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16842|回复: 30

大和設計案

[复制链接]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5-2-23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当把大和型的设计提案写成22种的时候,有邮件说“不是23种”吗。
因而今天写一写大致的情况。
稍微列举些文献吧。
原胜洋著「战舰“大和”建造秘录」452页是22种。
原胜洋著「巨大战舰“大和”的全轨迹」82页是23种。
丸的「究极的战舰“大和”」96页是23种。
历史读本「战舰“大和”激战的轨迹」47页是24种。
历史读本「“大和”和“武藏”」36页是24种。
松本喜太郎著「战舰“大和”、“武藏”的设计和建造」12页是24种。
世界文化社的「战舰“大和”的100个之谜」92页是24种。
Januaz著「战舰“大和”图集」5页是24种。
丸778号附录「大战舰“大和”构造读本」42页多达34种!
啊,惊人!
就是说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千差万别。
福井静夫著「日本的军舰」74页是超过20种,平间洋一著「战舰“大和”」29页是20种以上,「海军造船技术概要·上卷」34页叙述账面上有“超过20种的方案”(第30页上是作为讨论的有22案)。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要说为何面临大和型的建造讨论了这么多大量的设计方案的话,理由是「建造拥有哪个方向性的战列舰还没定」。
火力越大越好。
装甲越厚越好。
速度越快越好。
续航距离越长越好。
建造费越低越好,尺寸越小越好。
火力大、装甲厚、速度快、续航距离长、并且尺寸小的最好战舰,不能勉强决定。
顾此失彼,最终要决定什么优先。
就是说,要形成战舰的方向性、尺寸和攻防行的平衡分配、内容、布局。
这样,在设计案里就有小的大和型,大的大和型,高速的大和型,低速的大和型,火力大的大和型,火力小的大和型等各种各样的大和型。

最大的是公试排水量69500t的A140原案,最小的是公试排水量50059t的K案。
火力最大的是46厘米炮10门的I案,小的是40厘米炮9门的J系列案。
速度最高的是31节的原案,低是24节的K案。
续航力最长的是18节/9200浬的A~B2案,短的是16节/4900浬的F3(出处稍有疑问)。
防御力有对46厘米20000-30000m(原案),对46厘米20000-27000m(I案),对40厘米20000-30000m(J3案),对40厘米18000-27000m(J2案),对40厘米20000-27000m(K案)的5个等级。

内容的差别,有40厘米炮和46厘米炮的不同,以及汽轮机装置以及柴油机装置之间的差异。
每门炮的火力,46厘米炮超过40厘米炮,但如果门数不够,40厘米炮的总火力也可能超过。如果是柴油机,耗油量相对也好点。
而且,布局涉及主炮的前方集中、前方主后方从、前后均等3种,以及3联装砲塔、联装砲塔、混载等3种。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最初设计的原案的特征,动力单汽轮机,全长294m异常地长。
因为发挥20万马力,速度是全部设计案中最迅速的31节,但因是单汽轮机,所以续航力短至18节/8000浬。
主炮配置是3座46厘米3联装砲塔前方集中形式,航空装备和副炮配置在后方。
请注意,“大和”的各种设计案中只有这个原型和最终案两个是“单汽轮机”。
大和型战舰从汽轮机战舰开始,想尽办法想要做成柴油机战舰,反反复复,最终是以汽轮机战舰结束。
燃料问题,是资源小国的岛国所不能避开关心的事情。

针对耗油量大的原案,设计者们「以此为基础,想方设法要建造出杰作战舰」。
这个时点,首先大体上确定了装备46厘米炮以及动力装置的种类。
就是说,柴油机和汽轮机混成的A系列,柴油机的B系列。
其次,细分了主炮配置的布局设计。
3座3联装砲塔以前方集中形式配置的A、B案。
2座3联装砲塔配置在前方、1座配置在后方的A1、 B1案。
2座联装砲塔在前后均等配置的A2、B2案。
这样写,总的感觉A1案和B1案、A2案和B2案“动力不同,其他相同”。不过,规格上A系列公试68000t(以下,排水量全是公试),并全长277m,速度30节。B系列60000t,全长247m,速度28节,有相当的不同。

为了使B变得更合理,还有附录的C案和D案。
C案是低速重防御舰,58000t、26节(105000HP);D案是高速轻防御舰,55000t、29节(140000HP)。
哎,不只是「从排列中选择喜欢的那个!」不是像批发店批发那样。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言 于 2015-2-23 16:24 编辑
微言 发表于 2015-2-23 12:15
(三)
最初设计的原案的特征,动力单汽轮机,全长294m异常地长。
因为发挥20万马力,速度是全部设计案中最 ...

(四)
任性的同伙提出「在A案和B案的折中位置,稍微容忍速度、续航力短,尽可能设计的小」。
就这样,出现了46厘米3联装炮塔前方集中配置、混合动力28节、续航力18节/8000浬的G提案。
但公试排水量变成65883t,并不小。

因为希望合理的小,所以这不可能通过。
「原生态大和」用各种各样的手段继续设计。
速度、续航力、防御力全部稍作牺牲的61600t的G1A案(26节、16节/6600浬);46厘米主炮减少1门为8门(混载、前方集中配置)、速度降到24节、续航力16节/6600浬(防御也要牺牲)的极端原生态战舰(50059t)的K案(变成这样的话,不能不说是用意气设计成装备46厘米炮的战舰)。
过分的还有,速度27节、续航力 16节/7200浬、3联装主炮塔1座移往后方的F案(60350t)。
顺从「需要拘泥于46厘米」的构思,主炮3座40厘米炮3联装前方集中配置、忍耐防御、速度27.5节、并且巡航力抑制为 16节/7200浬的「不起眼」的J0案(52000t)。
「稍有个性」的29节(续航力18节/6000浬)的J2案(54030t)。
权威平贺也出场了,“我也掺合”,提交了46厘米炮10门的I提案。
这个I案,主炮为联装炮塔和3联装炮塔混载,前后均等配置,如果成功,全然和金刚代舰(平贺案)的设计完全一样。
权威很中意这个主炮配置。

在各方案中还源源不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修改案(越改越坏案?)。
40厘米炮卖的价格低,“增加1座炮塔,火力增大到12门”的本末倒置的J3案(58400t)。
“不介意前方集中配置,试着改变3号炮塔的方向”意见的G0A案(65450t)等等···
因为太多,写的都讨厌。
这样听任无价值地设计案(大量存在有不同点)增加。

这样就明白日本海军是如何关心主炮门数和速度、续航力以及耗油量、尺寸(建造材料)、工时(建造期间)的。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微言 发表于 2015-2-23 12:43
(四)
任性的同伙说「设计在A案和B案的中间位置,稍微容忍速度、续航力短,并且更小」。
就这样,出现了 ...

