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牧场提督五十铃 于 2015-5-7 14:24 编辑
本文根据中华民国国防部史政编译局译“战史丛书”(日军对华作战纪要丛书) 《大本营海军部(三)·瓜岛攻防战与海运力量之调整·上》 与美国海军部海军历史中心 United States Navy Combat Narrative: The Landing in the Solomons 7-8 August 1942 Chapter1-11翻译整合完成。
如有遗漏错误之处还请各位不吝指正。 (由于版权归属于史料原作者,请勿随意转载或商用此翻译作品)
1942年6月5日,日军在中途岛遭遇惨败,第一机动部队的四艘航空母舰——「赤城」、「加贺」、「苍龙」、「飞龙」全军覆没。这次失利不光使得攻略中途岛的MI、AL作战彻底流产,也令旨在分割美国与澳大利亚联系的FS作战因为无舰、无机可用而被迫取消。为强化东南方面纵深,保卫拉包尔基地,陆海军经过商议后决定以攻为守:在南洋部队指挥官井上成美中将的倡议之下,由海军主导发起SN作战;由陆军主导,对翻越欧文斯坦利山脉攻击莫尔兹比港的方案进行名为レ号的侦察研讨。 6月中旬南洋部队发布如下作战计划,由各设营队进行机场整备工作:
拉包尔东——第七设营队 拉包尔西——第十设营队 莱伊——第十四设营队 卡维恩——第十二设营队 图拉吉——第十三、十四设营队一部 瓜达尔卡纳尔——第十一设营队、第十三设营队大部
6月20日与7月3日,军令部先后两次指示第二十五航空战队对新几内亚各地进行摄影侦查。尽管普那至科科达的路况极差,根本无法通行汽车,但侦查队依然在报告中暗示陆路穿过欧文斯坦利山脉的可行性。 得知侦查报告后,信心满满的第四舰队与第十七军于7月4日达成合作协定,由陆军派出工兵先遣队进行作战线路勘察,海军则以陆战队掩护陆军于7月下旬在普那登陆。7月15日,大本营的辻政信中佐来到第十七军司令部,暗示司令官百武晴吉中将:“大本营已下令第十七军不必等待レ号研究结果,先行攻略莫尔兹比港即可。”7月21日,由独立工兵第十五联队与步兵第一四四联队组成的横山先遣队与海军的佐世保镇守府特别陆战队分别在可那和普那登陆。在向科科达进发的途中,横山先遣队从澳大利亚俘虏处了解到:莫尔兹比港有超过两万名美、澳、英联军。7月25日,第十七军司令部从大本营处得知先前辻政信的所谓“内情”,其实是中佐个人的独断。然而“开弓已无回头箭”,在此状况下,大本营只得按照第十七军意见,将原本的试探勘察作战改为莫尔兹比港攻略作战。对日军、盟军双方都堪称炼狱的科科达小径战役就此打响。7月26日,辻政信中佐搭乘驱逐舰「朝风」前往科科达小径侦查地形,途中遭遇美军B-17轰炸,「朝风」在躲避中触礁搁浅。空袭中受伤的辻中佐取消了原定的登陆计划,回到拉包尔向大本营发报:“七月底普那附近制空权仍在敌人手中,海军堪用之战斗机仅20架,轰炸机30架,当地实情并未被军令部所知。” 尽管承受着来自陆军的苛责,分身乏术的海军继续按协定向普那派出了第二次输送船团。7月30日,海军运兵船「广德丸」与「良洋丸」将陆军成功送至库姆西河口,然而在盟军的空袭下,两舰仅卸下了六成物资。次日,陆海军再起争执,初到前线、士气正旺的第十七军步兵第三十五旅团与第八舰队围绕谁来主攻沙马来岛而分歧严重。最终双方结成了新的现地协定:由陆军南海支队向科科达进军;由海军攻占沙马来岛,并增强航空力量保护运输船团与泊地;由陆海军组成海上机动部队,在南海支队穿过欧文斯坦利山脉后登陆莫尔兹比港附近,合围美澳联军。