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73
主题8
精华7
积分1126
金钱337
贡献70
阅读权限90
注册时间2010-9-27
最后登录2024-10-22
在线时间69 小时

上士
 
|
本帖最后由 xike1 于 2012-9-24 00:37 编辑
注:本文为原创架空文,其中出现的历史人物、事件为借用性质,不代表真实历史。本文作者为Xike1,首发地为战列线http://www.warships.com.cn/,时间为2012年9月23日。尊重劳动成果,如需转发,敬请注明作者或出处。由于行文较长,请勿插楼。
皇帝的舰队(一)
在冲绳战役中,象国舰队的外围总是被一些小型舰艇的身影所围绕,它们火力不强,灵活而单薄;既不是正式驱逐舰,也并非美英概念下的护卫舰,但却长时间伫立在舰队外围,紧张注视着远方的天空;航空母舰等大型战舰在它们身后热火朝天地作业着,这些舰只一旦开火,所有的注意力就都会转移过来,因为这肯定是敌机来袭的信号。由于象国雷达技术并不发达,因此舰队在对日本列岛的一系列进攻中更多倚赖外围哨舰的警戒,这些轻型战舰的任务执行能力得到肯定,象国航母舰队指挥官穆-久公就曾说过:“它们的努力使舰队可以提前料知危险,做出合适安排。”这些劳苦功高的小船就是象国海军的特别兵种之一,本篇主角——舰队雷击舰。
早期的发展
“雷击舰”在地中海国家中非常常见,意为主要以鱼雷执行攻击任务,又区别于驱逐舰、鱼雷艇等的水面舰只,它们在那些海情复杂的海区中往往借助陆地或者大山掩护,完成突袭任务。象国海军的雷击舰编制最早定制于1900~1904年的军备扩充期间,在1904~1905年的对俄战争期间,象军为的雷击舰部队奉命参与了对俄国舰队的突袭和截击,尽管受限于水兵能力与装备水平等多方面欠缺导致战果并不显著,但这是象国海军雷击部队对列强的第一次作战。在整个东海海域发生的战斗中,象军雷击舰的活跃程度远高于作为联盟的日本海军,这也为之积累了可贵的战斗经验。
罗马尼亚海军“斯波拉”和意大利海军“台风”雷击舰。在地中海-黑海地区,雷击舰的使用相当频繁。
这个时代的雷击舰主要是从列强手中购买,体型较大且装备鱼雷的舰只。当时它们的体积介于巡洋舰和驱逐舰之间,航速稍高于前者但低于后者,只是型号各异,装备五花八门。相对而言,尽管驱逐舰更快速、迅捷,但吨位小,适航差,在高海况环境下行动吃力;日本海军为第二太平洋舰队制定的六段作战中虽然是以驱逐舰和鱼雷艇发动首段进攻,但后来却因为海况不良而舍弃,直接投入了本该作为二段攻势的主力舰队。当时跟在联合舰队一旁的就有象国海军的雷击舰,得益于大吨位带来的较优适航性,它们在后来担负了一定程度的对敌作战任务,包括攻击、拦截,以及对落败后的追杀等等——例如“海龙”号等就一直追到了距海参崴外才返航。高-伊甸大将认为,“……小型战舰对敌的鱼雷截击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方面打击,甚至已经超过了直接攻击取得的战果。……这成为阻碍其从黄海方面突防的主要因素之一”。(《高-伊甸海军上将的报告》,1905年)
对俄战争后,作为后进国的象国海军更为注重水雷类兵器的发展和使用,雷击专用舰也成为战列舰、驱逐舰等传统舰种之外的重要力量;不过在这一时期中,雷击舰和鱼雷艇的区别不大,而且受限于总体经费和作战思想转变等,对俄战争后至一战期间这种小型战舰发展就停滞了,直到1915年的哥德兰海战(Gotlania)后,时任驱逐舰小分队指挥官的祯-宁安海军中尉写下《轻型雷击舰艇在新形势下的使用》一文,简要论述了海峡遭遇战中大批量投入雷击舰进行拦截性战斗的可能。祯-宁安的思路和理论支撑都比较简单:即在近海的狭窄区域内,以5条一组的编制投入三支以上雷击舰队作战,在敌舰队正面以面状发射的鱼雷进行覆盖性杀伤,这样敌军因为编队难以展开,在足够密度的鱼雷下会损失惨重。
雷击舰截击避免了直接投入主力舰可能带来的风险,且灵活、威胁更大。得益于体型关系,它们的造价在可接受范围内,这也是大批生产——大批投入的先决因素。这篇篇幅不大的文章一经发表就在二平战术学院引发很大争论,支持者认为这是以小击大的高明之法,而且几乎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使用,只要敌编队规模足够大;而且因为是在近海作战,雷击舰的武器很容易得到补充,那么只要发动2~3轮袭击就将极大削弱敌方部队,使之在与己方主力舰队遭遇前就元气大损,为象军相对弱小的主力舰编队创造更理性的交战环境。反对派则认为,除去武器性能、攻击成效性、相对因素等之外,当时情况下的指挥通讯和战场联系都是大难题,而建造这些舰只也需要一定的投入和维护,这势必将影响主力战舰等的分配配额。