(五)
作为大和型设计案的一个特征,就是"气的发狂的副炮配置"。
到底是谁想到了?
即使看全世界中的战舰也找不到那种不可思议的副炮配置。
什么?
不知道是什么样的?
如果那样・・・

最初的原案、A案、B案的主炮塔与纳尔逊型一模一样的前方集中配置,船体后方空空如也,最后尾是航空装备,这之前是15.5厘米3联装副炮塔背负式配置在中心线上,其左右船舷也各配置1座。
嗯,这个不奇怪。
与黎塞留型(这里是3座3联装副炮塔)相似,帅,合理。
哎~!
前方2座3联装主炮塔、后方1座的A1、B1案无法实现。
4座15.5厘米3联装副炮塔全部配置在船桅和3号主炮塔之间的空间上。

怎么样,只顾自己?
首先在船桅之后的左右两舷各配置1座。
其次在此后的中心线上稍高1座。
再在此后的中心线上更高的背负式1座。
啊,怪异?

主炮4座联装前后均等配置的A2、B2案也不相上下!
船桅之后的中心线上背负式配置的同时,两舷的副炮塔后退到3号主炮塔和4号主炮塔之间的位置。
那么,4号主炮塔只能打击正侧面。

副炮配置上其他合理的是J系列以及K系列所对应的15.5厘米3联装副炮塔3座(大概和黎塞留同样)模式“尽可能大量装载主炮",反过来的是副炮15.5厘米4联装副炮塔(4联装是否好?)2座的I案,大家知道的大和型的2号主炮塔之后和3号主炮塔之前的中心线上各1座、船体中央左右船舷各1座的F系列。

最好的是F系列,其次是原案和J系列,并不坏的是要花费功夫新设计的4联装的I提案,其他是差劲的感觉吗?
哎呀,甚至F系列也有"当引爆的时候怎么办"的观点(不过也有众多论者坚持“哪有这种事”),变成超大和型的话“什么副炮”也将成为话题。

如果的话・・・
原案和J系列可能是最佳。
嗯,日本制造黎塞留(主炮配置按纳尔逊)・・・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言 于 2015-2-23 16:48 编辑

(六)
那么,成排全部汇集的大和型的设计提案中真正的候补者,也不是占据大部分的前方集中配置的各方案,意外地是F案。
但是F案是走价格低线路,所以火力小,并且装甲薄。
所以有了增加1门主炮,装甲加强的F3案设计了。
但是F1案以F2案现在也没有发现。
发现的F3、F4、F5、F6案的数据记载在松本喜太郎著的「战舰大和、武藏的设计和建造」(与大和有关的权威文献)上,还写着标准排水量,但是这个数值实在奇怪。
稍微列举吧。

     公试排水量    标准排水量      续航力(16节巡航)
F3案      61000t          57776t               4900浬
F4案      62545t          68260t               7200浬
F5案      65200t          62315t               7200浬
F6案      68200t          64000t               7200浬

关联上,最高速度都是27节,兵装大体上也相同(只是F6案在机枪方面有些不同),防御一样,动力输出除了F6案单汽轮机的15万马力之外,都是一样,汽轮机75000马力、柴油机6万马力。尺寸上最短的F3案246m,F4案248m,F5案253m,最长的F6案是256m,没有大的变化,全宽、吃水都一样。
前面写了,但是标准排水量是不搭载燃料(含水)的状态,公试排水量是搭载满载的2/3燃料(含水)的状态。
从排水量差就知道燃料搭载量。

     量差     燃料     续航力
F3案     3224    4836    4900浬
F4案     4285    6427    7200浬
F5案     2885    4327    7200浬
F6案     4200    6300    7200浬

F5案虽然燃料最少,但是为什么也有7200浬的续航力?
F6案“单汽轮机”,但是为什么续航力与燃料搭载量大体上等量的F4案匹敌?
全然奇怪。
哪个数值有错吧。
因为不知道“这个那个”,所以解说“F系列怎样发展变化”变得很难。
基本资料的数值"不可靠",所以没有办法。
所以停止解说“F系列怎样发展变化”,“各种各样的F案变成F5案”结束。
F3案的续航4900浬实在非常可疑。
在大量的大和型的设计案中这样短的只有这个。
而且,飞行已经到6600浬。
(如果F1以及F2案被发掘的话,看得更多的是概略)
F5案因发生了“出人意外的局势”,被改案成F6案。
明智的读者已经知道,发觉“看上去不可能柴油机动力”,已决定“单汽轮机”。
就这样,动力输出、耗油量或续航力或最高速度或船体尺寸全部都・・・(回到"起点")
呜呼。
这样,F6案成了最终方案(就是大和型)。
是啊,大和型的设计经过大概就是这样。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言 于 2015-2-23 16:52 编辑

(七)
“单汽轮机”、“柴油机和汽轮机混合”、“单柴油机”有什么不同?
一语道破,烟囱的数量和形状不同。
提起大和型的特征是“在船体中央稳重姿态的粗斜的1座烟囱”,但这个是最终案的“单汽轮机”,“柴油机和汽轮机混合”的烟囱是汽轮机用烟囱和极细的柴油机用的2座烟囱,“单柴油机”是极细的1座烟囱(柴油机烟囱可以节省船体上部的空间)。
这次再稍微说些动力系吧。