协定最终将第三次普那输送的D-Day设为8月7日,第四次输送则暂定为D+8日,通过两次输送将整个南海支队(以步兵一四四联队为基干,配属步兵第四十一联队、独立工兵第十五联队、独立高射炮第四十七联队、高砂义勇队等)与海军第十五设营队送上新几内亚岛。 与此同时,横滨海军航空队的九架二式水战与七架九七式大艇也分别进驻佛罗里达群岛的佛罗里达岛与塔南伯戈岛。7月16日,第十一、十三设营队开始基地设营作业,预计到8月5日将建成长八百米,宽六十米的机场,施工完成后将由第六航空队的一个战斗机分队进驻。7月30日,三川军一中将乘坐重巡洋舰「鸟海」抵达拉包尔升起将旗,旨在接替第四舰队的第八舰队正式编成。海军月冈部队推进至普那后发现此地难以设立水上基地,但发现了一块适于营建机场的用地,随即开始整备。至8月2日,普那机场已完成大半,预计一周过后便可容纳一个战斗机分队。鉴于海军运兵船在空袭干扰下运输效率极差,因此8月6日出发的第三次普那输送由运输南海支队兵员改为运输两个设营队与粮秣物资上陆。 7月2日,盟军联席会议采纳了欧内斯特·金上将的建议,决心发起“望楼”作战,计划如下:
一、 最终目标:收复新不列颠、新爱尔兰与新几内亚 二、 第一任务:D-day定于8月1日,在尼米兹上将的指挥下夺取圣克鲁斯群岛与图拉吉岛。 三、 第二任务:消灭所罗门群岛、莱城与新几内亚东北岸等地敌军残部。 四、 第三任务;自新不列颠、新爱尔兰与新几内亚诸岛向拉包尔穿插跃进,视时机进行占领。 五、 实施第一任务时、将西南太平洋战区向西移动一度至东经159°。
7月16日,南太平洋战区司令官戈姆利中将提出了作战的初步方案:向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战区的日军发起进攻,D-Day设为8月7日,具体日程将取决于运兵船与货船到达惠灵顿的时间。 作战方案将兵力分为了三支任务编队,由弗兰克·弗莱彻中将总领指挥任务编队NEGAT与TARE,李·诺耶斯少将率领任务编队NEGAT使用航母「萨拉托加」、「企业」和「黄蜂」对登陆进行援护,里士满·特纳少将率领任务编队TARE将海军陆战队投送上岸并保护运输船团。 另一支任务编队MIKE则由约翰·麦凯恩少将指挥,以岸基飞机与水上飞机对作战区域进行侦查和轰炸。 各部编成如下:
任务编队NEGAT(航空支援编队),李·诺耶斯少将指挥 战斗群1:李·诺耶斯少将直辖 航母:「萨拉托加」(旗舰),德怀特·拉姆塞上校 巡洋舰:「明尼阿波利斯」(重巡),弗兰克·洛瑞上校 「新奥尔良」(重巡),沃尔特·德拉尼上校 驱逐舰:「菲尔普斯」,爱德华·贝克少校 「法拉格特」,亨利·罗严代尔少校 「沃尔登」,威廉·博格少校 「麦克唐纳」,厄雷·丹内特少校 「戴尔」,安东尼·洛夏少校 战斗群2:托马斯·金凯德少将 航母:「企业」,亚瑟·戴维斯上校 战列舰:「北卡罗来纳」,乔治·福特上校 巡洋舰:「波特兰」(重巡),劳伦斯·杜博斯上校 「亚特兰大」(防空轻巡),塞缪尔·詹金斯上校 驱逐舰:「鲍尔奇」,哈罗德·蒂莫西少校 「墨瑞」,基尔泽·西姆斯少校 「格温」,约翰·希金斯中校 「本汉姆」,约瑟夫·沃辛顿少校 「格雷森」,弗里德里克·贝尔少校 战斗群3:李·诺耶斯少将直辖 航母:「黄蜂」,弗里斯特·谢尔曼上校 巡洋舰:「旧金山」(重巡),查尔斯·麦克莫里斯上校 「盐湖城」(重巡),欧内斯特·斯莫上校 驱逐舰:「朗」,詹姆斯·波洛克中校 「斯特莱特」,杰西·考伍德中校 「艾伦·沃德」,奥威尔·格里高少校 「斯戴克」,奥沃德·格林纳克尔少校 「拉菲」,威廉·汉克少校 「法兰霍尔特」,欧根·西伍德少校 油轮:「普拉特」,拉尔夫·亨克尔上校 「茨马伦」,罗素·伊里格中校 「卡斯卡奇亚」,沃尔特·泰勒中校 「萨宾」,休斯顿·马普尔上校 「卡纳瓦」,肯达尔·李德中校