在当年的情况下主力舰队尚不够强大情况下,投入轻型舰艇,以鱼雷或水雷先期削弱对手是象国海军作战中考虑的首要环节,这个被称为“雷战截击”的战术实际上是秋山六段论-渐灭战术的发展变种之一;其有两个先决因素,一是对方确实进入雷击舰作战海域,当时的假想对手——无论美国还是日本,因为实力差距因素存在,象国海军不可能对他们寻求远海决战,即是说一旦全面冲突爆发,水面舰艇部队必定会退至近海,雷击舰出动的可能性很大,按祯-宁安的话说就是“(雷击舰)具备主场迎战条件”;二是一旦确定要投入雷击舰,那么单位海域内的该型号舰艇就务必要达到一定的基准数量,以“蜂群效应”造成心理影响和有效杀伤。
支持派在当时占着极有利因素,那就是“在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海军大国前,安分扮演好适应当前实力的身份是必需且重要的”(顾-荣海军中将,1914年), 因此在大发战争财的情况下,象国高层认为是到了扩充一下那异常薄弱的防御性轻小型舰艇部队的时候了。经过近一年讨论,雷击舰及其战法顺理成章成为发展重点之一,1918年,第一艘正式设计的“雷击舰”在冰原河造船厂铺设龙骨,设计番号为三七型舰。三七型共建成17艘,标准排水量345吨,航速25.5节,装备三条450毫米鱼雷。虽然布局、性能方面都算不上先进,不过却是象国海军现代化雷击舰的起步性标志。在不久后的三月之荒中全部三七型舰都投入了内战,灵活的机动和小吃水使它们可以进入内河,这些舰只往往朔江而上,使用75、47毫米炮作为机动火力点支援沿岸陆军作战。但实战同时证明,这些防御薄弱的功能舰其实并不合适在狭窄的航道中使用。
转变在新时代中
三七型完成后的实际能力较为符合实用要求,而随着战术理论的进一步充实,更新更大的雷击舰也提上日程。不过因为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发展,20年代中期后雷击舰的身份和地位都发生了一系列明显变化,一方面是驱逐舰的变化,随着时代进步,该舰型在对俄战争后快速增大变强,之前的单一功能舰已转为足以独当一面的全能打手,雷击舰之前的吨位、适航性等方面优势在此之前已荡然无存,却又没有任何增大这种舰只的必要理由;另一方面则是鱼雷艇也在增强,这种小艇吨位小,隐蔽性更好,而且适航性相对对俄战争期间也提高不少,所以更多人认为它们更适合近海范畴的截击任务。如此而论,雷击舰的地位就相当尴尬了,颇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味道——再加上一战结束后各国经济进入紧缩阶段,海军需要考虑如何在有限经费下保证最有利的投入,因此1926年海军会议上,驱逐舰的支持将官们重申了这一观点,雷击舰的拥护者需要解释如下问题:既然驱逐舰、鱼雷艇都已经具备了或者正在执行雷击舰的任务,那么在经济紧张的情况下有何理由去维持三种功能相同或者无限接近的舰型呢?
雷击舰的支持者们当然不缺乏回击理由,首先就是驱逐舰所不具备的相对经济性。吨位增大、武器加强带来能力提升是必然的,可同时却也让它们造价飙升,例如1917年开工的蓝鸟Ⅲ型驱逐领舰与三七型的单舰造价比就达到了近四倍的差距,但就近海作战方面功效而言,一艘较大的舰只却肯定比不上三艘稍小的舰只。
其次,鱼雷艇不具备前往雷击舰作战海区的能力。虽然它们小而灵活,在30~60海里的距离上能弛波碧海,可一旦延伸到100海里以上的中海就非常吃力了。在当年的战术设计中,如果象国与日本发生冲突,那么交战区域必定是在东海以东洋面150~200海里附近,这恰好是雷击舰的设计作战区域,而鱼雷艇却肯定无法前往,这意味着一旦战争爆发,雷击舰就能先期出发,发动首轮雷战截击。
最后,战术层面的要求。当年的全面战争设定中,主力舰数量两倍于象海军的U国部队将通过宫古列岛-琉球群岛间的水域,依东海长驱直入,直逼天健、顺南等地。为扼制来犯之敌,除主力舰队全力应战之外,雷击舰群的先期迎击就显得相当重要。在假设中,如果对方以10节的编队航速前进,那么从宫古岛一线抵达天健的直线航程时间需要30个小时左右,即一天多时间;意即无论对方如何选择时间点起航,那么在航行中也至少会出现一个昼夜的交替,这就将为雷击舰群投入战斗创造契机。如果对方在此时间中处于较远海域——150海里上下,鱼雷艇受限于适航和通讯限制将无法有效完成作战任务,雷击舰可会同驱逐舰出击迎敌;而如果当时已处于近海——50海里上下,为不影响立即就将投入战场的主力舰护航任务,驱逐舰将按兵不动,这就成了雷击舰和鱼雷艇的联合作战。所以在当时技术限制下,数量较少的驱逐舰和较多的鱼雷艇之间很难共同执勤,这样势必会影响火力密度,雷击舰就巧妙地弥补了这一缺点。因此,针对争议最大的功能重叠质疑,雷击舰-截击理论支持者胡阿-塔阿海军上尉敏锐地指出:“将雷击舰、驱逐舰与鱼雷艇性能混为一谈,并籍之质疑其效能是对战术使用方面理解上的薄弱,就如同将战列舰、战列巡洋舰与大型巡洋舰进行性能对比一般荒谬。”
“远洋截击”战术示意图,这是象国海军雷击舰在20~30年代的标准使用规程。
毫无疑问,这次会议上雷击舰的支持声音又一次占了上风。1928年新一型雷击舰设计展开,这就是后来的四五型舰,该型舰共建造23艘,标准排水量532吨,航速由于改用全燃油锅炉提升至32节,450毫米鱼雷增至4条。该级舰在建造中恰逢编制改制,雷击舰在改制中获得了「天象•海象名」的命名规则,为顺应发展,三七型舰改称为“浪”级,四五型舰则改为“云”级,其中后者的单舰也逐一得到正式舰名。
