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6-4-18 23:58 编辑
法国海军一战前的战略转向,其背后的政治用意,是放弃与英国的海上竞争,把假想敌转为同盟国,而并不证明新学派的破产。简单的说,法国不可能在海上与英国为敌的同时,在陆上与德奥意为敌,这是不可能完成的做大死的战略部署。第三共和国低效的政治让这种战略布局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到1900年代,终于维持不下去了。
始自1880年代的新学派是完全针对英国的海军战略,是第三共和国海军难以割舍挑战英国这一历史欲念的产物,虽然理念很先进,但在政治层面上本身并不适用于外交环境相当恶劣的第三共和国。如果转变为以同盟国为假想敌,那么新学派战略对于海上贸易量很少的奥匈、意大利就很难起作用。如果奥匈、意大利的主力舰队联手挑战法国,夺取地中海制海权,则法国就会在战争中被孤立于盟友与殖民地。新学派战略的进攻远胜于防守,鱼雷艇、潜艇和岸炮可以守护海岸线,让敌人无法两栖进攻,却无法保护关键的交通线。这个任务只能由传统学派的主力舰队掩护理念来完成。
转向后的海军战略是在地中海内建立两强标准,也就是实力要是奥匈和意大利之和的强大海军,以此确保能在可能的决战中获胜,进而确保地中海到北非和黑海航线的畅通,便于法国从北非调集军队,并从海路支援巴尔干和俄国。
当然,这个设想在历史位面由于意大利的临阵倒戈和土耳其的意外参战而破产了。即便如此,这个海军战略转型仍然非常合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