首先是耗油量的差别,「海军造船技术概要、上卷」37页记载表比较,「单汽轮机115000马力」和「汽轮机60000马力+柴油50000马力混合」;18节/8000浬的燃料需要,“单汽轮机”8400t,混合5700t。
混合耗油变少,用2/3燃料就行了。
但是“单汽轮机”对「每机房面积发生的马力」有利,发生大1成左右马力。
就是说,要确保柴油机同等马力,机房必须变大,船体也得变大。
但因为耗油变少,所以燃料库也变得小,并且船体能够小。
因而如果要求长续航力,燃料库的尺寸有大的影响,所以柴油变得有利,假如不那样,机房空间能够小的汽轮机变得有利。

在这里必须考虑的就是“战舰必须航行到决战海面”。
必要以上的续航力即使长也并不是优点。
即使耗油量稍差续航力短但战略顶用。谋求“单汽轮机”节省机房的空间,可能设计出全体都小的船型,“续航力的决定”和“动力构成的决定”以及“战略方针的决定”有着剪不断的关系。

因为“单汽轮机”的最终案燃料6300t,续航力7200浬,所以耗油量每1t1.14浬。
对F4案而言,总马力减少1成,输出减少一半的柴油机是有利条件,续航力等量,并且燃料搭载量也和最终案大体上等量的6427t(就是说,耗油量也一样),非常奇怪。
那么,多少妥当?
仍然是2/3吧。
这确实是F5案的数值(燃料4327t,续航7200浬,耗油量1.66浬,是最终案的68%)。
变成那样的话F5方案正确,一般认为「F4案不是公试,而是记载的满载时的燃料装载量吗?」。

还有一个有趣的数值。
F3案的蓝图图纸记载重油库量3090t。
F3案的公试排水量是61000t,标准排水量是57776t,因为差是3224t,所以大致的燃料搭载量应该变成4836t。
4836t和3090t的哪个正确?
如果是4836t的时候,因为续航力 4900浬,所以耗油量大致1浬。
是混合不能考虑的数值。
针对3090t是1.58浬,对F5案的耗油量1.66浬,可考虑那是“妥当的数值范围内”。
嗯,上次写“F3案的续航4900浬非常可疑”,但好歹不是续航力的误记(但为什么设计案做成了是驱逐舰程度短的续航力,这是个谜)。
然而,上述「海军造船技术概要」的混合耗油量是1.40浬,“单汽轮机”0.95浬,可因为是18节巡航(F系列16节巡航),所以不适合比较。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八)
给与战舰舰容大的影响的结构,不只是炮塔以及烟囱。
其他还有舰桥、船桅、高射炮。

首先是舰桥,但是A140设计案的舰桥是大和型和比睿之间那样的感觉。
但是大和型变得高且后退,A140相反,虽然是“向后仰的姿势”,可是成了“向前摔倒的姿势”,也许与山城型相似。

船桅在船体中央后方1/3(主炮塔配置不同),头目和三脚桅成1座屹立,但这个是不是没有缩短天线。
实际建造的时候,船体中央的情况类似大和型的斜船桅有改变的可能性。

船尾是航空装备空间,但是大和型到高的位置,弹射器布置在低的甲板上。
因而低的甲板,面积比大和型更大。
A140设计的时候,有资料讨论了鱼雷发射管的搭载,推测计划的装备位置是否在这个低的甲板。
可是从高的位置发射的时候,一接触海面鱼雷将损坏。
“战舰的舰尾鱼雷发射管?奇怪”,但不是没有前例的意思。
德国的袖珍战舰就装备了。
不管怎样,日本海军看见袖珍战舰柴油机化,开始“的确可以,也想做”,所以也许“特意”采纳了鱼雷发射管的舰尾配置。
是啊,猜测。

以下是高射炮。
很明显的是89式12.7厘米联装高射炮,原案中是装备6座,A、A1、A2、B、B1、B2、I案是8座,其他的各方案是6座。
有趣的是配置。
A案,舰桥后面左右两舷各配置4座,很普通。
A2案,舰桥之后的中心线上1座,夹着第1烟囱的左右两舷各3座,最后是第2烟囱之后的中心线上1座。
B和B2提案,舰桥之前的中心线上1座、舰桥之后的左右两舷各1座,其次中心线和左右两舷各 1座,最后是烟囱之前左右两舷各1座。
A1案,在舰桥的之前和之后的中心线上各1座,夹着第1烟囱的左右两舷各2座,第2烟囱的中心线上背负式配置2座。
B1案,舰桥之前的中心线上1座,舰桥之后的左右两舷各1座,其次是中心线上1座,接着是左右两舷各1座,最后是烟囱之后的中心线上背负式2座。

知道了吗?
很难用语言说明知道。
嗯,那么,・・・

简单来说的话,中心线配置很多。
中心线上配置最大量高射炮的A1和B1案是4座,合计门数8座16门,但单舷射击门数是12门。
这是最终案的2倍(与对空火力加强之后的大和型匹敌),1935年左右的日本海军是对加强防空火力方面下工夫的。
但是可惜,最终案数量减少,高射炮的中心线配置成为0。
然而,中心线配置的不只是主炮以及高射炮。
A、B系列的4座副炮也在中心线上配置在2座。
就是说,高射炮和副炮合计中心线配置变成6座。
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竣工的主力舰中除了主炮以外中心线配置的,黎塞留型副炮1座,敦刻尔克型、德意志型、沙恩霍斯特型、改装后的胡德型是高射炮1座,阿拉斯加型高射炮2座,其他少见。
因为中心线配置的话,左右两舷都能射击,效率高。
从副炮+高射炮的单一舷射击能力来看,A1、B1案是副炮9门、高射炮12门、共21门,最终案是副炮9门、高射炮6门、共15门。
跟外国舰相比,副炮+高射炮的单一舷射击门数,英国新战舰8门,美国12门,苏维埃联盟型10门,利托里奥型12门、黎塞留型12门,俾斯麦型14门,A1及B1案的21门远远有利。

再列举外形的特征吧。
设计案阶段,第2主炮塔旁边的甲板有高低差,没有所谓大和坡。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言 于 2015-2-23 23:48 编辑

(九)
在成排并列的大和型设计案中,试着考虑“如果是什么样的状况,能够实现这些"。
第1,对柴油机不具梦想的A140原案能成立。
虽说有体形巨大这个缺点,但因为“单汽轮机”,所以技术简单。