不过由于准备不足以及装备落后等因素,1932年的象日战争中雷击舰在初期的洋面作战阶段表现不佳,对济州岛方向的来犯舰队仅起到相当有限的骚扰作用。主力舰队溃败后,岸防军在黄海海口处布下的密集水雷阵阻挡了联合舰队侵入内海,日军因此转入陆地方向的攻坚战,驻朝第39旅团及其附属的骑兵、炮兵部队从平壤方向朝绿龙逼近。祯-魔雉陆军少将率部出征,在安周口地区四度挫败来犯敌军(象方称“安周口大捷”,日方为“北满战役”),奠定了东北战事的胜利。在这次战斗中,象国陆军的航空骚扰成功迫使来自朝鲜的日本补给船转入夜间卸载,这也为雷击舰创造了有利战机:1932年5月30日晚23时,获悉一支满载补给的日本运输船队已经从朝鲜出发,阿-恩雅海军上尉率领9艘雷击舰从元洲起航(7艘云级、2艘浪级),经过近10个小时航行后突入日军占领地东港锚地,袭击了正在卸货的敌密集运输船队。是夜云雾缭绕,能见度不高,象国雷击舰朝锚地内盲射鱼雷并对陆地开火轰击,日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战役最终结果是象军两艘雷击舰被炮火擦伤,却取得了击沉运输船三艘,毁掉大批战斗物资的辉煌战绩,极大重创正在前线作战的日军部队士气,有力支持了正面战场。参战的象国雷击舰有8艘安全返航,只有1艘(“墨云”号)毁于天亮后日本陆军轰炸机的攻击。这场被称为“东港奇袭”的突袭战让名不见经传的雷击舰名声大噪,不但使奋战中的陆海军战士大受鼓舞,还给处于低迷期的象国海军打上了一支强心剂。
东港奇袭战行程示意图
“联日抑美”时期的迸发
得益于战斗中的优良表现,雷击舰的效能被人为夸大了。因此在1935年,百废待兴的海军所申报的新项目中,该型舰艇得到优先批准,即四八型舰“风”级。风级改进自云级基础上,排水量放大到590吨,装备一座新式533毫米三联装鱼雷,虽然鱼雷总数上少了一条,但威力提高了,布置在中线上的旋转发射架还能使三条鱼雷同时指向一舷,灵活性更强。考虑到济州岛战役经验——即航速较低的雷击舰在靠近敌主力舰群之前就容易遭到驱逐舰驱赶的情况,风级特别强化了动力系统,航速达到空前的37节;而吸收东港夜袭经验后,该级舰强化了主炮火力,120毫米炮增加到三门,还有40毫米高射炮等新式装备,舰型外观上也面貌一新。尽管后人喜欢把风级和1933年服役的日本千鸟级水雷艇相比较,但从设计角度出发,前者仍然是符合原定战术使用的功能舰,而后者则已经是极端思想指导下的重武装小船,且战术分配任务针对性也并不强,因此它后来还导演了一场闹剧,当然这已经是风级服役之前的事了。
进入20世纪30年代中期后,象国的上层政治家们正在谋划着一些让所有人都瞪目结舌的龌龊勾当,尽管官方连年的摇舌鼓吹蛊惑了大部分民众,但对那些经历过悲壮战役的军人——无论海军还是陆军而言都难以接受“象日亲善”、“联日抑美”这种数典忘祖的转变,因此象国雷击舰在设计方面的假想敌仍然是日本,而不是宣传中的美英诸国。这时雷击舰的战术使用方面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即除了被动的拦截任务外还增加了主动出击。二平战术学院推演认为,过去定时卡点的单一截击任务尽管目标明确,但受限因素太多,不确定情况极易发生,朗天出击又容易遭到截击而损失。阿-克恩海军少尉建议“阵前雷击”,即将部分高速雷击舰编入主力舰队,它们将迂回到敌舰队前方,待双方交火时发射鱼雷打乱敌编队阵脚,辅助主力舰杀伤敌舰。保障这一战术的条件是己方突击编队(以高速巡洋舰和驱逐舰为主)可以撕裂敌前卫部队的防线,为雷击舰突入创造条件。这个战术其实也是驱逐舰一直执行的标准战术动作之一,在明岛海战中就曾实施过,只是从来没有考虑过将较小的雷击舰也编入使用。而之前提到,象国-日本的假设交战区域刚好是在雷击舰的设计活动范围内,数量较多的雷击舰相对驱逐舰更容易达成数量优势和蜂群效应,效果肯定比只用驱逐舰要强。
“阵前雷击”战术示意图,这种战术的出现使原本脱离主力舰编队的雷击舰也得以加入到大编队中来。
这一理论得到战术学院的肯定,毕竟增加数量带来的战力提升是最为直接的,而且还能得到政策的直接支持——在30年代中后期,一条象国巡洋舰、驱逐舰的建造需要经过多个部门层层严格审核,而雷击舰却不但有专门审批部门(雷-佐伊调侃其为“国舰大道”),而且还一路绿灯,经费批准也是所有船只中最快的。因此在1937年,新一代雷击舰五一型“雷”级开始设计,为满足伴随编队航行所需要的高速和续航力,这种建造数达到35艘之巨的雷击舰几乎比风级大了一倍,达到空前的1020吨,几乎相当于一艘小型驱逐舰;舰体变大带来的最明显改动就是武器更多,其主要进攻武器533毫米鱼雷增加至5条,都位于中线的双联发射管内;而吸收明岛海战的教训和东港胜利的经验后,这级需要伴随编队作战的雷击舰主副炮全部具备海空两用能力,其中包括两座带专用射击指挥仪的双联100毫米高射炮和8门新式12.7毫米机枪,前者主要对抗远方来袭敌机,后者则是在近海和低空情况下的自卫武器。它们是继海枫林级专用防空舰后海军装备的又一种全防空火力舰只,虽然这个配置以后来的眼光评价稍显弱小,但在防空意识刚刚启蒙的1937年时却蔚为豪华,以致有人批评它们不该削弱对海攻击能力。
