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0-20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火炮 于 2012-10-22 14:00 编辑
一战后各国发射药的进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英国和法国得到了国无溶剂发射药这一技术成果。此后两国都研究和学习了RP C/12型发射药,并在其基础上相继开发出“自己的”SC型和SD型无溶剂发射药。
德语POL=无溶剂火药,法语SD=无溶剂,英语SC=无溶剂柯达火药。
法国
一战期间大部分国家没有足够正确地估计硝化甘油发射药。比如虽然法国在发射药发展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在大量生产中还未能运用自己的成果。它仍旧依恋于自己古老的硝化纤维带状BM型发射药,用于自己几乎所有的火炮。在此期间内这种发射药唯一的改进项目,是一些138.6毫米炮所使用的发射药中加入了氯化钾,以降低炮口焰(闪光)。
尽管有了德国无溶剂双基发射药RP C/12的配方表以后,法国人还是过于谨慎,没有大规模应用双基发射药。法国为硝化甘油的压延加工建造了专门的工房,这些工房实际上是一些十分坚固的塔。而且一直到1930年代开始,才在一些为数不多的重炮中使用硝化甘油发射药,包括海军的380毫米和330毫米的大口径舰炮。
法国为大口径炮制造的无溶剂发射药以SD命名。事实上这种发射药的成分和含量比例都与德国RPC/12类似,包括64-65%的硝化纤维、25%的硝化甘油和8-9%的中定剂,外形也是制作成单管状颗粒。与BM型发射药相似,其产品代号是由SD后加一个大概标识颗粒尺寸的数字,其中SD19用于330毫米炮,而SD21用于380毫米炮。SD19外径约14毫米,内径约4毫米,SD21尺寸稍大。
英国
英国化学家在1927年研究了德国一战时期使用的RPC/12型无溶剂发射药之后,发展了一种比自己的MD、MC型发射药更加稳定的无烟火药,称为SC型(solventless cordite,也被认为是solventless carbamite)。它主要是学习采纳了RP C/12的无溶剂制造工艺,以及使用德国中定剂(二乙基二苯基脲)来代替原先的稳定剂(矿物凡士林),并调整了硝化纤维和硝化甘油的比例。此后这种发射药迅速取代了旧的发射药,并成为二战期间最主要的发射药。
SC发射药首先制成圆柱形,但也有少数制成管状。SC型发射药的命名也是模具孔直径,但不同的是其单位为0.001英寸。管型颗粒的发射药使用两个数字标识,第一个数字是标明其外直径,第二个数字标明其内直径,其单位都是0.001英寸。典型的SC型管状发射药如SC T 100-40,HSC 和 HSCT型发射药如HSCT/K 134-055,K表示使用钾冰晶石作为中定剂。
SC型发射药的组成为49.5%的硝化纤维(N元素含量量12.2%)、41.5%的硝化甘油和9%的中定剂(也叫做carbamite),后者用作稳定剂。中定剂不仅改善了其稳定性,还减少了制造过程中的变形问题,这使其有更好的尺寸稳定性。这也使其可用作更大尺寸的药形,最大的型号是SC500,用于Mark VII 型14英寸多佛跨海峡大炮。然而SC型发射药比较硬,在压延成型时需要比MD型有更大的压力。
SC型发射药广泛应用于二战并且比过去的发射药安全记录良好得多,虽然胡德号的沉没可能要归因于它。
英国也制作了一种称作HSC(Hot Solventless Carbamite)或者HSCT(Hot Solventless Carbamite)的发射药用于6磅、3磅和2磅炮,其成分为49.5%的硝化纤维,47%的硝化甘油和3.5%的中定剂。
意大利
意大利由于缺乏纤维素,主要是生产巴里蒂斯型硝化甘油发射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意大利一直使用C型发射药,其典型组成成分为:68.5%硝化纤维,25.5%硝化甘油,5%凡士林,1%碳酸氢钠。这种发射药显然地来源于Elswick 公司的CSP2 ,化学组分类似于RP C/06。
意大利在1936年从Dinamite Nobel(代拿麦特-诺贝尔)公司引进了无溶剂发射药NAC、从Bombrini-Delfino引进了FC4。NAC发射药包含66%nitroacetylcellulose(此物为硝化纤维混入少量醋酸纤维),27%硝化甘油和7%中定剂。FC4是64%硝化纤维,28%硝化甘油,4%phthalit,3%中定剂和1%凡士林。
这些发射药的颗粒通常为单一管状设计,虽然50倍口径15英寸炮所用的在点火剂末尾也有一个圆盘状发射药,后者的作用可能是加速装药的点燃。战争期间还引入了添加氯化钾从而减少炮口闪光的发射药,被用于口径从120毫米到203毫米的火炮。