第2,如果海军部没有「任性之人」,A、B、C、D案中哪个都有可能被采用。
听“其中哪个”的话,“不惜重金,不要安排柴油机的技术革新”的选豪华的A案。
“想办法换成柴油机”为前提的选豪华的B案。
“不需要豪华,想要价格低的战舰”选C案。
不,不,“价格低、高速的巡洋战舰好,”选D案。

第3,“低价,最好再低价。我国是贫穷岛国的资源小国”,绝代吝啬节约之人无异议的选K案。
公试排水量与大改装后的长门型相比较,仅只增加15%的小型船体,装备8门(和长门型同数)46厘米炮的究极的原生态战舰。
在速度低和续航力短之事上闭上眼睛,船舷装甲381毫米针对长门型的305毫米是相当实惠的。
即使不建设横须贺的6号船坞,因为全宽小,所以调整已有的5号船坞好像也来得及。
(如果不造6号船坞,将很节约经费)

第4,不要排除平贺老兄说的情况。
就是说,I案。
这个设计案,火力最强,并且防御重厚,速度也还算不错,并且作为目录说明没有欠缺,但是全体狭窄,并且要新设计4联装炮塔(日本没做过4联装),副炮相当令人怀疑。
而且,因为I案的主炮塔需要联装和3联装2种,关于这点,担心开发期间的长期化。
哎呀,F提案和K提案也一样。

第5,“46厘米炮开发受到挫折”有可能性就考虑J案。
即使J案,也各种各样(被确认多达7种!因为第一次是J0,最后是J9,所以恐怕有10种!)。
最小的J0案公试排水量52000t,最大的J9案是61000t,全长最长的270m,最短的242m。
速度也乱哄哄从27.5节到30节。

最后,“不放弃柴油机之梦”,可以考虑F5案。
日本海军因在“大鲸”上挑战柴油机的结局而放弃,但有人议论如果“再努力的话,应该成功了,实在可惜!”
在像飞机发动机誉那样感觉,“概念不坏,不过是时间不够。”
“反对柴油机派”的急先锋好像是平贺老兄(也有不作为那样的意见),但是易怒,因为血压高所以也是有可能猝死的吧。
那样的话,按F5案建造的可能性高。

那么F5案和最终案在哪里不同?
因为大和坡、航空装备和舰桥的变更是改良化的产物,也许已经开始进行不清楚。
烟囱确实从2座变成了“极粗的1座”。
最终案中,6座高射炮夹着烟囱配置在两舷,这样不可能是F5案。
日本海军拘泥于将高射炮配置在中心线上。
如果有可能性,配置必定在中心线。
那样的话・・・
因为烟囱细,所以6座高射炮中4座配置烟囱旁的两舷,2座配置在舰桥之后和烟囱之后的中心线(船桅往后方移吗)上?
不过这是猜测。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言 于 2015-2-24 11:20 编辑

(十)
A系列和B系列6型中4型是3联装炮塔3座9门,2型是联装炮塔4座8门。
联装炮塔的缺点是门数减少了1门。
如果增加炮塔数,就要增加主要的防御区域;寻求等量防御,就要增大装甲重量。
炮塔其本身的重量也不能忽视。
概略设计,3联装炮塔3座前方集中配置的A案和联装4座配置的A2案,双方都是公试排水量68000t,但是详细的重量分配表上,与A案的船体装甲重20852t、炮塔装甲3488t比较,A2案的船体装甲重21637t、炮塔装甲重4950t,大大地增加。

即使这样,为什么还讨论联装炮塔案?
理由“联装炮塔有许多优点”。
首先日本海军主力舰装备的主炮,炮塔的旋转、炮筒的俯仰、炮弹的装填、炮筒的复座都以水压作为动力。
实际上这个动力“全门同时射击”时并不足。
“全门同时射击”不可能,发射速度就大大地降低。
还有大量弹同时着弹,射击管制产生困难,命中率也降下来。
基本变成了用半数炮的交替射击。
因此,在结构上,联装炮塔更合理。
大家都看到过联装炮塔中1门仰角提高的战舰主炮的照片吧。

如果写成“是”,问题起因于动力不足,解决了动力不足,也就解决了发射速度的下降。
3联装炮塔而言,不可能“全门同时射击”,基本上是“半数的交替射击”(因为是奇数,所以不可以除尽),但是把联装炮塔的训练出的高技术能力等隐形财产扔掉,一口气转换成3联装炮塔也难。
在大和型战舰的设计案中也讨论了联装炮塔和3联装炮塔的利害得失。
恐怕联装炮塔多少有迅速的发射速度吧。
容易提高命中率。
对机构而言没有担心。

但是发射速度之类,如果造兵屋坚持技术革新提高命中率,铁炮屋拼命努力训练,即使第一次低也将渐渐地变的正确吧,如果不放心就张贴灵验神社的纸币来驱散。
初期大部分人处于过于保守的顾虑,4座联装炮塔案不了了之了。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5-2-26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
在这里再一次概括大和型的开发提案吧。
首先按各系列的头字母(拉丁字母)排列。
也许人们已经充分知道,反复说有点罗嗦,但因为是“推演过程”,所以说明的顺序不太好说。

1.原案:单汽轮机
2.A:混合动力,炮塔配置分成A、A1、A2等3种
3.B:单柴油机,炮塔配置分成B、B1、B2等3种
4.C:B的原生态版低速战舰类型
5.D:B的原生态版高速战巡类型
6.F:A1的原生态版,主炮减少1门为8门;后增加9门,变得不是原生态了
7.G:A的发展系
8.I:A2的发展系,平贺设计的加强火力型(10门)
9.J:装备40厘米炮型,有许多什么大的或小的
10.K:A的原生态版,主炮减少1门为8门

简单的说,从原型发源进化的流派由于动力和主炮配置的差异,分成从A到B2的6个流派,变化成各种各样的系列。

写结构分级(变迁图更容易知道)变成以下。

原案(汽轮机动力,炮塔配置前方集中3联装:9门)
1.A(混合动力,炮塔配置前方集中3联装:9门)
1-1.G(同上,3联装或混载8-9门)
1-2.K(同上,混载:8门)