任务编队TARE(两栖登陆编队),里士满·特纳少将指挥 运输船团XRAY:劳伦斯·雷夫尼德上校 运输分队AFIRM:保罗·西哀士上校 运输船:「富勒」,保罗·西哀士上校 「美国军团」,托马斯·沃纳上校 「贝拉特里克斯」,威廉·迪埃特里奇中校 运输分队BAKER:查理·迈克菲特斯上校 运输船:「麦考利」,查理·迈克菲特斯上校 「巴内特」,亨利·桑希尔上校 「乔治·艾略特」,沃森·白利中校 「天秤」,小威廉·弗莱彻中校 运输分队CAST:劳伦斯·雷夫尼德上校直辖 运输船:「亨特·利盖特」,路易斯·珀金斯中校(海岸警卫队) 「阿尔奇巴」,詹姆斯·弗莱曼中校 「北落师门」,亨利·弗拉纳甘中校 「参宿四」,亨利·帕沃中校 运输分队DOG:英格夫·吉兰德上校 运输船:「新月城」,英格夫·吉兰德上校 「海耶斯总统」,弗朗西斯·本森中校 「亚当斯总统」,弗兰克·迪恩中校 「井宿四」,查尔斯·亨特中校 运输船团YOKE:乔治·艾希上校 运输分队EASY:乔治·艾希上校直辖 运输船:「内维尔」,卡洛斯·白利上校 「泽林」,佩特·布坎南上校 「海伍德」,赫伯特·诺雷斯上校 「杰克逊总统」,查尔斯·魏泽尔中校 运输分队TWELVE:休·哈德利中校 运输驱逐舰:「考宏」,乔治·麦登少校 「利托」,小古斯·洛夫博格少校 「麦金」,约翰·斯温尼少校 「格里高利」,哈里·鲍尔少校
火力支援船团LOVE(与运输船团XRAY协同):弗里德里克·列夫科上校 射击队1: 巡洋舰:「昆西」(重巡),(两架水上飞机),塞缪尔·摩尔上校 射击队2: 巡洋舰:「文森斯」(重巡),(两架水上飞机),弗里德里克·列夫科上校 射击队3: 巡洋舰:「阿斯图里亚」(重巡),(两架水上飞机),威廉·格林曼上校 射击队4:沃尔福利德·奈奎斯特中校 驱逐舰:「胡尔」,理查德·斯托特少校 「迪威」,小查尔斯·齐林沃斯少校 射击队5:弗朗西斯·加德纳中校 驱逐舰:「艾莱特」,弗朗西斯·加德纳少校 「威尔逊」,沃特·普林斯少校
火力支援船团MIKE(与运输船团YOKE协同):诺曼·斯科特少将 巡洋舰:「圣胡安」(防空轻巡),詹姆斯·马赫上校 驱逐舰:「蒙森」,罗兰·斯莫特中校 「布坎南」,拉尔夫·威尔逊中校 扫雷舰编队:小威廉·哈特上校 「霍普金斯」,本杰明·科尔中校 「崔弗」,德怀特·艾格纽中校 「赞恩」,佩顿·维尔茨中校 「索瑟德」,乔·柯克伦中校 「霍维」,威尔顿·希尔德中校
掩护编队:维克托·科奇利少将,英国皇家海军 巡洋舰:「澳大利亚」(重巡),法恩康伯上校,澳洲皇家海军 「堪培拉」(重巡),盖廷上校,澳洲皇家海军 「霍巴特」(轻巡),肖尔上校,澳洲皇家海军 「芝加哥」(重巡),霍华德·博德中校 第四驱逐舰分队:康奈留斯·弗林上校 「塞尔福里奇」,卡罗尔·雷诺德少校 「帕特森」,弗兰克·沃克中校 「拉尔夫·塔尔伯特」,约瑟夫·卡拉翰中校 「马格福德」,爱德华·杨少校 「贾维斯」,威廉·格拉汉姆少校 「布鲁」,哈罗德·威廉姆斯中校 「海尔姆」,切斯特·卡罗尔少校 「亨利」,罗伯特·霍尔·史密斯中校 「巴格利」,乔治·辛克莱尔少校 空中支援部队: 一个舰载战斗机中队,最初任务时再增派一个中队 三个舰载“侦搜-轰炸”中队,最初任务时增派一个中队