战后,意大利人采用了一种类似于美国海军NACO型发射药的单基发射药,型号称作M,比如M8或者M10。
日本
1920年,日本也像德国RP C/12型发射药一样,采用了把中定剂作为一种凝胶剂添加到其中的技术。到了1924年,这种发射药成为了日本海军的标准制式发射药,称为DC型(for Doku = Deutsch or German Cordite)发射药。此后进一步开发出了DC2型发射药。
大约在1938年引进了含有硫酸钾和水合纤维素的相当让人满意的无焰发射药,称作FD型,这种发射药据说能够可靠地消除140毫米炮的炮口焰,但是用于大口径炮则效果不够好。
日本发射药中代表颗粒尺寸的数字放在代表发射药种类的字母之前,单位为0.1毫米。比如80DC就是直径8毫米的线状无烟火药。
美国
一直到二战时期,美国战列舰主炮所使用的发射药仍然是硝化纤维单基发射药。
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Indian Head的海军发射药制造厂和杜邦公司都开发了无焰火药,海军发射药工厂还获得了好的减少炮口焰的传统发射药产品。然而无闪光特性只能依靠增加烟的生成量来获得,这会影响探照灯照明并影响火控,是舰队不能接受的。到1928年,军械局停止了抑制炮口焰的工作。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雷达的到来,烟变得不那么讨厌了,此时生成一些烟而换来的炮口焰的减少就变得非常有意义,在那时舰队也乐于接受无焰发射药了。但此时军械局早已积累了大量无烟发射药的存货。为了免于丢弃这些物资,军械局发明了一些手段将这些发射药转化成无焰发射药。
到了1942年夏天,海军发射药制造厂加入硝酸钾和硫酸钾消除炮口焰,以及加入少量石墨促进成粒。经过Naval Proving Ground广泛试验之后,终于在1942年九月确定了详细配方。这些无焰发射药被限定用于3至6英寸的火炮,不能用于更大口径。甚至在这些口径上这种发射药的表现也并不总是完美,因为炮膛会残留残渣。当高仰角射击时这些残渣可能引起堵塞后膛机构而引起伤亡。
为了消除这种危险,为海军发射药制造厂工作的军械局研究部门开发了一种无焰火药颗粒,被称作SPDF。这种新的材料由5-7%的硫酸钾混合入硝化纤维,像正常无烟发射药一样胶化,并压制成发射药颗粒,从而兼顾了令人满意的弹道性能和抑制炮口闪光的特性。这种类型的无焰药在二战结束时由海军发射药制造厂投入生产。
SPDB:一种很合有二苯胺的稳定化火药,of different lots. The purpose of blending is to provide a uniform index of ample size and desired characteristics from smaller remnant lots
SPDN:含有非挥发性物质以减少吸湿性的SPD火药变种。N代表nonhygroscopic。
SPDW - Reworked propellant intended for target use. Propellant is ground down, reprocessed and then made into new grains.
SPWF - Reworked propellant to which a flashless element has been added
SPDX - Water-dried SPD
SPC -:用二乙基二苯基脲(ethyl centrality) 做稳定剂的无烟发射药。
SPCF:一种无焰型的SPC
二战时期英国也从美国引进了一些硝化纤维单基发射药,是薄片或管状颗粒,用于标准的厄利孔20毫米机关炮。此外美国杜邦公司NH型和FNHP型不吸湿的硝化纤维-二硝基甲苯型多管状推进剂广泛地用于4英寸到5.25英寸炮。短多管grains of these propellants were particularly well-suited for bottle-neck cases such as those used for the 4.5 inch (11.4 cm) guns。NH组成为86%的硝化纤维(N元素含量13.15%)、10%二硝基甲苯,3%dibutylphthalate,1%二苯胺。FNHP与此的不同是少了2%的硝化纤维,多了2%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以及0.8%的硫酸钾。FNHP通常用于博福斯40毫米炮弹。
德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当好几个国家都在仿制一战后得到的德国RP C/12型发射药的时候,德国人却得出了一个结论,即认为硝化甘油发射药不是发射药中最好的一种。它有如下缺点:
1.其主要原料甘油主要是由油脂得来,或者通过得率很低的方法从糖制成。但是这两种东西都是在战时非常缺乏的重要食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由于缺少脂肪和糖的结果,几乎把所有的这些东西都用于制造发射药了。对于现代化战争的消耗程度而言,甘油的原料来源是十分缺乏的。
2.硝化甘油具有非常高的爆热,约1485千卡/千克,而且它是正氧平衡炸药,自身爆炸产物中含有氧气,会提高与其配料的火药的爆热,总的来说它相当于爆热1700千卡/千克。实践证明发射药的爆热越高,对炮膛表面的烧蚀作用也越大。当然了可以采用添加附加物和选取不同的配比来降低硝化甘油火药的爆热,但加入添加物的比例都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硝化甘油就不能良好地胶化硝化纤维了。严格来说仅仅硝化甘油与硝化纤维的比例为40:60时才能够保证良好地胶化,此时得到的无烟发射药有较高的发热量——1250千卡/千克。采用在其中加入添加物的方法,是不可能降低到800千卡/千克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会生成大量的烟雾。在德军中使用1250、1150、950和850千卡/千克的发射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于硝化甘油发射药的烧蚀作用显著,一些火炮采用《磨损修正值》来修正射击参数,即射手要根据身管的磨损情况改变表定射角。以等于表定初速的0.33%为修正单位,例如初速600米/秒的火炮,修正值为2米/秒。当炮管的状态改变时,磨损修正值不变,但若药室容积增大时,则磨损修正值也随之增加。这种磨损修正值的增加,射手是不得而知的,因为在战争中不可能时常重新测定,所以射手只能使用从前测定的磨损修正值。在使用高发热值发射药的意大利炮中,也有这一类很不利的现象。
3.硝化甘油发射药炮口焰较大,这在夜间射击以及现代航空侦察很发达的条件下是相当大的缺点,因为炮口焰会暴露自己的位置。当然,可以使用无机盐比如氯化钾、硝酸钾、硫酸钾、酸性酒石酸钾、草酸钠等等添加剂来消除炮口焰。这些物质或者加到发射药中作为组成成分,或者放在装药内作为“消焰剂”。此时炮口焰将被消除,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则是烟。炮口焰消除的越彻底,生成的烟就越多。但是当以硝化甘油发射药作为大威力炮的发射药时,炮口焰可能会多到无论如何也无法消除的程度。
4.硝化甘油自身的安定性就比较差,并且有二个凝固点,即14度和3度,在接近凝固点的时候它的安定性极差,制造过程不很安全。虽然制成的发射药安定性比较高,但在非常低的温度下发射时,有可能有接近爆炸的变化。
德国是一个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因为甘油的来源问题而影响了发射药的产量。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为解决甘油供应量不足的问题而寻找代用品。
早在一战期间德国人就研究过硝化乙二醇。硝化乙二醇与硝化甘油一样,对硝化纤维有良好的胶化作用,而且他们发现在代拿麦特中加入硝化乙二醇可以降低其冰点。但硝化乙二醇的挥发性很高,即使制成混和发射药之后也会不同程度的挥发,从而导致成品药剂中的硝化乙二醇含量逐渐降低。硝化乙二醇的爆热很高,达到1700千卡/千克,所以它挥发后会显著改变发射药的能量特性,因而就改变了发射药的弹道性能,显然这会严重影响火炮的射击精度。另外硝化乙二醇的毒性也很大,因为它的挥发,加工制造时工人中毒现象比较严重。
大约在1929年曾提出了更为合适的物质,即硝化二乙二醇,它是由两个分子的乙二醇结合而成的。它是I.G工厂制造汽车发动机抗冻液二乙醇的副产品,是用硫酸座接触剂而将氧化乙烯加入水中制得的,这个反应混合产物经过分馏,首先蒸馏出水,其次是乙二醇,剩下的就是二乙二醇。I.G工厂将二乙二醇发送到当时在德国唯一的位于莱因斯道尔夫的WASAG发射药工厂,后者对其进行了硝化。但当开始制造发射药时却发现硝化二乙二醇具有像硝化乙二醇那样的不良性质,工人相继中毒,并且制得的发射药中胶化剂的挥发性也较高,在弹道性能上是不稳定的。而后在柏林高等工业学校进行了分析实验,很快找出了原因,原来这种副产品是一种共沸腾混合物,是由少量的水、约1/4乙二醇和3/4二乙二醇组成的,所以用它来硝化,得到的产物中也将含有大约1/4的硝化乙二醇,而胶化剂的挥发性仍然是由于硝化乙二醇导致的。
共沸腾混合物是无法利用分馏方法来分离的,但这不是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进一步与氧化乙烯相互作用时,乙二醇能转化成二乙二醇。虽然在这个反应条件下二乙二醇还会与氧化乙烯继续反应,生成三乙二醇、四乙二醇等等,但在适当的时候停止加入氧化乙烯,就可以控制主要制得二乙二醇。这样在反应后分馏就可以得到几乎纯的二乙二醇,而剩下少量的三乙二醇。