德国T-35型舰队鱼雷艇,尽管战术套路不同,但两国鱼雷艇/雷击舰大体参数上一致。在面对强敌时,如何以小击大都是必然需要考虑的方面。
二战前后的转换
虽然象国官方史料对1940年12月中期那几天干了些什么一直模棱两可,但“金刚”号带来的可不仅仅是“哦哈哟”一类的问候。而一直被矢口否认的《象日协防密约》似乎也并非空穴来风,原海军大将岛田繁太郎战后对此回答也非常模糊:“……那个,似乎可能吧,并不清楚”,不过随着1941年象国与日本的官方交换物资清单公布,里头那些不能说得太细的事就不言自明了,因为交换物资中明确包含了大批武器,例如89式(533毫米)与90式(610毫米)两种日本鱼雷以及全套的发射-装填装置。轴心国态度180°大转变和不惜血本拉拢象国,完全是为了在即将展开的对美英传统强国挑战大戏中增加手中筹码。虽然海军总体上非常讨厌和日本挂钩的玩意,但不可否认日本鱼雷技术确实比象国人的高上不止一个水平;这些鱼雷的仿制工作在其过户之前就已经开始准备,一来是加强象国海军的实际战斗力,使之足以应付之后的对美战斗,二来也是方便象国舰队武器补给。当时设想对美决战可能在西太平洋上展开,这样就务必需要日方有一定的补给能力,如此就涉及武器同一化问题了。
在鱼雷的选择上,89式和90式是经过精打细算的,一来这两种鱼雷既不太差也不是最优秀(当然都比象国鱼雷要好),属于尚且拿得出手的下架品;二来当时日本舰队已普遍列装93式鱼雷,对这两种旧式鱼雷的需求量大为减少,而其充裕库存恰可以满足补给需求。尽管象国海军心存不满,但态度上并不拒绝更优秀的武器,于是就敲定了下来。其中89式及防品用以替换旧式驱逐舰和雷击舰上的同口径鱼雷,90式则是新驱逐舰的制式武器。作为主力的雷击舰当然也接到换装指令,最后7艘雷级经过简单修改,以一座双联610毫米发射架替代了之前两座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为弥补火力损失,在烟囱后方的平台上预备了再装填鱼雷及配套机制。海军对90式鱼雷35节下还能跑15000米的性能相当关注,因为在之前的战术设计中,雷击舰受限于鱼雷射程不足,必须前突一定距离才能发射鱼雷(如920型鱼雷甲型改1射程只有12000米),这个突击距离必将遭到对手猛烈的炮火压制,远程鱼雷能极大缩短突击距离,也就保障了雷击舰的安全性。受此影响,已经完成建造的雷级在1940年追加了27艘,它们为容纳第二座鱼雷发射管修改了烟囱等上层建筑的尺寸,外形有较大改观,因此归类为五二型即雷Ⅱ级,这也是象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完工的最强大雷击舰。
摄于1939年2月的日本巡洋舰“川内”号,左舷的两座90式双联鱼雷管清晰可见。这种武器的性能给象国军方带来了相当巨大的冲击。
受到90式鱼雷的启发,象国海军在改进现有雷击舰和鱼雷的同时还在进行着一个更为疯狂的计划,那就是口径达700毫米、射程25000米的超级鱼雷及其载舰,该舰设计编号五四型,该级舰排水量高达1200吨,装备700毫米鱼雷三条,其他武器与雷级大体相似。海军对这种鱼雷的定位是在战列线上就可发射,避免了载舰前突带来的危险。700毫米鱼雷在1943年10月完成样雷,试验结果也大体满足要求,然而就当准备列装时,现实却没有按照原定剧本发展。日本1941年奇袭珍珠港后,海战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水面火拼转变为空中角逐,不仅是700毫米鱼雷没了用武之地,就连雷击舰赖以生存的敌主力舰编队也已经了无踪影。因此,尽管五四型舰已经开始设计,但它和它的独门秘器在诞生之初就已经彻底落后于时代了。五四型最终没有完成设计,这个超级雷击舰成为象国海军雷击家族的收山之作。
1944年象国逐步参战后,雷击舰的原定任务变得无足重轻,不过由于数量优势和武器配置等因素存在,它们必然将会在舰队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拥有较强防空火力、续航力又较大的雷级就通常被编入主力编队一同行动。它们的对空火力在战争中得到有限发挥,而得益于轻小的舰体,后来又逐步成为主力舰队外围的防空哨舰。实际上通过这些转变,它们已经是在执行驱逐舰的任务了;而至于原定的雷击,虽然确实在某几次海战使用过这种武器,但完全没有命中记录。在深入太平洋中部的作战时它们因为续航力小、经济航速不高而饱受争议;但到二战后期,硫磺岛-冲绳登陆时就是另一个模样了,这些岛屿都在它们的设计作战范围之内。在之后的一系列战斗中,雷击舰的哨兵任务更重,但尽管它们都恪尽职守,不过一来这些舰只的对空效能实在不高,二是在大编队面前日本特攻机对这么小的船也不感兴趣,因此战果报告和战损报告都同样鲜有。二战结束后,世界迅速进入让导弹飞、甚至让核弹飞的大局势,雷击舰的存在价值就更小了,只是因为维护费用低,还可执行巡逻等任务等,它们并未像大型战舰那样快速退役,而是拆掉鱼雷后改为大型巡逻舰,状态最好的“惊雷”号等5舰在70年代初甚至还加装了反舰导弹。8艘雷级被销往智利,其他的则在70~90年代逐步拆解。
