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2-12-13 16:36 编辑
单位时间命中数=炮群实际射速 x 命中率
通过单位时间内倾泻大量射弹,或者设法提高命中率都能达到相同目的。
校射的前提是能确认落点,那么对前无畏至少对前无畏副炮来说,自发的追求最大射速的持续射击自由速射,连续密集的落点会在目标周围打出不消散的水幕,根本不可能确认自己射弹的落点,也就完全不存在校射的概念,每门炮每次瞄准射击之间的关系都是独立无关联的(如同步枪单发射击)。
如果前无畏的主炮没有发展出校射的概念,那么主炮命中率和副炮独立射击也就没有明显区别。
由于副炮群的射速是主炮群射速的N倍(而不是副炮命中率比主炮更高),在两者同等的命中率下。同样的单位时间内,主炮的命中数会很悲催,副炮的命中数将是主炮的N倍。
假如没有校射概念,远程射击(指6000-8000)是什么情况?主炮和副炮的命中率同步大幅下降而已,但总有炮位在各种参数阴差阳错负负得正之下,恰好能够撞上目标,命中率不可能低落到0。
得益于单位时间内倾泻的巨大基数,副炮仍有可能做到命中,这也是为什么对马海战,毛舰的6寸炮而不是12寸,能在日舰大回转的7500码距离上首开记录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