2.A1(混合动力,炮塔配置前方集中3联装:9门)
2-1.F(同上,3联装或混载8-9门)

3.A2(炮塔配置前后均等联装:8门)
3-1.I(同上,混载:10门)

4.B(柴油机动力,炮塔配置前方集中3联装:9门)
4-1.C(同上)
4-2.D(同上)

5.B1(柴油机动力,炮塔配置前方集中3联装:9门)

6.B2(柴油机动力,炮塔配置前后均等联装:8门)

如果是40厘米炮,以上一切还不包括J。

因为“单柴油机”太过冒险,所以早早就从候选中剔除。
最终总结全部的G,K,F,I等各方案的概念,“主炮多1门”的是I案,"船体尽可能小"的是K提案,“合理范围的高作战能力”的是 G及F案。
剩下的G和F的理论是通过主炮的配置防御以及动力配置的效率来有利于前方集中,或是保守的但灵活运用便利性来重视前方。
啊,经过各种各样的波折,最后决定了F案。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
那么,进而写一下上面没有触及的J系列。
因为 J各型全部40厘米版,所以并没有级的概念。
首先判明J系列的各案如下。

J0    52000t    前方    242m    27.5kt    9门
J2    54030t    前方    255m    29.0kt    9门
JX    53000t    前方    244m    28.0kt    9门
J3    58400t    均等    252m    28.0kt   12门
J5    53540t    混载    246m    28.0kt   10门
J6    51800t    不明    247m    28.0kt    9门
J9    61000t    均等    270m    30.0kt   12门

JX也属于J(8月10日)案。
续航力除J2是18节/6000海里,其他16节7200海里。
如果J2用16节巡航,航行的续航力变成怎样?
与混合16节/7200海里、燃料装载量4327t的F5案同等。
F5案的耗油量是每1t1.66海里。
混合18节的耗油量从「海军造船技术概要的耗油量」得知1.4海里。
如果以4327×1.66=7182,得知16节巡航的续航力。
什么事没有。
16节7200海里和18节6000海里只是不同表现,燃料装载量一样。

防御力J0~JX对40厘米弹安全范围18000~27000m,J3~J9对40厘米弹是20000~30000m。
设计案没有具体的装甲厚的记述,但因为有A~D案(除了D之外同样)和最终案等数值判明的情况,能类推。

A案船舷432毫米 表面229毫米 炮塔584毫米
D案船舷381毫米 表面203毫米 炮塔457毫米
最终案船舷410毫米 表面200毫米 炮塔650毫米 顶盖270毫米

安全范围是A案和最终案对46厘米20000~30000m,D案对40厘米20000~30000m。
觉得「A案和最终案为什么厚不同?」。
舰艇的防御未必对全部实施同样的装甲。
如果设计者想有重点地强化弹药库和炮塔的装甲,必须从其他转用这点份额的装甲重量。

请注意炮塔的数值。
A案对全部实施对比较均质的防御,但最终案有重点地加固主炮塔。
因而设计案的水准在安全范围,即使是同样的数值装甲厚也未必同样。
大和设计案的防御分为5个种类,对46厘米20000~30000m,对46厘米20000~27000m,对40厘米20000~30000m,对40厘米18000~27000m,对40厘米20000~27000m,分到船舷和表面的如下。

船舷装甲
对46厘米20000m  A案432毫米
对40厘米18000m
对40厘米20000m  D案381毫米

表面装甲
对46厘米30000m  A案229毫米
对46厘米27000m
对40厘米30000m  D案203毫米
对40厘米27000m

可以认为J0~JX重点放在船舷装甲和主炮塔前面的防御上,J3~J9重点放在表面和顶盖上。
或许,J3~J9装甲厚与D案一样,不过没有确证。
可以考虑J0~JX的装甲厚度,船舷装甲和主炮塔前面比D案厚,表面和顶盖比D案厚薄,考虑船舷装和表面装甲同等,炮塔前面和顶盖也有变化的可能性。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
了解了J系列是各级的40厘米炮版,试着检查具体「哪个与哪个相对应着?」。
首先J0,不过因为速度稍微低,相当G1A;J2是速度强化型,可以考虑与G2A相当。
JX与J0,火力、输出、续航力、防御力同等,尺寸仅大一点,速度高0.5节。
J3因为均等配置的4炮塔,考虑对应着A2案。
J9比J3大幅度增加输出,是高速度的改良型,「变成这样,从大小来看对应是蒙大拿型?」。

危险···
当写J系列时依依难舍。
本来「如果46厘米炮的开发失败了?」,应该「存在防滑物那样的」。
「J9加油,别输给蒙大拿!」「那个J2,衣阿华算不了什么!」。

其次J6,不过因为输出和主炮配置等不明,不清楚哪个对应。
哦,不清楚最初的J0和JX哪里不同。
说不定或许意外的主炮配置。(F的40厘米版?)
40厘米联装炮塔2座和3联装混载的J5毫无疑义的对应I案,已经靠近金刚代舰的平贺案,所以特意在这里试着排列三者。

舰型    公试排水量    速度    全长m    全宽m    船舷装甲
金刚      37600        26      232      32.2     381毫米
J5        53540        28      246      38.3     381毫米推定
I案      65050        28      268      38.9     432毫米推定

那么,这里考虑缺号。
一般情况下如果40厘米换装46厘米3联装炮塔,40厘米4联装炮塔就快要登场了,不过在F系列里找不到。
成为40厘米也是3联装炮塔。
如果还是40厘米3联装炮塔,转台尺寸变小,变得更加细长了,不过J系列全宽宽阔着。

这个怎么也不能释然。
前述J系列从J0到J9确认有7种。
而且J6是因为炮塔配置没判明,所以实际6种。
「从最初就不存在缺号的设计案。」
因为从J0到J910种中未阐明的4种,所以有种种浪漫的想像。
那么,会考虑怎样的配置?

