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onAlonso 发表于 2013-1-14 14:33 
60年代为军国主义招魂,这个是啥情况?没感觉有这么个阶段啊。
男人的大和上那个尉官劝架时的发言,真有 ...
“60年代为军国主义招魂”这种说法,应该说只能“见仁见智”了,对于日本战后文艺思潮的阶段划分,本着接地气、求同存异的态度,我采用的是我国主流舆论的观点,因为我试图让我前面的那条回复口味“轻”一点,也是顾虑到一般网友的水平。把话说的太“客观”,可能导致一些青少年网友出离愤怒。
谈起我国主流媒体对这一时期的批判,那就不得不说60年代日本那些极其出名的战争片:《啊,海军》、《啊,江田岛》、《啊,零式战斗机》、《啊,特工队》,《山本五十六》……等等等等。这里边的《啊,海军》甚至得到了林彪和林立果的推崇——他们推崇的自然是日本帝国海军盛荣的强大与战士们顽强的精神。虽然为数不少的人认为《啊,海军》也属于反战影片,但是我国主流舆论认为这一时期的日本影片“过度的以自我为中心”。这么讲也的确理由充分,比如说这些影片总是单方面强调日本人的“受害”(被军国主义加害、被战争伤害),而忽略了日本对外部的“加害”,甚至还毫不遮掩的展示片内角色对军国主义日本的忠诚。还是以充满了男子汉精神的《啊,海军》为例,出身贫苦家庭的穷孩子满怀理想的去奋斗,奋发上进勇往直前,冷眼旁观大千世界的灯红酒绿,一心一意的成长为一名优秀军人;他想念体弱多病的母亲,会掉下眼泪;他看到多年不见的好友,会欣喜若狂;每当一个属下牺牲,他都会悲痛并深深自责。战争使他一无所有,但他强忍着内心的悲痛与失败的屈辱,将全部能量投入到教育下一代海军军官的事业当中——尽管我们不难看出主角存在明显的愚昧特征,但是战争中日本军人烙尽职守、勇于牺牲、忠于信仰(祖国/天皇)的拼搏精神还是被如此细致的描绘出来,这恐怕会引起了“受害国”人民很多的不适。站在主流舆论的角度去考虑,如果主角的忠诚和勇敢只是为了表现士兵受到了军国主力的毒害,那么林立果在看完了影片后居然成了“日粉儿”(或者说IJN粉)又作何解释?
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对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加重了,同时言论开放也开始了,在一般人看来,日本作为侵略者和战败国是有原罪的,像《啊,海军》这样的东西,充满了日本人的自我表达——哎呀?一个侵略者和战败国而已,还敢拍摄自己的那些破事、表现什么受害情感,真是可恶和不可饶恕啊!结合6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我国的媒体对这一时期的影片就做出了如下的定论:经济巨人日渐硕大的体魄迫切地需要得到伸张,那些战争亡魂再次成为了“时势英雄”,重新强大起来的日本从精神层面上祭起了军国主义的大旗,真是不可饶恕!
这种以立场决定思路、以政治左右结论的文艺批评方法,我个人肯定不赞同。但是存在即合理,我们也不得不将其作为一种重要观点(毕竟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也不少)——甚至就在《男人们的大和》上映的头几年,国内也依然是骂声不断,由我国的主流媒体牵头、带动网民群起声讨,认为这是“宣扬军国主义的电影”。不过《男人们的大和》这类当代日本战争片在反战表达上已更上一层楼,其价值在近几年已经得到我国很多知识分子的肯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