结语
雷击舰的产生、发展和终结都是时代背景下战术-技术结合的必然产物。作为后进海军国家,早期的象国缺乏与老牌强国直接叫板的硬件资本,于是转入其他方面——战术层次及其配属以期获得胜利,这个情况与二战中的日本如出一辙,与战后的苏联也有几分相似之处,即他们的船只配置都围绕着一个特定的战术,或曰规律展开,也就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独特之处。尽管绝大多数的雷击舰并未能真正决战大洋,但它们一直兢兢业业地守护着自己的任务,并在东港之夜中一展锋芒,这种待遇对一种功能舰而言已经是最为幸运的回馈了。就像祯-日向的评价一样:“如同欧洲的骑士那样,即使只能在战场上进行一次冲锋,那也是军人至高荣誉之所在。”这或许也是对雷击舰的最恰当评价之一吧。
附录:象国雷击舰家谱
从1917年开始到1944年止,象国海军共研制了6个级别雷击舰,其中包括一个衍生型和一个概念型号,总共生产了127艘这种舰只。虽然雷击舰并不像大炮巨舰那么引人注目,但在细节布局、思路发展方面也是精彩纷呈。回顾这段有趣的历史,以下是它们的具体性能及相关情况。
开山奠基:浪级
浪级雷击舰研制自1917年5月,总设计师是陈-力群,设计代号为三七型。其总尺度63×6.2×2.45米,标准排水量345吨,满载424吨,武器是三条品状布置的鱼雷发射管、两门75毫米炮和两门47毫米炮。浪级拥有一个13.5米的短首楼,之后依次是前鱼雷发射管、简易舰桥/主通风道和两个烟囱;再往后有后鱼雷发射管、备用操舵室和桅杆。该舰的动力系统由两座混烧锅炉和两座往复式蒸汽机组成,4600马力,双轴,航速25.5节,16节时续航600海里,正常编制77名舰员。
该舰外形布置基本上糅合之前雷击舰以及当代驱逐舰的特点,如收容在短首楼之后的前鱼雷发射管、吊装锚、简易的敞篷舰桥等。大体性能方面尚符合设定要求,25.5节的航速也足以追上当时大部分敌主力舰编队。但是,其火炮武器受到不少诟病,那些小口径炮都是1893年就开始使用的过时货,不但性能极其低下,与现役装备也毫无共通之处,只是因为有大量的身管和炮弹库存才考虑废物利用(这种纠结的情况也出现在该国鱼雷艇上)。
“浪”级雷击舰,1917年
浪级雷击舰的头几艘装备了英国的往复式蒸汽机,锅炉则来自法国,尽管这些设备性能不差,但给维护带来了不少麻烦。从第6艘开始它们换装国产的同类机组,航速普遍下降0.5~1.8节,幸好都仍处于可接受范围内。至少8艘浪级在内战期间进入内河作战,其中三艘受了伤,还有一艘因搁浅无法救治,最终放弃(12号),其他的都安然无恙。浪级的一个较显著弱点是采用了尾悬挂舵,只有一枚且极易损毁,很容易让战舰丧失行动能力。
从1918年开始,该级舰总共建造了17艘,通常采取两艘一组、两组一个编队的编制。象日战争期间,它们都服役了10年以上,性能已经落后,无法参与一线战场,因此大多部署在沿岸地区执行巡逻和警戒任务。1932年时前往东港发动奇袭的10艘雷击舰中就包括3艘浪级(7、15、16),由于其中一艘因机械故障回撤(15),所以突入锚地的象国雷击舰总数为9艘。30年代中期后浪级逐渐划归岸防军使用,到1942年时只剩下16号舰仍然保留在海军编制中,任务是航标维护和海情测量船;该舰在1946年退役,其他的则大多服役到1945~1947年。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1930年舰艇编制大改制中,三七型雷击舰顺应改革,得到了“浪”这一舰级名称,但该级各舰却仍然沿用数字编号,且一直未得到正式的官方名号(云级头几艘也没有名字,但后来都逐步得到了命名);尽管它们的舰员一直愤愤不平,不过这一现象始终未得到改观,它们在海军部内部也常常被笑谈为“浪得虚名”。
经典之作:云级
云级的设计编号为四五型,于1928年开始研制,1929年开工。由于研制前经历了较为充分的讨论,该级舰任务和目标更明确,因此对各方面做了较大改动。首先是武器,主炮换成120毫米,鱼雷数量增加到4条,提高了战斗力;其次是为避免不必要损失,悬挂舵被平衡舵取代,数量增至两枚且被移至舰底;最后是舰型进行创新,短首楼延长到舰桥下方,增加了好几个舱室,舰艏改为带一定外飘的飞剪首,适航力得到改善。再加上诸如燃料、给养增加等,使得该级舰的体积不可避免地要大于前一级雷击舰。