登陆部队:亚历山大·范德格里夫特少将 瓜岛方面:范德格里夫特少将,六架水上飞机,分别来自「阿斯图里亚」与「昆西」 图拉吉方面:威廉·鲁珀特斯准将,两架水上飞机,来自「文森斯」
尽管海军陆战队在六月底就已经从圣迭戈与珍珠港出发,但南太平洋的凄风冷雨与惠灵顿难堪大用的码头条件使得集结时间一拖再拖,可怜的后勤部门更是只能“螺蛳壳里做道场”,发动官兵来充当苦力搬运物资装备。为了保障作战的补给,每一艘运输船将搭载一支战斗队和本队30天的物资装备,而每三艘运输船组成的编队将配给一艘装载三支战斗队另外30天物资装备的运输船。这样便能保证陆战一师在上岛后能不依靠外部补给坚持两个月。 为了尽可能地多载弹药口粮,后勤部门只能将物资装备划分为十三个种类,按各自优先级别携带:
第一组:单兵装备(武器、餐具、衣物等单兵可携带的物品) ——全部携带。 第二组:行李 ——军官只能携带一卷衣物、一卷寝具或一个手提包;士兵只能携带他们的背包装得下的东西。 第三组:办公用品(打字机、铅笔、纸等) ——全部携带。 第四组:药品 ——携带60日份。 第五组:补充品 ——仅限于携带武器清洁工具。 第六组:炊事用具 ——仅限于携带少量野战厨房和取水袋、真空食盒、暖瓶和咖啡磨。 第七组:宿营用具(帐篷) ——仅限于医用帐篷。 第八组:运输载具(摩托机械) ——携带50%可用载具,LVT(两栖载具)全部携带。 第九组:特殊品(伪装、化学武器等) ——减少携带。 第十组:弹药 ——携带10个基数。每个基数足够一支武器使用一日。 第十一组:自动化补给(载具所用汽油等) ——携带60日份。 第十二组:易耗品(枪炮、载具零件等) ——全部携带。 第十一组:随军商品 ——只携带肥皂、手表、剃须刀片和香烟等必需品。没有糖果。
在确定了各补给品的优先级别后,后勤部门将优先级最高的战斗物资(载具、汽油、弹药等)装载在甲板上部;次优先的食品、药品以及更多的汽油则放在了第二层;其他物品在甲板下按级别放置。这样一来,对作战最为重要的物资便可以最先卸下,运力也可以发挥最大效用。 7月14日,任务编队CHARLIE在皇家海军维克托·科奇利少将的率领下从澳洲布里斯班出港护卫由惠灵顿出发的运输船团。7月19日,编队到达了新西兰北岛的尼克尔森港。三日后,里士满·特纳少将率领的两栖部队主力也自惠灵顿前来。 整支编队被分为运输船队与护卫船队,运输船队包括:
「麦考利」(旗舰)、「海伍德」、「天秤」、「亨特·利盖特」、「阿尔奇巴」、「北落师门」、「巴内特」、「乔治·艾略特」、「富勒」、「美国军团」、「贝拉特里克斯」。
护卫船队则包括:
「澳大利亚」(旗舰)、「堪培拉」、「霍巴特」、「芝加哥」、「盐湖城」、「塞尔福里奇」、「帕特森」、「拉尔夫·塔尔伯特」、「马格福德」、「贾维斯」、「布鲁」、「亨利」。
各队以巡航速度呈之字形缓缓向东朝集结地点航行。与此同时,航母与其余的七艘运输船正向西驶往集结地点。7月1日,任务编队NEGAT里的第三战斗群(「黄蜂」与其护卫舰船)与「新月城」、「亚当斯总统」、「杰克逊总统」、「海耶斯」、「井宿三」五艘运输船离开圣迭戈。7月18日,就在编队快要到达汤加的努库阿洛法港时,「黄蜂」的引擎出现了严重故障并开始掉队。维修「黄蜂」的高压透平机并不是一件易事,大部分维修准备工作都不得不在海上完成,编队在到达汤加的第一天就遭遇了67节的狂风,但所幸无人受伤。 7月7日,以「萨拉托加」为首的任务编队NEGAT第一战斗群离开了珍珠港。几天后,以「企业」和「北卡罗来纳」为首的第二战斗群也踏上了征途。7月26日的1400(西12区时间),在到达南纬23°15′,经度180°位置(斐济群岛东南400英里处)后,各部指挥官前往「萨拉托加」参加会议,范德格里夫特少将也将到场。