啊,利根?
那过分离奇。
46厘米炮联装4座均等配置的A2案,如果13号舰型转世成为天城/纪伊型复生的40厘米联装5座设计案被研究也不奇怪。
假如作为40厘米4联装炮塔讨论,也觉得有好处。
因为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型初期设计案和英国的乔治5世型、法国的敦刻尔克型和黎塞留型等全世界都打算向4联装前进的趋势,日本海军即使稍微讨论也不进行?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5-4-3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言 于 2015-4-3 20:20 编辑

(十四)
存在缺号的不只是J系列。
奇怪的没有E和H。
谁都感到不可思议。
是为何成为缺号的,还是未发现,是怎样的方案…

今天在这里考虑“现在还没发现的谜一般的炮塔配置”吧。
考虑什么样的炮塔配置?
46厘米联装5座10门?
那有点不行。
炮塔的重量是大的制约,全长变得太长了。
因此A2案及I案最大限度是4座。
那样的话,46厘米3联装4座12门?
假如可以的话,可能想那么办,但因为没完成,所以I案成了混载的10门。

前方1座后方2座,重视后方?
没有非常重视后方的例子。
要是小单装炮,不管怎样用规范的联装炮塔和3联装炮塔,前方1座、后方2座也非常少。
即使说是联装,如果不是炮塔,不过是英国的亨特型护卫驱逐舰和荷兰的驱逐舰I·suweazu等。

日本海军是重视后方的总寺院,建造了特型驱逐舰(24艘)和早潮型(10艘)、阳炎型(19艘)、夕云型(19艘),再加上“岛风”,共计73艘。而可见的海外舰,实际竣工的是法国的大胆型驱逐舰(8艘),中国的宁海型轻巡洋舰(2艘),德国的K型轻巡洋舰(3艘)和莱比锡型轻巡洋舰(2艘),瑞典的特雷·科隆诺尔型轻巡洋舰(2艘)。
日本舰73艘加上外国舰17艘共计90艘,重视后方的日本舰占的比率达到8成。
因此也许日本海军说不定研究了重视后方的大和型。

46厘米的4联装?
那无论怎么全宽变得太宽阔,不合理···
联装或者3联装炮塔数在4座以内吗?
如果不考虑效率,配置在船体中央也能考虑。
因为英海军是日本海军的老师,也不能说相似G3型战列巡洋舰和N3型战列舰奇异的达因科特方式是不可能。
根据情况的不同,也有可能4座中只有1座在后方。
痛苦不~,这样所想也快乐。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5-4-3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言 于 2015-4-3 20:22 编辑

(十五)
提起缺号,在F系列连续有F1、F2缺号(根据情况也有F0),后面从F3到F6,。
F系列主炮配置的概念是重视前方,F是在前方联装和3联装混载的8门舰,但是F3以后是3座3联装的9门舰。
到底从几时起,8门变成了9门。
缺号舰是8门吗?

想知道8门舰和9门舰的不同,也对K案和G案哪里的不同产生兴趣。
概略上,主炮在前方集中配置的是小型的是K系列,大型的是G系列,但是针对K系列的8门舰,G系列是8门舰和9门舰混在一起。
首先叙述K系列,除了K案之外,还有K8月5日(1),K8月5日(2),K8月5日(3)。
实际上这个K系列,数值全是“?”。
为了方便起见,下面以K案为K0,K8月5日(1)为K1,K8月5日(2)为K2,K8月5日(3)为K3。

K0      50059t    221*36*10.1    24kt    6600浬
K1      51900t    235*37*10.1    26kt    6600浬
K2      53600t    246*37*10.3    28kt    6600浬
K3      53600t    237*37*10.3    26kt    7200浬
  (吃水线长×全宽×吃水)

火炮的配置和数量以及防御一样,输出K1是95000马力,后面是80000马力。
针对95000马力的K1, 80000马力的K2不知为什么快2节?
全宽和吃水K2和K3一样,只是吃水线长K3方长11m。
然而不知为什么排水量相等?
K2和K3是同样的输出,但是续航,K3方长600浬。
可以考虑燃料搭载量更加多。
然而,排水量相等,不知为什么吃水线长比K3方短?
K系列有各种各样不知道的是常有的事。

其次是G系列,有G、G0A、G1A、G2A、G2B、G8月10日、G8月12日(1)、G8月12日(2)等8个方案。
在G之后的几表示是什么?
以下拉丁字母又表示是什么意思?
那么,列一下G系列的资料和数据。

   排水量   速度  输出    续航       防御
G     65883    28    14.0   9600浬   20000~30000m
G0A      65450    28    14.5   7200浬   20000~30000m
G1A      61600    26    11.5   6600浬   20000~27000m
G2A      63450    28    14.3   7200浬   20000~27000m
G2B      63550    26  
G8/10   59500    26    11.0   6600浬   2000~27000m
G8/12   60000    26    11.0   7200浬   20000~27000m
G8/12   60950    27    13.0   7200浬   20000~27000m

G案因为是18节8000浬,所以按16节续航换算是9600浬。
G案是3座3联装全都向前,G0A、G1A、G2A是3座3联装、2座向前、1座向后,G2B全都不清楚,其他3案是混载的8门。
那么这里有问题了。
数值和拉丁字母是什么意思?

对象变成是G、G0A、G1A、G2A等4个方案。
防御,G和G0A一样,但其他方面有不同。
输出,所有的都不同。
速度,只有G1A 是26节,其他28节。
除G以外,其他3案共同点是“第3炮塔向后”。
因此推测拉丁字母是炮塔配置。
这样的话,数值?
这4个方案都不同…
是输出吗?
这是推测。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5-4-3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
那么,试着列举K和G的差别吧。
K系列最大是53600t,G系列最小59500t。
啊?
没有太大的不同・・・
没有更明确的不同(因为G2B除了排水量以外数据模糊不清,所以是对象外)吗?
嗯,有了。

1.K系列全部副砲3座,G系列4座。
2.K系列输出最大95000马力,G系列最小110000马力
3.K系列的防御是全部对40厘米20000-27000m,但是G系列存在对46厘米20000-30000m和20000-27000m2种。

就是说,K系列副砲比G系列少1座,并且是轻防御及低输出。
排水量K系列最大和G系列最小只有5900t 变化,但全长的话K系列的最长比G系列的最短长。
K是出自舰政本部主导的设计案,“重视经济性”;G是出自军令部主导的设计案,主要着眼点放在“战斗能力的充实”上;但是具体在哪里,并且出现在那边?