该级舰标准排水532吨,主尺度83×7.3×2.5米,主武器——鱼雷是与浪级相同的九○叁乙型,后来换装为更先进的丙型;主炮是1901年服役的120毫米A型炮,这种配置有一个轻型前盾的火炮仰角30°,射速可达7~8发/分,另外还有两门单管的47毫米炮(部分为12.7毫米机枪)。该舰在舰尾处有两条水雷布设轨道,可携带52枚水雷(不能与鱼雷共装),还有一具较大的破雷卫。水雷增设是军方的新要求,必须说明的是,雷击舰上的水雷数量不多,并不适合执行常规的大范围布设任务,它们在设定中主要依靠夜幕或视距不良天候掩护前往敌占港口外海,通过强行布雷以达到阻塞航道的目的。常规布雷舰速度慢,即使抵达敌占海域也很难功成身退,但雷击舰轻小快、隐蔽性好,用来实施此类任务再合适不过了。动力系统为三台燃油锅炉和两台蒸汽轮机,总功率10500马力,航速达到31.8节,15节时续航1200海里,舰员配置为105人。
“云”级雷击舰,1929年
云级在舰型方面进行了大创新,综合前级舰在高海况下航行吃力等缺点,总设计师穆-涞因进行了针对性改变,原来的短首楼被延长至舰桥下方,适航性增强;舰桥也做了修改,海图室、操舵室、将官会议室、射击测距仪等集中化,大大提高了指挥效率。鱼雷发射管布置为前2后1,前方两个采用导轨旋转的单装鱼雷管布置在两烟囱之间,后方则是一个旋转式的整体发射架。由于雷击舰侧舷离水线较近,为不使海浪影响后主炮射击,这门炮被安置在一个较高的舱室上方,这里同时还伫立着后桅,主炮下方是一个装填演习炮。不过由于此时正处于设计思想的转换期,舰上有许多为下方舱室换气用的粗大通风管,但这些设备却容易在战时吸入硝烟。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该舰在两烟囱之间的中线上收容了一条较大的救生艇,这条艇架设在建筑物和通风管之上,通过两条倒U型滑道连接两舷,这个可爱的特点在象国海军中是史无前例的。云级巧妙的布置使之成为象国雷击舰的里程碑式作品,也是后来同类舰只的仿效模板。
云级建造了23条,在象日战争发生时是象国海军最精锐的雷击部队。5月20日济州岛海战时13艘云级投入战斗,这是象国雷击舰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出击。但由于准备不充分、侦察空缺、以及在进入阵位之前遭到对方高速驱逐舰截击等原因,当天晚上的战斗以象军失利告终,混乱中3艘雷击舰沉没,7艘受了伤;除了指挥受到指责外,雷击舰的效能也遭到质疑,这一颓势到10天后的东港奇袭中得到根本逆转,之中细节在此就不做赘述了。
进入30年代中后期,更强大的雷击舰纷纷入役,技术层次上已经落后的云级逐渐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从而转入岸防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实后该级舰逐步退役,参加过东港奇袭的“长苏”(旗舰)、“火烧云”两舰作为胜利见证保留下来,其中后者因舰体锈蚀在1985年拆解,前者则一直存留至今。
承前启后:风级
1935年,中央设计局接到代号四八型的新式雷击舰设计委托,工作同样由穆-涞因负责。它是云级的后继型号,基本延续了之前舰型,只是因新思想指导而有稍许内置方面的变化。其标准排水量570吨,总尺度87×7.6×2.6米。时隔7年后,穆-涞因再次挑战创新,新舰的舰桥由敞篷式改为封闭,使桥人员在高海况中得到了有效保护,烟囱则加装了防止烟雾前流的烟帽,这都使该级舰整体上更为先进、更现代化。另外,云级在使用中发现了舰体强度,尤其是侧板强度不足的缺点,因此风级在两舷水线上的位置增加了两条44.5米长的强化筋。
新舰后来命名为风级,由于军方特别要求强化武备,因此它的武器较前任确实增强不少,由三门120毫米炮、一座三联533毫米鱼雷管、一门40毫米速射炮和两挺双联7.7毫米机枪组成。120毫米炮性能和云级相同,但这种1901年服役的武器明显比不上后来的新式120毫米炮,只因为经费严重不足,再加上也是中小型舰艇大批列装的制式武器而沿用。533毫米鱼雷是新的九贰○型,这种鱼雷稳定性好,威力、射程都较之前鱼雷大为增强,而且可以集中一舷射击,比云级便捷许多;原设计中在后舰桥处有还有备用鱼雷的预案,但后来因为重量原因取消掉了。轻型武器是一门40毫米炮和两挺双联12.7毫米机枪,40毫米炮是英国维克斯乒乓炮,它安装在后桅杆前的平台中线上,但可通过炮座底部的滑轨向两舷稍稍移动。增加高射武器是东港袭击战的经验——雷击舰队虽然在夜袭中安全返航,但天亮后遭到日本陆军轰炸机报复性反扑,手中却没有对空武器还击,造成了不必要损失;尽管这两种武器实用性不高,但总聊胜于无。该舰的水雷携带量也增加了,达到56枚,而因为在舰尾设置了Y炮(抛射式深弹)的原因,破雷卫移动到了前主炮之后,通过两舷的吊杆收放。
“风”级雷击舰,1937年
动力方面,风级换装了锦机研制的新主机,这种新式主机总功率达到18500马力,使首舰在试航时飙出了让人咋舌的39节高速,就连在场参观军方人员也一片欢呼。这种仿自意大利的新型号确实比之前国产货强上不少,只是来源并不那么阳光(详见《大事年表》中《耗子、慢跑、H-30》一节)。但因为武器增加,重量增大,挤占了原来一定的燃油空间,该舰在15节经济航速下只能跑1050海里,比前一级少了150海里。通常情况下,该级舰配置127名舰员。