会议结束后,整支编队前往斐济群岛的库洛岛进行演习。 「考宏」、「利托」、「麦金」、「格里高利」四艘驱逐舰则离开第一战斗群组成反潜队驶往新喀里多尼亚的努美亚。7月22日,四舰到达布拉利湾搭载早已在此训练多时的海军陆战队第一强袭营。经过短暂的登陆演习后,四舰于7月26日与编队会合。 从珍珠港到汤加一路护送辅助舰船的扫雷舰也在下午加入了编队。次日,根据先前制定的计划,庞大的混成舰队前往库洛岛北方进行演习。八十余艘舰船的编队唯独差了搭载第三守备营的「泽林」和「参宿四」,两舰7月22日自珍珠港出发,而直到8月3日才与编队会合。 7月,任务编队MIKE的航空兵力进驻了斐济群岛与新喀里多尼亚新赫布里底的新机场。编队到达所罗门群岛海域前,陆、海军航空兵与新西兰空军出动所有飞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加强侦查。机场工程部队为应对即将到来的上百架飞机也砍伐了丛林,平整了土地,一些难以整备的地貌还使用了马斯登垫板(即用于铺设机场的不锈钢冲压钢板)。 针对航空作战的战区划分,麦克阿瑟与戈姆利达成了谅解。双方同意由西南太平洋战区主导瓜岛-图拉吉作战,清除战区以西的日军航空力量。戈姆利指示南太平洋航空(任务编队MIKE)司令麦凯恩利用陆基飞机协助麦克阿瑟侦查。 麦克阿瑟也同意在莫尔兹比港-洛伦高-布尔卡-翁通爪哇-图拉吉-萨姆莱区域进行48小时的监视,这一行动将持续到D-5日。西南太平洋战区的航空行动就此被限定在了东经158°15′以东,赤道与南纬15°之间(除特殊任务以外)。西南太平洋司令官也同意在D-5日至D+4日每日对莫尔兹比港-马当-卡维恩-翁通爪哇-普拉斯林港(圣伊莎贝拉岛西北角)-新乔治亚东极点-塔古拉岛区域进行四次航空侦察。其他的飞机则会攻击距莫尔兹比港550英里以内的一切日军舰船。 自D日至D+4日,战区下辖的航空力量将消灭拉包尔至卡维恩区域的日军航空兵,阻止日军利用布卡岛进行加油作业;航程较短的飞机将定期袭扰莱城和萨拉莫阿以限制其驰援拉包尔。 7月22日,麦凯恩少将报告戈姆利中将称:他的飞机将在D-2日出动索敌,一方面是通过前往飞机航程所允许的最北端以覆盖预定攻击区域,另一方面则是确保东经158°以东的珊瑚海海域无日军舰船进入。当侦察机逐步进驻前沿基地时,索敌的覆盖面积也愈发增大。麦凯恩建议西南太平洋战区的航空力量通过索敌至东经158°来覆盖珊瑚海的周边航道与预定攻击区域。如此一来,索敌区域将在180°以西平均120英里处重叠,而侦查力量也能起到最大效用。 麦克阿瑟对此提议十分满意,他同意了西南太平洋战区航空兵的索敌计划并强调要重点监视珊瑚海东侧与北侧的航道。麦凯恩再次向戈姆利上报称B-17将覆盖塔古拉到新乔治亚一线。 事实证明联合搜索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前往图拉吉和瓜岛发起登陆的行动没有遭到任何日军舰船与飞机的阻碍。十分有趣的是,麦克阿瑟与戈姆利两位指挥官最终将双方的战区界限由东经159°改为了东经158°。 根据先前制定的计划,对图拉吉和瓜岛的空袭在登陆前一周便已开始。7月25日,麦凯恩少将下令岸基海军航空兵与陆军航空兵投入作战,任务编队MIKE编成如下:
埃法特(瓦努阿图): 6架侦察机,18架战斗机 萨摩亚: 10架侦察机,17架侦搜轰炸机,18架战斗机 汤加: 6架侦察机,24架战斗机 努美亚: 21架巡逻机(PBY-5) 1架巡逻机(PBY-5A) 3架侦察机 38架驱逐机(P-39) 6架轰炸机(洛克希德哈德逊,新西兰皇家空军) 27架重型轰炸机(B-17) 10架中型轰炸机(B-26) 16架战斗机(F4F-3P) 斐济: 9架巡逻机(PBY-5) 3架巡逻机(肖特新加坡,新西兰皇家空军) 12架轰炸机(洛克希德哈德逊,新西兰皇家空军) 9架轰炸机(维克斯文森特,新西兰皇家空军) 17架战斗机 12架中型轰炸机(B-26) 8架重型轰炸机(B-17)
任务编队MIKE承担着两个任务:首先是进行常规的侦查搜索,其次则是要掩护保障运输船团前往图拉吉-瓜岛的路线。各部防区如下:
任务编队MIKE一队: 克莱德·里奇上校,美国陆军第六十七轰炸中队,新西兰皇家空军哈德逊轰炸中队(推定为第九轰炸中队),第六十七驱逐中队以及两架PBY水上飞机。这支编队主要负责搜索新喀里多尼亚中部的德盖亚克平原以西北的四百英里区域,对防区内的舰船提供反潜保护。
任务编队MIKE二队: 桑德斯上校,美国陆军航空兵第十一轰炸大队,一个中队驻扎于德盖亚克平原机场,其余两个中队驻扎于埃法特-圣埃斯皮里图,另一个中队作为预备力量在斐济南迪岛待命,大队指挥部设在水上飞机母舰「柯蒂斯」上。这支编队主要负责搜索所罗门群岛以南、以西水域,与日军舰船保持接触,引导本方航空力量对日军发起空袭。
任务编队MIKE三队: 莫莱斯·布劳德中校,指挥美国海军水上飞机母舰「柯蒂斯」及所属巡逻机。这支编队于D-3日在驱逐舰「麦克法兰」的护航下,跟随「柯蒂斯」前出至圣埃斯皮里图的塞贡海峡。D日之后,舰载机将承担圣埃斯皮里图、努美亚、哈瓦那港(埃法特)以及所罗门以东、以南的搜索任务。
任务编队MIKE四队: 约瑟夫·卡恩中校,指挥美国海军驱逐舰「麦克法兰」及所属巡逻机。这支编队起初跟随「柯蒂斯」行动,后前往圣克鲁兹群岛的恩代尼岛负责搜索瓜岛以东、以北海域。
任务编队MIKE五队: 诺曼·希区柯克中校,指挥美国海军水上飞机母舰「麦基诺」及附属巡逻机。这支编队于D-3日前出至马莱塔岛东岸的马拉马斯克湾,负责东北方向的索敌。
任务编队MIKE六队: 哈罗德·鲍尔少校,指挥美国海军陆战队第212战斗中队,D-14制海中队。三架观测机用于塞贡海峡的反潜监视,其余则与MIKE七队合作保卫埃法特和圣埃斯皮里图。
任务编队MIKE七队: 约翰·哈特中校,指挥美国海军陆战队第251观测中队。这支编队负责保障圣埃斯皮里图的轰炸机群的一切行动,并协助MIKE六队保卫新赫布里底。
巡逻机将携带四枚深水炸弹,执行侦察任务的轰炸机则会携带延迟燃烧弹。所有的飞机应跟踪日军的舰船,必要时可以使用雷达。陆海军之间也明确了沟通联络的方式:保持无线电静默直到:一,紧急状况;二,传达敌情;(3)在特定目标区域的战术需求。 弗莱彻中将的航空支援编队由「萨拉托加」、「企业」、「黄蜂」及其辅助舰船组成, 这支编队将掩护特纳少将的两栖登陆编队前往瓜岛并提供水面与空中支援。 任务编队NEGAT的诺耶斯少将制定了一份精确如铁路时刻表的舰载机起降计划。以D-Day的「黄蜂」舰载机队为例:
0530:第16战斗中队起飞 0615:到达佛罗里达群岛图拉吉与加武图区域(早于日出15分钟) 摧毁日军战斗机、轰炸机、鱼雷快艇以及图拉吉与加武图港内的潜艇;摧毁日军位于哈拉沃沙滩的岸基飞机;使用剩余弹药消灭加武图与塔南伯戈岛的防空火力;完成任务或耗尽油料弹药后回到航母。 各机在规定频率可以使用无线电沟通,预估油耗为143加仑/架。