从此,德国开始了用硝化二乙二醇代替硝化甘油的工作,并在1938年到1945年之间相继开发出了多种以硝化二乙二醇为主要成分的双基发射药。
RP C/38:69.45%硝化纤维(N元素含量12.2%),25.3%硝化二乙二醇,5.0%中定剂,0.15%氧化镁,0.10%石墨。
RP C/38N:68.72%硝化纤维(N元素含量12.2%),25.03%硝化二乙二醇,1.5%中定剂,4.5%甲基中定剂,0.15%氧化镁,0.10%石墨。
RP C/40:67.55%硝化纤维(N元素含量11.45%),24.6%硝化二乙二醇,7.5%中定剂,0.25%氧化镁,0.10%石墨。
RP C/40N:64.87%硝化纤维(N元素含量12.2%),23.63%硝化二乙二醇,0.5% akardite,7.0%甲基中定剂,0.15%氧化镁,0.10%石墨。
而在此前,则是在RP C/12的基础上开发出仍使用硝化甘油的一种双基发射药RP C/32。它由66.6%硝化纤维(N元素含量11.5%),25.9%硝化甘油,7.25%中定剂,0.15%氧化镁,0.10%石墨组成,用于包括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的283毫米主炮在内的一些火炮。
硝化二乙二醇完全没有硝化甘油的那些缺点:它的原料是乙烯,在德国取之不尽,不会影响食品供应;它的胶化作用比硝化甘油好得多,可以在更大的比例范围内(含量20-45%甚至可以更高)胶化,而硝化甘油只有与硝化纤维素40:60时才能保证很好的胶化效果;由于胶化效果好,它制得的发射药管更光滑,弹性也更大,能保证比硝化甘油发射药更为良好的初速误差,另外在压延机上加工时几乎完全消除了发火的现象,更加安全而且允许提高生产率;它的爆热比硝化甘油低得多,只有1100千卡/千克,因此可以制得爆热较低的发射药,能显著提高炮管的寿命;它的安定性比硝化甘油高,制造过程更加安全;它的凝固点低,为零下15度,并可在零下25度放置一星期也不会冻结。它的腐蚀性也比硝化甘油轻得多。
发射药的单位发热量,对炮管的烧蚀作用和寿命的影响相当大。比如,使用爆热为820千卡/千克的发射药、用100毫米火炮试验时,中口径炮管的寿命比使用爆热950千卡/千克发射药的时候增加一倍(试验中分别为1700发和3500发)。但是使用硝化甘油的发射药,再一步降低发热量已经不可能了。
硝化二乙二醇的爆热比硝化甘油低得多,所以改用二乙二醇发射药时却可以进一步降低发射药的单位发热量,比如可以很容易地降低到690±10千卡/千克,而使用硝化甘油则无法得到爆热这样低的发射药。当时德国为了保密起见,在二乙二醇发射药的品号上并未标明所测出的热值,而仅以字母G标识。
使用发热量690千卡/千克的G型发射药用前述100毫米火炮试验时发现,其寿命能够增加9倍,达到15000-17000发。
身管寿命的显著延长,可以减少前线对炮管的需求量,对后勤和合金钢资源的需求都小了很多。另外寿命长也意味着炮口初速下降的速度变缓,这对修正射击参数提高射击精度有很大的贡献。
但随着火炮口径的增大,这种延寿效果有所降低,用于210毫米炮时可能延长3-5倍,280毫米炮时约可延长2倍。
G型发射药用于小口径炮和威力不大的火炮射击时,生成的烟不多,几乎看不出来。用于大威力火炮时生成的烟则比较明显。同时,潮湿的天气更有利于烟雾的形成。但它的烟呈灰色,相比之下一般发射药用于大威力火炮的射击时,生成的烟大都稍带褐色,这种颜色是由于生成氮的氧化物而引起的。这一点相比于G型发射药,较易于被侦察到而暴露自己的阵地位置。
另外,这种发射药的炮口焰小,一些初速度不太高的火炮即使不添加消焰剂也可以没有炮口焰,而加入消焰剂之后在一些以前认为无法消除炮口焰的火炮例如大口径的加农炮上也能成功消除炮口焰。消焰剂的含量在品号中以数字表示,如G1.5表示含有1.5%的消焰剂。通常并不能保证每一次发射都没有炮口焰,尤其是随着射击次数的增加,出现炮口焰的概率上升。不过有的时候这也被用来作为判断身管寿命的一个手段:当每一次发射都出现炮口焰时,基本上就是身管到寿的标识,而不用再去判断弹道性能是否合适。这个物理原理大致如下:随着炮膛的磨损,药室增大,因此发射药气体爆发压力减低,发射药完全燃烬点逐渐接近炮口,进而出现炮口焰。
需要注意的是,G型发射药制成后需要放置14天以上以待其“成熟”,否则新制成的发射药能量特性稍高,炮口初速稍大。这种情况在战时必须注意,因为有时受到战场需求的制约,发射药往往制成2天甚至当天就需要被送到前线。
有这样的记载,说美国人也从事了二乙二醇的研究,但他们研究这种物质仅仅是作为添加物来使用的,而不是完全替代硝化甘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