不过,尽管武器、动力都极大变化,但总排水却没有增加多少,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稳定性方面问题。与前任云级相比,风级的转弯半径、转弯倾斜都明显变大,高海况下适航性明显不足。据舰队指挥官回忆,1936年7月在天健外200海里处训练时,舰队遭遇洋面风8级、涌浪5级的恶劣天气,这一海况下云级尚能保持稳定性和操控能力,但风级就是真是风雨飘摇一叶舟,连方向把持都极为艰难,更别说稳定了。
风级共建造25艘,它的火力极大增强,基本上已将500吨级舰体的储力挖掘殆尽。由于是在“阵前雷击”思维诞生前建造,因此各方面都遵循旧需要,1937年新战术出现之后,它们的性能和装备都达不到要求,无法担负远洋截击任务,不过仍然是200海里以内战区的雷战主力。现在,时间来到30年代中后期,象国雷击舰的接力棒传到了雷级身上。
登峰造极:雷级
为实现“阵前雷击”,海军需要一种不但能伴随编队航行,而且速度足够快、火力又足够强的雷击舰。五一型雷级应运而生,在该舰研制的1937年底伦敦条约已经过期,因此没有吨位方面的约束。总设计师原定仍然是穆-涞因,但他在设计完成后不久突发脑溢血入院,收尾工作由副手元-迈罗接任。
雷级吨位之大、火力之强超越以往各级同型舰,成为象国海军雷击舰登峰造极的集大成者。该舰总尺寸97×8.8×2.7米,标准排水量1020吨,三座锅炉和两座输出22000马力的主机使航速达到36.5节,18节时续航3700海里,不但经济航速与当时驱逐舰相当,而且续航距离也完全覆盖可能与日本,甚至美国交战的海区。
该舰的武器颇有特点,以两座双联100毫米高炮替换了之前的120毫米对海炮,这种高炮是象国海军1935年后列装的制式中口径对空武器,由舰桥顶部的射击指挥所控制,仰角-3~85°,射速16发/分,射高7000米,初速750米/秒,弹重13.8千克,由于中后段弹道平直,射击精度很高,为适应在小吨位船只上使用,炮盾和仰俯机构都进行了特殊处理。轻武器则是8门12.7毫米机枪(两座双联,4挺单装),这种机枪于1937年服役,性能全面超越之前同类武器,理论上对700~800米内目标都能产生足够杀伤效果。“全能防空”(“全能用来防空”)的武器配置是该舰的最大特殊,这种配置更多考虑了编队航行中的舰队防空,且兼顾了对海战斗能力。1937年时,全世界都在摸索如何提高对抗空中威胁的方法,象国海军内部也在反复争执这一话题,但雷级的出现正似惊雷降临一般,在最恰当的时间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雷”Ⅰ级小型化舰桥状态,1938年
最重要的雷战武器方面,雷级的5个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以前3后2的方式布置在后舰桥前方的舰体中线上,装备九贰○丙型鱼雷,装药287千克,36节射程9700米,是象国海军当时最先进的鱼雷,也使雷级具备了最强的鱼雷齐射能力。另外,该舰还有54枚水雷、一对破雷卫、一座Y炮(6~8枚)和两条深弹投放轨(12枚),可谓具备了对空、对海、对潜的全面火力。
该级舰外观上师承风级,舰身瘦长,长宽比达到11,加速性、航行稳定性很好,不过因为长宽比大,该舰的转弯半径不小,因此在鱼雷发射前必须抓好转向点。相比风级,雷级的飞剪首前倾更大,艏楼更长,舰艏带有明显的大外飘,舰底舱室中布置有17式被动声纳。从舰艏方向往后依次为前部主炮和前机枪平台,之后是舰桥和一个三脚桅。装填演习炮移至了两烟囱之间,烟囱两侧是4条大小救生艇,后烟囱后则是和探照灯连为一体的预备操舵室,鱼雷发射管紧紧比邻,发射管间是一个1.5米航海测距仪。之前的设计中为避免后主炮受海浪影响而将之抬高,实际上雷级原案中也是如此布置,但因为火炮重量加大了,这样布置很容易造成稳心升高,因此最后安置在了01甲板上,后舰桥则成为机枪和后桅的支撑平台。该舰采用传统的尖形尾,两枚平衡舵呈倒V形外张,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转向能力不足。
穆的设计图纸中雷级上层建筑同风级如出一辙,仅仅是将对海测距仪换成了对空火控装置,以及加装了两个机枪平台;元-迈罗对军方表示指挥仪的位置过低可能会影响到火控效能,建议进行一些修改;但着急的军方并不愿意等待,因此做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即先按照这套图纸开工一批该级舰,待完成改进后再进行调整,因此共有12艘雷级采用了这种外形。新的设计图在1938年4月完成,在元-迈罗改动下,舰桥被整体提高一层,测距仪被安排在了更开阔的位置上;整个的整体布局也做了改动,一个堡垒式的现代化舰桥展现在世人面前,它功能更齐全,指挥效果更好;原来零散的机枪被统一布置到烟囱后方,在总数不变情况下获得了更强的集火能力。修改令军方满意,按改进图纸建造的雷级数量达到23艘,其中7艘在后来换装了90式鱼雷,由于所使用的发射管体积较大,原预留位置上无法直接安排下两座,设计班子曾讨论过恢复之前的轨道式发射架以弥补火力损失,但后来采取的是一座鱼雷发射管和两条备用鱼雷,这种方式更简单,操作也更容易。