这仅仅是「黄蜂」23个航次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萨拉托加」与「企业」也有着类似的精确计划。此时此刻,参谋们的筹划能力变得极为重要,而他们也没有辜负这份期待。 空海、空地协调固然是登陆作战的一大难题,但舰载机队的起降安排显然更令人头痛。航母既不能让飞机积压在甲板上等待起降,又必须保证至少一个战斗中队处于随时待发的戒备状态。为此诺耶斯少将又制定了细致的计划。 航母编队将前出至瓜岛以西南海域,「黄蜂」位于西南方向,「企业」位于东北方向,「萨拉托加」居中,各舰间距为8000至12000码。作为战斗机引导舰的「企业」将承担三艘航母的战斗空中哨戒任务,重巡洋舰「芝加哥」则将引导运输船团的战斗空中哨戒任务。航空支援将由图拉吉和瓜岛上空的两个舰载机大队指挥官(AGC)调度。搭乘驱逐舰「麦考利」或「内维尔」的两栖部队登陆指挥官将利用话音电台与舰载机大队联络。「萨拉托加」的AGC将负责日出至其后三小时的指挥任务,随后「企业」的AGC则将接管指挥权;「黄蜂」的AGC将承担图拉吉上空大半个上午的支援任务,日出7.5小时后「萨拉托加」的AGC将接管图拉吉空域指挥权。鱼雷中队的部分鱼雷机将挂载机腹邮箱与炸弹执行侦搜-攻击任务。 「黄蜂」的飞行员在作战前进行了大量的强化训练,一来是要熟悉他们在圣迭戈接收的新飞机;二来则是要适应大西洋到太平洋的环境变化。随舰参谋与情报军官也针对所罗门的信息做了大量的搜集与研判。「黄蜂」的舰长弗里斯特·谢尔曼上校在报告中这样写道:
“8月2日的补充侦查与摄影情报使初来乍到的飞行员变得和他们的日本对手一样了解这片海域的情况。”
海军陆战队的范德格里夫特少将就高兴不起来了:
“在作战开始前我们压根就没有地图,我们的图表也不够准确。”
西南太平洋战区指挥官总共只有一张瓜岛北侧海岸线进深2000码的航拍地图,而侦查时又恰逢多云,因此本就不清晰的地图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点。高层军官也尝试过从澳洲搭乘B-17前往瓜岛与图拉吉勘察,但受限于B-17的航程只能在瓜岛上空稍作停留,回到澳洲时油箱里往往只够再飞行5分钟,因此侦查效果也是大打折扣。 范德格里夫特少将计划投入大约15000人参加行动,此外还有5000多人(第二海军陆战团)作为预备队,各部编成如下:
第一海军陆战队师 12900人 第十一海军陆战团第五营 第一坦克营(欠两个连) 其他附属单位 第二海军陆战团(加强) 4846人 第一强袭营 828人 第三守备营 972人 合计 19524人
范德格里夫特将手头的部队分成了若干攻击群:
攻击群A: 勒罗伊·亨特上校乘坐运输船「美国军团」指挥第五海军陆战加强团(欠第二战斗队与第十一海军陆战团炮兵E连)于H时在红滩(瓜岛北岸的伦加角和柯利角之间)登陆。
攻击群B: 克利夫顿·凯茨上校乘坐运输船「巴内特」指挥第一海军陆战团(加强)于H时后50分钟在红滩登陆。抢滩后前出至攻击群A右翼,夺取伦加角以南4英里,260°磁方位角的土丘。
图拉吉攻击群: 梅里特·爱德森中校乘坐高速运输舰(APD)率领第一强袭营与第二战斗队(欠第十一海军陆战团炮兵E连)于H时在蓝滩(图拉吉西南岸)登陆,向岛屿西北部进发。
加武图攻击群: 罗伯特·威廉姆斯少校乘坐运输船「海伍德」指挥第一伞降营于H+4时在加武图岛东岸登陆,夺取加武图后向塔南伯戈进发。