上述那样不确定长度。
那宽度?
K系列36-37m,G系列37.7-38.9m。
只有70cm。
在战列舰”武藏“建造之际因为船台宽度窄,所以工程进展不顺利,是花费比“大和”大的主要原因。
然而,因为G系列只有一个37.7m,其他全部是38.9m,所以实质上不是70cm的差,而是2.9-1.9m的差。
而且,要说吃水,针对K系列的10.1-10.3m,G系列全部是10.4m。
假如使用已有船坞的话,必须根据情况挖深底面。
还有,扩大工程尽可能地想小规模(即使是K系列不扩大一点,横须贺海军工厂5号船坞也不能入坞)应付。
因为有了“长度足够,但是横须贺海军工厂5号船坞的宽度也不足够”的特征,所以没有“长度多少可以长,但是尽可能地缩小宽度”这样的观点吗?
不过是猜测。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5-4-3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言 于 2015-4-3 20:26 编辑

(十七)
那么,大和型的主炮塔重量是多少?
世界的舰船449号P103记述旋转部重2265t。
世界的舰船391号P139是旋转部重2510t。
平间洋一著「战舰“大和”」P35是总重2770t,旋转部2510t。
「战舰“大和”的100个之谜」P18是总重2774t。
有各种各样的。

那么看「究极的战舰“大和”」P71・・・
炮塔旋转部重量2510t(包括装甲790t在内)和炮弹1发1.46t、装药0.33t。
而且弹药定数300发中的180发存放在旋转盘下方的給弾室。
变成1.46*180=262.8t。
配合旋转部重量,2510+262=2772.8t。
就是说,是上述2770t及2774t这二种状态。
大部分资料为每1门用弹药的定数有100发。
但是「战舰“大和”的设计和建造」一边在正文中用100发当定数,一边是P12的表中A案为150发、F3~最终案120发。

100发和120发哪个正确?
看F3案的蓝图图纸。
这个是120发。
嗯?
这次打开石桥孝夫著「图解日本帝国海军全舰船1868-1945战舰、巡洋战舰」P388。

那里?
写了A案的定数130发?
以及1座炮塔的弹药是753t。
每1门是251t。
假如这一切是炮弹,251/1.46=172发?
那奇怪?
如果是包含装药,251/(1.46+0.33)=140发?
又是奇怪・・・
A案的定数到底140发、150发、172发哪个?

A案的炮塔重量也很奇怪。
每座除了装甲之外是2654t,装甲1162t,合计3816t。
最终案包括装甲在内是2510t(没有弹药)?
超出1.5倍以上的误差范围・・・
2654t或许不是“去除装甲的重量”,不是“包含装甲的重量”吗?(推论1)

即使如此,装甲重量针对最终案的790t,1162t也太重了。
炮塔前面,最终案是650毫米,A案是584毫米。
虽然是一样的46厘米3联装砲塔,但是前面装甲厚少到89%,装甲重量相反地重147%,这是怎么样的东西?
假如这个数值正确的话,侧面、后面、顶盖可能较厚。
最终案的甲板装甲200毫米,A提案的甲板装甲228毫米,没有大的差别。
最终案的顶盖装甲厚是270毫米。
因为甲板装甲以及顶盖装甲目的是应对大落角弹,所以可以考虑最终案和A案没有大的差别。
那样的话,必须是“非常厚的侧面、后面装甲”。
可以考虑前面很薄,侧面、后面很厚吗?
一点都不太可能。
因而考虑这个数值“?”。

A2案是联装砲塔,但奇怪的是装甲重量1237t。
是联装?
比3联装小,装甲重量相反增加。
装甲之外的重量,3联装2654t,是联装1869t的约1.5倍。
装甲之外的炮塔重量是炮身以及炮架、俯仰装置、旋转装置等,主要是门数占的比例,对于装甲重量不一定“3联装是联装的1.5倍"。
虽说装备一样的火炮,一样的装甲厚,这联装的装甲重量比3联装重,实在难以理解。

在这里验证推论1吧。
最终案,无弹药的旋转部重量是2510t,因为装甲是790t,所以无装甲的炮塔本体的重量变成1720t,。
与之相对,A案包括装甲在内是2654t,炮塔本体重量是2654-1162=1492t。
别太有点轻了。
而且,变成A2案,1869-1237=632t!
玩笑?

嗯?
这个推论1是×。
不过“旋转部重量1.5倍以上”非常不能理解・・・
本来针对最终案的装甲790t,装甲厚度薄,装甲重量却特别地重,奇怪。

记载有46厘米3联装,防御薄的D案的炮塔装甲重量是956t(A1案1224t的78%),炮塔前面装甲厚457毫米(A1案584毫米的78%)。
或许顶盖以及侧面、后面也是A1案的78%的厚度吧。
可以说因为船舷装甲381毫米、表面203毫米两方是A1案的88%,所以D案的船体比炮塔防御弱化了吧。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3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言 于 2015-12-13 13:52 编辑

