1919旋转炮盘的火炮只有炮管伸出发射窗廓。
由于数量众多,海军型也是大多数现存16英寸巨型岸炮照片的主角。1950年代港岸防卫的概念从对海改成防空,这些大炮遂被地对空飞弹取代而沦做废铁。目前硕果仅存的4门量产身管分别位在华府海军工厂(MKII, 身管编号111),维吉尼亚州达格林海军水面武器中心(MKII, 编号96&100),以及马里兰州陆军亚伯丁测试场(MKIIIM1 编号138)。
本炮身管为50倍径,96条右旋膛线,缠度M0为50渐减至25倍径,M1则为等齐25倍径一圈,重287000磅(130182千克)。
舰炮使用6包共700磅(318千克)射药发射MK3重2100磅(955千克)穿甲弹,初速2800秒尺(853秒米),射速每分2发。
岸防炮使用6包共648磅(294千克)射药发射MK12重2240磅(1016千克) 穿甲弹,初速2650秒尺(808秒米)。
岸防炮使用6包共672磅(305千克)射药发射MK3穿甲弹,初速2750秒尺(838秒米),岸炮射速每分1发。
舰炮弹药射程纪录不详。
岸防炮在仰角820密位(46.125度)发射MK3弹射程44680码(40855米),在仰角815密位(45.844度)发射MK12弹射程45100码(41240米)。
这批舰炮正式服役纪录反而在陆军岸防炮兵,陆军有作少许修改,海军资料可能未必真确。资料应去岸防炮兵部门寻找。
安装于亚伯丁测试场转盘式测试炮架(Barbette Proof Carriage, s/n 1)上的编号138身管:
华府海军工厂的编号111身管:
安放在库比堡旋转炮盘上的MKII/III炮。由于巴拿马运河区面对两洋,有腹背受敌的威胁,故这种可360度环射的露天炮座设计被通称为巴拿马式炮座(Panama Mount):
1930年代末开始构筑可防御飞机轰炸与舰炮攻顶的100系列MKII/III双炮炮垒,下为士多锐堡四号炮台:
100系列炮垒两门炮标准间隔500英尺,下为土工结构两视图:
旧金山港区冯斯顿堡的MKII/III环射炮座,尚未构筑混凝土炮垒,射界360度:
冯斯顿堡的MKII/III混凝土炮垒,射界不足180度,发射窗廓内没有防护炮罩:
冯斯顿堡炮兵装填MKII/III炮弹头:
配置M1919旋转炮盘的MKII/III及铸钢炮罩模型:
纽约州长岛海峡英雄营区的MKII/III炮垒及铸钢炮罩:
洛杉矶港区麦克阿瑟堡的的MKII/III炮垒及铸钢炮罩:
旧金山港区克朗凯堡MKII/III炮垒,装设另一种钢板炮罩:
(完)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