支援群: 佩德罗·德尔瓦莱上校乘坐运输船「亨特·利盖特」于在红滩(瓜岛)登陆,指挥第一工程营(欠A、B、C连)、第十一海军陆战团(欠第一、二、三、四营)、第一特种武器营(欠第一、三排)、第十一海军陆战团炮兵A连、第一先锋营(欠A、C连)、第一两栖载具营(欠A、B连)。登陆后将接管第十一海军陆战团第二、三营的防区,提供炮击支援,协调防空并保护滩头阵地。
预备群: 约翰·亚瑟上校乘坐运输船「新月城」指挥第二海军陆战加强团(欠A战斗队)于H+4时在加武图岛登陆,夺取加武图与C战斗队会合向图拉吉进发。
佛罗里达攻击群: 罗伯特·希尔少校乘坐运输船「杰克逊总统」指挥A战斗队于H时30分钟后在佛罗里达岛登陆,负责攻占哈拉沃村。
第三守备营: 罗伯特·佩珀上校乘坐运输船「泽林」随时接受调遣,负责支援红滩、图拉吉与加武图的滩头防空。
在派遣作战人员登陆的同时,各部指挥官也需要留下足够的人手来负责从船上一刻不停地卸下物资。物资的优先级别为:弹药、淡水、战斗载具、口粮、药品、汽油、其他载具、杂物。 滩头的交通运输将由海岸后勤工作队指挥官管辖;内陆交通运输则交给了宪兵队负责。海岸后勤工作队指挥官可以直接要求各部指挥官调配人手协助搬运物资。 7月28日至31日,编队在库洛岛开始了海军与海军陆战队的协同演习,前两日演习以火力准备与抢滩登陆科目为主。7月 30日,航母编队加入了演习,由第十六战斗中队担任假想敌机。 然而这样的演习距离实战条件仍是有较大差距的。7月28日,由于担忧恶劣天气对小艇和趸船造成危险,当日的演习被取消。为了确保安全,演习要求全程无线电静默,这也严重地限制了空地协调的演练。因为这死板的无线电静默规定,海军航空兵空地配合能力低下引起的差错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变得屡见不鲜。 尽管有诸多不如意,但指挥官们还是从这场演习中收获良多。7月31日下午演习临近尾声时,特纳少将在重巡洋舰「澳大利亚」上召开了任务编队指挥官会议并讨论他提出的登陆方案细节。范德格里夫特少将也在会上解释了攻占岛屿的方案。根据演习的评估,在登陆当日可能会有大量小艇因为机械故障而无法使用,因此编队将再派遣一艘浮动艇坞在图拉吉-瓜岛海域执勤。 7月31日1630,任务编队TARE在接受补给后离开斐济群岛的库洛岛前往所罗门。位于任务编队TARE北侧几英里的复纵阵是负责侦查与护航的任务编队NEGAT。TARE本队阵型为轮形阵,19艘运输船和货船分为五列位于阵型中央。中间一列的首舰「亨特·利盖特」担任整支编队的领舰。护航队以「亨特·利盖特」为圆心结成了半径分别为一、二、三英里的同心圆。 8月3日天气不断变好,编队通过新赫布里底以南,部分舰船在埃法特岛加油后归队继续前进。8月5日多云,一直向西北航行的舰队到达东经159°,全队改为向正北航行并时不时进行反潜规避。 在特混编队向所罗门不断前行的时候,岸基航空兵也没有闲着。8月1日,第十一轰炸大队的十架B-17空袭图拉吉,击毁击伤了各一架巡逻机,点燃了岛上的高尔夫球俱乐部并向伦加机场投下了4枚500磅炸弹。两架试图攻击轰炸机群的零战被击落。8月2日、6日,B-17冒着猛烈的防空火力先后两次轰炸了日军在伦加角的工事。同日,任务编队MIKE四队(「麦克法兰」与五架PBY巡逻机)到达恩代尼岛开始全天候的搜索任务,然而他们的侦查效果并不理想。 D-Day(8月7日),九架PBY从圣埃斯皮里图来到马莱塔岛的马拉马斯克湾加入MIKE五队,水上飞机母舰「麦基诺」将在这里向东面的图拉吉-瓜岛海域提供支援。 D-Day午夜,坐镇努美亚的戈姆利中将向各编队指挥官拍报勉励: “祖国正期待着特混编队官兵的浩大攻势,让我们拿出中途岛一战的魄力与决心,在所罗门给敌军以一记重拳。
|