(十八)
再稍微解说下炮塔。
今天试着比较最终案与“长门”和“衣阿华”等其他战列舰的主炮塔。
实际制造的世界上最大的主炮塔,第1位是约2,700t的大和型。
第 2位是谁?
衣阿华型?
嗯~,落空。
很遗憾,衣阿华型约1,700t,列第4位。
第2位出乎意外,是法国的丰满美人——黎塞留型的2,476t。
无论怎样,因为是4联装、38厘米口径,所以炮塔也是巨大。
后续的第3位是同样4联装的乔治5世型。
根据「世界の舰船」634号,好象约1,900t。
但因为「世界の舰船」330号记载是1,582t,如果这个正确,名次有变化。
第4位是衣阿华型,但第5位以后稍微困难。
无论怎么说,根据的资料数值乱哄哄。
理由就是前述的“大和”的主炮塔那样,「包括弹药吗?」「包含装甲吗?」等依据的重量不同。旧式战列舰的场合,「仰角增大等内部结构的改造」和「增加装甲」等依据时间的重量变化。
举一个例子,「世界の舰船」212号长门型竣工时900t(装甲326t),改装后1024t。但449号为867t。
科罗拉多型有1245t(其中装甲490t∶「世界の舰船」212号)、935t(449号)、880t(某网站)等各种各样。
因此想请考虑以下,只不过是参考。
哎~开场白太长了,不过第5位···
1570t(「世界の舰船」449号)的纳尔逊型?1595t(某网站)的利托里奥型?还是重量不明的南达科他型?
不清楚南达科他型的重量,身边没有找到。
如果有知道的人,承蒙指教。
北卡罗来纳型的重量是1425t(「世界の舰船」545号)或1437t(「世界の舰船」212号),前面装甲406毫米、顶盖178毫米。衣阿华型约1700t,前面装甲500毫米、顶盖184毫米。
因为衣阿华型50倍口径,所以单是炮身重量60t太重了。
南达科他型前面装甲457毫米、顶盖184毫米,位于北卡罗来纳型和衣阿华型中间。
嘿,这三者会成为5~7位。
第8位是北卡罗来纳型吗?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3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
因为第9位以后有各种各样的资料和各种各样的数值出现,讨论名次已经变得空洞了。
因而以后无视名次进行。
首先从日本开始。

金刚型竣工时,装备的36厘米联装炮塔根据丸「军舰メカ」是607t,装甲厚前面254毫米(还有250毫米说法),顶盖76毫米(还有75毫米说法)。
据说在改装后增强到前面280毫米,顶盖152毫米(还有150毫米说法),重量增加到684t。
「世界の舰船」212号上接着建造的扶桑型是614t,装甲重量203t。
“扶桑”竣工时的装甲厚是前面280毫米,顶盖114毫米(也有127毫米说法或者152毫米说法)。
614-203=411t。

怎样?
与金刚型比较,装甲变得相当厚,为什么只有增加了7t呢?
虽说是一样的36厘米联装炮,因为仰角不同、装填形式也不同,所以重量并不相等。
即使同样舰型,仰角也不同。
但是难以相信差7t。

哦,维基上扶桑型为655t。
655-203=452t,与金刚型的差是48t。
闭眼不见仰角和装填形式的差异吧,假定「不包含装甲的日军的36厘米联装炮的重量」约452t。
如果那样,“金刚”竣工时的装甲607-452=155t,改装后232t。
“金刚”竣工时和“扶桑”竣工时差48t,装甲的差异扶桑型方面前面厚26毫米,顶盖厚38毫米。
“扶桑”竣工时和“金刚”改装时差29t,装甲的差异“金刚”改装时顶盖厚了38毫米。
总之,金刚型应该比竣工时,前面加强了26毫米,顶盖加强了76毫米。
36厘米联装炮塔是日本海军8艘主力舰装备了40座的舰载炮,不过要是只增加顶盖的装甲厚38毫米,这样用29t左右就行了。
“扶桑”竣工时变得前面厚了24毫米和顶盖厚了38毫米,增加了48t,但从这里扣减顶盖38毫米部分的29t的话变成怎样?
19t吗?
前面增加26毫米。19t左右可以了吗?

这要是长门型的40厘米联装炮,因为炮塔的尺寸本身从最初就大,大部份不同。
象前述一样竣工时是900t(装甲326t),装甲前面305毫米,顶盖152毫米。
改装后,增加到1024t,前面500毫米,顶盖254毫米。
是在前面增加195毫米,顶盖增加100毫米…
到底是日本海军期待的大战列舰。
因为不包含装甲的重量是900-326=574t,所以改装后装甲重量推定为约450t。
无论如何有点重。
是炮塔重量的44%!
总之增加了124t。

哎呀?
当充分考虑顶盖厚38毫米时就考虑需要29t,厚102毫米时就需要2.7倍的78t。前面厚195毫米就需要7.6倍的144t,共计增加222t。
但是增加变成了124t···
可能计算错了。

哪里搞错了?
无视了装填机构和俯仰机构的差异了吗?
无视了侧面和后面的装甲了吗?
还是从最初选择的数值就不同了吗?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3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
其次是美国。
担任开场的是36厘米45口径联装炮塔的纽约型。
根据「世界の舰船」212号是864t,装甲重量355t。
总之「没有装甲的重量」为509t。
与日本的36厘米45口径联装炮塔(411或452t)比较稍重。
装甲重量也是扶桑型203t的1.7倍。
再者,美国制炮塔的特征是电动力和俯仰不独立。
总之这意味着不能交替射击,或「全门可以同时射击」。
因为炮身的间隔很短,优点是全部炮塔能紧凑。
装甲前面365毫米,顶盖102毫米。

接着是装备联装炮塔和3联装化各2座的内华达型。
装甲3联装炮塔前面457毫米,联装炮塔406毫米,顶盖双方也被强化127毫米,重量会相当重。
再下面的是4座炮塔全部3联装的亚利桑那型。
某网站上此炮塔重量为748t。
这个数值与前述的纽约型比较的话,不是「没有装甲的重量」吗?
再后面的新墨西哥型,同样装甲,但变成独立俯仰,炮身50口径也长了,重量(「世界の舰船」212号)成了1127t(装甲411t)。
如果没有装甲是716t。
嗯~,难以理解重量增加,不怎样减少···
在某网站上是911t。

因为田纳西型与新墨西哥型同样,所以省略,下面是40厘米45口径联装炮塔4座的科罗拉多型。
重量「世界の舰船」449号是935t,某网站880t,212号1245t(装甲490t∶差755t)。
某网站数值的话,748t的36厘米50口径3联装炮塔变成880t的40厘米45口径联装炮塔,重量增大17.6%。「世界の舰船」212号从716t变成755t,增大5.4%,装甲增大10.4%。

反正比长门型的574t更加重。
装甲重量也以490t对长门型竣工时的326t,重了。
长门型前面305毫米,顶盖150毫米;科罗拉多型前面457毫米,顶盖127毫米。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3:48 , Processed in 0.02819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