“雷”Ⅰ级大型舰桥状态,1941年
“雷”Ⅰ级换装610鱼雷状态,1941年
90式鱼雷的引进无疑给象国海军砸出了轩然大波,这种鱼雷射程远、装药多、对敌舰威胁更大,因此军方追加了一批雷级,基础要求是它们可以达到足够的火力强度。刚完成改进的原班人马立即着手相应的修改,由于鱼雷使用的92式鱼雷发射管比之前的象国鱼雷管体积大、重量沉,设计班子非常小心,但进展很快。充分论证可行性和安全系数后,设计图在1941年7月就告完成,距任务下达仅过了两月。改进后的雷级烟囱合二为一,预备操舵室前移为鱼雷管腾出安置空间,前后12.7毫米机枪则被更强的双联23毫米炮换下。依照这套图纸建造的雷级数量达到27艘,与之前的35艘一起组成二战中象国海军最强大的一线雷击部队。
“雷”Ⅱ级雷击舰,1942年
在官方分类中,只有追加建造的雷级才被冠以雷Ⅱ型编号,但设计部门和民间都更倾向于将更改舰桥前的状态称为雷Ⅰ,更改舰桥以及带双联610鱼雷的型号为雷Ⅱ,追加批次为雷Ⅲ(任-勇福著《象国海军1930~1945》,1967年版),但这并不影响什么。绝大部分雷级都参加了发生在太平洋和日本列岛上的战役,它们的适航性经受充分考验,结果还是让人满意的。尽管吨位较小,但该级舰经常客串舰队驱逐舰的工作,到后期更发展为哨舰角色。正如元-迈罗提醒的那样,早期建造的雷级射击控制装置位置过低,无论预警还是战斗都受到很大限制;尽管舰桥改制后的效果有所提高,但对空性能依然贫弱,一是该舰火力密度不足,对铺天盖地的大机群拦截效率低下;二是1000多吨的舰体确实太小,无法在摇摆海面上为高炮提供所必需的稳定性。
二战结束后,部分雷Ⅰ和大多数雷Ⅱ级保存了下来,成为50~60年代困难时期的忠实海疆卫士,“惊雷”、“闪”、“白雷”、“怒击”、“闪雷”5舰在1972~1975年间在原鱼雷管位置上加装一座旋转式双联导弹发射架,摇身一变成为导弹护卫舰,这种老瓶新酒也算是舰艇发展史上的奇葩之事了吧。
荣光终焉:五四型
受到90式鱼雷的刺激和启发,军方希望拥有一种能在己方战列线(20000~25000米)上就能发射,用以打乱敌编队的杀手锏式超远程鱼雷。天健雷具兵工厂1941年接下任务,在九贰九型(90式仿制型)的基本框架上扩大展开,秘密代号为“九贰九改2型”。在一场近两年的水多加面、面多加水式反复攻坚后,这种口径达700毫米的超级鱼雷终于问世,单条重量4.7吨,装药据说为570公斤,35节时射程达29000米,而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总长达到13米!尽管这种电线杆一般粗的鱼雷之巨大已经远远超乎想象,也没有任何载舰可以使用,但仍然有非常多的高级将领认为它具备与其体积等同的重要价值(包括阿-嵩山等大批一线将领),一种专用载舰的研制就此展开,即五四型。
因为只是要携带超级鱼雷并能完成战术指标,因此五四型就只是简单地从雷Ⅱ型上放大而来,这样不仅技术风险小,而且出图速度快,正好迎合了军方旱苗盼露雨般的急切心态。1943年10月后设计工作快速展开,到11月份已完成基本配置讨论,可谓进展神速:这艘巨大的雷击舰将拥有超过100米的总长和1200吨标准排水量,航速35.5节,除了三条700毫米鱼雷外,它还有两座双联100毫米高炮、一座4联23毫米炮和4挺双联12.7毫米机枪,并携带与雷级数量相当的水雷,武备之强可谓空前绝后。只是这种武器要如何使用尚存疑惑,因为五四型的舰桥高度实际观测不了30000米的距离,更无法为鱼雷提供射击参数,也没有资料表明它是如何获得诸元的。
54型雷击舰样图,1943年
但是,1943年底——1944年初的实战非常明确地告诉象国人,当时海战格局已从水面转移到了空中,太平洋上的一系列激烈海空战都预示着格局剧变,在新时代格局下,海战规则已被完全改写,之前制定的战术、方法都被全盘推翻,这种煞费苦心完成的巨型武器在计划之初就已经过时了。1942年12月,军购部长史-进中将叫停了超级鱼雷项目,这种鱼雷最终产量为22条。
现实更为残酷,象国人的对手日本人在这一方面再次走到了他们前面,后者的鱼雷以小得多的体积和重量就达到了这一要求,例如93式1型氧气鱼雷以36节的航速都可跑出40000米,如果是要达到相同的30000米距离则能使航速提高到45节,象国人的苦心积虑被对手轻易甩出了九霄云外!所以到1960年,时任象海军东海舰队司令的顾-文焉上将回忆这事时笑道:“(对超级鱼雷)我们有幸在撞到南墙之前就停了下来。”也是因为超级鱼雷取消,五四型的设计最后终止,为象国雷击舰发展史划上了句号。
有趣的是,这最后的疯狂却在战后得到了超乎想象的关注,她被冠名“梦幻之雷击舰”在多部小说、漫画中出现且轰动一时,成为后世最为津津乐道的题材之一;不知道对那些曾执着于此的人来说,这能不能算是一种安慰呢?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